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公共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公共问题

篇1

一、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

专利保护主要就是指以专利法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对于专利主体的相关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专利客体的利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专利保护主要是用来平衡专利所有者、专利使用者、以及专利发明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关系,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约机制,以此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利。

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就是指涉及到社会公共生产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简单来讲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就是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它主要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同时,公共利益主要就是者社会为其所有成员努力努力争取的基本目标的综合体。

专利法具有十分明确的公共利益目的,主要是因为专利法在保护个人合法权权益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因为智力成果自身就带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由此看来,专利保护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断提高专利保护力度,完善专利法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专利法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机制

(一)保障社会公众对专利技术的接近

专利法在使专利所有者享有的专利权带有一定程度上垄断性,但是并未降个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完全的隔绝,专利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社会大众对专利技术的享用和接近,这就使专利的垄断性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和谐关系,这种平衡机制的制约使专利发明者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的同时,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对于技术的发明创作具有推动作用,社会公众有权利获取专利信息是专利保护过程中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发明的细节和重点与公众分享,才能使社会公众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参与到专利发明的竞争行列,并促使更多的人在原有发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我国知识文明建设。

(二)确定专利保护的合理范围

从专利所有者的角度出发,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专利法保护范围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在专利保护的过程中要对保护的范围以及保护的重点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通常情况下,专利保护的范围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要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专利保护的水平,但是,在专利保护的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会尽可能的维护专利保护的垄断性,以此来激发社会个体专利发明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保障社会公众对技术和信息的必要接近,实现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由此可见,专利保护的适当范围是建立在维护利益平衡的基础上,一方面保障专利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基于此保障社会发明的有序进行,进而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体来讲,专利保护范围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利权客体的合理界定,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发明应该被列入到保护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充分考量,与此同时,当前专利保护的整体水平也是确定专利保护客体的条件之一,一般来讲,专利保护的客体范围应该符合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二,保护期限的合理界定,专利期限的合理界定是为了保障足够的时间进行投资回收,同时保障社会公众对技术、信息的接近,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发明创作,由此,保护期限的合理界定有利于创造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公共空间来为后来的发明创造提供基础和途径,进而促进专利发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我国城市社会性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二)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三)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四)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社区涉“黄赌毒”现象突出,主要存在聚众赌博、站街招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对此,办事处协调辖区派出所多次开展专项集中整治,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整治过后,“黄赌毒”现象容易死灰复燃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价值观”错位,贪图享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错位。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到了大量的物质财物,他们往往“饱暖思欲”、不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而是贪图骄奢逸、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

(二)“利益观”驱动,铤而走险。由于有了“黄赌毒”的消费群体,大量从事“黄赌毒”经营的场所应运而生,并在“利益观”的驱动下,有愈演愈烈之势。经办事处和辖区派出所多次集中打击整治后,该区域从事“黄赌毒”人员的行为从公开转为地下,行事更为隐秘,并有专人在街口等部位负责望风报信。

(三)“社会观”影响,打击不力。由于辖区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无力”去管。该辖区有常住人口36000余人,流动人口10000余人。辖区派出所镇江寺派出所现有警力17人,40岁以下民警仅5人,50岁以上民警5人,年龄结构老龄化,加之辖区事务繁忙,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管理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梨园街的建筑大都为老旧的开放式小区,社区内小巷四通八达,居住人员情况复杂,治安情况复杂,也为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

三、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2015年3月16日,船山区公安分局再次开展了针对社区“黄赌毒”问题的专项整治。为了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办事处组织20余人治安巡逻队,协助镇江寺派出所开展整治行动。自专项行动以来,区公安分局共查处“黄赌毒”案件18起,破获刑事案件7件,刑事拘留9人;查处治安案件11起,行政处罚19人,训诫警告50余人;强制治疗艾滋病人1人,强制戒毒7人,捣毁涉黄窝点3处,涉赌窝点7处,收缴各类赌博机58台,赌具4套,扑克若干,高压仿真枪1支,管制刀具5把,整改安全隐患10余处。

篇4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社会合作公共服务机构

[分类号]G259.23

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便是通过考察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衔接及互补关系,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现有合作状况和未来战略协作发展方向。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预测试进行问卷初稿调整,随之面向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外部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公共服务机构”)正式发放问卷并借助SPSSl3.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利用项目组成员的社会人际网络进行发放,时间为2008年4月至10月,方式主要是电子邮件、纸质邮寄以及调研者实地调研当场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回收170份,回收率为53.1%。

本次有效问卷的来源地区涵盖全国22个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明细表),并具有一定的区域倾斜。总体上,我国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样本量较多,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根据行政区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为三类,有效问卷地区分布数量是:发达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上海、天津7省市)共有频数77,占全部样本量的45.3%;中等发达地区(河北、辽宁、河南、吉林、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云南10省份)频数80,占47.1%。欠发达地区(山西、陕西、青海、贵州、广西5省份)频数13。占7.6%。其中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所占比例较高。

问卷来源中,文教卫体事业和政府机构分别占55.3%和20.0%;商业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分别占13.5%和7.6%;社区服务以及驻地部队分别占1.2%和0.6%,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与各类机构的合作情况目前尚不理想。从问卷来源单位所处的行政级别看,基本上集中于县级以上单位(地市级频数61,占35.9%;省级46,占27.1%;国家级30,占17.6%)。县级及乡镇(街道办、社区)单位的问卷回收相对较少(县级21,占12.4%;乡镇7,占4.1%;其它2,占1.2%;缺失3,占1.8%)。

2 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状况分析

2.1 服务范围与服务条件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范围是“本机构人员”和“本地所有人员”。比例分别为45.3%和38.4%,服务于“本地常驻人员”和“有本地户籍人员即可”的比例很低,仅占2.5%和1.9%。另有11.9%的公共服务机构选择“其它”。从服务条件统计数据看:为用户提供“无偿服务”频数70,比例占到最高41.2%;“需要登记”和“需要办理借书证”分别频数为55、39,比例分别为32.4%.22.9%,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多数类似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机构还是需要―定的条件才可使用,反映了对本单位信息的保护态度。“证件和押金都不需要”用户提供的机构频数为12,比例较少只占7.1%。提供“有偿服务”的频数为33,占19.4%。“需要一定押金”的频数为13,占7.6%,将两者合并,需要用户付费的机构占到了27%,可见用户获取信息时需要付费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值得公共服务机构思考的是:信息服务是否应收费,哪些机构、何种服务可以收费,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界限在何处。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种界定既是必要的也是亟需明确的。

从各单位的对比情况来看,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的限制性条件最多,即需要办理相关证件、交纳押金或进行登记等,而且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信息服务机构限制行为虽然有利于文献和读者管理,但却提高了资源接触门槛,降低了读者利用的便捷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中,合理配置资源,简化服务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应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2.2 服务目的分析

调研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为本机构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依然是各公共服务机构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共计占57.6%的比例。同时,为社会公众无偿服务和为具体用户提供有偿服务的比例也分别占23.2%和15.8%,而为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服务的比例则较小,为3.4%。从公共服务机构的具体性质来看。政府和文教卫体事业单位较之其它部门更关注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尤其文教卫体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最大的公共事业组织,在社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服务目的能较好地兼颐机构内外人员,采用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相比之下,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力度还有待增强,为本院所人员提供服务占有绝对比重。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服务企业的信息服务,其针对具体用户开展有偿服务的商业性特征在本次调研中并不显著,而同样是把对内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可见,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受众面仍不够广泛,在思想观念和具体行动上仍未真正实现全民平等服务。图书馆的外部合作环境在客观匕并不理想,很多公共服务机构更为关注自身内部的信息服务满足,而较少关注机构外社会用户的需求,从而较难产生联合服务或互助服务的意愿。

2.3 公共服务机构中图书馆拥有及使用状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收回的170份有效问卷中,关于公共服务机构是否拥有自身的图书馆或类似的信息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有67.3%的机构回答“是”,32.7%的机构回答“否”。而在问及是否还利用过外界图书馆时,有47.3%的机构回答“是,但很少”,27.9%的机构回答“是,经常”,有共计24.9%的机构回答“否”或“不清楚”。进一步的数据交叉分析如表2所示:

其中,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机构使用过外部图书馆的比例远高于没有自己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机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机构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信息中心有助于增强员工的信息意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使存在相当数量的各类机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仍是极有必要的,因为单纯的个别机构图书馆还是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关系分析

与图书馆合作较为密切的单位主要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等。可以看出相似的服务性质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彼此服务功能的认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及合作服务的效果。比较突出的是商业、服务企业与图书馆的合作比例很低(17.4%)。虽然在调研前已预想过图书馆与商业、服务企业的合作不会很密切,但是调查结果仍低于预期水平。大部分的图书馆合作对象仍局限于主管部门,

如政府,或者是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与外界的商业机构接触并不够广泛。这些信息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两种思路:①借助同质性的行业合作关系,强化当前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力;②突破行业合作,注意开拓异质性网络,加强与商业化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互补,借鉴商业性机构的灵活的信息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能力。

3.1合作效果分析

在具体分析与图书馆合作效果评价方面,大部分公共服务机构给予了肯定。结果显示,有66%的单位认为与图书馆合作“很好,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有近1/3的单位认为“还可以,达到了一定的合作效果”,只有3%的单位认为和图书馆的合作流于形式。总体而言,与图书馆有过合作的单位基本都给予了好评,这为图书馆今后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表4所示,在合作单位中,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教卫体事业单位、学校给出的好评比例相当,商业、服务企业认为与图书馆的合作较多地处于“还可以”阶段。调研数据还显示出当前社区服务领域与图书馆的合作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政府机构的一般性行政指导等,以免使合作流于形式。

3.2 合作途径分析

调研结果如表5所示:

各类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领域重点在于“资源共建共享”,这说明资源丰富仍是图书馆的核心优势,开展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促使图书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图书馆在专业人员配备、信息资源利用、用户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培训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也拥有相当的比例,显示了图书馆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时,各类机构也与图书馆开展有“项目合作”业务,通过协调共进、合作互补,能较好地促进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服务”尚未在合作中占有优势。今后图书馆应加强与公共服务机构在读者服务方面的合作。

3.3 缺乏合作的原因分析

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推测,当前图书馆与外部公共服务机构,即使是同行业的各级图书馆之间,都缺乏足够的协调合作关系。本次问卷对相关部门没能与图书馆进行合作的原因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6。

明确指明没有必要合作的观点占据了最高比例(15.3%),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认可度依然很低,其功能、作用并没有被社会所熟知,图书馆进行外界积极联盟的主动性意识较差,这种自我发展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外界的沟通。如公共服务机构中认为有必要合作或曾经有过合作行动,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困难的观念比例共占15.95%,有必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简化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序,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加强横向联系。还有少部分观点则认为自身与图书馆存在着竞争关系,无法合作(0.65%)。其实,以公益为宗旨的图书馆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中同样可以借鉴学习商业性机构的有效做法,同时可以利用社会效益、社会形象、社会责任感等方式说服商业性机构共同参与公益,让竞争对手转化为某种层面上的战略同盟。

3.4 竞争情况分析

对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竞争关系的考察结果发现,被调查单位大多数与图书馆不构成竞争关系,占被调查总数的84.7%,只有7.6%的被调查单位与图书馆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与图书馆的竞争点多集中于服务项目和设施上,基本上是基于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存储、传播功能和服务大众的宗旨而产生的,服务质量和读者数量及环境等所占比例较小,图书馆在这方面并不特别具有竞争力。图书馆提升自我竞争力应更多地将传统的信息优势加以强化,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的舒适度,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最大的竞争点不是费用问题,而主要集中在服务内容、质量和环境等方面(见表7),因此,免费只能作为图书馆的基本标准,而不能成为图书馆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4 公共服务机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公共服务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目前国家所提倡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较普遍地认为“是个很好的机遇,可以给本单位工作带来新思路”(频数108,占67.5%),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等公益性机构,他们都明显地受到国家政策的鼓舞,认为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另有一部分单位在认可机遇的同时却感到“对本单位影响不大”(频数42,占26.3%),比如商业、服务企业,他们中选择“机遇”和“影响不大”的比例相当,均为43.5%,总体而言,这个数据显示出商业机构要比预想中更关注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将对商业领域的影响也概括其中,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信息服务效应和合力。另外,还有5.6%的单位持观望态度,目前还不能断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本单位的影响。只有0.6%的单位认为这会加剧单位的外部竞争,产生消极的影响。

4.2 公共服务机构对服务预期改进措施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公共服务机构较普遍地把未来工作重点集中于以下方面:加强服务理念、水平、态度等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信息服务范围。但关于费用方面的调整却并没有得到相当关注。这同样说明了一点,费用问题已不再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则关系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用户的切身体会,是现阶段和未来工作中需要特别留意的改革方向。尤其重要的是,公共服务机构对于业务拓展都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如“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增加服务项目”等的选择比例很高。加强相关单位的合作联盟,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应是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4.3 公共服务机构对于其他部门的期待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公共服务机构在对其他部门提出期待时,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频数108,占63.5%)和“与其他部门开展信息共建共享活动”(频数103,占60.6%)放在了重要位置,资金和信息资源问题成为最主要的期待。其它依次为:业务支持和指导(频数75,占44.1%);信息公开(频数54,占31.8%);无所谓(频数4,占2.4%);其它(频数1,占0.6%)。这就需要图书馆进一步挖掘自身信息资源建设能力,以争取获得更多的外部合作机会。

5 公共服务机构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公共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其次是文化部,图书馆的重要性排在第三位,如表8所示:

政府和文化部作为政府机构,起着引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图书馆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单位肯定了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作用。相比之下,社区馆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

只有不到1/3的人认为社区馆是很重要的,而且有25.3%认为社区馆的重要程度“一般”。但其他诸如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馆等与图书馆类似的部门,他们的重要性则不太陂看重。如认为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的重要的比例都在30%左右徘徊,而认为这三个机构重要性一般的比例则在21%~25%之间。整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理清各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资源建设不浪费、各机构职责明确不冲突,更好地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6 结论

通过对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中县级以上为主的公共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范围、条件、目的、与图书馆的合作关系及评价、合作渠道和合作期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自身和相关部门定位的认知等多个层面的考察,大致明确了图书馆未来合作发展的一些思路:

简化服务条件或资源利用的机制门槛。与图书馆一样,公共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时一般要求办理证件或交纳押金,这些重复的办证程序如果能够借助“一卡通”方式或更自由的进入方式进行,不仅有助于用户便利地利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而且还能大大克服用户在信息获取期待中的畏难或抵触心理,提高用户的资源亲切感。

加强资源合作,提高对内有效服务。与图书馆的公众服务目的相区别的是,每一个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首先都是满足内部人员的相关信息需求,大多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室)或信息服务中心,尤其是科研机构和文教卫体事业单位。但这些机构都认识到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与图书馆资源、培训、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合作关系,并对合作效果和未来期待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机构在如何开展有效合作方面顾虑重重,图书馆应该尽快走出体制障碍,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以多种灵活方式帮助缔结合作盟约,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更有效利用。调研显示,对内的有效服务能够促进用户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外界图书馆。反过来,图书馆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社会用户,则可以借助延伸手段帮助各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信息服务工作,让用户保持对信息服务的期待和信赖感。

开展多层次联盟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信息效用。图书馆借助图书馆的资源、人才和信息服务经验优势,在与公共服务部门合作时,除了联合举办活动、提供信息服务等短期项目之外,还可以尝试建立一些长效机制,如签订长期联盟合作关系,促进资源流通和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其它机构的信息援助,辅导建立各部门自己的资料中心或图书馆流动服务点。让资源走近用户,帮助用户有效使用资源,享受资源享有的乐趣。合作关系中,同质联盟由于利益相近、目标相同,便于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相互流通,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调研中也反映出了同质行业之间合作的相对频繁和有用性。但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跨越层级或行业之间的壁垒还是具有一定的障碍,顺畅沟通的难度较大,需要加以协调;针对调研中各公共服务部门普遍把竞争点放在服务项目和设施等方面,则要求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要积极向商业机构学习,只有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灵活的服务手段,建立异质行业联盟,尽可能地建立起一种互补的、长远的有效机制,扩大合作双方的互赢范围。调研中发现商业性机构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也存在一定的忽视,图书馆应善于把握时机,争取商业性机构的共同支持。

篇5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产品;政府;自治组织

一、政府代表性的“异化”

政府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政府的代表性,在现代政治体制中的各个国家都设立了代表民意的代议制机构。威尔逊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即通过环式的民主将民意通过议会进行表达,由专业化的政府来对民意进行执行。在此之后,企业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的影响和完善政府的执行职能,使政府和企业一样成为了一个以效率为主要价值标准组织,政府中的雇员也成为了一个价值中立的“打工者”,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利益群体。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和专业性的不断提高,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影响舆论和代议制机构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加,政府的行政裁量权不断增加,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干预往往并不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也不是出于社会公正的道德标准,而往往是出于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的考虑,并且受到社会强势利益集团的影响,是社会强势利益群体利益博弈之后的集中体现,产生了代表性危机。

二、共同利益与公共利益

政府政治权利的法理渊源来自于公共领域的失灵。理解公共领域首先要区分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两个概念。共同利益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共有利益,往往具有纵向性。一个人具有多种利益,并且同时属于多个共同利益群体。而公共利益指的是一定范围中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具有横向性,往往和年龄、地域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公共利益存在着三种情况:一是所有人都获益;二是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不受损失;三是部分人获益之和超过部分人损失之和。第二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是其并没有将相对的公平因素考虑在内,往往人们会产生不公平感,如果存在利益的话就应该总获益超过不公平感的损失。大多数的公共利益问题发生冲突的现象都来自于第三种情况,即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即部分共同利益获利超过部分共同利益损失。那么,如何解决利益博弈的问题呢,就应该引入社会治理的思想,政府则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进行仲裁,博弈的结果必然是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使双方都满意。当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发生矛盾时可以通过社会治理来解决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实现公共利益。

三、公共物品的非政府提供

政府对市场与社会进行干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提供,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市场中存在着“搭便车”现象。但是,政府提供存在效率低的问题,往往会导致整体公共利益的损失,即税收政府使用的效率小于私人使用的效率。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考虑由有私人来进行提供公共产品,这种提供方式可以称之为“混合提供”,即公共物品往往和一些利益损失绑定在一起提供。例如,日常用的收音机散发的广播信号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广播台是由私人经营的,广播台要与广告商合作将节目与广告绑定,共同提供广播这种公共物品,同时,私人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听众的口味,从而提供最能够满足听众边际效用的广播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可能更具有效率。公共物品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由共同利益群体来进行提供,例如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治理可以由慈善组织通过募捐的方式使整个社会中具有环保需求的人士进行共同捐助与治理。对于,共同利益群体的公共利益,也可以由共同利益群体来进行自治,并且与其他利益群体进行博弈来维护(例如行业协会与拆迁)。因此,对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个人、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进行提供。但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应该依赖于政府作为市场主体通过财政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而不是直接的干预,在这个方面来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可是,在市场宏观调控中政府并不代表着“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进行调节,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进行着“社会治理”,而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

政府行政合法性的根基是代表公共利益和处理公共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异化的和低效的。除了政府之外,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更好的代表自身利益,更好的处理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

参 考 文 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篇6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

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们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总之,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二十四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寒期打工。寒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除了工作中我学到很多很多在学习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外,在我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变得很开朗很自信。以前在人群里,我胆小得几乎宁愿缩在角落里,希望没人能注意到我。而这一次,在我们的小组会议里,我变得很自信,我勇于在大家面前表达我的看法,勇于向组长提出建议。更有甚者,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踊跃参加,表现相当积极。组员居然不相信我之前会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次社会服务活动给我最多的是,让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这个改变,是我之前都一直想要的。

篇7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

2003年12月,原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金保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统一建设金保工程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确定了一批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城市。金保工程起步建设于2004年,2005年在全国掀起热潮。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至2010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和巡视员到阜阳市检查督促金保工程建设情况起。2011年1月5日,阜阳市人力资源和保障局随着金保工程的进程以“金保工程建设简报第x期”的形式公布建设进度和内容。共20期,至阜阳市各县区省金保工程软件上线运行结束。公布了各县区社保卡发放的情况后,以一期“关于社会保障卡建设工作情况的通报(2013年11月28日)”结束。至今,关于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未有跟进。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保险业务中的各个项目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保工程是国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实现对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动态管理的项目。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其建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浅析,为金保工程的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市的金保工程能为民众和政府带来真正的便利。

(三)概念界定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金保工程。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了五险业务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是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3.两者之间的关系。金宝工程软件是参保者查询个人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的平台,政府社会保障业务流程以金保软件呈现。金保软件是参保者和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联系的媒介。

二、阜阳市社会保障金宝工程实施情况

(一)阜阳市金保工程全部上线

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

(二)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共享

各用人单位办理劳动保障事务可更多依托网络,实行网上申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可通过就近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轻松实现;劳动者失业后,有关信息可直接传递到居住地的街道与社区,街道、社区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就能及时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开展就业服务;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附近就业信息;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可依托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此外,金保工程全面上线也为社保卡的发放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金保工程与社保卡的对接,今后市民手拿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办理大部分社会保障业务。

三、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金保工程建设软硬件环境基础较差,起步晚,经验不足

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检查督促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技术人员不到位问题,推荐由东软公司负责解决。在金保工程软件全市上线运行后,软件使用人员由各社保部门自行协商抽调人员。

(二)阜阳市各区、县社会保险政策的差异

阜阳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社会保险政策方面也有所差别。如阜阳市各县区都实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缴费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政府各有差别,而金保工程设计的业务标准和流程过于先进和理想化,各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仍处于探索期,金保工程无法在短期内顺应改变,就无法正常的处理业务。

(三)人口众多,参保人员社保数据整合急需加强

阜阳市占地9775平方公里,至2013年全市户籍人口有1039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这就导致了无论是信息收集还是信息录入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金保工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金保工程需要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尤其对于跨地区跨单位转移社会保险的人员,没有数据的集中统一,就无法准确快捷的整算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新型农保、基层平台等系统分别建设,每个数据固定在各个业务系统当中,导致信息分割。业务分散。

(四)金保工程的一卡通政策,限于全省通用,对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小

阜阳市不仅是人口大市,还是劳动力输入大市。我省的东软金保工程软件是全省通用,不同的省各使用的软件不同,社保信息更不共享,对于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与过去的农民工相比,更追求自由的环境。金保工程难以直接解决跨省地区转移,尤其是异地就业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小。

(五)信息安全

金保工程需要网络工程的支撑。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缺乏,网络覆盖水平低。金保软件运行后,还要进行日常网络维护、设备维修、网费租金、人员培训等资金。而很多地区,金保工程的建设,声势大于行动。在省机构指导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这方面也只是建议市政府在人员编制问题、财政经费上给予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具体如何支持,支付比例,没有明确说明。这也就导致政府在使用财政时,更倾向将财政使用于提高政绩,对金保工程投入不足。

四、完善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的对策

(一)培训一批专业的软件使用的社保人员,与软件开发商及时保持密切联系

放宽社保经办机构公事业人员招聘的条件,给予计算机等通用软件专业人员一定优惠政策。加强相关社保部门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出即熟知社保经办业务流程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公职人员。同时在东软软件出现bug等问题时,及时供应商联系,在软件开发商修复或更新软件时,经办机构也要及时更新。

(二)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各经办部门的业务联系

具体经办业务要具体对待。对于阜阳市每个县区在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方面的细微差别要谨慎对待,尤其在养老保险这一块,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企业的补贴在统筹保险金时都要做到详细的说明。全市各县区的经办机构和社保部门都要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在统筹账户基金这一块,有不同的政策要详细的公布。

(三)重视数据化管理,切实做好信息一体化建设,做好社保数据共享工作

由于阜阳市人口众多,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需要很多的信息。每个部门都进行一次数据的收集、录入、不仅存在准确度的难题,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专门的人员收集参保人的信息,集中更新参保人信息,在具体经办参保人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直接调取数据。既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提高了准确度。

(四)完善跨地区协作,方便省内跨地市、跨省的社保关系转移

国家政策一直在推行全民医保、全民养老等全民社保。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群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阜阳市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可以与接收大省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问题进行协商。积极保障农民工公平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

(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有限的规范着社保领域的信息安全。但互联网是个信息开放的平台,受利益的趋势,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想要不劳而获。这不仅需要加强东软软件开发商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六)财政支持

通过近年来社保领域的发展,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在社会保险的探索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的比重也越来越重,有些地区甚至将社会保险费用独立列出财政预算。这也就需要财政对金保工程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部是一个负责混合型的部门,这也更有利从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筹集社保经办费用。经办机构要优化费用来源渠道。

作者:张侠 单位:铜陵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胡音.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09.06.

篇8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

近年来,进城就业打工的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困扰。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环境差,缺乏社会保障服务。由于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集中在“3D”(险、脏、难的英文第一个字母)职业岗位上,工作条件恶劣。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指标,忽视安全管理,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加之农民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而农民工面临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缺乏的就是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服务。据四川有关部门调查,在县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中,仅有3.41%参加工伤保险,0.84%参加医疗保险,0.83%参加失业保险,2.99%参加养老保险。

2.游离于城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之外,医保水平较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职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但农民工没有这个待遇,尽管农民工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在疾病侵扰时,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病情被拖延。据2000年底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组织的在北京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36.4%的人生过病,有些人甚至多次生病,13.5%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农民工生病后,59.3%的人并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挺过采。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他们所在的劳动单位为他们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再以南京市为例,2003年1月至8月,该市发生断指断臂的工伤3000例,大多没有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权益的缺失,往往导致他们有病不能就医,小病酿成大灾,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刚刚脱贫或已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户“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因此,农民工应有与经济收入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保障,这是不断改善就业状态、增加收益、保障健康的重要保证。

3.职业不固定,失业率高,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根据罗遐、夏淑梅在2003年初的调查,农民工中,27.4%的人曾有过失业的经历,这一比例要比城镇登记失业率(2003年上半年为4.2%)高得多。一部分农民工的失业还相当严重,在有失业经历的农民工中,将近30%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并且工种变换频繁,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由于农民工多数是年轻人,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还长,这些人长期滞留在城市里无事可做,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其后果令人忧虑。根据在北京的调查,33.5%的农民工在城镇里有过失业的经历。从失业时间上看,失业1至2个月的短期失业最多,比例为47.7%.

4.身份受限,难以享受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体制,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也就不符合享有城镇福利与救济的有关“规则”。他们与城镇职工在住房条件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工资福利、社区服务、探亲补助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享有教育福利,随父母外出求学的学龄子女中73.9%的人都缴了插班费或赞助费,13.6%的人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另外12.5%的人是托人入学没缴或少缴额外费用,但其花费也不少。至于农民工社会救助状况更令人堪忧,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城镇“低保”网并没有向农民工张开。只有部分农民工享有单位提供的一点医疗等救助,一旦离开单位,救助则随之解除。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户籍制度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也使农民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农民成为被计划体制彻底抛弃的“局外人”。目前我国城镇社会保障政策仍是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所制定的政策。由于农民工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被城镇劳动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的对象。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不完善,缺乏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迄今为止我国仍然缺乏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只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性法规及一些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因为各地法规不统一,做法也各不一样;由于各地方性的规定极为散乱、彼此之间不协调,无法形成体系;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法律规定,使企事业单位在交纳农民工保险金义务的履行方面,很难获得法律的强制力,也无法通过司法的途径来保障其履行。3.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财力支持不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国家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又陷入资金困境。2002年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348亿元,加上基本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及日益老龄化的影响,养老保险面临巨大的资金问题。随着下岗人员走出再就业中心以及企业的继续裁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越来越多,支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资金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此外,农民工在他们相对较低的收入中,用于维持生活,抚养教育子女,已是相当紧张,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参加社会保险,也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三、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到2020年时,将有3600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这些人工伤;疾病需要医疗保障;更重要的是,到2030年之后,3亿农民工都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批农民工逐步进入老年阶段。如果现在不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一、二十年后,这个群体进入老年阶段却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其被动局面将不堪设想。届时不仅这些人的老年生活将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社会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尽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以规避风险十分必要。

1.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目前中国各地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沿用多年的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在许多地区已逐步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条件准入方式、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如,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从2006年9月起到2007年9月底,将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户口的农业、非农业之分,完全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上海、郑州、湖南、深圳等地也纷纷采取措施,实现户籍制度的一元化,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进步。同时,户籍改革要想成功,必须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就是要将附在户口背后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等“衍生物”,从户口簿上去掉,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与城市居民一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篇9

关键词:社会公益 事业单位 会计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举办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反映和监督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及其结果的一种管理活动。其职能是会计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各项业务活动中所具有的对财产物资和经费收支活动进行管理方面的功能。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活动,为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方关系人以及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帮助有关各方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促进国家预算收支的完成,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会计核算范围不完整,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两个独立的体系,使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完全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往往集中了财政拨给的事业单位基建投资和单位自筹资金,目前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仅反映了财政性投资部分,自筹基建资金是在事业单位会计的结转“自筹基建”账户或“暂存款”账户反映。造成基建投资实际成本与单位实际基建投资支出核算不一致。另外,现行会计核算基础也存在缺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不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导致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在选择核算方法时余地较大,人为调节报表的空间也较大,进而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按现行制度规定,两笔分录反映的是同一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即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等资产减少,分两次来做,显然违背了会、十核算的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也不便于账户相对、账证相对、账实核对的对账工作。“固定基金”科目反映的应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即净值,它将随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而进行增减。但由于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随使用时间的推移相差会越来越大。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不能代表学校的净资产存量。致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信息严重失真,易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出售、报废、损毁资产的管理。

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多数单位甚至没有成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许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只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资时往往把无形资产排除在外,从而容易导致缺乏完备的记载资料,计价摊销不准。另外,表现在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由于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对于成本、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核算的概念非常淡薄,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核算体系与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职能极不相称。对每一项科研项目不加区别的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核算,按照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的创造以及最终的转让,由科研管理部门独立从事,这种管理体制的结果导致财务部门无从发挥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监督作用,使无形资产的创造和转让远离价值核算的标准。

(三)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以及结余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现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已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但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已滞后于这种事业单位经济环境的要求。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内外多元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阻碍了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决策,因此,改进及发展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是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是财务报告体系不完整,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缺乏必要的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能够使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事业单位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财务报告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全局信息反映的完整性不够,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树立的是“大预算”观念,实行综合预算,不便于报表使用者从整体上了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全貌,不利于监督检查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不利于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等;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设计内容不完整,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全面反映远景信息。

二、完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一)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方面

完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注重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即部门预算应当包括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内的所有收支,以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的情况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以满足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目前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不同于建设单位,都是以工程发包形式承包给了建筑单位,只需要按合同规定进度进行拨款。不需要进行明细成本核算。因此应将基建财务合并到事业单位一级财务下。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类会计科目中增加“在建工程”和“待摊基建支出”一级科目。另外,会计核算基础应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目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下,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能准确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业务收支及结余情况、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以及资金运动全貌,更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参考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暂时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只对财政拨款等特定业务可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阶段可按收付实现制编制财政资金的收付预决算,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再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

(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方面

固定资产核算改进措施包括设立“累计折旧”账户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中合理分摊固定资产费用,使其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挂钩,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建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在当年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具体核算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因出售、报废和毁损或其他处置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清理过程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同时,建立定期的财产清查制度和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力争做到账实相符。

在规范无形资产核算方法方面,应进行会计科目的调整,增置“无形资产”明细科目、“无形资产摊销”、“事业支出一无形资产开发研制成本”。在账务处理方面,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的人账价值应采用成果决定法,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事业支出科目之下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若研制成功,则连同附带费用一起转入无形资产否则就只计入当期的支出。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计人“事业收入”。

篇10

【关键词】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优势;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88-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向全院提供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危。目前,我国各级医院的供应室水平不一。调查资料显示,多数医院的科室自行清洗污染器械,各医院清洗消毒设备严重不足,清洗消毒区域正确划分缓冲间、粗细洗区、精洗区者不足一半、部分医院管理滞后[1]。为了改变现状,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下称《标准》),要求各医疗机构按《标准》对供应室进行新建和改建。根据标准,我院需要改建,并重新购置相应的设备。从2009年12月开始我院决定取消消毒供应室,到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物品消毒灭菌。

1 基本情况介绍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134张,因患者较多,床位供不应求,仍有扩建需求。我院供应室占地约340m2,共有3名护士和一名经培训的消毒员。供应室一年所需费用经测算需要近45万元(人工费、水电费、购买材料费等)。到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后,供应室只保留一间无菌物品储存间和一名护士,负责收发无菌物品及无菌间管理,剩余时间参与科室其它工作。供应室拆除,改建为药浴室。原有灭菌设备折价处理。

2 实施前的准备

2.1 我院需灭菌物品准备:各科室根据工作量及物品回收、灭菌、下送整个流程所用时间(约一天)自备基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倍,便于周转。

2.2 无菌物品储存间的准备:按《标准》的要求,在一楼临近电梯位置建立无菌物品储存间,和污染物品回收间,以储存无菌物品和存放回收车。

2.3 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消毒供应中心制定严密的的交接流程、具体要求和各种制度。院内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临床科室的正常运行。

2.4 工作交接:成立培训小组,由我院供应室护士将我院各科室所需器械及物品特点通过带教的方式传授给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直至其完全独立工作;按《标准》的要求,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所需无菌包的品种及数量,器械包内物品的基数。

3 实施方法

3.1 工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每周一、二、五、六上午7:00、专车到我院进行无菌物品下送,在无菌物品储存间经手消毒后与我院护士进行交接,为了有效地做好物品管理,对物品的每个交接环节都制定了表格进行交接记录[2]。我院护士在确认无菌物品质量及数量无误后,下发到各科室。科室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保留包外信息卡,电话通知消毒供应中心,以明确责任人,利于改进工作。各科将待灭菌物品按照感染和非感染分类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如器械直接接触血液或组织液,由使用者在用后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后放入回收容器中。13:00供应室护士用污染物品回收车到各科室将污染物品回收,14:00消毒供应中心专车到我院进行物品下收,在污染物品回收车储存间双方当面清点交接,核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科室沟通。

3.2 质量控制:我院供应室护士在无菌物品交接时严把质量关,对不符合灭菌要求的无菌物品拒绝接收;建立无菌物品灭菌意见回馈本,经常与科室沟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消毒供应中心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护理部、院感染科,协助解决;每月抽取2个无菌包做细菌培养以检测灭菌质量。

自2009年11月至今,运行一年的时间,存在以下优势及问题:

4 优势与问题对策

4.1 优势

4.1.1 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取消供应室到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之后,只保留一名护士,年消毒费用大约20万,加上人工费约32万,较实施前减少13万元,详见表1。

此外,如按《标准》的要求改扩建,经专业人士预算,需要近60万。原供应室拆除后改建为药浴室,预计年创收将达到70 万。

表1 实施到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前后医院

消毒物品年所需费用比较(万)

4.1.2 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专人专车密闭容器下收下送,不在现场清点数量,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1.3 保护环境和保障职业安全[3]:器械用后不在科内初洗,临床科室以污换洁的方式,节约双方护士反复交接器械及物品的时间,有效减少临床护士的非护理操作时间[4],减少了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伤。各科室减少了消毒剂的使用,减轻了临床科室环境污染。

4.1.4 消毒设备更加专业化: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设备更加齐全,(纸塑包装、环氧乙烷消毒、高压蒸汽灭菌、低温灭菌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

4.2 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4.2.1 质量控制有待提高: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为私营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聘请的消毒人员多为外地流动性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培训不到位,工资低,稳定性差,导致无菌保内器械缺失、包外信息卡填写不全或缺失,个别器械刷洗不洁等问题。

对策:包外贴信息卡,卡上注明无菌包种类、名称、数量等,包装人员按照信息卡内容打包;各临床科室增加器械、物品备份。对包装不合格的无菌包不予支付消毒费用。

4.2.2 物品丢失责任不清:按《标准》的要求,回收污染的物品不在科内清点,回到消毒供应中心清点后电话确认,导致器械丢失后责任不清。

对策:各科室送消毒物品前做好查对,供应室护士与消毒供应中心接收人员在我院的污染物品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当面清点,回到消毒供应中心后不再清点。

4.2.3 器械易损:消毒供应中心位于城区外,路途较远,运送过程中颠簸后器械易损;装卸过程中工作人员未做到轻拿轻放,导致器械受损。

对策:精密仪器做好醒目标识,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在运输途中加强管理;与消毒供应中心签订合同,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赔偿。

4.2.4 消毒物品回送不及时:路途遥远,我院到消毒供应中心近40公里,遇恶劣天气、交通阻塞常不能及时下收下送;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不到位,无菌物品忘送。对策:交接时间避开交通高峰期,常用医疗物品、器械多备份。

4.2.5 收费标准欠科学:所有器械均由医院提供,消毒供应中心只负责清洗灭菌。无论包内器械多少,收费标准按照体积收费。对策:核算成本,部分器械由一次性医疗器械代替。

5 小结

目前,社会化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已成为现代化医院发展的趋势,集中式消毒供应模式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运行成本,但由于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现处于初级阶段,其现有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运行模式更适合临床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秀兰,,张静. 广东省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设施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20(22) : 22-23

[2] 廖玉联,陈琼芳.消毒供应室IS9001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6):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