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将案例教学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运用案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教学中注重地理案例的积累

从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来看,对地理案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地理案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周边存在的旅游资源等地理资料建立一个教学案例,如此一来既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要求,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的教学时,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日本富士山两个案例结合起来,学生既能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冰山与火山的相关地理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师在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章节时,将第二节与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实现了联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的小麦、水稻两种主要农作物进行了特点分析与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二、加强地理案例的精选与优化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精选出更加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全面理解。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钱塘江大潮”这个案例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大潮的景观,特意播放了一段视频与图片,在这种刺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钱塘江之所以如此壮观是因为什么?在什么时候能够最好地观赏到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或集体讨论,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与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完成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

关于高中地理的案例分析,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积累地理案例,同时还需要精选与优化案例,再在此基础上加强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在地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课堂压抑、沉闷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1、“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首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架架满载着救灾物资的飞机飞往汶川。茫茫大地,救灾指挥部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讨论,然后教师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如何寻找自己的座位”。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示,“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寻找自己座位”的方法,就是利用“行”和“列”(或“排”和“座”)进行定位,即“两条垂直交叉的直线,决定一个点”。

解决“问题”。再回到“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问题上,学生会联想到在“空投地点”寻找某种“行”和“列”进行定位。但是在茫茫大地或一望无际的大海,并没有现成的“行”和“列”或者“垂直交叉的直线”,这又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让学生观察标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和地图,学生豁然开朗,并最终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在学习一些相对简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搜集整理获得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案例2、“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区域各种典型地理事物的特色。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区域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区域政府部门制作一份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视频、报刊、文章、广告词等)。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周围环境合理选择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地理离生活很近,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产中地理有实用价值。如果课时紧张,教师仅在课堂上进行简要指导和最后展示,其它活动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案例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之目的。

第一步,以学校校园作为考察和规划的目标,由教师确定规划范围,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并整理学校校园的轮廓图、校园面积、校园四周院墙的长度、校园内建筑和设施的分布、校园绿化的分布等相关资料。按照校园图,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形成对学校各区域的初步印象。第三步,小组内进行有效分工,搜集各方面数据资料,并对校园内各种建筑设施及绿化的分布情况进行核对、调查、测量和记录。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校园布局和绿化规划提出建议,突出校园布局的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五步,各小组将本组的校园布局和绿化规划建议进行综合介绍,师生共同评议。最后,教师和学生针对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应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理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从而对各区域地理现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案例探究

【分类号】G633.5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为了满足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全国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地理是高中文科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文科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是我们深化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改革核心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地理教学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地理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我们的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于高中新课改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案例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与界定

1、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一种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和具体教育场景的描写和描述,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在这个问题和场景中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的分析和讨论以及解决。换言之,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将在以往教学或者其他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典型的案例等等作为我们一个教学章节的引导情境,并且通过这些案例和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案例或者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和事物的一个思考,M而引起学生之间对于问题或者事物的讨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范畴加以引导,通过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新课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一个地理教学案例提出来,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对于这个场景或者案例问题的描述,然后对于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思考和讨论,这样一种地理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方案和我们一般的案例教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仅仅是加入了地理这个学科具体的学习场景和学习问题。但是由于地理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所以,我们地理案例教学也有自己应有的特征:

1、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很强

在我们的地理案例教学中,通常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性质的思考和观察。新课改之后,对于地理的教学要求更加的广泛和多样化,需要我们地理讲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一个学生能够快速读懂,能够快速学习的具象化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有一个方式,讲一个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具象的表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我们教学地球自转的那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枯燥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教学案例拿出来,学生就会很轻易的弄懂,也可以很轻易的接受关于地球自转的理论知识。

2、地理案例教学互动性强

地理学习本身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过程,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更加增加了我们教学中的互动性。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我们需要通过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中解决地理问题,学习地理新知识。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那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放一段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等等知识介绍的视频,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视频与学生活动,相互提问,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

三、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1、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要遵守一定的步骤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结果,对于案例教学节奏把握能够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第一、对于地理案例和地理情境的展示和展现我们应该发放资料、进行PPT展示、视频资料播放、或则老师的口头描述以及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演绎展示;第二、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展示,引出课堂的问题思考,并且最终引导出案例所要向学生们提出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尤其要引导学生对于问题思考向着一个案例核心问题方向展开,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太过于发散,否则不能达到案例展示的目的和意义。第三、将几个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引出问题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对于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也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来。第四,总结问题与讨论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明白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与问题的研究的不透彻点。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按照一定步骤进行一个教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于教学策略的应用。首先,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即使观点有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同时,也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注意那些讨论不积极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一个特别的关注。最后,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讨论的可行性以及与课本问题的联系性。

结束语

在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前卫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主要对于案例教学使用时的方法的把握,让案例教学的有点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佳佳.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方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许杰胶. 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4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案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

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了解不同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差异,运用综合思维,合理选择交通方式,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2.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通过实例分析,科学评价交通运输布局,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3.

地理实践力: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交通部门,了解本地或者某一区域交通布局的现状,并分析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交通运输布局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

区域发展从哪些方面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重庆轻轨视频新闻报道导入(点击图片播放),引发学生思考交通线、站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课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这两个内容直接可在课本中找到,可让学生自主找到并回答,教师加以展示即可。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包括两大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先讨论、总结,教师再加以解释,二者都很重要,而目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日趋明显。

(4)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坚持原则,课本中有所体现,课件通过图示加深印象。

结合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和原则,在宏观决策和微观选线方面进行升华,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选线要考虑的因素,提高解题准确率。

(5)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和影响

根据课本内容简单再现即可。

[活动探究]

西成高铁修建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西成高铁克服穿越山岭、坡道长的修建困难,且实现了4G全覆盖,这里充分体现了我国高铁修建技术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体现,当然,此线大大缩短了南北(成都到陕西)的距离,节省了时间,连接了沿线各地,也将带来南北沟通加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好处。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大小,影响了交通线标准的高低,场站规模的大小。比如,北京作为首都,其航站点会更大,疏导的交通线也更多。

(2)区域发展状况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在一条线路的布局中,重点关注的是需求量大的点和点,所以一个区域发展状况很大程度影响了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和站点的设置。

[活动探究]

广东省省会广州地铁线的增设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所选择的地铁线是客流量大,即需求量大的线路和站点。而从修建的工期预估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

(3)交通运输需求差异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a.

充分发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回顾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点击云朵链接下一张PPT,观看完毕继续往下一张PPT)

以课本4.4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平面示意图,其陆空便捷的多种交通带来便捷换乘,转运效率很高(点击箭头回到(3)PPT,得出“交通运输布局注意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的结论)

b.

注意不同运输方式直接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当然,要考虑客或物的实际性,综合实际考虑。

(4)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5)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当一个区域的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其线路、站点的布局也会相应变化。而一个区域需求分布也就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

(点击箭头图标链接到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交通线、站的疏密程度不同,质量高低有差别。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了,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推动技术攻关等,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就减弱了。

结合课本84页青藏高原的热棒和沪昆高铁贵州段隧道和桥梁相连,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从高原建设成本高而过渡到平原建设成本一定低的思考。

[活动探究]

在平原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一定低吗?

辨证看此问题,一般而言成本较低,但要考虑如果是像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河网密布、有大量农田的平原,则需要建设桥梁,建设成本会增加。

三、课堂练习

1、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资源

(2)若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城镇的公路,则四条线路中的最优线路及理由

分别是(

A.

①线路

地势起伏最小

B.②线路

路程最短

C.

③线路

兼顾b城镇

D.

④线路

连接城镇最多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被山地包围,修建道路的难度较大,故地形成为约该地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①线路连接a和c,经过的城镇少。不利于居民出行。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②线路连接a和c,采取直线直接穿过山地,工程量大,修建难度大、成本高,并且经过的城镇更少,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③线路连接a和c,虽然经过了多个城镇,但是直接穿过山地,工程量大,修建难度大,成本高,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④线连接a和c,不仅能够尽可能多地连接城镇,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尽量避开了山地陡坡,修建难度较小,工程量较小,是最优线路。

2、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我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对促进两地及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完成下列问题。

(1)

对规划中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其理由。

(2)

简述郑渝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考查学生对交通线选择考虑因素的掌握。

见PPT(其中方法阐述中箭头链接到宏观和微观因素,在微观选线PPT右下角箭头链到答案)。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通过树枝状结构进行回忆,回顾本节重要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85页的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让学生课后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互联网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学工作者能够对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生活化教学也成了当前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更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针对当前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生活化课堂的优势,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互联网下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1-2]。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足很多的教师没有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会随意地引用一些案例到课堂中,而这些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所以使得学生反而因为案例的加入影响了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思维引导和课堂评价很多的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过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学生进行了过多互动和交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频繁,无法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加以考虑,甚至一节课会融入多媒体、情境、小组探讨等多种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很难以把握重难点,学习的效率同样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课堂中无法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三)忽视课后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很多的教师还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面,所以学生课后生活化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很多的教师甚至为了确保升学率课后会采用题海战术或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个课内和课外之间有效地结合,学生缺乏一个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全面地发挥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高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对于人才也自然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人才能够具备综合素质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这一现象也能够明显地看到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内容也是对于自然生活深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和课堂保持一个更加密切的联系,给学生带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性和欲望,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让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被点燃,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也会被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样一来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借助情境模式将生活和地理教学结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找好的教学方式去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情境和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生活化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去理解概念和地理现象,这样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课堂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建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生活化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时,教师可以把这一次的问题探究课搬到课下,让学生观看和这一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了解西北地区引进这些草坪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组织学生课下结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生活教材和地理教材的结合其实地理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其实可以借助这一课的内容为学生拓展关于地壳运动和地震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震撼的数据能够掌握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掌握一些地震前的征兆,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和保护自己,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四、结束语

地理和生活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包含了地理的知识,地理中又包含了生活的现象。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有关于地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获得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65-01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探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日常地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地理教学模式已经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或单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转变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当前,很多国家已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方面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我国研究者也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段玉山教授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一书中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详细阐述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行之有效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林培英在《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并提出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些知名教育机构和研发部门也开始对教育教学软件和平台进行开发,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将GPS从地理信息技术中单独列出,并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李晓燕以“认识地理网线与地图”为教学案例,对GPS与地理教学融合应用进行研究,认为GPS对强化学生认知概念有所帮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张伟强则利用智能手机内置的GPS信号接收模块的导航与定位作用,为教学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地理新课程标准则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灵活应用。因此,地理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灵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描述,必修模块有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描述,分别对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了讲解;而选修模块主要涉及海洋、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其中每个模块的应用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导航定位系统的使用,如对于防灾减灾来说,高新科学技术在其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讲解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中,对教科书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卫星导航等地理信息技术,也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忽视了自身对新技术掌握,不能很好地跟上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其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

因此,在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以我国自主研发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探究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作为其他地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更好地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日常教学的融合,引导教师、学生对新技术进行了解与探究,将理论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首先,对学校而言,这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新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以地理学科为模板,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融入教学内容,有助于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现状。同时,将理论与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等结合起来,并且拓展开来,并将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与当前理论教育进行融合教学,对于创新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其次,对教师而言,这是转变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参考的良好途径。在收集整理北斗导航相关发展应用概况,并且与当前地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拓宽了自身知识范围,提升了自身素质,加深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教学,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丰富了教学内容。再次,ρ生而言,这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单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不免有些单调,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日渐浓厚,而且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有利于其自身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之,地理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案例,研究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探索,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用途,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内涵,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素娟.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2]孙婷.论高中地理教学中GIS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 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深刻而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面对挑战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师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质量,构建优质课堂,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我多年来从事高中地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施新课改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运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当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收器”,被动接受。即使应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教学思路没有变,仍是一种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成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扬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我认为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迫于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人们往往把“探究”一词同科学家画等号,为它罩上神秘的光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组织形式的扬弃。一方面,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将转变为导师,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我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整理总结出以下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地球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地球的公转”。

课程教学简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天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准备;选择;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76-01

1.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

高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对待学生,那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充满阳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地理课。要想在讲课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好、教学效率高,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把爱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去,爱学生而不是溺爱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充满爱,进行矮的教育,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因为这种"爱的教育"为所欲为。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对学生的爱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对自己的约束力。

2.课前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主要地点就是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对于将要讲述的教学的内容要有充分的了解,能预见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同时,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地理教师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哪些地方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地方需要了解,都要提前准备好。教师还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进行个别指导,给学生一个能轻松完成的目标,让他们在体会到成功快乐的同时增加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3.必须突显空间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高中地理虽然是系统的地理教学,但也应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要突出其空间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如果地理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空间概念和空间辨析能力就是无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同时考虑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做到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地理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愉悦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教学的激情,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其感受到学习并非是负担,而是享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的四种角色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承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课程的接受者向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开发者转变,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点拨者、激励者和启发者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服务,创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5.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触景生情,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始终保持一种不懈拼搏的状态。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学科内涵,注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对地理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实现深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在列举教学案例之时力争典型化、框架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如对于"洋流",我们不妨以洋流与航海的关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描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及洋流名称。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郑和下西洋、泰坦尼克的航行等历史事件来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抽象的地理教学就变成了现实的问题,现实问题也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

6.恰当的利用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式的教学形式,我们要注意用恰当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提出了一些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很有帮助。再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的理论知识,还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时,不会被地理知识的枯燥打倒,而是从内心增加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提高地理理论知识出发,自主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索,提高地理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安兵.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5:250-251.

[2] 黄云凤.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3,26:155.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案例教学;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为了更好的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思维的目的,我们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

一、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提问

学习是围绕“问题”开始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

二、给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课堂生成氛围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例如,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一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师生共同合作探究

案例教学就是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案例及案例教学能够提供地理情境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下面以“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案例来说明:

第一步:展示主题,引入探究

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了解过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特点,从已有知识

入手,让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从而进入案例探究。提出案例:为什么当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行鼓励生育人口,第二类是计划生育人口,第三类是既不鼓励也不限制、随其自然生育?这分别对应哪些典型国家?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对事物的理解将会全面和深入。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合作学习,已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再有了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归纳出:第一类国家有日本、俄罗斯和英国等西欧国家。第二类国家即实行计划生育的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等。随其自然生育的第三类国家有美国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师小结:世界的人口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各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来解决。不管是控制人口增长还是鼓励人口增长,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全人类和谐发展。

第三步:教学活动的延伸

新教材改变了学生过去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状况,倡导学生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一些具有社会性、开发性的问题留待学生解决。如设置“假如世界人口无限的增长,那会导致怎样呢?”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非常激烈。等到隔日第二堂课时,学生定是有备而来,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的说人口多,生存压力就更大,为争夺资源的竞争就日益激烈;还有环境问题也会更严重……有的认为人口趋近于无穷大的未来是无法想象的。也有观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物种种群的规模都不可能达到无限大的水平,都会受到资源的限制,最终保持多种物种之间的生物链的平衡。所以说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当然一旦真的超过限量,那么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崩溃。这就引出了“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就是我们后面的课要探讨的问题了。这种模式的教学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总之,随着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探究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篇10

一、努力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地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的影响,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无所不知”。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修炼”更多技艺,如球类运动、歌舞、绘画、书法、魔术、电脑编程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1、巧妙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可从介绍历史事实入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一次航行是从西班牙出发,南行至北纬30°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停留后,折向西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帆船行驶缓慢,用了26天才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第二次他把船向南多开了1000多公里,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船队一帆风顺,在东北风的吹送下,只用了20天就抵达了美洲。后人在他两次走过的路线上航行,所遇风的情况都是如此。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地球上风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风在全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接着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时部分学生会在心中提出成因问题,教师再明确提出:“气压带风带的这种有规律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把所有学生都带入成因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成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美,要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让情绪亢奋起来,使学生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

3、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宇宙的奥秘(宇宙大爆炸、外星人、飞碟等),神奇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许多奇异的现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爱情传说(月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温的垂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的奇观,奇怪的“马纬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无风带)“贸易风”(信风)等。地理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素材,一有机会就与所讲授内容联系起来,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

4、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这一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见其形,如临其境。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高中地理联系广泛,但也有很多地理概念非常抽象,这就要地理教师利用学生最容易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案例,起到一目了然,一叶知秋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高中地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学好地理课,能够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身边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三)、联系其他学科,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