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无线基站 建设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地震、冰雪灾害、特大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出,给人民群众带来财产和生命的极大威胁。本文在研究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移动通信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尽量保证通信正常进行的无线基站建设方案。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简介
在中国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和冰雪灾害等,其中,不同的地区发生灾害的种类和规模都不相同,如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最大,而地震带的地震灾害影响最大,而在内陆山区,洪水和冰雪灾害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1 地震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是一个震灾比较严重的国家。从人员伤亡数量来看,地震为众害之首。地震灾害还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
2.2 台风
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也会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台风灾害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季节性。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以准确预报。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
2.3 洪水
洪水是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暴雨洪水为主,西北部地区多为融雪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多以暴雨洪水为主,其发生的特点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
2.4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地突然暴发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由强降雨、地震等其他灾害造成,较多发生在山区,特别是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的区域。
2.5 冰灾
由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和破坏日益严重,目前全球都进入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如2008年春季,中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
三、自然灾害对对无线基站的影响
综合历史上各类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自然灾害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影响,主要在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机房,塔桅等)、传输网络、电力供应等方面。
3.1 机房
对于移动通信网络,机房包括核心网机房和基站机房。一般来说,核心网机房多分布于通信机楼内,设计标准较高,具有很高的应对防震防洪等灾害的防护能力,而基站机房,由于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相当一部分为租用民房,因此很难抵抗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房屋的开裂甚至倒塌,直接导致机房内设备的退服。
3.2 塔桅
根据基站覆盖范围的不同,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塔桅离地高度和种类差别都比较大,支撑杆、铁塔、简易拉线塔和通信杆等不同的建设方式,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同。
3.3 传输网络
基站的配套传输是最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部分,基站的传输一般包括微波传输和光缆传输,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可能造成光缆的中断,特别是大范围的灾害,会造成整个保护环路的中断,导致全区的基站不能工作。因此在应对自然灾害中,传输网络的保障是工作的重心。
3.4 电源配套
在自然灾害来临是,电力网络也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电力电缆和传输光缆一样都会在灾害来临是造成中断,按照目前基站中配套设置情况,电池会在外电中断时启动工作,保证基站短时用电。根据上文的分析,表1总结了各类自然灾害对无线基站配套设施的影响情况。
四、应对自然灾害的无线基站建设方案
在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来临时,保证通信的畅通可以及时的传递灾害信息,并保障救援工作的迅速开展,最大限度的挽救受灾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建设通信网络时,需要制定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无线基站建设方案。
4.1 部署策略
在实际部署中,一般抗地震等大范围灾害的基站均选址在政府、学校、医院等要害部门或者通信枢纽大楼,以在大灾产生时保证救灾指挥的正常开展。
4.2 建设方案
1、抗震型基站: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倒塌,电力,传输光缆的中断是造成基站无法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抗震型基站从以下几方面建设:(1)机房:以自建/自有物业为主,根据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分布情况,建设抗震等级大于8级地震的机房,并完成专业评估。(2)塔桅:以落地塔/通信杆为主,避免支撑杆和拉线塔等简易塔桅。(3)传输:建设光缆双路由,并建设卫星传输系统,保证在光缆被地震损坏时,基站和核心网机房之间的通信。核心网机房同时建设卫星通信系统,在干线光缆也损毁时,保证对外的通信。(4)电力配套:由于外电在地震中中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此必须加大电池容量,建设超长电池供电时间。2、抗震型基站由于对于机房等的选择要求非常高,因此建议在地震带地区,一个县区保证建设一个抗震型基站,保证整个区域不成为孤岛。3、抗台风型基站:在沿海地区,台风会造成塔桅的折断,从而造成基站不能正常工作,但是由于台风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机制,目前已经不会造成大范围的通信中断。在基站建设时,重点考虑塔桅的抗风能力,注意塔桅的加固,并加大电池容量即可。4、抗洪型基站:洪水,泥石流灾害也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因此类似于抗震型基站,需要在洪水/泥石流高发区域,保证要害地区建设一个基站保证对外的联系。在机房站址选择时,除了以自建/自有物业为主,完成专业承重评估以外,不能选择低洼地区,或者低层楼房作为站址,避免洪水发生时,被洪水淹没。而塔桅也尽量以楼面塔为主,避免洪水对塔桅的冲击。传输和电源建设方案参见抗震型基站。5、抗冰雪型基站:在冰灾中,对基站影响最大的是冰凌压断架空光缆或压倒铁塔,所以在容易发生冰雪灾害的地区,需要考虑将光缆埋地,可采用抗冰雪铁塔等新技术,避免冰雪造成的危害。
五、小结
根据目前全球极端气候现象和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在灾害发生时,保证灾区对外的通信联络可以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最大程度的抢救受灾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针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情况,分析了各类自然灾害对于通信网络的影响,并按照不同的抗灾类型,提出了应对的建设方案和部署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黄崇福.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5月
篇2
一、深挖教材,把初中地理课本中的自然灾害内容讲清、讲透
初中地理中有很多自然灾害,但它是零散的,不系统,有时一笔带过,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学生根本不了解它是如何产生,分布在那里,会带来那些危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深挖教材,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讲清、讲透。如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讲到印度的气候为热带季风,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及大危害。学生不知道季风是如何产生、性质如何,如何预防。因此教师在讲到印度的气候时,把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也就是说印度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较大的洋印度洋,冬季时陆地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区,即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少;夏季时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而海洋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区,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即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湿润,降水多。这时教师在讲什么是季风,季风分为冬季风和下季风,它的性质不同,学生容易理解。紧接着教时讲季风进退规律的反常,也就是夏季风(西南风)进退规律的反常,西南季风强,来的早,退的晚,雨季长,水灾;西南季风弱,来的晚,退的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灾。在画印度季风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印度的水旱灾害,这样学生对印度的水旱灾害理解较深。
二、利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带来的危害,最终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中讲到日本,活动设计了这样的内容,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日本,然后分析日本位于那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容易碰撞、挤压,所以多火山、地震。然后教师展示全球六大板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六大板块的边界,看世界的火上、地震多分布在那里,找出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析地震的成因及分布。教师展示5.12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体验地震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
三、利用新闻联播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危害
近两天,电视台播出台风彩虹最新消息:4日,台风“彩虹”外围环流触发了小尺度龙卷风,截至今天上午十点,共造成6人死亡,215人受伤。龙卷风还导致佛山大面积停电,其中海珠番禺大片街道社区停水停电、交通灯失灵、停车场拥堵。学生通过收听新闻,了解台风,分析台风如何形成,并说出台风的概念,并结合图说出台风的移动路径并分析其成因,造成的危害及减灾措施。主要危害:掀翻船只,拔树倒房,江河决堤,水库溃坝,形成洪灾,破坏海堤、港口,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危害地区:东南亚,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南部。
四、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暴雨、冰雹等自然现象,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
每到夏季,商洛就会出现暴雨及冰雹,学生习以为常,并不奇怪,他们并不知道暴雨及冰雹对人类的危害。如果突降暴雨或冰雹后,教师要抓住这以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知道冰雹是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摹S绕涫潜狈降纳角?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五、带领学生野外参观,了解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
篇3
关键词:长输管道;山区地形;施工要点;施工措施
目前社会上对资源的需求有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对我国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供应的措施研究。在研究中清楚的发现要想保证资源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需要保证在资源输送的过程中对资源损耗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制止。这就需要在资源输送时选取最合理的资源输送方式。目前对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进行输送时常见的输送方式就是长输管道,这种管道的应用对减少资源的损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长输管道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区性问题。也就是说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长输管道的施工还存在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对其施工要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根本的角度上解决施工困难的问题。
1 山区特殊地形对长输管道施工的影响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建筑物和一些特殊机构的施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目前我国社会上对油气资源需求性的提升导致我国现在对油气资源输送建筑的是工业起到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在社会上对油气资源输送的主要建筑设施就是长输管道,这也就说明要想促使我国油气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输送,就需要对长输管道进行合理的建设。但是在长输管道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重点表现在长输管道的施工是受地形因素限制的,这就引起长输管道在山区等特殊地区不能进行顺利的施工。
对前文中所提及的山区特殊地形在自然界设计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对这些特殊的山区地形来说,在进行长输管道施工之前就必须对需要施工的地形进行详细的勘察,对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地质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而且在山区等特殊环境下经常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也会该施工的进行带来非常严重的阻碍,因此在进行山区长输管道施工的时候,除了需要对山区的整体地形特点进行考察,还需要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促使山区长输管道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1.1 泥石流及地质冲刷层影响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我国环境遭受非常严重的破坏。比如在山区经常会发生植被破坏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引起山区发生泥石流的现象。由于泥石流自身有非常强的冲击性,会对在山区施工的长输管道造成非常大的损害。因此在进行尝试管道施工之前的地质勘查时,除了对工程所在地形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还需要对当地的水文等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加合理的推算,对泥石流的冲击力度能够有全面的了解,针对于此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防至长输管道因为泥石流的发生而受到损坏。
1.2 滑坡影响
在山区等特殊地区除了会发生泥石流之外,还会发生滑坡。尽管滑坡对长输管道造成的危害没有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大,但是滑坡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对长输管道的安全和其稳定性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会因为自然灾害造成滑坡现象,还会因为施工作业过多等情况。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山区内部可能发生的滑坡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
2 长输管道山区特殊地形施工要点探究
结合当前我国油气能源长输管道施工过程,山区特殊环境下产生影响的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管沟、运布管和分段试压。
2.1 管沟控制要点
长输管道的一大优势是可以缩短油气资源产地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困难在于施工难度大,在挖掘、清理过程中,大型设备运作的空间有限,工作效率不高。油气在管道沟渠方面的挖掘上,其要求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标准统一深度要求,对宽度的要求更加明显。
管沟的深度控制较为繁琐,由于山区特殊环境中,地势起伏高低的自然情况较为普遍(如喀斯特地形),在确保管道弧度的要求下,深度以1.5-2.0米即可,即可满足施工要求,又提供了必要的缓冲空间。无论是管沟的宽度还是深度,在控制要点方面都不能够依赖于局部地形,至少在500米左右的长度上进行弧度控制,同时注意势能对管道内油气物质的输送动力影响(上倾斜不超过25度)。
2.2 运布管控制要点
运布管施工在平原地区十分简便,可以采用全机械化操作手段,对管道的壁厚、防腐等措施完善也较为简单。但是在山区环境中并非如此,其关键困难在于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展开作业,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例如,采用人工抬埋的施工方式,管道重量的人均负重在35公斤左右,一方面便于行走、布置,另一方面便于保护管道防腐层。人工负重的方式也可以利用一些小型设备,但滑动、挪动操作并不方便,对于一些坡度不是很大的施工环境,可以采用“炮车”人工牵引的方法。
2.3 分段试压控制要点
山区特殊环境还表现在落差较大的情况,必要情况下需要人工架设支撑装置,一些起伏剧烈的环境中,在施工后要对长输管道进行水压测试,以确保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分段试压控制包括管道介质材料、管道自身等要素计算,依据设计图纸给出隔断的标准压力。分段的科学依据正是适应山区特殊环境起伏剧烈的要求,尤其在结合点(即弧度拐点、焊接点)的计算最为重要,进行分段试压的同时要注意海拔问题,海拔越高,压力的设计点就越低。
结束语
要想保障油气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输,就需要建立相应的长输管道。但是在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长输管道在山区等地区进行施工,这就需要对山区等地形对长输管道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从而提升长输管道的整体质量和其自身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磊,李佳木,张皋.浅析埋地长输管道风险评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Z1).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滑坡、矿山;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地质灾害会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国相关部门和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带的人们需要对地质灾害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危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要从根上抑制地质灾害的形成,以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现象,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文章对我国现在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常见的滑坡以及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一地质灾害概述
1.1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1.3城市地质灾害类型
现如今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滑坡、泥石流、城市垃圾等。
1.3.1地震灾害。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广、频率高、震源浅、危害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5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更多的灾害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这些次生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电力线路短路、煤气、供排水管道泄漏等。
1.3.2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
1.3.3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此类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大部分处于崩滑流灾的包围之中。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城市众多自然灾害中有突发性灾害过程的主要灾种,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泥石流发生,每年都造成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和几百人至上千人的伤亡。
1.3.4城市垃圾灾害。由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类生活垃圾堆积土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另外,未经地质评价而倾倒或填埋的废物极易被雨水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
1.3.5开挖工程灾害。我国工矿企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这些城市一般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冲击地压、煤瓦斯突出、井巷热害、矿震等灾害。
二 滑坡地质灾害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尤其是在一些山川、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下面文章就滑坡地质灾害为例,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阐述。
2.1滑坡灾害
山体滑坡的高发地一般在我国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它与泥石流、地震等灾害一样都有着比较大的危害。 我国的国土极为辽阔,地理条件也比较复杂,导致我国的山体滑坡的分布也比较广泛,特别是我国的西北、西南等山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大片的山体会相继地出现长期、缓慢并且有间歇性的滑动。滑坡的山体大小不一,小块的有几百立方米,大块则会有几十万立方米到几百万立方米。 山体滑坡若比较严重,则可能会吞没山下的整个村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大片的山体滑落还有可能截断河流, 产生堰塞湖, 破坏大面积的农田以及森林,这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2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2.2.1提前防护
在遇到滑坡灾害发生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果防治人员正处在滑坡发生的坡体上时,必须要保持冷静,找寻安全地段迅速撤离,在移动时只能往左右方移动,上下移动都会加大危险。在滑坡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中,如发现异样必须要通知周边人员撤离。以上注意点能够减少滑坡灾害对人员的影响,减少损失。在进行滑坡治理之前,需要先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2.2.2挡土墙支挡措施
在山体滑坡的治理过程当中,建设挡土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理措施。 挡土墙的建设材料可以选择块石、片石或者条石等材料。挡土墙可以是混凝土抗滑挡土墙、浆砌抗滑挡土墙、钢筋石笼抗滑挡土墙等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挡土墙是块石挡土墙。这种挡土墙一般被设立在坡体的边缘地带,来阻止山体的滑坡。 设计挡土墙时需要将滑坡的推力大小作为参考和依据,只要设计得科学合理,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
2.2.3 改善土质
改善滑动带的内土性质是运用较为广泛的防滑坡方法,尤其是针对土质疏松的高边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该种方法需要运用多种加固方式,其中置换、排水、挤密、胶结等是主要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改善滑坡地的土质,使土质更加紧密有粘性,不易被冲散或分裂。其中排水主要是将土层内的水分排除,减少水对泥土的溶解,使土层能够保持整体性。挤密能够将土层整体更加紧密,不容易松散滑落。胶结主要时对土层岩石中测沉积物施压,让其中的矿物质能够溶解于水中,此时带有矿物质的水溶液渗入到土层岩石的缝隙中则能够将粘固住,形成结晶。土质的改善必须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单一的方法很难达到提高土质强度指标的效果。高边坡地质滑坡灾害的治理属于地质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防治力度的加大,人们对滑坡灾害治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专业的治理人员进行定期整治以外,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应平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在边坡地区开挖排水沟,将地表水以及雨水及时的排出,并且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自救。随着时代的发展,滑坡灾害治理的途径越来越多,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但这些成功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因此滑坡治理工作需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便更好的应对灾害,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防治方法的强化需要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新时期的技术来实现更高效率、更简易的治理操作,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三 城市地质灾害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垃圾、建筑施工开挖工程等对我们的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针对这种认为地质灾害,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对建筑行业有相关的要求,同时,建筑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注意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开挖等工程的合理安排,这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施工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自己的声誉,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地质灾害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些地质灾害中有自然灾害也有认为因素造成的灾害, 我们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探究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认为灾害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磊.永安箭丰尾山体滑坡综合治理方案[J].福建交通科技,2012(03).
篇5
关键字;气象灾害;分类;现状;应急对策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 monsoon region, natural condition is complex, climate chang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ccurred frequently, it is the world suffered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not only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rings serious effect, but also on the food safety of our country,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se a serious threat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lassif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emergenc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1
前言: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从全球及中国气象灾害来看,气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旱涝等灾害持续特征明显;群发性突出,常常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发生频率高、季节性强;种类多,易引发次生灾害.1998年城市化进程为45.5%,2008年已达56%,且每年保持约1%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和财产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象灾害带来的威胁也更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等各种气象灾害影响也日益加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也日趋严重。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分析研究,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一.气象灾害分类.气象灾害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两类。
1.天气灾害:指大范围或局地性、持续性或突发性、短时间的强烈的异常天气而带来的灾害,如大范围的寒潮、台风等天气灾害或局地区域所发生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这些灾害常伴随有强风、暴雨和降温等。
2.气候灾害:指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降水量偏多、偏少而形成的洪灾、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
在全国总受灾面积中,干旱灾害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1%,其次是洪涝灾害,占27%,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台风灾害所占比例分别为10%、7%和5%。
二. 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
(一)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属世界少见.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致使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之多,属世界少见。我国的气象灾害大致可分为7大类20余种。世界高纬、中纬和低纬度,内陆和沿海各国发生的气象灾害,我国均有可能发生,别国没有的,我国也存在。如因气象因素导致死亡人数较多的孟加拉国有台风、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但没有雪灾、冰和冰凌灾害;美国地形和纬度等条件与我国相似,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但没有黄河冬末春初的凌汛;西欧各国只有中高纬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灾害,没有台风灾害。我国独有的高原上的冰坝、冰湖,因夏季气温升高,导致冰坝崩溃而使下游形成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
(二)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不同类别的气象灾害。春季以干旱、沙尘暴、寒潮、雪害、低温连阴雨等灾害为主;夏季的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暴、干热风、高温酷热等灾害影响最大;秋季台风、干旱、冷害、连阴雨、霜冻等灾害最重;冬季寒潮、大风、雪害、冻害等危害突出。
各类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灾害,我国平均每年发生较大范围的旱灾为7.5次。旱灾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每年平均要发生12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最高年份达18次(1991年),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平均每年为5.8次。严重的洪涝灾害持续在一周或半个月,甚至数月。
由于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气象灾害往往会诱发更多的次生灾害。如台风和强冷空气带来的强风,严重威胁沿海地区海上作业和航运;持续性的强降水会导致江河洪水泛滥并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面积持续干旱、洪涝、连续高温或低温则会导致农牧业严重受损、疾病流行等。气象灾害随时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造成农业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以上,受灾人口约达4亿人次,平均每年有3000多人死于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0亿元。
三、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气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是气象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防灾减灾取得了明显成效,加深了政府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但由于气象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的源头,由此引发的衍生灾害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着责任不清,程序不明,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整个气象防灾减灾效益的总体发挥。为此,建议:
1、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人类生活的地球系统具有统一性,发生在不同领域中的自然灾害,它们之间是互为影响、相伴而生。例如,登陆台风不仅造成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台风所产生的暴雨又造成洪涝和山区的地质灾害,台风造成的灾害涉及海洋、水文、水利工程和地质等行业和部门,单一部门的管理和预警不利于综合减灾效益的发挥。建议,国家应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鉴于我国的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发生频次高、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气象系统已有建好的信息传递、收集、加工系统,为此建议由气象部门承担国家防灾减灾指挥系统的建设任务。统一规划,强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
2、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防灾减灾决策中,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极为重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准确、及时、客观地监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提供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加快气象综合探测体系的建设,包括地面加密常规要素的观测、特种要素的观测(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雷达观测、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气象卫星加密观测等等;建立能够及时的捕捉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强对流、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和次生灾害的立体观测系统;加强山区山地灾害的普查和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编制工作;在灾害频发地区、人口高密度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和完善。
3.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稳定社会和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稳定社会至关重要。建议:成立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指挥机构;建立完善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强有力的防灾救灾综合管理机构和应急机制等。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
结语:科学防灾减灾,需要凝聚人心,亦需要凝结智慧。每一个“小我”都是大集体的一份子,“小我”在履行好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引导所在行业或者领域关注灾害风险,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气象灾害是我国最易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占到各类自然灾害的七成以上,因此,气象行业视防灾减灾为工作主题之一。防灾减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大气象工作者更要站位高远,激发才智,与气象事业共奋进,切实担负起防灾减灾的重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努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等工作,将气象科普知识送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大气候.
参考文献;
[1] 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150.
[2] 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5-19.
[3] 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02-104.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气象服务措施
闽清县位于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300 ~1800mm,年平均气温20.2 ℃,年平均有效积温2942.2 ℃,全年日照时间1186 ~1645h。闽清县耕地类型以稻田为主,面积17484.36hm2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8.34%。近年来,闽清县水田主要以中稻种植为主,面积约7330hm2 ,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5%和粮食种植面积的62.1%,农业气象对农业种植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闽清县农业发展概况
闽清县全境面积1466km2 ,其中耕地面积25.7 万亩,林地面积170 万亩。全县总人口30 万,其中农业人口23.36 万,占7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扩大,闽清县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农作物品种丰富许多,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高优果蔬、药材、食用菌类,如金银花、新型菌菇、油茶、甜橄榄、百香果等,并小有规模;畜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引进了肉牛、珍珠鸡等新型品种养殖,水产养殖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此外,产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54 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1 个,中介组织带动型133 个;2013 年154 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2.5 亿元,直接增加群众收入2.5 亿元左右。
2 闽清县气象灾害影响概况分析
2.1 台风
每年有4~5 个台风影响闽清县,影响时间的规律性不明显,最早5 月,最晚10 月底,台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月:7 月、8 月和9 月。西北向台风移动时,通常先在台湾登陆,其强度逐渐减弱。当登陆在大陆上时,通常只带来大量的降水,风势不是很大,而绕过台湾北部后,沿着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向西移动,由于缺乏陆地减弱作用,台风的强度往往更大,影响和灾害更为严重。台风带来的暴雨、风暴潮和其他次生灾害。例如,地质灾害对建筑、运输、通讯、电力、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台风对农作物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抵抗力,使得大面积农作物被破坏并减产。台风造成的田间环境非常适合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长期的大量降水使上层土壤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导致农作物叶片干燥、根部腐烂和病原体迅速繁殖[1]。
2.2 干旱
干旱是造成闽清县农作物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面积高达11362.46hm2 ,占该县中低产田总面积的79.28%。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丘陵的较高部分,水利设施和田间灌溉渠系统不配套,土壤质偏沙质,耕层薄,蓄水能力差,导致这些土壤严重缺水,阻碍了作物的生长。
2.3 渍涝
闽清县涝渍中,低产田面积为2949.45hm2 ,占全县中低产田总数的20.72%。这种耕地的土壤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山谷或低洼地区的底部,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畅。土壤处于长期内涝,有毒物质长时间积累,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大量的减产。
2.4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是一种中、小规模的强对流天气。其主要特点是发生范围小、危害大,是闽清县农业生产过程中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如果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发生冰雹灾害,很容易破坏农作物植株,造成茎叶冻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5 低温灾害
气象中的冷冻灾害主要包括冷害和冻害。冷害指的是农作物生长的时候发生温度过低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在夏季之外的季节,都会出现冻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这种灾害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分布具有区域性特点。寒潮是指在深秋和早春发生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引起大范围的强烈降温和大风天气,通常伴有雨雪。定义标准是:48h内平均降温≥7 ℃或过程降温≥8 ℃;最低每日平均温度比正常同期低5 ℃以上;每日极端最低温度≤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寒潮次数有减少的趋势。倒春寒是指早春(通常为三月)温度升高比较快,而春末(通常为四月或五月)温度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严格来说,倒春寒也是低温多雨的天气。1970 年发生了罕见的早春低温和倒春寒灾害。3 月平均温度比正常年份时低4 ℃,3 月中旬甚至差5 ℃~6 ℃,导致早稻烂种烂秧严重。五月寒是指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回升,经常伴随着连续的降水,使得平均温度连续3 天低于20 ℃。在此期间,闽清县的早稻进入了孕穗、抽穗开花阶段。“五月寒”将影响稻穗的正常发育和扬花授粉,导致水稻花期发育不良,繁殖力下降,空壳率的增加,进而导致产量降低[2]。
3 不同类型农业灾害改善措施
3.1 干旱
干旱是闽清县中低产耕地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这类耕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水或水利设施差,田间没有灌溉渠的支持。改善这类耕地土壤的关键是建设水利设施:(1 )根据当地情况建造水库、水坝、池塘和储水罐,在雨季储存水,在旱季灌溉;(2 )修建防渗引水渠,用砂石水泥浇灌、铺设田间灌溉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3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秋季深翻,增加耕层蓄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4 )注意农田附近防护林建设,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蒸发,减少干旱危害;(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有效灌溉保障率。
3.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整合农田水利工程资金,建立水利建设投资长效机制,对原老化工程和新建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和整改,引导鼓励农民重视、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便浇灌干旱和排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为影响的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单纯的防灾减灾向多功能行动转变。合理开发利用云层中的水资源,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例如,干旱时期可通过人工降雨,缓解农作物的干旱压力,减少农民群众的损失等。
4 小结
闽清县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恶劣天气预警信息,以便人民群众做出相应的对策。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借助现代多媒体通讯平台,积极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服务,增强气象灾害预防能力,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水电站 建设运营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22文献标识码: A
水电站建设的周期长、工种多、交叉作业多,因此建设期间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安全、质量、进度、合同和投资管理按计划进行,质量、合同和成本管理都是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有些管理是最易被忽视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管理
1、加强设计管理
水电站设计对于整个电站的建设至关重要,是电站建设的指针和方向,因为一切建设项目的施工方案均源于设计图纸。因此,在设计院出具初设报告和图纸时,聘请各专业的技术人员(从建设施工角度审视设计)和有经验运行管理人员(能从运行管理角度考虑设计)担任设计监理,对初涉报告、初设图纸进行各专业细致审核。对设计可以优化的地方进行优化,有错误的地方进行整改,便于建设完成的运行管理,避免造成永久缺陷。因此,加强设计管理既可以优化设计节约投资,又可以为以后的运行管理减轻工作量和减少运营成本。
2、加强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以施工方项目经理部为主进行管理,但是业主的安全管理一样不能松懈,同样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主要分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洪安全管理、山地自然灾害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设备材料安全管理等。建议业主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配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主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现场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要求施工方立即整改,如果施工方拒不整改可以要求其停工,整改完成方可开工。同时,还应与当地水文局建立合作,建立水情预报和分析,便于工程建设期间的防洪安全,减少人员和材料及机具的损失。业主还应检查施工方的施工平面布置图,防止因山地自然灾害出现的人员和材料损失。另外,业主还应加强交通和材料安全管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加强建设期间设备管理
水电站的建设期间设备管理关系到水电站建成的运行管理,因此必须严格把好这一关。建设期间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和质保等工作。设备管理,建议业主指派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因为专业的运行人员所涉及的设备的品牌和型号较多,对设备的运行性能和工况比较熟悉,便于在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过程中随时进行监控,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做好了建设期间设备管理,有利于在电站建成后减少运行管理中的设备检修、维护等工作,减少运营成本,有利于电站的安全运行,反之,则是事倍功半,增加运行成本。
另外,尽量减少35KV电缆的使用。目前,很多投运的电站普遍发现35kV系统电缆故障率高、绝缘监督困难。因此,建议各在建电站在规划阶段应尽量避免选用35kV电缆进出线。运行电站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商讨技改方案,对不具备技改条件的电缆应在日常运行中加强巡检,对与其他重要电缆共用通道或日常巡检困难的电缆沟、孔、井内应加装感温电缆或感烟探头,以监视35kv电缆运行情况
4、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电站的建设最终是为了安全生产,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建设中,一定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以便更好的实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过渡。首先,在电站的建设时期,特别是机电安装、金属结构、线路和通信自动化施工前,一定要配置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施工管理,这样,既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又学习了施工的全过程,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为以后的设备故障处理积累了经验,一击多的,何乐而不为。其次,在电站投运前一年应将电站的运行检修人员配置完成,并送到同类电站进行系统的培训半年,主要从机、电、油、水、气、监控、保护、测量、通信自动化几方面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培训,并随运行人员进行跟班学习设备的运行原理、操作技能和常见的故障处理等,半年后,将运检人员分散到安装公司的各工种进行现场的安装和调试学习,以便于快速的熟悉设备,顺利完成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过渡。
5、完善生产准备机构的建立和加强档案的管理
在电站投运前,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准备机构,配置相应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一是对施工进行监督和管理,二是准备和报送省电力公司的各类资料。
在电站建设投运前,成立相应的生产准备机构,配备高水平的专业运行管理,从运行管理的角度进行施工的现场管理,有条件还可优化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给运行管理造成的永久缺陷。同时还可以对施工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在电站建设投运前,成立了相应的生产准备机构,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在电站建设中应加强各类图纸资料的分类和归档。在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做好设计图纸、设计报告、各类合同、各种文件(含发文和收文)、工作联系单等资料按照类别和时间进行分门别类,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快速找到。
档案管理在电站投运前,就是要准备相应投运资料。因为省电力公司为确保电网安全,需要对接入电站的线路和电网进行潮流计算,需要接入电站的发电机、主变压器、开关柜、线路等相关设备的各种参数(有的是投运前一年报送、有的是投运半年前报送、有的是投运前三个月报送、有的是投运前一个月报送等),以便于进行计算值准确可靠。因此,这类资料通常是专业运行管理人员最为熟悉,所以,这类资料由专业运行管理人员进行收集和报送最为合适。为确保电站顺利投运,这些资料必须按照省电力公司给出的资料报送清单提前报送完成,否则,将影响电站投运。
二、运营管理
水电站建设完成后进行运行管理,就是强化水电站安全、人员及设备设施、营销管理,实现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可靠运行和经济运行。具体应加强一下几方面的管理:
1、强化安全管理
水电站建设完成后,投入运营管理,安全生产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强化安全管理,主要是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和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管理首先应加强生产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培训,并定期组织进行安全规程和安全事故案列的学习和考试,让生产人员对电力生产安全规程和违反安全规程将要酿成的后果熟记于心,防止因安全知识不足导致的事故发生。其次,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和处理。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首先建立设备设施安全台帐,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分析,发现异常,立即进行检修处理,其次严格执行验收制度,确保设备设施检修效果和设备设施安全运行。
安全管理中,对山地自然灾害的安全管理尤其要加强。针对山区的水电站,有一定要建立自然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塌陷等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目前很多水电企业有很多应急预案,例如防洪、消防、黑启动等预案,但应对山地自然灾害的预案并不多见。由于大部分水电站都处在山区,因此应对山地体自然灾害的预案的编制和建设迫在眉睫,不能再可有可无了,否则,灾害发生造成损失后,悔之晚矣。
2、强化人员培训管理
电站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员工的素质是第一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更新及发展,对电力行业工作的员工要求更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才能适应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和操作,同时也是为企业的壮大发展储备高质量的有生力量,所以员工培训、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项目。为此,电站做出“请进来”、“走出去”、“师带徒”“点带面”“专业互学兼容”的员工培训方案。
2-1、“请进来”:
2-1-1、技术培训:对电力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电站的技术难题的技术改造等问题,聘请业内专家到电站现场排疑、解难、更新知识,以开阔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视野为目的。
2-1-2、企业文化学习:以邀请四川远通或北京大地远通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的专家到电站加强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学习远通的创业史、和以后远通发展的方向,让员工牢守员工准则,觉得参与远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件很光荣和愉快的事。
2-2、“走出去”:
(1)根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送员工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学会论坛、培训班等进行学习培训,以取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的行业认可的各种资质证件,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知识。
(2)派送专业技术人员到个相关厂家学习,掌握电站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要求,熟悉设备的保养、维护方法,更新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新型设备的情况,为设备的更新换代掌握第一手资料。
(3)根据电站的实际生产情况,逐步安排员工到行业内的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开阔员工视野,学习其它企业的先进经验。
2-3、“师带徒”:
充分利用本站资源,让技术全面的员工对新招聘的员工及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员工实行一对一的“拜师学艺”制度,使老员工的工作技能、管理制度的执行、设备的检修、维护、保养、运行工作流程等方方面面实行传帮带,使新员工能在较短时间成为熟练工,同时也融洽了员工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在很多电站实行以来,效果非常好。
2-4、“点带面”:
(1)通过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回来后,由他们当老师在实地来培训全体员工,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贯通,资金投入低、培训范围大、员工知识面普及效率高。
(2)通过每月定期的安全生产会议,分析出现的事故、故障原因,解决方法,使员工提高事故判断力及处理能力。
2-5、“专业互学兼容”: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要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要有学习管理知识的意识,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到一专多能,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努力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提高以外的技术进一步延伸,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在电站的生产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能调取多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就会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充分提高员工素质。
2-6、培训管理: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有专人管理、有专用资金、专人监督培训质量,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加强营销管理
电力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生产和使用必须同时完成。因此,营销工作尤其重要。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利润,通过教育全员职工,树立起全员营销的意识。积极开展感情营销、技术营销和政策营销的多维立体营销。但是,由于目前四川电网每年投运的电站日益增多,装机越来越大,在加之目前经济形式不乐观,用电负荷减少,电力营销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因此,各电站应加强电力营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保证电站在用电负荷不景气的形式下,多发电,少弃水,为公司增加收益。
三、措施
由于很多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在建和投运的电站日益增多,加强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势在必行,为确保建设和运营高效优质进行,本人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电站和运行电站的交流。
加强运行电站和建设电站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在建电站的建设和日后的运营管理。
首先,加强运行电站和建设电站之间的交流,运行电站将目前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和常见缺陷提出,可以为在建电站提供参考,尽量优化设计和规避上述易出现问题,减少建设投资和日后的运营成本。
其次,加强运行电站和建设电站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在建电站日后的运营管理。在交流中,运行电站可将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成果与在建电站进行分享,为在建电站提供运行管理的框架和方向,为电站顺利的由建设向运行过渡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建议成立自己的检修公司
由于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在建和投运的电站日益增多,运行电站的检修任务越来越繁重,目前是小修各电站自行检修,A修都是外委完成。建议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自己的检修公司,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添置相关的检修设备和试验设备,在非检修时,各专业技术人员分散到个投运电站搞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及承担抢修任务,在检修时,集中在一起对投运电站逐个进行检修,这样既可以降低检修成本,又提高了自身专业人员的检修水平。
3、营地选址探索
篇8
[关键词]城市危机管理;预防机制;暴雨;洪灾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67—03
一、暴雨洪灾再次为城市危机管理敲响警钟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来最强的暴雨,全市受灾人口达160.2万人,77人遇难,成灾面积47.9万亩,停产企业761家,56处道路塌陷,桥梁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亿元。此次灾害再次给“逢雨必涝”的北京敲响了警钟,也为城市的危机管理敲响了警钟。
城市危机,是指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使得城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丧失正常运转和协调的功能,影响城市中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环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城市危机除了具有公共危机的一般特点,如突发性、紧急性、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外,还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往往会形成漫长的灾害链。城市危机管理是指城市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危机制定应急和处理的方案、办法与措施,以应对城市危机的全部控制过程,是城市政府等危机管理主体对危机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干预,其主旨在于化“危”为“机”。而要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实现化“危”为“机”,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这就是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完善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包括三大部分:城市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处置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恢复机制。危机管理预防机制是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城市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暴雨是古今中外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可在中国现代文明的代表地——首都北京,一场暴雨,就能剥夺数十条生命,造成超百亿的直接经济损失,却不由得我们不进行反思,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灾害,我们该怎么办?北京对暴雨事件的应对力不从心,暴露出市政建设的不足,但市政建设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危机管理意识的淡薄,是城市危机预防管理诸方面的不足。本文试以北京的暴雨洪灾暴露出的问题为例,分析并提出完善城市危机管理预防机制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二、洪灾暴露出城市危机管理预防机制的漏洞
城市危机管理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危机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日常的危机宣传、教育与演练,危机预警等。
1.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北京的预案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不但有《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区县也基本都制定了相应级别的预案。各类专项预案也已基本出台,如在防汛方面,制定了专门的《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恰在今年7月初,暴雨洪灾发生之前还做了一次修订。这次灾害发生后,北京各级各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积极应对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预案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城市现有应急能力与城市的脆弱性分析不足,预案中有关权利、责任及各应急模块功能的界定不够清晰准确,包括分级响应和应急指挥在内的运作程序缺乏标准性规定,缺乏对应急教育、演练的强制性规定等。
2.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暴雨事件暴露出北京市政建设在应对危机方面的不足,折射出的却是市政等部门危机管理意识的薄弱。台湾名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去建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来才能看出真面目来。”目前北京市区防洪标准多采用一年一遇的标准。对于北京来说,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试想,如果北京有优良的排水、蓄水系统,这场暴雨给北京带来的,将是大量的淡水储备和未来几天的好空气。果真如此,这场暴雨还称得上是“自然灾害”吗?这次暴雨事件中,房山区雨量最大,山区平均降水达313毫米。而在房山,居住于山谷的村民不在少数,许多居民的家门就正对着河水,在暴雨事件中险情不断。房山区因采矿造成的采空区很大,居民之所以选择在山谷居住,是因担心崩塌等地质灾害,但却不得已忽视了暴雨洪灾等地质灾害。居民长期居住于危险之地,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折射着各管理主体危机管理意识的欠缺。
篇9
以湖北省宜昌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农户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地的贫困农户存在家庭抚养负担大、文化程度低和家庭收入结构单一等特点。贫困成因的计量分析则表明,地质灾害摧毁农户的生产生活资本,形成闭塞的环境,制约农户发展,但是农户如果对地质灾害足够重视,积极防备,则可以极大地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
关键词:
地质灾害;贫困成因;农户
贫困是人类社会始终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贫困的绝对数量已大大减少。人们的目光开始更多地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或特征的贫困人口上,其中就包括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由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在对当地居民形成直接的人生安全危险的同时,也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房屋建设等多方面的经济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其极易陷入贫困之中。目前,中国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20余万处,其中,威胁人口在100万人以上,造成财产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6000-20000处。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1],这都说明了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广泛性。目前国内针对这一特定区域的贫困问题还缺乏研究,尤其是地质灾害对最终导致人口贫困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调查与定量的分析,导致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问题,很难拿出有效的针对性扶贫政策。
中国对地质与自然灾害的研究虽然较早,但主要集中在灾害的自然问题(预测、预警和防御等)上。21世纪初才逐渐有学者关注灾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陈勇[2]和马德富[3]对自然灾害下的农户生存和迁移选择进行了研究。而学者们的普遍观点是地质灾害导致了该区域内的人口贫困现象[4],地质灾害区域和贫困区域存在着高度的耦合性[5],并且贫困与农户的抗灾能力和政府的救助力度有很大关系[6]。在目前的研究中,只有少数学者对灾害频发区的贫困成因进行了机理分析,如李小云等[7]认为农户将少量的金融资本转化为了物质资本,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亮[8]认为农户的生计资产存量的不同导致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不同。综上所述,中国对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频发区内贫困问题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尤其是缺乏使用微观数据对贫困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微观数据初步分析地质灾害频发对农户的致贫机理。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由于地形陡峭,海拔起伏落差大,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遇水易发生性状改变,造成山体滑坡[9]。同时由于三峡水库和隔河岩水库的修建,导致区域内水位上升,周边山体地质岩土含水量变化,孔隙间水压力改变,因此频繁发生以滑坡、塌岸为主的地质灾害,是典型的地质灾害频发区。本研究所用数据取自2013年4月对宜昌地区农村居民开展的入户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0份,所有问卷由户主或长年在家的成年人回答。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为所有被访者,主要内容有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经济信息、所在村社会公共服务状况、家庭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感知与响应和房屋所在地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调查对象为遭受过地质灾害,并给家庭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过损害的家庭,主要内容有经历灾害的时间、地点、频次,人员伤亡情况,资产损失情况;灾害期间得到的政府及社会救援情况;家庭如何应对或缓解所经历的灾害等。因提取的个人信息为户主信息,所以剔除非户主的被访者样本,最终提取户主样本共380份,主要引用问卷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和数据。
2人口贫困现状分析
2.1人口贫困总体状况由于所使用的调查数据为2012年的农户家庭收入状况,所以根据中科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进行测算,以2012年的中国农村人口贫困线标准即年均人收入2300元人民币来界定是否贫困。在全部的380份调查农户中,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共有85户,共涉及贫困人口390人,占样本总量的22.37%,远高于我国平均9.45%的贫困率。调研数据的贫困缺口指数为37.58万元,这说明要把目前调研数据中的所有贫困家庭的收入补齐达到贫困线标准,需要花费37.58万元,平均每户需要花费4421元,贫困的深度和广度均十分惊人。
2.2贫困家庭的统计特征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贫困家庭存在一些共有的家庭特征(表1)。首先,家庭抚养负担大,贫困家庭中老人和残疾人的比重都明显高于非贫困家庭;其次,家庭文化程度低,以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家庭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到贫困家庭的受教育程度低于非贫困家庭;最后,收入来源单一,贫困家庭的收入主要还是农业收入,只有少量的打工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正式工收入非常少,而非贫困家庭的收入则以打工收入为主。
3研究设计与参数选择
3.1研究假说在所分析的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滑坡、塌岸,另外伴有小规模泥石流和小型地震。不同于常见诸于报端,发生频率不高,但会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大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小规模、高频率、高密集的特点。据调研中当地居民反映,在每年的雨季,几乎都有数次山体滑坡,家庭居住位置不好的农户,几乎每年受其冲击,轻则损毁农田,重则伤及人畜。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对家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直接作用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毁坏农田或房屋造成农户家庭的直接经济损失;第二,地质灾害造成农户家庭成员受伤或致残,伤者的治疗不仅造成家庭经济的额外支出,同时农户的劳动力损失也会对家庭的收入产生影响,加重了家庭的抚养负担。面对地质灾害,农户往往需要调用资产存量来应付地质灾害的冲击,这导致农户资本存量减小,而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差、资本存量不足的家庭,则难以抵御灾害冲击,就算偶尔脱离贫困,也很有可能由于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冲击而再度陷入贫困之中。加之农业生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传统农户更容易陷入贫困之中。长期来看,在反贫困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存量,但人力资本的投资往往见效较慢,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影响,因而被农户忽视。农户通常倾向于把不多的资本投入到能快速见效的直接生产投资中去,最终形成了因贫困中断人力资本投资,因人力资本投资中断导致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基于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特殊背景,以调研所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实地调研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假设:第一,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家庭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内,抗风险能力差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之中。抗风险能力既包括农户的房屋是否坚固抗震这样的直观因素,也包括农户家庭的收入是否多元化,以及农户家庭在遭受地质灾害后,是否有迅速组织再生产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第三,在面对地质灾害冲击时,很多农户家庭倾向于中断短期难以见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来缓冲灾害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反而是很多家庭难以提高收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
3.2模型选择由于所处理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户家庭是否陷入贫困,是一个典型的二分类因变量问题模型,因此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在自变量参数的选择上,选取了来自于农户家庭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析。1)农户家庭特征,具体参数包括农户家庭的户主受教育水平、农户家庭的老人数等六个指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农户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0]。户主在家庭的生产选择上具有决定权,因此户主的文化程度更能反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因此,把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的赋值为7,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依次赋值为6-1。其中,农户的家庭规模为农户家庭人口数的平方。2)农户居住环境特征,离其居住地最近的卫生机构通常是农户就医的第一选择,对农户的健康状况有着较大的影响,也决定了在遭受地质灾害后,农户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治疗,模型中加入两个变量用以考察农村的卫生机构是否对农户家庭摆脱贫困产生了影响。其中,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农户自身的满意程度来判定,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在调查中认为“好”的赋值为3,认为“一般”的赋值为2,认为“差,需要进行维修”的赋值为1。模型中把农户家庭居住地公路条件为泥土路、碎石路、沥青路和混凝土路分别赋值为1-4。而公路条件则是农户与外界联系是否紧密的一种表现,居住地道路条件较差的农户往往不愿意与外界沟通,同时还需指出,道路条件的好坏也受地质灾害影响,山体的落石会对道路造成明显损毁。3)农户资本特征,资本特征可分为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两个方面。农户的社会资本选取了户主的兄弟姐妹数作为参数,户主的兄弟姐妹是农户家庭的近亲,在农户家庭遭遇各种意外后,兄弟姐妹通常是最可能的求助对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户家庭的社会资本状况。物质资本上选取了农户家庭的房屋好坏程度、农户家庭是否拥有存款和农户家庭的资本存量三个变量。农户的家庭资本存量定义为房屋、机械农业设备、家畜、交通工具、家电和珠宝首饰这六个方面的价值之和,在衡量资产的指标中排除了农田是因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农田土地不可以用来买卖,不具有流通交换价值,所以不符合资产的基本特征。4)农户居住地地质灾害特征,选取了农户居住地的地质灾害频发程度、是否在地质灾害中遭受了人身或财产方面的损失和是否因为地质灾害或水库修建发生了搬迁三个变量。模型中把农户认为居住地“不发生地质灾害”设置为1,“发生频率较低”设置为2,“发生频率中等”设置为3,“发生频率较高”设置为4。
4计量结果分析
在经过共线性诊断确认模型中所选用的参数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后,通过计量计算得到如表3所示结论。根据计量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是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户家庭是否陷入贫困产生显著影响的一些参数分析。1)农户家庭规模对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关系,说明家庭规模与贫困成倒U型关系,当家庭人口少于2人时,这样的家庭通常是孤寡老人或丧偶单亲家庭,所以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很大。而当家庭人口达到3、4人时,贫困率开始下降至最低。而当家庭人口超过5人后,贫困率则又开始加大。较大的家庭规模往往是存在三代甚至是三代以上人同居的状况,家庭中有较多老人需要抚养。较低的劳动力比例和较高的抚养率使得农户家庭容易陷入贫困之中。总体而言,随着家庭规模的上升,贫困的概率是增加的,这一点和许多其他学者的类似研究成果一致[11]。2)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比重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说二一致。农业生产的产值受外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内的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经常会摧毁农田,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比重越高,则其受到地质灾害的冲击影响越为严重,也越容易陷入贫困中。3)农户家庭的居住地公路条件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公路条件越好的家庭,更容易与外界交流,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在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也便于撤离或从外界得到帮助,这都对家庭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4)农户家庭的房屋好坏程度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越坚固可靠的房屋,越能抵御地质灾害的影响,避免各种地质灾害对人畜和财产的损毁。5)家庭是否拥有存款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说二一致。农村家庭的存款多用于应付突发状况,拥有一定数量存款的家庭可以缓冲因地质灾害或其他突发状况所造成的损失,避免突发事件造成更大的影响。6)家庭的资本存量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的资本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可以变卖用以获得资金,从而缓冲突发事件对家庭所带来的影响。7)地质灾害的频发程度对农户家庭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说一不一致,同时也和我们的常理认识相违背。这里试给出解释,如果一个农户家庭认定自己所居住的区域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则该农户家庭会更加注重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当灾害到来之时,由于其准备工作较为充分,反而降低了其在地质灾害中所遭受的损失。而另一方面,某些农户家庭认为其居住地较为不易发生地质灾害,存有侥幸心理而对地质灾害疏于防护,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反而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其陷入贫困之中。8)农户是否因为地质灾害或其他因素发生搬迁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迁移对于农户的经济和生活通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方面迁移后农户需要熟悉新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可能需要改良,社会资本也可能需要重组;另一方面搬迁意味着房屋和一些不易搬迁的固定资本的损失,而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所被调查农户也普遍反映国家的搬迁补偿资金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到位,搬迁损失未得到弥补,更加重了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对农户家庭是否陷入贫困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同样值得分析。
首先是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对其是否陷入贫困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点也和常理相悖。给出的解释是,在调查农户中,绝大多数户主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以下、小学和初中三个层次上,这三个层次的农户相加占总调查用户的83.68%,而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看均属于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在整体较为封闭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体系中,这三种受教育程度的农户家庭在收入上并不会存在显著差别,所以造成样本整体反映出户主受教育水平和其是否陷入贫困并不存在显著关联。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状况,导致很多农户家庭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并不会带来家庭经济状况的明显改变。因而在面临地质灾害冲击的时候,倾向于中断家庭的教育投资,导致农户家庭在长期内处于一个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其次是卫生医疗机构距离的远近和基础设施条件均未对农户是否陷入贫困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在现阶段,修建较好的医疗设施对农户的生活并未产生明显的改观。这和调查中的农户所表现的态度一致。很多农户,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户,都表示村里面的卫生所条件再好也和他们无关。农户基本上不会去村里面的卫生所看病,因为他们认为那里的医生不仅医疗水平差、服务态度差,而且收费昂贵。
5结论与建议
综合来看,计量分析的结果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基本符合,反映了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当地农户直接影响在于造成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资本损耗,使得农户极易陷入贫困,脱贫农户也容易重新返贫。而抗风险能力强的农户家庭则能较好地避免因地质灾害而陷入贫困。因为家庭中的物质资本和存款都可以缓冲地质灾害对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的破坏,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也可以削弱地质灾害对农户经济状况的冲击。第二,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当地农户间接影响在于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区域环境。一方面使得该地区农户难以交流获得务工信息,导致收入来源单一,较为依赖农业收入,而农业收入又极易受到地质灾害影响而造成收入减少,使得农户容易陷入贫困;另一方面,在封闭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农户无法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忽视家庭教育投入。从长期来看,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农户家庭走向富裕,陷入贫困和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第三,虽然地质灾害对农户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他们极易陷入贫困之中。但如果居民足够重视、积极防备,并且保持和外界联系畅通、互相帮助的话,则可以极大地降低地质灾害对农户家庭所造成的冲击。
任何一个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的贫困问题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现象,既和宏观上该区域环境险恶、交通不便等外在因素有关,同时微观上也和该地区居民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缺乏认识,抱残守缺只会农业生产,缺乏多元化收入能力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该地区的反贫困政策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在宏观角度上,首先应当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从根源上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重新恢复山林天然植被的大面积覆盖,降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机率;严格监控,杜绝新的个人或企业对于环境的破坏。其次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落后贫困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打破封闭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障碍,改变当地居民固步自封的心态。第三是建立良好的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机制,灾前积极预防,灾后及时救助,尽可能缓解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在微观角度上,首先是推动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区域人口素质。从硬件上加强农村基础小学和中学的建设,在软件上鼓励广大城区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其次是发展乡镇工业和山区旅游业,同时鼓励农户外出务工,促进农业人口收入多元化。帮助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居民摆脱对自然的依靠,降低地质灾害对其生产生活的冲击。农户外出务工,可以在转变农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同时拓宽视野,把外界的生产技术和思想理念带回山区农村,促使山区封闭环境的瓦解。第三是改善保障制度,制定特定灾害保险政策。政府和各级商业保险机构可以设立对应的特殊保险机制,通过保险提高当地农户对地质灾害的抗风险能力。保险应针对于包括地质灾害对农户人身安全所造成的损害和农户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害在内的多个方面,保证在地质灾害中受损的农户可以通过保险来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欧阳资生.地质灾害损失分布拟合与风险度量[J].统计研究,2011,28(11):78-83
[2]陈勇.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J].灾害学,2009,24(2):138-144.
[3]马德富.论农民灾害心理及行为选择的有限理性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3):76-78.
[4]庄天慧,张海霞,杨锦绣.自然灾害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21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67个村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7):52-56.
[5]丁文广,治伟峰,米璇,等.甘肃省不同地理区域灾害与贫困耦合关系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3):28-35.
[6]巩前文,张俊飙.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92-95.
[7]李小云,张悦,李鹤.地震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生计资产体系的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11(3):81-85.
[8]明亮.自然灾害的农村贫困效应———对湖南SH村冰雪灾害的调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187-189.
[9]赵信文,金维群,彭轲,等.清江中游隔河岩库区偏山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5):874-881.
[10]李宪印,陈万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5):94-99.
篇10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生产安全;防治措施
一、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新行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中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中的一种表现。本文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论述,针对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改善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不断推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使得地质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地质灾害的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胁,地质灾害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为了能够缓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就必须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使灾情得到有效缓解。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过程中,必须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1]。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调查、分析、评估等。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严重程度过程中,首先要对矿山进行现场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留下的生产资料,利用有关的评估方法,结合相关的评估理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结果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次,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过程中,还需要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采用相关评估方法的时候,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矿上存在的不同地质灾害需要进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根据矿区在评估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预先分析,并勘察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相关矿体分布和矿物质的性质,并对矿山的开采设计方案进行调查,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2]。
三、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矿区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从环境质量出发,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具体的环境范围内,总体环境和某些关键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适宜程度的影响。在分析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适宜程度造成的影响,如果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改变了地质环境原本的适应力,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对人类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损失[3]。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地质环境较为复杂,气候多变,导致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造成的损失较大。从总体上看,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间接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而言,地质灾害的产生会影响各生物的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越严重,造成的危险越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严重[4]。
四、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分布较广,造成的影响较大。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之一。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在开采和开发矿山过程中过分的开采、错误开采以及随意开采等导致。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当地的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变化等,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生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环境污染也是矿山灾害的一种重要表现,由于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对三废进行有效、科学处理,将三废未经允许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从而出现各种自然问题。同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盐渍化,不利于地下水顺流,出现地下水断流等现象。其中最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矿山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等[5]。
(一)山体滑坡
从斜坡上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包括松散的土层、碎石土以及各种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下滑的岩土层。当这些岩土层在暴雨侵袭过后受到水的浸泡,降低了抗剪强度,容易导致这些松散的土层、碎石发生滑动现象从而造成山体滑坡现象。在矿山开采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挖掘过程中容易造成矿山表面碎石也较多,使得岩土层较为松散,从而容易造成矿山地质灾害,出现矿山山体滑坡现象[6]。
(二)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山区或者山体中地形险峻的位置,由于长时间受到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导致山体发生滑坡现象,在山体出现滑坡现象过程中携带有大量的泥沙、碎石以及沿途,导致这些泥沙形成特殊的洪流,从而造成泥石流现象。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主要包括地形需要较为陡峭的地方,并堆积有大量的松散泥沙、土壤,并爆发较大的具有突发性、持续性的暴雨,在雨水的连续冲击下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从而出现泥石流现象。典型的泥石流主要是由各种粉砂、黏土形成的泥浆构成,当含水量较大时,这些泥浆在自身重力牵引下发生运动,形成泥石流。矿山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现象,爆发较为突然,来势猛烈,并伴随有矿块等,由于加速度较大,聚集的能量较大,所以具有极大的破坏力[7]。
(三)地表坍塌
地表坍塌是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地表坍塌主要与矿区在开采过程中保留的矿量不足、矿柱受到损伤,失去支撑力,从而导致矿山采空区发生塌陷情况。尤其是针对矿体掩藏较浅矿物质质地较为松散的矿山,例如煤矿等发生地表坍塌的现象更为明显。针对矿体埋藏较深的矿区,如果没有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当规模达到一定面积时就会出现地表塌陷的危险,另外由于矿区昼夜温差较大,季节变化也会加快矿山的岩石风化速度,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会导致矿区的填充物出现软化裂痕等现象,从而造成地表坍塌现象发生。地表坍塌,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危险情况发生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破坏耕地资源,使建筑物受到影响,破坏道路、水库等公共建设,甚至发生淹井事故,使得矿区停工停产[8]。
五、常见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治理措施
(一)防治山体滑坡
在治理山体滑坡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处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矿山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山体滑坡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在开采过程中就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相关的预防工程。在预防山体滑坡过程中,需考虑两个方面,要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山体的威胁。通过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压力,防止岩土发生软化和分解现象,并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对岩体的冲击作用。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边界修建水沟,在滑坡区内修建排水沟,并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特点,设计地下水的排除工程,通过水平钻孔疏水法、竖井抽水法等对地下水进行排除,从而有效预防山体滑坡[9]。
(二)防治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是矿山地质灾害常见的一种灾害之一,在防治泥石流措施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消除或者将泥石流物质进行固化处理,第二是消除发生泥石流的条件。首先在消除泥石流物质过程中,需要及时将山体斜面的碎石、泥土、岩土的进行清理,避免出现大量的松散碎石、泥土堆积现象,如不能及时清理,需对这些泥土进行固化处理,例如利用水泥砂浆等对其进行固定。消除泥石流的诱发条件就必须确保水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山体修建排水沟、排洪渠,使水能够有效排出,防止泥石流发生,同时还要做好绿化工作,通过种植植物等方式,有效预防水土流失。
(三)防治地表坍塌措施
在防治地表坍塌过程中,需要根据矿山的具体特点,合理设计回填参数和边坡参数,并加强对采空区的监测。为防止出现地表坍塌现象,需要加固矿柱,并做好稳固边坡工作,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出现开裂变形现象,就要立即停工,然后让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进行勘查,并针对开裂变形现象制定合理的措施,同时在坑道内做好防护措施,防止矿顶出现坍塌现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等,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是一项重要、长期工程,矿山在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治理和防治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环保理念,重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通过采用科学防治的方式,使中国矿业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近中,李飞.四川广安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恢复措施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0,35(04):123-126.
[2]汤银锁.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20.
[3]李欣远.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20(07):295-296.
[4]刘炎波.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及恢复治理方案改进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12):258-259.
[5]赵克锋,张阿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环境与发展,2020,32(01):244-245.
[6]李渊,刘双全,刘华驹.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分析与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281.
[7]李聪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02):161-162.
[8]王海东,初欣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勘查要点浅析[J].山西建筑,2020,46(0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