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篇1

(1)三年级英语课堂用语不规范,中文翻译太多。

(2)忽略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

(3)活动形式多样,却只流于形式,没有太多的实效性。

(4)上课时指令目标没有显性化的要求,不能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细致。

笔者结合以上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三年级起点的英语教学进行了以下几点实践:

一、使用规范,简练的课堂用语,倡导英语授课的理念

小学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尽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有的甚至还没听说过英语,但我觉得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必要时才辅以适当的中文作解释,帮助学生尽快理解老师所说英语,还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倡导用英语授课,一定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所谓的“简练”就是简单、精炼,不拖泥带水,学生易懂。如果用远远超过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过于复杂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不仅不容易被他们理解,而且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有时还会增添他们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从而惧怕学习英语。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停止去进行另一个活动时:在教学字母时,可以以教师说字母的形式让学生停(T:A,B,C.Ss:C,B,A);教学新单词时,可以以单词的形式(T:he,he,he.Ss:he,he,he.);也可以以句子的形式,等等。通过这样简单的课堂教学用语,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用中学,学中用”的能力。

二、关注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作为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从第一单元就开始学习26个字母了。在学字母前,我觉得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字母,还要正确地书写,重要性在哪;学生明白后,再进行字母的教学。在学习字母时,要贯彻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学字母的发音时,先让学生听清楚教师的示范读,并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型,再学读字母,学生已经能听读字母后,再用粉笔在预先画好在黑板上的四线三格内进行规范的书写示范,这样才可以进行扎实的字母训练。学完26个字母后,和学生一道将26个字母按读音归类。字母的认读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拼读单词中的每一个字母。如先读hello,再拼读h-e-l-l-o,hello。当学生已经能熟练认读和书写26个字母后,可以先让学生默写26个字母,再打乱顺序听写,教师也可以读单词中的字母,学生听写:如教师读morning,m-o-r-n-i-n-g,morning,学生写出morning这个词,这样不仅便于教师的批改,还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认读字母,知道字母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单词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三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主要难题是单词和句子的认读,那么教师在一开始就要加强对学生认读策略的培养,要经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采用整体感知方式教学生词。渗透字母或字母组合发音规则的教学,对比相似的单词,也可以用些趣味性的想象来帮助学生认读。如:ruler和rubber两个词的词义学生很容易混淆。我就故意把ruler中的1画成一把长长的尺子,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意思就明白了;she和he比较多了什么呀?she比he多了一个s,s像一个马尾辫,那就是代替女的她。学生很快就记住词的意思,并认读了单词。常规训练不在于多,贵在坚持,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以下一些因素:教学活动要在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引导下设计;活动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要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层次性;活动说明要简洁明了,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活动过程中间要有显性的评价,等等。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亲身经历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情境,要分层设计,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说、唱、跳、画、演中学英语。在活动前教师做好示范,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不可能关注每位成员的个体活动,一些学困生会因为任务较难没能得到教师的帮助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深入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分组时要保证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不让一位学困生掉队,这样组内成员才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创设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英语。另外,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评价记录,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活动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

四、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为细致,更为显性化。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要求

篇2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课程由教材来体现。在教材中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今后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语文教材研究的质量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思路新颖、结构体系合理、贴合新时代人文主义教学精神。但因小学生教育需求不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逐渐显现。本文从教师授课的角度分析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能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起到积极作用。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出现的问题

(一)选材问题的分析思考

首先是教材中诗歌内容的选材。苏教版小学诗歌部分存在问题,有教材编排偏重古诗词,没有选取儿歌进行均衡。另外,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古诗词应配合引入和解析,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简单语句带领学生进入篱笆、大树、落花、飞蝶的美妙意境之中,而《示儿》这样背景复杂的诗词,要在诗词之前附上详细的时代背景介绍及人物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其次是童话内容选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内容占有一定比例,但多分布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则多是纪实、景色、风土人情之类内容。最后是写作内容的选材与分析。苏教版教材中的写作部分以人文话题为主,主要以日常生活、自然风景、内心感受为主,跳出了形式化的怪圈。但教材对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与写作思想的引导不足,对学生思维形成约束。如四年级关于描写植物的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写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与发现,若教师引导不当,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局限在植物生长特点的范围内。教材应去除约束性的写作引导,强化“以读促写”式写作教学,增加每一部分写作教学的范文数量、种类,多角度、多层次给予学生点拨。

(二)细节性问题有待推敲

小学语文教材有细节要妥善处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地方表述欠妥、语病等问题,如《船长》中有句话:“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根据实际内容,大副回答船长轮船能坚持大概20分钟,只是理论推断,不能作为准确的依据,后边的“第20分钟”强调了这种预测的精确性,不科学,易引导学生盲目相信推测。另外,教材中存在语病。小学生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模仿力,教材中问题具有负面影响。未来教材编纂要消灭语病,精化遣词用句。

(三)有些语病问题的出现

苏教版教材出现的语病问题如《番茄太阳》(四年级下册)中语句:“小女孩叫明明,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听亲戚说城里大医院可以换角膜,为了让孩子复明,父母就带着孩子到城里来了。……医生说复明的机会很大。”这里“复明”不当。“复明”是指眼睛原本是好的,治愈后复见光明。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显然是先天性的,不存在“复明”一说。如果用“复明”,就等于告诉人们小女孩原先是看见的,当然也见过再普通不过的太阳,怎么存在下文爸爸挑了一个番茄放在小女孩手上说“太阳就是这样的,你摸摸看。”更不存在“番茄太阳”一说,否则整篇课文都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同时,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春联》(四年级下册)无主语,句中应加“他”。“一种学习”因为少成分,造成词语不搭配。可改为“一种学习方式”。教材语言应规范。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

(一)教师要多引导孩子说语文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兴趣。如学完《春雨》、《春晓》两首古诗后,我告诉小朋友“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找到春天了吗?从哪儿找到春天的呢?”学生有的说花园里,有的说小河旁……接着我宣布在这美好的春天开一个故事会。学生纷纷发言,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突出过程与方法特征,改变语文教材文选式的格局

语文教材自古是文选式,后来有了单元式编排,形式还是文选式,是把大致相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按顺序排列。新课程的几种语文实验教材和以往以文体为单元的教材相比有了变化,虽然以主题为单元选编课文,形式上仍是文选式,文选式教材格局难以打破的原因就是教材中心占主导地位,以为学语文是学文章,学文体形式,学主体内容。如果编制教材时,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内容,就会出现全新的语文教材形式。语文教材展示的是学习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发现、掌握与运用过程,所选的学习材料是为过程和学生发展服务的,这是新课程期待的教材形式。

(三)设计反馈性学习,改变语文教材低功效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是教科书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程序。反馈性学习程序有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等多种反馈性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这些反馈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注重形成性学习与形成性评价,这一理念转化为学习行为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教材课文与单元中增加反馈性学习设计,这种反馈性学习设计要照应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体现探究精神。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内容的教科书,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语文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语文教材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有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语文课程标准新观念的语文教材,决定性的环节在广大语文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广大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提升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课堂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顾娟.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比较分析――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J].语文学刊,2011(20):131-133.

篇3

一、认真研读引语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一)提炼引语中的学习方法,让教学有“度”地把控随着年级的升高,单元引语的内容也逐渐从激发兴趣向传授方法的层面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在揭示训练重点时,引语也从提醒阅读方法、领悟表达技巧、建议综合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引语中提到:“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在这则引语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扎实贯彻。首先,“想象情境”——本组课文以文艺性说明为主,分别介绍了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这一阅读训练则在提醒教师要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下明晰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境,感受相关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在文本关键核心语言所营造的磁场中徜徉体验,从而获取自我的价值体验;其次,“留心表达方法”——说明文有着自身的写法特质,四年级学生并非一次接触说明文,内容的获取感受是基础,但不能视为四年级学生的终点,应该将说明文特有的材料选择、说明方法、结构安排等关乎写作技巧的内容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初步的感触,更新学生的写作认知体系;最后,“搜集资料”——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而要将视域拓展于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收集、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将引语中的教学策略提示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教学才能行走在扎实而有效的教学之路上。

(二)把握引语中的逻辑联系,让教学有“路”可循现行的小学语文12册整套教材都是编者按照科学规律综合考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编排而成,每个训练点都按螺旋上升的方式置放在不同教材中。因此,教师切不可聚焦教学的一点,而要放眼于整套教材,厘清每个训练点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上文提到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其实在之前的教学中就能够找到与其相应的源头,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在四年级则提出“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到了五年级引语则又提出要“入情入境,体会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依循一点,不断超越和突破,形成新的要求。依循这样的训练安排,教师只有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每个训练点的基本起点在哪里,应该按照怎样的发展趋势进行,编者这样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从而将每一步的训练落实在最佳点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度。

二、充分利用引语媒介,深化教学内涵

(一)引语导“学”,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以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引语为例。这组课文以“灿烂童年”为主题,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烂漫。如何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沉睡的记忆,让学生随着课文的语言感受童年的丰富多彩呢?引语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童年想一条弯弯的小河。本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的几朵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1.学生研读引语,试想可以学习到哪些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单元的目标意识,有哪些童年故事,这些故事又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凸显了童年怎样的特点。2.教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补充:你们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特别值得珍藏的记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学生对童年生活有了基本的认知,形成了最初的价值体验。借助引语,教师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课内伸向了课外,引入的导向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引语促“练”,扣准语言历练的支点单元引语以极其简练而概括性的语言将原本看似松散的零星文章构建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构建的方式源自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材中的课文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有机连接起来,才能找准课文与引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叩问这样几个问题:引语与课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些文本依循这样的共性被编者放置在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又分别是从怎样的侧面凸显了单元的主题。以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引语揭示出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而教材选用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人物刻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以典型的动作描写成功将两个顽童的形象表现出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则借助细节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吝啬,其他课文中有的注重侧面,有的强化正面。每篇引入就如同枪支上安装的瞄准器,将阅读教学的焦点和重心置放于整体课文的核心与关键之处。明确了这种认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可以分课文逐个击破,完成教学的突破,更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照探析的方式,领悟感受课文不同的描写方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语串“教”,把握教材编著的结构有机整体,既要注重细节的描摹与刻画,也要注重整体的策划与回归,写文章是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教版教材在开篇即以引语的方式统领整组教材,除了课文与之匹配对应之外,习作、口语交际、回归拓展等诸多教材环节都与开篇中的引语息息相关,都成为引语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教材形成了前有统领、中有贯彻、后有回顾的总分总有机结构。这样的设置安排也使得教学始终行走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强调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其引语就以“当你得到父母疼爱时,是否想到过为他们做点儿什么”作为叩问,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人间真情”,而除了课文与密切相关之外,“口语与交际”中也在“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习作中也要求谢谢“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在“语文园地”中则更将孟郊的《游子吟》列入其中,共同构建了“父母亲情”的感人单元。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讲的艺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86-01

成功在于改进和创新,作为执教者,应当时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素养为目标,并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使其将课堂视为自己的兴趣园地,在此茁壮成长。

一、导课,“讲”出热情

谚语讲“万事开头难”,导课,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谚语又讲“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上课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奠定学生渴望新课堂体验的一种基调。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感染学生,用敬业的热情与个人风度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的历史背景。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是一种,它曾经被外国殖民者用来毒害中国人的身心。后来,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鸦片进入中国,而林则徐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当年的壮举。”生:“老师,我知道这个故事,林则徐。”生:“老师,我也知道,林则徐当年当着外国人的面把鸦片销毁在洋鬼子的面前,真是太威武了。”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大家饶有兴致,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听着课,生怕错过了什么内容。而笔者在讲出热情的同时,也唤醒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历史故事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会主动要求给大家讲讲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知识,这种氛围正是笔者所追求的。

二、点拨,“讲”出智慧

课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学堂,当学生殚精竭虑而不得解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困惑之处,加以点拨,为其“授业解惑”,彰显智慧之风。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在讲课中就课文中一些知识丰富的细节进行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师:“现场礼台上的一侧是穿着官服的清朝官员,礼台的另一侧是什么人物呢?”生1:“另一侧是官府邀请的外国商人,其实这些人都跟鸦片有关系。”师:“清政府为什么邀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生2:“这样做,一来表明了国家禁止鸦片在中国贩卖的决心,二来是对外国商人的警告。”学生回答的都很有道理,并且显示出他们在认真思考。这样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式的点拨,能够指引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养成在发现问题时,不满足于表象,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对于那些未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笔者会提出其他问题让他们在课下完成,通过对其观点进行点拨,给予学生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三、评价,“讲”出激励

课堂如果只有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在努力经营的话,课堂将会变得渐渐失控,或者教师因学生不能给予预期的响应而失去讲课的热情并且轻视学生,或者学生因教师讲述得乏味单调而失去听课的渴望,厌恶课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其做出评价,使评价能起到激励学生热爱学习的作用。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对学生的问答环节做出了回应,鼓励他们求真知,追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对待知识要努力探索,直到获得自己的答案为止。对生1的评价:“看来你认真阅读了课文,找到知识点的所在,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期待你下次精彩的表现。”对生2的评价:“你概括得很好,你肯定也是认真阅读过课文,知道其中的关键所在,还能恰当地表达,真是很棒!如你所讲,林则徐是为了宣告中国对抗外侮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向中国的百姓证明,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是不会姑息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表现出教师的关怀和公正,鼓励他们不断学习与思考。

四、延伸,“讲”出广阔

一堂有成效的语文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对课堂做出适当的延伸,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独立思考精神的养成。课堂的延伸,可以是对人文精神的讲解,对文章独特写作风格的讲解,对文章作者个人生平的讲解,对诗词平仄韵律之美的讲解,对某项技能学习技巧的讲解等。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就的历史意义作了一番延伸,让同学能够深深认识到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报答祖国的必要性。师:“同学们,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着近代中国的爱国志士同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的行动坚决抗争到底的决心与毅力,代表着坚决捍卫国家和,将外国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的不屈斗志。”生1:“是的,老师,落后就要挨打。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才会被外国列强一再欺凌。”生2:“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做祖国未来的领头兵。一定要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来维护世界和平。”笔者认为,对学生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延伸,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是教师及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修正,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建议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导课点燃课堂氛围,唤醒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讲”的艺术,给予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儿童;表达

诗歌在语文课程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产生朗朗上口的美感,还能够使得学生在聆听和诵读中丰富认知视野和思维。重视诗歌教学,走出过度依赖教师讲解和教参解读的被动化学习窠臼,多从诗歌的意境、意象、情感和韵律等四个方面的“美感”出发,让他们在主动摘录和筛选的过程中捕捉敏锐语感和生成丰富感知。一方面,能使得语文教学更有鲜活养料,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能使得小学生在主动发现精彩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动力。

一、深情朗读:言意共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关注诗歌中经典,不妨多让学生去主动朗读,让他们在带着激情深入品味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趣点。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教学同感,要想让学生明白诗人所赋诗歌的要言和洞察其中深意,就必须带领学生多读诗,让言意共生。

深情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感悟、渐入的过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山行》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多读此诗,并要求他们思考:杜牧在什么季节登上山?杜牧在登山中看到了什么?作为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更多表现了深秋时山林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秋林美景。通过朗读,学生定会体味到山林秋色图的美丽,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也能明白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所深含的赞美之情。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借助学生的读感,让他们主动表述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打破常规的秋愁的写法,主动登山观察,写的美景可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同学认为,诗中要想枫叶那样红,就需要一种不畏寒气的精神,可见作者的豪爽向上的精神……

读的形式可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自主朗读,可以是同伴互读,可以是集体朗读。结合诗歌的不同表现,可从中摘录筛选出不一样的“言”,并鼓励学生与作者对话,把握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大声朗读,体味其中的“意”。

二、大胆摹写:惟妙惟肖

照葫芦画瓢,讲究的是一种模拟基础上的再创作,讲究的是自我仿写的能力培养。多给学生“涂鸦”的机会,定能使得他们在摹写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摹写、创作中产生灵犀和写法,以达到惟妙惟肖的作用。

大胆摹写,让学生有了学习借鉴与总结反思的机会。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江南春》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时的江南春季美景,更能够了解作者写作该诗的时代背景。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可谓是美言佳句,多漂亮啊。不妨请学生摹写一番,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双眼去观察自己家乡中的美景。有的同学吟出了“空中燕舞静里动,湖边鱼儿争抢食”,将公园中小燕飞翔和湖中鱼儿争抢食物的场面活灵活现显露了出来。有的同学以雨中的春景为写作契机,写出了“鸟鸣虫儿躲,花艳草儿绿”。

让学生有摹写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所言所感,定能使得诗歌教学更有趣味和情境。尊重学生能力差异,多以形成激励评价的方式认可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保持高度的摹写激情。多给学生指导和点拨,让他们在找出诗歌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模拟运用,提高写作表达的能力。

三、编演结合:绽放精彩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予以关注和引导的重要方面。让诗歌的静态表现变为动态展现,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激情,更能够给他们更多自我创造的机会。自编自演诗歌,让学生的学习创意得到展现,更能够使得诗歌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找出诗歌中的精华,编演情景剧,让诗歌真正嗨起来,定会别有风味。如,五年级下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整体朗读古诗的基础上,围绕“你看到了什么?”建议他们主动表述自己的感知。很多同学看到了杨万里在春季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旅游一番的情景。对呀,既然去踏春,肯定有惊喜的发现。于是,我学生模拟其中的情境进行表演。有的同学组成了创作团队,扮演了杨万里、儿童、村夫等不同的角色,并就各自的神情动作提出了自己的遐想。有的同学通过歌舞相伴的形式,将作者的吟诗与儿童的追黄蝶融合,形成了更多的不一样融合。

给学生创作的舞台,让他们在主动找出精彩点的基础上深入展现,让诗歌真正散发出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围绕诗歌的表达主旨意图,多鼓励学生讨论,让他们在梳理有效信息中把握重点。多给学生提供模拟表演的情境,让他们在不拘一格的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思维灵感,定能使得诗歌更有不一样的诱惑力。

是的,让语文教学像诗歌那样充满意境和韵律,不仅能帮助学生激情融入其中主动探知,更能够使得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深刻体验。让诗的美丽和儿童的本真有机融合,多给学生自我尝试、运用机会,让他们在诗歌的天地里畅想、飞舞,给他们提供更多奇思妙想的机会,定会使得语文教学“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确定培养的目标,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以及相应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96-02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应达到的阅读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 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综合素养。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利用评价的手段,促进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做法。

1.确定阅读的目标要求

1.1阅读速度:三年级上学期达到每分钟阅读150字,三年级结束时每分钟阅读不少于200字;四年级上学期每分钟阅读不少于250字,四年级结束时每分钟阅读不少于300字;五年级上学期每分钟阅读不少于300字,五年级结束时每分钟阅读不少于350字。

1.2阅读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进行赏析评价。三年级上学期读5遍课文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下学期读4遍课文就能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和重点句,并能对划出的句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四年级上学期读3遍课文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和重点句,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下学期,读3遍课文能很准确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划出的关键句和重点句能有自己合理的认识和评价;五年级上学期读2遍课文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和重点句,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下学期,读3遍课文能很准确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划出的关键句和重点句能有自己合理的认识和评价。

1.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阅读教学的途径,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音像、影视,广播,获取信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睁大眼睛观察社会和自然,亲自去实践,亲自感悟,拓宽阅读的渠道;能根据需要,多途径迅速获取信息,并把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1.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动笔,使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2.采取的具体措施

2.1阅读评价研究的准备。

2.1.1建立纵向的联系网络。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发动,取得家长的认可,得到家长的配合。争取家长意见,给学生购买一部分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学生在家有书可读。建议家长给孩子到本地图书馆办一个借书证,扩大阅读的范围。

2.1.2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每人最少捐献五本好书,再征得学校的支持,给学生购买一部分图书,充实图书角,让学生在学校有书读。

2.2阅读能力评价研究的实施。

2.2.1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阅读方式。

(1)品味性的精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对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精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文章要反复读好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浏览性的泛读,教给学生浏览文章的方法。对那些内容浅显易懂的书或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以采取浏览法,先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内容提要、前言等,力求迅速准确的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篇7

这是美国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教师提出来一个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呢?教师说“: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把事先准备的一对老鼠请进教室。于是从这一天起,语文课就成了教师和孩子们养老鼠、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出了一系列词汇。一个月左右,小老鼠生出来了,孩子们也掌握了不少词语。第二个月,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鱼是怎么生出来的?”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在教室里养了一对鱼。第三个月,教师又问孩子们:“校园里面的树有没有妈妈?”于是,教师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开垦一块土地,种下树种。第四个月,教师再问孩子们:“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日晒夜露,他们有没有妈妈呢?”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去采集各种石头标本。这样的语文课,教师没有固守语文教材,学习内容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用真实、生动的活动为孩子营造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把枯燥乏味的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课程,在游戏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美国的教师和家长关心孩子们会不会创造,会不会选择,会不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活动的实际效果。中国的语文教学更为关注课文本身传递的信息,教师认为知识的教学才是第一位的,学生难得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跑进实验室。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导致学生视野的狭隘性,或许这是影响中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教学方法:美国注重整合性,中国追求有效性

美国遵循整体语言教学观,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与和谐发展,因此,其语言教学常常与动手、动脑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师会让儿童剪贴杂志上的图片,讲解图片的内容和含义,再让儿童画出表示“恐惧、生气和高兴”的画,把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其实,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同样是学习诗词,中国孩子往往是背诵记忆,美国孩子常常是将诗歌与音乐、色彩、图画结合起来。首先,老师读诗,播放旋律优美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孩子们陶醉其中;随后,老师再读诗,换了摇滚风格的背景音乐,让孩子选择哪种音乐更适合;之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诗歌,在安静的教室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停顿,孩子们轻轻拍掌……接下来,老师再朗诵诗歌,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人要表达的色彩;最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孩子们看着一幅幅自己描绘的图画,把诗歌默写下来。孩子们在信息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和智的启迪。比较而言,中国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有效性,追求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教师总希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学生忙于追赶教师匆匆行进的脚步,没有了“慢慢走,欣赏啊”的乐趣。教师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其实当堂学到的东西并不是都能立马转化为能力的,毕竟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周期。

三、教学时间:每天在校学习语文时间美国两个半小时,中国1个小时

下面是美国两位教师一天的课程安排:一年级:8∶20—8∶30签到、点名;8∶30—8∶45唱歌、画图或朗诵诗歌,字母练习等等;8∶45—9∶45写作工作室;9:45—10∶15选项课(戏剧、影片、字母中心、艺术等);10∶15—10∶30词汇练习;10∶30—10∶45共同阅读或互动写作(可能包括更多的词汇练习);10∶45—11∶45阅读工作室;11∶45—12∶30午餐和休息;12∶30—1∶15主题学习(社会学学习、科学、健康),可能包括互动写作,将会包括大声朗读;1∶15—1∶55特别安排(舞蹈、科学、艺术);1∶55—2∶45数学;2∶45—3∶10大声朗读和书本讨论。四年级:8∶20—8∶30开始,作业收集;8∶30—9∶00晨会,包括大声朗读,时事汇报和词汇学习、拼写;9∶00—10∶00阅读工作室;10∶00—11∶00写作工作室;11∶00—12∶00数学;12∶00—12∶45午餐和休息;12∶45—1∶30特别安排(体育、艺术、音乐);1∶30—2∶40主旨学习(科学与社会学习),通常包括大声朗读,一般总有阅读与写作;2∶40—3∶10大声朗读课文章节,书本讨论。可以看出,美国小学阶段各门课程中语文所占的时间最多。一年级和四年级每天都集中2个小时进阅读作业室和写作作业室学习,分散安排15分钟到40分钟不等的时间用于词汇拼写、大声朗读、书本讨论等语文练习,课下每天还有半个小时左右的独立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自然历史等不同题材的书籍。用于数学的学习时间为5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用于艺术、体育教育的学习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用于科学、社会的学习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中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基本上是每天40分钟的语文课,有的学校每天会有10分钟左右的晨读和15分钟左右的写字练习,在校学习语文时间加在一起也就1个小时左右。美国学校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使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学会阅读。纽约州的语文课程标准就规定:学生每年至少阅读25本书或相当的作品。相比之下,中国小学生在校语文学习时间少,阅读量更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教辅性”好书还是太少。

四、作业练习:美国注重实践性,中国关注文本内容的巩固性

篇8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课程;整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7-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语文是什么,经典又是什么,中华经典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有什么作用呢?”在本人看来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而经典又代表传统文学的权威,浓缩杰出文学的辉煌,尤其是中国经典古诗文历经千锤百炼,短小精悍,易吟易诵,是学生开放读书,积累语言的最佳材料。为此自己认为在人生的黄金时段――童年,中华经典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能力,下面就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分条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与原“大纲”比较,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新的“课标”着力强调的重点之一。

为此本人认为整合语文课程教学与中华文化经典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诵读《大学》,能使学生认识到:要“平天下”必先“治国”,要“治国”必先“齐家”,要“齐家”必先“修身”,要“修身”必先“正心”,要“正心”必先“诚意”,要“诚意”必先“致知”,而“致知”必须“格物”;只有以“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为基础,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有很丰富内涵的人文教育吗?而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是青少年的教育危机。尤其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其实,大人们讲过的,经典里早有记载,大人们忽略的,甚至是不懂的,经典里也素来俱全。与其大费口舌地向孩子们灌输一些自己都觉得似是而非的 “道理”,还不如和孩子们共同诵读文化经典。这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本人在班级近三年的研究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诵读中国经典文化,本班学生由以前的性情急躁、粗俗,变得性情平和、文明了。可见,诵读中国文化经典,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是很有效的。

2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文化积淀过浅。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为此痛切地指出:“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新语文教学思想的领军人物韩军说“海量阅读中国经典文化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低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中高年级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多,文化底蕴深厚,本人认为只有做到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和环境随处可有,我们要跳出“语言文字”的局限,扩展视野,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我们班学生诵读的《老子》《论语》等古代典籍里,就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经典著作往往融哲理、事理、情理于一炉,文约而义丰,虑大而思精,蕴藏着大智慧。当然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诵读这样的文化典籍,必然会了解到较多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人文典故,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会日渐厚实。

3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做到中华文化经典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诵读中国文化经典,能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效地增强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如在前半年学校组织的普通话朗读比赛中我班学生李仲语势流畅、饱含感情,以绝对优势获得朗读总冠军;在写作文时同学们能引用古诗文经典语句使语言简洁,富有说服力;在2011年的两基省检时我班四年级的同学对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能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语句表达他们欢迎的心情;在过一暑假后师生见面时,小学生们能用“一日不见如三秋”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对这些经典的语词随手拈来、脱口而出,这对普通学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尚难做到的。可见,在诵读中国文化经典中积累丰富的语词之后,学生们口语表达的“质”、朗读的基本技巧是明显的提高了。概言之,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体现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髓。千百年来,她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志气,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修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儿童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能力,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永存于中国人的心中,发扬光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篇10

【关键词】识字教学 电子“字”报 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13-02

不论是识字与写字,还是综合性学习,都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重要版块。尤其是识字教学,小语界几十年来对它的研究更是久盛不衰。汉字,是我国的通用语言载体,源远流长。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大小篆,再到楷行草直至现今的通用简化字体,它的实用性得以最大化地发挥,相比之下,自身的文化内涵却在逐渐淡化,汉字音、形、义不断演变的过程,是理据性不断削弱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适当地濡染汉字文化,探究其固有的“理据性”非常有必要。怎样更好地激发与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呢?对此课题组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总体思路是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构建和实施中高年级生字识写的综合性学习方案。

一 组内分工,组间循环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列举出了学生需认识的345个生字,其中要求会写225个。教学时,我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7人为一组),每个小组依照课文编排顺序轮流进行生字识写综合性学习,如第一小组负责第一课《老师,您好!》中需会读会写的生字:“崇、浸、项、劳、涌、塑、霞、编、茁、衷”等,第二小组负责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中的生字。

小组分工,各组设小组长1名,另选3名学生重点负责收集资料,2名学生负责整理、编排文字,1名学生负责相关设计,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组织交流评价。全班55名学生,共分为8个小组,每一次进行生字识写综合性学习均以某一小组为主,先在组内有目的有步骤地分工、合作、交流,再向全班进行展示与推广,以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进的目的。小组与小组之间依次循环进行。

二 查询整理,创作“字”报

每个小组依照组内分工,以具体的生字为“基点”,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延伸,提高“见识”,同时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充分运用电子文档、电子画报等图文处理技术进行“字”报电子稿编排,简称为电子“字”报。电子“字”报在流程上分为了修改版与正式版,“字”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字的“寻根究底”,适当介绍它在家族中的“演变”历史;可以是对某些生字的多种识字法的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还可以就一些生字的不同组词、形近字、多音字等进行横向比较、多维发散。

具体内容的选择需注重实用性与关联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生字音、形、义的统一。以生字“崇、浸、项、劳、涌、塑”等为例,第一小组同学从基本信息、常用词组、详细释义、书法演变、成语故事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编排。既有“面”上的梳理,又有“点”上的透视。图文结合,巧妙编排,通俗易懂,因此得到其他组同学的一致肯定,并形成了一股相互比拼、良性循环的“正能量”。

三 校本开发,课前读“报”

校本课程的概念范畴极其广泛,于我国而言,校本课程强调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电子“字”报就是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微型开发,这种报刊形式的阅读物具有极好的连续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可以由一个班扩大到一个年级甚至更多,由单篇课文的生字扩展至新课标小学阶段的2500个生字。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执教具体的课文之前,激发学生阅读纸质电子“字”报,就是对新课中生字词最好的预习和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生字“图式”得以丰富,课外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汉字的意趣得到彰显,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奠定保障。

四 厚积薄发,随文识字

一组编报,多组共享。学生在大量自由阅读“字”报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具体课文可谓厚积薄发。通过阅读“字”报学生已充分触摸到生字所蕴含的文化脉络,此时再学习课文就感觉“容易”了。在众多的汉字识字方法中,随文识字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小学生学习生字不是为识字而识字,识字本身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学习书面语。

如在研读第一课“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时,学生已从“字”报上初步了解到,“浸”自最早古义是将牛赶到河里洗澡,与水有关,通过演变衍生出了“泡在水里、被水渗入”的意象。学生不难说出“浸透”一词的本意是“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此时教师只需适当点拨:“一个人学有所成离不开老师的汗水,老师为此流下的汗水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至此,学生只要“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同时对“浸湿”、“浸入”等近义词以及全文的中心(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都能触类旁通了。

五 有序练写,多元评价

2011新版语文课标关于写字教学建议:“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通过电子“字”报,学生不仅丰富了识字过程,而且欣赏了书法艺术。练字虽不等同书法,但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趣味养成的过程。练字得法与否是学生能否写出一手好字的重要保证,字无百日功,循序渐进是关键。

适时地评价与不时地练字同样重要,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非常适合对学生练字“成果”进行品评。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书写一定数量的生字,并及时地组织小组合作进行发展性评价是学生生字识与写二者能否和谐统一、周而复始的重要“内驱力”。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己、小组同学、老师或家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旨在灵活地运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生字识写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新课改评价建议以及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尝试,证明实施中高年级生字识写综合性学习方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其自主识字能力和写字水平。当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小组的电子“字”报版面不理想,缺少设计的痕迹;学生有时编排的内容零碎、重点不突出等。对此,课题组计划在学生以后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指导,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优势,多与学生沟通,集思广益,进一步落实好生字识写综合性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