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9-01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一门特殊学科,高中的时候是文科生学习,而大学的时候又偏重于理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既要将一些很抽象的东西用形象思维讲出来,又要用文史知识将其解读出来,这样,就会给中学地理教师一个更高更强的挑战,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摆在老师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又怎样让学生全方位地学好地理呢?课外实践课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大突破口。

那么,中学地理外实践课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传统的地理课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单一,知识性强这一共同特点,而这一特点对于既想教授明白知识又想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的老师来说,一般很难兼顾,而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和精力高度成熟和发展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有意识地注意一件事物,所以,很多学生自然也将地理看成是“副科”,一方面没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努力学习这一科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整体来说并不理想。

地理实践课是指教师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室之外的另一个场所或户外进行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而相应的会让学生激发出内在强大的热情,去感受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型,在学生强烈的兴趣的引导下,他们自主学习的要求更加强烈,于是在形同游戏的体验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最佳方式。之后再转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那种被实践课弄兴奋了的精神也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所以,那种自然产生的新奇感也变成了对地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其次,课外实践课可以拓展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课外实践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内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室内教学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范围加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思绪飞扬,产生更深更广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另外一种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在室内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进行,每天学生都要走进唯一的屋子,如果教师再稍微忽略一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要么会有学生学不进去,要么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么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产生倦意,诸如此类的审美疲劳现象总会发生。一旦有了另一片天地供学生去尝试,就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形式的变化下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也会弥补诸多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而地理教师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教起来也更有劲头。

第三,地理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是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文化最快最扎实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学的知识如果基础牢固的话,一生都不会忘记。学习地理更是如此,地理涉及许多天文、地理、人文的知识,用形象记忆更加方便,课外实践课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成长需求,让学生在实际接触和实践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举一反三,在头脑中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当学生用实践的刺激产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地理的理论高度就会和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基础更加扎实,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如带领学生到有独特地貌的山间去考察岩石,到野外去看水流,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如看到高山,会让学生体会地壳运动时的内在的力量,看到湖泊,会让学生看到平静的湖面之下千百年之前那一伟大的地理变化,看到峭壁,会让学生感受山石经过千万年风化之后的奇异变迁。如此种种,课外实践课会让学生将本来会觉得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名山大川的雄壮之美,又让学生知道形成这些美景的内外原因,这样上地理课,谁能说不是另外一种美呢?

第四,地理课外实践课能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全新的认识,有助于学习其它相关学科。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导课艺术

前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在课堂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导课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将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其心智起到了启迪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即将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好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课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促进地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内容要求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先声夺人,“将第一槌敲在学生心上”,课堂伊始即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不同特点的导课其教学功能也各有异同,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

导课设计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其一,导课内容与实时方法需要贴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为整节课堂服务为基本点,否则一旦脱离实际要求,再优质的导课内容也会失去其应用价值;其二,导课内容设计需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课堂开始时就将学生思路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性

导课必须具备启发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地理新知识,并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需着重考虑到启发性这一要求。

(三)简洁性

导课设计需以简洁明了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进行,以迅速巧妙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内容当中,从而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新颖性

高中地理课堂中,若学生对课程内容感觉兴趣盎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导课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新颖不仅仅是为了给课堂制造欢乐,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合理调控,让师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达到思想共鸣和默契交流。导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导课内容、导课方式三个方面,生动、风趣的语言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新颖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贴合实际的内容则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未对导课进行设计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导课与作秀挂钩,每节课一开始就自顾自的讲解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难以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若未意识到这点,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导课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

某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课方式单一、没有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导课语言过于平淡浅白,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强,难以促进学生思考;3、导课内容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或宣兵夺主或过分强调某一事实,对学生造成误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导课艺术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不断吸收现代化教学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导课艺术,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启迪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教学思想和经验与同事共享,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不断尝试或更新不同的导课方法。

(二)导课艺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手段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步引到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上,激发学习兴趣,以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时需注意以下事宜:以师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导向;以教学资源作为开发充足的基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需与真实地理现象和事件相符。例如在学习《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星空的魅力,在观赏星空景象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向往念头,教师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星空情境当中,再以星空图为出发点,向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本节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我们身处的地球在星系中的方位等,通过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是指教师在开课前,对近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以语言或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简述或演示的方法,以诱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由于许多新闻事件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以高中地理知识架构为依据对时事素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导课时使用,时事导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搜集国内外发生的地震、海啸等事件,制作图片或影响素材,在开课时为学生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结束后顺势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如“地震的 发生机制是甚么,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需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等,在学生与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渐凸显出来,本次的知识点教学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3、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在教授新课前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感知不足的弊端,并可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季风》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作为导课内容:取线香两支,关闭教室门窗后点燃,让烟雾垂直向上,在线香左右等距离各放1000w的电炉一台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再将电炉和冰盆互换位置,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此时学生可发现,烟雾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这时教师可简要讲解实验原理――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较低;冰盆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以此引申出气压高低的“季节转换”产生季风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优秀的导课艺术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桥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需重视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导课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发挥导课艺术的教学魅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翠.试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2):30-31.

篇3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结课;艺术

一、归纳总结式结课

大多数教师常在课堂临结束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归纳总结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放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心得,用知识框架整理本堂课的内容,自编歌诀、顺口溜等总结学法和收获。

二、延伸式结课

地理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向其他学科的延伸能使地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最大限度地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以及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如,《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的教学可这样结课(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的成因,多少年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那好,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桂林的风景到底有多美,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活动课,大家一起走进桂林,欣赏桂林好吗?”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把眼光从课内伸向课外,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动之以情的结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气氛推向,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的语言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结课适时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最高目标。例如,笔者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这一节课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很多有关自然资源有限性和人类对其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案例,让学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是这么结束本节课的: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保护它,珍惜它,

我们责无旁贷。

只要我们愿意,

只要我们有心,

一个举手之劳,

可以为濒危的地球带来重生,

可以为燃烧的地球带来希望。

笔者把这段话用很抒情的语气做成录音,当录音播放到“我们责无旁贷”的时候,全班同学跟着齐声朗读起来,那一瞬,从学生的眼睛里可以读出保护资源、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正义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四、余音绕梁式结课

讲究课堂圆满性的教师一般都深知“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的却是真的结束了。”所以,在结课时常常可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

例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第一课时讲“三圈环流”,第二课时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可用下节课的开头一段文字作为结课,即“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通过悬念创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继续把问题探究下去,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五、拓展式结课

一节好课所涉及的知识绝不止课标要求的那些,为了丰富学生知识,需要教师提示一些本节课隐藏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东北地区农业”时,结课时可以问:“现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不再开垦北大荒,你怎么看待北大荒历史上的垦殖”,在讲“冷锋”时,会讲到冷锋伴随的寒潮、沙尘暴等,结课时,我们可以问:“沙尘暴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学生课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六、学习巩固式结课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及开放性的练习。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能力。例如,在讲“经纬网”时给学生留以下问题思考:

1.有一个人要修一座房子,要求四面留门且各门都朝正北方向,该房子应修建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2.两个人相对而立,但又都是朝正南方向,这是怎么回事?

这样的结尾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余味无穷的效果。

篇5

关键词:课堂观察量表;教学目标;动态课堂;问题生成;课堂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之上。”[1]学情分析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师素养三维融合的最美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学情分析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方面。依据课堂观察的要素,拟定相关维度、评价目标、课堂教学观察点等,将设计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明确指导作用。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目标定位、课程理念指标、学习目标指标、目标管理指标和目标达成指标等维度是评价一节课的最主要指标和课堂教学的主要观察点(见表1)。

(1)目标定位。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包容和交叉,而是一体。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宏观上必须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达成度指标的体系,制定出符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实际的执行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是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时教学目标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等级和相关要求必须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2)课程理念。学习目标应符合“课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特色性,应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起点,体现学生在三维教学目标上的技术发展指标。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课堂提问和训练必须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理念指标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较高层次的课堂互动训练,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性的科学批判思维,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高水准的智慧认知加工能力,也能触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积极主动建构。

(3)学习目标。地理程序性知识以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或程序步骤的形式呈现,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地理事实性知识形成的心理过程演绎,就需要教师使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以恰当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积极配合。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者即学生是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表现是希望学生完成任务和达成的结果,该指标的描述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指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包括辅助手段、提供的信息或暗示、次数、时间和空间等数量的限制以及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表现程度指某一群体或个体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尺度等。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指标维度必须体现Smart原创,其中Specific指学生学习目标要具体,学生应掌握什么;Measurable指达到的目标必须可评价、可测量;Attainable指学生可以达到的;Relevant指与课标相关联;Time-bound指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指标的设计需要参考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创,目的是使评价标准内容明确、可测量,评价过程可实现、评价结果可达到、评价行为具体的时间规定[2]。

(5)目标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是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对教学起导向作用。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基于预设的生成,更要关注动态生成。通过合理的预设促进生成,预设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动态生成产生师生思维的智慧[3]。此外,教学评价的适切性和教学任务呈现的情景设置也有助于目标的达成[4]。

对应上述设计思路和要求,课题组通过个人备课和集备课研讨出“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见表2)、评价任务(见表3)和观察评价量表(见表4,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易进.建构促进教与学的课堂学习评价[J].教育学报,2013,9(5):61-67.

[2] 侯建成.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目标制订的维度思考――以鲁教版必修地理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3(10).6-7.

篇6

一、新课程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教学认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我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巧妙的预设,一切精彩的生成只能犹如美丽的空中花园。尽管生成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是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实施精神。试想课前没有充分的预设,怎么能够应对自如?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关注生成,更要关注预设,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预设的总体架构正确的前提下,应该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这个“主”,如果不能正确并坚持下来,所谓的生成必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生成也就失去了基础。

生成,是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构筑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知识构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机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生成往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调节或重建,二者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预设要为生成而设,生成可以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或否定。但无论如何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总之,教学在整体上要有计划,在局部中要能生成,在宏观上要进行预设,在微观上要积极生成。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预设与生成,现在的教学中又存在怎样的认识误区?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预设。可以说,只考虑课堂如何生成,而不在预设上下功夫,完成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保证预设目标特别是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要吃透学生,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

1.预设教学对象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它意味着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需,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为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了解学生兴趣,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生成。

2.预设教学目标

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力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3.预设教学环节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可能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4.预设教学媒体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去呈现教学内容。在地理课堂上,地球仪,实物标本,教学模具、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准、教懂、教活、教精,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活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预设教学效果

有效课堂更关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最终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获得书本知识,更多地是用书本知识,服务于生活,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才是我们地理教学最终要追求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该预设什么。那么,又应该怎样预设,才能合理生成,最终演绎精彩地理课堂呢?其实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我参考了其他老师的一些经验做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几种与大家共享。

三、完美碰撞,巧妙生成

1.导向式预设:先学后教,准备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此,引导学生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但对预习的预设常易于忽略。教师泛泛要求,学生泛泛看之,失去了应有作用。我们应重视对预习的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筛选出教材中的“懂和不懂”以及“似懂非懂”之处,帮助学生在预习中产生自信,生成问题,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收集“预习反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困惑,作为课堂预设的重要依据,既备书又备人,既备问题又备方法,动态设计出课堂师生互动的预设方案。

2.探究性预设:相机诱导,引导生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预设首先应体现对教材的尊重,否则就无法发挥其在生成中的有效引领作用。当然,尊重教材不是惟有教材、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预设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意义。

案例2:如湘教版必修1《2.3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由于书本内容要冷锋、暖锋对比着记忆,学生学的时候容易混淆。是顺应课本来平铺直叙地讲出重点、难点,还是设法引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我在2010年11月上这一内容之前,刚好有一股冷空气要来,我改变教学设计,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对本节进行了构建与迁移。

(1)探究材料:给出我市接下来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

(2)探究问题:

问题1:从表格中临安市近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表格中反映出来的,除了降温外,大家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讨论还会伴有什么天气现象发生?

问题3:除了临安市外,浙江省,甚至我国其它地方的天气情况又会怎样呢?

问题4:为什么冷空气来了,临安市就发生降温、阴雨、大风天气呢(此结论已在前3个问题的探究讨论中得到)?请各小组讨论,你能不能画出此天气系统的简略图(此问题难度大,是书本知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

学生按照以上探究问题的顺序,一一做答出来。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很容易得出了锋面的概况,冷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接着我再组织小组展开讨论、与冷锋对比,分析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最后列表总结两者的异同点(表格略)。课堂教学结束后,有些学生比较较真,一直关注我市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当他们发生实际情况与我们上课所猜测的基本一致时,很多同学都兴奋不已,有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样还是传授书本,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把易混淆的知识点,就分得更清楚了,又加深了学生的生活印象,增强了地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3.开放性预设: 机智应变,调控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设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以显流畅,动态生成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事实上,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而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使得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生成是师生交流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心灵的火花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要为实际的教学留有余地,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对设计做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有时甚至要放弃之前的预设,重新安排课堂教学。

4.拓展性预设:补缺提升,巩固生成

课程教学的有效生成是师生合作完成对所学知识构建的过程。学生知识构建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已有认知的修正与巩固,仍需在不断的同化、顺应与平衡中实现。我们应针对所教课程中课堂达成状态的反馈,重视学生课后补缺提升的拓展性预设工作,要根据所查的“漏”弥补相关的“缺”。

5.升华性预设:评价生成,增强自信

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剂。有效的评价能升华有效的生成。合理、科学、贴切、巧妙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坎坷点”、“转折点”、“过渡点”生根、发芽、开花,教学活动就会因学生的回答和教师恰当的评价迭起,就会把教学中的窘困情境转变为精彩的有效生成。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进程中,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过程,把握学生的认知偏差,捕捉教学的“偶发事件”,将这些看似偶然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巧妙地纳入教学预设之中,让课堂教学在有效的预设中放出异彩,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但在当前地理课堂生成性教学还存在几个认识误区:

四、预设与生成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多,时间紧,让学生去动态生成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普遍误区.虽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是典型把预设与生成对立的错误认识。之所以认为没有足够时间生成,是因为没有精心预设。

误区二:一些教师只强调课堂教学生成性。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态生成才能真正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学的探究性学习理念,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设置框框限制学生,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结果是学生放任自流,生成的质量和效率大大下降,收获可想而知。

篇7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篇8

星期二,妈妈带着我来到青少年宫学阅读写作。我高高兴兴的来到了青少年宫。

我和妈妈来到了上期的兴趣班教室,上课的是一位男老师,在他的课上我听了怎么写读后感。这时妈妈来叫我了,说:“这里现在是六年级的兴趣班教室了。”我说:“难怪这里的同学这么高大……”妈妈带我到了另一个教室,进教室前,我对妈妈说:“可别再弄错了。”

我走进教室,找到一个位子,就坐了下来,正好开课了,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女教师走了进来,我看这是一位很有魔力的女老师,她把今天要写的作文详细地讲了一遍之后,我们差不多都明白了。我的笔在本子上飞舞,一会儿,我就写了好几面,我边写边想,今天,这个新老师会给我几分呢?好还是坏?

临近下课,同学拿着自己的作文稳操胜券地给老师批改,老师边改边点头,改好的都笑容满面的下来了,我心里又紧张起来了,想:“待会儿,我分数低,同学都笑我,不行,我一定要得高分。”

篇9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它作为基础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科学记数法,进行幂的五种运算、整式加减等知识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a.a,正方体的体积a.a.a,同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立志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符号规律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2.教学难点:准确建立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求幂的运算;

3.学生的疑点:乘方和幂的区别以及(-a)n与-an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学习过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有理数的乘方(板书)。在学习乘方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立志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一、问题与情境设计意图

活动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一张纸片,对折1次,得到2层纸片;对折2次,得到4层纸片,即:2×2;对折3次, 得到8层纸片,即:2×2×2;对折4次,会有几层呢?即:对折5次呢?10次呢?……20次呢?通过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产生的迫切性和必然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三、巩固训练:男生女生快乐向前冲、用事实说话等几个环节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特别是用事实说话,是对开篇问题的总结,对下一课题内容的引入。

四、乘方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让情感太度价值观有所体现,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从乘方中得到做人的道理.

五、总结本节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学习了乘方的定义和乘方的意义,还知道了乘方的符号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1的任何次幂都是1,-1的奇次幂是-1而偶次幂是1.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负号),用小括号括起来.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六、布置作业:

篇1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 23、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纬线和纬度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特点都指示东西方向。3. 纬度: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2)90度:南北极点,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四、经线和经度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 经度: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大大西,小小东)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小小东) 20°W以西到160°E

°E,总结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转1. 含义:地球绕着2. 方向:3.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1. 含义:地球绕2.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

(课本13页图重点记忆)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里有极昼现象,南极圈里有极夜现象。5、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