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自然电位测井,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一:自然电位的成因

在钻井剖面上煤岩层形成的自然电位场,是由煤岩层和井液间的电化学作用产生的。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电子导电性矿层和井液形成的氧化还原电位。免费论文参考网。这种氧化还原电位多发生在高阶质煤层上。另一类是由井液和孔隙性煤岩层形成的离子性的扩散吸附电位、过滤电位。

1:氧化还原电位形成机理

氧化还原电位是由矿层和井液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当矿层在井液中处于氧化环境中,矿层中的物质成份由于被氧化而失去电子带正电,井液物质成分由于获得电子带负电。这样在矿层和井液的界面处当氧化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电位差。这时我们就可以测量到该矿层的自然电位的负异常。

当矿层在井液中处于还原环境时,矿层中的物质成份由于被还原而得到电子带负电,井液物质成份由于失去电子带正电,这样也在矿层和井液的界面处当还原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电位差。这时就可以测量到该矿层的自然电位的正异常。

2:扩散吸附电位形成机理

扩散吸附电位一般形成于孔隙性地层和含水层中。是由于井液离子向地层渗透过程中,在井液和地层的界面处的离子浓度差形成的,与煤岩层的孔隙度大小有关。也与井液的矿化度有关。

一般负离子的移动速度大于正离子的移动速度。当地层水的矿化度Cw大于井液的矿化度Cf时,地层水中的负离子向井液中扩散,扩散达到平衡时,地层水中就有较多的正离子而带正电,井液中就有较多的负离子而带负电。在井液和地层之间就形成电位差。这种电动势主要取决于两种溶液的活度(矿化度)比值。并与溶液的温度和离子成份有关。该电动势的大小可表示如下:

E=K*Log (Cw/Cf)

式中 k 为扩散电动系数,单位 毫伏,Cw 为地层水的电化学活度, Cf 为井液泥浆的电化学活度。

二:自然电位测井的干扰因素及解决办法

目前,自然电位测井大多采用井下M电极,地面N电极的测量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而且测井时大多和电阻率测井共用M电极。所以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较多。

1:电极极化电位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测井时,测量电极M和地面电极N同时存在着和泥浆井液间的电极极化电位,这种电极极化电位主要取决于电极采用金属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活泼金属的电极电位大且不稳定,不活泼金属的电极电位小且稳定。所以测井电极一般采用不活泼的金属材料制作。电极电位的存在使得自然电位测井时曲线产生漂移现象。同时电极表面经长期使用产生凸凹锈蚀,使得和井液接触时产生较大的电极极化电位,同样使自然电位曲线产生漂移。

解决办法一般采用不活泼的金属铅做视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的供电及测量主电极。而且在测井前使 M , N 电极表面光滑、干净。可以减少这类干扰因素的影响。

2:电阻率测井漏电干扰及解决办法

目前煤田测井中,普遍采用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共用测量电极M同时测量的方式,有时产生测得的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倒形相似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经多方面分析研究认为:视电阻率测量地面供电B电极和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测量共用地面N电极之间距离有关,同时也与井液泥浆的矿化度有关。供电B电极一般放在井口,N电极一般在泥浆池。二者距离短时有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是B电极和N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大小有关。

在实际测井工作中经多次验证。将视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井时共用的地面N电极改用电缆铠皮作N电极可以消除这一现象。或将地面B、N电极距离加长至消除这一现象。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总结及建议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工业杂散电流的影响、绞车滑环接触电阻的影响、仪器面板插座接触不良的影响等。希望我们今后在实际测井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希望仪器制造厂家最好将测量电路做在探管中,以数字脉冲码的方式向地面仪器传送测量信号,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

参看文献:

(1):李舟波孟令顺 梅忠武编著,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地质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经济危机 公允价值计价历史成本计价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1 公允价值计价是否“危机元凶”

在经济危机触发根源的讨论中,公允价值计价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公允价值计价遭到质疑的原因在于,这一条款的设置是基于正常、活跃、有序的市场,而在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经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采用模型估值又带有极大的主观判断成分,资产价值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当前,美国一些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建议取消银行按市值为资产定价,使危机自然消退。这种言论只是在掩盖危机而非解决之道。

公允价值计价导致的信号传递对市场确有影响,集中表现在公允价值计价的“顺周期效应”――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或负债(尤其是金融资产)的价值要随市价变动而调整。当市价上升时,资产按市价调高其账面价值,当市价下降时则调低其账面价值。尤其是危机出现时,以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价值被严重压低,使得投资者大失所望,大量抛售持有的“贬值资产”,这又导致资产价值被进一步压低,如此恶性循环下去,金融机构面临的只能是严重亏损或破产的结果。“顺周期效应”使得公允价值信息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传达“利好消息”,在市场存在危机时放大市场状况的严重程度,但“放大反映”仍旧只是反映,而不是决定作用。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计价下的信息特征决定了它并不是危机元凶,但却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这也是它受到普遍质疑的原因。

2 公允价值计价的“是与非”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价,公允价值计价在相关性方面确有其优势所在。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客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正是财务会计目标对于“决策有用”的追求,使得公允价值计价应运而生。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计价的闪光点在于“它最真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其价值在于它关注现在、关注未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因而更具有相关性。

然而,从可靠性方面来看,公允价值信息存在一些问题。可靠性是指信息要可验证并客观地反映交易事实。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这样的:某项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时,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若此交易价格不是在公允情况下达成的,则以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若不存在活跃市场,要依靠评估技术为公允价值定价。可见,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存在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成份,这便无法保证其客观性。此外,公允价值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验证起来困难较大。这是从理论方面进行的考虑。

从现实情况看,公允价值计价导致的经济后果令人难以理解。此次危机中,美国的金融业遭受重创,雷曼兄弟、房利美等金融大亨都未能逃过此劫,不可否认,这些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可在公允价值计价下,其数亿资产便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令人难以接受和理解。对于这样的信息,也许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发现危机背后的真实状况。

3 公允价值计价“何处去”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价方法的博弈中,公允价值在相关性方面占有优势,而历史成本在可靠性方面更胜一筹。

鉴于公允价值计价的“加速器”效应,许多人士呼吁取消按市价计价的会计准则,但这只是在自欺欺人和逃避现实。摒弃公允价值只能使危机从账面上消失,而其实质上仍然存在,当务之急是找到一条根本的解决方案。

披露,是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案。在理想情况下,一家公司应该同时出具两份报表,一份反映历史,用历史成本计价;一份反映未来,用公允价值计价。这固然是个可取的解决方法,但会加大报表编制的工作量,花费投资者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时间。可行的方案是: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价时,鉴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各有优势,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即同时披露,既保证报表的可靠性,又保证报表的相关性。至于谁主谁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某项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准确可靠地取得时,应首选公允价值计价,在以公允价值计价的同时,强调计价要“见底”,即披露该资产或负债以历史成本计量时的价值,这样可以防止公允价值计价的“顺周期效应”给投资者带来的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漩涡,公允价值计量在现阶段还存在大量主观判断的因素,因此,2009年上市公司财报数据的真实性仍值得关注。此次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又一次将公允价值计价的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使公允价值更可靠、更相关、更具操作性,不仅是SEC等机构努力解决的课题,也应成为我们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篇3

名词:离群值(outlier)

释义:1、与众不同的人,局外人;

2、统计名词,离群值,指统计数据中明显和其它数据不同的数值。

【定义】根据统计学观点,当“巴洛特利值”偏离观测平均值的概率小于等于1/(2n),则该数据应当舍弃。

【解析】在数据世界里,离群值(outlier)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起较大的系统误差,当这个数值超过一定概率时应被剔除。但在体育界,“离群值”却被用来衡量天才的标准,而这也给出了一个暗示:往往天才的另一面,就是麻烦。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拉德维尔设定了一个恒定值——10000小时,意指一般运动员将用到10000个小时才能达到某个水准。而一些天才只需要十分之一时间就能达到,但格拉德维尔举得包括特雷西·麦克格雷迪(NBA前火箭队球星)在内的天才例子最终都成了大麻烦,巧合的是,巴洛特利的故事,也在这一轨迹中。

【解决方法】在统计界,出现离群值后最重要的是找出其出现原因,而不是将责任推给离群值将数值删除。巴神出现间歇性无厘头和屡屡让人费解的行为,他的教练团队理应在团队环境、战术激励、整体调整等方面做工作,而不是将责任都归罪于他一人。在此,我们建议普兰代利们采用统计学中“线性回归法”来处理巴神离群值。

巴神是个质数

名词:质数

释义:质数,也叫素数,指除了1和本身外,不能被其他任何自然数整数的自练数。

【定义】根据质数定义:“巴神就像一个质数一样,除了自己外,不能被任何足球秩序、人间法则、教练指导,球场作风、道德教条,以及任何所谓他的好朋友们所整除。”

【解析】和意大利青年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质数的孤独》里的主人公一样,巴洛特利同样有痛苦的童年(被亲生父母抛弃),同样孤独(因为肤色在成长过程中遭到歧视),同样无法拉近与人的距离(人们都当他是个笑料)。“没有人理解我,”他曾说,“除非我找到和我一样懂我的人,我就请你喝咖啡。”在欧洲杯上,另一个“质数”卡萨诺助攻他敲开了诺伊尔的球门,但遗憾的是这两个人也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因为质数学的另一个规律是“质数越大,相邻的之间离得越远。即使相邻最近,他们中间也永远有一个偶数,他们相似,却永远无法握手。”足坛存在着很多项巴洛特利这样无法被理解的人,卡萨诺、伊布、贝拉米、巴顿、阿德里亚诺、阿尔贝托、阿内尔卡……他们归属一类,却很难能一起坐下来喝杯咖啡。

【解决方法】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哥德巴赫、黎曼、欧几里得、维纳格拉芙、伯林纳克,还是费曼、哈代等,没有一个学者能够准确给出一个质数的通项公式,在足坛,“巴洛特利质数”已成为世界难解的谜题。但不是说我们对此就毫无办法。在现实中,质数被广泛运用于密码技术中,原理为:大质数乘积的因数很难被找到,即使运用超级计算机也无法找出那两个大质数的数值。这似乎说明了,尽管巴洛特利质数很难被破解,但教练如果利用他的特点,使球队战术更加捉摸不透,仿佛上了一道密码锁,任何球队难以破解。

巴神就是黑天鹅

名词:黑天鹅

释义:经济学中不可预测事件的代称。

【定义】经济学中对突如其来导致经济危机的事件称为“黑天鹅”,你不知道巴神下一步,正如经济学家不知黑天鹅何时来。

【解析】在发现世界上第一只黑天鹅前,人们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巴洛特利作为意大利队第一位纯种的黑人国脚(比里维拉尼更黑),他的身躯和球场舞步也像桀骜的黑天鹅。而他无来由和让人费解的一系列乖张行为,就像那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一样,让人不可预测和带来极大的破坏性。撞车,闯监,掷镖,摆阔……在人们以为这个混小子无药可救的时,往往在关键时候,他却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的著作《黑天鹅》中说:“人们总是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人生观来解释这种不可预测带来的危机,结果总是被现实击溃。”欧洲杯半决赛上德国队应该能赞同这个观点。也许诺伊尔先生应该买一本《黑天鹅》看看。

【解决方法】在经济界,对黑天鹅的预防异常艰难,信息不对称(你和巴神的信息根本不在一个频道),认识有限和群体性思维差异(群体行为和巴神个人行为存在差异)都是重要原因,最麻烦的是,学界还存在“已知黑天鹅”(可以预测到的未知情况)和“未知黑天鹅”(不可预测的未知情况)。就像,我们可以预测巴神很快会给我们一个新的段子,但你永远不知道它何时和怎样发生。

巴神就是彼得潘

名词:Peter Pan syndrome

释义: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畏惧承担责任,依赖他人,害怕独处、不愿面对现实的症状。

【定义】“彼得·巴综合症”的表现就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计划不能持之以恒,依赖性强,这些症状巴洛特利都曾出现。

篇4

关键词:经济航速 减速降耗 航运成本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船舶航速对运输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是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反映。二战以来,船舶无论从吨位还是航速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平均来讲,船速总体上升在26%左右,其中定期定线的集装箱班轮更是相比早期有了30%~35%的增长。单从航速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五六十年来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原油价格不是飙升就是高位震荡,相应的船用燃油价格也是不断上涨,各航运公司在燃料成本的支出上普遍有了超过50%的增长。加上近几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承担世界大宗货物90%运输量的航海运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运力过剩、管理与维护成本上升的问题接踵而至。

由此,如何控制燃料和维护这两大成本成为各大航运公司的当务之急。丹麦马士基的一位发言人指出,降低航运成本的办法多如牛毛,但均不如降低航速来得快和节约的经济规模大。据德国劳埃德船级社于2010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有大量航速为25节左右的现代化超大集装箱班轮航速降到了15节左右,当前形势下,再坚持25节的高航速已无法让远洋承运人生存和发展了。

在此背景下,研究科学利用“经济航速”来控制成本,降耗减排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文献及网络资料,加上本人在船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来研究和探讨有关问题。

2 “经济航速”的概念

由于螺旋桨所消耗的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故航速的少量降低便可节省大量的燃油消耗。但并非航速越低越经济,因为船舶的运输成本除了燃料费外,还有其他各种费用;而且对于定线的船舶,航速的降低将增加航行时间,运输效率下降,也可能使经济效益反而降低。

2.1基本“特殊航速”的概念

最低耗油率航速

柴油机在推进特性下工作,当功率与转速变化时,其燃油消耗率由于受喷油量、换气质量、转速等影响,不是定值。一般在85%负荷时,燃油消耗率最小。

最低燃油费航速

每海里航程燃油消耗量随航速变化。当船舶降速航行时,燃油消耗率会上升,而每海里航程燃油消耗量明显下降,并出现最小值,其所对应的航速即为最节油航速。

2.2综合“经济航速”的概念

我们可称之为最高盈利航速或相对经济航速,它是在单位营运期内盈利最大的航速。基本的“特殊航速”因只考虑了较单一的因素,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经济性。我们还需考虑诸如船舶折旧费、周转费、调度计划、运输成本等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航速,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降速航行的利弊

随着各方面成本的攀升,航运公司纷纷求解解决之道。减速航行成为航运界的一股风潮,不仅货轮,甚至客轮也加入了减速大军。据美国纽约出版的“美国托运人”报道,在目前开通的40余条远东—欧洲航线上,有20余条采取了减速航行。而在远东—美东海岸航线上有十余条采取了减速航行,其中包括两条配备了8000TEU—8500TEU货柜船的航线。

3.1 降速,一举多利

降速带来的经济效益立竿见影,首当其冲的就是燃料成本的大幅缩减,而日益提高的燃油价格更使这一优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一艘6200TEU的货柜船为例,当主机转速为92.5RPM时,航速可达25.3节,主机负荷为85%;二当主机转速为86.7RPM时,航速变为24.3节,负荷相应降低,而燃料消耗降低了17%,以这样的差速运行一天,可大约节约4万美元的燃油费。可见,我们可以牺牲少量的航速而获得相当大的利益回报。

其次,减速航行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当今严峻的环境要求下,降速的减排效果也日趋重要。目前,世界各地纷纷制定了有关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法规,这使得减排的意义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最后,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在严酷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各大公司都出现了运力过剩的情况。至2011年初,全球下线停航的集装箱船总运力将达到300万TEU。而采取减速运营后,这些闲置运力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被消化吸收掉,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维护成本。

3.2 降速,副作用明显

一味通过降速缓解成本压力可能在较近的一段时间里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长此下去,也会涌现出各种隐患。这些隐患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加强管理,将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增加运营成本而减少经济利润。

挪威船级社就曾发出警告,航运公司必须以正确的操作技术执行船舶的减速航行,并确保船用燃料质量过关,否则将产生副作用,令维修成本答复增加。因为减速运行意味着主机将在偏离额定工况的状态下运转,这将对喷射与燃烧过程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燃烧温度低、燃烧不充分、高“炭残留”以及燃油不稳定等隐患。所以减速运行再加上使用劣质燃油会使船舶故障率增加,一旦出现较严重的故障,就会产生庞大的维修费用,并影响正常营运,不得不防。

同时,对于定线定期的高速货柜轮来说,过度降速会使之丧失本身的优势,会减少许多对运输时间较敏感的货源。所以一旦减速过度,合理减速变为热衷于减速,肯定会伤害集装船舶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4 科学利用“经济航速”

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威胁到了航运业的发展。通过利用“经济航速”,力争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把稳航向,合理减速,这将是航运业的大势所趋。

4.1合理确定“经济航速”

我们要利用“经济航速”,首先要科学合理的确定“经济航速”。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各方面因素。

从宏观上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航线运力合理布局,做到物尽其用;二是利用气象因素优化航线组合。仔细研究船型和油耗,在满足货载要求的情况下,安排航线运力时,安排低油耗船舶跑长航线及高油价地区,反之则相反。加强海务、机务及船长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利用风、流等有利气象条件优化航线设计。

在微观上讲,主要考虑各方面的细节成本,如具体油价、调度计划、客户需求等等。

我们要明白,合理科学的确定“经济航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积累。要想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航速”确定机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总结,企业也必须有着有效地分析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方可建立。

4.2科学解决减速的不利影响

减速的不利影响前文中已有叙述,其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一加强船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确保其有在减速航行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专业操作能力;二关注燃油质量,尽可能将因燃油质量而引起故障的风险降至最低。

5 总结与思考

篇5

关键词盲动性;群体心理

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经济的束缚而独立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之后,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变得空前热烈起来。

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纷繁负责,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没有一种经济学理论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譬如说,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人们便会由于担心货币贬值而大量购物,购物的结果又导致货物涨价,货物涨价的结果又进一步促使货币贬值。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直至经济完全崩溃。

一套先进的经济理论必然符合人、尤其是一个较大范围的人群的心理需求,必然对人群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并结合这种预测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的心理有一种盲动性。也就是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沿着别人的思路走下去。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不能把握,而总是亦步亦趋,盲从盲动。因此,当社会经济稍有变动时,他们便无所适从,而更容易跟着、照着别人的路子、方法去做,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导致了较严重的后果。人总是有趋利避恶的本能,在法不责众的思想蛊惑下,明知不对,多数人总还是要继续去做。笔者于2008年至2010年3年间,在西南、西北、中南等多个省区,做了相关调查和验证。在西北某县流行栽种苹果,可是该县绝大多数地方土质并不是非常适合栽种苹果。笔者采访了近50位农民,问明知栽种苹果收入并不高为什么还种,38%的人认为,栽种苹果是领导们需要政绩,所以只要种了,领导会给补贴,还有54%的人说不知道种什么好,看到有人种了,也就跟着种了。在西南某市,一度有很多店铺都打上电脑维修的招牌,仅某一个区,最多时有70余家专业电脑维修店,但是能从事专业芯片维修的仅有1家。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需要维修电脑的找不到地方修,绝大多数电脑维修店却无事可做。于是,有的仅靠零星的电脑硬件销售艰难度日,有的又转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社会成本便在这转型与等待中大量消耗。

研究经济理论,提出经济发展策略,首先要考虑到这种盲动性。要尽量避免这种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本出发,在研究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宏观政策控制,尤其是通过政府调控和引导,引导经济的发展,引导行业的发展,从而引导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发展,使经济现象的变动受到良好控制。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大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换,结合现状,对社会人群体进行指导,使人们明白社会发展趋向、社会需求、环境条件,从而导引社会选择,使经济走向良性发展,这样的经济研究才有实际意义。

当然,并不是结合了整个群体心理的经济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不能成其为真理的,至少暂时是不可信的。实践,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提出的经济理论都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事物包括科学理论的更新换代都非常快,似乎让人觉得难以适应。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宗”来看待、把握和处理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用经济理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用活学活用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从人们内心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不但使经济理论有了实践的依托,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的解决方法,就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得到的结果,是通过了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解决方法。二、经济理论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理论不但用于改变现有的经济状况,还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把握而更大程度的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经济理论的作用扩大了很多,从而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往往忽略了它更深的、更大的作用。他们只会从经济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再完美的经济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随着时间滚滚前进的车轮,历史终究会告诉他们,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篇6

富豪虽然光鲜但也是人,所以在自杀背后的心理原因上,和普通人自杀拥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心理原因:

国内外心理危机研究已经证明63%~97%的自杀者都有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症、酒精和物质滥用、幼年曾被虐待、人格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 ,在大部分自杀中起着重要作用。躯体疾病,特别是那些让人疼痛和致残的疾病,更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此外,自杀工具容易获得既是自杀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自杀行为是否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许多自杀或患有抑郁症的富豪都出自于单亲或混乱的家庭,或者早年失去了父母的爱,这都会给他们带来一生的阴影。研究发现,6岁以前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关乎终身的。尤其是在两三岁之前,和自己母亲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和母亲没有建立足够深层的安全感和依恋感,长大后往往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依然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价值,很容易患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病症。从心理动力学理论来说,种种的不稳定关系容易让孩子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比如孩子会觉得是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才要离婚;连爸妈都不要我了,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等等此类的错误想法。这样的童年很容易给孩子的内心蒙上阴影,这也是许多出自单亲或不稳定家庭的富豪和明星容易自杀的一个深层原因。

七年前跳楼身亡的明星富豪张国荣是个拥有童年不幸心理阴影的典型个例。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的他,父母一直感情不合,父亲因为做洋服生意长年不回家。而母亲因为与父亲的关系疏离,加上要独自在家料理生意而无暇顾及膝下的10个子女,而年龄最小的张国荣不得不在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和自己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

说起童年,生前的张国荣总是充满遗憾和落寞,有些记忆总让他无法释怀。他曾经说:“小时候很寂寞,我是不爱吵闹、没有声音的小朋友,任何人来我家,你在厅,我在房,你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婴孩时期已经是这样。懂事之后,觉得家里很混乱,有好多人物,但没有一个关心自己,唯一最疼我的人是家中的一位保姆,3年前也过世了。”

张国荣在13岁时就背井离乡,独自去英国读书。在如此小的年纪离开父母和家乡,张国荣后来竟说当时“一点伤感也没有”。对送行的家人挥了一次手,就头也不回地走上舷梯,离开了从未给过他温暖的家庭。张国荣在生前的自传中写到:“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有分析说,富豪们一向生活奢靡,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他们中的一些人转眼间从天堂掉入地狱。面对金融危机,面对日渐高筑的债台,他们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于是选择自杀这种自我逃避的方式,了却烦恼。也许在他们看来,财富的丧失是对他们自身价值的彻底否定。有专家指出,随着经济危机的继续,会有更多人走上绝路。不仅富翁,普通公民自杀数量也可能大幅增加,主要是失业者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自杀率处于上升趋势,很多人无法让内心的压抑得到合理的释放。面对可怕的金融危机,人们应该好好想一下,每天忙于于赚钱的生活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困境的出路有很多条,但自杀绝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如何能做到防止自杀行为的出现,也成为大家争相探讨的话题。自杀的人通常内心充满矛盾,既想离开人世又眷恋世间的美好。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会在生活中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如:经常与人讨论有关自杀的话题;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悲观的情绪,睡眠饮食毫无规律,情绪喜怒无常等等。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高度引起重视,积极建议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科专业人员。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也有许多保护因素可以阻止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这些方法包括:提高自尊心,加强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有联系紧密的社交圈子,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以及持有,能够帮助自己处理困难。

专家简介:

刘华清,男,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学咨询中心督导。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物流,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初具规模。虽然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在世界物流业中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找出物流风险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来做好物流的风险管理,这些都是当今国际物流企业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1、经济风险下的国际贸易物流现状

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由于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危机过后,西方国家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建立起了绿色经济贸易物流机制,以此来强化其自身的物流行业发展。这种机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我国贸易商品很难打入西方市场中去,严重影响着我国贸易商品的运作能力和增加了我国资本投资的难度。西方国家对其国际贸易物流的保护政策严重阻止了我国贸易商品和服务进入西方市场的能力,同时也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了严重的阻塞,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2、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物流的中转安全和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成功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物流成本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物流成本越高造成的国际贸易风险就越高,关系着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是否能够盈利。目前,根据我国的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成本占到商品价格的一半,而蔬菜、水果等产品更高占到价格的70%;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物流占到比例约为8%。国际贸易中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要降低其成本运营来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力。物流成本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到这个风险的影响更大,所以迫切的需求解决方法。

3、与其他国家合作造成的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加入wto后,我国与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国际中还有部门国家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商品和国际贸易物流非常抵制,甚至有些贸易商品在其他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流通,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资金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国际商品均资金涨浮率较高,而国内目前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远远低于国际经济中的标准水平,因此就造成了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品经济收益资金相差较大的情况,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经营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的支持对于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是国际第一大贸易国,但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力度远远跟不上有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力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主持国际贸易物理的发展,政府支持的力度不足使我国贸易物流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眼神,也是代表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健全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着很多地方性政法的问题,使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长期处于一个恶性的政策环境中,造成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十分艰难。

二、在风险管理下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创新措施

1、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

要想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能力,就要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我们要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就必须对国际贸易中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发展。另外,建立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中形形的风险因素。我们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1)要健全的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对外贸易往来活动中的风险制度管理和体制的创新改革。(2)控制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让其止步于萌芽。(3)加强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处理能力,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2、加速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缺少高素质和专业的物流人才,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特点,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想办法留住高级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对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3、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能力是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保证,也是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哪个环节中会出现风险问题和对所识别出来的风险问题进行属性的定位。总之,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可以为国际贸易中所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发生该风险时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程度进行判断与识别,从而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中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因素非常多,只有不断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对风险管理加以防范,把风险带来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我们要先对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风险做出准确的定位分析,并快速的寻找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防范风险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稳步发展。

作者:王欢 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资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莹.基于物流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3,(8)105-106.

[2]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1):60.

[3]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8(01)

[4]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

篇8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对于其形成机制,现有的经济停滞-金融膨胀因果推论解释被指责为过于简单化,而基于“行为”的分析思路需要具体阐释行为转变背后的动因。本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利润率动态、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国际货币体系等因素,分析了其实现机制。作为多因素危机论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不仅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提供解释,也设定了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企业行为转变的经济背景。对美国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测算表明,利润率下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体经济利润率长期未得到有效恢复;在此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兴起,推动了金融监管的放松,并通过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企业行为,为金融化提供了制度条件和微观基础。然而,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的形成,关键在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即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它使美国能够维持一种由金融膨胀所支撑的经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实现的。

关键词:

金融化;利润率下降;新自由主义;美元霸权

一、引言

过去三十多年,美国经济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金融部门兴起,取得了相对于产业部门的优势。一方面,金融资产的数量和金融交易量急剧增加,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了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另一方面,金融渗透到了产业部门,产业部门日益卷入了金融扩张过程。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者用“金融化”描述上述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出现了金融化倾向,但只有美国形成了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要深刻理解这一转变过程,需要结合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等因素进行分析。虽然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出现了金融化倾向,只有美国在美元霸权的支撑下形成了金融化的资本积累模式。目前学界对金融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做了不同的阐释,包括资本积累模式角度、垄断资本角度、阶级关系角度、金融地位角度、新自由主义重构角度、资本主义长波角度、公司治理角度和资本主义当事人行为转变角度等。克里普纳(2008)在《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一文中将金融化定义为一种资本积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生成”。

[1]以斯威齐、巴兰(1977)[2]和福斯特为代表的“每月评论”派基于垄断资本理论阐述了金融化兴起的内在逻辑。他们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下由于生产力进步与垄断的存在,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经济剩余,巨大的剩余无法得到吸收,经济最终会陷入停滞,而金融资本的扩张是对过剩资本的吸收渠道之一,金融化是对生产停滞的反应;福斯特(2007)[3]沿袭了斯威齐的分析传统,用“垄断金融资本”形容金融化阶段的垄断资本。杜梅尼尔和列维(2011)[4]采用了阶级分析方法,认为金融阶级的上层一直在谋求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且它们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结构危机增强自身力量,以谋取更多利益;金融化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结构危机背景下金融阶层权利的恢复与扩张,是金融霸权的复兴;它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不仅获得对工人阶级的压倒性力量,而且取得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统治地位。爱泼斯坦(2005)[5]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地位的角度定义了金融化,认为金融化就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人与金融机构地位的日益上升。结构凯恩斯主义者帕利(2007)[6]认为金融化是新自由主义下金融部门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推动的一系列重构带来的,包括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公司行为的重构。具体说来,金融部门为实现自身利益,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与运行,取得了相对于实体部门的力量优势;理论反映了金融部门的利益,推动了公司行为的变化,经理利益与股东利益日益结合在了一起;在经济政策方面,金融部门为实现自身利益促成了一个政策框架———新自由主义盒子,它由四面组成:全球化、小政府、灵活的劳动市场和抛弃充分就业目标。阿瑞基(2011)[7]将金融化放在了一个资本主义跨越百年的长周期中考察,认为资本主义存在所谓的“体系积累周期”,每一个体系积累周期跨越百年,由一个核心大国主导;历史上先后有热那亚、荷兰、英国主导的体系积累周期;在周期的末尾,物质扩张停止,霸权国家积累的财富投入金融领域,成为靠食利维持的国家并最终衰落;此次金融化不过是美国主导的体系积累周期的衰落。拉佐尼克和奥沙利文(2000)[8]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将金融化看作是公司治理的转变,即公司治理中股东价值上升,公司开始面向金融市场经营。拉帕维查斯(2013)[9]认为成熟资本主义已经金融化了,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行为转变中探寻金融化的根源。过去三十多年,非金融企业日益摆脱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独自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银行集中于在公开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以赚取费用,并为家庭提供金融服务以赚取利润;个人和家庭则日益依赖金融市场获取关键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等。

然而,由于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各学派对金融化的阐释存在很大差异。以斯威齐为代表的美国新者,将金融化看作实体经济停滞的后果,这一点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下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已经转变为剩余过剩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停滞趋势,从而没有看到利润率下降规律仍在发挥作用,利润率下降危机为金融化兴起的背景。结构凯恩斯主义者帕利认为金融不稳定和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并非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凯恩斯主义的违背。因而通过抛弃新自由主义、实行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促进投资社会化和让食利者安乐死等凯恩斯主义政策,就可以挽救资本主义。帕利的缺陷是没有看到金融化的兴起根植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也没有看到他所主张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不可能性。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很好地描述了金融危机周期性形成的过程,但是“他却没有考察金融的长期增长问题,实际的经验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很少,因此,他未能发展可称为经济‘金融化’的理论,即经济重心从生产向金融的转移。他也没有考察经济停滞问题,即居于体系中心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增长”(福斯特和迈克切斯尼,2010[10])。正如拉帕维查斯(2011)[11]指出的,金融积累与实际积累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的逻辑关系,金融与生产的关系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复杂的多,二者之间存在中介过程。目前许多非主流学者的金融化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中介过程,简单地将生产停滞与金融膨胀归结为直接因果关系。此外,拉帕维查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食利者阶层,将金融体系与资本家阶级中的食利者部分混为一谈是错误的。金融机构首先是将社会闲散资金调动起来的中介者,而非一个食利者社会阶层———虽然其在当代的掠夺性日益增强。拉帕维查斯的解决方法是从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家庭行为的变化出发,建立了金融化转变的“行为”机制。然而,行为的变化只是结果,是由背后的目的和动机驱动的。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家庭行为的转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从行为转变出发分析金融化的形成机制仍有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嫌疑。

拉帕维查斯集中于“行为”的方法克服了经济停滞-金融膨胀因果推论的缺点,但是我们需要解释驱动资本主义当事人行为转变的具体因素。资本主义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企业,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动机和行为反映了资本的内在要求———寻求增殖。因此,对资本主义当事人行为转变的分析不能脱离对实际资本积累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仍在发挥着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生利润率下降危机后,美国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并未得到有效恢复,金融化就是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兴起的。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的利益不谋而合,推动了金融监管的放松,并通过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企业行为,为金融化转变提供了制度条件和微观基础。此外,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实际资本积累遇到的障碍这个“推力”,以及食利者复兴、新自由主义重构的“拉力”,却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美元霸权的关键作用。本文试图结合实际资本积累遇到的问题、制度条件、公司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等因素,对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的形成机制进行阐释。对金融化的分析,不能脱离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不能单纯分析金融膨胀过程,而是应该在利润率下降规律基础上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有些学者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金融化转型,而另一些学者只专注于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如果金融化只是描述一种变化趋势,那么无疑除美国之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化倾向。如果金融化特指资本积累方式的彻底转变,那么只有美国发生了这种彻底的转型。因为正如本文所论证的,美元的地位使美国能够维持一种金融化的积累模式,这是其他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本文提到的金融化为后者,即美国金融化积累模式的转型。

二、美国非金融企业利润率:1945-2013

(一)利润率下降危机二战后,美国形成的福特主义生产组织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它以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和大批量、标准化的消费为特征,国家对经济整体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微观上倡导经济自由的同时,实施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管理政策,对金融实行监管,使之服务于生产资本。这一体制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资本主义经历了二十多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开始充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第三世界国家较低的国民收入和沉重的外债制约了其购买力。生产能力扩大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造成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最终引发了一场利润率下降危机(谢富胜,2007[12])。学者对于经济危机的成因一直有很大争议,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一致的危机理论。危机每次发生之后,消费不足危机论者、比例失调危机论者、利润挤压危机论者和利润率下降危机论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然而,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生的经济危机,者普遍认为危机之前利润率下降有经验证据。谢克(2014)[13]认为资本主义积累有其内在的节奏,由相互关联的总和因素与特殊的历史事件共同调制,特定历史阶段的积累模式从根本上都是由利润驱动的,利润是商业行为的核心调控者。因此,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需要综合考察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作为多因素危机理论的利润率下降理论能将劳资斗争、价值实现和资本有机构成等因素综合起来(谢富胜等,2010[14])。利润率动态不仅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提供解释,也设定了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企业行为转变的经济背景。尽管学者普遍认为利润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对于利润率的测算方法依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在所涉及的企业范围和如何计算资本存量与利润流量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杜梅尼尔和列维认为应该扣除利润税,并用重置成本测算资本存量;于松则将公司部门利润与业主收入都纳入进来,从而使用了最广泛意义上的利润概念———包括税收、利息、股息和金融部门的利润;与二者不同,克里曼主张用历史成本测算固定资产价值,从而需要校正通货膨胀因素(周思成,2011[15])。文章采用杜梅尼尔和列维(2004)[16]的方法计算了1945-2013年美国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率。利润率公式的分母为非金融企业的非金融资产(按现行成本计算,包括建筑物、设备和存货等),分子为净利息支出与企业税前利润(包含存货价值调整和资本耗费调整)之和。如图1所示,1965年之前美国非金融公司的税前利润率虽有波动,但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利润率从1965年开始下降,整个七十年代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始终没有恢复到1965年前的水平。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利润率降到了谷底。资本主义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陷入了危机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利润率下降、通货膨胀加剧和企业大量破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二)恢复盈利的努力对于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危机,20世纪60年代还能起效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管理政策失去了效果。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两种方式来克服。第一种方式是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使亚洲和拉丁美洲兴起了一批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使过剩资本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但这并无助于全球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解决,反而最终会加剧这一问题,因为生产能力在这些国家中进一步扩大了。第二种方式是将资本转移到金融部门。这是资本盈利的要求对实体经济利润率低的自然反应,“当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低下,资本会自然涌向金融部门,通过对虚拟资产的全球性经营来获取高额利润”(高峰,2010[17])。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转移,还是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资本都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资本的国际流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显然不利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凯恩斯主义宏观管理政策实施的年代,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金融实行了必要的管制,不利于资本的自由逐利活动。要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解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问题,需要抛弃过去的监管框架,为资本的自由逐利活动扫清障碍。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满足了这一要求。

三、新自由主义兴起———金融化的制度条件与微观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兴起与金融监管的放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作为已破产的凯恩斯主义的替代品,新自由主义渐渐兴起,在理论和政策上都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它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即对企业实行私有化,削弱工会,削减社会保障,减少政府的作用,开放商品和资本市场,让自由市场原则调节经济运行。在国际层面,它主张扫除一切对资本国际流动施加的障碍,促进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的利益不谋而合,它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管制,为金融资本的扩张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科茨(2011)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了金融化兴起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发生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成为最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它是一种社会积累结构,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率的恢复与增长,为资本积累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框架。对于究竟是新自由主义带来了金融化还是金融化导致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科茨认为,“近几十年来推动金融化进程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重构,而并非金融化导致了新自由主义的产生”[18]。新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取得了统治地位,关于国家干预是坏的而自由市场调节是好的信条已经深入人心。在英国和美国,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开启了自由化改革。为了能够自由地追逐利润,金融部门积极推动了对自己监管的放松。美国1980年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2年通过了《吸收存款机构法》,1987年通过了《公平竞争银行法》。这些法律逐渐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包括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打破对金融业务范围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竞争和并购等。特别是1999年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代之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打破了银行分业经营格局,为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涉足房地产行业铺平了道路。据福斯特估计,美国总金融利润直到1989年才开始超过1970年左右达到的20%的水平,即大约对金融业放松监管八年之后,金融业利润才出现快速增长(福斯特,2010[19])。如图2所示,金融去监管化与金融部门的实际工资基本保持了同步变化,战后金融监管的加强抑制了金融部门的实际工资增长,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去监管化使金融部门的实际相对工资急剧攀升。不言而喻,新自由主义的重构为金融化开辟了道路。金融化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监管的放松、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等,新自由主义为金融化提供了制度条件。

(二)股东价值运动除了对金融监管的放松外,新自由主义还以另一种方式推动了金融化,即通过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公司高管行为。新古典金融学家提出了“人理论”,它主张通过股票市场实现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使企业面向金融市场经营。这是与金融阶层的利益相符的。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人们对公司的看法,公司日益被视为是一种资产组合,可以出售效率不高的部分以推动股价上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恶意兼并狂潮,侵蚀了企业组织的团结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股东价值运动最深刻的变化在于改变了企业的行为,企业由过去的保留利润与再投资,转为为股东分配利润,为了维持股价上涨而大量回购股票。克罗蒂认为股东价值运动使非金融企业管理者和金融投资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将股价上升的压力内化为非金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自己的努力目标而实现的。对于这种压力,非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理由抵制,因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时候,美国主要的非金融企业高管的收入主要是由股价决定的。从1979年到八十年代后期,股票期权收入占前100名首席执行官收入的平均份额从22%上升到了50%。一方面,金融投资家们要求非金融企业能够推动股价不断上涨,以满足他们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高管们也迫切需要企业股票价格上涨,否则他们手里的股票期权就会贬值,为此他们将利润的很大比例用于了股票回购(克罗蒂,2009[20])。海因和特瑞克(2010)[21]在卡莱茨基增长与分配模型中引入股东价值增强影响经济的三种渠道———偏好渠道、融资渠道和分配渠道,阐释了企业层面上股东价值增强与劳动者压力增加、牺牲工资的再分配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产能利用率、利润和资本积累造成的宏观经济影响。具体说来,偏好渠道是指基于短期盈利和金融市场结果的激励机制弱化了管理者对增长的偏好,从而影响了对资本存量的长期投资;融资渠道是指股东迫使企业分配很大份额的利润,企业被迫减少了新股发行(会降低股价)并进行股票回购,从而减少了内部融资来源和实际投资;在中期和长期,股东价值倾向通过分配渠道使收入再分配牺牲了劳动份额。概括起来,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股东力量增强会通过偏好渠道对产能利用率、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产生负面影响;融资渠道则同时产生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利息、股息支付既抑制了企业投资,也提高了食利者的收入和消费;同样,取决于利润份额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大小,分配渠道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四、美元霸权———美国经济金融化的可能性

在实体经济盈利受阻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推动了对金融业监管的放松,股东价值运动重塑了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二者共同促进了金融部门的扩张。然而,除了实际资本积累遇到障碍这个“推力”,以及食利者复兴、新自由主义重构的“拉力”之外,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关键条件———美元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一)“石油美元”的确立1971年美国取消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美元有失去国际储备货币的危险。但是美元与石油这种战略性资源的重新挂钩挽救了美元的地位,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石油美元体系”。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1972年到1974年间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并成立了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经济委员会。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将来欧佩克的石油销售只用美元来计价。石油美元的确立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因为石油的计价和购买都用美元进行,其他国家为购买石油而储备货币。事实上,石油美元取代了之前的黄金美元本位制。这一制度重新恢复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带来了双重的好处,“一方面,美国可以制定国际石油贸易的条件;另一方面,美元的价值上升,而且不受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束缚。石油美元体系制造了对美元的需求,需求决定了美元的价值,因此美国不必放弃其他商品和服务,只需印制美元购买石油就可以了”(格卡伊和惠特曼,2011[22])。

(二)美元的特殊地位与美国金融化积累模式的形成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支撑其形成了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实现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美元作为准国际储备货币,为美国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使美国可以用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到金融部门,推动了一轮轮的资产投机泡沫高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球的国际收支失衡。日本、中国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出现了长期的经常项目盈余,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作为美元霸权的结果,美国能够用其资本项目盈余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购买了大量美国金融资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助长了美国国内的金融膨胀。第二,美元作为准国际储备货币,支撑了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根据美国2008年的财政报告,美国政府的债务累计总量已经达到了65.5万亿美元,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倍,并超过了当年全世界的生产总值,而美国政府的净价值是-59.3万亿美元。试想一下,换做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如此负债的话可能早已破产了。美国却可以利用美元的准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通过债务让全世界为他融资,支持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向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美元作为准国际储备货币,成为美国将国内经济问题转移给其他国家的工具。每当美国国内出现经济问题,发生增长减速或股市下跌时,美联储就开动印钞机,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大肆注入流动性,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出现了问题,道琼斯指数一日之内下跌了22.6%,美联储向银行系统注入了170亿美元。这一做法成为了美国应对国内金融危机的标准做法。

五、总结

篇9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312455)黄 萍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大多数学校也明确要求,凡老师上公开课、汇报课一律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这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宽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存在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作了初步的统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美国对策;三、德国对策;四、日本对策。通过超级链接,分别把各块内容连接于四大模块之下,讲课时,无论先讲哪个国家都可以,而且在比较各国对策异同时,可反复调度,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使用课件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的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如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篇10

关键词:地方性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政府债务管理 债务风险预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形成了地方政府债务。尤其在2009年,为应对全球的经济危机,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3万亿由地方政府筹集。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逐渐加大和显露出来。为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一、地方性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影响

(一)地方性政府债务的概念

地方性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发行的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公共债务,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担保债务。地方性政府债务主要分为国际借贷、财政借贷、商业借贷和集资借贷四种类型。

地方性政府债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近年来,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总量增长速度过快;2.地方政府在上级检查监督时虚报、瞒报债务,逃避监督使得债务累积过多;3.地方政府债务在无力偿还已到期债务时采取延期拖欠,使得政府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加重财政负担。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影响

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存在的债务风险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引发政府信用危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债务到期日逐渐接近,使得各地方政府利用取得财政收入偿还债务,仅剩的少量财政收入保证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使得地方财政压力巨大。2.中央财政调控困难。过多的地方政府债务导致地方政府无力清偿,最终清偿压力会由中央财政负担,给中央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压力。3.地方政府收入增长困难。地方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导致地方政府压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维护等方面的投资,由于地方政府投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进而拉低财政收入增长。4.政府信用下降。如果大量债务无法偿还,积累到一定成对会演变为债务危机,最终会导致政府信用下降,政府公信力丧失,最终会引发政府信用危机,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不断扩大的成因

地方性政府债务在近年来不断增加,影响也不断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性政府债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从源头上把握债务形成机制,为寻找解决方法奠定基础。地方性政府债务不断扩大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不合理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地方政府官员GDP政绩考核

由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主要依据地方GDP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在任职期间为拉动本地区GDP增长,扩大财政支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重视形象工程,进行重复性投资建设,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得不靠借贷来不断增加政府债务,大量对外借款,举债规模不断扩大。

(二)地方政府债务监督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并且上级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地方政府高估偿债能力的情况下随意扩大债务规模,导致地方政府通过上级财政借款、银行贷款以及进行土地抵押和项目欠款等方式形成债务。

(三)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税源零散、稳定性差,财源不足,造成财政收入下降,而事权却层层下放,地方政府承担本地方教育、文化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增加债务来获得所需资金,支撑财政支出。

(四)地方政府部门承担公用事业单位贷款还款责任

公用事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需要扩大建设,公益性建设由于缺乏经济效益不可能利用收入来还款,之部分还款任务由地方政府负担,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另外,由于政企不分,造成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融资,当企业资不抵债时,政府承担还款责任。

(五)债务管理操作不规范

地方政府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在项目融资时审批程序不完善,对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而在项目完成后验收不严格,造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各个国家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在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债务风险也逐渐加大,需要重点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与控制。为此,可以借鉴和吸收各国地方债务管理模式。1、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市场约束模式,以预算管理和硬预算约束为核心,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美国联邦政府在事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事后进行严格的监管。2、英国模式。英国地方政府债务模式为共同管理,只有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地方政府才能举债,并且融资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此外,英国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准备金,用于偿还债务。3、日本模式。日本各地方政府举债为控制债务规模,实行严格的协议审批制度。4、印度模式。印度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经过信用评级后才能举债,此外印度还建立了邦和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与纠错机制,以及统一偿债基金等来控制债务风险和规模。5、巴西模式。巴西政府制定了具有可行性的地方政府举债量化指标;地方政府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财政账户收支状况,每四个月一次政府债务报告,强化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四、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措施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债务风险容易导致债务危机甚至是政府信用危机,因此,有必要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未雨绸缪,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针对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产生原因以及各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模式,我国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管理和控制地方性政府债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渐深入,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主要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利用行政指令命令。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方法,不再以GDP作为政绩的主要依据,而要综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管理,首先要建立偿债基金,即各个地方政府按比例或者其他方法缴纳一定的偿债基金,存放在一个专门账户里,相当于作为一种保证金安排,如果某个地方政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则动用基金账户里的偿债基金进行偿还。其次要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状况相适应,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相符合。实行地方债务规模总量控制,防止随意借债行为的发生。再次,对专项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对于有明确用途的借款,开立专门账户,有财政统一管理,统一调拨使用,防范所得款项滥用和浪费。此外,还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机制,并纳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债务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增强债务的公开性,防范潜在的债务风险。

(三)深化税收改革,保证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降低地方政府举债动机,提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需要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此,需要深化税收改革,重新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和比例分享问题,保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负担。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设立专门部门,定期收集各个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构成,分析偿债能力,评价债务负担与偿债能力是否相匹配。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模块,将各个地方政府债务状况,财政收入,偿债能力以及债务风险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根据风险指标设置不同的风险等级,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地方债务中的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除此之外,还要与重要的借贷部门联网,共同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能力,强化债务管理。当出现偿债风险时,早发现,早化解,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黄丽珠.解决地方债务风险的可行性选择[J].金融时报,2004;3

[2]张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原因与影响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

[3]李海燕.浅析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原因及风险防范对策[J].内蒙古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