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教学当当中通过学情分析,能够有效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建立师生管理也有着重要作用。其实对于学情分析来说,当前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姣好的处理。每每谈到学情分析,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是教师的事业不够开阔、学生知识、认识水平不高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较为狭隘的学情分析,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科学的进行学情分析,以至于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注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能够直观的了解,即学生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情况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和期望也是学情中重要的一环。

众所周知,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是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是从讲课到教学,通俗来讲就是要从老师的单项传授转变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应该成为两个部分,一半属于学生,另一半属于老师,互动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熟悉且有一定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告知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用教材而不是遵循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走入生活,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价值观。

一直以来,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受到了一般教学论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停留在对学生基本特征上的分析。而教学设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要做好准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学情分析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因此不论是对于哪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母语水平。小学生虽然认知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在母语的口头表达和应用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零起点。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其识字量和语文能力会得到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他们也更加渴望阅读,更希望语文课堂能够更加生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忽视了孩子们在学龄前所具备的口语能力,认为学生们的能力需要重新开始培养。

这一情况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老师们没有利用小学生已有的口头作文能力,而直接教小学生们写书面作文,甚至出现了老师让孩子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因此极大的挫伤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都感到本来趣味无穷的作文成为了一种负担,以至于不仅使得学生口头作文能力浪费,甚至在没有培养学生一定的书面作文能力就已经让孩子们感到害怕。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教师除了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书本知识,还应该对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事业加以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知识事业主要是之学生在课外通过其他获取知识的渠道所得到了的,而生活事业则是指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所得到了知识。比如,具体的某一学段而言,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知识生活事业是截然不同的。就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主要是来自于学校附近的农村或山区地区,他们的知识视野和生活事业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这一点加以充分的考虑,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为城市学生同农村学生相比,他们的家庭条件往往优于农村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课外读物、网络中获取到各类型系,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该考虑这一点,从而方式由于教学拓展不合适,和他们已有的知识重合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上还应该注重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通常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不论任何课程的教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在集合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顺应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让学生认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加以督促和矫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会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应该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想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加以转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学轻视对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加以分析,并倡导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教师教的更好、学生学的更好。这一点正如我国特级教师于猗所说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教师必须要保证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不论是偏离了这二者之间的哪一方,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J].开明出版社,2003.

篇2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形式各种各样。其中阅读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语文课有其独自的特色,语文书上的大部分文章学生都能看得懂,但是看得懂并不等于能理解和掌握。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层次掌握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应考虑的。其次,我们的教师也别忘了学生在上课时,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教师在上课时到底如何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起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笔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并且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该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一、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的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学习信心,更不能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光杆司令”,自说自话,只要将所有备课内容填鸭式的塞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反观学生,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发言。师生双方没有互动,课堂如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不愿听,那么课外呢?经过笔者调查,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沉迷在有声有色的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中不能自拔。总之,像这样的古老的教学实践,学生没兴趣,老师没热情,恶性循环,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

现在的职业学校中普遍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强,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而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文化基础课,认为语文这门课可有可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以前的学习生涯中,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职业学校中,学生们认为专业课对自己以后的就业非常重要,于是这种“重专业轻文化”思想愈演愈烈。大家都抱着学好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思想,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而学校也是纷纷斥巨资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但对文化课的投入则相对不足。长此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高职语文教师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够结合职业技能进行授课。虽然大多数高职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知识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很多教师不清楚高职语文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所以很难在教学中将语文知识同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所以学生更会觉得学习语文没用,教师很难营造出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很少,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高职语文教师自身也不重视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书籍,这对高职学生来讲,根本不可能,他们没有积极主动性。

教师语文教学方法滞后、僵化。其实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朗诵比赛、阅读竞赛、校文学社团这些都可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优化课堂质量的效果。还有,大部分老师思想禁锢,认为教科书上的答案是唯一的,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高职学生阅读方法的学情分析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师教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记住,并且要记在心上。如果不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上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不会记在心上,课堂教学质量也不会高,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质,必须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记在心上。”笔者从调查的一些课堂阅读教学上看,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很少见到高质量的学生互动阅读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多只是使学生记住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文单元,可以让学生每人做一份应聘材料,课堂上开一个小型招聘会。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再比如,学习诗歌单元,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对诗歌常识的掌握情况。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事先设计几个关于诗歌常识的问题,而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诗歌常识知之甚少。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对于小说单元的阅读教学,同诗歌相比,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但是学生喜欢的只是故事情节的曲折,而这种“阅读”法常常只是“门外汉”的阅读做法,老师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应该在分析讲解课文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此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阅读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看懂深奥的专业书;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阅读后的口头表达能力等。

实践证明,老师只要对学生进行详尽的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应该采用哪种具体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上出好课,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参与教学的分析

上文所述是要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切实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对于课文有话可谈,有问题可以考虑。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宽松的环境,开放提问时空,让学生敢问。

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在讨论中完成教学,训练学生的口才;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可以运用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可以运用自主式教学等等。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式的课堂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创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组织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尝试着改革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提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点拨,收效不错。当然,确保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还需要三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感受和领悟;二是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三是教学要有应变的机智。

四、倡导师生的互动教学

在倡导师生互为主体,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生活的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认真读书;新的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新的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实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读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掌握课文。如何让学生认真读书,理解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谈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带学生进入情境,情入学生之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好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就能产生语感,把握语句的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好的篇目,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背诵,让学生与作者的作品心灵相通,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阅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

(二)要以情导读。

(1)入境悟情。在朗读之前,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2)想象生情。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想象带入到阅读中来。(3)指导抒情。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朗读的技巧。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教学《长江三峡》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电视画面,领略长江三峡的雄伟瑰丽、激流澎湃……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长江三峡。学生兴趣盎然,效果更佳。

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景中,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朗读好,哪怕他的嗓音不是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投入,学生就能读出浓浓的情意。

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共同融入到课堂上来,课堂应该是知识的海洋,应该有热烈的讨论,应该有情感的交融……

综上所述,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摆正“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位置,调动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因为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解决学生读和写的问题,语文老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读和写,鉴于此,课上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政云,欧阳河.从教育类型划分谈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3(4).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对诗歌鉴赏失去了兴趣,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现代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高。现代语文诗歌教学中,因为语文教师对诗歌作品阅读量不够,并对诗歌的研究不够深入,文学素养不高,导致诗歌教学中存在着分析不到位和不深刻的现象。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因为教师的文学素养不够,只能按照教材和教辅对诗歌内容介绍和感情分析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第三,教学过程枯燥。现在的初中诗歌教学还没有完全向互动教学转入,还停留在单项传授的模式上,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因而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诗歌的感悟。第四,课外知识拓展有限。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展,这种闭关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诗歌教学处于不乐观的状态。

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为了解决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提高自己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打好基础。教师要想发挥诗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就要增加中外诗作的阅读,平时多阅读诗歌理论专著,利用网络资源训练自己的读诗、写诗作诗能力,提高自己的诗歌理论素养,增强教学的技艺。第二,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营造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教师要充分发挥诗歌诵读的作用,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到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32).

篇4

【关键词】激发 情感 语文素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扬主体情感,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是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应把他们当作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情感。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知识的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欲得不到满足,厌学情绪潜滋暗长。试想,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紧张感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能有效调节学生思维,改变学生的行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这一重任,成功的情感教育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的倾斜,使学生明白社会的要求,祖国的期望,让自己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从而转化为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具体行动。同时,当学生受到外来不良影响,或家庭缺少温暖,学生思想发生偏差或出现“空白带”时,教师适时的情感教育就能调节感情天平的倾斜,弥补感情的“真空”,使其精神生活充实,思想品质高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

2.感召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可以唤起学生的良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学生更加热爱、尊重教师,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积极配合教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求知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师生间建立起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即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师生间的活动增加,学生乐于向教师请教各种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知识。

4.益志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情感能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学生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力强,教师的意图就会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且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优化了学生智力因素。

二、如何抓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准确把握,悉心挖掘。语文教材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最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创设的情境对文章进行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先体会文章,有自己的真切感受,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把这种情感保留到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

2.创设情境,激感。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的篇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济南冬天的温情、孔乙己的可悲……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教师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把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去,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中去,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3.激情朗读,抒感。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个别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文学的语言是优美的,情感是丰厚而感人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美的东西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活生生的形象,领略文中壮阔美丽的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收到“闻声现义”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声情并茂,让浓郁饱满的激情进入学生心中。

4.营造氛围,渲染情感。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淡使人昏昏欲睡,枯燥的讲解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的同时,还可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在上《小巷深处》时,先播放一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朗读时的氛围,会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角色。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充分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对于那些戏剧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剧情分析,进行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把握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表演中完成情感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5

关键词:语文成绩;学习指导;作业质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阅读教学,教师要把理解课文所采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如学习《九寨沟》第三段时,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读懂这一节写九寨沟的雪峰、湖泊、森林、瀑布。最后让学生讨论: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这些景色的?学生通过学法指导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写作手法来阅读,从而掌握阅读文字的技巧。在平时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格外重要。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够运用,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抓好作业质量,养成良好习惯

作业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平时对待作业要严谨细致,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做作业认真的习惯。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写字态度一定要认真,字不一定要漂亮,但一定要工整,否则在考试时就会吃亏。当阅卷老师看到字迹不整,心里会产生不良印象,反之则产生良好印象。在平时作业中,有的学生的作业粗心马虎,态度不端正,做出来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也较多,就必须让学生端正态度,重新完成作业,如果再犯错误,就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难度、标准的作业,做到难易合适,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平时训练的重点应当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等。把这些知识点融入作业中,学生逐渐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境界,自然在考试中就能得心应手。最后要及时温故知新,做好复习工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日趋增大,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加以巩固,就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反复地回顾。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指导学生复习旧知,经常性地抽取一些学生进行背诵、默写,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还需上好复习课,对于复习资料,要把握好度。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编写的原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抓住课本知识的重难点。教师自编资料,有利于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开展复习工作,有利于促使自己自觉收集信息,了解教改的动态,改进复习工作。

三、根据学情,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对学生采取分层指导,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对于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且让他们多进行课外阅读或者做一些提优的习题,

来保持好的成绩。对于后进生,更要重点关照,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利用好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回顾,做到应知应会。当后进生的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也可及时批改辅导,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要平衡好各类学生的辅导,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

通过以上几条途径,在自身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效。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实施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要脚踏实地地贯彻落实。

学生的成功,贵在师生共同努力,需要家校共同配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职业技术学校 830054)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德育、智育、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开展教学时,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语文课文中的大部分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试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作一探讨,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美育中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通常情况下,自然美是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体现出来的美。自然美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田地)的美;二是未经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星空、大海)的美。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料等形成美的因素,是自然美整体构成的突出成分。不同的美学家对自然美有不同的解释,美学认为自然美在人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改造,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比如,巫山三峡、泰山日出、黄山云雾、北疆草原,等等。通过认真讲解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大自然的雄伟壮美,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美的体验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社会美。社会美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包括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产品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的自觉自由的创造力和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社会事物中的感性凸现,是人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创造的源泉之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社会美的描写的,如为了人类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母亲”形象,为了科学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体现社会大团结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都是对社会美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些课文的深入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统称为现实美。艺术美是与现实美相对而言的,是对现实生活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炼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审美理想、个性、风格的具体表现,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具有集中性、生动性、独创性、纯粹性、稳定性和个性特征。艺术美主要表现于艺术形象、意境的美,是内容的真善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职语文课文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情文并茂的美文,蕴涵着丰富、华丽、古朴、典雅、流畅、浪漫等方面的艺术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慢慢地体味其中的美。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发挥出中职语文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

(1)精心研究教材,把握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中职语文教材不是美育教材,其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思想绝大多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很多都是隐藏在课文深处的,不可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师下足工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潜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从语文课文中发现美、提炼美。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感知教材时,要能够体验到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并且为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所感动,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文中蕴涵的各种美的因素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把教材中美的因素体现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并且能够用语言把这种美表达出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去体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例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切身感受到美的体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文课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突出学生对景物的直观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到其中蕴涵的自然美。其次,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注意深入分析内容,挖掘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再次,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体会语文课文中所蕴藏的艺术美。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挂图、板书等手段,以较好的色感、形感再现生活图景,创造出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增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对美的把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可以说是美的传播者,因此,通过为人师表、自身示范进行言传身教,是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最关键的一点。首先,语文教师需要把握课文内容的感情分寸,对课文中的描写以适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从而把正确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把握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还要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来表现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动作,从而体现出一种人物美和艺术美,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美,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充满感情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能够在语言中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美的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促使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毕竟,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苛求通过语文教学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把握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度,以及如何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挥出语文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要鼓励语文教师和教学、教辅等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指导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美育之间的关系,以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同时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篇7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问题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和建设与高职专业课的改革和建设相比相对迟缓,成效也不够显著,甚至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课,其原因在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需强调“实用”与“够用”,而高职学生都是普高或职高毕业,已经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够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则是“不够实用”而“挤占”了专业课学时的。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成为高职不设语文课的理论依据,造成语文课程的缺失。很多院校选择只开设《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等等其他与语文相关又看似更为实用的课程,大批语文老师不得不转而去承担一些文科类专业的课程或开辟新的文化类选修课。仅有少部分院校或专业保留了大学语文课,任课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尝试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总体上亮点少、特色少、成效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很多,观点也大致趋同,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从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标准方面,认为大学语文要与高职教育接轨、与高中语文衔接、要注重实践教学、为专业服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后续发展服务、继续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功能等。但从实践层面看,如何把这些理论观念贯彻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具体扎实的建设工作。

(二)伴随课程改革的教材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大致雷同,良莠不齐

教材体例上,大都为模块化:或保持传统,以各类文体或文学史为模块;或稍加改革,以人文精神为模块;或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书写篇、听说篇、读写篇”等为模块。在内容上,多以文本阅读加课后思考题为主,辅助阅读和训练的内容相对单薄,形式不够多样、缺乏创新性、训练目标不够实用和清晰;另外,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资源还很缺乏,由于“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可用做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多,似乎俯拾即是,但恰恰如此,教学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开发和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任课教师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动念,但改革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教师是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像专业课程改革那样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在压力不足、动力不够的情况下,教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实践相对滞后。另外,语文课作为文化基础课,它的基础性、理论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性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改革创新的思路,很多老师仅是在理论上和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真正的教学实践还较为传统,“吃老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学情分析

准确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有实质上的指导意义。我们对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及语文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出如下学情分析:问卷从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对自身语文能力的评价、对大学语文课和语文能力的关系认知、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在高职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从事工作之后最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听”和“写”,而且认为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表达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数学生会担心走入职场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成为限制或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语文能力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听、说、读、写”四大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偏颇,只重视“说”和“写”,对“听”和“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二)在对自身语文能力评价中

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乏、句式单一、语句不通,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偏少,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给养。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对书面和口头表达、文学修养、阅读赏析等语文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和渴望度很高。

(三)在对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由于课时少,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作用不大。实际上,这只是学生浅层次的认识,语文课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在于学时的多少,语文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很难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画龙点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提高人文素养、扩充人文知识、开拓人文视野表示认同,而且认为能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心灵世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让大学语文课真正起到以上作用。

(四)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方面

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互动型、实践型、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教师主讲的方式;在教材内容上,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也表现出学生们古文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并且认为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内容的讲座对提高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很有帮助。这反映了学生们的兴趣点较为广泛,不喜欢古板、单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从学情分析来看,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提示:(1)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跳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安排授课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提升个人修养、指导现实生活的作用。(3)教学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是视野。语文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开办文化、文学讲座,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再建设思路

(一)从“大语文观”出发,搭建模块化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以大学语文课为核心和顶端,向下延展模块,这些模块既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架构起既可深入又可拓展的学习体系。即:大学语文课下分课堂内、课堂外;课堂内模块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堂外分为语文活动、文化讲座;必修课分为大学语文课、应用写作课。选修课可以包括文学史、文学鉴赏、写作、口才训练等等,课下语文活动与讲座更可以丰富多彩,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保留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课程性质和定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如各类文体的写作、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语言艺术大赛、书法比赛、课本剧等注重强化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把学生的思维视角从文学作品带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洞视社会,明辨是非,选择人生。如图1所示。

(二)以精品课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任务驱动,建设大学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资源库

教学资源建设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再进一步进行教案、教学任务、语文活动方案、课件、微课、慕课、网络链接平台等的建设。努力形成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多媒体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系列教学资源库。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积极开发课程的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课程群组等建立

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课程学习资源上传、信息检索、疑难解答、相互讨论、作业提交网络化、信息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执教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首先体现在是否能把一堂课教好。教师应将语言形式的教学转化为文化视野教学,将教师传授为主转化为学生开放学习为主;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孙艳红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学习; 创新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语文介入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已经赢得广大师生的普遍响应与支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做好教情学情调查,精心选择实践活动内容,优化实践活动形式,拓宽实践活动社会维度,快速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在实践活动参与体验中形成语文综合实践素质和技能。

一、精选实践活动内容,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联的多种实践训练活动,综合展示其教学基本属性,一般包含语文教学涉及的“听、说、读、写”等多项内容。在具体操作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介入灵活、多元意识,充分利用自主选择权利,对综合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小学生大多对综合实践活动有特殊敏感性,但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教师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综合实践内容,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训练成效。

人教版第五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之后,又给学生布设一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下搜集有关以“秋”为主题的精美诗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展示,看谁找到的诗文更经典,看谁朗诵得更具有感染力。学生课下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渠道展开相关准备。在课堂展示时,学生纷纷将自己准备的佳作展示出来,教师利用抽签形式决定学生出场顺序,并在学生展示结束后给出综合点评。有学生找到不少古诗朗诵,如杜牧的《秋夕》、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也有学生找到一些关于秋的散文,如冯骥才的《秋天的音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感情非常充沛,教师给出具体指导与评价。这个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读”的能力进行训练,综合属性特征非常明显。

二、优化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学生操作学习品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众多,教师在具体筛选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年龄认知特点,还要充分考量教学实际条件和环境制约因素,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口语交际、课堂演绎、文本对话、小组辩论、社会调查、信息搜集、课堂习作、课外阅读等,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优化。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整合优化处理,不仅能够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契合度,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操作学习的品质。

在教学《花钟》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本,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展示方式可以多元化,如口头介绍、图片展示、作文描绘等方式,都属于选择范畴。在展示阶段,学生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展示。有用图画形式的,有用口头讲述的,也有用身体造型来表现的,甚至还出现以同学合作演绎方式展示的。有一个学生给出了灯谜:头戴黄草帽,身穿绿色袍,见风点点头,朝着太阳笑。其他学生立刻给出答案:向日葵。教师让学生利用个性方式展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给学生提供实践展示机会。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展示,都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历练。

三、拓展实践活动域度,塑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特征,教师在具体引导过程中,要有学科横向联系意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向更宽广的领域推进,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关联度。如果有条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更广阔的时空条件下开展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要举办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教师不妨以此为教学设计创新契机,深入学生之中,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设计,班级选拔、技术指导、彩排训练、多元会商、积极矫正、反馈评价等,都是重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发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以获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为基本任务,介入综合实践教学也是大势所趋,与教学发展和学生成长同步。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教学设计、组织、参与、辅助、服务的作用,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践操作方法,以提升语文综合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玉辉.有效嫁接,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花结果[J].综合实践活动,2012(5).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63-01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而我,非常认同这种看法。通过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认为“师者,以思为道,以思促教”,而这个“思”即是指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我认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三部曲。

1.课前深思设计,前瞻预设篇

为使语文课堂做到“趣、活、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在课堂教学之前,总采用自我预设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则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课前,我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设计分析;如在教枯燥无味的古文《狼》这一课时,除了在课前熟研文本之外,还要考虑这节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认为重点除放在基础知识外,学习屠户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也同样重要。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应该是必须的。在学情分析上,由于是枯燥、难涩、难懂的古文,针对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及淡薄的兴趣,我思量后,决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了六幅简笔画,屠户晚归图;途中遇狼图;柴薪躲狼图;一狼假寐图;暴起杀狼图;柴薪后杀狼图。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成功地达到了把古文课堂气氛搞活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灵活的导入——解读目标——走进作者——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促教(结合导入的图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生字词及文意的处理(鼓励举手发言)——表演故事情节,搞活课堂氛围——自主探究、质疑(师启发,生讨论)——扩展延伸——总结反思(知识方面,做人方面,并回扣目标)事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前依据这些预设好的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回答,最后再对照分析,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以求完美。

2.课中监控交流,瞬间反思篇

课中的反思是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并具有监控性,使教学过程高效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它是在教学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富有生气和活力。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虽也提前预设过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教学过程是活的,学生也是活的,不断生成的、新的问题,而自己要灵活的增减和调换教学环节,这一点,是每个教师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文时,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本以为这节课定然完美无缺,谁知就在诵读环节出现了意外,其中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为什么您读得那么好,而我们却读得不好?”一个意外的问题,让我当时迟疑了一下,但我知道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新问题,马上采取了新的策略:“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请坐。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讨论后举手:“您读出了人物的感情,把握好了人物的身份及心理特点。”还有同学说:“您断句断的好,节奏把握的准确。”我一听,喜上眉梢:"同学们真聪明,比老师总结的还全面,那里面的人物都是什么身份?都有哪些性格和心理特点呢?"我随即调整了教学环节,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又让同学们就以上总结的内容再次进入诵读环节,诵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的就准确多了。还就此分析了人物形象。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掌握了读文言文的方法,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课后勤于作结,以思促教篇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通常这样反思: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教法科学吗?课堂气氛好吗?学生对我的课兴趣大吗?作业有针对性吗?我教书认真、尽职吗?我心情愉快吗?一堂课教学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 培养情感素养

素质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素质中,情感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情感教学加以实现。语文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借助自身情感并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出学生积极健康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知情并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把受教育者――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发扬学生之长,使每个学生成才。那么,语文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

一、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教与学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情感性和体验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加具有体验性和趣味性;情感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情感,达到知识与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情感教学还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增加乐学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与积累。在情感教学的激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认知活动,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在情感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敏锐地感受到一种信任、一种力量、一种期待,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主动地去感受、体验、表达、发现、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于漪老师说:“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国家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在语文情感教学中,教师怀着对语文教学深深的情感,怀着对学生的喜爱、关心和期望去讲授充满情感的语文,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富含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等,去领悟课文用语言表达的丰富的人类情感。可见,情感素养的培养是运用语文教学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陶冶与升华师生的情感,达到乐教、乐学的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避免仅仅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肢解具有美感的篇章,摒弃对语文知识的冷静介绍,杜绝冷漠而强硬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再现流动着热烈的良性情感与丰富情感的情感场。在情感教学中,既激发教师对职业、对课文、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更融入教师自己被课文感染后激发出的各种情感体验,同时也融合学生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情感,教学中情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充满教与学的满足感、成就感、欣赏快乐、体验美感等高级审美情感。

三、语文情感教学手段的多角度运用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境界

1.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情感之泉的深邃优美

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名篇佳作,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情感传播的载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崇高悲壮、或清丽委婉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实施情感教学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抓住教材内容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细流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细致入微、苦心表达的情感。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描写杨二嫂诬蔑了闰土以后,“很以为有功,便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其中的“飞”字表面上是描写杨二嫂的动作之快,但深层次里表达的感情分明是憎恶和否定,“飞”得越快,就越可笑和可怜,令人憎恶。这就是教材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情感,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行路难》中的豪迈之情,《春望》里忧国忧民、企盼太平的忧心如焚之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等都饱含深情,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

2.带领学生感情朗读感受情感之流的荡气回肠

语文教学中动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融入情感,体会真情,将作品中的真情表达出来。从而渲染情感场景,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深入地领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我在学习《纸船》这首诗时先配上哀婉的旋律饱含感情地范读诗文,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热泪盈眶。这种情感氛围感染了同学们,同学说触景生情,读得也特别动情。经过深情地反复朗读,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爱,特别是那种因为远离母亲而萌生的悲哀情怀和对母亲的拳拳依恋之情。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以激越悲愤的感情朗读课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法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朗读感染了学生,他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学习气氛很浓,学生激发了感情体验,产生了求知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意境。

3.指导学生身体力行欣赏情感之花的多彩多姿

初中语文教学要融入情感,就要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情感。为使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式教学是初中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可使教材内容和情境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角色中真实地体验到书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利用小道具,分饰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人物,把皇帝的奢侈虚伪、大臣的卑躬屈膝、骗子的狡猾奸诈、小孩的天真活泼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对统治阶级的骄奢逸、昏庸无能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我”、掌柜等,抓住人物语言描写,再现了课文中咸亨酒店的场景。在表演和表演之后的评价中,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紧紧地抓住了人物性格。

4.借助多媒体手段品味情感之果的丰硕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