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资产证券化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利资产证券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利资产证券化

篇1

内容摘要: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是对被证券化专利价值的准确评估。被证券化专利价值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对被证券化专利的三类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分析是确保得到其评估价值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专利资产 证券化 价值评估 影响因素

专利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专利资产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合,以该资产组合为基础在金融市场发行流动性与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的过程。专利资产证券化对于加快企业融资、促进专利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0年美国药业特许公司设计的耶鲁大学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开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我国也开始了该项交易的试点工作。

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对被证券化专利价值的准确评估是专利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分析被证券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对该类专利的准确评估。在实践中,被证券化专利价值主要受到法律、技术、经济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即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法律因素

(一)地域因素

与普通的专利相同,专利资产证券化中的专利权也具有地域性特征,即专利权只在授予它的国家或地区生效。只有在专利权生效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够对该专利进行证券化,并涉及专利价值的评估问题。如果一项技术未在一国主管机关注册专利,其在该国的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与专利价值评估的问题则无从谈起。

(二)专利的法定种类

各国专利法均对专利的种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我国《专利法》第2条指出,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发明专利是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在通过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后,对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发明而授予的专利,其价值一般远高于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授予条件低于发明专利,而且不进行实质审查。外观设计专利是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组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创造性的高度又低于实用新型专利。一般情况下,发明专利的价值最高,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次之。

(三)剩余法定保护期

专利存在法定的保护期。世界主要国家的专利法均对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限作出了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专利一旦超过法定保护期,其技术就会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均可以无偿使用。

剩余法定保护期则是指自评估起始时点开始计算,被评估专利的法定保护期还剩多久。一般情况下,一项专利的剩余法定保护期越长,其未来可能遇到的市场机会越多,专利的预期收益越高,该项专利的价值越高。在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法定保护期越长的专利越容易受到发起人的青睐;反之,剩余法定保护期较短的专利不适合用来进行专利资产证券化。

(四)专利权的归属

根据世界各国法律及国际公约的规定,专利的归属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专利权归属于发明人。当专利发明人自己对专利技术进行申请与获得批准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该专利由发明人单独完成,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明人完成,即由共同发明人完成。对于第一种情况,专利权归属于发明人,此时专利权的主体为一人,对于第二种情况,专利权由完成专利的人共同享有,即成为“共同专利权人”。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专利权的共有人均可以对自己在专利权中的份额进行转让,但无权转让全部专利权。每个专利权人也都无权自行签发专利许可证。对于专利权归一个人单独所有的情况,由于专利权的归属明确,在对其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现权利归属纠纷、发生专利技术泄露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该类专利价值较高。与之对应的,对于多人共同享有一项专利权的情况,在对该专利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存在出现权利归属纠纷、发生专利技术泄露的可能性,因此一般来说,与前一种专利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该类专利价值要低一些。

2.专利权归发明人的工作单位或雇主。这主要是指职务发明的情况。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均规定:单位雇员在本职工作中以其职务发明为基础而获得的专利,该专利权归单位或雇主所有,但单位或雇主可以给雇员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标准一般是以该发明相应的专利在转让、许可中取得的使用费或在实施中取得的收益为计算依据。

3.专利权归受让人所有。专利权产生后,可以通过出卖的方式将专利权转移于他人,在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情况即为技术贸易中的“买断”。

4.专利权归发明权人的受让人。这种情况是指发明人在未申请专利以前就将发明转让。这种转让分为法定转让与发明人的自行转让。与上面提到的职务发明不同的是,职务发明是在发明获得批准后,才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归单位或雇主所有,而在这种情况下,在未申请专利之前,发明权已归属于单位或雇主。

5.发明权归国家所有。在实行“发明者证书”的国家,如果一项发明已具备了获得专利的条件,发明人对是否申请发明享有选择权。如果发明人选择申请专利,也可以选择不申请专利而获得“发明者证书”。在取得该证书时,发明人同时可获得奖金,这时专利权就归国家所有。

(五)保护范围

专利的保护范围是指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内容。权利要求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在授予专利权之前,表明申请人想要获得何种范围的保护;在被授予专利权后,表明国家授予专利权人何种范围的保护。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申请人希望获得的保护范围不当,即将已知的技术或相对于已有技术来讲显而易见的技术包括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就违背了专利法关于新颖性与创造性的规定,将要被一国专利主管机关驳回。在第二种情况下,只要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的技术进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就构成侵权。权利要求书是在专利权利说明书的基础上,用构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表明要求权利保护的范围。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会对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限定作用”是指在权利要求中写入一个技术特征,就会表明该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中应当包括该技术特征。如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或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在判断专利保护范围时主要参考两项指标:一是从独立权利要求所包含的必要技术特征的数量进行分析,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的必要技术特征越少,保护范围越大,评估价值越高(郑成思,1999)。另一个是专利具有的分类号的数量,分类号越多,专利保护范围越大,评估价值越高。

(六)产品责任问题

有些专利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一些如环境污染、个人伤害等类型的产品责任,该种专利的负面影响将不利于证券化交易的进行,对专利权价值评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如果被证券化专利在环境保护、用户安全等方面存在可以预见的风险,相应地其价值的评估结果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降低。

(七)专利权风险隔离程度

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核心原理就是围绕着风险隔离而展开的。风险隔离是包括专利资产证券化在内的资产证券化的特有技术。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风险主要可能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资产支撑证券的主要动因就是基于对该专利资产具有的盈利能力的信任。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当发行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基础信用与发起人的信用无法隔离时,证券投资者则可能面临发起人破产时支撑证券化发行的基础资产被纳入发起人破产财产的范围而使证券遭遇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另一方面,证券发起人希望能够将其资产转移,通过借助资产的信用进行融资。在以该资产支撑的证券出现不能还本付息的情况时,发起人无需承担责任。如果发行证券的基础资产信用与自身的信用无法隔离,发起人将面临为证券发行偿付的风险。因此,如果专利权人与资产池中的专利技术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隔离,即没有实现真实销售的情况下,专利权人的破产会给专利权价值评估、专利资产池的构建带来障碍,导致专利价值评估值降低。

(八)专利资产池的组成

专利资产池是指由具有共同优先权的在不同国家或国际专利组织申请、公布或批准的内容基本相近的一类专利组合。在证券化的交易过程中,专利资产池中专利的规模越大、涵盖的地域越广则市场占有能力越强,评估价值越大。由于单一专利不能离开它所属的专利族,因此在专利族中的地位以及专利族的规模都直接影响单一专利的价值(D.Harhoff,F.M.Scherer,K.Vopel.,2003)。专利池组建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专利诉讼的威胁。由于专利诉讼要使专利权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许多企业都通过创建专利池的方法解决专利争议。专利池的组建,一方面可以避免专利权在法庭上被宣告无效的危险,同时也可以解决专利权利要求范围不清的问题。但是,专利资产池的构建如果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就有可能因垄断而导致违法,从而影响评估工作的进行。技术标准的目的是使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专利资产池组建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评估产生影响。在构建专利资产池时,发起人可采用将上游专利与下游专利相结合、横向专利的相互结合等构建方法提高专利资产池的盈利能力,如果这些专利资产中的构建方法运用得当、专利资产池组成合理,将会降低被证券化专利组合的风险,提高被证券化专利组合的评估价值,使专利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如美国药业特许公司2003年进行的药物专利证券化中,将13种专利资产组成资产池,起到了优化资产池结构、分散风险的作用而取得了交易的成功。

(九)专利保险制度

专利保险制度是一种保证资产池中专利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措施。对于专利权价值的保持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是否具备相对完备的专利权保险制度对于专利权价值的评估、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专利权保险制度相对完备,对其证券化的专利权的价值评估起到制度保障(高留志,2006)。美国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专利保险制度越完善,专利在证券化中遇到的风险越容易得到防范与化解,专利价值的评估值越高。

(十)专利的类型

依创造性的大小,专利可分为首创专利与改进专利。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可以看出该专利是属于首创专利还是改进专利。首创专利是指在该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内的全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专利(郑成思,1999)。改进专利是对某一项技术或专利在现有技术或专利的基础上予以改进而形成的专利。由于首创专利的创造性要大于改进专利,因此,在价值评估中,首创专利的价值一般高于改进专利的价值。

依专利是否可以独立实施,可将专利分为主专利与从专利。主专利是指不依赖其他专利而可以独立实施的专利。从专利是指只有依靠主专利才能实施以实现其经济价值的专利。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主专利的评估价值要高于从专利。

(十一)专利的权利状态

一项专利权被授予后,可能因为以下原因而导致专利权被宣告无效:一是专利的主题违反授予其国家的法律、社会公共道德或危害了公共利益。二是专利的主题不属于被授予的专利权范围。根据TRIPS协议等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各国国内立法,对于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与方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动物与植物品种,以及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三是发明、实用新型的主题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主题不具备新颖性。四是使用的专利申请文本属于修改文本,其修改内容超出了早期公开的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五是属于重复授予专利权的情况。六是专利文件的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没有清楚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独立权利要求没有从整体上反映专利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说明书对专利技术内容的描述不清晰而导致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实现其技术方案。权利状态明晰的专利,在对其进行证券化之后产生权利纠纷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其价值较高;反之,当权利状态存在问题时,被证券化专利的价值将会受到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影响而降低。

(十二)专利是否牵扯到诉讼纠纷中

从理论上讲,对于专利权,任何人均可提起无效之诉。如果被证券化的专利牵扯入与专利有关的侵权诉讼、无效诉讼之中,将使专利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但影响到专利未来的预期收益,而且还有可能使专利资产化交易受到相关诉讼程序的干扰而影响原有进程。因此,对于牵扯到诉讼纠纷中而导致法律状态不稳定、权属不清的专利,其价值的评估结果将会大幅降低。

(十三)专利权保护强度

由于专利制度涉及专利权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以及专利权管理、运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以来缺乏定量的方法对专利权进行测度,大多数进行的是定性描述和理论模型的分析(R.J.Barro,X.S.Martin,1997)。这一方面阻碍了以专利制度为指标基础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评估带来了困难。现有专利权保护强度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第一,立法评分法;第二,司法保护强度;第三,执法强度指标。以专利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执法强度主要是由一个国家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所决定,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司法保护水平、行政保护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众意识以及国际监督制衡等五个方面。司法保护是专利权纠纷得以解决的主要途径如果缺乏完善的专利权保护的司法体系与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司法人员,必将严重制约专利法的良好运行与有序实施。一般来讲,律师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律师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都超过了1%,而其他工业化国家也都超过了5‰,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律师人数达到5‰时,该国的司法保护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单晓光、许春明,2009)。在行政保护及管理水平指标的量化方面,行政保护及管理是政府切实保障专利权人利益的关键,政府行政保护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一国政府是否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行政保护与管理的职责是否清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方面,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当人均达到或超过2000美元是,“人均GDP”分值为1,当人均GDP小于2000美元时,“人均GDP”的分值等于实际人均GDP除以2000。因此,在使用实物期权法对专利权价值进行评估时,应构建科学的强度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一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水平、执法保护情况等内容,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保护指标越高,专利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的侵权风险越小,专利的评估价值越高。

(十四)税收因素

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税收成本最小化可以降低发起人融资的成本,增强专利资产证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李勇,2005)。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发起人的税收、特定目的机构税收与投资者的税收。影响税收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家或地区对专利资产证券化中涉及环节征税的相关制度,如有些国家为推动本国科技的转化、鼓励专利资产证券化等交易活动,对该项交易中的相关税收采取了减免制度,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起到了提高评估价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专利资产证券化定目的机构的法律组织形式也是影响税收的重要因素。在专利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特定目的机构主要采用公司形式或信托形式。当采用公司形式时,依各国法律规定,公司应缴纳交易中的各类税收,提高了交易成本,给被证券化专利的评估带来负面影响。而当专利资产证券化中的特定目的机构采用信托形式时,可以依法享有免税的优惠,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对提高被证券化专利的价值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税收成是影响专利资产评估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该因素与被证券化专利的评估价值呈反比。

(十五)专利许可因素

专利许可一方面可以使专利权人从许可合同中获得收益,但另一方面也会对专利权人的权益造成削弱。主要表现为被许可者分割了专利技术产品的市场。在每一次许可后,专利权的市场份额减少,获利能力减弱,专利权价值降低。因此,被评估专利许可的次数是对专利价值影响的重要因素。

技术因素

(一)先进性

越是先进的专利技术,在实施中为竞争对手设置该领域进入障碍方面的作用就越大,产生高收益的可能性越大,相应地其评估价值也越高。在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中,被证券化专利大多属于技术较为先进的专利。如在美国已完成的一项专利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中,使用的是能够生产治疗艾滋病的药品的专利。

(二)可替代程度

专利技术的可替代程度越低,则被证券化的专利实施后产品的预期市场份额越大,其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越大,相应地其评估价值也越高。

(三)成熟度

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对于专利价值评估会起到重要影响。专利技术所处的阶段大致可分为试验阶段、样品生产阶段、批量生产阶段。一项技术所处的阶段体现出该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处于试验阶段的专利技术成熟度较低,开发风险较高,预期收益较不稳定,但是在该阶段的专利技术的剩余法定有效期也是最长的。样品生产阶段在试验阶段之后,处于该阶段的技术具有一定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开发风险。批量生产阶段在试验阶段和样品生产阶段之后,技术成熟度高,开发风险小,预期收益相对稳定。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被证券化专利的价值与专利技术成熟度成正比。

(四)实施难度

专利实施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专利技术转让的质量与市场化的速度,进而影响到了专利技术生产产品的市场容量。如果一项专利实施所需条件超过了现有条件,必然影响到实施的速度甚至暂时无法实施,对其评估价值也会产生影响。

(五)防御性

防御性越强,专利的价值越大。特别是对于专利组合而言,如果对专利资产采用了如上游专利与下游专利的搭配、横向专利之间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提高专利组合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

(六)独立性

独立性即第一专利与第二专利的问题。依国际公约以及我国国内法的规定,第二专利的实施,应当征得第一专利权人的许可,即第二专利的权利人,无权独立许可第三方实施其专利。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受让人应当了解:自己在受让后,第二专利与第一专利人合作的可能性与获得专利强制许可的可能性的大小,否则日后对专利难以实施,使评估价值受到影响。

(七)专利技术的实用性

专利的实用性以专利的市场化能力进行衡量。市场化能力是指专利技术投产使用、商品化、产业化的能力。专利的实用性越强,市场转化能力越强,专利应用范围越广,预期收益越高,相应的专利价值越大。

(八)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

与其他技术相同,专利技术也有其产生、发展、成熟、衰亡的周期。专利技术寿命是测算专利可产生利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被证券化的专利价值的重要因素。专利的技术寿命可分为自然寿命、经济寿命与法律寿命。自然寿命是指一项专利技术从使用到最后报废的期限,不涉及该技术能否产生超额收益。经济寿命是指专利技术能有效使用并创造超额利润的持续时间。法定寿命则是指法律规定的专利保护期。专利的技术寿命是以上三种寿命中的最小值(李辉,2009)。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指应用专利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专利技术的获利能力,一项专利技术的获利能力越强,评估的价值越高。

(一)证券化的期限

在进行证券化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比证券化的专利更为先进的技术,将可能使专利权的价值大幅降低,这类风险在制药、电脑芯片行业较为明显。分析技术淘汰与更新的风险,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证券化的期限;第二,客户认知度;第三,潜在的多用途等(董涛,2009)。在证券化的期限方面,由于专利技术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推广期,如果与证券化的专利技术相竞争的专利技术进入市场后,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推广应用的时间,因此,如果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期限较短,则技术淘汰与更新的影响就越小,评估价值则相对越高。

(二)特定目的机构因素

在专利资产证券化的特定目的机构主要有公司形式与信托形式。公司型特定目的机构可以通过扩大资产池的规模的方法摊薄证券化交易的初始发行费用(N.K.Teresa,2000)。但由于公司是税法上的纳税主体,要承担纳税的义务,从而增加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经营成本。根据美国等国家的法律规定,信托形式设立的特定目的机构可以享有免税的待遇,因此,以信托形式设立特定目的机构的经营成本要低于公司特定目的机构的经营成本。此外,特定目的机构对专利资产池的管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会影响到专利资产池(特别是专利组合)的整体效益与盈利能力,因此,特定目的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也是影响被证券化专利评估的重要因素。

(三)专利实施主体的经营能力

在被证券化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经营主体的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经营能力对于专利的市场化进程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被证券化主体的经营能力较强,将可以使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被证券化专利的评估结果。

(四)专利产品的预期市场需求

被证券化专利实施后,其产品所属市场的预期需求,对被证券化专利的预期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一定的市场容量而言,如果专利产品的预期市场占有率越高,那么该项专利的价值就会越大。

(五)专利实施的宏观经济环境

被证券化专利实施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其价值也有重要影响。如果被证券化专利实施时宏观经济走势向好,市场环境有利于新项目的开展,那么被证券化专利的预期盈利也较高。反之,如果被证券化专利在实施时宏观经济走低,那么其预期盈利也较低。譬如,一般情况下,被证券化专利刚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实施,与该专利在一般情况下实施相比,其预期盈利能力显著降低。

在评估的时候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因素,是实现专利资产证券化中专利价值准确评估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M].法律出版社,1999

3.D.Harhoff,F.M.Scherer,K.Vopel.Citations,Family Size,Opposition and Value of Patent Right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343~1363.

4.高留志.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2)

5.R.J.Barro,X.S.Martin.Technology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1~27.

6.单晓光,许春明.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李勇.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李辉.专利价值及影响因素[J].机械工程文摘,2009(5)

9.董涛.知识产权证券化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N.K.Teresa.Bowie Bonding in the Music Biz:Will Music Royalty Securitization be the Key to the Gold for Music Industry Participants?[J].UCLA Entertainment Law Review.2000,Spring:367~397.

篇2

一、研究背景

美债量化宽松背景下,资产支持债券(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仅在2008年进行了结构性回调,且在2008―2009年维持在1 200亿的发行水平。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稳定、安全资产资本化对宏观经济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比2007―2011年美国债券市场发行量与未偿付余额,其差额中资产支持债券的偿付量更为稳定,且在被打压的环境中2011年的资产支持性债券发行量出现了增量[1],可见良性资产资本化的资本回收之稳定性应当肯定。

中国在1992 年以三亚市的住宅小区为标的,以未来的地产销售收入和存款的利息为保障,发行过总额大约两亿元的地产投资证券以为资产证券化的初探[2]。随后陆续有1996年珠海高速公路证券化案[3];1997年COSCO(中国远洋)运费证券化案[4]等一系列案件。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见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知识产权作为新型资产证券化品种,全世界的买家卖家还十分有限,因此知识产权支持证券市场还很小。然而最近知识产权网络交易数量激增,这预示着全世界的眼光聚焦在知识产权金融的建立和扩张上时,其所具有的巨大利益和使用空间,注定知识产权证券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知识产权产生大量现金流时,证券化的机遇必将纷至沓来[5]。

二、SPV组织形式的特殊性

(一)SPV组织形式的体系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亦称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特殊目的组织形式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其形态可以分为三类:SPC(Special Purpose Company)特殊目的公司;SPT(Special Purpose Trust)特定目的信托[6];① SPP(Special Purpose Partnership)特殊目的合伙。上述“特殊”亦或参考日本的TMK(Tokutei Mokuteki Kaisha,特定目的会社)叫法,称之为“特定”,在本文中并未加以区别。

SPC又可以分为离岸融资为目的特殊目的公司和资产证券化为目的的特殊目的公司。《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定义SPC,根据其第39 条:特殊目的公司系指中国境内公司或自然人为实现以其实际拥有的境内公司权益在境外上市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境外公司。有学者认为,特殊目的公司是指以从事资产证券化(又称“架构式融资”,structured financing)业务为目的,依法律规定所设立,受让由创始机构所转移已资产群组后,再以其为基础并以自己名义对外发行资产基础证券之法律主体[7]。学理上,对于SPC是宽松地适用修改后的公司法获得法人人格还是谨慎地适用创设后的特别法获得法人人格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其上位SPV是财团法人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财务公司,既然SPC的设立可以获得商法人的独立人格,从商法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出发,不应当在SPC的设立上过于严苛,其重点在于设立发起人的资格审查以及保障决策独立的制度层面。

SPT特定目的信托与债权收取权利的授予行为不同,后者并不是转移债权,只是授予收取之权能或债权人之权利[8],信托受托人可以按自己意思处分该债务,违犯信托约定的承担信托责任。因信托财产独立性之特点而使其天然具备风险隔离机能,使信托财产独立于发起人、发行人和投资者(受益人)的固有财产,将发起人或发行人的破产风险及发起人或发行人的债权人追索风险隔离于信托财产之外,能够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资产证券化实践之中。对特定目的信托性质的认定,应从财产制度安排即资产证券化架构模式及信托法律关系的视角来理解。特定目的信托关系的设立,需要特定目的信托合同的有效成立和拟证券化资产的信托移转,可用一个简单、形象的公式来表述:特定目的信托合同+拟证券化资产的信托移转=特定目的信托关系的设立[6]。

SPP特殊目的合伙在资产证券化时设立方便,在完成某一证券化项目后撤离也相对快速。但是在特殊目的合伙形式下,经营权与所有权很难分离,并且合伙企业财产又与设立人的财产难以分离,因此独立性上很难符合资产证券化的要求。由于投资人所负责人较重,且法律关系复杂,实务上并不常见。

(二)SPV组织形式的特殊作用

SPV发行他们自身的证券(例如商业票据、债券、股权证券、优先股)来募集资金,并把收益投资于其他机构的债权。SPV投资于非流动性的贷款并发行流动性的证券,因此扮演的是贷款证券化的管道角色。

SPV组织形式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

汇集方式的证券化涉及五个基本步骤:贷款、把贷款转让给SPV、信用强化(即通过第三方担保、担保物或其他安排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出售SPV发行的证券、创造这些证券的二级市场。可以说SPV在资产证券化中处于贯通市场的咽喉部位。

SPV组织形式的运作流程:

对于投资者而言,证券化的问题在于利息支持和银行贷款的固定收入。为使证券产品吸引投资者,他们会进行组合来获得尽可能高的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可能通过如下手段实现:超值抵押(Over-collateralization),次级债务(Subordinated debt,向发起人发行),关联机构的保证,保险等。此外,即使一些贷款人延迟支付款项,通常一些透支机构或现金基金会使SPV能够准时支付投资者利息,这是流动性支持的作用[9]。

SPV组织形式的独特作用:

一是单一设立目的。SPV的设立目的仅限于资产证券化目的的实现,除该主营业务之外不得出现混业经营,从而防止因经营其他业务导致影响主营业务从而损害投资人的利益的可能性出现。

二是资产严格独立。SPV的经营应当与发起人的资产独立,防止发起人的破产导致SPV的资产被视为发起人的财产进行清偿。从会计角度上看,一个标准适用“真实销售”的SPC的资产负债表是不会并入其发起人的合并报表的[10]。同样,类似信托财产,SPV的证券化标的又与其自身的经营资产不得混同。

三是避免破产风险。除SPV设立目的唯一和资产严格独立外,能够避免或远离破产风险的因素还有:(1)SPV的组织形式是法人实体,无论是公司、有限合伙或信托,与发起人或转让方向分离[11]。每个SPV有自己的董事会或受托人,财务账簿与其母公司分离。这些条件可以消除“次破公司面纱”的问题。(2)SPV的股权可能被转让给发起人或SPV资产转让人以外的当事人。如果SPV组织形式是公司,其股权为非营利机构所持有,该机构可免于破产,那么这种所有权结构可能保护SPV免遭转让人的债权人的追索[12]。(3)SPV债权人申请强制破产的权利可能为SPV的章程文件所限制[13]。(4)向SPV转让资产,其结构应设计为“真实出售”,以便资产不被视为转让方的资产[14]。

四是税制适用优惠。对于SPV的证券化经营,节税应当是它的第一要务。在美国,除利用信托模式避免企税与个税的双重征税外,还不断利用其他可能的办法来合理避税,于是,美国政府承认了证券化当事人建立SPV 时采用的税收状态的合法性,并主动创造新的证券化载体。美国1986 年《税收改革法》中就确立了一种新的载体――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载体(REMIC)。不需缴纳双重所得税是REMIC状态的最吸引人之处。1993 年5 月11 日,美国议会又批准成立了一种新的资产证券化载体――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FASIT)。FASIT 和REMIC 都可以避免双重纳税,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FASIT 适用于所有类型资产的证券化,而REMIC 只适用于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15]。流转税方面资本化资产是否要收税,还是可以适用税收减免,SPV证券是债券还是股票在不同国家也是不同的。

五是信用增级枢纽。首先,SPV无疑是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它不会产生新的资本,其作用在于过滤出可证券化的资产,保障预期债券资本能够有稳定回收的基本。其次,通过信用增级再次保证该金融衍生品的稳定。再者,通过流动性支持防止SPV机构的资金链的断裂。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之处

知识产权作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s-backed Securitizations,简称ABS)的一类别,从1997年的鲍伊债券开始,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潜在资金进入人们视野。华尔街有句名言:只要有稳定的现金流,那就将它证券化。在这知识产权证券化开元的十年之际,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远远超过有形资产。正如WIPO所言,知识产权的证券化时代的到来定将是个时间问题。

看到机遇的同时,知识产权证券化因其独有的性质,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的证券化是种新的挑战。一项ABS交易在涉及具有固定现金流的资产(如抵押资产集合或汽车消费贷款)时是相对直接的,但在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资产情况下,许可版税与产品的销售量往往紧密联系[16],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性可见一斑。该领域学者以知识产权价值分析为切入点的较多,本文则希望以知识产权作为证券化表的与SPV的权属法律关系做出初步的探索。

(一)著作权证券化

著作权的内容由作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构成。著作权人的人身权代表着作者独特的思想与性格,是不可让与和继承的,财产权则是著作权人因创作作品而获得财产上报酬的权利。在资本化中,如果把著作权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人身权无法从原有作者本身脱离,那么这是否就不符合“真实销售原则”了呢?

属于人身权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其他特别权利是保护作者的精神、名誉而创设的。而财产权即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保障著作权人因创作而能获得应有的回报。根据《伯尔尼公约》第六条之二的规定“一、不受作者财产权的影响,甚至在上述财产权转让之后,作者仍保有主张对其作品的著作者身份的权利,并享有反对对上述作品进行任何歪曲或割裂或有损于作者声誉的其他损害的权利。”

(二)专利权证券化

首先,证券化之前要明确专利权的权利主体。专利权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原始取得应当经过向专利局申请并通过授权,继受取得则要进行登记公告。在原始取得中,如果专利是合作开发则属于开发人共有,如果专利是委托发明则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则归属受托人。

其次,需要明确权利主体希望将专利权证券化的意图。专利权人是希望该专利即刻换取流定性资本投入新的研发,还是希望该专利换取流动性支持从而投入使用产生收入,在现实的具体操作中会有所不同。专利权资本化案件如2000年专营医药行业投资的Royalty Pharma AG公司对耶鲁大学的艾滋病治疗药物“Zerit”专利进行了资产证券化处理,特许生产商为Bristol Myers Squibb,通过BioPharma Royalty Trust(SPV)分三部分共发行了1.15 亿美元债券和公司股份。最后Royalty Pharma AG公司以1 亿美元收购了耶鲁大学此项专利。在第二次资本化时Royalty Pharma AG公司更是引入了医药专利资产池来分散风险。上述两专利资本化开创了专利证券化的先河。

(三)商标权证券化

在消费者眼中,看中的是一个公司的商业信誉,从而在产品质量、价值品位等等地方体现出来。广义的“商誉”不然要把商标及商号包括在内,因为顾客看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商业信誉,首先会看有关的商标及有关厂商、企业的商号[17]。商标是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通常情况下一个知名的企业不会转让自己的商标来换取流动资本,而一个不知名的企业也可能通过转让商标换取流动资本,通常转让的是商标权和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带来的未来收益。

四、知识产权证券化SPV在中国的组织架构设想

国外案例显示,这种增强信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知识产权质押给特设载体;二是为投资人在知识产权上设定担保利益[18]。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在2008年12月底和2009年9月确立了12个城市和地区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质押融资体系现已经处于实践运行阶段。因此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中SPV的组织架构既要考虑一般资产证券化组织结构,又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机构设置方式,以此有据可循的方式摸着石头过河较为可行。

目前相比较国内其他省市推出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北京的知识产权模式是完全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借助市场中介公司与银行、担保公司的力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不是直接拿出资金来为企业贷款作担保,更多的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19]。

篇3

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包括预期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和已签署的许可合同保证支付的使用费)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是音乐版权证券化。在PullmanGroup的策划下,英国著名的摇滚歌星David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300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于1997年发行了BowieBonds,为其筹集到5500万美元。BowieBonds的成功发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拓宽了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视野。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经非常广泛,从最初的音乐版权证券化开始,现已拓展到电子游戏、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以及时装的品牌、医药产品的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尽管从目前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但是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态势。1997年当年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总额为3.8亿美元,2000年已达到11.37亿美元的好成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价值中的比重在近20年中大约从20%上升到70%左右,知识资产逐渐取代传统的实物资产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将融资的重点从实物资产转向知识资产。知识产权证券化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提供了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全新的融资途径,将知识资产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根据PullmanGroup的估计,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随着知识产权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运作的加强,全球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就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产。可以预见,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未来肯定会成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主力军。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基本上是类似的,可用图1表示:

图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图根据图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主要是:1、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让给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特设机构(SPV);2、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ABS发行之前的内部信用评级;3、SPV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结果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融资要求,采用相应的信用增级技术,提高ABS的信用级别;4、SPV再次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发行信用评级;5、SPV向投资者发行ABS,以发行收入向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支付知识产权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购买价款;6、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服务人向知识产权的被许可方收取许可使用费,并将款项存入SPV指定的收款账户,由托管人负责管理;7、托管人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并对聘用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付费。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功效

(一)促进高新技术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传统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或提供贷款时,依据的是资金需求者的整体资信能力,信用基础是资金需求者的全部资产,较少关注它是否拥有某些特质资产。只有当资金需求者全部资产的总体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否则,则不能使用这些融资方式。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就是自身拥有大量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但由于其自身风险性高,整体资信能力较低且缺少实物资产,所以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方式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制约了其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转化率不到10%。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入导向型的融资方式,其信用基础是知识产权而非企业的全部资产。资金供给者在考虑是否购买ABS时,主要依据的是知识产权的预期现金流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资金需求者自身整体资信能力和全部资产的总体质量则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知识产权证券化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有助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进而提高企业现有知识产权的收益。有了资金的支持和丰厚收益的激励,企业就有动力在原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使技术创造活动走向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另外,与转让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来获得资金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只是使企业放弃未来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收费权,并不会导致其丧失所有权。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杠杆融资作用

同样是基于知识产权融资,但与传统的知识产权担保贷款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杠杆融资作用。一方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额高于知识产权担保贷款额。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看,在传统的知识产权担保贷款中,知识产权的贷款与价值比一般低于65%,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额能达到其价值的75%。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所发行的ABS的票面利率通常能比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的知识产权担保贷款利率低22%-30%,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实际可用资金的数额。所以,知识产权证券化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杠杆融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使知识产权所有者获得更多的资金。

(三)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知识产权证券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廉价的直接融资途径。第一,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的交易结构、信用增级技术和以知识产权这种优质资产作为ABS本息的偿还基础,使ABS能获得高于发起人的信用等级,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投资风险相应降低。SPV就不必采用折价销售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招徕投资者。一般情况下,ABS的利率比发起人发行类似证券的利率低得多。第二,发行ABS虽然需要支付多项费用,但当基础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各项费用占交易总额的比例很低。国外资料表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收取的总费用率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至少低0.5个百分点,提高了实际可用资金的数额。最后,发起人还可以利用该资金偿还原有的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为今后的低成本负债融资奠定良好的资信基础。

(四)分散知识产权所有者的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项知识产权在未来给所有者创造的收益可能是巨大的,但同时这种收益所隐藏的风险也是巨大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改变,以及侵权行为等外部因素,都可能使现在预期经济效益很好的某项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一夜之间暴跌,甚至变得一文不值。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面临着丧失未来许可使用费收入的风险。知识产权证券化则能将这种由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独自承受的风险分散给众多购买ABS的投资者,并且使知识产权未来许可使用费提前变现,让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迅速地获得一笔固定的收益,获得资金时间价值,而不用长时间地等待许可使用费慢慢地实现。

另外,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债权融资方式,在为企业筹集到资金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仍然可以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保护企业创办人的利益。

四、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本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外,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宜证券化的知识产权已初具规模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专利、商标权和版权。近几年,国内这几种知识产权发展迅速,数量已有相当积累,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经突破200万件,2001年以来三种专利受理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发明专利受理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0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商标注册申请已近387万件。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为国内申请。一批颇具价值的驰名商标品牌正逐渐形成,如红塔山(价值46.866亿元)、五粮液(价值44.337亿元)、联想(价值43.531亿元)、海尔(价值39.523亿元)。我国还拥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图书作品,如张艺谋的电影版权、谷建芬的音乐版权等,市场认知度较高,适宜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而且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加大,保护技术的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能得到持续的、充足的供给。

(二)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为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呼吁,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终于从理论探索走向了实践操作。从2005年开始,我国已有多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上市,如“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国网通应收款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这些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既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又有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它们为我国将来大规模、有序地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能推动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税制、监管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育市场和投资者,提高参与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为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JohnS.Hillery.Securitiza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RecentTrendsfromtheUnitedStates[J].PublishedbyWashingtonCORE,March2004.19

[2]ElliotDouglas.FromIdeastoAsset:InvestingWiselyinIntellectualProperty[M].Editor.BruceBerman.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1.605

[3]张祖国.应重视知识产权证券化[EB/OL]./gb/node2/node1225/node12252/node12257/userobjectlai1214355.html,2006-02-07

[4]JamesBrandman,IPSecuritization:Andthebondplayedon[J].GlobalFinance,1999,13(11):66-67

[5]知识产权风险投资进入黄金时代[EB/OL].cn/cms/web/info/showinfo?mainInfoId=15053,2005-06-18

[6]Review:HiddenValue:ProfitingfromtheIntellectualPropertyEconomy[J].NewYorkLawJournal,2000.September29

[7]JohnS.Hillery.Securitiza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RecentTrendsfromtheUnitedStates[J].PublishedbyWashingtonCORE,March2004.16

[8]于凤坤.知识产权证券化解困高科技企业融资[N].证券日报,2005-1-5(4)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介质 科技型中小企业 专利产业化 融资

一、引言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致力于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要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不能只关注创造和保护层面,更重要是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专利产业化是指利用某项成熟的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直至与该项专利技术有关的产品达到一定市场容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最终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专利技术产业化包含四个层次,即第一层产品化,经过中间试验阶段,开发研究成果成为可投入的产品;第二层工厂化,为市场而进行批量生产;第三层系列化,新产品达到预期的大批量生产;第四层产业化,形成生产新产品的企业群或行业群(王利,2006)。产品化是专利技术达到成熟(具备技术上、工程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可以以商品的形态提供给客户,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市场化是专利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具备价格竞争力,可以获得效益,是一个需求创新、开拓市场、创造需求和供给的过程;规模化是专利技术具有大批量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可以可靠、稳定、低风险地进行大批量生产,是一个管理创新、组织规模生产、创造利润的过程,当专利技术实现了商品化、市场化、规模化,可以说一个专利技术己经实现了产业化(鲁志强,2002)。发明专利的商品开发则是从完成进一步技术开发,生产出样品开始,直至批量生产为止的一系列活动;企业化是指发明专利在单个企业生产,形成一定企业生产规模的过程;而产业化则是指发明专利由一个生产企业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由一个生产企业扩散到更多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过程(唐宝莲,潘卫,2003)。综上分析,专利技术产业化是指对专利技术进行再开发,通过实验、组合、生产、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直至发展成新产业以及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系列活动(陈美章,2005;张瑞雪等,2008)。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完成几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只有约33%申请了专利;在己授权的1811747项专利中,只有20%转化并批量生产,形成产业化的成果只有5%。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成果很多但多数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率和产业化率低的问题,国家开展了“专利产业化示范工程”、 设立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等措施来促进企业专利的产业化。据统计,技术创新研究、产品样机和产业化生产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1∶10∶100,产业化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我国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少,大都面临着专利产业化的资金困境,技术创新成果难以顺利转化为产品。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利评估难、交易难等问题阻碍了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对于专利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政府引导性政策的缺位使得专利产业化融资所需优惠政策缺失、服务平台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综上,本文亟需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关键问题,找出瓶颈,有的放矢给予扶持和资助,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机理分析

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资金是关键,因为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是高投入、高风险过程。由于风险太大,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很难果断投入,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把专利转化为商品及产业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我国大量的“专利”待字闺中。因此如何获取资金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核心基础,本文把知识产权分为作价入股、质押贷款、信托、证券化这几种不同的介质,来探寻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机理。如(图1)所示:

(一)知识产权作价入股 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融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早期成长阶段、快速成长阶段中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多数拥有专利技术的人往往不能够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资金创办自己的企业,特别是绝大部分新创的科技型企业缺乏当期获利能力和可以抵押的不动产,银行能贷给中小创业(或创新)企业的款项不可能超过新企业的现有固定资产能够保证归还的水平,科技型企业很难获得债务性融资;因此通过把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资本进行融资。一般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设立的时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将专利折价入股,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到70%。2004年5月证券会批复深交处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再次扩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姜瑶英,2007)提出使用专利出资的过程中还应当完善专利的评估制度与登记制度,以保证企业资本的确定与经营的安全。张炳生(2007)研究了知识产权出资制度,对知识产权出资适格性、出资的类型、出资风险、出资责任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出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信誉度不高和信用资源十分有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技术但缺乏资金,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获得融资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是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担保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的且目前仍有效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我们可以把知识产权质押理解为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依法拥有和控制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以保障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知识产权折价或以拍卖、变卖知识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其中,为债权提供知识产权担保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质押标的则是被质押知识产权具有的财产权利(赵丽洪,2008)。在我国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市场尚欠完善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知识产权质押,本文从法律、知识产权价值评价、质押风险控制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质押立法。刘叔恒(2008)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方面立法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立法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相关立法比较保守,过于注重债权的安全性而忽略了担保物权价值性的实现;没有知识产权质押变现的明确规定,对知识产权质押的实行方式也只能适用动产质押的规定等。新颁布的《物权法》仍然只规定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这三种知识产权质押,而遗漏了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和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标的范围过窄,不利于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利于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功能,阻碍了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和繁荣。因此,可以通过完善专利质押制度,我国应当修改物权法与专利法中的相关规定,使物权法和专利法更加符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周天泰(2006)讨论了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的查核、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融资等问题,提出了中国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法制建议。(2)质物价值评估。赵丽洪(2008)认为,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质押的设定及实现。以质押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为知识产权的质押提供价值的依据,有助于借贷双方客观地衡量资产的价值,降低贷款风险,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前提条件。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从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两个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探讨。对于评估理论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类型、评估假设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述,提出了知识产权质押系数法,以量化知识产权质押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知识产权质押价值的影响。杨建平(2008)根据博弈论的思想,以市场评估为核心,建立了“基于市场博弈的知识产权评估”理论模型。一系列的方法提出,为我国知识产权质物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3)质押风险控制。杨建平(2008)采用模糊层次法综合评估质押融资风险,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缺少事前信息的实际,以及质押融资动机的前瞻性、战略性,建立了一种重在质押融资前和质押融资过程中信息收集与处理并具备分析、评价、综合评价与最优控制等多种功能的风险预警控制方法,并进行了案例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控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环节。耿明英(2008)从银行角度出发,分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创新建议,建议银行制定知识产权质押物准入条件、引入专业权威的资产评估公司及经验丰富的律师事务所介入、引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此外还提出了针对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等政府政策建议。

(三)知识产权信托 专利信托是指权利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专利及其衍生权利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袁晓东,2007)。 知识产权作为抽象上的财产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即实施和签约成本,使用人在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产品时,很容易地想到搭便车,这使知识产权的生产成本无法收回。袁晓东在明确专利信托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专利信托具有的专利转移与管理功能、专利资产保值与增值功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功能,指出可以利用专利信托,促进专利技术转化、进行专利资产证券化;利用专利信托制度,对集团公司内部的专利资产进行集体管理。在知识产权信托中,委托人(受益人)因转让知识产权于信托而获取收益,保留了剩余利益权即有权保留交易后剩余的信托财产,知识产权信托以谈判交易的形式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即以法律上的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 袁晓东以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专利信托业务为案例,分析了其管理模式,并提出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或创业企业的新的专利信托管理模式。黄静、袁晓东讨论知识产权信托作为实现科技成果转换的途径的意义,分析了知识产权信托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为我国知识产权信托提供了条件。

(四)知识产权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当今信托最主要的商事利用方式之一,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产权的融资和再融资。专利资产证券化是指按照专利及其衍生资产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合,并以该资产为基础在金融市场发行流动性与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其可预期的未来稳定现金收入流的知识产权(即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交易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预期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切割重组,转移给一个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 由后者发行一种基于该未来现金流的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权益凭证,据以融资的过程(李建伟,2006)。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为了获得广泛的融资,可将已创造或拟创造的新产品信托给信托机构或贷款银行,以此来筹措所需的资金。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进行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专利产业化的进程、加强我国专利的保护。我国目前专利保护成本较高与专利产业化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成果的分散与创新主体的实力不足而导致专利保护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问题,余振刚等(2007)分析了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并讨论了其运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即资产池的构造、估值与风险、SPV构造、信用增级结构安排。介绍了日本和西方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最后分析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有力因素及发展策略。艾毓斌、黎志成(2004)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和日本发展情况,分析了其发展的市场动力及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作用,设计了国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托这样的战略运作,既满足了知识产权人对融资的需求,又满足了银行或信托机构对利润的追求。李伟(2007)讨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法律原理,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模式。专利资产证券化已经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有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与专利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专利信托、特定目的公司以及信用增级等相关制度,以确保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际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专利资产证券化的交易,通过开展该类交易促进专利技术转化、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利资产的融资杠杆的作用,降低了专利产业化的融资成本的作用。

三、基于知识产权介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保障体系

(一)构建知识产权融资的中介机构 应加快知识产权融资的中介机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贷款、信托、证券化介质专利的评估水平。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瓶颈,主要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我国专利评估、处置等市场环节尤为薄弱,不能支持知识产权融资业务规模化发展。与知识产权融资有关的中间层包括大型商业银行、非国有中小银行、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协会等,不能很好地保障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中介发展缓慢,机构数量少,专业能力不足,使得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处置难度大,知识产权评估环节薄弱,不能支持银行大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信贷业务。应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服务发展,引入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收购知识产权,增强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扶持知识产权咨询、登记、评估、担保、会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规范服务行为,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结合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促使知识产权介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提供基础。

(二)构建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的秩序必须靠法律维护,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要靠道德的约束,更要靠法律规范。因此尽快健全我国质押、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基础法律法规外,我国还应制定政府促进质押融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规。我国《物权法》的担保制度与《担保法》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应尽陕修改完善。2010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了《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但目前实施的商标权质押登记办法、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还是10多年前制定的。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针对信贷资产或金融资产证券化,对于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证券化还缺乏任何法律支持。我国的银行也要尽早制定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贷款的规章,规定相应管理标准、专门的质量管理要求,设定特定风险容忍度,出台特别操作规范。2010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要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价值,开展多种模式的知识产权入股、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信托及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扩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因此我国还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系淮安市2010年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淮安市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HAS20100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宝莲、潘卫:《发明专利产业化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3年第1期。

[2]陈美章:《关于大学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思考》,《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3]张瑞雪、孙丽文、王斌:《加快河北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建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4]姜瑶英:《以知识产权融资促进知识成果产业化》,《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1期。

[5]张炳生:《知识产权出资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赵丽洪:《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刘叔恒:《知识产权质押问题刍议》,《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杨建平:《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耿明英:《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及其控制模式创新》,《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10]袁晓东:《专利信托的功能及其运用领域》,《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1]袁晓东:《专利信托管理模式探析》,《管理评论》2004年第8期。

[12]袁晓东、李晓桃:《专利信托在企业集团专利管理中的运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期。

[13]黄静、袁晓东:《知识产权信托与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2004年第2期。

[14]李建伟:《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15]余振刚、邱菀华、余振华:《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与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篇5

一、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即期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将一组流动性差的资产进行组合,使其产生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以达到分散转移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按照被证券化的资产(基础资产)不同,常常把资产证券化划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简称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简称ABS)两大类。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基础资产是住房抵押贷款,后者的基础资产是除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与MBS相比,ABS的种类更加繁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证券化;(2)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3)贸易应收款证券化;(4)设备租赁费证券化;(5)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6)保费收入证券化;(7)中小企业贷款支撑证券化等等。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在政府监管当局的大力推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和不断突破的过程。我国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时年代,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作为发行人以丹州小区800亩土地为发行标的物,发行了“三亚地产投资券”,通过预售地产开发后的销售权益,集资2亿元开发地产。在此以后的1996—2002年,资产证券化的离岸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集集团、珠海高速等离岸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2005年被称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元年。200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单位,真正拉开资产证券化的帷幕,同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参加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小组正式成立;2005年4月28日颁布实施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现金流抵押贷款证券(CLO)两项涉及总额约人民币72亿元证券化资产的交易成为可能之后,国内各家银行纷纷试水资产证券化。2007年,浦发、工行、兴业、浙商银行及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成为第二批试点,发行了基于对公信贷资产、小企业信贷资产及汽车贷款等资产池的证券化产品。

经过2006年资本市场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从2005年171.3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71.51亿元,增幅达到了175.20%,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增强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也增加了金融产品的种类,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影响,以及信贷规模因拉动内需方案而放松,国内资产证券化发行环境不利,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也有所消减。2008年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302亿元,同比增长69%。次贷危机的出现显然阻断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步伐,2009年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几乎完全停滞。

三、新形势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展望

作为一项创新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能给参与各方主体带来收益。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化,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国从2005年开始资产证券化试点至今,已经有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17单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668亿元。可以说,目前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处于零星个案、小规模试点为主的阶段,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资产证券化要从量变到质变,必须扩大规模,推出更多的产品,形成一个完善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我国资产证券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方制度亟待进一步的完善,证券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吸引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丰富参与主体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资产证券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交易,也即以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基础,将其提前变现为股票或分期偿付的证券,实现风险隔离与风险转移,提高资产流动性。而在我国5年之久的试行过程里,银行一直是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使得风险不能有效分散化。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资本已经具备了足够实力,在充分加强市场建设的前提下,应适时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参与者范围,今后保险资金、共有基金、企业年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或将得到更广泛的参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是应收账款,急需打通应收账款融资渠道。实现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借助证券化提供一种偿付期与其资产的偿还期相匹配的资产融资方式,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拓宽基础资产选择范围

海外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非常广泛,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银行信贷、信用卡贷款、设备租赁、消费贷款、学生贷款等资产,而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实践中有可能被证券化的资产不仅种类相对有限,而且不具规模。目前已开展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从优质的信贷资产开始,下一步可逐步推广到各种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实现信贷资产的拓广。除了期限较长、较利于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住房贷款资产之外,汽车信贷、信用卡贷款、不良资产等或将成为证券化的主要对象。包括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近几年,国内这几种知识产权发展迅速,而且数量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价值的驰名商标品牌,如红塔山、五粮液、海尔等,价值都达到几十亿;我国还拥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图书作品,市场认知度较高,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加大,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适宜进行证券化的操作。

篇6

资产证券化是促进金融市场完善和健全的重要金融创新

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讲是对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资产组合和信用评级后,向投资者进行证券化出售的过程,以使发起人能筹得急需的资金,投资人能取得稳定、长期的回报。

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改善了金融市场的品种结构,将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调整,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资产证券化使金融资源得到新的、合理的配置,能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要,丰富投资人的选择,实现资产所有者资产形态转变的要求。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增加了资金来源,改善了资金质量,延伸了风险配制结构,缓解了资本充足压力,提高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品种和工具,使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丰富,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

在典型的资产证券化操作中,规范化的运作是:发起人将可预测,并可稳定取得现金流收入的资产(单一的品种或多种),组成“资产池”,将这一“资产池”出售给专业操作证券化的机构——SPV,由SPV以预测现金流收入为保证,经过担保和评级机构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并偿付证券的本息。

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一般是金融资产,与债券、股票、BOT等筹资方式不同,SPV不直接参与企业和资产的经营,只是依赖和合同,拥有资产收益权力,重新包装为具有流动性的债务证券。

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外的实践与发展

资产证券化自上个世纪70年代就在美国开始发展,已成为各大投资银行的一般性业务,并遍及到企业的应收帐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应收帐、汽车贷款应收帐、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住宅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和以资产支持的证券化。前者以住宅抵押贷款为抵押资产基础,后者为住宅抵押贷款以外的其它资产如:贷款类资产,包括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应收款类资产,包括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等等。1968年,美国最早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发行人按一定的标准把若干个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从1983年开始,资产抵押债券也发达起来,出现了抵押保证债券,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期限要求设计的。1985年汽车贷款的抵押证券开始发行;1988年,又推出了以信用卡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1993年对学生贷款的抵押证券也开始问世。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按揭债权以外的非按揭债权资产。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已日益引起国际金融业和各国经济部门的广泛关注。1995年,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其在南美等发展家的长期资产为抵押发行了4亿美元不可追索的证券。在亚洲,资产证券化同样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香港发行了3.5亿港元的抵押贷款债券,1996年,资产证券化已进一步延伸到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我国也积极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和试验。例如,1992年三亚搞了地产投资证券;1996年珠海以高速公路收费和工具注册费为支撑向海外发行了证券;重庆市则于1997年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持的证券,这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大突破。最近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筹备发行住房资产证券化债券,它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越来越被金融业所关注。

尽管国内业对“资产证券化”的关注,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一些金融项目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总的来看,资产证券化还更多地停留在研讨和方案设计阶段,规范的“资产证券化”操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相关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国内信用秩序的不断好转,在“十五”期间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动力强劲的要求下,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和条件会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必将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用资产证券化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北京“十五”期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我们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却很不适应这一要求。一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充分,存量资产难以重组和流动。二是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资金来源主要只能依靠财政预算内拨款、国内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三是基础设施公益性、垄断性、分配性的基本性质未变,仍沿袭传统的计划投资方式,筹融资风险约束机制难以建立,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效益较低。

“十五”期间要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持续进行,就需要转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投融资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而“资产证券化”不失为合理的选择之一。

从的情况看,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运用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商业银行基础设施投入贷款的证券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稳定现金流收益的资产,其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颇受商业银行的关注。但是,大量将银行的短期负债投入长期资产中,就会对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产生,产生“短存长贷”的,影响银行长期稳定的经营。同时,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经营获得的留存收益来增加资本金变得越来越困难,加之中央银行进一步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金缓慢增长直接导致银行资产规模无法迅速扩大,影响了经营效果和竞争实力。而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改善上述状况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贷款通过证券化后,就能将贷款银行的潜在风险转变为市场上的风险,通过二级市场及时地分散给每个投资者,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

篇7

一、资产池构造原则

1.多元化。知识产权很容易被其他经济项目所取代,造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如果不能够完善资产池中单一基础资产将会使知识产权证券化丧失经济地位,投资者基础利益也将受到损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对资产池构造进行多元化处理,避免经济形势过于单一,风险集中发生将会使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

2.最优化。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资产池中基础资产实现最优化组合,这样就能够使各项基础资产中的优势互补化,弥补各项资产的差异性,降低资产池中的风险发生几率,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发展。各项专利之间应该实现互补发展,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能够避免资产池中的各项专利发生内耗现象,达到最优化重组资产池的目的,保证资产稳定性。

3.成本与收益比例。构建资产池应该注重基础资产的选择,并且在重组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如果成本较大的时候就不能够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目的,将会直接造成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基础资产注重重组的过程就能够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否则,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资产池的管理

收益情况是衡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资产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与其他资产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资产池中资产不需要进行直接的管理,只需要收取一定的资金就可以。但是资产池中的资金收取情况需要根据资金的种类区别对待。消极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应收款项,但是对于资产池中基础资产应该进行合理的管理,这样能够避免资金发生流失影响到企业发展,现金流的产生在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的同时,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资产池中的资金管理需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对于应该收缴的款项应该由资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收缴。资产池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满足商业活动需要的资金数量。知识产权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合理寻找适当的知识产权许可人,并且要签署相应的协议。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将知识产权升级为行业标准,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专利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专利合作机制,避免可替代性专利对于单项专利的影响。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保护,按时收缴专利费用,当面对侵害专利情况的时候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详细的监管措施能够提升知识产权中资产池的管理,充分发挥资产池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避免资金挪用情况的出现。对于资金经营管理应该充分的尽到管理人员义务,全面的发挥资金应该具有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未来债权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结构性融资的具体表现,也是金融创新发展的结果。对现有债券进行证券化是一种现代融资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主要受益是来自于授权许可费用,一次性付清或者流动性收缴款项都是主要形式。此种流动性质的授权许可费的数额大小以及给付期限的确定,尚需要经过一定事实的发生才能确定,此种债权在性质上即属于未来债权。

知识产权证券化结构会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为了能够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目的避免风险隔离危机的发生。资产管理在形式结构上应该注重分离,相对独立性特点将有助于资产发挥自身的作用。资产池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要针对特定基础资产进行风险承担,保证投资者的稳定性收益,这是企业资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措施。为了能够达到风险隔离需要通过资产销售实现,但是在知识产权政权化过程中需要对预期资金情况进行标准制定,授权许可费用证券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经济社会越来越发达,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应该逐渐的发展到不动产,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未来债券转让问题进行说明。相比其他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能够对预期的资金流量进行预测,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重要作用。但是资产池中资产证券化的未来预期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要保证结构核心,并且在未来债券中将会实现资产销售,保证风险能够在一定的承受范围之内。针对未来债券证券化实现销售以及风险隔离产生的法律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

篇8

国内外学术界虽以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

一、不良资产证券定价原则及影响因素

资产证券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基础资产囊括了所有的资产及资产组合(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类:

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将房地产、机械设备等实物资产以及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证券资产,以这些实体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证券资产证券化:即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它是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企业的应收账款、银行的贷款等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仅涉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属于狭义的资产证券化的范畴,它是以发行证券的方式出售不良资产,而对于证券的本息则主要以不良资产的未来收益来支付。对于不良资产证券的购买者而言,他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有不良资产,而是为了获得证券的本金及利息收益。不良资产的所有者(即不良资产证券的卖方)是否对以证券化方式出售资产所得的回收率或收入满意,不良资产证券的购买者是否认为未来所获得的固定本金及利息回报足以匹配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是决定不良资产证券能否得以成功发行的关键。资本市场具有资产定价的功能,因此,如果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只要不良资产证券的卖方以市场原则定价,投资者按市场自动形成的风险与回报率进行投资,双方即能达到利益上的均衡。对商业银行这一不良资产原债权人而言,通过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处理并实现“真实出售”,可以降低自身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违约分析、利率风险等风险。但在实务操作中,对不良资产证券进行定价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不良资产证券的基础工具——不良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时,不良资产证券的价格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以下三种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是不良资产证券的票面利率。票面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证券投资者未来收益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证券发行者未来所要支付利息的多少。一般来讲,票面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呈现的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票面利率越高的证券,定价也往往较高;相反,票面利率越低的证券,定价也往往较低。

二是不良资产证券的贴现率。不良资产证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证券,贴现率(经常以市场利率来代替)的变化会对其价格变动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讲,贴现率的增减变化证券价格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贴现率的上升会造成价值的降低,定价往往较低;相反,贴现率的下降会造成价值的上升,定价也往往较高。

三是资本市场本身的运行状况。当资本市场处于“牛市”时期,市场上的投资者众多,资金充足,抵押证券的供应也相对充裕,证券的定价自然会偏高。

二、不良资产证券的定价方法

(一)静态现金流折现法

求出内含收益率是运用静态现金流折现法对不良资产证券进行定价的关键,内含收益率是使证券的未来现金流量等于当前证券市场价格的折现率。由于静态现金流折现法具有原理简明、计算简单的优点,该种方法成为抵押市场最基础的估价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即没有对市场利率的波动特性、利率的期限特性等固定利率证券的一些重要特性进行考虑。

(二)期权调整利差法

运用期权调整利差法的步骤:第一步是对大量利率运动轨迹进行模拟,第二步是根据资产的具体状况从不同的利率运动轨迹中确定一个资产支持证券现金流量未来利率运动轨迹,第三步是以模拟利率加上一个期权调整价差的和来贴现未来现金,最终得出不良资产证券的定价。由于期权调整利差法将期权调整利差的概念引入不良资产证券的定价,并考虑了预期利率的波动,使得得出的价格较为准确,期权调整利差法因此也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定价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再融资域值定价模型

在定价思路方面,再融资域值定价模型的与期权调整利差法完全不同。在运用期权调整利差法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定价时,整个资产支持证券被看做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假定利率的波动变动对该整体提前偿付的影响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而在运用再融资域值定价模型时,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提前支付行为进行建模。换句话说,再融资域值定价模型将提前偿付的内在起因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不依赖于提前偿付函数这一外生的因素,因此从逻辑上讲,该模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三、基于无套利分析的不良资产证券定价模型

保证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收益大于成本是商业银行能够顺利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对于收益大于成本这一问题,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商业银行静态角度的收益是指对外贷款利率的利差;商业银行动态角度的收益则要综合考虑银行资金滚动发展的效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而对于银行资金滚动发展的效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计算则十分复杂,需要在一系列假设上编制一个动态模型。以上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收益的分析,而对于支出,则包括了以下诸多内容:律师费、审计费、评估费、承销费以及一些无形成本。如果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支出的成本超过了获得的收益,便没有了实施证券化的必要。

笔者将基于无套利分析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的定价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使用以下字母代表相关影响因素:

rf表示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常以同期政府债券利率代替;r表示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的利率;

β表示发行的成本率;

r0表示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利率;

λ(0

P表示不良资产的面值。

若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为无风险证券,

则投资者到期的预期收益可由式(1)表示: 若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为无风险证券存在风险λ,则投资者到期的预期收益可由式(2)表示:

若购买无风险债券则投资者到期的预期收益可由式(3)表示:

在无套利原则下,投资者严格遵循“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理论,投资者不可能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比无风险利率rf更高的收益;同理,若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为无风险证券,则其账面到期收益应比无风险利率rf高,由此得出式(4)对于证券化不良资产的风险因子λ,必然可以找到一个风险水平λ*,使得式(4)中的小于号均取到等号,因此式(4)可修改并进行整理为式(5):

另外,商业银行为实现利润,应保证对外贷款利率r0与发行的成本率β之间的差额大于发行不良资产证券的利率r,即式(5)应满足:

通过观察式(6)可以直观地得出:若不良资产证券的存续期限T固定,证券化不良资产的风险因子λ就不能太大;若证券化不良资产的风险因子λ固定,则不良资产证券的存续期限T就不能太小,换句话说,就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的存续期限与发行风险要相互匹配。对以上现象的解释是:如果证券化不良资产的风险因子λ太大,而商业银行愿意承担的最高利率为r0-β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极有可能认为不良资产证券的收益率r0-β过低,而不会进行投资,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不会发行成功。如果不良资产证券存续期限T太小,就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时间差以获得资金滚动收益,最终导致收益无法弥补成本,商业银行自然不会再继续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综合以上分析,为使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顺利进行,证券的价格(一般以利率表示)应为不良资产证券的卖方(即商业银行)与不良资产证券的买方(即投资者)所同时接受。此时的利率r应满足:,其中由此得出了基于无套利理论前提下的不良资产证券定价模型,即式(7)。其中常以同期政府债券利率代替的市场无风险利率rf是已知的,不良资产证券存续期限T根据实际而定,当证券化不良资产的风险因子λ的水平一定时,就可以通过式(7)计算得出的不良资产证券发行利率r的取值范围。

四、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定价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操作中,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存续期限的选择,往往会根据商业银行本身与投资者的需求发行不同期限、不同品种的证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发行不良资产证券时,对于存续期限的设定,不仅要满足《证券法》的相关硬性规定,还需要对不良资产证券本身的特点加以特别考虑。不良资产证券的存续期限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不良资产证券的存续期过长,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将会逐步增大,投资者不会去购买;而如果存续期限过短,银行将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利率差来弥补成本。参考我国国债与企业债券的存续期限,笔者为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设定了三种存续期限:一年、三年与五年。

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存续期限越长的证券发行利率越高,这是证券发行的一般规律,不良资产证券也不例外。存续期限越短的不良资产证券,银行所需承担的发行成本费用就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银行的不良资金在短期内的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并且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收不良资产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银行为弥补这部分发行费用的支出,不得不降低短期不良资产证券的价格,即设置较低的利率。同时,笔者基于无套利分析的不良资产证券定价模型得出的发行利率是发行区间利率,而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它实际上是指不良资产证券的卖方和买方在满足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证券发行利率的可行区间。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作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公开交易的场所主要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四十多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上市。这些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率基本上都在3%左右,存续期限大都为1-5 年,笔者基于无套利分析的不良资产证券定价模型得出的发行利率与目前我国已经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利率水平基本吻合,说明该不良资产证券定价模型是有效的。

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策略

0引言

自1997年世界上第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音乐版权证券化出现以来,知识产权证券化逐渐被金融界与知识产权界所认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有助于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并促进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可以让发起人在保留知识产权所有权的情况下提前获取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从而避免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1.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定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通常定义为:发起机构(通常为创新型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如授权的权利金),移转到特设载体,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等资产作担保,经过重新包装、信用评价等,以及信用增强后发行在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借以为发起机构进行融资的金融操作。

1.2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点知识产权证券化以后,融资者仍然保留对知识产权的自。这对于融资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券化过程中,被转移到特设载体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通常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授权他人实施知识产权所取得的现有回报或将来的提成(应收账款),而非知识产权本身。在证券化交易后,发起人仍可保有、并且管理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证券化具有破产隔离机制。发起人和发行人用以保证融资的特定资产与发起人和发行人的其他资产从法律上进行分离,确保融资担保资产不受发起人或发行人经营恶化及其他债权人追偿的影响,并且在发起人或发行人破产的情形下不被列入破产财产。这样以来,风险被大大降低了。

1.3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作用

1.3.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在于企业。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证券化利用知识产权杠杆作用,使得企业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大量的财力用在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上。

1.3.2有效破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融资难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特别对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头等大事。目前传统的融资模式是抵押贷款,往往需要大量的抵押资产,而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来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可抵押资产。知识产权证券化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让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获得资金来源。

1.3.3降低风险,维护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品具有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既可能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品往往具有高科技性,超前性,但是这样潜在的价值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使风险由发起人分散给众多的的投资人,使得风险降低,从而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1.3.4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有很多好的技术和专利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闲置在实验室里,过高的融资门槛挡住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去路。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模式,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这些潜在的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

2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流程分析

2.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主要是:①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让给以资产证券化为惟一目的的特设机构(SPV);②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ABS发行之前的内部信用评级;③SPV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结果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融资要求,采用相应的信用增级技术,提高ABS的信用级别;④SPV再次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发行信用评级;⑤SPV向投资者发行ABS,以发行收入向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支付知识产权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购买价款;⑥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服务人向知识产权的被许可方收取许可使用费,并将款项存入SPV指定的收款账户,由托管人负责管理;⑦托管人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并对聘用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付费。

2.2知识产权证券化资产池分析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过程中,资产池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相类似。资产池,即一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发起人提前获得未来折现现金流,投资者依其持有的权益凭证获得了资产组合在未来的一系列现金流。优化资产池的构建,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还可以实现预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资产池的构建在于稳定收益,降低风险。要尽量避免单独以一项专利权来构建资产池,将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等各种优质的知识产权资产组合,形成一定规模,这样能有效分散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和部分系统性风险。在选择知识产权时,应考虑其规模应足够大、单笔应收款数额相对小、知识产权使用人人数较多且地域分散。这样,即使某个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人拒绝或迟延履行其债务,其影响比较有限,而且众多许可使用人同时违约的机率也较低,低风险可以提高资产池的价值。

3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策略

3.1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到热捧,增长速度相当快。从1978年到2000年,欧美主要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市场价值”的比值从20%提升到了70%。

世界上最早的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即是英国著名的摇滚歌星David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三百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于1997年发行了BowieBonds,为其筹集到5500万美元。此后,知识产权证券化对象资产范围不断扩大,从游戏软件、音乐、电影、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到时装品牌、最新医药产品专利、半导体芯片,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已成为证券化的对象。随着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这一新型资产类别更为熟悉,发行人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融资途径,今后将会出现更多富有创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类型以及更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

3.2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策略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执法体系,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可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资产,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3.2.1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初步阶段,由于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主管机构,政府搭建平台,银行和企业互相配合,充分整合有效资源,建立“政银企”协作机制。

3.2.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法律保障要想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最根本的途径。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的法律制度已经初步构建,但是针对具体细节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还需要不断完善。

3.2.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建设是关键。我国目前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目前只能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初级产品,缺乏增长的后劲。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培养机制,适当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实人才队伍。

3.2.4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理论不够成熟,实践中又没有很成功的先例,所以在初期阶段,很容易引起不规范行为。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相关的流程进行全程监管,及时遏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西.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融资的有效途径[J].上海金融,2006,(10).

篇10

我国的证券化实践尚只有零星个案,这与包括税收在内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有紧密关系。税收在资产证券化的交易链条中,直接决定了各参与主体的投融资成本,因此成为影响证券化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着重从交易主体出发,来探讨资产证券化的有关税收问题。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主要的参与人是发起人、特设机构和投资者。此外,还存在服务人、履行受托和管理职能的受托人、承销商、资信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等其他参与人。资产证券化操作的基本步骤是:(1)进行资产组合。支持证券化的资产组合应属于同一种类,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能够容易增强流动性;(2)将资产组合出售给特设目的载体spv.spv通过发行以资产组合为支持的证券为购买该资产提供融资。设立spv目的在于使发起人实现表外融资,割断发起人与投资者法律上的关联。在这一阶段,评级机构和其他信用增级机构通常会为发起人提供咨询、分析资产的信用质量和设计交易的结构;(3)通常需要服务人和受托人的参与。服务人通常为发起人或原始权益人,负责收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本息还款,扣除服务费后将其交给受托人。受托人根据信托契约代表投资者行使权利。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税收问题

一、发起人的税收问题

1.资产转移的方式决定纳税义务的发生。

国际上常见的资产转移方式有真实销售、担保融资和信托。

如果采用担保方式进行融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权利担保一般要采用质押形式。我国《担保法》第75条对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了列举式规定,虽然对其中第4项“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的规定是为了概括可能的情形,但也容易引起争议。在实践中,倾向于扩大解释的“肯定说”认为,只要符合可出质权利的一般特性要求,所有的财产权均可以出质:“否定说”认为,应严格遵守法定质押原则,即如果没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其他权利均不得出质;第三种观点认为,符合出质权利一般特性要求的权利原则上可以出质,但如果权利本身不具有商业上的稳定性、又不能控制的,则不宜作为质押的标的。因此,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资产转移方式采取“担保融资”有可能面临是否合法的问题。这种潜在的“权利瑕疵”既决定了后来的一系列交易的合法性,也决定了相关的纳税义务。因为,税收的强制性原则体现在依法征税,从广义来理解,这种“依法”不应当只是针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而应当及于其他法律,也就是说不合法的行为不征税,可见,采取“担保融资”虽可能带来税收上的好处,但这是以可能无法受到法律上的保护为前提的。

如果采取信托方式转移资产,发起人将资产信托给spv.该种方式将。很可能使证券化的资产与原始所有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证券信誉等级。特别是按照大陆法系的“一元所有权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仍为发起人所有,一旦发起人破产,该资产理所当然应为破产财产。因此,发起人对证券发行的长远考虑应当优先于税收利益上的考虑。

为了真正地使spv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隔离、有效实现信用增级以及保护投资者,真实销售的做法应当受到鼓励。至于相关的纳税问题,在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已做了一般性规定,即便发起人对转移的资产不具有私法上所说的所有权,无法适用“财产转让收入”这一税目,也有“其他收人”进行补充;营业税方面,则规定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如果对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则免征银行销售转让不动产、无形资产以及利用不动产从事融资租赁应当缴纳的营业税。

除上述三种情形外,发起人能否采取对外投资或资产置换的做法呢?首先,从对外投资来说,发起人所拥有资产的权利决定了对外投资的限制,《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这就排除了以类似应收账款等的债权进行出资的情况;其次,发起人将控制spv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这将无法实现真正的破产隔离。因此,对外投资的做法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是不可行的。就资产置换来说,税法规定如果是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作为交易补价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总资产公允价值不高于25%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双方均不确认资产的所得或损失。笔者认为,如果发起人通过资产重组而非股权重组的方式转移资产,既可以避免发起人与spv之间的控股关系,以做到真正的破产隔离,也存在双方都避免所得税纳税义务的可能性,但可能因此产生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义务。

因此,对各种资产转移方式做出详细规定很有必要,尤其是判定真实销售和担保融资的标准,才可能进一步细化纳税义务发生的有关规定。

2.资产转移所发生的费用、损失是否允许扣除。

发起人要为其“真实销售”产生的财产收入或其他收入纳税时,相关的费用是否允许扣除就成为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现行的税法并未对资产证券化作出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一般是以财产转移收益扣除财产转移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后的余额计算财产转让的应纳税所得额。从税收公平的角度来看,对于计提的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应当从取得成本中扣除,也就是不能再在税前重复扣除;而如果资产转移发生损失,也应允许在税前予以扣除。

二、spv的税收问题

1.基于spv本身的税收问题。

主要包括spv法人居民身份的认定和spv设立形式引起的税收差异。不同国家的法人居民身份认定规则有所差异,如公司组建地、中心管理和控制、公司所在地、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及总机构等。对于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来说,居民法人与非居民法人的税收待遇是不同的。通常对于居民法人需要就全球所得纳税,而非居民法人往往只就来源于本国的所得纳税。各国法人居民身份认定规则的差异为spv的避税留有空间。

对于spv的设立,依据我国《公司法》可能采取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外还包括信托型spv.从税收的角度来说,除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存在税收待遇的差别外,在我国spv的设立形式本身并不会影响应纳的税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要求较高,审批手续也相对复杂,而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金要求较低,但是对于日后的资信评级、信用增级及证券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则可能因其注册资金等较高的设立要求而占据比较优势。另外,如果资产化的证券受我国《公司法》及《证券法》的约束,那么要发行股权类证券前,有限责任公司应当首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才可能符合我国《证券法》所规定的股票公开发行条件;而对于发行债权类证券,《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应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因此,在对于信托型spv没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前,如果考虑到日后的证券发行问题,在我国设立spv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无疑是较为合适的。

2.基于资产转移和发行证券的税收问题。

首先,spv的取得资产支出面临着纳税扣除的问题。依据我国税法,在进行纳税扣除时,有关支出应当先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发起人与spv之间约定的资产转移方式及转让金额的支付方式都可能影响对支出性质的判断,从而适用的纳税扣除方法也将有所不同。比如,一次性支付资产转移的标的金额,应当视为资本性支出,并依据对于该资产规定的摊销年限进行摊销,这类支出通常不允许在税前一次性扣除。如果是按债务的偿还进度分期支付转让的金额,依据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当认定为收益性支出较为合适。如果涉及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等的资产证券化,可以采取一定的税收鼓励性措施,在资产转移的纳税扣除上予以一定的扶持。

其次,还可能涉及到对spv支付给非居民投资者的“证券”投资所得扣缴预提税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主要有转递结构(pass-through structure)和转付结构(pay-through structure)两种基本结构。通常转递结构主要以受益权证的形式出现,一般而言,这种受益权证代表持有人对证券化资产不可分割的所有者权益归属于股权类证券;而转付证券主要以债券的形式出现,这种债券代表持有人对证券化资产的一项债权而归属于债权类证券。此外,资产证券化运用的工具还包括优先股和商业票据。这两大类“证券”的所得符合《联合国范本》和《oecd范本》关于投资所得的认定标准。为此,相关的投资所得将涉及扣缴预提税的问题。我国在对外投资所得一直坚持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依据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按收入金额征收预提所得税。目前减按10%的税率征收。这意味着居民spv在向非居民投资者支付证券的股息、利息等时,需要扣缴预提税。实践中,各国对此的做法也有所差别。如美国国内收入署规定:美国发行人发行的欧洲票据(银行贷款发行可能例外),如果是以无记名形式发行的折扣证券,且初始到期日不超过183天,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可免除20—30%的本金(含折扣)应纳的代扣税。这种预提税的税收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鼓励资本的输人。

三、投资者的税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