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3
1 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现已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殖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养殖场还是选择将畜禽粪便排泄物等随意堆放在露天环境当中,带来土地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
1.1 粪便污染
农村养殖业中,畜禽养殖占了很大比例,如猪牛羊鸡鸭等,这些畜禽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而现代化养殖过程当中,畜禽养殖多为饲料喂养,这使得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粪便随意堆放在露天环境当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2 水质污染
一些露天堆放的粪便在雨季来临时会随雨水进入水系当中,尤其是一些养殖场故意将粪便堆放在河流附近,这样一来就容易污染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当这些污水排入河中后,会造成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出来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直接污染到地下水的品质安全。水质污染会严重影响到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在一些污染情况严重的地区,已经严重威胁到集中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1.3 大气污染
在农村,很多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比较近,畜禽的排泄物和饲料清扫不及时经高温发酵就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此外,在养殖场在经营过程也会产生一些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2 原因分析
农村养殖业规模化养殖起步比较晚,很多是在散户饲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农村养殖业的基础并不牢固,如缺乏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落后等。为了用水及排污方便,很多农村养殖场将地址选在溪流河沟附近,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排入较大流域当中。究其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不配套,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养殖业的发展进度,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使得粪便综合利用率低且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规范;农村养殖业从业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并未将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态利益联系到一起,人为阻碍了农村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村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水质污染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找准源头,切实将农村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环境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3.1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发展农村养殖业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需要制定整套的工作机制,确保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紧密贴合农村的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划定宜养区、禁养区、限养区等,科学指导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将养殖业纳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中来,实现禽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3.2 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要采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让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养殖习惯,建立起科学、健康、文明的养殖方式。同时大力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必然联系,进而将自身利益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3 加大惩治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增进执法合力,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查严管,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责成不达标的养殖场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仍未达标的要予以停产治理或关闭。
4 结语
篇2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篇3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的防治环境污染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产生是治理环境问题,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污染责任险能够有效的分散企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环保生产,有效的保护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我国实施的历程比较短,环境污染责任险推行存在诸多的困境,通过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其推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责任险;困境;对策;保险法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概述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环境污染问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巨大,一些制造类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而一旦被确认需要承担污染责任,则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散企业的责任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损失,让环境污染受害者得到有效的赔偿成为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责任险是环境侵权行为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业务活动,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或者治理责任为标的责任保险形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能够分散企业活动的风险,在污染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够让受害者得到有效的救济。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作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责任保险的一种类型,是以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免去被保险人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能够有效的保障被保险人的生产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受害者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获得及时的赔偿,通过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金的方式,可以节约成本且减少纠纷,有利于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也加大,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事故高发,当前许多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而破产的现象较多。因此,需要利用保险工具有效的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是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不是强制责任保险,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1、企业参保意愿不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于2008年开始试行,如今已经快有九个年头,但是国家一直并未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强制性保险要求企业购买,如2014年深圳市进行调研,深圳作为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城市之一,200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以来,深圳的企业中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数量较少,仅仅为300多家,而深圳的企业有上千万家。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新险种的增长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参保企业中,依然有部分的企业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值得购买。自然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负外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由于污染环境成本低且处罚力度不够,企业并无保护环境的激励,反而会为了追求低成本和高收益而做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当前企业缺乏安全意识,而且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上存在宣传不足,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侥幸的心理,一些企业认为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件,自然有政府在背后买单,而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定并不明确,并未建立一种强制性的责任保险,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第52条仅仅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未规定企业必须投保,因此许多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并未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我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保险机构配套体系设计不完善我国的许多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仅在于国家并未推行强制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我国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时间也比较短,虽然不断有地区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有不少的保险公司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而设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品种,但是从当前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上看,存在保险产品单一的现象。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并未明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要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而且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的规定上并未明确。由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为投保对象,许多企业缺乏参保的积极性,从保险的增长率上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过低,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专门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而我国只有几家保险公司如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保险公司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保险业务与保险条款,我国多数的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观望的态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风险过大,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在当前法律制度都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保险公司的损失,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存在单一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害后果难以预计,而我国缺乏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立法上并未明确,导致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业务损失,往往缩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仅仅设计以第三者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作为保险给付标的保险产品,在这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中,保险公司的风险容易控制,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损害事故,保险人赔付的范围也比较明确,容易确定具体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际上与一般的损害保险制度进行等同处理,无法凸显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如何在污染事件后恢复生产、治理被污染的区域等方面的赔偿标准并未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风险比较高,而且金额难以估量,因此保险公司很少会涉足这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评估机构与标准存在差异。我国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并不完善,特别是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来说,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受害人的身体发生损害或者财产遭受损失,保险人需要赔付时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而当前的评估机构不一,每个机构采取的评估方法存在差异,对于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评估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国内缺乏评估标准,地区之间的评估机构资质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化的评估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善后存在较大的争端。保险公司在对投保人进行承保前需要评估风险,而不同的评估机构评估采取行业惯例的方式进行评估,导致投保人的保险费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设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原则,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当前的环境保险是一种索赔型的责任保险,也就是说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发生的对被保险人环境责任索赔的事件,保险人都应当承担给付义务。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索赔型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够有效的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在企业的存续期间,企业可以一直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的分散企业的风险。
1、推行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是国家鼓励,原则上是一种自愿投保的模式,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上看,企业不愿意投保,而环境污染事件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害,因此对于环境高危领域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如美国、德国是推行强制投保的方式约束企业,而英国与法国采取的是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我国应当采用强制投保为主、任意保险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模式,通过立法对一些具有较高环境污染风险的行业作为强制投保的对象,要求企业必须要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类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对于一些污染低、风险小的企业采用自愿投保的方式,有效的防治我国的环境污染。
2、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是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不愿意购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不健全。因此,我国应当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1)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当前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构,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比较少,我国的许多保险机构从风险与利润的角度上不愿意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与业务。因此,我国应当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我国可以通过政策规定规模大、资质好、配套设施健全的保险机构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建立行业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开发多元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从而有效的规范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2)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险人的承保范围过窄,仅仅是对第三者的环境污染人身与财产损害进行赔偿,这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其他的保险存在相似性,无法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护环境、减少损失的效果。因此要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切实的提升企业的参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殷茵.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行机制的探讨[J].江西科学,2013,(2).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污染防范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找出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城市建筑施工中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噪声污染。噪声是居民反应最强烈和最常见的建筑施工污染问题。现在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凝土需要搅拌、运输、浇注,这些施工环节是施工中的主要噪声源。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源还包括:挖土机、推土机、运载机、压桩机、切割机等。
2.扬尘污染。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施工场地的土方挖掘、装卸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填方扬尘、管网布设、路面开挖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运输车辆行驶现场道路扬尘等。扬尘量的大小与砂土的粒度、湿度成反比,与地面风速及地面扬尘启动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在大风、天气干燥的气象条件下,施工场地的地面扬尘可能会对邻近的周边区域产生较大影响。
3.光污染。现场的光污染主要是夜间施工时的照明光线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夜间施工工地上彻夜不眠的“小太阳”给工地附近居民带来了无限烦恼:在工地高功率人造“小太阳”的照耀下,附近小区俨然成为“不夜城”,市民家里的窗帘再厚也难以挡住工地“小太阳”的光芒。
4.水污染。施工产生的水污染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产作业过程中冲洗、浸泡、溢流和水管泄漏等形成的施工污水。
5.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是比较传统的污染,主要包括来自于土地平整过程中产生的弃土、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多余土、石、砂、砖和水泥等建筑垃圾,扫尾阶段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二、防治污染的相应对策
1.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积极改进作业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与材料,降低作业噪声的产生量。(1)要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同时作业的高噪声施工机械数量,以减轻声源叠加,减轻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2)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搅拌机、电锯、电刨等)应设法安装隔声装置,如建立隔声房、作业棚等,以减少强噪音的扩散。(3)不同施工阶段,还应按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对施工场界进行噪声控制,尽量减少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在白天上班时间施工,以免影响施工场地附近,尤其是环境敏感点居民的夜间休息。
2.扬尘污染防治对策。施工期间造成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进行综合防治:①进行充分的施工组织的准备。工程实践表明充分有序的施工组织可以对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样如此,在施工前对挖土方的顺序、阶段、数量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开挖的土方进行回填,从而减少土方的外运和回运的次数和数量,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研究施工区域平面布置,合理确定取弃土的线路,减少在施工现场运输线过长。②对运输路线进行硬化,并安排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洒水压尘,对堆放于现场的土方及有可能产生扬尘的粉料堆场进行必要的覆盖或堆放于固定设施内。③对现场使用的水泥罐、搅拌站设置布袋除尘器和喷淋除尘器等除尘设施。④对运输车辆进行管理。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运输散装建材的车辆物料不得超过车帮并采取有效的遮敝措施,出场前对车帮、车轮等进行冲涮,防止车辆的遗洒和夹卷。⑤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垃圾应设置专用的楼层垃圾运输通道,严禁高空抛洒。⑥建筑物的立面采用密目安全网,从而降低楼层内的风速,阻挡灰尘进入现场周围的环境。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缩短工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现场使用的茶炉大灶安装消烟除尘装置或采用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尾气经检测合格后上岗使用,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减少烟气中颗粒物的排放。
3.光污染防治对策。合理调剂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的夜间施工,要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既要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的光照,又要注意避免对周围居民形成光污染。
4.水污染防治对策。(1)施工期的生活区尽量靠近有城市污水管网的地方,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2)生产作业过程中形成的施工污水,禁止随地排放,应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设施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5.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施工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根据需要,设置容量足够、有围栏和覆盖措施的堆放场地和设施,外运的弃土及建筑废料应运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应由环卫部门收集后统一处理。
三、结语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多个方面的,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环保措施,在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一切以人为本,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施工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组织,将环境保护和工程质量并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从而达到绿色施工。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45~246
[2]齐伟军,赵艳秋.建筑施工综合环境保护技术[J].环境科学动态,2005,2(2):63~65
[3]王云霞.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8,6(3):96~97
篇5
摘要环境污染犯罪长久以来具有“低犯罪成本,高司法成本”的特点。2013年6月8日,“两高”通过《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的颁行虽然加大了对该类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了犯罪成本,但无法解决司法成本高、认定难度大的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环境污染犯罪认定中存在的取证问题、因果关系认定问题、证据鉴定问题,提出准确理解并适用现有的法律法规、适当适用推论并借鉴国外的理论等建议,以期为环境污染犯罪中的证据调取和认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环境污染犯罪:取证:司法鉴定:污染行为
针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我国于2011年颁行《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338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进一步降低入罪标准。然而, 《解释》颁行近两年以来,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环保部门,均在环境犯罪证据的调取和认定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发现了一些问题。
司法《解释》颁行后环境污染犯罪的概况
在从严刑事政策的指引和《解释》的规制下,201 3年,环保部门移送警方立案侦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372起,超过前十年的总和,公安部门共侦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779件,创历年之最。据公安部的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立案环境污染类案件300多起,相当于往年一年的案件量。通过走访调研,办案机关普遍面临的核心难题是证据问题,存在取证难、证据固定难、鉴定周期长、因果关系难以证明等问题。
环境污染犯罪的取证问题
目前,在环境污染犯罪的取证方面,普遍采用环保部门为主,公安部门补充的方式。《解释》的内容不涉及取证的规则与要求,关于取证方面,主要依据2013年公安部、环保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然而, 《意见》的重点在于工作机制的探讨,并不能解决取证的实际问题。
发现难
发现难体现在,一方面,行为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人迹罕至之处,执法部门很难在常规检查时发现;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犯罪的案发主要依靠群众举报,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污染行为或污染源,污染行为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污染物的扩散,或危害结果已经发生。
调取难
证据调取难同样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第一,液体污染物往往排入水流,而水流具有流动性,气体污染物和部分固体污染物具有挥发性,执法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污染物的信息。第二,行为人往往采用间歇性分时段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执法部门发现污染物时污染行为已经停止,因此很难再确定污染源。第三,目前对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均主要采用取样的方式取证。污染行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客观上为取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固定难
证据的固定难主要源于污染物的挥发性与流动性,及现有技术手段的有限性。环境污染案件中大部分为水污染案件,行为人通过持续性多点排放的方式将污染物直接排入水流,而水源往往具有流动性,相关部门在取证时难以对污染行为予以还原和固定。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具有挥发性和扩散性,且数量较多,必须采用取样的方式确定污染物。而废弃物体积庞大,且分布不均匀,很难做到取样的科学性。气体污染的证据固定难度则更大,一旦停止排放,便难以收集证据。此外,由于法律规定的标准较高,鉴定污染行为所需的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而取证的经济成本高昂,也加剧了取证难度。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损害一般在污染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废水、废气和噪声都是迅速变化的,等到事后取证时,采样时的环境状况与污染发生时相去甚远。
环境污染犯罪中的证据鉴定问题
鉴定机构及鉴定效力问题
这主要包括鉴定机构的资质及其鉴定结论的效力等问题。
第一,鉴定机构的级别问题。根据《解释》第11条第1款,环境污染案件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由于司法部确定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少,实践中一般是将省级环保机构的报告作为主要定案依据。由于鉴定机构过少,部分污染行为发生地距省会城市较远,样品量大且需要专人送检,易造成鉴定成本高,鉴定报告出具慢等问题。同时, 《解释》第11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要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才可作为证据使用,这同样易造成效率方面的问题。
第二,鉴定部门的不统一问题。由于环境问题涉及诸多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水务局、国土局、质检局、卫生局、市容绿化局等。多头管理的结果之一就是在鉴定问题上的多头负责,即在鉴定过程中,各基层部门分别取样后送至上级机关进行鉴定的方式,鉴定的报告无法做到通盘考虑、全面科学。
第三,鉴定报告的结果及效力问题。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规定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质证。同时,根据相关规定,鉴定意见必须有鉴定人的签字。然而,在环境污染犯罪中,很少有地区采用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而是采用省级单位出具的鉴定报告作为主要证据使用。这些报告往往结果不明确,且只有机构的公章,无鉴定人签字,因此不能作为鉴定意见使用。实践中,对行为人罪与非罪、量刑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的鉴定报告往往只能作为书证使用,在受到各界质疑的时候,无法邀请相关鉴定人出庭质证,其效力会降低。
污染物的数量与性质界定问题
由于污染行为往往涉及多种污染物,鉴定报告出具后,对于污染物数量和性质的界定就成为司法机关要解决的问题。以水污染为例,一些部门普遍反映,在鉴定之后以下两个问题是实践中的难点:
第一,污染物数量。根据《解释》,在对环境污染罪认定及确定量刑档次时的重要依据是污染物的数量。在水污染案件中,由于取证时间延迟、水源的流动性等原因,参与鉴定的机构常采用水体推衍的方式对污染物的数量进行测算,依据监测的数值估算排放量。受水流等因素影响,这种计算方式极易出现偏差。
第二,关于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性质问题。《解释》第10条确定了五种物质应当认定为“有毒物质”,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同时,根据《解释》第8条的规定,如果经鉴定为“有毒物质”,则可能构成污染环境罪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想象竞合犯,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然而,司法机关并未出台类似“名录”的文件以确定有毒物质的具体种类,在实践中,污染物到底是对人体有毒、对作物有毒,还是污染物本身有毒,界定十分模糊。
损失认定问题
根据《解释》第9条,刑法中认定的环境污染行为的损失,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大、消除污染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即从原则上确定了将直接损失和部分间接损失都认定为损失数额。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环境污染涉及多区域、不同部门,某些污染具有特殊性,推定损失,特别是间接损失的认定时十分困难。
针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损害后果难以认定的情况,环保部2013年颁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确立了认定环境污染损害的方式,规定了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污染修复费用五项内容作为损失的范围,基本等同于《解释》确定的数额范围。然而,由于对这些费用的评估需要较长周期,而刑事案件的办理期限较短,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在民事领域、刑事领域都较难适用。损害结果的量化难也造成了在起诉和审理时证据的薄弱。
环境污染犯罪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
因果关系的确定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证明刑事案件的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因果关系上倾向于必然因果关系说。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往往存在其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包括多因性和不确定性;后果的隐蔽性和长期性;严重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发展等。
实践部门在认定时,特别是就刑事案件罪与非罪的认定时,必须就因果关系给出唯一的答案。在个案中,辩护人的抗辩理由主要就围绕在因果关系上,如无直接因果关系,环境本身自净力差或地质结构造成等。因此,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对于证据的关联性,即因果关系问题要参照国外的研究方式,并另辟蹊径进行分析。如大陆法系的盖然性因果关系理论、疫病因果关系理论、间接反证说,英美法系的无因果关系说、事实自证说等。然而,由于法律没有确定普遍适用的准则,司法机关一般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证明,也容易被辩护人所攻击。
行为人主观明知的推定
法院审判人员普遍反映,在环境污染类犯罪中,行为人普遍辩称其不具有主观故意:既包括对排放物品为污染物的不明知,也包括对污染物性质的不明知,还有对于污染后果的不明知。这其中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便在于如何运用证据认定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主观故意,并确定其“明知”的程度。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污染行为的危害结果具有扩散性,何种损害后果属于在行为人的明知范围内。
解决环境污染犯罪证据问题的建议
准确理解并适用现有法律法规
在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人主观故意,特别是间接故意的判定上,要准确运用现有法律法规,明确几方面原则。第一,全面审查行为人的辩解,排除不明知行为。如果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知或者不应知其排放的物品可能为污染物,则不具有主观故意。第二,对污染物性质或危害结果的不明知不影响定罪。如果行为人为污染企业工作人员、污染物直接经手人,或者在排放前对于污染物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无论行为人是否了解具体的危害后果,不影响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明知。第三,谨慎认定间接结果的相关性,以不入罪为宜。这主要是从降低认定难度,提高司法效率角度而言。环境污染行为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要证明行为人对于间接结果具有明知难度大,且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对于不确定的间接结果以不认定为宜。
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
第一,给予行政机关更广泛的执法权力,加强其取证能力。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加大了对环保行为的惩处,但是没有落实权力主体。公安机关也普遍反映,在刑事取证的过程中,环保机关的取证能力普遍不足。基于此,在接下来的环保法相关细则中应当赋予环保机关更多的取证权力,司法机关亦应当对环保部门的取证人员给予单独的培训,增强其取证能力。
第二,合理确定鉴定机构的范围及鉴定程序。一方面,应当明确环境鉴定报告为鉴定结论的性质,并规定鉴定人签字,方便质证和采纳。另一方面,现有的司法部确定鉴定机构的方式虽然谨慎,但是在实践中由于鉴定机构过少、费用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已经显现。因此,对于环保等特殊领域的鉴定,应当主要采用环保部授权的机构检测的方式进行。同时,取样经省级机关认可的规定极大地降低了司法效率并增加了司法成本,可以授权一些经济较为发达、设备较为先进地区的环保部门监测数据,不再需要省级认可的权利。
第三,颁布细则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性质进行明确。针对有毒有害物质难以确定的情况,应当由权威部门确定统一的污染物名录,并确定一定的数量作为入罪标准。当然,由于污染物种类多种多样,名录不可能罗列完全,但是可以确定一定的标准,并举例,方便鉴定机构操作。
适当适用推论并借鉴国外的理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推论的方式。
第一,按照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确定污染物数量。虽然污染物数量的推论过程中,受到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取样+鉴定+推论”是目前唯一可行的确定污染物数量的方式。现有的计算污染物数量的方式基本科学,可通过水体推衍计算总排放量。计算出的总排放量,非经有效的证据质证,不得排除。
第二,允许理性预估损失数额。由于刑事案件期限短,在鉴定的过程中,不可能待所有损害结果发生后一并处理,后续损害结果发生后二次处理也违反了“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因此,在间接数额的认定中,应当允许推论的存在。 《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可用于刑事领域,以此作为量刑依据。
第三,采纳疫学因果关系的理论合理推论因果关系。由于因果关系认定难度大,可以适当降低证明要求,采纳国外的认定理论,特别是在人身损害的认定过程中,可以采用德日等国普遍采用的疫学因果关系的理论,方便因果关系的确定。同时,对于“多因一果”行为,可以借鉴民事领域对责任划分的形式,合理划分行为人的责任范围,确定其刑事责任。
主要
参考文献
[1]全国环保移送案件去年超前1 0年总和[EB/OL]. 2014-01-06.http://jingji. cntv. cn/2014/01/06/ARTI1388963870136183. shtml.
[2]马东晓.环境污染案件中证据的时间效力[N].法制日报.2005-9-8.
篇6
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
1.1 缺乏环境保护主观意识
虽然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虽总体上日益增强,但是只知其表不解其里,还不能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农村绿色生产、文明生活的习惯尚未养成,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对环境造成破坏。
1.2 经济结构单调,发展较粗放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主体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小手工作坊。虽然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其技术起点较低,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甚至有的乡镇企业本身属于污染较重的行业,又缺乏污染的有效防治,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1]。
1.3 缺乏环保资金投入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及其体制,制约着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乡镇财政普遍负债严重,对农村环保大量投入力不从心。农村环保投资回报率较低,制约着社会资金对其投入。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虽然中央财政针对农村环境问题投入有所倾斜,但是整治的数量及效果不甚理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明显,绝大部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治理,农村环境形势严峻[2]。
1.4 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体系
乡镇、村( 社区) 等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归属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而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人员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各村镇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地区乡镇设置环保助理工作人员,但是缺乏经费,主要为义务,而且环保助理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强化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促进农村形成环境保护的共识
必须采取强化教育、监督、考核等多种途径,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共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的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2.2 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长远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施策构建美丽乡村。要基于不同村庄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最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另还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在不断改善农村基本面貌的同时,要大力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乡风民俗,培育形成人人爱护美丽乡村的社会氛围。
2.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设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进一步开放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农业部门改水改厕、建设部门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林业部门的四园万村、文明办的生态村建设、国土环境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当地政府的美丽乡村计划、百里百村计划等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渠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统一行动,提升新农村建设示范效果。
2.4 建立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农村环保机构及其能力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乡镇环保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
篇7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求偿责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3-0075-05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述评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及构成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指以排污单位发生的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人身, 而是被保险人应向第三者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属于责任保险中的一种。构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要素:(1)承保对象。环境保险责任的承保对象一般是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 (2)承保范围。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分步走的承保策略,即先承保突发性的环境侵权行为, 待条件成熟时再承保持续性的环境侵权行为。(3)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及其实现)。企业因污染环境对第三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以及清除污染物而支出的费用应该作为环境责任险的保险责任。(4)保险金额和赔偿责任。 由于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一种经济赔偿责任,其价值没有客观依据,无法预计赔偿金额的多少,因此保险金额难以确定。(5)保险费率。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地点、生产流程及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制定出差别费率。
(二)环境责任保险述评
1. 保险模式的选择。 国内专家在我国保险模式上意见较一致,普遍认为应推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周立新(2009)认为,我国应采用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主, 任意性环境责任保险为辅的立法模式, 建议在高危行业和重度污染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 而在危害不大的企业行业实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熊英、别涛、王彬(2007)认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保险意识还很薄弱, 不具备全面实行强制保险的基础, 但因强制责任保险有诸多的优势, 可采用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许简雯(2007)认为我国可采取政府强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制度,在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通过现行试点,逐渐实行强制保险。谷明淑(2010)也认为当前可采取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 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企业目录,对这些企业实施强制投保,其余企业可采取自愿投保。
2. 保险责任范围。 国内专家对我国的保险责任范围意见较一致, 普遍认为应扩大现行的保险责任范围。熊英、别涛、王彬(2007)认为在保险责任范围上,因为突发性环境风险一旦发现受害人容易确定,损害容易认定, 但实践中逐渐性污染事故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样会对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 因此应采用突发性污染责任与渐进性污染责任相结合的模式。何燕(2010)认为我国的环境责任赔偿范围有局限, 仅仅针对突发或意外的污染事故对第三方财产或人身造成的损失, 如此规定将难以解决诸多企业面临的非事故污染损害产生的赔偿责任问题。刘耀棋(1996)也认为应扩大保险责任范围,打破突发性污染事故这个局限, 把经常性排污造成的第三者受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纳入保险范围。
二、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一)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1998年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为18万件,1999年增加到25万件,2000年超过30万件。进入本世纪以来环境污染纠纷案件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和2007年,全国共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269起,平均每两天一起;2007年、2008年突发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分别达到462起和474起,平均每天1.3起。
(二)环境污染损失大,后果严重
近两年中国经济保持9%的发展速度,但是环境问题却令人堪忧。 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 相当于当年GDP的3.05%;2008年因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186万元,污染事故赔偿和罚款仅为927万元,2009年因空气和水污染对中国的GDP造成的损失在8%~15%之间。2010年7月3日,在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集团旗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防渗膜突然发生破裂, 含铜酸性污水大量渗入地下, 其中约9100立方米污水外溢至汀江。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 大批渔民血本无归。粗略估算,紫金矿业在一年中将有近4亿元收益受到此次污染事件的影响,而如果将污染清理成本、环境恢复成本、生态损害等全部计入,加上企业无法复产对员工以至社会的影响, 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这些数字。
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 而实际赔偿数额却很少, 企业承担的责任不够,通常政府要出来买单,但实际上是社会上的每个纳税人在承担后果。 鉴于此, 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做法
(一)美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经验
1. 承保范围。美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分为两类,即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和自有场地治理责任保险。 前者以约定的限额承担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的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发生的赔偿责任;后者以约定的限额承保被保险人因污染自有或使用的场地而支出的治理费用。 另外除了对非故意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保, 还对企业正常的、累积的排污行为所致的污染损害承保。1973年以后美国各保险公司的公众责任保险单相继把故意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渐进性的污染所引起的环境责任排除在保险责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环境责任保险包含了生态机制补偿,随着环境的恶化,这种做法将会被重视并普遍推行。
2. 承保机构。1988年,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承保环境污染风险的保险集团――环境保护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承保机构的风险, 美国建立了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该基金有两部分组成:有害物质反应基金和关闭责任基金。 前者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功能生态的恢复; 后者用于从船舶或者任何岸上的或近海岸的设施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的立即清除, 以及政府用于有害物质的排放造成财产和自然环境的损害所需要的清扫费用和补偿要求的支付 [9] 。
3. 投保方式。1966年以前主要承保事故型公众责任保险,1976年的《资源保全与恢复法》授权国家环保局在其依法的行政命令中, 要求企业就日后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和关闭估算费用等进行投保。 其后开始承保持续或渐进性的污染所引起的环境责任。 另外美国将环境责任保险视为工程险的一部分,无论是承包商、分包商还是设计商,只要有该投保而没投保的险种,都不能取得工程合同。
4. 索赔实效。 保险人往往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单中使用“日落条款”,该条款指保险合同双方约定保险单失效之日起最长30年的期间为被保险人向保险人通知索赔的最长期限的条款。换言之,在此期限内发生的环境赔偿事件,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而超过这一期限的,保险人不再承担保险责任。
(二)德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经验
1. 承保范围。 德国起初对渐进性污染引起的损失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责任不予承保,但从1965年起,随着环境责任保险范围的扩大, 保险人对水体逐渐污染损失赔偿责任开始承保,1978年又开始对大气和水污染损失赔偿责任承保。2007年德国推出环境治理保险,即不仅赔偿第三方的财产和物质损失,对环境本身,如土地、空气和水等造成的损失也在赔偿之列。
2. 承保机构。采用政府金融机构担保,为确保环境污染受害人能够得到赔偿, 加害人能够履行其义务,德国《环境责任法》第19条明确规定,列入特定名录设施的经营者必须采取责任保证措施, 包括与保险公司签订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合同,或由州、联邦政府、金融机构提供财务保证或担保。如果经营者未能遵守提供保险等财务保证的规定, 或者未向主管机关提供其已经做出保险等财务保证的证明材料,主管机关可以全部或部分禁止其设施的运行。 此法第21条还进一步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设施经营者,可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
3. 投保方式。在环境责任保险方面,德国起初兼用强制责任保险和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方式。1990年德国通过和实施《环境责任法》,开始强制实行环境损害责任保险, 要求国内所有工商企业者投保环境责任保险, 并列举了存在重大环境责任风险的设施名录。
(三)印度环境责任保险的经验
1. 承保范围。 政府和环保部门规定具体的适用范围,1992年印度环境部公布了《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 列举了五大类共182种危险物质的种类和各自的数量限制,这些物质均为毒性高、 易燃易爆或具有较高反应性的化学物质, 对于超出数量限制的危险化学物质的公司必须购买商业责任保险。
2. 投保方式。1991年印度通过了《公共责任保险法》,该法规定根据责任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实行两种机制:一是普通商务公司实行商业强制保险,任何从事危险物质的制造、加工、处理、包装等类似活动的所有权人, 在从事活动之前必须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并出示保险单。 二是政府和国有公司实行保险基金制度, 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可以不用买商业保险, 但是要向国家银行和任何国有化的银行存入一笔公共责任保险金,组成全国性的“环境救济基金”, 用于支付针对政府和国有公司提出的赔偿。
另外,2010年印度成立“绿色法庭”专审环境污染事件。印度是第一个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的国家,这种制度为环境损害赔偿顺利实现提供了法律支持。
四、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起步较晚,1991年才推出,仅在几个城市试点,2006年国务院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段时期的投保企业很少,赔付率也很低, 大连在1991~1995年的赔付率只有5.7%, 远远低于国外70%~80%的赔付率。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环保和保险公司开始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07年华泰保险公司推出场所污染责任保险, 既可承保意外突发性污染,也可承保渐进性污染。湖南省2008年有18家重点企业作为投保试点。 江苏省2008年推出了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 湖北省率先在武汉进行试点。2009年中石化、 巴陵石化等五家公司又投保平安保险公司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0年平安产险绍兴中心支公司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浙江环境污染责任险第一单, 总保额50万元。 此次平安产险开发的环境污染责任险, 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责任的赔偿范围, 不仅包括因突发意外事故引起污染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第三者人身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 还包括第三者发生的清理污染物费用、 投保企业控制污染物扩散所产生的施救费用以及诉讼费、律师费、 调查取证费等在内的法律费用。2010年11月,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曾公开表示,“十二五” 期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从试点省市向全国范围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武汉23家企业签订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险金额达8880万元。
(二)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1.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建立了海洋油污损害责任方面的法律制度,其他有关环境侵权的规定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少数法律,这些法律只建立原则性框架,如《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这些法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额度,也没有明确企业的保险责任和监督管理机构, 受害者不能依据法律得到补偿。 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责任险的依据只有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目前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2009年我国新《保险法》在保险责任的实现中做了相应的完善,新《保险法》第65条第一款保留了原《保险法》第50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 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 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同时增加了第二款,即“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 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 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虽然法律做了改进,但还是不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从规定上我们不难看出, 第三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金建立在两个条件上:(1) 应付的赔偿责任确定。此条件可产生两个法律效果,一是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侵权之债确定, 被保险人基于侵权关系成为第三者的债务人; 二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应赔偿的保险金确定, 被保险人基于合同关系成为保险人的债权人, 也就是被保险人把自己对保险人的赔偿金请求权转让给第三者;(2)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我们就要规定怠于请求的表现,具体包括: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怠于向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 怠于向第三者告知、 被保险人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就赔偿向保险人提出等。 只有我们明确法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法律的可行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很大程度上必须要靠政府强力推动,让政府尴尬的是这一系列行政强推的背后并没有法律依据。
2. 环境责任保险的供求不足导致推广困难。供给方面,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保来化解少数企业的高额风险负担, 这意味着必须有足够规模的企业参保, 才能达到化解环境污染风险的目的。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企业本身购买保险的动力不足, 那么保险公司在推行这种保险时,就面临收益风险。另外大部分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公司缺乏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专业机构和人员,环保部门和社会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风险及损害评估机构, 或者刚刚开始建立尚未形成工作能力。保险公司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就变得特别谨慎。需求方面,一些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认为企业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即使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身也有能力应对,不愿投保;另一些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差, 企业支付能力弱,在责任保险没强制推行时,总希望能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也不愿主动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供需不足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难以在市场上推广。
3. 保险责任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现行环境责任保险只限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而大部分环境污染都有复杂性和缓发性, 而且缓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往往比突发性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这就使得大部分受害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戴星翼表示, 目前除了化工企业产生的特殊污染容易认定责任, 诸如铅之类的重金属泄漏很难直接与企业责任来挂钩。 这给责任认定带来很大难度, 也使环境责任险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
4.承 保机构单一。环境污染风险属于高风险的业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般都涉及巨额赔偿,而我国的承保机构只有商业保险公司, 这势必会加大保险公司的风险。
5. 索赔时效过短。诉讼时效是一个程序性问题,却是保护其他权利的前提。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由于环境污染具有间接性、潜伏性、长期性、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特点,所以尽管环境污染诉讼时效比一般时效多一年, 但这一年之长远远达不到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受害者的保护目的。
6. 环境共同侵权案中的被告难以确定。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害企业的排污行为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遭受同一的、 不可分割的损害。 法院在面对这样的案件时, 不容易断定,并且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界定这种情况,责任难以明确, 这也是受害人难以及时得到补偿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时,责任认定有两种方法: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 污染者按份责任只对因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部分进行赔偿; 连带责任不但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且对整个污染进行赔偿。采取按份责任不利于对污染受害者的保护, 连带责任则使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 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方法处理这种环境侵权。
五、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法律制度。既然一项保险的基本要素包括承保机构、承保对象、索赔时效、保险责任范围等,那么在法律中就要落实各项内容。 由于环境责任险的特殊性, 对于污染物的判定标准以及污染程度都要有明确的规定。适用范围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印度的法律。1992年印度环境部公布了《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 列举了五大类共182种危险物质的种类和各自的数量限制, 对于超出数量限制的危险化学物质的公司必须购买商业责任保险。 当法律细化到每个步骤时, 我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2.组 建政策性承保机构。我国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承担的风险过大,赔付额度较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保水准又参差不齐, 因此对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应采取就地承保、风险分散的策略,由不同方式的承保机构来承办:对于突发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应采取英国方式,即由现有的当地财产保险公司就地直接承保;对于持续性的环境侵权行为, 可借鉴美国的方式,组建专门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来开展相应的业务 [4] 。
3. 适度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社会、科技和法律的进步等诸多因素对环境责任及其后果所产生的影响, 有限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能满足企业转嫁风险的需求,因此保险责任范围应逐渐扩大。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很不健全,可以暂时不对反复性和连续性污染事故所引起的环境损害承保,等制度成熟后再扩大推行。我们认为生态损害补偿也是大势所趋,当环境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就恶化了,从长远考虑,人类的一切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生存条件都不存在了,我们所做的都没有意义,政府的财政支付只会让效率更加低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可以承担此项重任。
4. 规定责任限额。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对损害的一种经济补偿,没有客观价值标准,事故不同保险金额相差很大,所以保险金额难以确定。而且,企业因为环境污染承担的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金额都非常巨大。为了控制风险额,保险人要对这类保险规定限额赔偿。
5. 排污费用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互补。2003年,我国颁布《排污费用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 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其原有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 自建成或者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10] 。收取排污费用的主要目的是治理污染的环境, 当我们把生态机制补偿纳入环境责任保险时,就与排污费的收取冲突。因此建议对于渐进性污染企业即不在承保范围的企业, 可采取收排污费的办法来对损失进行补偿。 由于连续性污染造成的损失有很长时间的时滞, 收取的排污费可通过建立基金的形式, 来弥补以后造成的环境和人身的伤害。 对于突发性污染企业即在承包范围的企业,可取消排污费的收取。
参考文献:
[1]范纯. 印度环境保护法律机制[J]. 亚洲纵横,2009(5):40-60.
[2]王雅婷. 对开发环境责任保险的思考[J]. 金融论坛,2004(12):81-82.
[3]陈舒娟. 环境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求偿权探析[J]. 司法论坛,2010(3):85-88.
[4]周珂,刘红林. 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5):14-15.
[5]杜效,周佳. 完善我国绿色保险制度浅析[J]. 管理世界,2009(5):182.
[6]王哲.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需不足成因及解决策略[D]. 保险研究,2009(5):89-94.
[7]林芳惠、苏祖鹏. 美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论坛,2005(5):3-6.
[8]张丛军. 对于构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 经济与法,2007(5):278-279.
[9]李妍辉. 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化救济[J]. 法制与社会,2008(6):294.
[10]安树民,曹静. 试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J]. 中国环境管理,2000(3):17-19.
[11]付艳.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10(3):30-39.
篇8
关键词:环境会计 ; 可持续发展; 对策
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第一,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是我国现行状况提出的必然要求。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极度开采而日趋耗竭,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会逐年增加,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
3.建立环境会计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4.环境会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进入了“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过去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成本的计量。为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进行反映,客观上要求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体系。
第二,解决当前环境会计在实施中不足的对策
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首先,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其次,完善会计准则,将环境的内容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再次,价钱价格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于资源的使用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的措施。免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疑将导致其耗尽和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最后,要有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就是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以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社会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广泛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一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只有公众都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以后,才会积极主动配合政府促进环境会计的推动。因此通过媒体和学校等媒介进行环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对企业的培训。企业是执行环境会计的主体,企业管理人和员工必须掌握有环境管理相关信息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可以使员工深入的了解和执行环境会计。三是对投资者的教育。通过对投资者的教育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环保风险,以此作为投资参考。并且投资者的选择也会成为企业执行环境会计的压力,使得企业更好执行环境会计政策。
3.会计机构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对环境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要求从事环境会计的人员不仅要有会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社会学、工程学和环境学方面的知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环境会计准备人才资源。二是进行环境会计试点工作。在加大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力度的基础上,遵循由简至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环境会计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结合具体情况,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实施。三是积极发挥环境监督职能。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向社会公众充分披露,促使企业自发加强环境会计研究推广工作。
第三,在实施环境会计中应注意事项
1.环境会计的实施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事情,由于现阶段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认识到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性。因此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可采取分步骤的方式。先采用在现有的核算体系内设置明细的方法将环境要素反映在内,然后逐步将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内容纳入会计核算,特别是资产、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2.实施时应注意各地的具体情况,注意处理好各学科、各部门的协调问题。例如企业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时必须要以不同企业利害关系者共同享有为原则,使其正确投资;必须使企业的权益方或其他投资(如公司债权人)能得到充分的相关信息,使其衡量其权益上的变化;必须使具有经济依赖性的企业利害关系者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使其能适当做出自己的调整等。
环境会计的理论,能反映企业环境活动信息和提高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在行政手段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来减少环境污染是值得尝试的。同时从治理为主转变为预防与治理并重,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如果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其体系,则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长青、张泓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对策
一、对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
1、颗粒状物质的监测在大气污染物中有许多颗粒状的物质,这些颗粒状的物质较多,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具有多变性和危害性,有的本身具有毒性,有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者能产生有害的反应。在某种情况下,存在于大气巾的颗粒状物质与附着在它身体上的气态或者蒸气态物质产生反应,会产生更大、更多的毒性。因此,要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质进行必要的监测。对大气中颗粒物质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对总悬浮颗粒物进行测定、对可吸人颗粒物的浓度地行监测,对粒度分布的监测,对降尘量进行监测,对颗粒的化学组分进行监测。
2、二氧化硫的监测大气中有很多含硫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酸以及酸盐等。他们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煤与石油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在硫矿石的冶炼等化工产品中会生产与排放较多的废气。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最严重,它的分布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在对硫氧化物的监测中主要是对S02的监测。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四氯汞钾溶液吸收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钍试剂分光光度法”、“电导法”、“紫外荧光法”、“火焰光度法”、“定电位电”、“库仑滴定法”等解法。运用“甲醛缓冲溶液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甲醛缓冲溶液对二氧化硫进行吸收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也就是羟甲基磺酸加成。
在这种样品的溶液中滴人氢氧化钠以后生成一种化合物,它会释放出二氧化硫,并且与副玫瑰苯胺、甲醛发生反应,开成一种紫红色的化合物,再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77nm处进行监测。
3、氮氧化物的监测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和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使氮氧化物被排在大气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汽车的尾气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
二、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对策
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利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行监测时,主要是借助于这些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反应,通过对平衡状态时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进行监测,对待测物的分析进行监测。让免疫化学反应发生在传感器的表面,它具有很强的功能,较高的灵敏度,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对物质做出监测。它与常规的免疫分析仪器不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技术的花费较小,能够实现仪器化,对现场监测比较适合。因为有以上特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要满足对痕量污染物的定量监测,它主要上应用于毒素、有机农药、病源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并被广泛应用。
大量的研究显示,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对电子传递的途径加以改善,并与流动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小分子半抗原灵敏度的监测。对它更加重要的应用研究还有环境雌激素,包括孕酮、雌二醇等。
同上面的监测目标一样,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的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特点。在2003年,K.A.Faehnrich对免疫电极监测多环芳烃进行了一次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对灵敏度会产生影响,对实际水样进行测量时,可以看出达到了确良0.8ng/mI 的精度。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方法通过传感器来测量与监测所需的参数,再借助网络将它发送到控制中心,用来实现监测的目的,它主要是通过公共有线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来完成任务。PSTN在布线上有许多困难、所需的费用很高,所以它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而利用移动电话网对数据进行传输时可以解决布线的困难与缺点对于大范围的测量,会出现成本太大并且数据采集的精度太小。此外,因为有太大的能耗,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及时地对电池进行更换,这种监测主要是应用于危险区域及大面积监测区域,在应用时的特点是不方便。它主要是由低功耗微小的网络节点,自己以自发组织方式构成,再通过比较密集的节点进行布置,大家通过协作可以感知、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微观环境信息,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的处理,在根本上可以取得详细、准确的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外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并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在Intel研究中心的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岛上鸟类活动进行必要的分析,这一系统主要是对将传感器所获取的温度、所获取的湿度及气压等环境信息会通过多跳路由的方法,可以将各信号,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发送到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对这些比较有效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监测,使其达到不打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情况,并可以对其环境进行监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 环境污染; 对策;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工程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引起周边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重工程进度、质量、成本控制,轻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控制;重施工各部门的协调,轻与周围居民的协调;重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轻现场的环境管理的现象¨。随着大众环境法制意识的增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受到管理部门、施工企业、社会公众等部门的日益关注,在一定情况下环境保护问题成为施工企业与居民之间产生纠纷的突出原因。
一、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概述
建筑施工过程周期通常比较长,而且对于资源的消耗很大,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非常多。而在施工现场所产生的三废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往往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贯彻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中的相关条文,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宗旨,将建筑施工环境保护列为施工中的头等大事。就当前形势而言,加强建筑施工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三废污染。三废主要是废水、废气和废渣。在建筑施工中,废水主要是由结构件以及建筑材料的搅拌、养护,或者是职工的生活污水所导致。除此之外,废水可由桩基础施工中排出的泥浆、施工降水中抽出的地下水、水磨石产生的水泥浆等而产生。相对废水而言,建筑施工中的废渣主要是由施工拆除的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组成。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气一般是一些化学建材的施工造成,还有些废气是由动力机械设备而产生,比如发电机、内燃机等。建筑三废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噪音污染。噪声是施工期的主要污染因子,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根据有关资料,主要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状况。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很高,而且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和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各种声源辐射后相互叠加,噪声级将会更高,辐射范围亦会更大。此外,施工过程中各种车辆的运行,将会引起公路沿线噪声级的增加。很多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大型机械设备,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污染一直是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比如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很高,而且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和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各种声源辐射后相互叠加,噪声级将会更高,辐射范围亦会更大。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选择夜间加班施工,这样产生的噪音污染的危害更大。
3、固体废弃物污染。建筑施工垃圾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期间可能涉及河沟填埋、土地开挖、道路修筑、管道铺设、材料运输、房屋建筑等工程,在此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如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另外,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施工人员工作和生活产生固体垃圾数量不少。
二、如何强化建筑施工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1、加强文明施工。加强文明施工,首先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其次,文明施工的内容必须明确,在现场实现三平一通,加强施工现场各个区域的管理是文明施工的重点内容。毋庸置疑,各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的形成往往和施工现场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场管理到位,施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必然大幅度减少,反之,现场管理紊乱,导致三废、噪音等各类污染存在。所以必须加强文明施工,高度重视环保管理,施工企业可以依据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标准,制定相关文件。在施工之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环境保护队伍,加强预防为主,将环境保护采取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个人,同时必须加强宣传工作。文明施工是防治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的必然前提。
2、三废污染防治对策
一是水污染防治。对于混凝土等搅拌作业现场,设置沉淀池,并且搅拌后排放的废水必须经过沉淀池两次沉淀之后才能排放。对于没处理过的泥浆,禁止直接排放。施工过程中随产生的污水,合理控制污水的流动方向,防治污染蔓延,经过沉淀处理过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染管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绝对禁止污染流出工地,导致工地之外的环境污染。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工地食堂的污染,比如设置隔油池等。对于施工现场而言,必须控制油漆所带来的废水污染,杜绝将剩余油漆直接导入地下或者水域,防止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二是大气污染防治。防止大气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施工现场及时洒水,尤其是现场的垃圾,必须及时清运,采取一定的水量对垃圾进行喷施。对于水泥等粉粒状材料,必须在室内进行存放,必须要露天存放时,应采取严密的遮盖措施。对于施工现场的道路,可以简单采取固化措施,来减少现场车辆运行时所带来的尘土,导致空气污染,并且严格控制运输车辆的超载。
三是废渣污染防治。对于废弃物,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施工及生活垃圾应分别集中入垃圾池,适当覆盖并及时清运;( 2) 木工作业产生的废料应及时回收清运;( 3) 电气焊废料及废弃的包装材料应及时收集,统一处理;( 4) 现场的金属废料应及时收集入池。
3、 噪音污染防治对策。大型设备作业时,通常会产生很大的噪音,所以对于大型设备施工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作业时间,并且精细化制定作业时间。然而,当前形势下,很多施工比如连续搅拌混凝土,支模板,以及浇注混凝上等作业,一般都会超出规定的时间带,其所产生的噪音通常难以避免,并且此类作业产生的噪音强度非常高,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尤其是在夜间作业的时候。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尤其是夜间连续作业时。为减少噪音污染,必须贯彻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进行文明施工,对于噪音的控制必须建立现场噪音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检查是有效控制施工噪声扰民的根本途径。进入施工现场时,不得大声喧哗,并且对于高音喇叭进行限制使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扰民。对于在人工密集区域进行噪音作业时,必须控制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作业,在晚 10 点到次日早 6 点之间停止强噪声作业。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夜间连续施工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比如设置围挡设备,并且贴出相应的警示牌。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设备,往往其噪音非常大,尽量避免使用,尽量使用噪音小的新设备,这样能从生源减少噪音污染。
- 上一篇:道路绿化工程监理细则
- 下一篇:当前经济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