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班生活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24

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班,大家会发现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迥然不同:他们大多即便是简单的字词都难以学会。然而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味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特殊教育的独特性,只一味讲解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其实,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发生了改变,那么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地发生针对性的改变,才能够适应培智生活语文教学。

一、对话训练

事实上,三残中聋生班和盲生班的学生虽然在听力和视力方面有障碍,但是大脑是正常的,智力和正常学生几乎一样。所以在聋生班和盲生班,只要克服了手语和盲文障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效果较好。然而培智班的学生却不一样。他们的大脑有损伤或者发生病变,功能有障碍,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有缺陷,无法正常去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并且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比较低,学得慢、忘得快。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从听话和说话训练做起,因此,从智障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开展对话训练必不可少。如在教授“礼貌用语”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引导性的对话训练。比如: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同学的脚,你应该怎么向同学道歉?如果同学不小心撞到你,向你道歉,你应该怎么回答?“礼貌”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对于培智班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对话训练,教师可以一步步降低学习难度,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礼貌的意义,并且在对话中让学生懂得怎么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学生。

二、技能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培智生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适应生活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对于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来讲,教学过程若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以形成生活技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活技能训练,则会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自己生活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生活语文的教学初衷——让智障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如教学《包饺子》,课文主要介紹了在六一儿童节,班主任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节日。课文中对包饺子的叙述只有那么几句话,智障学生就是读上十遍、一百遍,也不会包饺子。所以我们不仅要认真上好一堂包饺子的生活技能培训课,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包饺子、吃饺子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感受活动的快乐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三、应用游戏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培智学生也是儿童,他们也喜欢游戏。培智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教师授课时间过长,他们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效率。这时,如果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在无意中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用“找朋友”游戏复习音节;用字谜游戏学习生字,用连线游戏丰富学生的词汇;运用课本剧游戏在情景中进行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

篇2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聋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内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过度地信任别人,以致一旦被诱骗走,就会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被教唆犯罪,实施偷盗、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乘车回家时,不顾忌自身的缺陷,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学生孤僻、自闭,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她)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不和她一起做游戏,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从此,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毅等主编.聋童教育学.2000.6,第一版.

篇3

随着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已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与聋校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发生碰撞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地方聋校来说,重组教材相比于编写新教材来说显得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具体来说,聋校语文教材重组是根据当前聋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将义务教育阶段聋校实验教材《语文》与普校教材《语文》进行有机整合。其主要思路是以聋校教材为蓝本,吸收普校教材中适用于聋生的学习内容,通过有效处理,系统整合以形成适用的聋校语文校本化教材。依托课题研究重组的聋校语文教材明确了每一册的单元主题、篇目、课时和写作主题,提炼出重要知识点,还补充了现代社会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各年级各学阶段之间的承前启后、相互照应。

一、教材重组的主要原则

1.遵循规律,保留突出教学特殊性的内容。充分发挥聋校教材优势,如直观性强、动作性和情节性的内容。聋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如一年级的聋校教材拼音和词语的教学扎实,对比一年级普校教材来讲更注重发声、拼读能力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聋生缺陷补偿的功能。

2.紧跟时代,适当删减聋校教材的内容。对那些落后于时代、使用频率不高,内容过于陈旧、枯燥,离学生生活太远,缺少亲身经历的经验的课文选择删除,如《补丁》《打猎》等。还包括一些设计得抽象繁复的问题和单一机械的训练内容也作适当删减。

3.科学引进,适度增加普校教材的篇目。增加普校教材中适合聋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地域特色的课文。从低年级的儿歌、童话、寓言到中年级的叙事性文本,再到高年级的叙事类作品、文言文等,逐步增加普校课文选用比例。

4.有效优化,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和顺序。如聋校教材词、句学习比较枯燥,引入普校教材中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韵文,丰富教学内容,培养聋生的语感。又如将两套教材中关于日记写作内容与日记范文进行整合。

二、教材重组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有效重组,科学归纳,提炼课文单元主题。针对两套教材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单元主题进行组织和编排,由点到线最后成面,像是蜘蛛结的网一样形成体系,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加容易。

策略二:凸显特点,图文并茂,注入鲜活学习元素。聋校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过看图学词、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句、从单句到复句,再过渡到看图学文,直至阅读教学,很符合聋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在句式、语法上夯实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聋校语文教材不应仅限于纸介质书,还可以开发以文字为主,音像和电子为两翼的综合型教材及游戏化软件,发挥聋生视觉认知优势,向网络化教材的方向发展,促进聋生自主学习。

策略三:尊重需要,融入现实,增添现代生活气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注重开发和充实教材,贴近聋生现实需要选取具有实用性的文章。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增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科学普及、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常识等,视年级渗透在语文教学或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编一些表现残疾人成长成才的文章,使教材能成为指引聋生人生的明灯。

策略四:明确任务,梳理知识,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以习作训练为例,聋校教材的序列是“写句、看图写一句话、看图写几句连贯的话、看图写一段话、习作仿写”,这有利于聋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然而聋校教材中要求较低,不少写作内容已经过时,普校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又难以下笔。故根据单元主题和已学篇目,围绕学生生活实际,确立各单元的写作主题,使教师能精准把握,在教学时做到灵活自如。

策略五:补偿缺陷,加强对话,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目前聋校语教材大部分的课文基调是记叙式语言,对话式的语言很少,只在部分基础训练中安排对话练习。要想提高聋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挖掘课文中的留白部分,适当增加角色对话、人物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补充,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提问。

总之,教师应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看待教材,全面了解和掌握选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和重点内容,坚持以聋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巧妙性整合教学资源,切实开展语文教学与语文教研,为聋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33。)

参考文献:

[1]邵伟.聋校小学语文教材使用问题探析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6,(7).

[2]姜楠.聋校语文教科书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郑华永.聋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浅谈[J].科技视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