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而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日常语言技能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对其信息获取情况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听、说、写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重视,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然而不同年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明确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加强对培养其阅读速度及质量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句的意思、所传达的情感等,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还应指导其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比如诗歌、说明文、叙事文等,且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给学生时间让其自己查阅图书、资料等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及认可,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

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科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同时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等独特的学科性质。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及发展语言,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加强对该学科自身特点的重视,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阅读教学其实质即语文语言活动的反复再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可过于注重单个字词,而应加强对整句、整段理解的重视。对于阅读期间应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两小儿辩日》教学时可指导理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等句子的意思,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的态度,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阅读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及素质。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不同时间太阳的大小,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切身的感受,使其更好的题解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进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收集阅读材料时可通过报纸、资料、网络等途径,确保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主要应包含说明文、记叙文等,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有效的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增强其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有所获。

四、避免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存在有阅读速度慢、难以正确理解全部信息等现象,其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也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细节语句。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易一字不漏的阅读,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造成影响,其获得的往往只是分散的信息,其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第二,断章取义。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还停留在课内阅读阶段,不能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含义,极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改掉不良阅读方法及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专用应利用整体教学、略读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而合理的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结合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材教育的重视,同时还应适当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使学生正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精髓及乐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英.心随文动 笔下生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231-232.

篇2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落后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课本,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感觉学习语文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慢慢的很多小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2.小学生缺乏独立性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过分的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和教师的指导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很多语文教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的给学生解决,使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个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着很大的阻碍的。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少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很多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不给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慢慢的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个主体地位,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角色。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很难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的。 

二、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当前小学四年级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迫使着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语文教学只有改变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小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才能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以饱满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学习到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1.开展多媒体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精度课文,给学生分析完课文内容以后,对课文内容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小学生在视频中就可以听到隆隆的响声,看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些壮丽的景观,会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这种画面对小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使小学生沉浸其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观潮这篇课文演绎的栩栩如生,让小学生对课文有个更加直观准确的把握。 

2.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语文新知识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小学生年龄是比较小的,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给小学生树立一个预期的目标,让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在学习古诗《忆江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大体理解,把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教师。小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协助自己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提高。 

3.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師采用的是落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小组教学可以实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能够畅所欲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学习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就能够在学习语文中具有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改革只有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永嵩.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9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4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听力退化”研究发现,听力是最难提高的一项语言技能。一些不利因素干扰了学生的听力理解,阻碍了学生的听力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非常态教学情境以讨论式为主,并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语文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音乐、图画等形式让学生进入非常态情境。人类的语言从音调节奏上分为常态语言与非常态语言两大类。常态语言以陈述句为代表,起伏不大。非常态语言以感叹句为代表,主要传达情感。受情感的影响,非常态语言在结构上发生变化,但相同情感体验经历使人们能根据具体情境、语气,感受到此时激动者的情感。

在国内,为了改变学生听力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听力退化”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试图构建教学新模式,特别是在学科间融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等方面。对于“非常态情境教学”研究,国内在非常态教学情境学生听力退化研究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以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学生听力退化现象为切入点,通过问题调查寻求提高学生听力的途径及指导策略,并应用于有效教学中,促进新课程改革扎实、有效、深入地推进。

二、 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听力退化的相关概念解析

平常教学活动存在着两种情境:一种是常态情境,另一种是非常态情境。常态指的是事物经常性、固定性的正常状态,非常态则是指事物在非正常条件下特有的、非固定性的反常状态。教学活动中的非常态教学情境是指由情境之外或之中的某些因素引起的,往往会对课堂教学或学生的学习起干扰作用的事件发生的场合。在医学上一般将听力退化统称为耳聋,它是指听神经及各级听觉中枢,对声音感受等发生障碍。在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听力退化是由情境之外或之中的某些因素引起的,对声音感受发生障碍。四年级学生在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听力退化现象是指对课堂教学或学生的学习起干扰作用的事件发生的突发现象。

三、 学生在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听力退化的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环境中的非常态因素是影响四年级学生听力退化的重要原因,如教室环境的布置(如鲜花、彩灯、会标等),话筒来回传递,摄像人员来回走动,看到熟悉老师,看到众多的听众,听课教师手机突然响起,听课教师相互交流的声音等。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教室周围的环境布置(如美丽的鲜花、五颜六色的彩灯、漂亮的会标等)分散了上课注意力;30%的学生认为教室内部环境分散了上课注意力,如话筒的来回传递,摄像人员的到处走动等;20%的学生在看到熟悉的老师和众多听课老师时不由自主注意力不集中;20%的学生认为听课教师手机的铃声响起,听课教师之间的说话干扰了注意力,还有10%的学生认为是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当然,教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影响四年级学生课堂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四年级语文听力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中的读与写,而忽视了语文技能中的听与说,这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听力退化。学校在听力训练方面,缺乏较为齐全的教学硬件,没有相关的音像材料,就无法开展语文听力教学训练;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只重视静态的语言规则,忽视动态的言语经验;缺乏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口语不规范,方言太重,不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当前,很多教师还没注意到听力的作用和地位,对听力教学的探索较少。

四、 学生在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学习效率提升的对策

(一)尽量减少教学环境中的非常态因素对学生听课的干扰

教学环境中的非常态因素是降低学生课堂听力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教学环境中的非常态因素对学生听课的干扰,如布置教学环境应简洁明了,尽量不要让教室内出现美丽的鲜花、五颜六色的彩灯、漂亮的会标等,避免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弱化学生的听力。为避免非常态因素对学生上课的影响,也要尽量减少来回传递话筒、摄像人员到处走动等现象,禁止听课教师在听课时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禁止听课教师在听课时进行交流,以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干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形成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充分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生字词时我采用了对换角色的方法。请几位识字能力较好、普通话准确、声音响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读准生字。学生普遍喜欢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间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面露温柔的微笑、说出的暖心话语,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赏识,产生愉悦和满足的心情,增添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上进。

2. 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如在合作预习新课时,事先将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各小组的同学查阅生词、预习课文,经小组内部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写成组内笔记。然后,学生有的放矢地听老师的课堂讲评,逐一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合作完成作业时,采用讲故事、表演对话、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这些作业。在合作订正答案时,要求在各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自觉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

3.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保持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在学生最容易犯困和最想睡觉的时间,教师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采用课前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防止学生每天下午第一节课犯困现象的出现,还可以采用课前播放动感音乐、讲悬疑故事等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急缓相间的语速、极具节奏的敲击声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睡意。为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有时多讲不如少讲,有时少讲还不如不讲。上课时,教师只要把主要问题阐述清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阅读、理解和巩固,协助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

篇5

一、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性教学

在学习中中年级的学生不像低年级儿童那样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分析综合,他们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逻辑的成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时,学生虽然不像低年级那样需要通过具体形象事物来认识,但其思维也没有完全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样一来也就很难掌握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脱离通过具体事物来进行感知分析的习惯。但是,我们如能以与这一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谈话法”来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接受其某一事物,就可以避免学生对语文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在教唐代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

师:“谁知道‘危’在句中的意思?”

生:“是危险的意思,老师和爸妈们经常说玩火非常危险。”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好,那么我们根据刚才所说的意思放到诗句中体会一下诗句的意思好吗?”

生:“危险的楼房有一百尺那么高。”

师:“如果危楼真有一百尺那么高的话,谁敢站在上面去摘星星呢?我觉得把危楼理解成危险的楼房不恰当。”

这时,学生们好像明白了什么,在下面议论起来。我趁机向学生们提出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动手查一查字典,看看‘危’共有几种解释好吗?”

生:“共有5种,应取第四种——高的、陡的这种解释。”

师:“好,我们把高的、陡的这种解释放到诗句中去体会一下诗的意思好吗?”

生:“这座楼真高啊!一举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

这样就避免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年级的学生具有“突出个性”的心理特点

教学中应采用鲜明的目标意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因此,三、四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中仍很有可能继续沿着以往的“学习思路”去学习,而不能接受关于篇章所表达的思想,也就不知该从何入手学习这一阶段的文本知识,因此就产生厌学、逃学的念头。针对这一现象,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与坏是这一阶段让教学任务能否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在中年级阶段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到“舒心、怡情、励志”的教育,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既能丰富自身知识的积累,又能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扩充。

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定向性提问”。采用这一方法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让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从而把注意力的思维活动引向要学习的内容。例如教四年级的阅读课文《课间十分钟》时为了使学生认真、仔细地了解文中的同学在课间10分钟进行的多彩的活动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我们每天的课间10分钟玩得有趣吗?”

生:“有趣,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师:“能具体说说你们到底做了哪些游戏好吗?”

生:“跳绳、打篮球。”

生:“打乒乓球……”

师:“你们喜不喜欢这种欢乐的场面?”

生:“喜欢。”

师:“那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间十分钟》这篇文章,找一找文中的活动场面与我们平常的活动场面有什么异同好吗?”

这样,学生们就会在回味欢乐的过程中去默读课文,很快找出了文中的三个活动场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真情实感地投入到教学中,努力提高中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 小学语文 互动 协作 引导

科教兴国战略一直以来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所秉承的重要指导政策方针,在目前科教兴国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面临新课改的深化推进要求与日俱增。因此,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阶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加强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等,成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热议研究课题。基于此,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作为阐述视角,粗浅性的谈及了自己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分组要合理,重点在引导

一是优差组合。该分组方法主要提倡将优等生与学困生按照合理比例分配到一课堂合作讨论小组中。以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课文为例,笔者在予以必要的备课基础上,向学生简单、清晰的介绍了九寨沟优美风光,并通过多媒体渠道搜集而来的风景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其景点风光,然后在激发了学生兴致以后,与学生们进行了合作性互动提问,设置了这样一道统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即提出了“为什么作者会选用九寨沟作为写作对象呢?”此时对于学困生可能比较被动,往往只有倾听的份,相对寡言少语,但如果和优等生进行搭配设计,从而能够引导整个小组中得出“九寨沟是国家著名旅游景点”、“九寨沟能够展现我国民族特色”“九寨沟景点优美瑰丽”等等。

二是在一些适当的时候也应采取同等生模式组合。因为虽然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完成小组合作教学能够起到一定“帮扶”作用,但是难免一些学困生心理会产生一点自卑情绪,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学困生组合或者是中差组合来突出学生们的“平等地位”,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个性语言”来总结、概述问题,完成与老师间的互动提问合作学习。

二、科学轮流分工,营造学生合作学习氛围

小学生由于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对待新鲜事物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所以多数学生是非常乐意配合老师来完成合作性互动教学的。在分组人数安排方面,最好每组成员规划为3-5人,人多将不利于小组成员围绕重点展开探讨与交流,人少又缺乏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课堂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营造良好合作学习课堂氛围,老师应了解班级内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组织能力水平、个人性格特点等,以此才能在小组中明确出各个学生成员的主持人、报告员、检查员、笔录员等“职位”安排,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刻体验每一名角色的“作业”内容。如此一来,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浓厚情绪,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团队协作精神,最终促进将课堂问题、重点、难点都有效解决。

三、把握好课堂交流时间,强化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语文课堂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相对简单与易于吸收,教学任务相比初高中要轻松一些。但是,为了保障学生们的教学课堂讨论成果,老师应能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安排时间,要充足与科学,以给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自我认知事物道理、自我学习摸索的充分时间。同时,老师还可以进一步与学生间进行学习情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对学生讨论结果的指导、总结、评价等来深化问题重点,推动合作学习有效进行。比如,在四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的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善于惯用“有效提问”教学手段,由浅入深的带领学生走入自我思考模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而情境教学技巧下的“情景要素”构建,老师也可以事先向学生们介绍演讲稿的格式,并在课堂设计中准备一份“演讲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法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属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比较常见且经典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也综合了互动式教学、有效提问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方法。因此,作为老师而言,在把握好小组角色分工、分组合理、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讨论的基础上,应能尽量做到引导、点拨学生,以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被激发出高度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能够从正确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我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农俏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4)。

[2]龚莉 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新思考[J].才智,2014,(2)。

篇7

【关键词】小学阅读;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一向提倡读写结合。读指阅读,写指写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懂得将这本来就具有密切联系的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另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做到“活”实际是提示教师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注重提高仿写技能,以读悟写

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写作技巧与能力学习的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其仿写的能力继而悟到更多写作技巧这样的方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必须的。模仿,是创造的前奏。四年级这样的中年级,意味着学生们处于书面写作的起步阶段。作为老师,除了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通过认真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外,还应该训练他们去掌握一些叙述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阅读的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模板,直观的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并表达内心感受。我们可以说,仿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架起了一座由“读”到“写”的桥梁。例如在对四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这种小动物进行描写的?我们能够观察作者用的哪些写作手法?我们能不能通过阅读也对一种小动物进行仿写?由此注重仿写技能的训练,是进行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在阅读教学中向课文巧妙借鉴

1.巧向课文借选题

我们都知道,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首先就难在如何给自己的题目拟定合适的题目。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会接触到如诸如上册的《老师,您好!》,《雾凇》,《诚实与信任》,下册的《第一朵杏花》,《第一次抱母亲》,《沙漠的绿洲》等等文章,他们中间有的以写作对象为题,有的以中心思想为题,有的以主要内容为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其分类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灵活借鉴课文,学会命题。

2.巧向课文借选材

学生的生活按说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一到写作时,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四年级的课文当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选题值得借鉴学习。例如《九色鹿》,这篇课文以童话为形式,生动的展现了写作目的即教导读者不能做像调达那样忘恩负义的人。又如《雾凇》选择的题材是那样的不寻常,对这种北方地区的特有景观展开描写,使人眼前为之一亮。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教师对此多加引导,就能够使学生也能够具有一双善于捕捉素材的眼睛。

3.巧向课文借语言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另一难题是不知道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对素材展开描写。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难题在阅读教学中将文中规范,经典,生动的语句进行引导使其内化,使学生从借用到创造,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准确,生动地对事物进行描写。如课文《秋天》中,黄澄澄的稻子,红玛瑙似的高粱,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都可以引导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

三、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不仅意味着以读悟写,还意味着我们得讲究策略,以写促读。使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写如何能够恰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得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只有把握好切入点,我们才能建立起读写结合的良好基础。切入点的把握不仅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熟悉教材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习作训练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范文本身和学生实际出发,探寻出读、写两者更为广泛的隐形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够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致力于对教学方的创新对找准切入点,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关键。

四、结束语

语文学习中的读写结合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是一个长青的话题。作为一名任教于中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写作技巧与能力学习的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读写结合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对教学策略加以完善,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篇9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讲童话 读童话 演童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58-01

众所周知,童话想象丰富神奇,情节生动有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设计了一些经典的童话,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童话占的比例较大,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讲童话,多种形式读童话,积极参与演童话,让小学童话学习更加精彩,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由发挥讲童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很多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童话,进行了一些绘本阅读,经过几年的积累,到了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童话阅读能力。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学习童话前,给学生讲童话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童话故事的讲述,调动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书》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外的童话,课堂上会让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阅读了童话。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表现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要上台分享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老师依次让学生们上台,学生们的童话讲得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形象。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老师说:“同学们,大家课后认真准备,以后每节课,都有一位同学给我们讲童话故事,我们可以大饱耳福了。”在这样精心的引导下,孩子们对童话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进行了大量的童话阅读。

由此发现,童话学习前的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形成了对于童话的理解,通过课堂上的讲童话环节,满足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求,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认可,就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形式读童话,加深学生的感知理解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童话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童话学习中,老师也需要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有趣和情节的离奇,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深入地理解童话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借用多媒体设备,配以生动的插图,进行示范朗读,营造了很好的朗读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然后,老师让学生们组成四个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逐段朗读童话,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最后,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童话,在班上进行集体表演。学生们经过反复朗读,对于童话内容和思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解认识。在分角色朗读时,语气形象逼真,情感真实自然,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于童话的理解更加深入。

由此看来,课堂上的朗读是学生感知理解童话故事的重要一步。老师通过运用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童话,眼、嘴、脑共同使用,强化对于童话内容主题的感知理解。

三、激发参与演童话,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想象力天马行空,喜爱模仿。在童话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认知特点,设计表演童话的环节,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理解童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童话,感受童话的精彩,亲身体验学习童话的乐趣。

比方说,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接近尾声时,老师设计了表演童话的环节,“同学们,这篇童话精彩吗?(精彩!)那我们把这个童话加上你们丰富的想象,表演出来好不好?(好)下面老师要布置一个课外任务,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大家自己找伙伴,按照童话中的角色,准备好后,下节课一开始就给老师和同学们表演。”学生们觉得表演童话非常有趣,下课后就迅速地按照童话中的角色,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组建团队,分配角色,最后,进行演练,还有的请老师指导,不断地完善。在经过认真准备之后,学生们在第二次上课时,演绎了一出出声情并茂的童话剧,学习童话的兴趣空前高涨。

由此说明,童话故事非常生动有趣,故事中的角色充满了神奇的力量,通过设计组织学生表演童话,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刻感受童话的魅力。

综上所述,童话作为一种学生们特别喜爱的文学体裁,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学生们的童年营造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老师作为童话教学的组织者,要正确认识童话的文学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于童话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爱读童话、会读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张学青. 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 人民教育,2011,(Z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