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目的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语文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九年级语文教学目的

篇1

一、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复习时间方面

九年级的时间对于每一名将要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各门功课都将进入总复习阶段,而九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因为教师要在上学期将九年级两册书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语文教学复习的时间是十分紧迫的。但很多学生都是重理轻文型的,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超过文科,平时比较偏重理科的学习,认为文科只要考试之前看一下就可以了,尤其是语文这一科目一直都不太被学生重视,本来宝贵的时间被其他科目占用了不少。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能临时抱佛脚,而现在语文学习时间的缩减给九年级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方面

九年级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只要是要考试的科目都要认真对待,但是认真的程度显然是有差别的。很多学生过于偏重理科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语文成绩也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有些同学语文基础较差,解答阅读题总是表述不清,还经常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作文的主题思想也不够清晰,见解也不是很独到,平时课外的阅读量有限,耳濡目染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比较贫乏,阅读和作文两大块的基础薄弱,语文成绩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提升。

二、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

教材中的阅读有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言文阅读,这些阅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文言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到时代的改变,而现代文阅读则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长见识,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面,了解到世界的变化。阅读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能够定期进行一些阅读,无论是在网上搜集一些信息,还是看书、看杂志,总而言之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学生的课后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然后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可以为对生字生词或好词佳句的摘录、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评点赏析、质疑问难等。然后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利用课外复习时间,组织学生教学交流共享读书笔记,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 丰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加强德育引导,注重学以致用

篇2

一、从教师自身而言,普通话不够标准,不好意思范读

记得第一年拿起这本教材时,翻开诗歌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单元教学要求中有关读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余备课时也曾多次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效果不好,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自己的朗读没有激情,不能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让一名学生代为朗读了事。第三年时,当我想再用这一伎俩蒙混时,有几名学生提出来了:“张老师,您为什么不朗读给我们听呀?让我们从您的朗读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在此情况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范读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读示范下,学生的朗读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有一名叫史航的学生,她的朗读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能把普通话不标准作为不范读课文的理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多范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范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普通话不标准都能读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从教师的认识角度看,小学生需要教师范读,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七年级时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八年级时则渐渐远去;九年级时读书声似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尽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中学生自己会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范读了,小学生识字不多才需要教师的范读。后来我一想,这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读书放在了“会读、会识字”这个十分肤浅的层次上了,而没有放到更高的“读好”这一层次上。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不开口,自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读书,早读不读书,课余课后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是要发出声音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语文课堂竟没有读书声,这让学生怎么能去体会课文内容,诗歌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胆范读、美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以录音、多媒体等所谓的现代教学在无形之中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录音机、朗读带朗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反复思考后我明白了:现在语文课堂,录音、多媒体朗读似乎成了教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的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示范朗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教师范读为主,以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师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对学生朗读后恰当的评价

篇3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学组将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方面的具体工作,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理念,细致落实教务处有关教学任务,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2、科学规范常规教学,认真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本学期要结合上学期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推荐几个教学常规免检人员的名单。

3、充分进行语文教学理论交流,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本学期每位教学组成员至少进行一次理论主讲。。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5、在教学组里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研讨活动。

6、建立语文组博客,指定全组老师每次教学检查时上传资料的检查制度。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1)明确学习内容。

(2)突出学习重点。

(3)完善学习制度。各年级备课组要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采用集体读和个人读相结合的办法,注意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意学习、实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一次教学理论主讲。

2、科学规范常规教学,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抓好常规教学。本学期教学常规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以抓学生的"双基"和学习习惯为立足点,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以月考为教学常规评价的重要方式,促进教学常规中教学知识点的落实。

2)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仍然是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之一。让每位教学组成员有计划地学习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教学组活动的常规要求。教学组活动至少每周一次,每次至少两小时,形式多样,做好记录,记录时要书写规范、整齐、详实,以备参加优秀教学组的评比活动。

4)备课组抓好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重在讨论教材的处理,每位成员要因材施教,实施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备课前要组织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统一认识,并做好讨论记录,然后分工备课,认真修改,直至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5)在学校阅览室完工后要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的优势,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本学期要通过个教学组员,成立我校文学社,出校刊。 

3、抓好教学组的教学理论学习,本学期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论文。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5、坚持正确导向,九年级老师要认真研究中考动态,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

四、活动安排

1、做好七、八年级的月考命题、阅卷等考务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2、落实教学教研常规,做好备课组内的教学工作。

3、做好每位教师公开课教学活动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组校本教学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教研内容

开课教师或主持人(主评人)

2

制定计划

金文海

3

文学社组稿(每班具体篇数,社员推选的有关要求。)

全组教师

4

语文组博客开通,制定老师每次上传博客资料的有关制度,文学社刊定稿、封面设计等

金文海

5

月考、周朱和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周朱和

6

黄丹娜开课《春酒》八(1)班、吴云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黄丹娜、吴云

7

翁周一开课《海燕》八(6)班、金文海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翁周一、金文海

8

周雪环校级公开课《诗五首》八(4)班,郑建华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周雪环、郑建华

9

李梅开课《竹影》七(5)班,林玉云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李梅、林玉云

10

期中考试

 

11

五一放假

 

12

林玉云校级公开课《猫》七(8)班、李梅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林玉云、李梅

13

郑建华开课复习课九(1)班、周雪环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郑建华、周雪环

14

金文海开课《狼》七(3)班、翁周一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金文海、翁周一

15

吴云开课《俗世奇人》八(7)班、黄丹娜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吴云、黄丹娜

16

周朱和开课《真正的英雄》七(1)

 

17

教学组总结

 

18

复习迎考经验交流

全组成员

19

期末考试

 

附:

篇4

2、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6、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篇5

现代教育家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审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所编选的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而同样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来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

其中爱国主义更是著名诗人艾青作品中的一个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选入九年级下册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智情感,它包括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用四个图形来引发议论,层层推理,引出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创新性思维,得出了“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的结论;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篇6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优化

近几年,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

二、选择切实可行教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

1、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

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四、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是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考,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处理不得当,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

五、阅读方法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篇7

“文章不厌百回改”,大文学家的成名作,无不经过反复修改而成。但好的文章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而取决于自己的修改。写作文时,将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修改,学生可以从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不仅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了以“写实用的中考模拟作文”为目标的“作文精练精改”改变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现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做如下论述:

一、确定课程目标

我所任教的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系统的作文训练,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能达标,但在写作技巧方面尚有不足,大部分学生上交的作文存在着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问题。这次巧借《初中生语文写作学习方式转变》课题的东风,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讨论出“作文精练精改”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布置的作文篇目宜少不宜多,经过反复修改达到作文一、二类卷标准,比较适合农村中学九年级学生。在实践中,我确定如下课程目标:

1.有目的精选作文题目,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2.根据所教作文修改方法,学生进行自评和同桌互评,通过参与作文全过程,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3.根据小组长建议、老师适当点拨以及自我多次剖析修改作文,学以致用,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写作技能。

4.经过一学期课题实验,转变学生固有的写作模式,以期提高学生作文成绩。

二、设计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

1.精选作文精练的篇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在当前大力号召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九年级学生作文篇数要少而精。学生害怕写作,笔者大胆进行九年级学生作文学习方式改变,从《中考专辑》中精心挑选九年级学生下学期写作篇目,如《从脚下出发》《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这样既给学生吃了颗定心丸,又能让九年级学生在紧张学习中腾出时间精改作文,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2.给学生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是真理。”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远比教师永无止境的评改更能激发学生获得作文自学能力的愿望。笔者印发2015年南平市语文中考作文《追逐快乐》的一、二、三、四类卷的样文,让学生从立意(20分)、结构(20分)、语言(25分)、内容(25分)、书写及创新度(10分)给样文打分数,写出理由,并进行修改,经过这次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再从中选优,培养出四人一小组的指导小组长,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3.学生精练精改作文的过程

让学生实践精练精改作文时,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作文题目的意思;其次让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写什么体裁,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开始独立写作;第三,学生完成作文后,采用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的评改方式,学生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后作文再经过小组长的建议,进行第二次修改,而后在教师的建议下,再进行第三次,甚至是第四、第五次的多次修改,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现结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案例阐述学生在精练精改作文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案例1:《从脚下出发》精练精改过程

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内容不丰富。第一次修改,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以及一些理论,使作文内容更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经过五次作文修改,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注重细节描写,结构完整的一类卷的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的:“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54分的好成绩,现在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他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反思: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学生在作文修改之路上独立探索实践,找出写作文的方式。“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的快慢、容量,根据是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经过第一次作文精练精改的训练,班级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学生由怕写作文向想写、想改作文这一好的方向发展。

案例2:《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精练精改过程

写第二篇作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时,学生更加投入,很珍惜这样难得的写作训练机会。叶同学写第二篇作文,篇幅过长,而且语言基调不统一,在自我修改、同桌建议、小组长评改、教师指导下,叶同学经过四次修改,突出了作文重点,作文的结构也完整,语言基调也统一了,弥补了写作中的不足。现在,她对写作越来越感兴趣,写作自觉性增强。林同学的作文文从字顺,结构完整,只是她不懂得如何取舍作文内容,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写入作文中,以至于这篇作文语言过于华丽,而内容又过于空洞。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她经过多次修改,学会了详略得当,作文重点突出。游同学在写第二篇作文时,开始只会生搬硬套题记,学得比较死板,没有明白题记真正的含义。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多次修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得优美多了,写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王同学写第二篇作文时,开始只注重作文语句优美,作文只单纯地写春天的景色,忽略了作文的立意,在自己的努力及大家帮助下,修改后的作文立意高,作文的整体品质提高了。卢同学在写第二篇作文时,开始只注重作文的的开头和结尾,而忽略了作文的主要内容,作文内容略显乏味,自己再度作文,发现问题并修改后,内容充实了不少。经过几次修改,她的作文注重细节,内容充实。

反思:在写作过程中,写作方法科学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很多教师只知道从数量的增加上让学生学习写作,不明白学习方法不科学,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任教班级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精练精改训练时,笔者用精选2篇作文的方式来强化训练,培养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习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文精练精改的效果:

三、课程实施安排

作文精练精改适用于九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训练,用20课时完成:教学生修改方法用2课时;《从脚下出发》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的作文课中;《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作文课中;学生反思、小练笔用2课时,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归纳总结,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四、进行课程反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技法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目前大多数作文课不能称之为“课”,虽有课堂,有教师,有学生,有课时,有作业,但没有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讲评大多以朗读佳作为主,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笔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写作技巧的习惯,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学习环境,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写作学习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走稳精练精改模式下,九年级学生只要坚持下去,不断修改作文,就会超越自我,写出精美的中考作文。

参考资料: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存在的问题 相应的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方法与时间等方面会有显著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提高学习璺效率是面临的教学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中考、高考。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学校与老师的共同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束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特别是毕业班(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生怕讲漏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中考时吃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教教材”的行为,把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一切以教材为本,以知识为本,在~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劳感。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课文后面的问题,教师就把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在相应的地方。并要求学生把答案的模板背下来,以应付类似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反,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渭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高考语文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旬,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最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教而不问。现在,为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教师问得过多,一问到底。其实,一堂课也就那么点时间,学生被过多的问题羁绊,也就没有时闻去进行思考了,课堂提问在学生这里就变成只是忙着回答和应付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能提如此多的问题表明:一是问题难度和深度不会太高,多是知识性问题;二是教师缺乏提问技巧和策略,没有考虑和观察到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其实,问题的数量不等同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这些都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接受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似乎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升学考试题目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因此,仅靠死背答案是无法提高语文成绩和运用能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关注社会,用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再次,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短时间内让学生培养起自主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始终认为,没有教师的教,是没法学好知识的。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改变旧思想,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学习气氛,共同探讨知识,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和依赖心理,逐渐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最后,重视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可以采用朗读、泛读、默读、研读、背诵等方式,不同方式的读,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比如.课文朗读.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课文研读.是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逐字逐句的阅读,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略读.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做大致的了解,阅读速度较快;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同阅读是广义的.不只是书本的文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积累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对于个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合理、适当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01

[2]郭彦龙.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C. 2012(7)

[3]王保亭.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3)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6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简单的是说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呢?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因此,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根本。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利用优秀的教材文本来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审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来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第二类可以称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其中爱国主义更是著名诗人艾青作品中的一个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选入九年级下册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引领学生情感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教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的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有教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教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教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篇10

一、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观

好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准备了“一桶水”,上课时就铺天盖地地倾注给学生,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教师自以为把该讲的都讲给了学生,学生却只能凭借兴趣捕捉到一些零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改革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编排的是一组新闻体裁的文章,在教完这一单元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新闻会”。学生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听同学演讲,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特别新奇。学生在活动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语文和生活的衔接点,一下子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到了语文的重要性。活动过后,每个人都意犹未尽。由此,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我又组织学生搞了一系列诸如“为自己的随笔写序”“演讲会”“辩论会”“为班级图书编书目”“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一位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告诉我》的作文中写到的一样:“语文实践活动使我由一个讨厌语文的人开始喜欢语文,并达到酷爱的程度。”

二、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新闻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写新闻,说新闻,会很自然地掌握有关新闻的知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适当插入议论;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主要特点。结合实际掌握这些知识,比单纯识记这些内容效果会好得多。再比如,搞了“通讯大赛”语文实践活动以后,我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又如,九年级的同学刚接触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特点很难理解,总是记不住。通过“编演课本剧”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成立剧组,编后演,演后改,这样反复多次,自然会体会到剧本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应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台词应符合人物个性;剧情应有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再如,“诗歌朗诵会”实践活动,台上的学生朗诵诗歌,台下的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其不足和错误,之后大多会一个比一个朗诵得好,有的还能很快背诵下来。总之,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好多语文教师不愿意搞语文实践活动,认为既麻烦又浪费时间,殊不知,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传统的教学把“听”局限于听讲,“说”局限于回答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听说能力无需专门训练。如此这般,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极差,好多学生不敢上讲台说话,有的口齿不清,语无伦次。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辩论会”上,学生一方面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听清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从而发现对方观点的不足。只有这样,在论辩时才能抓住要害,使自己的发言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