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危机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经济危机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关经济危机论文范文一:经济危机经济学论文
一、经济学危机的表现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迫使各个国家审视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危机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对待经济危机,并且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得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危机,并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有关经济危机论文范文二:经济危机背景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一、关于世界经济危机下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几种看法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次贷危机迅速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纷纷倒闭,全球经济进入严冬。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央出台了4万亿救市的计划,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消费、刺激内需。各地方也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各种刺激内需的方法纷纷出台。然而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只是单一的内需不足问题,这种内需不足是否只通过简单的刺激就可以解决?关于如何看待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生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由世界或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是最多的。第二种看法是,在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存在问题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持这种看法。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发展方式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即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难的原因与其说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学界的孙立平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看法,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即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困难;内因则是我国处于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过程,而这个转型却迟迟转不过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如此多的产能,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严冬时期[1]17。我个人基本同意孙立平教授关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论述,但认为,这种内因更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性硬伤造成的畸形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这样一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尽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由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更类似于传统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故中国目前发展遭遇的困境,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造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以致农村市场需求发育不足的问题。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第二,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行政法律等。与生产性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更是少之又少。可怜的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农村地区也大打折扣,不仅教育条件差,而且农民自己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费用。其它的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更是没有。其次,在其它国家都是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却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亿农民只能自己攒钱自己保障。几十年来农村居民一直怀着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处境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别有病,否则一人有病、全家致贫。另外,大多数农民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养老体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劳作和子女的供养。农村居民惧怕变老,惧怕生病。上学、医疗、养老成了农村居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他们不敢花钱,也没有钱可花。这不仅使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更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出口严重受阻,内需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的情况下,建立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关键。通常我们都会以为,社会保障要花钱,必须等到经济繁荣、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多的时候才有能力进行社会保障,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保障领域经常听到的声音。然而,在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很糟糕,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也不好,然而却坚定的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结果社会矛盾不但没有激化,反倒为走出大萧条和美国之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会这样?其直接原因是穷人借此度过了经济危机,人们建立起了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人们可以花钱了,这就解决了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传统经济危机的重要问题。这同样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危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2
沙特阿拉伯经济专家的看法颇有代表性。日前,沙特黄金投资专家卡西姆・亚菲伊表示,毫无疑问,美国债务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由于一些国家担心美国债务危机将对美元造成影响,导致美元贬值,因而出现了把货币储备变成黄金储备的趋势,例如中国就吃进了大量黄金,占其(货币)储备的很大一部分。卡西姆预期,可以肯定在未来的10-20年内,世界货币将变成黄金和白银,到那时美元将没有用了。
沙特专家对美元的看法太过悲观,世界重回金银本位制的情况不会出现。原因很简单,金银货币体制的消失是世界货币体系演进的结果。不论是古典的金币本位制,还是其后出现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不论是中国汉代以后的银两制,还是到明代后开始出现的银币制,最后都让位于纸币制度。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由于金银产量不足而导致过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中国若干王朝的现象。
18世纪,全球通用的货币是黄金,谁拥有最多的黄金,谁就拥有最多的财富,谁就争夺到了世界货币的发行权。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就是英国剥夺了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权。独立战争后,美国纸币缺乏黄金的支撑而迅速贬值,靠着法国借给美国600万法国金币,度过了货币和财政危机。在中国历史上,之前,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白银,再加上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白银投入,银贵钱贱对中国经济是雪上加霜,打断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正常发展之路。从历史可以看到,金银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金银为货币远不能满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中,全球货币需求不仅仅来自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规模更大,无论是黄金还是白银,都无法担当得起如此的重任。现代经济对信用扩张的需求,对货币制度的选择,不可能走回头路。
那么,如何看待现在的美元贬值和欧元的衰落呢?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是很多人的共识,国内外论述美元崩溃的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独步全球市场,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货币,已为时数十年。但美国以出口美元来挥霍信用,这个游戏不能永远玩下去,因此才有了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人们长期看空美元。欧元是被人为设计出来的区域货币,它出现后曾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最有可能与美元称雄的第二世界货币。但是,欧元区国家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分离,以及欧洲过高的福利水平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出来的弊端,使得欧元区陷入危机,欧元也随之被看淡。
在金融危机之后,能够稳定世界的只能是若干区域货币的联合体。这些区域货币应该是一种相对“超脱”的标杆货币,而不是像现在的欧元那样越来越“本币化”的欧元。只有这样,未来的亚元、欧元和美洲里拉,才有可能与标杆货币建立比价,利用货币体系将经济问题和风险尽可能地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之内。
篇3
[关健词]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启示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生产过剩而产生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化的必然产物。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普遍下滑,陷入了萧条状态。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谈谈本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成因
当前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引发的,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股的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美国金融机构将利率不断下调,暂时缓解部分危机,经济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到2005年美国房地产业空前繁荣,但已显现泡沫化征兆。低利率推动了贷款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涨,从2003年开始,美国出现通货膨胀,房产上升势头停止、房地产开工指数大幅下降、住宅房地产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均继续下降、二手房交易大幅下跌,接下来受到冲击的是投资银行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产品质量价值的大量缩水,使投资的回收严重受损,使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大幅上升,甚至破产倒闭。笔者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市场环境过热。过热的资本市场充裕的流动性使高收益债券需求急剧增加,对市场感觉灵敏的投资银行自然不会放弃这块潜力巨大的业务。他们会根据投资者需求设计出不同的WBS产品,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受利益驱动,在确保债券可以销售给下游的机构投资者之后,投资银行便会向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订货”,根据证券化的需要购买房贷资产。由此,推动了投资不断升温。
2.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这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催化剂。近年来,房地产牛市使美国投资房产的热情空前高涨,房价上升的格局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而住房抵押及贷款限制过于宽松,房地产行业开始形成“泡沫”。
3.政府监督不力。资本市场终归是追逐利益之地,参与者往往被贪婪和恐惧左右。国家的监管应及时到位,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美国政府对国内不断增长的抵押贷款业务措施不力,疏于管理,未能及时干预已经露出危险苗头的次贷业务,最终酿成危机。
4.美国负债式经济增长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宏观因素。长期以来,美国以巨额财政和贸易赤字,通过借贷维持其经济增长,虽然其技术创新能力遥遥领先,但“拔苗助长、寅吃卯粮”造成了虚假繁荣,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把美国经济包括国外投资商均拖入困境。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同样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国内消费不足。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抑制投资过速增长已成为我国减少危机冲击的重要措施。但刺激内需也需保持一定限度,消费市场应是“真实需求”,消费水平不能超过财富的创造能力。引导居民适量消费超前,但应避免出现严重透支的局面。借贷具有双重性,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将风险成倍放大,政府应强化干预,不能因刺激消费而忽视其风险。
2.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屋贷款的风险控制。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收入和信用资源获取难度较大,仅凭用人单位的收入证明无法有效评估贷款人的违约风险,假按揭和骗贷事件频频发生。要提高违约成本金,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建立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机制。银行内控是抵御风险的首道防线,应加强信贷及投资流程的监管,使银行业务建立在谨慎判断,客观论证和正确决策基础上,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外部监管同样重要,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政府对贷款机构滥发抵押贷款的行为监管不力,才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国家应当密切关注信贷行为,及时监控、发现和纠正风险苗头,并及时向市场反馈。另外,要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分散银行风险,对于将来证券化市场规模扩大后带来的凶险加强提防,采取预防措施。
3.警惕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现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规,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对违法经济行为坚决打击,引导房地产市场走上理性、健康发展轨道。要加快我国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增加中低收入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保障住房需求,同时降低房地产开发中的税费,有效平抑房价,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动荡,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4.规模市场运作,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总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难免出现牺牲他人利益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影响市场公平和公正。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及时出台市场规则,以积极姿态引导市场,严厉打击各种经济违规行为。
篇4
【关键词】经济危机;《等待戈多》;“贝克特悲观主义”;警世;希望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在文化戏剧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那就是《等待戈多》的“复活”和上演。更有意思的是,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多是财经类报刊。2009年,《第一财经日报》转译大卫・司密斯的文章说:“继其首演56年后,巴黎巴比伦剧院里上演的该剧,仍然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两次。英国重新推出舞台剧《等待戈多》,由《魔戒》中巫师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凯伦(Ian McKellen)和帕特里克・斯图尔(Patrick Stewart)扮演两个流浪汉,在伦敦巡演,并将于4月底结束。同时,该剧在美国也实现了复兴,纳森・连恩(Nathan Lane) 和比尔・厄文(Bill Irwin)出演流浪汉,于下月在百老汇上演。” [1]在世界金融体系陷入危谷、经济持续走低之时,在法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剧院隆重推出了荒诞剧《等待戈多》,且反响热烈,不得不引人深思。
《等待戈多》为什么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复活?这种间接的方式能否惊醒“华尔街”精英的贪婪和无能?还是仅仅从戏剧欣赏的角度,聊以表达没有过错却不得不承担后果的普通人的迷茫和无可奈何?或者是它再一次超越了具体环境,表现了某种人类面对无法预知的灾难时的紧张失措,面对无法把控的未来时对救赎的苦苦等待?
一、醒世和警世
《等待戈多》在经济危机中是一剂警世良药。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得顺风顺水,科学技术长足进步,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财富迅速膨胀。随着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似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西方世界的盲目自信和骄傲一再滋长,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进入21世纪,忽然之间情势大变。经受“911”重创之后的美国社会,在2008年,引发了因为次贷危机而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股灾、失业、企业银行破产、“法拍屋”等字眼充斥着2009年的各种新闻头条。在欧洲,希腊、西班牙让欧债危机浮出水面。前所未有的经济萎缩和低迷,逐渐演变成尖锐的社会矛盾。2012年美国又出现了“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游行活动,整个欧洲的民众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
正是西方社会长期追逐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在华尔街弥漫的贪婪的发酵下,消解了“美国梦”的“机会均等”“奋斗”“成功”等“正能量”,让普通民众陷入了精英们的“金融陷阱”,多年积累的财富在一朝之间清零,昨天的“富足”成为今天“拮据”的讽刺,没有过错却不得不承担危机的后果。“世界是荒诞的”这一次的喻体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危机”。一无所有、痛苦疲惫、无助幻灭、迷茫无奈,一不小心,大家都成了《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在这样的背景和心态下,《等待戈多》分明就是一部现代版的“警世通言”。
二、绝望和希望
《等待戈多》在经济危机中是绝望中的希望。
大家普遍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存在主义主题: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重复。《等待戈多》将人们的生存浓缩为流浪汉日复一日的等待,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现实的荒诞感和虚无感。剧中的“等待”就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存在方式。人没有了希望,等待还能意味着什么?在漫长的等待中,无论他们自身还是他们的等待,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等待,漫长无期,没完没了;没有希望,无法实现。等待的无限可能被剥夺了,只剩下毫无意义的等待本身和无法实现的未来。贝克特冷峻地为西方人画下的这幅“末日图画”完全是“超现实”的,但真实得令人窒息,令人震颤。
但能发现和表达这种“痛觉”,就是对人类堕落和绝望的反拨,就是一种希望和拯救,就是悲悯和仁慈。
1969年,贝克特“因其作品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和新奇的形式,从而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振奋起来”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4]356 “当我们对人类尊严的认识愈深刻,对人类堕落的经验就使我们愈痛苦。这正是贝克特悲观主义中净化生命力量的源泉,它满含着对人类的爱,这种爱来自对人类的理解。只有当它深入到痛恨和绝望之中时才能获得这种理解,而在极度的痛恨和绝望中我们发现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 [4]358显然,“贝克特悲观主义”的核心就是痛恨绝望之中的爱和希望。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来到人间,打开了盒盖,里面的灾害像股黑烟似地飞了出来,迅速地扩散到地上。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潘多拉依照万神之父宙斯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关上了盖子。“关在盒子中的希望”到底是剥夺了人类的“希望”,还是为人类保留了“希望”?这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其实这取决于解释者的主观心态。乐观主义者认为,潘多拉害怕地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因此,即使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励。悲观主义者认为,雅典娜为拯救人类而放置在盒子最底层的“希望”被永远关在盒内了,没有来到人间,人类得不到希望和救赎。
希望是什么也许不重要,关键在于人们是如何理解希望的存在方式和意义的。可以说,正是对待“希望”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分野。《等待戈多》中的“希望”,似乎有着这两种矛盾着的涵义。首先,在《等待戈多》中希望似乎是全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是帮助和救赎苦难者脱离苦海的最后的稻草。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所有的人急切地等待着戈多来引领他们,赋予他们在灰暗中的生命以光明和意义。其次,戈多又是若有若无的。戈多迟迟不来;戈多只有明天才会来,“希望”只有明天才能实现。而在今天,可以做的唯一的事情只有“等待”。如此生存矛盾的症结点在于: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一切希望却在明天。终于等到了昨天希望中的明天了,却又发现仍旧身处于又一个明天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今天,希望生活在明天”我们和希望很近,却无法相遇,这是令人沮丧的。但“明天会好些”,这是《等待戈多》一剧给观众的主要启示。今天有暴力、痛苦、烦躁、无奈,但仍值得等待,等待“明天会好些”,这就是希望和安慰,就是坚韧的活下去的理由。
《等待戈多》像一面哈哈镜,让我们看到了可笑可悲可怜的自己,作为观众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同情剧中人的苦难和否定他们的存在方式的同时,“等待”的审美意义就转化为肯定和再生的愿望与勇气,就超越了虚无和荒诞,给我们以惊醒和精神提振。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司密斯.戈多,我们在等待[N].王繁,编译.第一财经日报,2009-3-13.
[2](美)格林斯潘.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N].英国:金融时报,2008-3-18.
篇5
华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先后获得“金三角”企业研究优秀论文奖、吴玉章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上海市社联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等。著有《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世界国有企业概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导论》、《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学术专著8本,《公共经济学》等教材4本。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
新沪商:华教授,首先能不能就您的研究领域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华民:我一直是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主要集中于研究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
防止金融危机
演变为经济危机
新沪商:当前网络和报纸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词,请问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
华民:经济危机属于发生在经济基本面、生产领域里面的,比如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倒闭等现象,一般认为是经济危机,它表现为所有产品都卖不掉,你欠我的、我欠你的三角债,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还不了,最后企业倒闭。如果少数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或者倒闭,那是经营问题,如果所有企业都出现这种问题,就会引起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资产价格暴跌,比如股票价格暴跌、债券价格暴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暴跌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不一定伤害到实体经济,如果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就界定为金融危机。如果它最后伤害到实体经济,企业正常的资产活动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状况的恶化,就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了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了也可能波及到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只有金融危机没有经济危机,或者只有经济危机没有金融危机的情况比较少,它们会相互传递。总体来说经济危机更严重,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增长就会出现大的衰退,而且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救市呢?就是要避免它波及到实体经济,从而演化为经济危机。
救市是“救命”
不等于重新繁荣
新沪商:我们看到现在全球都在救市,对于救市有支持意见也有反对意见,比如美国提出救市时曾经有很多经济学家反对。您对于救市有什么看法?
华民:我打个比方来说这个问题。山姆大叔,开着一辆车,载了一些乘客,在路上发生车祸,被撞了,大家都进了医院,山姆大叔受伤最严重,这个时候要输血、要插管子、要救命!山姆大叔就是指美国,车上的乘客就是买了美国债券的那些国家,在这里面,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一定要救市,救市就是救命,目的是不让他死掉,所以一定要救市。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美国的损失量太大,需要输血,需要各种救治,而其他乘客也受伤了,这些乘客是购买了美国债券的国家,所以要全球救市,要大家一起救。
第三,我们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伤不大,因为我们金融是管制的,有人认为我们没必要参与救市,但是我认为中国也一定要参与救市。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人质”,就是我们手上的将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就是美国对我们的负债。可以说山姆大叔开的那辆车就是借我们中国的钱买的。如果他死掉了,美元不行了,那么我们的两万亿美元也就没有了,只有把他救活了才有可能来还钱,所以我们一定要救市。
当然了,救市是救命,并不等于重新繁荣,他还需要慢慢的恢复,可能需要3年5年甚至8年10年,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先救命,先活命再说其他的。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不能太快实行金融自由化
新沪商: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受伤不是很严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来得很是时候,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和启示。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华民:要我说最好的当然是不要有危机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吸取教训,有所启示,但是这样的教训已经有很多了,我们也并不需要靠这次危机来吸取教训,先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到70年代的拉丁美洲,再到80年代的墨西哥,然后是90年代初期的俄罗斯,1997年的东南亚,例子已经很多了,只是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对这些区域性的危机进行研究。
如果认真总结一下经验的话,就会发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太快地实行金融自由化,我们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就给我们一个更深刻的启示: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在一个金融非常落后的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没有这次危机我们也要注意,只是这次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也有一个负面效应,就是这次危机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了,可能会给中国这样一个信号――幸好我们没有开放――于是就变成了不改革的理由了,这是不对的。所以我最担心的就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误的结论:不开放。事实上从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长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外是一定要开放的,只不过那么多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开放一定要顺应经济基本面的发展状况,不能激进。
“专家决策”很可怕
经济发展不能求极端解
新沪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之下,经济学家的身影越来越活跃,在这次救市行动中,美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120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反对声,一种是以布什为代表的支持声,最后美国还是救市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民:这说明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没有求极端解,而是求均衡解。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多元化的,就很容易走向极端解,而在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就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就会寻求一种均衡解。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20位最好大学的经济学家出来讲话了,说美国不应该救市,不应该拿钱去救华尔街的大鳄。但是这些经济学家显然就错了,因为这时候是病人要死亡的生死攸关的时刻,救华尔街就是救世界金融市场。国会讨论之后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极端解,最后国会还是通过了救市的方案。如果国会议员都因为他们是经济学家是专家,而都跟着他们的意见走,那就变成了极端解――不救市,那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说专家决策是很可怕的,专家决策是一个极端解,经济发展不应该这样,而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均衡解,即由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和交易后形成的均衡解,只有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美国这次就是这样,既没有完全听经济学家的――不救市,也没有完全听布什的――把钱直接扔进去救市,而是设计一个方案,把各方面的利益均衡起来。我们看到美国最后的这个方案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比如雷曼兄弟就不救,因为他们是私人投资银行,他们的高管拿那么高的薪酬却发行那么烂的债券,他们倒闭了是应该承担责任的,所以不救;两行就必须救,因为两行原来是国有化的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专门为老百姓解决住房抵押贷款的,后来慢慢通过上市变成一个民营化的企业,但是它承担着社会功能,而且它也没有过多地参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以必须救。可见这个救市方案是很有分寸的,是一个均衡解,它并没有只考虑资本家的利益,也没有只考虑劳工的利益,更加没有只听从120位经济学家的意见,而是把各种利益均衡起来,这就比较平稳。
总之,经济发展不能求极端解,因为极端解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应该求均衡解,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就要允许不同利益集团来共同参与,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要多元化,只有不同的意见在一起碰撞,综合考虑各种利益才能均衡。只有均衡解才能促使经济、社会更平稳地发展。
金融危机中国有机遇
新沪商:我们知道宏观经济中有一个经济周期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很多宏观经济的研究专家都认为世界经济现在是处于一个下降期,那么中国经济是否也是遵循这样的理论处于下降期?
华民:按照宏观经济周期理论,世界经济的确是处于下降期。但是所谓周期变动主要是指主导国家,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有机会,因为中国是低成本国家,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村人口,有那么多房子要造,有那么多钢要炼,有那么多水泥要生产……中国还不发达,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好日子,还有那么多的需求可以挖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可以跟世界主导国家经济周期相独立的,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周期,而且中国还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的内需是非常巨大的。
为什么美国会爆发金融危机?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互联网革命完成之后,它的实体经济发展就下降了,投资空间就没有了,多余的资金没处去,只好拿去投资房地产、拿去做金融衍生品,把这些多余的钱花掉,于是资产价格就暴涨,经济泡沫化,而当宏观调控不当,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这个泡沫就会被捅破,就演变成了金融危机。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候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很好的,民族工业起来了,如果没有日本侵华,没有战争,中国经济还会继续发展,就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可以有独立于主导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
新沪商:那么目前的危机之下中国企业有什么机遇?政府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华民: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这样的,它是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也有很大的机遇。打个比方,原来美国人不喜欢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嫌档次不高,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美国人没有钱去买昂贵的日用品,而转向消费以前看不入眼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么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就是很大的机遇。诸如这样的机遇很多很多。所以我说金融危机中,中国是有机遇的。中国要把握好这个机遇,获得大的发展。
当企业受到外部冲击的时候,最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中国要保护企业,要让它渡过难关。
首先千万不要去增加企业负担,国家尤其不要在政策上增加企业负担。其次从西方成功的宏观调控来看,遇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减税,老百姓降低一点工资,把企业保护下来,如果企业消灭掉了,那一切都没有希望了。
总之,现在一切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策略都可以考虑,比如出口退税、减税、降低利率等。
如果说这次危机给中国什么教训和启示,我想怎么样把握好机会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保护房产泡沫
防止金融体系崩溃
新沪商:我们注意到您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要“保卫房地产泡沫”,目前中国各地房价都有所下跌,是否意味着
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了?
华民:房价泡沫有没有被捅破还很难讲,一般被捅破的标准是购房者停止供楼。现在中国买了房子的老百姓,借了贷款的还在还贷,还没有停止供楼。从房价下跌到房价泡沫被捅破,这中间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房价跌个5%、10%,我们认为这是波动,如果房价跌20%、30%,导致所有买房的人不想还贷了,这就是房价泡沫被捅破了。
我个人认为并一直坚持要保护房地产泡沫,为什么?你看股票跌了就跌了,套牢就套牢了,因为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钱在交易,但是房地产就不是了,大部分买房子的人都借了70%的贷款,如果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了,也就是说老百姓都不还贷了,那就会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不难想像,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太严重了。所以我们看到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些措施来救房市,就是要保护房地产泡沫。
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不仅房价在波动而且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关键的时刻。我认为政府一定要救市,要救房市,如果不救,最后将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我们救房市是防止金融体系崩溃,不是针对某一个楼盘某一个开发商,救市是宏观的,是针对整个经济状况的。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需要长期不断调整
新沪商:对于全球经济的走势,很多人都有了心理预期,世界经济要重新走上坡路,根据您的研究,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进行调整?
华民:我们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最早对世界经济长期波动进行观察,他认为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主要是由产业革命或者重大的技术创新引起的,其时间长度平均为50年到60年,其中前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上升阶段,后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下降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事实上要复杂的多。考察1600年至今的世界经济走势,概括来讲,造成长周期进入上升阶段的主要因素有:第一,由货币供应量增加(如金银矿的发现)所导致的“价格革命”带来的投资增长与世界经济繁荣;第二,由重大的制度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三,由重大的技术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四,由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引起的世界经济的繁荣。
而造成长周期进入下降阶段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第二,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三,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危机;第四,发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地区或者波及全球的战争。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的今天,能够导致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因素荡然无存:在短期内世界发生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政府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正在流向已经陷入危机的金融躯体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崩溃,而不是做生产性的投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正在受到质疑;继中国与印度之后,我们也没有能够看到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相反,导致世界经济进入长期调整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加强: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旨在遏制中国制造和印度外包业务发展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以及伴随美元危机而来的世界能源与粮食危机。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
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7
时值全球经济危机之际,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萎缩,黄金市场的发展得到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样一来,在中国进行黄金消费和宣传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整体黄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为国际上知名的黄金公司之一的安格鲁阿山帝黄金有限公司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潘汉中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国外采金人看准中国市场
近年来,很多外国矿业公司和独立采金人活跃在中国的金矿勘探开采行业,贵州、云南、辽宁等多个储量百吨的特大型金矿山,多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外资矿业控股,而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又给黄金开采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作为全球四大黄金生产国之一,中国黄金市场仍有很多待开发的资源。”潘汉中这样说道。有关资料显示,作为当今世界三大黄金公司的安格鲁阿山帝黄金有限公司,在全球10个国家拥有10座超大型矿山,目前,全球十分之一的黄金由该公司生产。
自2006年进入中国后,其一直致力于寻找金矿,此前,该公司曾与四川省地矿局签订“四川平武金矿资源风险勘探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分年度投入资金约2亿元,与四川地矿局联合开展大面积勘探。“事实上,尽管每年划拨巨资用于探矿,但是有的公司也会连续十几年都找不到金矿。一般来说,黄金资源很难找到,很大成分要看运气。”潘汉中坦言,黄金矿的开采寿命非常短,一个金矿一般只能开采十几年,尽管如此,公司依然每年划拨上亿美元用于探矿工作,“因为假如不投入巨资探矿,黄金资源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公司率先发现并开采,如此一来,面临的将是无矿可采的局面。”
记者:请您再谈一下在中国境内的金矿资源勘探合作有没有受到影响?
潘汉中:我们认为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境内的金矿资源勘探合作从长远上看不会有大的影响。中国仍然是黄金生产大国,我们仍将致力于继续开拓业务,导找有资质有诚意的合作伙伴,进行矿产勘探工作。当然我们也会充分考虑经济危机在短期内的影响,将勘探工作更加集中在重点区域进行。
记者: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作为国际矿业巨头的安格鲁阿山帝公司如何应对持续走低的国际金阶?
潘汉中:正如我们首席执行官MarkCutafini所说的一样,全球黄金行业目前产量处于下滑趋势,未来五年全球黄金产量预期每年减少3%左右,因为尽管在近期金融危机肆虐之际,金价走低,但从长远来看,金价将升至每盎司1.000美元以上,除此之外,尽管黄金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受到原油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在总体成本控制方面在业界仍拥有绝对领先的优势。我们的黄金产出单位成本比业界最大的竞争对手仍低150美金因此我们有绝对的信心战胜这次经济危机。
直面经济危机
世界黄金消费潜力巨大
当记者问到:“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您怎样看待目前全球黄金消费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时,潘汉中谈到:“黄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商品,一方面黄金是贵金属,具有较高的储值保值的功能,也是人们公认的硬通货,因此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黄金的投资价值将更加突出,金条,金币等产品的价格不但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还可能会有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黄金首饰又属于消费品,在消费紧缩的环境下,金饰价格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由于黄金产品本身性质的特殊性,黄金首饰及金条金币等产品价格的此消彼长关系,相信黄金消费总体来说还会保持其原有地位。”对于中国黄金的消费前景,潘汉中认为:“自1997年以来,中国黄金首饰需求首次突破300吨,超越了美国和土耳其,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黄金消费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好的市场理念和品牌效应。虽然中国目前的黄金消费量与印度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但中国的消费者对黄金的热爱不亚于印度,对黄金的消费还会大幅增长。中国黄金消费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记者:今后,在全球黄金消费推广方面还计划有哪些工作?
潘汉中:我们一直是世界黄金协会的赞助商,我们会大力支持世界黄金协会在全球的黄金推广活动。同时我们有专门的Corporate Marketing部门,该部门在全球主要的黄金消费国如印度、中国、巴西、中东南非等地会定期地举办黄金推广活动。我们有专业的人员专职掌握黄金消费动态,研究黄金消费市场的变化,把握黄金消费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我们也专门建立了网站,以中文、英文、葡萄牙文等多种文字推广黄金产品,吸引优秀黄金设计师加入。我们将致力于保持黄金消费的高格调,给消费者以黄金产品消费的全新体验。
看准现在时机
市场推广稳步加速
据介绍,安格鲁阿山帝公司一直作为世界黄金协会的成员,除了带头推广黄金消费外,还协同世界黄金协会一起工作,并投入人力和财力,支持世界黄金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黄金推广活动。有时候,安格鲁阿山帝公司也会从台后走向台前,直接开展推广活动。如在印度、中东、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展的黄金设计大赛,将黄金设计的新款式、新理念、新印象带给了更多消费群体消除了消费者对黄金保守、陈旧的首饰印象。“近一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黄金市场走势也变化无常。这样,在中国进行黄金消费和宣传,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国际上顶尖级的黄金公司之一,为了公司和整个黄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黄金市场的推广、宣传作为公司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潘汉中直言不讳地说。
安格鲁阿山帝公司在刚刚进入中国黄金市场领域之际,还选择了镇金店(Just Gola)作为市场开发的合作伙伴,对其概念店等进行长期的战略投资,还共同承办了首届中国“黄金畅想”首饰设计大赛。将来,还将开展类似的合作。当记者提及:“在整个欧洲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量日渐衰退的背景下,贵公司将采取什么行动来推动中国市场的黄金首饰消费,会不会放慢在中国与Just Coldo合作的新店扩张计划,”的时候,潘汉中表现出异常的激动,他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承担推广黄金消费,宣传黄金消费的责任。一方面我们在中国仍将继续两年次的“黄金畅想”黄金珠宝设计大赛,以此为契机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师,挖掘黄金设计潜力,将黄金设计带人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会在国内与像Just Gold这样的在黄金消费品行业中突出的零售店加强合作,以推动整个金饰消费品市场,带给消费者以健康、时尚,有品位的产品,我们看好与Just Gold的合作,因为本次合作是以长期调研,充分准备和及时沟通为基础的,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也符合最初预期,因此我们在长期策略上不会因为短期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有大的改变。”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不断学习
篇8
青年失业大爆炸
2011年,全球范围内有640万年轻人因为劳动力市场形势不佳,而选择放弃找工作或延长学业。如果将这一数字考虑进来,2011年的全球青年失业率实际为13.6%。这些因就业前景不好而继续求学的年轻人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将给就业形势带来进一步压力,最早要到2016年,全球青年失业率才会有所降低。
受2011年政局动荡影响,北非有超过1/4的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比2010年上升5%。西亚地区青年失业率为26.5%。在欧洲中部和东南部,2011年青年失业率略降至17.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青年失业率同样小幅回落至14.3%。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青年失业率为11.5%。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的青年失业率为13.5%。(图1)
报告认定:“即使在最具经济活力的东亚地区,青年失业率依然是成熟群体失业率的2.8倍。”
持续十年收入受损
在最近一期《财政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刊物)中,哈南?摩西(Hanan Morsy)写道: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在失业率增幅方面,青年较年纪稍长者要高得多。(表1)
听上去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意大利在过去40年里忍受着高达30%的青年失业率;西班牙则是32%。
曼哈顿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安娜·罗思说:“这一代人面临的问题是,经济没能为他们创造足够就业岗位,与人们懒惰与否无关。”因为,较之成熟群体的失业率,青年失业率往往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
在经济危机中开始求职会给人带来长期的、负面的后果。因为,在未来工作机会增多的时候,雇主们可能会跳过今天的失业者,从下一批刚刚毕业的新鲜面孔中挑人。这使得在经济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将忍受持续十年的收入损失。
耶鲁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莉莎(Lisa B. Kahn)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对于一个白人男性大学生来说,毕业时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他的起步工资将降低6%~7%。
不过,青年失业的伤痕效应在法国就不像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那么持久。在法国,这些“不幸”在经济萧条中完成学业的青年,常常做兼职和临时工。因此,在三年之内就能赶上那些“幸运”的青年。(图2)
例外的德国
尽管德国青年失业率也比之前要高,但也只刚刚过了8%。德国人在教育和就业间有非常好的协作关系,包括其学徒计划在内的协作,收效显著。
在德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徘徊在比整体失业率高2~3个百分点的范围内,而在法国或西班牙,青年失业率通常都是整体失业率的2~3倍。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德国拥有相对低的青年失业率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主和青年群体对该国职业培训体系几十年来的坚持。1969年,德国就开始对其教育领域进行全面检讨,之后施行的学徒计划(Duales Ausbildungs system),也就是双重培训系统(混合了读书和实践经验),为其维持较低的青年失业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今,美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基于这一系统的政策。但各国不断攀升的青年失业率表明,要复制这一模式并不容易。
让市场创造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政府应向聘用年轻人的企业提供税收等优惠刺激,同时为帮助年轻人创业设立“企业家项目”。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部执行主管萨拉萨尔?希里纳奇斯认为:“青年就业危机可以化解,但前提是决策者必须把‘为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当成头等大事,且增加对小企业、私有行业的投资。”
国际劳动研究所所长雷蒙德?托里斯认为,目前,各国主要精力仍用于平息金融市场危机。发达国家尤为如此。大家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财政困难以及如何帮助银行方面,而并未检讨银行在引发这场经济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更糟糕的是,各方缺乏恢复经济的远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削减社会保护资金以及劳工权利。这对于经济和就业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
1 财务稳健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企业的危机,首先反映的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核心是资金运行的危机,资金断了,企业就难以维持了。在财务危机中,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就要贱卖资产,以筹集现金。财务的职责是要把握好有限资金的平衡和使用;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更要细心、谨慎地为企业理好财,把困难情况预计得充分些,做最坏的打算,以确保企业能顺利渡过难关。稳健的财务政策就需要企业做好几件事。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二是紧缩对下游的授信垫底资金,原先500万元的提货额度现在可能变成了200万元;三是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流;四是及时清理库存,将积压过期物资尽快变现。
2 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加强现金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盈利企业,如果管理不好现金流,也可能面临倒闭。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体地说:一是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建立应收账款赔偿制度,企业不承担任何损失,责任与收入挂钩考核,以保证按时回笼货款,有效巩固资金链;而是企业要根据市场销售计划,做好资金预算,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量入为出,留有余地,做到物资快进快出,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确保现金的节约使用;三是在经营中选择经营较为稳定、信誉较好的经销商,并尽可能要求对方采用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因为金融危机和市场萎缩可能导致与本部企业相关的供应商、经销商因坏账而破产或资金紧张,采用现金交易可以避免企业售出货物而无法收回货款的被动局面;四是适时缩减盈利能力较低、资金占用较大或资金回收难度较高的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优质项目上。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曾经对中国的企业提出忠告: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是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在萧条的时候利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随时随地保存大量的现金,随时随地拥有最低的负债,这是他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3 加快资金的流动和周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以获得最大的资金效益
(1)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基础,借助ERP系统进行企业内部存货管理,保持合理的存货水平,提高存货周转率。存货作为流动资产之一,其流动性比货币资金相差了很多。特别是在市价持续下跌的经济危机时期,作为存货表现形式的原材料、周转材料、若产品、成品等在积压太多,在影响资金周转效率低下的同时,还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并将导致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按照计划采购,层层把关控制,月末进行分析,但是因单据传递的延误性、实物盘点的滞后,给企业的存货管理带来诸多麻烦。通过ERP系统进行物资管理,原始单据同一时点录入,对存货进行时时监控,将会降低存货占用时间,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2)支付货款时尽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做到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增值。在订立物资采购合同时,付款方式尽量采用以银行承兑汇票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模式,期限最好是六个月的。这样以半年期的存款利息计算,100万元资金可为企业带来1.96万元的利息收益。
4 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但不能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因此,如果节支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是缩减开支,但是更多的应该考虑怎样进一步拓展有利的销售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对于企业有利的产品增加的营销费用,要积极支持。另外采用以货易货方式,以货易货是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进行直接交换,换回应用现金购买的原料及设备等,从而达到减少资金流出的目的。
5 充分利用国家在信贷、税赋方面的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一方面,企业将获得低成本的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企业生产不振,消费不力,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降低利率是刺激生产和消费的途径之一,企业应该利用好银行贷款,降低成本筹集的资金用在资金周转“短、平、快”的项目上,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另一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带来的益处,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对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进行经营扩张,购置相应的设备,为企业下一轮的生产做好充分准备。(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条件许可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环保型、出口型项目的商业银行贷款,应予以一定的贴息支持。发挥财政贴息的导向功能,积极引导社会投资。(2)理顺、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条件。
6 在对外签署合同时尽量签订短期合同,并利用商业信用融资
当前市场上的任何偶然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从2008年中国的经济走势看,物价忽高忽低,大涨大落,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为了避免市场风险,企业在对外签订合同时,应该尽量采用短期合同的方式,避免应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企业生产经营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在客户中具有良好信用的情况下,以企业良好的信用向上、下游企业融资,如占用供应商货款、收取预付款等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7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1)树立“不亏、少亏”也是盈利的经营理念。市场是没有长胜的将军,没有永远营利的企业,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中,能渡过难关,实现企业经营的最低目标——生存已经难能可贵了。企业经营者应该调整心态,对没有利润的产品,制定现实目标,能够保本经营、维持生存就是最好的营利。
(2)要有舍得放弃的经营理念。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若产品存在市场经营萎缩,成本费用高居不下,长期亏损,那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产品生产,将人员、设备进行合理调配,生产其他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
篇10
市场有双重标准吗
此前一段时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讲巴西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时候提出,市场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似乎是“双重标准”。当英国这样的国家发生问题,采取一系列贬值或紧缩的措施的时候,市场认为,好,这危机已经得到救治。当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出现危机,采取同样措施的时候,市场会惊恐地判断“这样的国家是毫无信誉”的,因此投资者纷纷撤离。克鲁格曼的推断是,当一个国家受到冲击的时候,要看市场是把你看成是英国还是墨西哥。市场是有偏见的。
刘遵义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看一个经济体的基本面。也就是说首先要看经济体的资源,比如墨西哥和泰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它的外汇储备几乎没有了。市场对它的看法并不因为它是墨西哥。如果一国的储备都完了,不管它是不是瑞士,投机者或投资者还是会走。而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虽然它的经济有问题,但是由于储备是充足的,经常项目下是高额的顺差,就不会有货币危机,最多是投机造成的短期动荡,就不会坏到怎么样。假如中国、香港和台湾没有储备的话,在这样一个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也就很危险了。
其次,投资者对发展中国家的信心要看其在处理经济危机的时候法律是不是健全。英国有法律的传统,假如有一家企业要破产,法律是很有条理的,会处理掉债权债务的问题。而在泰国,就没有一个严谨的“破产法”。
危机是否会重来
“世界上这样的危机以后是否还会发生?我想还是要发生的。”刘遵义说。小的国家和小的经济不可能在汇率自由浮动的市场中生存下去。马来西亚每天正常的货币交易量顶多是10亿美元,因为这个国家出口不是很多,进口也不是很多。可是对冲基金全世界的资本估计有3000亿美元,再加上杠杆的作用,一般只需要5%的保证金,一个200亿美元的投机基金原则上可以买卖价值4000亿美元的当地货币,可以玩到20到25倍。假如你只有1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他买你就猛升,他卖你就猛降,你无法防备,就是自己有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不够。因为市场不够大,是没有办法的。
刘遵义认为,东亚国家的货币市场都较小而浅,易于受到大的交易者的操纵。正是由于投机者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转移,从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信心的脆弱中不断获利,使得危机不断传播。例如,尽管东亚与巴西几乎毫无联系,但巴西货币及其股票市场都受到了冲击。这为上述“公式”的有效性和“掠夺式投机”的存在提供了实际的证据。
所以说,“马哈蒂尔走这条路是对的。”刘遵义说。刘相信,马哈蒂尔是在以日本为师。日本在1980年以前是这样。中国现在也是这样:经常账户开放,长期资本开放,短期资本不开放。现在马来西亚也是走这条路――你长期资本进来,至少要停留一年才能出去。等于说,马来西亚不欢迎短期资本,只欢迎长期资本。
单一货币最好
“其实话讲回来,我们大家都有一个误会,自由经济就会好。真正从理论上来讲,自由贸易是对双方都有好处,长期资本对双方也有好处,对此大家都有认识。但短期资本有什么好处呢?马来西亚的路子看来慢慢会被认同,印尼将会走这路子,台湾其实本来就有这样的一些方法和政策。”
刘遵义表示,曾向香港建议,对港币的交易也要增加交易的成本,这样当卖空港币的时候,可以把投机的意愿降低,这样就会少一些人来做。
刘遵义相信,如果今后的趋势是单一货币,那真省不少事,不用再给那些投机者玩了。假如你觉得欧元好,其实单一货币会更好。如果实现单一货币的话,资本怎么流通都无所谓,就变得没有影响了。它会产生一种社会生产力,有助于稳定。因为厂商的产品只要有市场,就可以预期收到多少钱。这对社会是有益的。
早在东南亚危机初起时,刘遵义就曾预言,香港将成为国际投机基金的自动提款机。开始人们不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相信了。这种投机对香港有什么好处?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利率只比美国同类利率高0.25%。而现在,香港的利率几乎高出美国同类利率6%,其中一大块是风险补偿。香港的利率起伏不定,居高不下,比合理水平高出一倍多。难怪香港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
“提款机机制”是这样的:投机者通过同时攻击当地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发现了一种几乎是肯定可以获利的投机方法。通过卖空当地的货币,也就是借货币,以待将来在一个更低的、贬值了的汇率水平上再将它买回来,同时卖空当地股票市场指数,投机者当然稳赚无疑。例如,投机者卖空港币买美元,造成港币贬值的压力,这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由于为保卫港币,港币的利率必然会升高,而这会导致香港股票市场的下跌,因此,投机者要么在货币市场赚钱,要么就在股票市场获利。
这种策略即使在基本经济状况很好的国家也能获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国家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冲击的原因。另一种策略是在卖空当地货币的同时,做该种货币利率期货的多头交易,也就是大量买入该利率期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卖空当地货币会导致该币贬值压力。为保卫该币,货币当局将被迫提高国内利率,结果,投机者从利率期货多头交易中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香港地位会不会受影响
刘遵义为香港提出的建议是,加大交易成本,来阻挡这样的投机。有人怀疑,会不会香港加大交易成本以后,投机者就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受到影响了呢?
刘遵义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对新加坡的政策略有微词。“像赌马一样,新加坡不许人家做它的投机,但它却去做香港的投机,其实香港与新加坡应该有点互相保护才行。”
- 上一篇: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