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篇2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发展方向旅游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经营和管理方向、葡萄酒专业研究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和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例如酒店管理方向,目前我国现有星级酒店9751家,并且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兴建和扩张新的星级酒店。现在酒店正在面临一种形势那就是转型改制,8000多家公有制的酒店要进入市场经济,因此对酒店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经研究表明我国酒店的本土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相关专业或者没有与酒店管理相关联的学生先是从事酒店管理和业务、在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后从基层促升上去的,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这种现象。因此,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本、专科毕业生是很受青睐。据相关数据统计,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最好就业的十大专科专业中排名前三,由此足以见得此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环境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谓是炙手可热的“人才”。

二、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

1.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此更为深刻的学习和专研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

3.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

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知名的旅游社机构,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港中旅集团、康辉旅行社和嘉年华等旅行社。在每个旅游社都会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分供毕业生实习和工作。

4.职业院校的旅游教学工作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基层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各地旅游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发展较快,因而从事旅游中职教育同样也是旅游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规划的不错选择。

5.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

毕业生从事和会展相关的工作,例如策划服务公司、会展场所和酒店等企业或公司单位会展策划、设计、制作、现场指导管理运营和大型活动的执行。

6.酒店管理方向

酒店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酒店或餐饮相关工作,到国际酒店品牌连锁、本土化星级酒店和中外餐饮连锁集团的前厅部、客房部、餐厅部、人力资源、销售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

7.豪华游轮

近年来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豪华游轮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和高档豪华,旅游路线遍及内地和海外。因此同样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毕业生。例如餐饮部门、客房部、康乐部、以及宾客关系经理等部门。

8.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可以在旅游景点或风景区自主开发有个性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有当地文化的小吃和酒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与休闲自主创业可说是种类繁多。从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分析和着手,会发现有很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9.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旅游咨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线路设定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等综合。比如,携程旅行网、去哪网、途牛旅行网和艺龙旅行网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10.旅游规划机构中高级管理工作

篇3

针对广西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按照培育的时序规律,笔者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特色培育模式运行提出如下的策略建议。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法规政策、组织、资金方面,主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做好相关法规支持和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放宽中西部招生的要求、扩大高校自;通过相关中介组织实现对高校的监督和质量控制,更好的体现政府与各高校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通过政府投入、鼓励高校进行社会集资、开展为社会服务等扩大经费筹资范围,改善研究生教育的软、硬条件,保证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二、实施阶段

(一)事前管理阶段

1、明确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依托自身的优势,在遵循上述理念的前提下,以“培养面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研究、旅游学科教学工作高级旅游人才”为大背景,明晰办学宗旨,努力改变目标趋同化现状,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2、采用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等具体情况制定弹性培养计划和学时安排,导师应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长、能力和需求实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可以在一个宽松的学制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3、选用权威教材,凸显自身特色

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要选取既遵循研究生的教育思想、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又反映旅游活动的科学规律、跟踪旅游管理学科前沿问题的权威论著,同时要符合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的规定,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还要保证教材的选用与其教学方法相结合,不能相互脱节。

4、放宽选课制度,寻求资源共享

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应增大自主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以突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各高校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一课多人开,同一课程尽可能开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来供学生选择。通过加强选课指导、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各种有关选课的服务和宣传,对课程提供详细的学分要求、选课管理办法、选课方法以及课程种类、内容、任课教师的介绍等。时间上可采用上午、下午、晚上全天排课、周末适当排课、按年级、专业隔日排课等安排灵活的上课时间,设置灵活的上课时间安排。此外,高校之间可尝试校际合作,建立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开放选课等体系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二)事中管理阶段

1、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优化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上要积极探索创新,在差异化的战略指导下,走特色化培育之路。要逐渐提高旅游管理的学科地位,摆脱隶属二级学科的制约;教学内容注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前沿理论接轨;课程结构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调整,由专业型向通用型开拓,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形成以旅游管理科研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和高素质为主线构建的教学体系。

2、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化、特色化研究方向

各高校应在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自身优势,丰富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将生态旅游、会展和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和电子商务、休闲和娱乐经营管理、社区旅游等新兴学科方向纳入培养体系。如桂林理工大学可依托旅游管理独立办学、师资力量完备、桂林周边县域村镇旅游快速发展的优势,开设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专项旅游研究方向;广西大学可依托“211”院校的办学、附属于商学院的优势及所属南宁市近年成功举办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重大节事的趋势,开设会展管理、旅游房地产等方向;广西师范大学依托师范院校、历史文化研究的背景,可开设旅游教育、民族社区旅游等方向。

3、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针对旅游管理学科特点,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实施“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重点”的新模式,采取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和快捷的特点,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这里提倡使用源自英国的“三明治”(学习―实践―学习)式教学模式,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自主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的目标,进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4、整合资源优势,提供高师资水平和实践基地条件

在师资水平提高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各高校加强 “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到旅游实践领域,了解旅游业发展最新动态;二是要改变“一对一”的师徒式培养方式,通过跨学科专业、跨校以及从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选拔导师,建立多元化的导师体系;三是设立导师创新基金和新研究领域风险基金,资助青年导师进行学术研究,提高研究生导师学术造诣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四是校方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派遣教师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创造条件让年青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从国内外招聘人才、鼓励教师自身提高学术水平以及深入旅游实际部门考察和讨教等。

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是培养和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西作为旅游产业大省,各高校可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旅游实习基地和业务联系单位,了解旅游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了解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各高校还要积极与地方旅游部门、企业、民间协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相关组织举办的各种研讨会等实践机会,积累应对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5、深化创新理念,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途径

产学研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好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以下几方面入手:成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应用研究室,从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工具平台的引进和推广、科研项目引进与研究;以优秀学生为主体,成立专业领域协会,定期开展专业方面的宣传、学术讨论等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校企合作,人员交流,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任务,企业中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工作;选派研究生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结合项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等。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如制定校地科技合作运作机制、组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研究机构等,为产学研培养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事后管理阶段

1、完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完善课程评估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要从教学活动本身、学生实际达到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几方面来衡量;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程度;最后,从评价结果中找出需要优化和完善的方面进行反馈。

2、加强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工作

学生就业问题是衡量学生培养工作的一面镜子,如何把培养出的学生很好地推向社会也是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各高校在正常教学课程之外,应增加就业指导咨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具体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对学生各项素质的要求;高校要在与用人单位长效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强化信息网络服务,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介绍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及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和基本要求;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寻求合适的用人单位等。

三、评估阶段

培养过程的最后,还应该对培养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一套科学、规范评估体系。宏观评估指学校层次上的评估,主要包括:制定相应的评估指南,对评估制度、评估者要求、评估资源、评估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立相应的评估机构,经常性地深入到各高校实地考察外,及时反馈培养工作创新计划;注重跟踪评估,从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反馈工作情况和评估考核情况;微观评估指学院层次上的评估,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及时对学生、教师信息进行反馈与评价,实现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互动;制定标准测试方法,使考核的结果既充分合理又有效权威;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在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调查、实习等环节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状况。

总之,作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育主体的政府、学校、学院,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要对学生培育的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全方位的实施,实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特色培育目标。

篇4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30多年来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此处将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和部分大专层次的旅游管理教育统归为旅游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一、研究生教育

(一)发展历程

旅游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与研究人才、旅游规划类人才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经济学门类(02)下设旅游经济(0201S1)专业。同年,浙江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授权点,标志着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97年6月,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 颁布 )中,在管理学门类(12)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1202)中设置旅游管理二级学科(120203),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至此开始快速发展。此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 颁布)虽经1998年10月,2005年12月和2008年4月三次补充修订,但在硕士和博士招生中,旅游管理的学科属性一直保持不变并延续至今。

(二)发展现状

1、院校数量

在研究生招生院校方面,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的“2013年博士专业目录查询”中,在“研究方向”一栏输入“旅游”为关键词,在“专业名称”一栏输入“旅游管理”, 共检索到17家院校和1家科研单位;专业名称为“地理”,共检索到11家院校;专业名称为“经济”,研究方向为“旅游”,共检索到4家院校;专业名称为“工商管理”,研究方向为“旅游”,共检索到4家院校。按照这种方式,截至2013年共有36家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211院校26家,985院校14家。而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的“2014年硕士专业目录查询”中,在“学科门类”一栏选择“(12)管理学”,在“专业名称”中输入“旅游管理”,共检索到144家院校和科研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211院校50家,985院校15家。若再考虑开设“旅游”方向的研究生招生,院校的数量还会更多。

2、招生规模

在培养规模方面,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公布的《2010、2011、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占旅游教育总人数的比例在0.5%左右,年均招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虽然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与自然科学的相关专业相去甚远,现阶段也无法满足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从招生院校的数量以及院校的层次(211和985院校中的近50%均可招收硕士研究生)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本科教育

(一)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旅游业迅猛发展,而旅游教育却相对滞后,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师资队伍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980年,浙江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81年南开大学和西北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198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大连外语学院、杭州大学、华侨大学等新设了翻译导游、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财会等专业,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的旅游本科教育不仅为各类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旅游专业教师,从而推动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1987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名称统一为旅游经济专业。1993年,国家教委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经济又被改为旅游管理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120203)成为工商管理(1202)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和相应的本科专业。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旅游本科教育获得快速扩张的契机。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批准部分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110311S)试点本科专业(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从2007年开始,批准部分院校开设酒店管理(110218S)试点本科专业(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

(二)发展现状

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根据《2010、2011、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显示,2010-2012年我国旅游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分别为227314、227600、214600,分别占各年度旅游教育总体规模的20.93%、21.01%和19.99%。另一方面,能招收本科生的旅游院校以及成立旅游学院(系)的院校数量也急剧增加。根据《2011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设旅游相关院(系)和设旅游相关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分别达到260余所和270余所。 2012年,教育部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管理从工商管理(1202)学科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设旅游管理类(1209)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120901K),酒店管理(120902)和会展经济与管理(120903)三个本科专业,这表明随着旅游学科地位的不断提升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会继续增加。

三、职业教育

(一)发展历程

旅游职业教育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和初级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主阵地。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完成国际旅游接待任务,在一些外语学院培养翻译、导游人才可看作是旅游职业教育的开端。此后,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酒店业和旅行社行业对操作型人员的大量需求,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下,各类旅游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随着1998年教育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以及自1999年起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旅游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壮大,使得原本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旅游专科院校以及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大专教育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和特色。而按照教育部规定,从2006年开始,211院校停止招收普通专升本,各省普通专升本招收比例严格控制在当年应届专科毕业生5%内,专升本政策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旅游高专和大专教育的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部分有实力的院校成功升级为旅游本科教育,一些院校主动或被动地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从而转向旅游职业教育。因此,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不应仅限于中等职业院校,还应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部分转型的旅游大专院校。

(二)发展现状

篇5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篇6

>> 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遗产型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 谈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 中国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漳州国家地质生态公园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与对策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无锡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综述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青岩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兴城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曹凯,江南,吕恒,等.面向对象的SPOT5影像城区水体信息提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2):27-29.

[4] 余绍华,杨世瑜.澳大利亚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1-6.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马铭嘉,张兵,赵晶晶.丘北普者黑岩溶地貌景观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3).

[7]王锡魁,王德主编.现代地貌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26-127.

[8]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

[9]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42-02

[作者简介]郑岩(1967-),男 ,辽宁大连人,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宿伟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院长,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大连大学党委工作部基层党支部创新立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明确要求。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对其今后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有助于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平台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旅游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重点不同。起步阶段,以传授创业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主;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成熟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为主。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校专业化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模式。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紧密联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刘艳(2014)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高度融合,构建3大平台、6大模块、综合选择的课程模块,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彭文博(2012)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提出了“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赵刚(2010)在“创新创业教育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建设合理的外显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合理的内隐型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第二课堂”。高静(2011)在“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提出:改革单一教育模式,变一元专业教育为二元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到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总之,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并且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到研究范畴。因此,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课堂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打造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成榇葱麓匆等瞬排嘌的指向标和根本依据。当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比较滞后,与旅游行业实践脱节严重;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和丰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少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够细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旅游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旅游高校大学生要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积极重视发展个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广大旅游专业学生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认真夯实理论知识,刻苦掌握基本技能,加强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旅游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强化创业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推动自主创业发展。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三)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2014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总体良好,达9351%,但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4222%。这主要缘于旅游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辅导不够重视。个别旅游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紧限于传达国家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职能范围小,服务方式不够多样。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养。所以,旅游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旅游管理R悼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创业能力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己任,对本职工作有着炽热的追求,对学生有着诚挚的热爱,事事处处显示出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创业素养、高超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第一课堂教学方面,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在课堂授课中,结合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链接到互联网上,作为有关理论知识讲解的实例,生动、活泼,即时性强,效果好。第三,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有关旅游创业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第四,利用网络上的优秀微课资源,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

在第二课堂教学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如优秀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网站、旅游规划与策划案例等,提出相应的要求和问题,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了解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增加教学资料的丰富性,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教学不以介绍知识理论资料为主,应当以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资料为主,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新问题,思考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旅游管理现实问题讨论,提出见解,在交流中发现并强化自身长处,形成某一方面的强势能力,以此能力开拓实现创业发展。利用旅游互联网制作、引导学生的旅游创业事例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旅游创业能力。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研究探析

旅游管理专业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专业,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关于旅游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对高职旅游教育的各项研究也不断增多。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刻不容缓。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的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1 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跃居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幅15%,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350万,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旅游消费的比例在10%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逐步走向现代化,更加注重提高游客满意度,创新服务方式,形成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2015年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700万人。据《中国旅游蓝皮书》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18%。旅游市场呈现“两高一平”格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一个新兴的客源输出国,也是世界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之一。

1.2 旅游业前景光明。以湖南省为例,“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面向“十二五”,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目标就是要在旅游大省的基础上,加快旅游强省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迈上3600亿元台阶,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总量的14.4%,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普惠性民生产业、先导性绿色产业,确立旅游产业强省地位。未来5年,湖南将以长沙为中心,以张家界为龙头,构筑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板块,规划9大国际旅游精品目的地城市(景区)和10大国内著名品牌,抓好7条黄金旅游带建设。

1.3 旅游教育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职业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教育政策上向高等职业教育略有倾斜,进一步拓展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空间。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共计1968所,其中高等院校967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

校均616人。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总数为32.8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16.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52%,比上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数增加2.6万人,增幅为18.64%。

1.4 旅游业强大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教育。湖南省是一个旅游强省,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中排名第十位,旅游人才在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三大块都有较大的缺口,尤其缺乏中级管理人才。旅游业同样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人才培养普遍滞后于市场需求。这是由于旅游类高职院不了解市场需求,无法对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致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先行者,开课前应该提前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指导教学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在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中,高职生处于基部,因此相对来说需求量更大。相对国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本专科大学生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相对较低,更能适应这个行业的环境。因此,高职类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眼下,虽然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但旅游专业的学生仍面临就业无门的窘境。职业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轨直接造就了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

2012年3月31日湖南省旅游局举办第四届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笔者对参会的100多家旅行社和景区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旅行社和景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情况,参见表1: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已普遍,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已成为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遗憾的是,纵观目前国内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多以制造业为范式,很少涉及服务业,几乎所有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论证都是建立在制造业的产业群之上,而对于服务业所涵盖的新专业设置和课程再造,却普遍缺乏指导意义。这为今后的教改课题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是本论文的立论依据所在。借鉴工科类专业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经验,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以及课程创新的新思路、新路径,是本论文整体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主导思想,对推进全省同类职教院校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造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方向

笔者根据CBE教学模式,运用DACUM分析法针对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旅游职业进行岗位分析,从岗位能力入手,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指导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探索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进行研究。

4.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比较充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综合比较,从模块课程、案例课程、项目课程到CBE能力课程,特别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论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4.2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国内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国内高职旅游专业与本科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情况,总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发展趋势,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改革设想。

4.3 调查研究法。笔者运用CBE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提出课程开发的理念、思路、步骤、实施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4.4 归纳演绎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概括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知识、技能所对应的课程,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旅发[2009]5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通知[Z].

[2]教高[2000]2号.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

[3]中国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

[4]国家旅游局网站.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Z].2010.12.

[5]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

篇9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使之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剖析当前旅游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新时期下我国旅游管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248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并且可带动和推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旅游企业的不断增多,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故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旅游管理发展,最终确保旅游行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1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多头管理,体制亟需创新。旅游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该行业的特征主要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只有积极打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才能够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地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欠缺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部门欠缺旅游资源管理职能,无法统筹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旅游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这就导致管理主体过多,致使旅游管理中存在各行其是、多头领导等严重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的发展[1]。

(2)政企不分,旅游资源的开发落后。对于各地区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过明确的相关部门的管理权,然后经营权却存在多重方式,包括:经营权转让、合作经营等,这就使得旅游经营管理缺失,影响到整个旅游景区的效益。同时,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导致整个旅游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加上相关管理人员无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服务及规划,这就致使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3)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旅游管理职能存在分散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协调政策不紧密,难以促进旅游业的统筹发展;第二,旅游业涉及到多行业,致使市场监管职能由多个部门负责,这就极易引發监管不到位、问责缺位等问题[2]。

1.2欠缺有效地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适应这一国家号召,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在不妨碍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促进人类生活的发展,其具有保护环境、生态友好的优势。然而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阻碍着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主要体现为:没有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人们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相关部门为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这就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缺少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指导,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经营理念等[3]。

2新时期优化旅游管理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

(1)统一管理,打造出“大旅游”格局。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据“小机构,大社会”的要求,将“统一管理”作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且有效地整合,将区域内的核心资源与景区进行充分突出,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一同打造“大旅游”格局[4];(2)三权分离,促进市场化运作。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应大力推进旅游景点所有权、管理权及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使整个旅游市场形成各类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3)协调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需构建完善的职能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旅游产业的监管水平。

2.2制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提升大众对生态旅游管理的认识。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游客群体的旅游环保意识;第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强化区域内居民的旅游管理意识,使之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严格依据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5]。

(2)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确保资源的长久利益。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整体性出发对区域内旅游发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掌握区域的资源情况,然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发展规划,还应在强化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最终确保该区域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

(3)政府强化管理,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强化市场监督,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来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实现对游客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可在旅游管理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旅游管理的质量[6]。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美化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其投入少回报多,而且能够显著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比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比较好的前景。然而,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就业。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方面的滞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很多院校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关注的重点是旅游管理专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的开设院校教学观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性应用人才,然而很多开设院校仅仅是模仿或者照搬本科院校教学宗旨和目标,导致所有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次上培养同类型人才,没有针对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例如:服务操作型旅游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以及科研理论人才。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得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开设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也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起步比较晚,旅游管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比较缺乏,很多老师是跨专业来教学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而且过多强调老师的权威性,这种“一言堂”上课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的理解仅限于课本的知识,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扩展;我国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局限在闭卷考试为主,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教学手段落后,教材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新过慢,教材落后旅游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用于实际,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二、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实用人才,然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院校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教学观念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弊端,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过于求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与旅游业需求矛盾问题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等。随着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1、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合理定位教育目标

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各个开设院校要根据旅游管理教育的层次侧重点,根据院校的自身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专科层次的院校要注重培养基层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对于本科层次而言就要培养中高层的旅游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的综合型;研究生层次要注重培养面向科研、教学和企业决策层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适应。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合理定位教育目标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旅游管理教育具有的前瞻性与适应性、职业性与实践性以及体现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因此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要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而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可以采用具有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旅游管理案例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由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学习的内容或者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进而能够有学生自己的知识空间;可以通过构造旅游情景来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的建构,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 朱宇钒.改进我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8月.

[3] 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