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工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工流程题;高考化学;解题思路
无机化工流程题是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热点、难点,所占分值相当大.但由于这类试题的信息新颖、情境陌生,文字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对学生而言,题中所蕴含的信息加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习得较少,因此不少考生感到解题困难,所以这类题的得分率较低.为此,本文以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第16题为基础,谈谈化工流程题的特点、解题思路.
一、试题背景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中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类试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作为背景,陌生度大,起点高,结构新颖,提问灵活,有较好的区分度.且题材多,无法猜题,能较好的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原则.
2.这类试题能很好体现《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2013年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求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求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些要求在化工流程题中都能很好的体现,突出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的特点和作用
1.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作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2.试题内容丰富, 涉及多方面的化学基础,能考查学生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
3.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类试题在背景材料上体现化学新内容,本质上还是落实在双基上,即常说的“起点够,落点低”,我们千万不能被新包装所迷惑,所吓倒.
三、解题思路及方法
1.粗读流程懂目的.粗略读题,通过对比分析流程图中的第一种物质与最后一种物质,弄清从原料出发,要得到最终产品,必须除去什么元素、引进什么元素?初步知道题目中的问题设置.
2.细品过程推用意.结合题设问题,精心研究流程中的某些相关步骤.可分析如下问题:反应物是什么?加入了什么试剂,其目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对于某些不太理解的步骤,可以结合下文大胆去预测,重点关注其产物,如果这一步骤在后面的问题设置没有涉及则可以“难得糊涂”,大胆跳过.
3.迁移知识解问题.在整体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一道大题化为相对独立的小题,明确问题设置的意图.这类试题实际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绿色化学观点等知识,常通过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或离子反应方程式、叙述实验操作和步骤、分析操作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形式表现出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根据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原理,联系实际工业生产及题目信息等进行知识的整合,从而推出结论.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及迁移能力.
4.规范表达写答案.答题这一步很关键,答题时要看清问题,切记答非所问.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注意评价或比较实验方案要全面,从化学原理的角度、用化学语言作答;要抓住主要问题,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注意归纳答题的套路.
四、例题分析
工业上常回收冶炼锌废渣中的锌,并用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如表1.
表1氢氧化物Al(OH)3Fe(OH)3Fe(OH)2Cu(OH)2Zn(OH)2开始沉淀的pH3.31.56.54.25.4沉淀完全的pH5.23.79.76.78.0(1)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锌的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2)上述工艺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3)在“除杂Ⅰ”步骤中,需再加入适量H2O2溶液,H2O2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应控制溶液的pH范围为.检验Fe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4)加入Zn粉的作用是,“操作A”的名称是.
答案:(1)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或增大硝酸浓度、将锌废渣
粉碎等)(2)烧杯、玻璃棒、漏斗(3)2Fe2++H2O2+2H+=2Fe3++2H2O 5.2-5.4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表明Fe3+沉淀完全(4)除去溶液中的Cu2+冷却结晶
解析:此题以熟悉“Zn(NO3)2•6H2O晶体”制备为背景,涉及了酸浸、反应速率、离子水解、氧化、过滤、反应条件的控制、除杂、冷却结晶等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技术等熟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先按照解题思路带学生粗读流程,明确流程目的,用锌废渣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了什么元素,该如何引入?又该除去什么元素,结合本题所给信息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除去.然后带着问题看:(1)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围绕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接触面积等因素综合分析.(2)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过滤”这个熟悉的常考不衰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复习过滤的操作、仪器、注意点等.(3)问的命题意图是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沉淀完全的检验方法.“Fe2+的除去”也是此类型题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根据给出的“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数据,了解到Fe3+优先于Zn2+沉淀,而Fe2+滞后,它开始沉淀时,Zn2+已经沉淀完全,所以先利用H2O2把Fe2+氧化为Fe3+再沉淀除去,利用KSCN溶液检验Fe3+是否除尽.(4)问的命题意图还是考查除杂问题,围绕除杂原则考虑,除去杂质不引入新杂质.当控制溶液的pH在5.2-5.4,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此时溶液中的Cu2+部分沉淀,加入锌粉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溶液中析出晶体,完整步骤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烘干.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命题中得到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这类题型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应该精选试题,由易到难,巩固基础,再攻难点,逐步帮助学习克服畏惧心理,建立解决此类题型的信心.同时加强对这类题型所涉及知识的归纳总结,积累工业流程中常见的工艺手段、化工术语、操作的名称和目的等.只有掌握了化工流程题的一般特点和解题思路及方法,在高考中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流程题,也能够驾驭自如,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朝银.2014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59.
篇2
随着城市化以及铁路、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土建施工企业的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同时,施工企业物流管理也获得快速增长。但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践上物流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从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特点说起,进而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需改进的措施。
一、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
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属于物流管理的一种类型,如果按照物流管理的定义,土建施工物流就是对土建工程所需材料、设备等物资进行的包括采购、运输、仓储、现场管理等环节的管理。
二、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1][2],可以总结施工企业物流有如下特点:
1.一次性实施
建筑业施工地点的一次性决定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方案及实施的一次性。这一点工业品和消费品物流的连续性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2.技术的复杂性
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工程物流属于非标准化作业,工程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种类庞杂,很多辅助材料用量较少,但却必不可少,因此工程物流的整体协调显得十分重要,增大了实施的复杂性。
3.外包的瓶颈
按照经典的外包理论,独立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能够有效促进主产业和物流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在工程物流领域表现的尚不是十分突出,在业主供料的模式下,所谓的物流外包更多的是分散的运输服务、装卸服务;在施工方供料的模式下,物流外包也存在同样的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都是零零散散的运输、装卸。能够提供一揽子工程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4.实施地点的特殊性
这里讲的特殊性,是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的而言,施工项目尤其是公路和铁路项目交通不便,这对工程物流的运输和装卸工作提出了挑战,此时的工程物流运输已经扩大为多式联运,所以运输对供应的保障,库存和运输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5.与工程承包模式密切相关
工程承包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3]:传统设计~招标~施工模式,DB模式,总承包模式,全过程承包模式,从这些承包模式的发展来看,施工企业已经从简单的劳务、材料承包,发展到全方位的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承包。不同的承包模式对工程物流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劳务、材料承包阶段,施工企业的着眼点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约束。工程物流只是一个能保障施工需求的附属品。而随着承包链条的增长,工程物流已经可以在早期的融资、设计等环节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承包,专业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施工企业内部的工程物流专业化也将进一步发展。
三、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从普通物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结合外包的理论,基本都经历了一个企业内部分散化――企业内部集约化――外包的过程。然而,施工企业的工程物流却迟迟难以实现内部集约化以及市场外包。
总结施工企业物流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工程物流的传统化问题比较突出
项目上的物资管理工作,传统上就是按照物资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的过程来进行,因为项目的分散性,所以根据物资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零星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材料都是局集采,项目的采购主要针对的是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因此物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从保障施工供应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2.工程物流外包控制的难度大
工期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变量,工程质量对施工企业也具有传递效应,因此物资的供应期和材料质量对施工企业有重要作用,如果把工程物流业务外包,那么供货期和材料质量的控制就增加了难度。
3.工程物流实施的的碎片化
工程项目在整个施工阶段,工程物流服务于以项目工程部为核心施工,工程物流的起点是物资需求计划,终点是物资的发放以及最终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看似环环相扣,但在执行过程中,又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都是独立来做的,较少有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4.工程物流风险大
相较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工程项目因为受到业主变更,天气,劳动力组织等影响。风险往往更大,因此工程物流的风险更大。
四、发展土建工程物流的对策
基于工程物流的实施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集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
2.将现有的集中采购业务进行延伸。现有的物资采购工作,都是按照采购的金额,500万以上由集团公司集中采购,500万―50万之间的局集采,50万以下是分(子)公司集采,这些物资的采购集中相较于以前的各项目分别采购已经是一种进步,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中采购的优势。采用集中运输,及时运输来降低成本。
篇3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
篇4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5
关键词:核电;工程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118-02
1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以煤为主,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当前我国的核电仅占国内发电份额的2%,在世界30个核电国家中排名第29位,仅高于伊朗的0.6%。核电作为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一个100万kW的核电站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站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00万t。因此,加快核电建设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1]。
十三五规划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 800万kW,在建达到3 000万kW以上。这次核电规划的基调是“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根据目前的政策,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①核电安全将放在首位。
②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核电发展的主流技术。
③中国核电发展进入稳定期,预计每年将新批6~8个核电机组。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家专业化核电AE公司,自2008年以来,已陆续开工建设17台机组,高峰期同时在建机组16台,在建机组数量及装机容量持续位居全球第一,并优质高效建成7台机组。中广核在多项目多基地同时建设,核岛主设备、常规岛及BOP设备、安装专用工具等等大批量的重型设备及物资需要有理有序的运抵现场,如何高效经济可控的将核电设备物资运输至核电厂是核电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2 工程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多种模式并存,在物流模式的分类上较为公认的共有四种,即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2.1 第一方物流模式
即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其核心的业务室围绕着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供应展开,以物权划分,是货物的物权一直没有发生转移,同时还拥有移动“货物”的“载体物权”和运输方案及装卸工艺的“知识产权”。
2.2 第二方物流模式
即买方、销售者或者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其核心业务是围绕着产品的采购和商品的销售展开的,按照物权进行界定,是货物在移动前,其货物的物权已经转移到用户,同时用户还拥有移动的货物和载体物权和知识产权。
2.3 第三方物流模式
即有专门从事物流的企业组织进行的物流,其核心业务为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没有货物物权,只有运输载体物权和相关的运输知识产权。由于不需要对产品生产的投入,因而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及资源投入到运输设备和运输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将物流更加专业化集约化。
2.4 第四方物流模式
也是有专业的物流企业组织进行物流,其核心业务为物流服务的整合,第四方物流企业既没有货物物权,也没有运输工具的载体物权,只有运输相关的知识产权,第四方物流需要有丰富的物流知识和物流网络,并能够善于整合物流资源,实现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增值[2]。
3 中广核核电工程物流模式
3.1 工程物流模式的选择
早在大亚湾和岭澳一期时,无单独的运输合同,即采取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模式。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设备运输工作逐渐从设备供应商的业务中分离出来,现在仅有极少数设备供应商还保留运输车队。大型工程的设备总包运输在国内已有成功操作经验,我国的田湾核电站和南海石化项目也采用设备总包运输方式,业主招标选定总包运输商负责设备运输。
经过合同执行,田湾核电站实现了较大的运输成本结余,南海石化项目同样节省了近40%的运输费用。
通过对国内外设备总包运输项目的分析,中广核自岭澳二期项目开始选取了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为主的工程物流模式,实现设备制造厂到项目现场的Door To Door的运输模式,并推广至红沿河、宁德、阳江、台山、防城港等项目。同时通过运输总承包商,实现了中广核各项目之间的物资调配。
3.2 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点
①充分发挥运输总包商的专业化集约化优势,统一人员组织实施,统筹安排专家,形成标准的重大设备运输技术方案。分工协作,按项目部的区域分布及临时需求统一进行分配。
②充分利用运输商的建成运输网络及运输资源平台,实现运输专业分工。根据核电物流发货地分散,项目分布广的特点,充分发挥运输总包商已建成的各区域网点平台资源优势。
③充分发挥运输总包商的资源整合能力,运输总包商在承接不同的工程物流项目,通过不同客户、不同供货商、不同运输批次的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其运输资源与人员,发挥实现集约化运输管理模式优势。
④依托运输总包商的技术实力,提升核电工程物流管理能力,提供设备全程物流方案,包括识别标签、运输包装、装卸配套方案、运输与跟踪方案、物资仓储管理等。中广核在核电工程物流方面应用了物联网+,实现运输货物动态管理等等。
3.3 设备总包运输模式对工程成本影响分析
与设备供应厂家提供运输服务相比,发挥运输总包商集约化专业化优势,运输成本较大程度的减少。见表1。
综合上表对比分析,而通过优化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确定一家运输总包商进行设备总包运输,运输成本节省约60%。
3.4 设备运输总包模式对工程风险控制分析
3.4.1 核电工程物流的主要风险分析
随着国产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供应商投入到核电设备制造中,除沿海省份,已扩展到东北、西北等省份,内陆运输条件较沿海和远洋复杂。核电设备制造周期长,运输要求高,任何小闪失都可能对设备安全运行留下隐患。
从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时就有核岛容器预埋件开始发运,直至项目FAC签订,设备运输周期约5年时间,对运输过程控制需长期监督管理。
部分设备存在制造拖期情况,因此设备运输时间成为工程进度控制的关键节点。很多设备由于赶工生产,而导致起运时间不定,对运输商提前安排合适的运输工具造成一定困难。如何保证在设备安全运输的前提,利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设备运输工作,是执行工作的重点,核电设备运输风险点主要体现在:
①运输条件复杂、运输要求高;
②项目执行周期长;
③进度控制严格。
3.4.2 运输总包模式下风险控制分析
运输总包商软硬实力有效控制风险。相对第一/二物流模式,第三/四物流模式下的运输总承包商的运输人员更为专业,运输资源更强、运输网络更加健全、大型工程物流运输经验更为丰富、对核电的安全质保体系更为熟悉,因此,能够从运输软硬实力两个方面有效控制风险。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和经验反馈机制。相比第一/二物流模式下分散的多家小型运输企业,与运输总承包商确立合同关系后,双方为利益共同体,更加有源动力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能有双赢的结果。同时能够在与运输总包商建立了定期的沟通和经验反馈机制,便于管理和风险控制。
4 结 语
随着国家物流不断发展,中广核在核电工程物流模式上实现了从第一/二物流模式向第三/四物流模式转变。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同时,大幅的减少工程成本。
通过专业运输总包商的技术能力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例如中广核已经开展了在物联网在核电工程物流应用及智能仓储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 材料价格 物流成本 价格控制
0 引言
建筑产品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建筑地点的固定性、建筑体形庞大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寻求尽可能多的途径通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企业利润。建筑企业作为生产性企业,材料费用在其成本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如何更高效的降低材料费用就成为建筑行业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的关键所在。
建筑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建筑企业材料采购的大量性、高额性及周期性,在企业材料成本中,材料的物流费用占材料总价的比例高达11%。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指出物流是继节约物质资源和降低劳动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利润源[1]。该理论的提出使众多行业认识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追求更丰厚利润的有效途径。建筑行业也日益认识到降低材料物流费用的重要性。
1 建筑工程材料
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材料的耗用量大、品种丰富、价值昂贵,一般材料费用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1],而材料的采购运输等物流费用是材料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企业需要根据材料在工程中的用量、使用周期及使用要求将工程材料进行种类划分,以方便材料管理及成本控制。本文按照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用途、用量及使用周期可将工程材料分为直接性材料、辅材料及周转性材料[2]。
建筑工程材料一般需经过采购、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几个环节才能最终用于工程建设,鱼刺对应,材料的价格构成包括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材料包装费和回收价值、材料运输费、材料场外运输合理损耗费用及材料采购及保管费[3]。本文重点研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情况下的建筑工程材料的物流成本降低,其价格计算公式如下:材料单价=(材料原价+供销部门手续费+材料包装费+材料运输费)×(1+场外运输损耗率)×(1+采购及保管费率)-包装品回收价值。
2 工程材料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方面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2]。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期间使用的各种材料必然会发生各种物流费用,从采购、运输、仓储到保管,甚至材料在场内的二次搬运都可归为材料的物流成本。
在构成工程材料的费用中可归属为物流成本的有材料包装费和回收价值、材料运输费、材料场外运输合理损耗费用、材料采购及保管费等。从生产工艺流程来看,可将建筑活动中的物流过程分为供应物流和现场物流两类。供应物流是将施工材料从供应地运送到施工现场或施工仓库的费用;现场物流是材料在场内运输加工、材料从施工仓库到施工现场的二次搬运等费用。
传统的建筑企业工程造价核算制度是将其物流成本计入材料价格中作为总体核算,受其影响建筑企业并未对工程材料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这对企业的材料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也极为不利。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不重视材料供应计划的编制。在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许多企业都将重点放在工期进度控制上,而对材料供应的计划量仅作粗略计算,使得材料采购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其次,为如期完成工程建设,许多企业采用的材料安全库存标准过高,导致材料积压,从而增加材料的保管费用;第三,许多企业为降低工程管理成本疏于对材料的现场管理,施工现场材料丢失、浪费等现象严重,造成更大的费用损失;第四,多数建筑企业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不够完善,材料的物流成本核算难以进行,使材料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 工程材料物流成本的控制
篇7
[关键词]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物流决策;国际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42-03
1引言
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很多中国企业,采用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在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进行着电站、路桥、工厂、管道、城建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项目当中有很多就是EPC项目。EPC,是英文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的缩写,俗称“交钥匙工程”,即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EPC合同的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监造、运输、土建、安装、调试、培训等工作,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负责,最后将完工后的项目完整地交付给业主。
随着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的增多,海外业主开始货比三家、疯狂杀价,承包商们的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个别企业为占据市场而亏本经营,市场的恶性竞争加剧,企业要生存,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项目来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优化设计、加强管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国际工程项目的工程物流管理,就在这时进入EPC项目,完成其“第三利润源泉”的企业使命。
在工程物流项目实施之前,制订出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工程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然而,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的方案形成十分复杂,要考虑社会、人文、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应根据不同观察角度同时设计多种方案以供参考和备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下面将对若干影响工程物流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影响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决策的因素分析2.1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的对象
国际工程项目物流业务的对象是国际工程的工程物资。要完成一个EPC项目的国际物流,要首先考虑工程物资的特点。对于EPC工程项目物资来说,一般有以下三种划分:
(1)按照工程施工的属性划分,EPC项目物资可分为五类:一是构成项目永久建筑的设备、材料、钢结构;二是施工需要的机械、工具、耗材及劳保用品;三是项目人员的生活物资及娱乐用品;四是项目管理机构办公场所的活动房、家具及办公用品;五是构成永久建筑的主要设备中易磨损件的备品备件。
(2)按照运输要求划分,EPC项目物资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必须采用集装箱运输的易损件及贵重、精细设备;二是必须采用大件船装运的超重件、超长件、超高件及超宽件;三是必须采用特种箱装运的危险、易变质物资,如油料、油漆、氧气、可燃气体等;四是其他可以采用普通散货船装运的普通货物;五是为赶工期必须采用空运的急件。
(3)按照货物产地划分,EPC项目物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中国生产、制造的物资;二是项目所在国生产、制造的物资;三是第三国(主要为欧美国家)生产、制造的物资。
不同的物资要求不同的物流解决方案,国际EPC项目工程物资的多样性是影响物流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物流方案时应首先考虑EPC项目工程物资的特性。
2.2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的业务流程
国际工程物流业务围绕国际工程项目展开,与传统工程物流相比,国际工程物流在地理上将物流运作地域范围由一个国家内部扩展到两个甚至多个国家、地区之间,物流时间也相对较长,且经常划分为多个物流批次、多种运输、仓储方式;在业务模式上针对业主的个性化需求要在前期进行物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进而根据项目预算、施工计划等设计缜密的操作方案。其特点是高风险、强时效、一次性,一般需要多种特殊设备、多种运输、仓储方式、多家不同企业协作,因而具有第四方物流运作的特征。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流程如下图所示。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流程
上图展示了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的基本流程,即物资从生产商运输至项目工地现场的全过程。物流阶段上大体可分为国内物流阶段、国家间物流阶段和项目归属国物流阶段三部分;业务内容上它可以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拆卸、包装、装箱、固定、海运、空运、陆运、拆箱、安装、调试、废弃、回收等方面。
以上只是国际工程物流的基本流程,具体物流业务范围还要参考国际工程供货合同的交货条款。因此,国际工程物流的业务流程影响着工程物流方案的决策。
2.3项目所在国的物流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开展物流业务,不同的物流环境对物流决策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能够在当地采购的原材料,尽量在当地采购,如果当地物资匮乏,只能从中国或第三国采购、发运,这需要尽可能早地了解到哪些因素或情况可能对发运物资的成本、安全及速度产生影响,以便提前制订合理有效的物流方案,防止给项目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多哥、印度尼西亚等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就必须知道该国的雨季在什么时候,货物发运时就必须躲过雨季,否则,数百毫米的降雨量延续几个月,必然造成严重的货损;又比如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国,属于伊斯兰国家,货物发运时就必须避开开斋节和宰牲节,否则货物到港而海关休假,将造成高额的超期堆存费。对于物流环境,本文着重介绍四个方面的硬件设施:港口、交通状况、运输装备、海关。
2.3.1港口
很多港口信息对于物流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如:项目所在国家有港口数量及到项目现场的距离;相关港口入驻企业的数量及其背景;相关港口拥有码头数量及每天装卸船舶的作业效率;相关港口的岸吊、移动吊、叉车的装卸能力及其数量和服役年限;相关港口的堆场面积及各个堆场的功能。了解到这些信息,就可以根据项目施工进度的需求,合理调整每批次的货物发运量,做到少滞船、少压港。发运重、大物件时,如果吊机的吊装能力不足,则需要从国内调运。可如果项目所在国没有港口,这就需要从有港口的第三国转运或采用别的运输方式,比如埃塞俄比亚,属于内陆国家,可以从吉布提转运。如果是中亚国家,比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则可以直接采用汽车运输或者铁路运输。
2.3.2交通状况
港口到项目现场的距离,全程桥梁、隧道数量,每座桥梁设计的承载重量、隧道限高,全程的障碍点数量、每个障碍点的构成、每个障碍点的最大通过尺寸、绕行线路等交通状况要提前了解,如果既有承载不足的桥梁,又有通过尺寸偏小的障碍点,还找不到绕行线路,在发运重、大物件时,需要做好桥梁加固、障碍点拆除甚至是重修道路的应急措施。
2.3.3运输装备
项目物流属于特种物流的范畴,这里所说的运输装备主要是指类似于专业运输重、大件货物的液压多轴线低平板车的车辆等,可以从该国的在建大型项目的施工方以及该国的交管部门了解该国这种车辆的相关信息,如数量、车主、使用费用等,如果没有此类车辆,则需要从国内调运。
2.3.4海关
作为进出境货物的直接监管部门、国门的把关人,海关代表的是国家、政策、政治。中国企业在做海外EPC项目时,应熟悉海关政策。入境货物必须满足该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总承包企业必须及时并如实地向海关申报,提交完整、正确的与货物绝对相符的单据和证明,这些仅仅是通关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项目所在地是欧美韩日等发达地区,基本工作已经完成。但现实是中国企业海外承包的项目多在欠发达地区,面对海关还有很多额外的工作要做。欠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海关官员的知识水平很有限,对入境的货物几乎不了解,总承包企业尽量让当地海关官员了解这个项目,了解这个项目所需要的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服务。另外,国际物流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中国企业在发运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单证和设备说明书都是英语,如果项目在印度、加纳、埃塞俄比亚、阿联酋等英语普及程度较高的国家,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在多哥、沙特、哈萨克斯坦、巴西等英语普及程度不高甚至根本不学英语的国家,就得对英文的单证、说明书进行再翻译,那么错误率也就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还需要配备小语种专业人才,比如多哥需要法语人才,沙特需要阿拉伯语人才,哈萨克斯坦需要俄语人才,巴西需要葡萄牙语人才等。
3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应对影响因素的策略
3.1充分考虑项目物资特性
在设计物流方案时,充分考虑项目具体的物资需求,或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或采用自身物流体系或者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个性化的优质的物流服务。
在运输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在实际可行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具体运输要求,应让各个项目部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而充分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项目物资对运输需求变化时,要依据变化而及时调整运输方案。
在仓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有成本意识,从物流学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但是,不同国家物资供应状况不同,很多情况下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项目部物资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种类的物资,有相应的存储计划,如在很多非洲国家,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项目物资不能按时到位。所以物资部门要对在途物资、在加工物资、在场物资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既要规避物资储备风险,又要加速物资和资金周转,保障国际工程项目的高效率实施。
3.2根据供货合同规划合理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
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往往涉及大量大件设备的运输。首先,大件设备运输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技术专家对全程运输进行模拟及计算,既要满足要求又要控制成本。其次,由于设备的货值通常很高且生产、制造周期较长,对项目建设进度也影响大,所以大件设备运输要关注运输的安全性及货物的完好性。再次,在物资运输过程当中,要考虑中转过程中的仓储,这是在物资流通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得不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设计物流方案时,需要对运输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包括装卸港口情况、运输条件、运输工具、仓储设施等进行科学的安全性分析,并应用数据分析,软件模拟,负载实验及经验等来进行判别。
国际工程物流大件运输往往涉及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为保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顺畅,需要将整体运输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将不同的运输方案逐一分解并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得整个项目操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3.3依据责任划分精准考察项目所在国的物流环境
鉴于EPC项目“交钥匙”的性质,在项目交付之前,业主主要干预工程的质量、进度和税收等少量的方面,而在物流环节上,业主干预较少。对于物流的责任划分,EPC项目的物流,总承包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一般为:EPC项目现场+卸货+进口清关操作(不含进口环节税)。这就要求总承包企业在介入该项目时必须对项目所在国物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治安、法律法规、劳工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等。考察途径多样,可以从中国在当地的使领馆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也可以到该国现有商贸聚集地、在建工地、外来居民居住地、港口、银行以及相关政府机构了解。
对EPC工程项目所在国的物流环境的考察,需要企业在介入项目之前就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但是这些成本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成本的付出降低了国际EPC项目承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损失。
4结论
工程项目的国际化带动了工程物流的国际化,这是工程物流新的发展。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决策需要有一个十分强大而完善的信息体系来支撑,而健全这个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物流方案决策过程需要统一调配自有的和第三方的物流资源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国际EPC项目承包商与物流业务分包商之间的博弈、项目所在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物流人才的使用以及信息化的利用等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海云.EPC 项目中的工程物流管理[J].建材世界,2011(4).
[2]李迎春.国际工程 EPC 总承包中物流项目的流程及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11(2).
[3]郭锡文,陈晓红.工程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08(22).
[4]张铎,张耀平.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印,李铁柱.国际多式联运线路选择的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2).
篇8
论文关键词:施工企业物流信息化
1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1.1施工企业的特点
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经营对象为建筑产品,制造和安装变化大、地域跨度大;项目多,专业各具特点;施工项目周期长,并具有不可修复性和不可更换性。这些特点使施工企业生产的流动性、单件性、长期性增强,并且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
1.2施工企业物流的特点
施工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即管理人员需掌握各专业知识,仓库搬迁频繁,仓库保管条件差:施工的场所点多线长,现场条件复杂,对产品的领用、消耗、运输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消耗水平比较高;施工企业的多专业性造成产品的标准性较差,设计进度滞后,变更较多。
1.3施工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中,物资金额所占比重极大,约占60%~80%。工程利润的高低,工期能否顺利进行,跟物资管理有极大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很多工程在图纸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产品不定型,变化性较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物资管理和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存在着密切关系,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制约着最终产品的交付。
2施工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一般都基于手工操作,从需求计划开始,到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到料登记、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等都需要手工录入,这种操作造成物资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并且同一信息在不同的表格中会重复输入。虽然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很普及,但却没有发挥系统的作用。原有的业务处理模式可以实现领发料的正常操作,但还存在着效率低下、库存不能即时显现、仓库之间协调困难、信息不能共享、易出错等弊端。以上种种弊端都是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化来解决的。
3信息化的实践
系统开发前,一定要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先从全局着手设计,不能一边设计一边修改。物资管理系统需要设计好与其他部门的接口,比如工程部门、财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的作用。操作过程中菜单功能的分配要合理,有些人员需要操作功能,有些人员需要浏览功能,这些功能要分开,以免引起误操作。底层的功能要健全,比如产品信息的分类、部门的划分、供应商信息的建立等。因为这些模块都是和具体的仓库操作有关的,这些功能模块如设计不好,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就不能起到保障作用。编写程序前要有理论的指导,才能使整个系统更具科学性,比如在设置物资核价的规则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财务资料,最后形成了库存按实际价格计算、按移动平均法核价的方法。
4信息化的成果
4.1实现了多用户多仓库实时协同作业
它利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服务器安装在一台主机上,所有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只要为不同用户设置了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多个用户就可以协同访问系统。同时,软件实现了多仓库的操作,可以在多个仓库之间灵活地进行物资的收发、调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便利性。这款软件使互联网的应用得到发挥,不管人在哪里,只要可以上网,都可以进行业务的操作。
4.2查询功能的扩展
不同的业务部门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在这款软件中,只要把核心的数据输入准确,就可以生成各种报表:入库单、出库单、物资库存余额、收发存报表、合同信息汇总等,并且根据需要有扩展的功能。对于相关人员重点关注的库存信息,更可以实时查询,准确率高,为相关人员安排生产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信息。
4.3理顺了物资管理的整个流程
这款软件基于ERP的思想,结合企业现有的程序文件,从需求计划入手,经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入库、发料管理几个环节,实现物资的收发。本系统的关键点在于实现了基于实际物资的出入库和基于财务发票点收及发料程序的分离,这不同于以往的物资管理只使用点收单和发料单的模式,使管理更加清晰。在发票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正常仓库收发料的作业,然后在工程记账环节,通过核价程序,使工程发生的费用准确归集在相应的工程中。
4.4实现了限额领料的操作
本系统中,通过对任务和作业的划分,可以实行分站分区间地提报物料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限额;领料时从某个任务下面去领,通过需求数量一已发数量=待领数量的控制,可以在待领数量的限额下进行领料。如果超过限额时,就需要按“超额领料”进行领料。
4.5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这款软件不但实现了各类报表的共享,也实现了人员管理、供应商信息的共享,使仓库人员一次录入、多人受益、多次受益。
4.6实现了和财务的接口
由于财务系统的特殊性,并且财务软件的使用独成系统,本系统没有在财务功能方面深层挖掘,而是提供了财务的一个操作和浏览接口,财务可以在自己的菜单下,实现发票点收单的查询、应收应付款的核对、财务发料单的查询,操作简单易行。
这款软件还具有库存盘点、从合同里入库和点收、零星采购等功能,对原先的业务模式也是一次改进。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07.133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我们国家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物流水平,吹响了集结号。其中数据显示: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对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现状,物流人才紧缺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虽然我国从2002年开始,由教育部牵头八所重点院校开始将物流专业才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到目前,已开设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也快速增长接近至2000所,近几年每年培养的人才接近50万,但与需求比较,还有不少差距。基层员工通过短期培训可以快速上岗,但具备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技术的中高级人才,就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了,这种短缺反映了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已迫在眉睫,提升应用型物流人才水平,补充物流业中坚力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1 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从上而下的,从较早的1985年北京科技大学组建物流工程教研室,开始招收和培养物流业高级研究型人才到物流专业的逐步推广分化,转向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在有些中职中专院校也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专业,物流人才培养逐步具体化,实践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就是指企业需要的、能快速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已经具备了物流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可以快速适应中高级管理服务岗位的人才类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中间层核心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短板。
2 当前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从企业需求岗位分析,物流相关行业需要的人才类型非常多样化,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跨度很大。基层作业人员,需要交通运输、仓储搬运、机器智能、数控自动化等知识与技能;后勤管理岗位需要企业管理、设备管控、商品贸易、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知识与技能;高级管理岗位需要法律法规、国际物流、工商管理、财务贸易等综合型知识与技能。岗位的复杂性带来的人才培养方向的选择不定和摇摆性:有的学校把物流专业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有的学校将其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的学校将物流专业纳入经济管理系,有的则纳入机电工程系或信息工程系。
2.2 培养方式不尽合理
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文化与知识的传授可以由学校课堂教育获得,但专业技能则需要实践的打磨和训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这个角度看,更困难和复杂,需要的资源更多。目前我们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方式,是采用“M+N”的方式,即在校实行M个学期的理论教学,N个学习实行校内或校外工厂的实习方式。这种比例的分配跟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资源密切相关。不少院校,因为实验实训资源的不足;师资队伍的制约,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具体作业技能的培养成为普遍化的理性选择。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割裂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性,很难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领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很难真正吃透知识点,对操作技能也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难有提高。
2.3 培养效果难获认同
据不完全统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从就业数据上看,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并不低,但要看到这是在物流人才需求极大的背景下产生的。细看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就能看到,在物流专业毕业生感叹只能从送快递开始职业生涯同时,对应的是企业感叹物流专业学生不知道安排啥岗位好。就业不难,认同不易,在就业率为97%的数据里,其中有37%的毕业生并没有继续本行业,而是转行了。
3 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的是“宽基础、厚能力、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个定位不能摇摆,要避免与培训学校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撞衫”,要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力。具体而言:
3.1 明晰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人才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结合优势明晰目标可以形成自己学校再该专业上的特色。如北科大的物流专业以物流教育为长、大连海事以多式联运为长、北京交通大学以物资流通为长、对外经贸大学为国际物流作业为长,北京物资学院则以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为重点,清华大学则以物流工程技术为优势。
3.2 改变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质量
不再追求培养大而全、全都行的人才目标,将培养方式贴紧小范围、小目标。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将课程与学校专业特长相结合,体现特色特长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紧紧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宽基础的前提下,把厚技能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加强技能培养,即使是理论知识类课程,也要以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对于实践型技能,要努力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借助企业资源、深入校企合作程度,引导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实训场地。以开放的姿态进行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闭门造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初步具备“专业方向职业人”的雏形。
3.3 从需求出发,提高培养认同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多类多样,尤其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采用多式联运、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领域,都需要很多的应用型人才。各院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历史与优势,重点培养相关方向专业化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就得了业,满意就业;让企业单位,招得到想要的人,满意的人。
总之,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必须紧扣应用主题,把握市场需求方向,结合需求进行培养特色创新,调整培养方式,提高社会、企业与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效果的认可,为专业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人才培养向更高质量迈进。
参考文献:
[1]姚建民.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1(8).
篇10
我国工程建设由来已久,在这些年的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效。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关于物流方面的活动,比如物资的采购、运输、保管及储存等。从目前的工程建设运作形势来看,在上述物流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管理组织上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物资的闲置;重复搬运从而造成了无价值的附加活动等。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降低相关的工程造价成本,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应合理组织工程建设物流管理,及时处理好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尽量满足工程建设的相关设计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对相关行业有所借鉴。
1 工程建设物流概述
1.1 含义 工程建设物流主要指的是对建筑相关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过程,其中与建筑相关的材料包括了物料、配件、设备及商品混凝土等。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保障在施工前及施工中的相关计划、组织、指挥及控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为了使得建设过程顺利完成,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时间、正确的位置,利用低廉的成本与高质量的物料供应,并加强物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及现场管理等过程,尽量做好现场及基础设施的布置,保证机械设备的供应,才能更好的做好工程建设。此外,还需要控制好计划的内容,并做好劳动力供应需求,管理好所有的物流及有关的物流消息。总之,工程建设物流管理就是对整个工程建设中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及调控,其目的在于使得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在具体的操作中更加便捷与容易,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环节能更好的加以控制。
1.2 特征 一般来讲,工程建设物流属于工程物流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也是最具代表性且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就目前而言,工程建设物流和其他物流之间相比,其采购与运输的量都相当大,而且技术相当复杂,操作中又会遇到一些骤变的情况,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总之,工程建设物流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2.1 成果目标性 这个特点主要指的是成果要求与时间目标,其中成果要求指的是当预期的物流服务结束之后,工程建设指定的物资在相关拟定的合同(初拟合同)要求下安全顺利达到了工程建设目的地;而时间目标指的是不管何种工程建设物流,它都有自己明确要求的开始与完成时间。
1.2.2 短期性 工程建设物流与工程建设项目共存亡,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始的时候,其物流便开始了,一旦结束那么其物流也就结束。从这里可以看出,工程建设物流其实属于短期工作,这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与其他物流之间的最大区别也恰恰在于此。
1.2.3 风险性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往往都会涉及一些大型的设施与设备,在具体的运输及装卸过程中不仅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风险性很高,但是这些设施和设备往往对整个工程建设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往往得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完成。
1.2.4 综合性 工程建设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操作的复杂性及关系的广泛性,其中涉及的部分主要有规划、运输、环境等,而一些国际工程建设项目还涉及到了国际运输及海关等。
1.2.5 独特性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其具体的操作方案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所需的物流服务也是独特的。
2 当前工程建设物流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从这些年的工程建设物流管理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物流发展需求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目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而物流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的发展。对于大部分的工程建设单位而言,采用的物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缺乏了必要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加之也没有将工程建设物流的自身特征考虑在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成本增加了,而工程进度与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一些企业看到旧的体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或者没有将具体的思路理清,而对条块及部门的分割较为严重,从而与现代化的物流理念背道而驰,最后的结果依然不理想。例如,施工单位的内部物资部门由于权力大大削弱,而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这就使得计划在提报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且无法系统的组织资源。
2.2 工程建设物流活动自我服务的比重太大 就当前我国施工材料物流供给来看,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或者供应商提供,而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的情况还不到20%。由于工程建设物流活动自我服务的比重太大,这就使得施工单位物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这个“瓶颈”若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此外,由于自我服务比重太大,往往还会造成原材料的堆积过大,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可利用资金,使得自备运输及储存的相关设施利用率较低,而成本开支却很大。
2.3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评价及考核 对于我国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而言,当前扔将重点放在了施工中的作业成本上,而对于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缺乏必要的重视。例如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单独计算物流成本,更没有建立相关的历史使用数据库,这样就无法与当前现场的物流成本进行对比,从而无法为实际的物流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并且缺乏必要的评价及考核体系。
3 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应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1 与供应商的关系应经营管理恰当,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利润资源
3.1.1 适当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对双方关系进行监控:施工建设单位应有意识的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这样可
以促进供应商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价格水平上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施工建设单位的青睐。同时,供应商为了能获取长期合作机会,就必然会对自身的产品及供应过程负责,这样也能有效控制某些短期行为的发生。 3.1.2 共同参与,共创良好的双赢合作局面: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应改变传统的方式,不能仅仅依靠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商谈就决定购买哪个厂家的产品,相关单位领导负责人也应加入具体的业务谈判、交流及信息传递环节中,对于服务质量、态度及效益良好的供应商而言,可以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此外,还可以建立一种长期合作信息评估机制,单位及各个项目的负责人都应参与到同供应商的协商与沟通中,从而建立一种长效的互通及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全员共同参与,共创良好的双赢合作局面。
3.2 利用自身优势,统筹采购,降低采购的成本
3.2.1 工程建设单位选择的材料必须质量稳定,杜绝退货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尽量节约采购及物流管理成本。对于那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而言,也可以通过“货比三家”或者竞标的方式来选择最后的中标商家,确保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可靠,信誉好,同时价格也合理公道。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能与建设单位长期合作,便会把好自身产品的质量关,除了按照相关的材料图纸来制作之外,同时也会保证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合同的需求。采用这样的方式,能最大化地减少退货的发生,同时也会减少交通、通讯、检验试验等环节的重复操作费用,从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此外,供应商满足了建设单位的需求,并且获得建设单位的认可之后,也能避免自身信誉受到影响,巩固了与建设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间接地节约了建设单位的采购流程及物流管理成本。
3.2.2 联合招标,尽量降低采购的单价,从而降低总的采购成本。工程建设项目往往造价很高,工期也很长,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会将多个项目同时进行,为了减少工程项目中的重复操作增加的成本开支,建设单位便可以将这几个项目联合起来进行招标。一般应选择那些长期合作的对象作为理想对象,但也不是绝对化的,而应在具体的协商中寻求最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商的信誉良好,保证服务态度及质量的同时,还要使得采购单价的尽量低,这样才能降低总的采购成本。
3.3 建立一种信息共享及互助共赢的机制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需求计划等涉及到了相应供应商的事务而言,当签订了相关的合同之后,应尽快将具体的信息传达给供应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供应商得到了建设单位的材料信息之后,在生产材料的时候就会有目的性地进行,同时也能根据进货要求来生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符合度,有效避免了盲目生产而造成的货物不足或者堆积。②准确的货物需求计划,能让供[!]应商及早做好准备,从而保障交货时可以保质保量,同时也是降低供货成本及协助供应商管理产品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