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型课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微型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微型课

篇1

卫星照片是一种遥感资料,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图像,它能比较准确、客观 、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几何形态信息和电磁波辐射信息。

卫星照片的判读方法,概括地说可分三种:常规目视判读、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包括多光谱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等。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必须利用一些 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才能进行,一般中学都不具备这些设备。常规目视判读则简单方便,室外和室内都能进 行,用普通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

要掌握常规目视判读的方法,必须了解目视判读的标志,国为常规目视判读就是依据这些标志进行的。目 视判读的标志主要有:

1.色调和色彩。地物的光谱特征,通过色调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调和色彩的差异正是区分各种物体的依 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上采用的几幅卫星照片,基本上都属于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红色,城市是蓝灰色,水体是蓝色(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为黄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显的区别。在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 程度越浓,表明云层越厚,这种云区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时采用的卫星云图,就 和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一样。

2.形态标志。进行卫星照片判读时,地物的形态标志常以它的宏观影像、地貌特征、水系特征和组合图案 作为识别基础。

地物的宏观影像:如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长江河段的轮廓;第二 册封面“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尼罗河河谷的形状;第四册封面“北京 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北京市区轮廓和长城位置,卫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显示。

地貌特征:借助卫星照片的阴影,可以衬托出各种地形地貌的立体效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地势起 伏,使平原、山地、盆地条带状的山脊、层状的岩层组合和河流切割面等地面特征明显地反映出来。观察时, 要注意阴影方向,要让阴影朝向自己。如果阴影背向自己,观察效果与实际物体凹凸正好相反。例如,在第一 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让阴影的方向朝向自己,就可以较明显地看到喜马拉雅 山脉及其周围地区的条带状山脊和山谷走向,以及这个地区的地势起伏特征,还可以看到白色的冰川沿山脊的 分布情况。

水系特征:水系的组合反映一定岩性和构造特征。黄土地区水系呈密集的树枝状,花岗岩地区的水系是树 枝状与钳状沟头组合;格状水系反映两组构造的扭裂面,放射状水系反映穹隆构造等。水系的变迁在卫星照片 上也有明显的显示,可以研究古河道与新构造变动。例如,第三册封面“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就能较清晰 地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稠密、纵横交错、湖泊众多的特征。

图案:通常以点、斑、条、格、垅、链、栅、环、圆等条纹重复出现。说明它的数量和质量特征时,还可 冠以粗的或细的、稀的或密的、显的或隐的等。每一种纹形、反映一定的物质性质,如线状反映地表断裂构造 或沉积岩地面的层面,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课本第四册的“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象长城这 样的线状地物,就有良好的显示;而块状可能为岩块、地块和田块,或链状的沙丘;栅状可能为直立岩层。

形态特征信息往往要与色调和色彩特征信息结合起来使用,以图形引路,结合色调色彩识别不同物体。例 如,在第一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白色表示冰川,它主要沿地势较高的山脊分 布。如果判读成冰川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就说明你没有把卫星照片上的阴影朝向自己,所以观察效果与实 际物体的凸凹相反。

3.相关位置:相关位置特征是一种间接的判读标志。由于卫星相片比例尺小,有的物体看不见,有的物体 被掩盖,但可根据相关位置特征进行判读。如判读阶地的新老关系,常与河床位置相关联,近河床为一级阶地 ,两侧为二级、三级阶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只有判读为冰川沿地势较高的山 脊分布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根据冰川分布与山脊相关位置这一特征。

篇2

1.以生活物理实验培养兴趣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把老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再如:"力"一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方面,就让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吹鼓的气球,它会被压扁,用力向前排打气球,它会向前运动,这两次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这是力作用在气球上的两个表现,学生从而能顺其自然的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相当于给师生们了一个省时又省力的教与学的好工具,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不断地走进了各行各业,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多媒体深入到物理课堂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因为多煤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以及及时反馈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煤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煤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对初中学生来讲,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运动和力》一课时,教师按排学生观看课本图12.1-12.12,1-2,然后播放录制的影片,使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再观看足球比赛影片片段,回答相应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抓住时机,以片设疑,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这节课虽然只用了两次放映影片,但它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情景。再结合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点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运动这个概念生动形象地逐步表达出来。

而且通过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知道,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感兴趣,概念容易理解,记忆也既深刻又牢固。

3.提高物理教学中的阅读效率

学生们在阅读物理概念时往往只是一种粗浅的阅读,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为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

3.1 课下做跑步运动,注意自己停止运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2 坐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 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和创造,我们每们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尤其物理学科,它的生活利用性比较强。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即学用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和引导过程中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我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很多问题,也能自行解决很多难题。可当你问到某些周围的物理现象让说其原因时就不知其所以然了。更谈不上去创造什么原理性的作品,这就是我们物理课的失败。我在课堂里会因此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不仅要随之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随之发现更多的相关内容。如在探索音调时,我就让学生自制实验:(1)魔变的吸管:用力吹一根吸管,并用剪刀将它不断地剪短,会发现声音越来越高。(2)变调的木梳:如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3)土电话:用两只空纸杯,一根棉线(金属丝)制成一个"土电话"。不仅能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且还能证明细金属丝比棉线更容易传声。这些自制简单实验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创造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找到了物理学的价值。在每次的实验活动之后,我还会精心设计一些与之相联系的举实例活动。

篇3

关键词:微课;地理;初中;教学应用学习

地理学科属综合信息较多的应用学科。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是使之了解、掌握人文地理知识;因此,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较多。微课则是一种信息化、“碎片化”的教学、学习模式,该模式具良好的“短”、“小”、“精”特点,其能够全面满足地理学科的“碎片化”、“微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借助微课,活跃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会对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教学有效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兴,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由于,初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的板书也无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位置,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所独具的“短”、“精”、“小”的教学优势,既可以利用微课将更多的地理教学内容加以“浓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教学产生更高的专注度,加速其对各种“碎片”的学习与记忆。同时,微课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借助各个“碎片”加以重新建构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新知识的能力;使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行着新、旧地理知识的“交融”与建构,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2]。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有趣味的地理故事与地理知识、概念加以有机的整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初中地理教师不可将微课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只能充当辅和补充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微课的‘碎片化’知识加以自主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2借助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网络地理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丰富;因此,初中教师也要及时对自身教学模式加以不断优化与创新,更要通过再学习、再进培训来不断给自己“充电”。初中地理教师在全面丰富自己教学知识体系过程中,也要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加以应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地理知识。教师既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行“简要”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需求,制作成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而实现“按需”学习的个性化教学,这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制作成动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加以展示,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类似于这样的微课教学,既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将更多的生活化问题引入到“地理世界”中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解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现象;这对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均具积极作用。

3借助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具有良好的“精”、“微”特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每个学生受其自身学智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均客观存在着个体化差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可将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加以分类,并制作成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微课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学习内容;并对微课教学内容加以科学遴选。如针对优等生的地理知识训练,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对整体宏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较强习题练习;而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则应尽量以基础性地理知识来进行,使之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在全面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能够符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实现了个体化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3]。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讨论性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地理学习兴趣;使之在各类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也能学习、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而也实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学生为主体原则,合理地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在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爱惠.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思考———以《非洲气候空间分布》微课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

篇4

一、微写作的概念

微写作便是微型写作,是一种篇幅小,耗用时间短的一种写作形式。微型写作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小说、戏剧、诗歌等文体,微写作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创作,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微写作。微写作的写作内容很丰富,作者可以自由发挥,通过简短的描述让观看者了解整件事情。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或者是对友人的祝福都可以被称作微写作,微写作注重的不是作品的篇幅而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说微写作能够很好得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而阅读的人则能够通过简短的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微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传统写作的限制很多,而微写作的写作要求就比较简单,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对于学生来说,微写作比传统的写作要更加有趣,在微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内心的一些感触,总之,微写作的范围很广泛。微写作的写作环境十分随意,就像是在诉说内心的话语,类似于老朋友之间的交谈。在微写作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很好地进入写作的状态,但是在传统写作课时,学生对于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是无从下笔,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切入。教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的时候,要注意支持学生表达内心真正想要说的话,真实的记录之间的情感,学生在微写作的时候才会真情流露,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微写作训练的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时,要让初中生在微写作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尽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对于一件事情自己最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微写作要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学生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写作的素材,能够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对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进行描述,这种微写作会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时能够为初中生讲解知识要点并且灵活的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只有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才能够逐渐的加强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我在给学生开设了微写作的课堂之后,学生就经常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一样的事情在不同学生的笔下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前一阵时间发生了对于老人摔倒到底应不应该扶起来的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写作的篇幅不长可是学生的观点都特别的明晰,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分析。真实的生活经历才会让学生写作的时候有感而发,才会有着学生自己的认识,写作离开实际就成为了小说,就成为学生比拼想象力的过程了。所以教师在微写作的课堂上要能够从生活中取材话题,设置写作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有宣泄点。这样学生的微写作才可以正常的进行,学生写出的作文才能更加吸引人。

(三)微写作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取材于生活的微写作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而且初中语文教师开设微写作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要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微写作更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微写作的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于要写作的话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让学生做笔记、记录生活感受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仔细地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发现很多适合微写作的素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逐渐的积累中慢慢提升了写作技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

三、微写作的特殊意义

和其他的写作模式的差别较大,微写作以其靠近生活、反映生活实际情况被很多初中生喜爱。很多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并不高,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微写作的素材取自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虽然写作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可是表达的情感是很强烈的。微写作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重新拾起对初中写作的热情,能够通过微写作这个方式让初中的写作课重新受到学生的重视。同时,教师在讲授微写作的同时不要忘记将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生活。

篇5

关键词:化学 实践 实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也将面临新课程对旧理念、旧教学方式的冲击。新课程怎么教?新教材如何用?已成为教师所关注的也是急切需要思索的重大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九年级化学教材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区别:新教材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探究,提倡探究学习,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其作为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作用。新教材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提倡学生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像原来那样在缺乏实验器材、药品的条件下画实验、讲实验,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同时,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器材、药品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废弃用品来完成实验。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笔者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在启蒙课中突出实验的重要性

以往初三化学的绪言课一般只需要一节课就可以结束了,而人教版新教材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安排了三个小节,内容不是很多,一个课时也可以结束,这样简单的化学启蒙课是不会激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和热情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化学学习兴趣对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为此,我安排了两次课(4个课时)来完成化学的启蒙课。在第一次课上安排了“化学研究什么?”、“化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和“怎样学好化学?”三个主题。让大家踊跃作答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有人说化学是“有趣的科学”,这时可展示“无字天书”、“绿色烟火”等小实验,虽然相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学,但是色彩光辉的明显现象足以让学生们趣味盎然。有的同学认为化学是“可怕有毒的”,我首先肯定了化学的确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污染,然后顺着其他学生提出的“化学是实用的科学”的说法,讲述化学在化工生产、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各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让他们不再畏惧.还有的学生说是“化学需要计算”、“化学要做实验”……第一次课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让学生各抒己见。第二次课的两个课时全部用来进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训练。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绪言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今后学好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个化学教师都明白这点,可是为了应试又往往将它忽略。其实,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实验这种形式,喜欢五彩缤纷的现象,更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喜欢创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不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1、化险为夷

例如在讲氢气的性质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氢气的可燃易爆知识。对于氢气的爆炸实验普遍感到畏惧,不敢动手,甚至不敢看。这时师生共同想办法,用底部被拉裂的塑料瓶做反应器,在瓶口扎一小孔,小孔中插一细玻璃管。将氯气发生器的导气管从塑料瓶裂口处插入,收集一瓶氢气。然后打开玻璃管口,点燃氢气。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立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可转念一想,如此“声色并茂”的实验原来这么安全,起先还畏缩的同学很快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几个踊跃的学生自己上台来亲手做这个实验,让他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瞬间的乐趣。

2、简化实验

为了化学实验的直观、明显、省时、准确、安全,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对一些实验进行简化。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就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一会儿,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3、改进创新

3.1.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可以使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3.2.对于受条件或季节影响的实验材料,可以通过改进原料的方法进行实验。

3.3.对于一些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理解的实验,可改进操作程序及步骤,使过程更加简捷,步骤更加合理。

3.4.有的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可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三、开展微型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篇6

本学期,我在课题组的推动下进行了微课的实践与探索。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不是一刀切地全部运用微课教学,而是选取了几种特殊的课进行尝试,以此推进课程改革,希望我的实践与探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面介绍几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案例,分别是概念教学课,典型例题、习题的教学课,复习指导课。

一、概念教学课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对于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概念记牢,重要的是要把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可以利用微课做到,把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录制好视频,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回顾概念,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次根式时,二次根式概念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语句,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但它的外延和内涵常常让学生搞不清。我在百度优酷视频上发现一个录制好的《二次根式的定义》微视频,形象直观,语言幽默,我大胆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个曾经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2分多钟的微课里带来了欢乐与效益,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我以往任何一届学生都好得多。随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讲解中我如法炮制,利用PPT结合屏幕录像,自己制作了一个4分多钟的微视频,学生对于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性质,居然与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特性没有发生混淆,效果出人意料。

二、典型例题、习题教学

创设和选取典型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都尝到了甜头,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课。

关于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必然得出第三个结论,这一典型例题,在例题讲解时,因为图形简单,学生理解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特别是图形线段较多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根据这一现象,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有意制作了一个叫“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微视频,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学习,同时提出要求,用其中任意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你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吗?请你自己制作这一微课?这一视频作业令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效果相当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而冥思苦想时,我轻点视频,伴随音乐,学生便恍然大悟。几次过后,学生对这一类图形一目了然,就连基础很差的学生竟然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数学课。

三、复习指导

篇7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初中化学 教学意义 教学对策

化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藏区初中学生来说,使用的教材不仅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轨,而且加上语言带来的障碍,很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他们来说化学学习是一个难题,普遍存在化学学习障碍。化学学习不仅不能为其参加中考加分,反而成为拉后腿的科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应用中理解化学知识,在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化学水平。

一、在藏区初中化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活化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身边生活知识,用学生都熟悉的场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更接地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化学知识对学习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加上教材中普遍使用汉语编写,语言的障碍使得化学学习更晦涩难懂。开展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不仅使课堂更生动,而且直观、形象的解释比起教材上呆板的叙述更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三)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理念。

化学是一门关于生活的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化学学习与生活实现有效结合,学生就能真正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活学活用,在运用中理解化学理论,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如何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研究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尽量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切实的生活体验中选择教学素材,开展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研究生石灰与水发生的反应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次煮鸡蛋,将鸡蛋放进生石灰中,加入水,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当水遇到生石灰冒出大量白色水蒸气的时候,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敲开鸡蛋,鸡蛋已经熟了,让学生带着“水遇到生石灰发生了什么”的问题进入新课,探讨相关化学反应过程。再如在研究木炭的吸附性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墨水、木炭开展相关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木炭具有的吸附能力。

上述小实验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虽然可能学生并没有注意到,但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记忆相关的化学知识点,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利用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更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化学并不是一门注重死记硬背的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观察与探究能力培养,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是培养科学探究思维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穿插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探究精神。如进行铁钉生锈的研究之前,给每个学生分发一颗铁钉,让学生用小纸盒装起来放在教室,每天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后,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总结分析铁钉生锈的原因有哪些。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在感受实验乐趣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开展实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研究二氧化碳的特性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二氧化碳倾倒实验,在密封的玻璃箱中分层点燃蜡烛,将制好的二氧化碳导入玻璃箱中,观察现象,发现蜡烛熄灭的顺序是由底层到顶层,以此判断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而且不能燃烧,更不支持燃烧。

(三)以微型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地区受到经济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教育水平受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实验器材缺乏,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微型化学实验,有效解决物质缺乏的制约,以最少的器材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用矿泉水瓶制作洗瓶等,在动手中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每个地方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地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当地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学好化学,开拓思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探究性教学整合的主要形式

1.自选主题式探究

这种形式与微型网络探究模式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都是将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激动点等问题,以很多主题形式及任务在课前予以公布,要求学生自由组队(一般4人),并按照小组陈艳(化名)的特长、爱好选取一个探究主题,尽量避免小组主题选择重复。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并要求各个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涉及某个小组研究的有关问题时,该主题小组的组长作为该节课的主讲人,使用制作好的PPT课件讲解课堂内容,引导同学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究课题,自由组队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网上查询、分析、整理、制作课件、网页等各项技能,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给定专题式探究

这个形式与拾荒者模式差不多。这种模式是教师按照以前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等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来制定探究课题内容。然后教师需要将选取的问题制作成各种课题,也需要将其制作成网络课件,课件的内容需要包括“提出问题假设”“引导分析问题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资料”三个部分。引导学生按照提供给他们任务的三部分内容的资料、数据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使学生依靠教师提供的无结论材料且不限于材料而进行不同方法和不同程度的探究过程及总结出不同的特征的结论等形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分析、探究、推测及不同的研究过程,不一样的立场和结论的产生。

3.自由主题式探究

这种形式与网络探究模式具有相通之处。它是学生按照初中政治课学习过程中自己尤为感兴趣的问题与初中政治内容有关的社会高度重视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按照自愿自由的原则选取课题,充分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查询有关资料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短信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课题探究的结论可以通过演示、参赛、交流等形式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并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造问题情境,引发问题

使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融合和再现功能,充分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一步深化问题情况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情境中包含内容的探究与思考。初中政治课程相比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征在于紧密联系实际,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怎样把灵活的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信息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现实情境,也可以通过音乐或文字,创造出多种意境,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也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将生活中的故事再现出来。

例如,在讲到“祖国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大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名胜古迹栩栩生动,引导学生切实感知祖国的魅力。又例如,在一国两制的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历史的变更,让学生明白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再向学生展示出当前香港、澳门、台湾的现状,让学生深入领悟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的最佳方式。

2.借助网络环境,开拓自主学习新时空

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查询、收集并整理信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材料收集是否详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结论。

在以前信息技术较为缺乏的时期,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都是由老师完成。对于特定的篇目,若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有效的资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们与知识的距离。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信息库。在网络资源库中,学生面临的不再是资源匮乏的困难,而是由于资源过于丰富而无法取舍的困难。信息技术为老师开展探究性政治教学提供了及时、多向取得信息的可能性,使学生不再依靠老师提供的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

篇9

一、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的兴趣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学习质量的有效保证,是达到英语教学目的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的关键是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研究表明:情感和意志直接制约着人类交往,教学中师生间的交际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由此可见情感是打开心灵窗户的钥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新课标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积极引导学生,同时全身心地与学生一起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在专业知识方面把好关,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其次要在实践中运用英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小,阅历少,且大多对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致使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学好英语就是为了考高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让学生清楚学习英语是国际化交际的需要,口语学习颇为重要。当然要使学生对于口语学习真正产生兴趣,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内和课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可交流、可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在运用中体会到口语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讲授“问路”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没有照搬图中人物的姓名场景,而是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设计了一场在校园或街道上相遇的情景,让全班同学自导自演了一场互相指路的好戏。由此可见,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所学的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尽量多组织一些游戏、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到口语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众所周知,任何仅以单一的形式呈现或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是低效的。因为大脑对于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抑制,更谈不上兴趣的产生与保持。而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旺盛期,惯于“喜新厌旧”。单一的学习模式必将使其兴趣锐减,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花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短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这样做,既是温故知新,又是对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俩俩对话”为主的口语交际话动。在对话教学的起始阶段,每课时都可以安排一个微型对话。教师可采用孩子学习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景中理解对话的意义,借助听说,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结构,从整体上感知语言,获得英语语感。首先教师要创设语境,让学生感知语言意义,在语境中理解并学习语言;其次要求学生模仿跟读,最好能利用听力设备,跟随磁带去模仿;然后要求他们能够背诵,并要及时地检查背诵情况,学生们必须做到大胆、大声、流利;最后进行替换对话,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分钟对话竞赛。以对话入手的“模仿交际”的教学形式切合初中生活泼、爱说、好动、爱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它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一开始学英语就敢于开口说,并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

三、 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在一节课里能充分利用或设置较为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学生很容易脱离课本的约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表达自我。

第一,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合理利用好这些教具有助于教师能清楚地把所要教授的内容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入为主形成英语思维。教师切不可为出新而“喜新厌旧”。当然,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这些直观教具的设计和制作。比如在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可以让学生们运用手边的实物进行对话操练。

第二,模拟生活情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表演。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学生死板地坐在教室里是一无所获的,情景教学要尽可能置学生于真实情景学习,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扮演演员的角色,例如在学习购物用语时,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消费者,以恰当的语言,准确的动作,真实地再现购物的场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亲身参与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言环境;生活化情境;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74-01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不停地讲解语法句型,而应巧妙地创设各种语言情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景教学呢?

1.教师以身作则创设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应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是观众或听众,教师应身体力行,加入到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去,并适当地进行引导、加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积极参与进行情景操练和自由表演,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积极、肯定的情感中得到发展,思维才变得更加活跃。这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的身体语言即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境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情境的表现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去。

2.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具体情景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情景,然后再运用恰当的媒体呈现出情景,才能使情景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下面就如何设计情景谈四点体会:

2.1 “模仿情景”教学设计。英语学习的重点是模仿。以对话为例,初中英语教材中设计了一些表示问候、祝愿、约会、购物、打电话、谈天气、提供帮助等功能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话进行模仿练习,此类练习易于操作。如学习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根据对话内容设计情景: 学校各兴趣小组招聘学员,主持人问应聘者: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Can you swim?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 play computers? Can you...? What's your address? How can we contact you? 等,学生轮流做主持人和应聘者,通过情景问答,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2 “激励性情景”教学设计。现在的学生愿意积极地进行思索和探讨,而不愿意被动的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设计"激励性情景",如穿插竞赛(抢答)、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以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The tiger and the monkey, The queue jumper等等。让学生分小组模仿课文中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推出优秀者在班里表演,并适当奖励,便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2.3 “结构情景”教学设计。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如果篇章结构把握得好,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以及故事情节有很大帮助。初三英语课文相对较长,如果仅靠口头讲评,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因此,设计一些形象、直观的情景就很有必要。如学Christmas Day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篇章结构,边放录音,边随课文情节变换屏幕镜头,把课文主要信息展示在屏幕上,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利用现代外语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的交际情境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声画结合的录像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外语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情景化。外语情景的创设能逐步减少学生利用母语进行心译的过程,加快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的连接,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例如,在教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时,这课要求学生掌握问路和指路的表达方式。为了给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直观情景,笔者根据课文的要求上网下载了一段有关问路和指路的短剧,并事先布置学生去预习课文和查找有关问路和指路的各种表达方式。

上课开始了,在Greeting and free talk 后,笔者把电脑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出现了笔者事先准备好的问路和指路的短剧,因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所以同学们观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甚至跟着模仿剧中的指路姿势。

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对话,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进而积极进行交际。

4.利用课外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英语学习必须贴近生活,与生活脱节。那就是割断了学习语言的源泉,没有源泉,语言是没有生命的,它的光彩也必将黯然失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创设环境,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靠课堂上有教师为学生所创造的景物、场景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微型的社会,把花草树木、鸟兽动物、高楼大厦请进课堂,让学生看到、感受到生活就在你身边,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觉、记忆、思维。把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互相协调。如:布置教室以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或是在自己的课桌、文具上贴上相对应的单词句子,以让学生受更多的英语熏陶。还有就是充分利用好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让学生在黑板上轮着写自己收集到的"英语新发现"。甚至教师可以为学生集体录制一些有关英语学习的新信息及有价值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氛围。

总之,在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充分发挥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钱进.让英语课堂生动起来――中学英语情景教学四法[J].中学教学参考, 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