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6-02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来分析小学语文在课改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以及我们今后要如何转向的问题。
1.困惑
1.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一定的缺位性。滞后性的体现:现在推崇的一些比较有权威性的观念的确对许多的西方先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发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形式上虽然阵势很大,但是缺少适合国情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并打造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念。缺位性的体现: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内容,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教书模式,按照课程给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给学生讲授知识,在这种教师"教"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智力水平的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语文课改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随着课改而进行观念的更新。
1.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单单是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其实都有很大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各个方面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小学生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高、文化底蕴没有那么深厚,这时候就是老师发挥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候,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的综合能力其实是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成一个正相关的关系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力越高,感染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但是往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学,而且对教材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在育人方面的体现:虽然语文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但是就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教师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确体现了教书这一概念,但是在育人这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学会让学生学习",而且就语文这个科目来看,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科目,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然而现实却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1.3评价机制非常单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人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仿佛早已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人们习惯上以成绩来评价一个人。殊不知这种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就语文这个学科来看,该学科无论从哪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的灵活性,强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机制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向
2.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好,但是终究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我们可以合理借鉴他们教育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地方,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注意创新,促进教育理念更快的融入到我国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灵活创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当代学生的教育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面对学生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差别的对待,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
2.3关注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一昧的强调对学生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教师也应该给予培养。当然,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经历课改,往往学校会比较重视。
但是老教师也应该关注,部分老教师早已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思维固化,表面上学习、接受,但是在课堂上往往难有改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应该不仅仅注重教师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培训,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在孩子思想上扮演着很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2.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机制束缚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在新课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在面临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反思,完善好我们的评价机制,不要让单一的试卷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情况。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最核心部分。现在经常说向课要效率,要质量,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基于此,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语文的外延是宽广的、深奥的,我们不能以个人的价值取向来约束学生的四维空间。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取向是多层次的,有差异的。因此,要把阅读真正交给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与文本直接对话,用心交流,产生共鸣,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精神。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都有绝对主导的作用,学生只能对教师唯命是从,在心里惧怕教师,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之后也理所应当的尊敬教师,在课堂上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归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进行讨论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在其间加强指导,保证学生思路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习《师恩难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尊师、爱师的感情。
三、注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对语文的兴趣不同,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存在差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把握整体的情况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比如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有所启发,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以正确的理论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写作;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提高语文基础水平。
四、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容易引发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会不断地分析、思索。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表演、绘画、唱歌等,学生对于这样新颖的方式兴趣大增。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读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占诗的美。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绘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画出一幅简笔画来,并且在画完后,让他们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堂练习及课堂提问,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教师能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活跃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预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本课重点内容,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其次要尽力使题目新颖,形式要多样活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练习也要适量,最好是能做到分层教学和分层提问。
六、带着一颗爱心去教学,让学生在爱的怀抱中去学习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小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小起兴趣了。每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清晰而准确地铭刻在学生心中。教育小只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就需要我们的言行举比必须高雅得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用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建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 2011(03).
[2]张军.浅谈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10).
[3]戴菊香.加趣味佐料 增效率美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 科技信息. 2009(14).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也成为了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所在,因此,本文以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启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教学 有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传统教学当中通常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活动,而为了进一步的促进有效教学,我们应当逐渐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发展新课程教学理念,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充分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努力将“教师”这一角色充分转化为“导师”这一角色,将原本对理论灌输直接转向引导性教学,从而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更一步的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意识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后期可持续发展输入强大的活力。
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管是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课堂当中的教学还是课堂之后进行巩固学习的环节,不管是课程所采用什么样的主题还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对象,以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根本标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化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良好教学目标。
二、以情感融入主动推动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充分融入情感化的教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对其智力的开发,在教学当中,缺少了情感的融入从而缺少了教育的人性化,进而使得教育教学缺少一定的完美性。对于一个具有成功特点的教学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强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说所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当中同样阐述了教学当中,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去发现这种规律,并按照其特点对相关的理念进行融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长江之歌》教学过程当中,而且同样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歌词。只有心中有情、胸有意境,才能感悟其气势宏伟、舒展起伏的旋律之美,反之亦然。如果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
通过这些分析,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现代科技,以多媒体技术等方式进行直接展现,从而使得教学从音、声等全方面的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使得整个教学事半功倍,得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生活化为基础,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生活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创造知识的重要渠道所在,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说的那样,充分表明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所在,良好的运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为语文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涵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与生活有效的进行结合,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在这当中我们可以以读写教学课程为例:以学生校园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娱乐当中去感受到生活当中的乐趣,并采用亲身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读写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也可以通过简单优美的文字予以表现,从而更加增强了学生对于读写课程的兴趣。
四、运用激励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古时候有这么几句话:“给学生一次机会,他就会给你一个奇迹”;“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丰富养料”,从这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到,赞美作为一种极具鼓励性的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仍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一些小的问题,而此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则成为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摒弃“淘汰”和“选择”,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整体推进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这当中,首先应当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针对个体发展情况实施教学工作;其次是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模式进行教学,切不可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一根尺子量人”,否则非但谈不上教学“有效”,很可能会因此而挫伤部分孩子那“幼小稚嫩的心灵”。
比如,对于上文《哪吒闹海》中的几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全面甚至精彩地回答,而有些学生只能借助“课本语言”来回答部分。对于前者理当褒扬,后者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志强,马欣.基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小学语文优化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2)
【2】齐永川.谈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7(05)
【3】赵叶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J】.学周刊,2017(05)
【4】孙迎春.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7(05)
【5】刘瑞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J】.学周刊,2017(05)
【6】静.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J】.学周刊,2017(05)
【7】赵海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05)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创新;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所以,如何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就此本文与读者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进行共同探讨。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现状
课程创新是指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创建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创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气氛低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教师不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
二、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
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促进课程创新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重的年纪,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散的过程。鼓励学生多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在小学语文《生命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羚羊活动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聆听音乐,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进而让学生谈谈在观看图片后对羚羊有什么印象,并说明为什么。而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猎人追赶羚羊的图片直到羚羊被逼到了悬崖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呢?”通过这种创新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激活语文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揭示课堂教学主题: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古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了下来。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草原风景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雄伟壮阔的景色。随即教师再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内涵。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激活语文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模式,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符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模式。
3.教师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创新
新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教学《蚂蚱和蝈蝈》一节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悠闲自得的蝈蝈,你会怎样嘲笑蚂蚁?”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我会笑它们是笨蛋。”有的说:“傻瓜快到大树下乘凉吧。”……无论是什么样的话都是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又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夏洛蒂勃朗特,在成名之后,应对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说些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使学生的回答有些偏激,教师也不要批评,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上述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畅所欲言,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程,这不仅是新课改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体验教学 小学语文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延伸教学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体验教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切实地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兴趣的提升。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忽略学生的体验学习,致使学生难以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增加学生的体验次数,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体验
在小学阶段,学生因为生理年龄及身心发展的限制,对外部的一些生活经验的掌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中提到的素材一知半解,这就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将书本材料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行衔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取和领悟现实中的道理,进而在思维的空间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结构体系和形象的人物形象。情由景生,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那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首先,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不同。例如写人写事的文章,教师主要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加强学生对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关注度;像是状物文,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所描述的事物具象化等。其次,提供合适的教学契机,适时地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进行《二泉映月》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并为之配上形影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激发自己的情感,实现情与景的同渠而流,使学生在音乐、图片、视频、文字中感受阿炳心中的世界,体会阿炳对生活、对光明、对音乐的热爱。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抓住体验的触动点,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精神上、五官上的共鸣,进而实现内心情感的激发,使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实现情感上的一致性,达到共哀乐的地步。
二、实现自主学习,自悟体验
学习语文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不能借助教师对课文的具体分析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应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究中,亲自接触课文中涉及的“世界”,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查找等进行自主体验,加深理解,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感悟和情感,进而获取思想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享受。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挥语文的魅力,让学生自主地体悟课文中的情感及主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开展体验教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有一个自主自学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摆脱条条框框的学习目标及标准答案的束缚之后,在自由的学习状态下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手段,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产生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实现自悟。实现自主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学习、思考、质疑和提问。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出现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等问题,在体验教学中将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实现自主学习,就能切实地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学习权利还回学生手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对课文才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才能在体验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体验、思考探究体验、质疑体验、提问体验,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三、整合延伸教学,升华体验
在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行总结,将新的知识内化和吸收,并将其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整合,简单地说,就是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对学习的体验有一个质的飞跃,有效地促进学生分析课文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涉及三首左右的古诗,这时,教师可以先教学生第一首,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在接下来几首古诗的教学中实现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以便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整合体验。所谓延伸,是指学生在已学到的解题方法下进行综合练习,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整合延伸中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体验和延伸体验,进而升华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体验教学的价值,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体验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教学,有助于帮助生理年龄较小的学生获取较高的生活趣味体验式机遇,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体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使学生的发展向教师希望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仲照飞,孙春峰.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当前,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阻碍了语文创新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新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教学方案创新,使得语文教学方向逐渐明确化,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思路过于老化,而且,教师过于重视升学率和学生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比较枯燥乏味,教师没有正确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在学习《梅花》这篇诗词时,可以通过书画的等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和理解能力,但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抑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挥,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不是随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具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不然很难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套用别人的软件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违背了创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变化适当的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
二、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下主要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为教学思想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前提条件,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课程知识,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单一的授课方式,根据教育教学制度进行创新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性讲解,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时,首先应该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比如,王崧舟教师在讲《与象共舞》这一课时,通过两种教法、两种思路上了这一课。一种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教学目的是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及运用语言形式。这两种教学都使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构思不同,但是教学一样精彩,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出来,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二)全面掌握教学方法,进行正确引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课堂教学的改进,全面考虑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打破教学常规,合理分析教材。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同时语文教学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重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拓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拓宽视野,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教育部门还要对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法进行思考和总结,当然语文创新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不懈的用创新教育理念精心组织教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大胆进行创新教学,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雷振国.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17):107-108.
[2]何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3,(03):116.
[3]张新星.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篇7
1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如果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什么是教育,那么教师顶多只是一个教书者的角色;相反,当我们以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将课程视为经验,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它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意味着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教学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知识容器,而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具体说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自身实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场景,再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目标、对象,让学生自己比较、区别,自主决策;通过自己领悟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发现学习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担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学会陈述、倾诉、评价、争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多边对话,充分交流研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此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引导识字途径,激发孩子日常识字兴趣十分重要。以往识记一个汉字,常常是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词释义三步曲。以我见过的一堂课为例,老师让同学们用“园”组词,学生会说“公园”“花园”。可现在一问,“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学生调动了所有的记忆库存,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画面,此时所显现的组词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引进课程资源的手段,维系了鲜活的生字小语言环境,组词中的同音字困扰当然也不复存在。让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已成为新课程教师的自觉行为,学发现、探索、分析成功的并解决了问题,教师起到了辅助和引导性的作用,这真可谓是新课标下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3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的革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蝴蝶王国》一课的教学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蝴蝶的信息,还鼓励他们自己到郊外捕捉几只不同种类的蝴蝶带到学校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课堂上,学生们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分享自己捕捉蝴蝶的经验,结果这堂课气氛十分愉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时,我常提到一下几个问题,例如:你觉得文中哪一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并说明他们好在哪里等等,然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次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变学习方式的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一次事件,因此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把课程理论变为课堂教学实践。其间的路或许是苦的,但是苦中有乐:;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树立科学、开放的教材观,积极应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发展变化,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红梅.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05)
[2] 张学青. 警惕几种倾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误区摭谈[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 ,2005,(02) .
[3] 喻德祥.角色定位:教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作用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年 10期
篇8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 中小学衔接 有效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化理论对课程的构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专业化需要其深化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会体现在课程的架构上。例如,调整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育专业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位置以及影响;创造教育实践机会;注意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前沿的教育环境下,师范生基础技能的培养等。教师专业化需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一起提升的目的。而目前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受小学教师所担当的责任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性所影响的。通常小学教师都要承担一系列的职业任务,其中有相关科目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一般小学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特点与相匹配的活动指导任务,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对体育、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因此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方向缺乏确定性,同时可能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能,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及特长。此年龄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因此将教师视为绝对的权威,小学教师对此年龄段的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最讨小学生喜欢的教师通常是讲课生动、热爱体育、细心、知识渊博、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的教师。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自觉性、稳定性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小学时期又是树立习惯行为的阶段,同样是优秀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也为小学教师的专业给出了一定挑战,比如奉献精神、细心爱护以及有耐心等。
2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些举措
目前,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与小学教育革新相匹配,与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相匹配,全面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其最具代表性的理念包括:(1)培育全能型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2)培育文理兼修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3)培育掌握多学科知识结构,但并非全科型教师。我们所提到的全能型小学教师要与包班教学的需要相匹配,不过专业化程度无需太高,很多村小都需要此类型教师;文理兼修或按专业培育的小学教师可以满足城镇一般规模小学的需求;而分专业培育出的小学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所以适合大规模的小学。经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兼教品德和社会课,而数学教师则兼教信息技术以及科学课,只有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三门课程有专业教师担任。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包班制度,而对于教育大环境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还是以乡镇小学为主,尽管很多学生都希望就业于城市小学。针对这一现象,在对专业进行定位时,不但要顾及到小学教育的特性、本质、教师专业化能力、学科未来的进程以及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顾及到地域差异、生源条件以及毕业生的意愿。所以,要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目标定位成:培育面向农村教育,可以担任小学数学以及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最少可兼教两门以上课程,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体系予以实践、拓展以及维护的一系列过程。而课程体系的架构则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课程的实施可以将蓝图变为现实。已架构的课程机制是不是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同时在实施环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要全面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进,深化课程体系的改进是要依附于课程评价的,课程实施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是课程改进的有力依据。
3结语
篇10
1.1过分重视智商
忽视素质教育虽然国家在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大部分小学表面上响应国家政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改变了教学内容,没有改变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各界的评价观念中,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评价老师,如何老师规划处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将面对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受这种条件的约束,使得敢于创新的老师无法施展拳脚,这将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只能按传统方式教学,注重智商教育。
1.2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满足不了与时俱进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起着行为指作用导的,好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但有很多小学并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盲目借鉴和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对现代老师和新一代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而单一,忽视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另外,在改革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障碍,导致很多改革工作存在流产。
1.3教学资源缺乏
教育硬件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由于资源的限制,部分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缺乏、落后,教学设施老化问题也非常突出。教学器材缺乏、老化,导致德、智、体、美发展不平衡,甚至在某些农村小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无法开展。
1.4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来临,教育事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这就对各个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求逐步增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教育管理者拥有的高学位、高素质的人才屈指可数,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少,导致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存在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特别体现在中西部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混合在一起,这样严重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
2基于新课程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加强素质教育,力争全面发展
作为初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职能,注重学生的能力、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通过学习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锻炼身体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从培养结果转移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实施个性化教学。多鼓励教育管理者改革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2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意识
要改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理念,把新课程改革积极融入教育管理之中,将自由民主化的理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要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施行责任负责制,做到权责统一,权责分明。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管理品牌效应。团队建设有利于集中各自的优势,是效率最大化。
2.3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障碍。而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上是通学生的各种考试成绩,考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考核。新建的教育评价体系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看教育工作者能否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观念,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从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能力。
2.4建立教育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可以改变现有的终生制问题,可以采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让教师产生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迫使教育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岗位进行责任制,公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进行公开招聘和择优聘任的方式,为学校留住优秀教学人才和教育管理者。同时在工资待遇上也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有差别的绩效的工资待遇,使职工的待遇与个人工作业绩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教育,才能使教育管理有新的突破。
2.5注重个性发展
- 上一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 下一篇:商业综合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