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已达1629个,农(牧)场242个。近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达19.5%。国内市场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认为恰恰相反。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远。王征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虽然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副总理特别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个一”的重要地位,即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征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阶段面临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重任。
王征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王征指出,要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高速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按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罚劣;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王征强调,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王征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相互“结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把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与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与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篇2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及其他复合系统需求构成危害。它不仅要求农业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础产品(农产品)和产出服务(环境服务)的持续。
(二)生态控制论理论
生态控制论是在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这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变换、处理过程和调节控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循环再生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三)农业区域系统观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区域系统观理论分析方法。农业区域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整体,但其性能不等于各个子系统特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同时研究其他子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制约关系,因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都是该系统的环境,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孤立事件处理,必须将该系统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避开可能风险,协调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以某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等)为对象,研究环境的整体特征,从中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农业环境承载力是农业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环境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而使农业环境承载力的质与量发生变动,将使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农业环境承载力具有变动性,但这种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人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时,可以通过明智的、有目的技术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改变农业环境系统的结构,增强环境承载力。
(五)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对传统经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根本口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农业循环的研究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科学。而农业循环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农业循环的发展能够扩大生态学的内涵,这对我国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农业循环的实践深化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理论,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循环对经济学理论的贯彻。再次,农业循环的生产活动要求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生态环境阈限内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的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容量理论的思想内涵。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不断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生态效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循环,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农业循环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943.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发展农业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三,发展农业循环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通过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启动,可以有效的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篇3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1.法律缺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还在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与之相匹配。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法规。为了从指导思想上、从制度保障上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并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样才能让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2.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负效应。工业化的进程在过去的时期内一直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前提的。工业发展不仅占用原本就稀缺的农业用地资源,而且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不断伤害着农业自然生态,对农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以低成本扩展城市边缘的农村,不仅让耕地数量减少,也使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每天排出的大量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更多的农业用地,所排出废气引发了一些地区的酸雨,严重破坏了各种农业资源,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
3.技术水平。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状态,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经营状态上,科技、知识含量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可见,技术水平的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后可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扭转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环境意识,使其逐渐抛弃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杜绝短期行为。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还可以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列出来,通过规定经济激励制度、技术支撑制度、信息服务制度及政府的职责等内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化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能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消除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顾虑。总体而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法律的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
篇4
关键词:食用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合理、有序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开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以滦县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探讨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滦县特别是王店子镇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立足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农民种植食用菌,确定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当地的食用菌(主要以双孢菇、木耳为主)已成为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2011年王店子镇制订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山北园”的工作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工作调结构、上水平。其中项目建设之一:以高城子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大棚和双孢菇大棚33.33 hm2。建立双孢菇加工基地或回收点,确保双孢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使它成为我镇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双孢菇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从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来看,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店子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较低、相对粮食作物却具有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高,而且又是绿色农产品,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提倡、扶持,相关部门又加大了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2 食用菌需求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食物质量、营养价值的追求,使食用菌需求增加。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较好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同时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效果。滦县临近天津、北京,境内有102、205国道,京哈高速,交通便利,因此,发展食用菌,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可利用资源丰富
仅从王店子镇来看,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 000个生产面积200 m2的大棚。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2~2.50元/kg之间,每平方米产菇15~20 kg,按2元/kg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15 kg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 m2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 m2,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 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 000万元。而1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 000元,建1个占地200 m2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0~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 m2蔬菜大棚的2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支持,生产状况原始落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滦县对食用菌的生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科研手段、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如遵化刘备寨乡、保定望都等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相符。
3.2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食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多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自产自销。食用菌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双孢菇、香菇、平菇等,多以鲜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为零,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当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菌种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效力。
3.3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薄弱
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只局限于鲜菇栽培,几乎不收购和加工。即使从事加工的企业也是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4 市场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滦县乃至唐山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本地的食用菌营销队伍尚不成熟,食用菌商品流通不畅,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掌握在外地经销商的手中,种植户除了卖给这些经销商之外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们卖菇难。如此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适用本地食用菌品种的引用。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全程式跟踪培训。政府牵头扶持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其成为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支持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全镇乃至全县的食用菌发展,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4.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物资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应该真正做到为农服务,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确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生产,为农民解疑答难,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3 提高食用产业集约化水平
根据外地成功经验,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热情服务外来的客商,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储运手续,疏通外销渠道。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多种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
要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此来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栽培环节,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和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全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谷延泽.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08.
[2]陆中华,王健敏.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食用菌,2005,03.
篇5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s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篇7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就要全面的利用农业资源,并且对我国显存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宄,通过对农业经济现存状况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之后可以知道今后我国需要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想要整体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循环经济为其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所以要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重视起来,并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使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耕地存量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那么为了缓解这些现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有效回收期间所产生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明显优势,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不但会加剧环境恶化,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这些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在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农业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以及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料、沼气池原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但在农村大多数秸秆被直接焚烧处理;畜禽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沼气池原料、燃料等,但在农村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3.2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品通过后期加工,才能获统粗放生产模式,产品外向化积极性不高,加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深加工程度低,销售渠道狭窄,大多数农副产品未经加工或只经初级简单加工就进行销售,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方能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4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及产业政策引导,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切实稳步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政府考核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世界银行推出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促进各级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农科频道、农业电台、宣传画册等进一步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益处,让农民朋友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忠实践行者和拥护者,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4.2完善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和健全的市场体系。从财政角度,一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二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结构,三要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鼓励并引导私人资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农业循环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不能忽视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如水、电资源的价格机制,通过建立公共物品的使用付费制度,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4.3强化各级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一要提高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不断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不断提供各种保障支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强化立法、资金扶助、成立专项发展基金、农业保险公司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生产主体、高效的信贷支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中下游企业及市场主体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要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信贷支持,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政策保障。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未来,我国要充分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运用产业带动、村企互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以及外向牵动等多种不同方式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1)要运用改革来创新农业产业化的不同形式,通过发挥农民合作互助组织的作用,实施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发展模式,健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相对稳定的运行体系,提升农户和龙头企业在抗击市场中的抵抗力。(2)要积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带动功能。要积极建设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打造一流的农业品牌。(3)要加快现代经营形式和传统农业的相互结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水平,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引入农业循环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让其能够成为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强大创新源,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
4.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民的素质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些技术的成熟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虽然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这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要促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熟,待其成熟后,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有了较为成熟的科技环境,再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4.6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调整原有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向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倾斜力度,投资该领域的项目,得到更多的专项基金。并通过政策鼓励、融资渠道的拓宽等手段,来吸引民间资本向该领域转移。还可以实行税收减半、免税等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在政府、农民及社会的通力合作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结束语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以拉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要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要有着持续创新、探索精神,运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整合资源的利用率,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欠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隆.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丁强.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作物种业 开局良好 农作物种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35-01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引领我国种业革新体制机制,为全面建立现代种业发展新秩序,为我国由种业大国走向种业强国发挥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伊始,我国颁布《种子法》,由此,国内种业开始踏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之路。十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迅速,育种水平和良种供种能力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农作物种业发展开局良好。
今年以来,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立足于抓当前服务生产、谋长远支撑发展,集中力量扎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
种业政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新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已经实施,制订出台了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初步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面向种子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企业商业化育种列入种业科技重点专项,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正在筹建,金融机构面向种子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外资并购国内种子企业被纳入安全审查范围,种子生产保险政策调研正在开展。
种子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环境秩序明显好转。今年春耕生产供种数量充足,种子质量水平稳定提升,种子价格总体平稳;种子生产进展顺利,小麦、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稳中有升。种子执法年活动深入开展,坚持品种审定与退出统筹管理、品种审定与品种权保护统筹兼顾、品种试验与示范推广统筹衔接、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持续退出一批不适宜品种。假冒侵权品种数量明显下降,由2010年30%下降到10%以下,种子市场环境秩序明显好转。
二、正确选购农作物种子。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农作物品种很多,在选择作物的品种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
要根据当地实际的积温和无霜期来选择作物品种,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2、根据地力来选择。
高产品种需要水肥条件较高,对土壤地力条件要求也高,地力较高的地块可以选择高产的品种,如果地力低,就选择一般品种。以免造成地力的浪费和产量结果的不理想。
3、根据自己的投入水平选择。
一般高产的品种都是需要大水大肥的,如自己的投入水平不够,也不要盲目的选择高产品种,如果硬要选择高产品种,那他的产量水平还不如一般品种。
4、根据农民自己的生产管理水平选择
不同品种对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要求不一样,产量水平越高的要求管理水平越高。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管理水平来进行选择。
5、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
不要单纯追求产量,也要看看它的米质好不好,如果米质不好,也不要种植,以免在销售时卖不上好价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常年能够完全成熟,并能达到高产,平均安全成熟保证率达到95%以上,产量要达到理论产量的80%,只有高产优质才能实现高效。根据用途不同,选用相应的专用品种,并提高规模,达到示范效应。
使用合法品种,使用的品种要通过当地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或者是通过国家审定并适宜种植的品种,严禁推广未经审定的品种。
为了避免买到假种子,在购买种子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量到信誉度较高,规模大的政府指定的正规经营单位去买种子,买种子时还要确定一下售种单位是否有由农业主管部门核发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和由当地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2、要核对一下种子包装上内外标签是否齐全,标签上要标有种子的生产地、生产时间、检疫证明编号、生产单位和种子质量指标。国家和省对影响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制定有强制性质量标准。包装应是什么种子用什么包装,不能用白袋包装,不能是二次使用的包装或者是这个种子包装包其他种子等。看包装袋上的内容。国家规定种子包装外应有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生产商、质量指标、净含量,生产日期、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包衣种子警示标志、检疫证明编号、转基因标志等,内容全的,才可能是正规的种子,这些内容没有或者缺少的都是不规范的种子。
3、购买种子时要让种子经营单位出具《种子质量合格证》、《信誉卡》和发票,并且妥善保存以上票据,作为购买种子依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这就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播种开始时最好能保留一些种子样品,一旦种子质量出现问题时,以此为依据向种子经营者索赔。如果种子质量有问题,可以委托种子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验,依据检验报告要求种子经营单位予以赔偿,或到种子管理部门投诉,也可向法院。
4、不能到流动商贩那里购种。流动商贩多数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并且即使发现买到假种子也无法索赔,必须提高警惕。
5、选择对路品种。选择的品种必须是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品种优势,达到增产效果。
6、要仔细阅读种子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不明白的事项要及时咨询,避免操作失误,影响产量和品质。
2012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及种业界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抓当前服务农业生产,着眼谋长远引领创新发展,集中精力推动政策措施落实,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市场环境管理,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有力支撑了农业生产发展。
三、现代农作物种业呈现蓬勃发展新局面。
现代种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 新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实施,市场准入门槛明显提高,品种管理逐步规范;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减免政策得到落实;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正在加快筹建,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资金达到15亿元;面向种子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今年国家投入3.4亿元重点支持41家企业育种能力建设,商业化育种列入生物种业科技重点专项,种业科技研发投入明显增加;农发行等金融机构面向种子企业开办贷款业务,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种子收购贷款给予基准利率优惠,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种子生产保险政策研究和试点正在展开。30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意见,制定出台种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种业科技创新和品种选育开发成效明显,以常规育种技术为基础,分子标记、双单倍体、抗病虫检测等先进生物技术手段得到集成开发和应用,实现了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的有机结合,新品种选育效率显著提高。近5年国家审定品种896个,涌现了中单909、京科968、农华101、Y两优1号、新两优6号、石麦15号等新品种,一大批增产显著、特性突出的新品种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生产“九连增”,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新品种保护申请总量突破1万件,年度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授权品种达到3880件,种子企业已成为品种创新和申请保护的主体,超过了科研单位。
结语
自古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已是各国发展的趋势。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最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篇10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全县已培育发展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2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注册资金3个多亿元,总销售收入5个多亿元,带动农户10.4万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益壮大,直接带动了订单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全县农业发展水平,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生态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全县有10个品牌相继获QS认证和贵州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乌江贡米、凉山鼎皮蛋、大坝场牛肉干、东华种猪、思南黄牛、亿农大蒜、辣椒系列等),“乌江牌”贡米在第六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获金奖,“馨韵牌石林春芽”获第八届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馨韵牌东坡毛尖”获国际名茶评委会银奖,绿宝药业生产的吴茱萸获出口免检产品,获3000亩有机茶认证,胡家湾优质稻、塘头至邵家桥一线蔬菜、凉水井至东华一线生猪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思南黄牛”获农业部颁发的肉牛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书,并申报了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了商标。2012年,全县取得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有8个(西葫芦、黄瓜、胡萝卜、莴笋、生猪、李子、梨子、绿茶),产地认证8个(无公害蔬菜产地4个、无公害水果产地2个、无公害生猪产地1个、无公害茶叶产地1个)。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累计达4.0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4万亩、无公害果园面积0.35万亩。全县现有贵州省思南县亿农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思南县鼎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思南县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省思南县蚕桑科技园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主要涉及茶叶、辣椒、皮蛋、牛肉干等产品的加工。
二、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
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
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
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
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六)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
- 上一篇:绿化工程安全施工措施
- 下一篇:商业文化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