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开始注重回归生活实际的课程教育,将书本知识真正融入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更加需要回归生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地理课程中的问题。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包含了文化的、生活的、科学的诸多内容[1],所以在进行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时,必须结合其区域性的特点,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摒弃传统的教育思路,利用全新的理念,回归实际生活,打造全新的教学思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积极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
地理课程中会涉及很多科学性、文化性、区域性的典型问题,况且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具体的生活模型。鉴于地理课程的多样性特点,在教授高中地理科目时不能通过单一的课堂讲解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对于地理课本中枯燥的文字和公式内容,学生不仅会感到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不高。相反,对于生活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想象和理解。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该科目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将材料和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用生活去体验和感受学习内容。如星球运行、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云雨雾风、日出东方等自然地理现象都很常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从现实生活开始[2]。
例如:在学习必修课程的第二章《重要的天气系统》中的内容时,如果采用单纯的书本讲授,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顿时失去兴趣。反之,教师在讲课之前先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课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昨天的天气预报了吗?昨天本市是25-30℃,北风2-3级。那么请根据该天气预报推测一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呢?”首先在该问题中,问到了看电视中天气预报,学生本身会对家庭电视一类的事务比较感兴趣,而且提的问题关系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会引发学生思考。因为天气现象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是一种自然的特征,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天气变化不尽相同,所以要想推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首先要学好今天的课程《重要的天气系统》,只有掌握了课本内容,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才可以进行预测。
因为学生对环境中天气变化感触较深,所以在设定场景时,教师对该学习课题应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导,由现实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学生充分了解了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卖力。
二、合理利用地方特色民谚
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单纯采用书本语言教课,不但会让学生感觉乏味,还会令教师感到枯燥,所以可以适当采用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民谚和俗语等教学手法。在地理课程中比较有意思的民谚有“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等[3]。
为什么民间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呢,其根据又是什么呢,地理课程中如何解释呢?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先自己对照课本进行预习,然后试着让学生回答,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之后会对该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4]。其实瑞雪兆丰年主要是因为冬季较冷,下雪很难融化,雪盖在土壤上,中间存在一些空隙,像棉被一样盖在庄稼上,避免了外面温度较低对庄稼的冻害。这样在春天来临时,雪慢慢融化,天气转暖,雪水会滋润干涸的庄稼地,渗入土壤,浇灌庄稼。另外雪还可以将害虫冻死,避免害虫对庄稼的损害,提高庄稼的产量,所以说“瑞雪兆丰年”。这样一个小小的开头,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油然而生。
三、加强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在讲授《时区和时差》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一个小故事说明学习该课程的用处。
在2013年3月8号8点,一位老大爷在马绍尔群岛一家银行准备兑现一张奖金为10000美元的彩票,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兑现,原因是按照规定,领奖日期为3月7号24点之前。老大爷难过之际,这时一个年轻人用500美元买下了老大爷的这张废票,老大爷想反正废了,干脆卖掉。该年轻人拿着票立马坐飞机飞往檀香山,过了一小时到达,然后此时时间为3月7号9点30分,然后年轻人在银行兑现了10000美元的奖金。转眼间,由3月8号变成了3月7号,怎么回事,是时光倒流了,还是在穿越?这样的问题,学生再也按捺不住了,马上开始翻起课本,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成绩怎会提高不了?
通过上述事例的讲解,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形式开始要讲授的课程,首先利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激发起探究问题的热情,这样学生才可能积极地探索和求知,认真地学好书本内容,才可以利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答疑解惑。
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学生为根本
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因为高中地理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涵盖多个门类,所以在教授课程时必须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活动和教学方式感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学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学生为根本,研究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方案和设施等问题,合理、科学地安排和布置学生作业,使其更好地完成地理课程中要求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地理内容的教学,做到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五、真正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回归生活实际,就必须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融入地理课程教学。例如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看到沙特阿拉伯人头戴白色头巾,并且身穿白色长袍,请问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习惯,仅仅是风俗习惯吗?因为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阿拉伯人都是一身白色的着装,并且围着白色头巾,我们时常会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通过本课程的讲解,才会明白其这样着装的原因是阿拉伯的地理位置和干燥的西亚气候,再加上强烈的日照[5],所以才会这样打扮,以增强阳光的反射,避免吸收过多的热量。
六、结语
高中地理课程越来越重要,在教课过程中,要在采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思路和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使地理课程教学回归实际生活,将生活实际问题跟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不知不觉地提高高中地理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技能、知识、情感等各个因素,注重实际生活和课本内容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地理课程的价值,使地理教学回归实际生活。并且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真正将地理学科的内容贯穿学生的生活中,解决身边接触到的自然问题,在主动探索生活中的难题,找出问题答案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水平和探求事物真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谦云.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181.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向东.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2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时展的进程,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提出了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做好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且把新的教学理念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1.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单纯依靠教师说教进行授课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虽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教学的效果不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共同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1.2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虽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他们却无好坏之分,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学习上充满信心,不断前行。要做好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需要教师做好分层教学。教师只有对学生做到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才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关心、爱护的同时,得到提高和发展。
2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是,我们不能单纯评定哪一种教学方法好,哪一种教学方法坏。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也有着自己的不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只要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优势。由于多媒体技术和其它教学技术不同,它能够把地理知识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因此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许多地理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平时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从而对教学内容作出清晰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对要一些天气现象学生不了解,教师就可以使用flas进行模拟,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篇3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这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开发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发挥其地域优势,突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了将这类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调整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当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等。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不但能够提高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还体现了《新课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要求,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方向与导向,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迷失方向,更不必说教学效率的提高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样,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悬念的课堂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只要一关闭船的发动机,船就会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能进出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密度流知识的兴趣;又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岁数却比哥哥还要大一岁,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日界线”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探索氛围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并切身体会积极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季风气候”时,我国位于东亚,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及特点。
四、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学会归纳整理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讲,学习具有积累性,因此,我们倡导“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意在进一步巩固旧知识、加强新知识,并通过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及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将问题改头换面,呈现出新面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意识。例如在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以及天气的示意图;在学习“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练习,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还会产生“四季”交替和“五带”变化。在完成单元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主从地位及解题技巧,真正实现新旧知识在结构上的相互统一,实现知识的前后呼应,更好地发挥知识体系的整体效应,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并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9).
篇4
摘 要: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中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学地理课堂必须重视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总结传统地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关注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验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观察生活;教师指导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国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实验教学。新课改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是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提高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
1.增长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知识
从多年的地理教师培训实践中发现,尽管甘肃省地理教师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短期课程培训、地理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网上继续教育等,但是极少有专门针对地理实验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这方面的培训非常不重视。教育部门已经明确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应该多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另外学校内部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比如学校会聘请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来学校讲学,每周各学科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那么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探讨地理实验专业知识,以他人所长为己所用。
2.提高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了地理实验,也看到了地理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总谈要创新,实际上地理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用实验展示出来。这在全国的高中教学中都是很新的,我们相信谁运用得恰当、运用得充分,谁的创新能力就强,所以对地理实验的研究越来越多。
3.提高地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应该多收集一些标本如矿物、岩石、土壤、动植物和工农业产品等。因为只有让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的实体,学生才会了解@些东西。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具有实践意义。如教师收集一些柑橘叶和杨树叶,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区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进而讲解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加强学生野外观察及实验操作能力
地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与地理学相关的领域,积极思考并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1.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要产生较深的地理实验体验,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教师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解开学生的思想束缚,鼓励学生全身心、大胆地投入到实验中去。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地理科学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可以很轻松地把它与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自身的观察实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2.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亲身观察一些地理现象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鼓励并指导学生主动完成实验
地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地理有联系,只要仔细地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先设计好学案,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收集资料和器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研究发现,文献上记载的地理实验若不进行实际操作与调整,会出现很多问题。也许己有的实验器具并非最好选择,也许实验过程中因某些条件掌控不好而无法出现应有的现象。假想的情形往往与实际结果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用实验进行教学前应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并研究出最佳方案。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复杂的行为是渐进的、一步一步进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也遵循着这样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知识然后进行练习完成强化。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此外还应将课堂由知识的引导变为问题研究的转变。地理教学中利用实验的探究性进行教学,不仅营造了浓厚的问题探究氛围,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
新课程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地理实验是开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之一,这也要求教师对地理实验深入研究,对实验过程反复推敲,掌握实验内容并使其探究性与课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敖道.高一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张卫青,徐宝芳.中学地理实验类型与内容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0):69-71.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教育教学 分层教学法 有效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要求其必须要有利于对于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创设一种对于学习者构建意义有利的分层,这已经成为了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措施,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地理教学分层的设计,笔者通过自身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学习以后,总结了几点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应具有艺术性,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准确回答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问题应尽量简单,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是偶尔设置一些拔高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对于中等生来说,回到稍有难度的问题,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留给优等生。尽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二)分层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等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分别演示地球的公转、自转,自主了解公转和自转的一般特点,并分组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在活动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等进行分工,提高责任感,促进能力培养。
(三) 分层作业
一是简单题,主要结合学困生的能力水平,选择与教材内容一致的习题,设计简单、易用、基本的题目,促进学困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二是巩固题,结合中等生的能力水平,设计灵活性较强的综合题目,利于知识的同化;三是发展题,结合优等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具有创造性、思考性的题目,以强化知识,拓展思维。
二、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划分小组
在开学初期,教师应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为着眼点,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与智力因素等,结合学生智力、心理、能力等,再加上以往地理考试成绩状况,实行综合性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分别确定培养目标。其中优等生的基础知识稳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潜力较大,在学好基本知识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扩展,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等生的基础知识良好,在按部就班学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与容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困生的基础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不爱学习、学不好的特点,缺乏学习主动性,应重点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对于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划分比例,应该为1名优等生带领4-5名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既有相互分工,又相互帮助,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避免整体性教学的不足,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都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二)充分利用矛盾
众所周知,思源于疑问,学起于思考,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疑问才能够保证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的进行问题的思考,才能够有所创造和发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将自己当成是一位探索者、研究者以及发现者这一种固有的需要。进行高中地理质疑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过去传统机械的接受知识转向为主动的探索,这样能够有利于对学生创造的个性进行发展,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地理教材特点作为主要的依据,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适合障碍的设置,主动地去引导学生求索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对疑难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所谓的利用矛盾就是指在同一道题目布置的时候,使得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出不同种的结果,进而将学生求知欲望很好的激发,通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争执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够使得真理越来越明晰,最终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高涨,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合理、有效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更加能够很好地锤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三)贴近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进行了特别的强调,这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中,新教材里面很多的问题都是和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联系,比如说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水土流失、河流问题等等,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我们将新课引进,还是进行练习题的设计,都要求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的生活,使得学生不仅仅要轻松的学习,更加能够体会到高中地理所具有的实用性。在进行学习系统扩充的时候,我们要对地理史进行联系,这样就能够将地理源于生活这一个道理进行很好的诠释。在学习地理归纳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将多米诺骨牌这一个游戏带到教室中,使得学生对地理归纳法生活的原形进行体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分层教学要求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针对这几个层次中不同的学生来对其进行不同的地理教育教学,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进行高中地理兴趣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行高中地理质疑分层教学要充分利用矛盾以及进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这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将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梁会成. 构建初中地理课堂动态化教学的思考――以七年级地理《日本》一节为例[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10).
[2]陈芳.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03).
[3]刘文焕. 教师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 教学 实效性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主编:余绍农 黄文辉.《现代教育新观点》.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篇7
〔关键词〕单元教学法高中地理生态环境
一、关于“单元教学法”
1.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首先比利时的德克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和兴趣中心原则,是单元教学的萌芽。之后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实用主义的单元教学,他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的理论。1920年该理论随杜威来华传入中国,并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单元教学法”,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教学过程分为五步: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该理论将儿童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折衷,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理解的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运用系统方法有机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进行连续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2.单元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教学设计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突出从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长期培养熏陶和体验积累,教学内容合理协调整体与部分、课内与课外、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异课同构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单元主题采用类聚原则,集中呈现相关内容,异课同构,重点突破。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异同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归类(即“同构”),同时关注不同内容各自的特色,突出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3)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单元教学更注重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各课时之间前后关联,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坡度和阶梯,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由学习过渡到运用迁移。
(4)教学方法多样组合单元教学可以梯度选取教师精讲、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使教学处于一种有序和可控的状态,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理单元教学的优势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讨论和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从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看,首先“地理问题”以区域为载体,体现地域性;其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综合能力解决问题,体现综合性。在“地理问题”教学中运用单元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渗透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基本特性。首先,单元教学把地理问题归类,形成“单元”。其次,在每一个单元中,选择不同区域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既联系生活丰富教学内容,又强调了区域独特性和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再次,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异课同构,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基于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单元”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单元。笔者对沪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以单元教学进行整合,设计如下单元。表1沪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单元”设计
2.立足整体,优化教学设计首先,从单元着眼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基于教材和源于生活为基本原则,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气象气候灾害”的教学中,对上海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会在刚经历连绵阴雨的梅雨带来涝灾之后,马上又经历伏旱带来的旱灾。教师若能跳出教材框架结合时事选材,呈现这一对矛盾,教学将是事半功倍。其次,根据学情、梯度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资源跨区域调配、生态环境问题等),可以采用从教师精讲向学生自学过渡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有一定基础的教学内容(气象气候灾害等),可以先学生自主探究,再教师归纳总结。再次,教学中突出“异课同构”,即通过“异课”多次运用分析同类问题的地理方法,在“同构”中落实方法,达成目标。
3.关注细节,夯实学生基础首先要重视学案设计,尤其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更要关注学案的细节,使学生在恰当的“支架”和提示下进行有法的自主学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和学案作业的评价,提高评价的成效。既要对学生的优秀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又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的不当之处,帮助学生在不断勘误的过程中纠错,从而朝正确的地理分析方法和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方向迈进,提高地理学科能力。
4.把控全局,恰当处理课堂生成因为单元教学是围绕重点教学内容的连续课时教学,所以对教师紧扣单元核心、把控全局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特别在自主学习课时,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思维,又要尊重学生的不寻常观点,对其独特见解给予积极肯定,同时还不能偏离单元的教学主旨,恰当的处理课堂生成。
三、单元教学实施案例
1.基于课标,构想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治理”是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拓展部分第三篇区域开发的一个专题。《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定为“学会阅读区域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开发条件,对某一区域开发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要求,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为:
(1)说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用条理清晰的地理语言表述观点。XUEKEJIAOYUXUE学科教与学91
(2)学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后果;根据区域背景分析造成各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养成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习惯;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选取三个案例,分别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图1是三个案例共同运用的分析方法,以此为线索,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如表2
2.循序渐进,实施单元教学
课时1:任务驱动,授以方法
单元教学的第1课时统领整个单元,是后续课时的样板,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任务为:
课前预习:阅读相关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背景。
任务一: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任务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任务三: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每个任务完成后师生交流评价,通过连续的任务将教学过程步步推进,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是:①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区域背景分析;②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③从原因入手,抓住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课时2:学案导学,巩固方法本课时在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教师在第一课时之后,布置自主学习作业:运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完成学案。课堂进行交流评价。
课时3:绘制导图,应用方法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是学生自我实践、反馈强化的过程。教师在第二课时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借鉴案例一、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梳理归纳。课堂上学生交流讲解,师生点评。
3.重视细节,关注课堂生成
(1)教师详细设计学案,从第一课时到第三课时逐步放手,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依托,又给学生创设了大胆表达见解的平台和机会。
(2)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回答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与指导。如在任务三的交流环节,学生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往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分析此类问题的思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是主因,所以主要从人为角度思考措施,一控制人口,二发展产业;但也不可忽视其自然原因,人类已经采取了许多综合防治措施将自然因素扬长避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总结。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具体如何调整,学生往往只会泛泛而谈。此时同样需要教师点拔:分别从一、二、三产业入手,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黄金鑫.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常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一、常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等值线中等高线部分。
等高线的教学先由教师解释等高线的定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断崖等)的等高线,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如等高线的疏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关于开发的相关知识点;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的应用(只能出现在山谷中,等高线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线的应用(站在某点能否看到另外一点的相关问题);断崖的崖底、崖顶和崖高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2.优势:知识系统性好。
这是一种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主要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述地理知识,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中也会采用到地图挂图和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模型之类的工具辅助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笔记也能记得相当好,而且知识点有遗忘也可以从自己的笔记和教科书复习,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系统性比较好。
3.不足之处:教师太主导,学生太被动,课外知识涉及少。
但是这种地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堂课除了偶尔提问学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师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表现为地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手上都在飞快地记录着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所举的例子。整个过程学生太被动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体课件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转。
用多媒体课件(最好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释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更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练习,以复习本节所学的知识要点。
2.优势:直观,容量大,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地理常规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地理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地理教师注意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将原来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特别是空间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对于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有很大帮助。它能直观地把地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甚至还包括声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作用比有时地理老师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释几遍都更有效果。这样的课容量也较大,有时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后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不足之处:容量与学生掌握量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
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还是无法经常上多媒体课的,相当一部分中学至今还没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就算有,也是摆设,根本没有用,只是有人来参观或观摩时才偶尔用一下。再说每节都用课件上,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当时可能会印象深刻但过一些时间就会对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上课有时不按教科书的知识顺序来上,学生上完课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看起,且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可以从地理教师那里听到:“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啊,学生上课气氛很好,反应也很积极主动,但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基本都是空的,很担心这样的教学质量啊。”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的容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理老师所考虑和尽力解决的。
三、常规与课件教学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气候部分。
先用常规的方法解释三圈环流,讲述完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再用常规的方法解释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解释几种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和沿海的沙漠气候),并且在讲述到各种气候的时候适时地用多媒体展示该种气候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气候的感性认知。再用多媒体来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展示几题练习来巩固本节的知识要点。
2.优势:大容量,知识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是很满的,很多教学进度也是比较紧的,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必须找到一种既能克服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只顾量而不顾学生理解掌握量的缺点,又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是常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节课应既用常规教学法又用课件辅助教学法,特别是当地理教师在授课中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求较多。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与转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开始展示课件,当授课过程中有些知识点需要用到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时就要马上展示出来。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规教学手段讲述地理知识,则要转换回来。展示太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展示太迟会使课堂有些难以控制。其次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做笔记,对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相关知识,当时要理解并做好相应的标记,能够在课堂上跟着地理教师走,也可以对教师的课件进行拷贝,以便复习时用。再次对学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学校组织和培训教师掌握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熟练转换,又要求学校有相关设施,即每间教室都要有多媒体设施,这是一个巨大的设备投资,要专人专门维护这些设备。
篇9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为我国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中学教育中,地理理应占有一席之地。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而实现趣味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能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发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对处于低谷中的地理课,则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时,总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几个富有趣味的环节,或精心琢磨一些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巧妙、自然地融于教学之中,使整堂课上得生动、有趣、迭起。
一、巧用谐音,创设幽默
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块,然后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记中乐,乐中记”的艺术效果。
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采用“铁哥们”作谐音记忆。
又如类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氢、氖、氦,可以采用“勤奶孩子”作谐音记忆。
有不少地理名称或地名不好记,如果能利用谐音来记忆,也会妙趣横生,比如“深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谐音就是“摸着耳朵慢慢撕开,耳朵长在高处”,摩尔曼斯克就在高纬度,虽然在北极圈内也不结冰。再如是:“爱斯基摩人”就是爱死寂寞,因为他们生活在极圈附近,有长时间的极夜时间,到处一片黑暗,生活当然是寂寞的,这里的人不得不忍受寂寞,所以“爱死寂寞”。还有中美洲的国家名称,提取其第一个字,可组成一句话“为啥哄你哥爸伯”即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利加、巴拿马、伯得兹等国家。
二、善于引用,发掘幽默
即结合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搞点相关“外延”,一则材料,一个小故事、一句笑话都可能产生幽默,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在一定限度内建立适合人类需要的实例。如我在讲生态平衡时,我就引用了这个一个实例:“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它在历史上遇到过牛粪的挑战……”学生不解,我紧接着说:“由于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草原上生活着一些嘴嘴兽、袋鼠等一些低等哺乳动物,那里的蜣螂(俗称屎克螂)专门去推滚当地动物的粪球,形成了当地的草场生态系统。后来殖民者从欧亚大陆带去的黄牛迅猛发展到几千万头,黄牛每天排出几亿堆牛粪,因没有蜣螂去推,于是绿色的草场上出现了一块块秃斑,苍蝇滋生,寄生早虫、病菌扩散,危及家畜……”那怎么办呢?学生自然会思考这个问题,我略停顿后接着说:后来生态学家们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从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其它国家引进了500万只蜣螂,这些蜣螂把牛粪滚成球团,以它独特的本领神速地把粪球运入地下,它们的“劳动”疏松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牧草生长,控制了苍蝇滋生,几年之内使几乎崩溃的草场生态系统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澳大利亚繁荣的养牛业少不了我国屎克螂的一部分功劳呢!这则材料新奇有趣,紧扣教学内容,对加深理解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方法新奇,运用幽默
在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1、利用诗文巧解地理。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汉乐府《陌上桑》)我们可以根据日出方向判断出时间是在冬半年;(2)、“北风卷地白划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字意上了解这是快行冷锋;(4)、“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这是(刘元载《早梅》)了解到这是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能够体现出这是垂直地带性的特点。
2、评书的形式授教材
在讲到江淮准静止锋这部分内容时也可以采用说评书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且说春末夏初,冷暖两军(指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双方对阵厮杀,由于势均力敌,各有进展,战争相持达一月左右,交战之处,无不烟雾弥漫,阴雨连绵”
3、善用口诀精讲教材
很多同学都觉得地理不好学:知识量大、知识点分散,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不容易理解和背记我就以各种形式编写了一些口诀,精简了教材,既概括,又有趣、好记:
(1)、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吾弟企图心太烦。”(钨、锑、稀土、锌、钛、钒)
(2)、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的矿产资源:“林妹喜木工。”(磷、煤、锡、钼、汞)
(3)、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晴天烟青多,连通上海和宁波。三州就是温福广,湛江北海不能忘。”(晴:“秦皇岛”简称“秦”,谐音“晴”。天:天津。烟青:烟台、青岛。连通:连云港、南通。三州:温州、福州和广州)
(4)、我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的四个省份:“江山河湾。”(江苏、山东、河南、台湾)
(5)、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澳α。”(读作“美加澳阿尔法”,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
(6)、五岳:“泰华衡恒嵩,东西南北中。”(上下句一一对应: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京杭大运河:“海黄淮长钱江涌,京津冀鲁苏浙通。”(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8)、陇海―兰新工业地带的工业中心:“连云港在徐煤东,郑州轻纺洛机工。西安电子造飞机,兰州新疆石化工。”(从东向西,连云港:重要港口;徐州:煤炭;郑州:轻纺;洛阳:机械工业;西安:电子产业、飞机制造业;兰州、新疆:石油化工)
篇10
■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