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

篇1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 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开展教学的创新方法和启示。

1 主题型教学方法。主题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收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因为主题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如影片欣赏);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同时主题可以来自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

如语文学科中“试飞”等课的教学,如果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上课,围绕某一主题,搜索“试飞”,不到1秒钟时间,可以查到很多有关“试飞”的信息(具体数据与网络环境有关),“试飞”的作者简介,课文涉及到的人物、性格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很多的分析评论等等。学生眼界一下打开,对课文的兴趣与理解也一下提升很多。

2 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协作交流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分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实验教师可利用竞争式学习、协同式学习、伙伴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四种基本合作学习模式和人机协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满足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3 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海底遨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动物、植物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通过查看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进一步的了解西沙群岛的物产,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有组织的描述。这样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4 展示型教学方法。展示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展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是根据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组织形态以及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又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文字阅读,它除了一般的文字阅读外,还具有超文本的阅读,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片等,它比传统的文本阅读更快捷、更丰富、更精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多种媒体参与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内动力;从教学的环境来说,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传输更快捷;从信息的显示形态来说,图文并茂,精彩生动,具有丰富的感知材料,极易产生意境。这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小结

通过本课题开展的研究与尝试,我们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教得更轻松。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得更扎实。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加充满创造性、趣味性。

篇2

目前,课堂教学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从坐的形式来看:以“秧田式”排排坐为主,看似整齐划一,实质阻碍师生间、生生间自由的交流;从师生的角色来看:教师是专家、权威人士、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被期待要传授全部而且清楚的知识。学生认为学校就是习得知识的场所,学生是被动的,而且是课程表的依赖者,学生不服从老师就跟表现不良一样会被谴责,好的表现被鼓励是由老师授予与承认的;从教与学的方式方面看: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自己已占有的知识,分析自己对教材提供的信息的理解等。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可见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的获得轻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重师对生的传授研究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探索……课堂教学是比较封闭的,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

如何才能打破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合作局面呢?

一、突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说,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互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边的融洽与交流。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为多向的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一般地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采用问题教学法。

“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中,教师如能不断设疑,启发学生质疑,特别是“于不疑处有疑”,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设疑、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积极引导。问题较多,可以分类归纳,逐个解决。

2.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不能理解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小组里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讨论。课堂上,老师除了点拨与导向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活动,充分发挥群体优胜,促进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3.认真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在开放性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不断运用反馈信息,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1)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反馈信息,准确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反馈信息。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种举止都是一种信息,都是我们调控教学的依据。或变换节奏,或缓解气氛,或调整教法等;(3)利用作业、测试反馈信息。教师从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使教学目的更趋合理,使教学过程更优化。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信息策略。

实践证明,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主动交流信息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学生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积极交流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教学实施的重点。(1)指导搜集信息的途径。信息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我们引导学生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从书本、报纸、杂志上搜寻静态信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搜寻动态的信息。(2)教会信息记录的方法。学生找到有关信息后要学会记录,我们教会学生记录的方法:摘一摘、记一记、画一画、剪一剪、印一印等。(3)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学生掌握信息后,要提供交流的机会。

书面交流:每人设计语文信息记载本,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班级中定时组织书面信息交流活动;口头交流:教每篇课文之前、当中、之后均可以安排口头信息交流的机会,在信息交流中要注意让每位学生参与,注意学生间的评价。

2.问题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让学生会产生问题

首先是激发学生爱问。老师应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解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提出问题。其次是引导学生会问。在学生的提问兴趣得以激发后,教师应引导其学会提问,不断提高提问质量。学生往往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训练和培养。

(2)让学生会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用言语表达出来,它有一个由思维向语言转化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了问题,碰到疑难,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让学生会解决问题

在学习上真正的收获是不仅在于学生用自己大脑发现问题,还在于由疑问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从不懂到一知半解和深刻领会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解决问题,我们一般分以下三步:首先,引导学生设计或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3.合作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要确立目标,激发团队精神,发挥组织智慧,在合作学习中制定有效的团体奋斗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要明确学习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交流反馈学习结果——师生共同综合评价。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开展竞赛

兴趣是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充分准备,赛说、赛写、赛演,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活跃思维,积累知识,训练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评选活动,为课堂教学增加新鲜活力。

二、开放课堂、实践创新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及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开放学生的情感,激发创新活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调动是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身心兼备,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自始至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2.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如生活场景、自然风光、人文叙事等。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努力创造学生直观、形象、逻辑、创造思维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多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3.开放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改进观察方法,提高注意力,加强善听、善说及动手操作的技能。如故事配画,课本剧展演等。让学生在争辩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发现惊喜。从而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局面。

建立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材是开放的,目标是开放的,教学过程和情景是开放的,课堂的主人——学生更是开放的,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生活情境,珍视学生独特感受,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上神采飞扬。

三、营造情境、互动交流

有情有趣的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重要前提,也是语言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巧妙创设情境,让儿童感受到情景交融,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眼前,达到引人入胜的佳境,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参与评议,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进入状态,融入情境之中,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略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朗读、训练中“抒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调发展,进而达到教育教学双丰收之目的。

四、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抓语言训练,语言教学的重点在语感,语感的培养关键是朗读。朗读有助于优化语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一句简单的话被学生读出了丰富的感情,有自豪的,有骄傲的,有疑问的,有激昂的……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课堂上书声琅琅,回声荡漾。

五、 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教师的一句鼓励,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特别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因而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做表率,密切师生关系,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应对好各种生成的问题,巧妙设计激励语言,使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思想,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须要抓好抓牢的,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收获的一个量化标准。因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大多对语文知识强调要过关,要死记硬背,还要条分缕析,分列出来各种重难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知识教学呢?是弃而不教吗?显然,对语文知识视而不见是不可行的,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毕竟,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之前教学模式中的“强化”改为“淡化”,这个淡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要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重构,“淡化”却又不“淡出”。

一、整合资源,着力指点

黄本荣教授曾经指出,语文知识有一个“冰山模型”,也即是说,在大量语文知识的明确性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很多人并不知道的默会知识。那些默会知识是很多没有系统学过语文但语文水平甚高的人都具有的。那么既然没有系统学过,为何还有相当高的语文水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语文知识,但在平时的实践中却一直在运用并且掌握,熟练地将其付诸于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样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难以规范、难以模仿性,如对微妙意境的把握,炼字炼句的功夫、言外之意的感悟等,这些都是不容易通过死记硬背习得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整合资源,着力指点。如在教学语言时,在为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时候,无时不刻不在与语文知识打交道。如果刻意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和考试点,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化,导致语文学习支离破碎,不利于言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言语材料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具体的读写活动进行指点。

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段落,更不能将课后的答案抄下来生硬地记忆,而是要抓住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和体会。在对修辞手法的学习上,我让学生抓住“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等一些语句,还有有关暴雨的一些描写,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比喻、拟人、夸张等写法的表现力,由此获得一些深入的理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有些语文知识并不是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把握的,教师必须要指出来,做一个点拨。如在教学《关雎》、《蒹葭》时,重点让学生学习比兴的手法,此时教师就要将有关的句子都点拨出来,如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然后让学生细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蕴。

对于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就像是一个淘金者,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将那些蕴藏在文本之中的金子一样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有序的指点下通过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梳理概念,迁移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这是一个包容回避的问题。这些概念有些是较为抽象的术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就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过程,但是由于语文知识的信息量较大,因而在概念的知识性引导上,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梳理,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其能够获得正向迁移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两句话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困难,首先是翻译的问题,逐句逐句翻译比较麻烦,另外学生在翻译之后容易忘记前后的连贯性。这两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并提”的关系,这个“并提”的知识点学生是需要理解的,一旦掌握了这个概念,就能够克服翻译的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并提的概念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之后就有了效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翻译同类句子的时候也就游刃有余了。

另外,在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和梳理,对于一些有效的学习原则,要拿来为我所用。如“学中用”、“用中学”这些原则都是非常有效。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描写,像文中对听众的神态、动作描写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的描写。学生学习这个有关“侧面描写”的知识点后,并不能获得有效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由此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即播放《端午日》一文中赛龙舟时人如潮涌,观者如云的一个片段,学生深有感触之后,我让学生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一段文字,表现这次龙舟竞赛的紧张激烈,但不从正面下笔。通过学生的联系和运用,使其语用能力有所发展和提高,同时对语文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语文课堂上的这种知识和运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三、综合系统,求实求用

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知识点却较为零碎,往往是零零散散地散播在语文教材之中,要经过教师的有效整理,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宏大的综合性的系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里都想抓,哪里都抓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教学中却面临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教学困境,那就是很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关系的先后确定,都必须要由教师自主决定和选择,这样的一种现状,助长了教师的武断,也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对学习逐渐被动,兴趣缺缺。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显然,教师的选择和决定的来源不单单是教材本身,而应该向学生有所倾斜,也即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决定,选择适切、实用的内容和方法。“适切”就是指和学生的能力、接受水平和接受基础非常一致,在认知水准上都可以不相上下;“实用”也即是指能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如在教学《〈雪〉四人谈》这篇课文时,针对文本所具有的深度,从主题到立意、到构思、再到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文本对鲁迅的散文《雪》进行了鉴赏和评论。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对于文艺鉴赏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而在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就有难度。为此,我深入研读文本后选择了适切的内容:一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艺鉴赏的初步知识和方法拿出来分享,不强求学生必须要掌握,而是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取所需,有所侧重。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创新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2 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1.3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及其改进方法

2.1 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2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 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3 小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让我国的教育成果得到提升,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当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当下的教学标准。新课改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让滋生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1.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组队―共享”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思考―组队―共享”合作教学策略最常用的一种合作教学法,是在一九八一年由著名教育学者莱曼和同事一起创造出来的。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证明了运用“思考―组队―共享”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参与度得到有效提升,促使更多的学生深入认识需要思考的教学主题,这种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上使用最为广泛[1]。它是通过将一个教学主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团队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和他人对不同观点进行分享和思考的一种学习策略。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细节描述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中借助林黛玉进贾府的路途中所见所闻,让当时封建社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细致丰富的描法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生动的塑造出来。作为西方课堂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合作学习法,“思考―组队―共享”策略对学习任务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有显著作用,能够让学生深入独立地思考,并在交流合作中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和接受,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交流及解决的能力得以强化。如在分析林黛玉的形象时,教师可以运用“思考―组队―共享”实施教学:将学生分成四个人的小组;教师在给出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接着学习小组中四个人可以两两交流,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将学生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四人共享观点,对交流意见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的观点达成一致;随后教师让几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问题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对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明确,对各个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2.高中语文教学的“K―W―L”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K―W―L是已知的、想学的及学到的这三个单词的缩写,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表格中将某个问题中已经知道的知识“K”明确写出来,并对自己希望得到解惑的问题“W”进行思考,接着在借助于独立思考和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最终将共同学习后得出的知识“L”卸载到表格中[2]。这种方法是西方课堂教学中最简单有效的一种合作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交流,让学生对已知、未知知识及对实现途径所了解的联系得以了解,让认知过程得以明确,让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和探讨,从而促使其掌握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怎样读中国古代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合作学习教学方法,首先将学习资料和K―W―L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我已知的知识”K进行思考并独立完成,接着进行组队共享;其次将“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阅读方式我已知的知识和方法”W进行独立思考并完成,组队共享;最后完成“通过课堂学习和交流我学习到的中国古代小说的阅读方法”L。K―W―L教学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将简单清晰的思考和学习方式给建立起来,对学生在已知和未知知识的联系建立上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建立。

3.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圈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文学圈在我国又被称为文学圆阵和文学圈圈。在西方文学和语言教学中,文学圈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专门的合作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阅读更广泛和深入,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3]。文学圈的组织形式非常丰富,主要是借助小组形式,通过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文学阅读。

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可以设计一个主题“《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分析”,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圈定出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由于《水浒传》中写林冲的桥段内容过多,教师可以先圈定一个范围,如从本文中分析林冲的性格。其次,以七八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课文,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确保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又再次,建立自习课等学习平台,将学生彼此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建立起来。最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鼓励性评价。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积极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合作方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3:135-136.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57-01

新课改背景下,“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递进循环式”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出一项知识内容,并以此不断地引出更多的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温习学过的相关知识。“递进循环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递进循环”,读识结合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将识字教学列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领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理解课文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才能读懂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同时,阅读也是学生积累识字量的重要途径。应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可以让阅读和识字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获取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识字时,让学生阅读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经典诗文。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全文共28个字,可采用全部注音的方式,让学生朗诵这首古诗,并熟记每一个生字,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发音要准确。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比较顺利地诵读整篇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含义。循环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字词,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培养了学习兴趣。

二、“递进循环”,写好汉字

写字教学是一个基础性的教学环节,应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是引领学生写好汉字的有效策略。“递进循环式”策略在写字教学中的应用,应分如下几步进行。第一,对汉字全部的笔画名称进行全面的学习和背诵。首先由老师给学生进行示范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笔画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去背诵笔画的名称,并一边默念一边书写,直到全部熟练掌握。第二,进行生字描红。每一个字都要认真描红练习,写得不好的,要擦掉重写,直到写好为止。第三,偏旁部首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每一个偏旁部首,引领学生通过书写带有偏旁的合体字,感受汉字之美。第四,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掌握书写汉字的基础后,进一步练习书写生字。教师要做好指导,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生字的书写,做到正确、美观。第五,学生书写一部分汉字后,让学生进行书空记忆,强化对字形的印象。

三、“递进循环”,优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接下来结合阅读材料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沿着思考方向去探究主题思想。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找课文的主题思想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课文的主题思想。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递进循环式”的策略来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熟读课文,慢慢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读读写写,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形成个性化认知,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田园诗情》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然后一步步进行课文解读。老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才能逐步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描写,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关于语文的重要学法。

四、“递进循环”,促进写作

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很多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练习量比较有限,在作文时经常遇到困难,比如,字不会写、有病句、表述不清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失去作文兴趣。基于此,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并使之持久。“递进循环式”教学就是值得应用的策略之一。教师要做好“写话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做好基础性的练习。学生的写作是起步期,需要不断积累语文知识与写作素材,并应用于写作。要结合学生的习作情况开展作文教学,帮助学生去掌握更多的字、词、句,以此来指导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让学生查找更多相关的词句,“递进循环式”在此环节中将会体现出更高的应用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是强化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要注意递进和循环有效结合,夯实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有效提升,实现螺旋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基础知识和语文作文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而其中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发展影响极大的作文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良好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若不能被教师充分发掘和使用,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语文学习能力便难以突破瓶颈。结合实例和经验,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作文的写作充满了技巧性和创造性,而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常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与时俱进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切实得到运用,以确保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和实效。下文便对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详细剖析。

一、前作文教学问题

首先,传统的“命题―写作―讲评”的作文教学方式造就了当前学生在写作上的诸多问题,这种无序的、杂乱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掌握实用、有效的写作方法,也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和疲惫的情绪。其次,当前学生写作后教师的讲评也极不到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文评改课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益处微乎其微,反之,若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则影响深远。例如,在讲评《生活中的智慧》这一作文题目时,有老师通过“小组互评―典型例句分析―教师评价―引导拓展”的方式进行作文讲评,步步为营、由浅至深的几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对学生语言个性化和美感的培养不足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当前作文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上文中已经提到,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才能切实保障今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写作教学策略的展开不能急于求成,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应被努力挖掘和培养。下面,本文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作具体阐述。

1.讲授相关的写作技巧

学生对毫无亮点的理论学习及写作指导没有兴趣,因此只有改进作文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讲授方法,将讲解范文的固定理论和灵活的思维引导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技巧的提升。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一经典作品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启发极大,鲁迅先生的文笔精炼,形容到位,用词准确,这些既是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又是学生在今后写作和工作上追求的目标,因此常用此类经典文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学生很快就可以在领悟文章精髓和写作思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大家们的影响,进而领悟到受用一生的写作技巧,作文能力自然会日渐提高。

2.改进作文评改课的模式

众所周知,作文在被创作出来后,仅仅是一个开始,精准的修改和语言的精炼对作文水平的提升影响极大,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改进评改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切实发挥评改课的实效。传统的“老师讲评,学生记录”的评改课模式应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写作理论知识的传输和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超越课堂而不脱离课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来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最终再由教师来总结和范文展示。这样的作文评改课方式,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反而由于学生被给予充足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容易被调动,学习的效率和进步程度自然也会得以提升。

3.培养写作语言的个性化

作文语言的优美和流畅离不开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写作语言的个性化,结合更多的技巧传授和经典熏陶,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等经典散文,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充满个性的描述语句,常将这些充满美感的文章展示给学生,并加以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在欣赏前人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通过仿写、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写作语言的个性化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优美的语言和灵活的个性化修辞手法、语句构思使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对学生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文中提及的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只有将适当的方法与自身教学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将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好的教学策略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的教学策略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还要保证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创新有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保证达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策略的发展方向,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由此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拥有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才会产生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发生改变,需要教师将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全方位的综合型素质人才。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只有拥有较高的教学素养,才会真正感知新教学理念的内涵,才会有能力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创新出新课教学策略。其次,强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因为每个教师都会有自身的教学优势,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交流,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感知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而结合学到的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加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他们只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过于枯燥乏味,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的学习之中。为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结合每篇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语文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我是男子汉》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男生才会是男子汉,这样就曲解了本次课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男子汉呢?”学生由此会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对男子汉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为学生讲解怎样才算是男子汉,通过讲解之后学生会明白,并不是只有男孩子才是男子汉,只要有责任感、为父母解忧的都是男子汉。最后,再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对男子汉的阐述。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板书、口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传达知识内容,因此,成为许多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些文章的描述很难用学生口授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夏日的海滩》时,很多学生还没有见过大海,根本不能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色做到深入的了解。为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大海的片段,结合大海浩瀚的声音来强化学生对大海的理解,进而做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勇于探索和创新有效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华章,2011(6).

[2]唐先梅.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篇10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