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外的地理学科发展都出现了综合化、应用化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来实现。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和整合,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系。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学科交叉孕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重大发现和重大突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相当普遍,更进一步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迈出的一大步,正在兴起[1]。
地理学是古老的学科,但已不再是夕阳学科。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地球定位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研究平台的建立,使之具有强大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征,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
1 综合知识体系对地理教育的要求
现代科学研究的巨大挑战是科学研究问题的空前复杂化,其对象已经不是简单的孤立系统,而是涵盖更大的范围,因而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趋势。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对地球环境进行整体观测,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提供了对地球整体环境进行长期、立体监测的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收集、处理、分析有关地球环境的海量信息,开展复杂的数学分析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关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浙江省、武汉市等一些地区已经将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等理科课程综合设置为《科学》课程,将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文科课程综合设置为《历史与社会》课程。但是,高等教育师范专业的各个学科还是独立发展,仍然缺乏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科和专业之间知识的渗透、融合与开放。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要了解各个地理圈层间信息传递的产生机理、表达方式,圈层间信息流的形成、传递、整合、集成和存储并且利用信息流调控物质流和能量流。必须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看作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研究为各种地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探讨、影响评价和对策提出,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通过研究、评价人地关系及其紧张程度,进而提出对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地理学科研究内容不仅构成公民生活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面素质教育还可以利用地理学科所提供的素材、工具和研究方法。
2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开放的研究优势
地理学科因其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要素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和极强的综合性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学科研究优势。新地理学不仅继承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和范围原则等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原则,而且广泛使用了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虚拟数字地球系统等新兴应用技术,从而改变了地理学研究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遥感方法视野广阔、信息更新速度快、精确度高,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质资料,使定量研究有了很好的信息平台并且使地理学的预测方法成为可能。为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
目前,人类活动正以多种方式强烈地影响地表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变率,其范围和影响可与许多大的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相提并论。人类活动驱动着多重相互作用,并以复杂的方式通过地球系统产生级联效应。全球变化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因果关系,人类活动的级联效应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以多维方式相互作用[2]。危险而复杂的人地关系现状、演化趋势及其综合性的研究特点也要求地理学科必须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3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
3.1 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
环境教育课程能够在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全球持续变暖、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使人类不得不思考生存环境的未来变化,不得不警觉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而有序人类活动可以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实现人地协调发展[1]。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仅停留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上,难以落实、无法操作,所以有序人类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或措施,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命题。通过地理学科课程的开放和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师范院校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科综合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彰显,也使地理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 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是对学生工具使用能力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计算机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代科学意识。
针对地理教育专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加强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具有地理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该课程建立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3.3 互联网成为地理学科开放式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
国际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知识获取、转化、技术推广、成果交流、教学手段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3.3.1 互联网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学习的模式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具有微观有序、宏观无序的特点。网络形成了庞大的多学科、多文种而又分散、无序的数字化信息。学生先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工具,然后才能快速查阅和检索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转贴于
学生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他们利用互联网赋予的“力量”,对于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怎样尊重权威的传统智慧有了个人的认识和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他们在探究自己感兴趣问题时,遇到困惑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求答案。他们也向老师请教,但如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就会引经据典地指出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结论或解释,还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唤醒内心潜藏的创造激情,引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探究性、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的开放性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3.3.2 互联网能够增进师生互动和提高
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交互性。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读者之间、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实现互动,使计算机网络工具成为实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除了在课堂使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之外,课后教师使用电子邮件布置和批改作业;使用电子邮件公告阅读参考书目、课程复习思考题、学习内容要点和问题讨论提纲;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修改毕业论文。师生之间通过在线提问、观点质疑、公布讨论结果。利用网络,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不同地理空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或者同一个地理空间的要素特征、分布和演化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有条件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有关信息来检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灌输”的结论。网络讨论突破了时空障碍,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现了师生在思想上互相启迪、借鉴,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3.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但是,在网络资源利用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在互联网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和利用上,无节制、不加甄别地使用互联网信息的倾向会使人们渐渐地放纵、懒惰和“白痴化”。因为通过Google,困难问题能够找到容易的答案,但是学生却无法分辨这些答案究竟是来自严谨治学,还是仅仅来自浅薄的观察和粗浅的概念[3]。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甄别,对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进行审慎的分析和缜密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只是让我们做事情更有效率,但是决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3.3.4 推广网络球面坐标工具的应用
Google Earth是一种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程序,能够以Web方式浏览虚拟数字地球系统,从而实现全球地理数据共享与三维仿真。它能够实现城市和旅游区地形和重要建筑物的三维仿真、显示三维影象地图,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旅游区规划等实际工作中。2007年8月,Google Earth还增加了Switch to sky功能,提供在线浏览宇宙深空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光影图像、太阳系天体的周年运动及它们的天文数据检索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Google Eart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球面坐标搜索工具和天文观测、天体坐标定位以及天体、天体系统信息检索的工具。可是关于它的应用有很多中学地理老师还不知道。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了解它到对它产生兴趣,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它的天球坐标功能及地图搜索功能。使用Google Earth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4 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观测、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达到具有初步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水平。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手段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形成多学科融合,互相借鉴、综合发展、不断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 结语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文理兼容的综合研究优势,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作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以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的研究条件,通过对多个学科和专业一些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发挥地理学科资源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笃正,符淙斌等.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北京,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P453-459.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以及人文现象的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真知。地理知识需要学生结合实践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更好的生存。
1.走出地理课堂局限,拓宽地理学习空间
我们过去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通过地图查看地形地貌、背诵地球运动、洋流流向、大气分层、山河湖泊的分布。虽然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挺高,说起来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尚浅,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没有办法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际的地理地貌,但是由于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地理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知识互补来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纬度测量的实验,实际了解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真正了解太阳正午高度与地方时差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品尝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杆影法进行纬度测量。各个小组取一根长度为1米的标杆,找一块平整的地面,将标杆垂直树立,量出标杆长度L1。在早晨六点日出的时候确定杆影的方向坐标,通过手表校正或手机确定北京时间12点,按下秒表,然后在杆影和正北方向完全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下本地时间正午12点与北京时间12点的时差。然后再量出标杆影长L2,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当地正午太阳的高度角H,再用公式求出所量地点的纬度。最后由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所测地点经度。然后教师把各组所测平均值与卫星所测当地经纬度进行比较,得出结果。虽然此次实践活动所测算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家乡区域优势,展开地理教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教师可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在一起讲,这样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其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生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环保类、地理观察类和典型事件类三种。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比如高一的地理实践可以结合教材中地质、土壤状况、地质结构、湿度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学生在通过多次野外实际考察后,就会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地理环境等有所了解。在有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基础以后,教师可以精选课题,组织学生对本地的河流、水源水质进行调查检测,还可以对本市的垃圾回收及工厂进行调查,分析工厂的排污情况及其对当地环境和地质、土壤的影响。
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把本次活动课题、活动地点、时间安排、参加人数以及目标要求等进行详尽的安排。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沿途看到的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变化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周围事物,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时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及时答复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疑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知识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汇总分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每个小组应该先自行合作解决,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召开实践研讨会,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感悟和实践经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遵循实践活动原则,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怀
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分组,小组合作一般是6人左右。小组组建时要尽量考虑组内每个人的特色,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保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输出和输入,使小组对实践课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每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教师先对本次实践活动布置任务并提出完成目标,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然后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观察、及时指导。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问题成为学生积极实践的动力,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各自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探究问题方面进行差异化教学,避免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实例;探究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其重要性是显然的,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因此组织好一次实践课就如同一节室内教学,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例如,设计一次去汉江河边观测水质的实践活动,首先,我们明确任务:观察水质,记录一定范围内河边排污口的数量,估计出污水排放量,观察河边的植被情况,结合周边环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
目标确定后,我们还拟定了详细的计划设计,就像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一样,主要包括有:实践内容、日期、路线、地点等。
同时,在计划中,我们还确定了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当于课堂组织教学。出发前是集体行动,到达河边后,开始分组:有安全联络组,人数和勘查小组的分组数相同,主要负责与每个勘查小组进行联络,实时清查人数;有勘查小组,将大部分学生按男女比例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并确定一名联络员与联络小组保持联系。
有了详细的计划与活动安排,整个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经过多次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我发现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些活动在计划设定时着重点也不同:
例如:计划一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那么在时间选择上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天晴月暗的日期。即时间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例如:计划一次野外观察定军山走向的实践,我们选择了与定军山遥遥相对的相距约10公里的天荡山,交通也比较便利,步行容易,视野开阔。(说明:此地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南有定军山,北有天荡山,中间是汉江,从中部平川区出发向南向北走,步行均为1小时多路程)再有:计划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如果我们直接带学生到河边去观察,观察范围很有限,视野不开阔,所以,我们选择了距离河边较近,但又有一定高度的定军山来观察汉江水在河床中的流向变化,记录下几个对岸边冲击的地点,再去河边实地查看,从而得出地转偏向力对河床影响的结果。
以上几个例子均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完成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起来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的任务,一般目标都很明确,活动的地点、时间弹性比较大,学生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为个人或者是与其他同学自由结合共同完成。当然,老师布置这些课外活动时,一定要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或者学生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调查本地农作物分布情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一些资料,再通过实地观察,做好记录,询问农民,获取最真实的资料,最后再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分析整理数据,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做好充分计划,才能发挥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7-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许多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何,而且还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因此教师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但是通过本人听课以及自己上课的体会,发现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大多是停留于形式,例如为了上课时为有学生活动这个环节而把一些简单易懂,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时间,也有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总之,为了盲目响应新课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学生活动的内涵,从而丢失了课堂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有效性。而评价一节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相对于活动的无效或是效率低而言的。有效的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活动后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效的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地理课中的疲劳,在活动中获取地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汲取新知,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意义实现高效课堂。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要实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效性,在备课时就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约束机制和活动说明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堂,还要备学生。
2.1选择合适的学生活动内容。在选择学生活动内容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来认真确定每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选择学生活动内容一定要本着有趣味性,易开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丢掉学科本身的严谨性,也不能为了显示设计者的水平而选择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丧失活动的兴趣。
2.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形式。《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学生思考,教师点拨;(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3)教师指点,展示练习;(4)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总之,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师务必做到兼顾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突出重点难点两个方面。
2.3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方面,在课堂上,在本着学生活动的时间略超过教师授课时间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得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若不能准确,往往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效果,但却没有效率,当然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2.4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需要纪律、秩序和规则。一个吵吵闹闹和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先维持班级的纪律,是有效学生活动完成的保障。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我认为新课导入中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符合下面几个要求。(1)新颖性(2)直观性(3)趣味性。
案例1: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进而导入所学知识。
案例2:在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3.2新知识探究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课堂中许多重要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地图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围绕读图、用图、析图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新的知识。
案例3:在学习《西亚》一节时,我选择将西亚的石油输出路线作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西亚进口石油,有哪些航线可以选择,各航线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引导学生结合"世界石油输出路线示意图"找出将波斯湾的石油运往这三个地区的路线。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读图的活动当中,学生活动效果显著。
3.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来说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终了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梳理,教师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更好的构建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充实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也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案例4:在学习完"非洲"一节时,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非洲的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讨论,在有效的学生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总结。
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存在在于日常的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尽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行为活动的积极参与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最终达成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活动的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和思维中地理知识框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才能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也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形成自己的地理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地理,学好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熊世培; 浅谈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年10期
[2]颜美红,潘丽云;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 第11期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本文以初中地理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使初中地理课堂“活”起来这一论题进行两点简单地论述和说明。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气息
常规下的初中地理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意识不到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得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的气息。
比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我市近期的天气资料以及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对搜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探讨、交流,然后,通过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天气预报中与天气有关的信息。这样,我通过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既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深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学形式造成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且实践能力差。然而,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所以,除了课内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后,教师就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学校的用水状况进行调查,利用这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用水现状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用水的现象,如果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出具体的节水措施。这样,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以欢乐、愉悦的心态学习地理。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建议
对于中学的地理教学来讲,很多的学生甚至是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所谓的“副科”,不像是语文,数学已经英语一样的“主科”,所以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有的地理课堂会被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占用,这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奇怪却又不奇怪的现象。地理的重要作用被严重的忽视,使得很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甚至很多的地理知识都是重新开始的。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学的地理教学,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地理学科在总学科中的比重
要想促进地理学科在总学科中的比重的提高,首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促进广大的师生重视地理教学。在当前的教学制度下,地理学科普遍不受到重视,不仅在中考中看不到地理的身影,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并不是很高。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的影响之下,地理自然不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待见,甚至很多的学生认为好坏都无所谓,只要会考的时候能够几个就可以了。有的学校甚至连常见的地图或者地球仪都不配备,地理的地位简直是无法想象。不管是学校还是师生,都必须要认识到地理的重要,重视地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其二是加强中学地理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像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一样,地理学科不受到重视,自然地理教师也就不受到重视,学校也不会重点关注地理教师的发展和建设,人才必然会产生流失,那么进而又导致地理学科语法的不受到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会考,在考试之前临时找一些非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考前恶补,也无非是照本宣科的读书本而已。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当重要,切不可忽略地理,导致地理学科语法的没落。
二、对于地理教学的内容进行是适当的改革,增加地理室外活动
研究调查发现,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地理科目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六,但是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地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二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两到三倍。随着科技和经纪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大地上,上至天空宇宙,下至地下海底等,都有着人类的活动痕迹,宇宙和海底的奥秘正在一步一步的揭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在时刻的影响着雷,对于科技人才在地理方面的要求水平也是愈发的提高。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强化地理学科的教学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和深远,也是在不断推进的新课改过程中所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学生的室外地理活动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室外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比如带领学生测绘学校操场的面积,绘画平面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方向和比例尺的应用。但是在当前的很多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少回去开展室外实践活动,甚至有的学校或教师会将室外实践活动当做教学负担,觉得与其花时间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还不如在教室里自习,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将课堂知识和实践有效的联系起来。
三、促进地理教师力量的培养,发挥学校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中心,而教师是主导。只有教师有了充分扎实的专业化地理知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指导学生,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搞好地理教学。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决不可忽略地理教师力量的培养,这是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影响地理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对于地理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他们在地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与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与学校,要想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发展,学校必须要发挥出领导力量,重点培养专业型的地理教师,为地理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中学地理的不良现状的表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不管是师资队伍方面,教学管理方面或者是重视与否方面,都对于中学的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有效的处理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需要教师,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掘,发挥出学校的力量,发挥出教师的水平,促进中学地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篇7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新时期下,新课改的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体制改革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各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各项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应运而生,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完成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事实证明,在中学地理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中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决策者尤其应注意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为国家未来繁荣富强输送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在新时期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从某一个层面来说,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现状表现为缺乏实践活动。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往往专注于对地理课本理论体系的讲解,一些学校甚至连简单的地图、地球仪都不曾配备,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强调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教育者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所引起的。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虽然知道自然灾害、自然气象等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一概不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被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地理学习的难度也因缺乏必要的直观经验积累而大大提高。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
1.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心
很多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普遍表现出学习缺乏积极性、开创性以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入适当的实践活动往往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个人独立性以及树立地理学科的学习自信心有着很大的作用。具体举例来说,通过天文现象的观察、观测,如月相变化,日食、月食现象,寻找北斗星、北极星及北极星附近的星座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认识天体运行规律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在深化学生知识解读的前提下,还给学生的继续学习带来了兴趣。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解决学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包括地理学科,往往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能力的关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学校教育尤其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于中学地理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如此。具体举例来说,如调查自己家乡人口流动或环境污染情况,从而对地理人口问题以及地区环境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熟记,更是在内心产生了想要实现地区更好发展、环境更加美化的美好愿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转换教学主体,加强动手能力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局面,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其间仅仅是一种引导者的身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中做更是在做中学,这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贡献都不可忽视。如人教版中学地理课本“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一节,学生在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描绘月相的形态,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等环节,不断地记录、描绘以及制作调查报告,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意识
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中学地理这门学科由于其某些特殊的性质本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学生个人的因素。如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学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如野外地质观察与岩石标本的采集,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使学生轻易产生厌倦感,甚至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总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发展以及学校教育事业的壮大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所具有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国家未来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空间;拓展研究;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70-01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要着眼于地理学科和生活的联系,着眼于社会发展及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为学生打造更加素质化的地理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进入网络世界获得地理学习信息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很难在地理学习中游刃自如。因此,教师除了立足于教材的信息内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从而为地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这些资源的概念内涵、分布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等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事先搜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资料,也可以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再如,在“遥感技术及其运用”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网络中搜集遥感技术的运用,包括在资源普查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运用以及在环境灾害监测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运用等。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整理出比较全面的内容,在课前相互交流,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的信息就增多了,互动的效果也明显增强了。
二、组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教师更应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特别是要开展以小组为载体的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有效。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研究,要求学生说出人类面临了哪些主要环境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降低这些负面影响等。学生们纷纷进行讨论研究,总结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出全球气候变暖容易造成水灾旱灾,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大气污染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研究,主要依靠学生搜集资料、思考讨论、总结梳理,整个学习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这就从单纯的教授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素质化教学,使学生思维分析和钻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针对热点开展研讨拓展教学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当前一些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拓展空间,将校园之外的地理热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教学思维,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高效。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之外,本地区正面临着交通体系完善的一次重大变革,以建设10万吨级港口为龙头,建设疏港高速、疏港铁路支线、疏港航道,构建以10万吨港口为龙头、铁路公路航道有效连接、机场作为补充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交通布局对本地区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本地区正在建设的以港口为龙头,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完善集疏运体系,实现了从沿海向内陆腹地的有效辐射,壮大了临港产业的发展,优化了腹地产业的结构,对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对于产业格局的洗牌和优化升级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建设的热点进行研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立足教材进行实践活动增强认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既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又要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认知,提高理解。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统及其运用”教学之后,对这一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全球定位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可以在车辆、飞机、船只等交通工具上运用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公交车运行,甚至可以与手机结合起来。在儿童手机上安装定位系统,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行踪,这对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经过实践调查,既拓展了视野,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同时在所提交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科学建议。这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地理学习底蕴而做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注重空间拓展,从信息来源渠道到课堂结构模式,再到课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创新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63-02
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人文地理学”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组织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还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口问题、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行为等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地位日益凸显。
“人文地理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应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专题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突破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模式,设计了三大板块。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外,特别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
1.课题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堂讨论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②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
3.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的方式,包括观察、考察、问卷调查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人文地理”讨论课的设计
1.专题讨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1]前三个章节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且贯穿于后面的各分支章节,具有以线带面的知识结构体系特点。各分支内容讲授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分支章节:人口、农业、工业、聚落、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每个小组运用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通过组内讨论,分析各人文地理现象的起源与分布(文化区)、迁移与传播(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景观表现(文化景观)等。
讲授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提问质疑的角色,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宗教地理学这一分支章节时,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列出如下讨论提纲(表1),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既打破了为讲宗教而讲宗教的课堂枯燥乏味的尴尬,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尤其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在解决人地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例如目前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甚至全球政局变动等,人文地理学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挖掘与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课堂讨论,并予以点评。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路的教学目的。
该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难易适中,同时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提示。由于这类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运用、整合人文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途径。表2列出了部分讨论主题。
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观察、认识、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重要手段,是人文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观察、考察、社会调查等。高师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合适的实践调研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课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既要达到深化课堂内容的目的,又能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其次,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因此选题应侧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当前热点问题、教材内容及以往经验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实践调研课题,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论证,集思广益,扩大学生选题范围,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2.做好实践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一般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环节。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践教学前还应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提供背景资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应包括实践教学任务、路线、范围、实施方案等内容,以便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调研资料的后期整理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科研能力。调研资料后期整理三部曲:建立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空间表达、撰写调研报告。针对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如EXCEL、SPSS、ARCGIS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制图,并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进一步归纳人文事象的时空变化规律,撰写调研报告。
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及时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效果评定应包括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构建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专家点评,即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同学针对调研内容、方法、结论等现场演讲,由3~5名教师组成专家团进行点评;二是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补充、修改,撰写成科研论文,在相关杂志发表;三是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此外,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例如,结合经济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确定了“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结构比较分析──以零售业业态为例”的调研课题。根据调研内容和目的,确定以走访式调研方法为主,通过对两个地区商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确定调研范围和路线,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采取小组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方式。
通过调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行业结构趋同度高;②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层次结构高于三峡广场商圈;③级差等级地租对两商圈商业业态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从商圈核心向出现: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专卖店、小型商店――便利店、一价店、仓储超市的业态变化特征;④三峡广场应根据级差等级地租进行商业业态空间结构调整;⑤解放碑商圈有条件发展为大型购物中心。以上结论对两大商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语言表达、科学研究、团结协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4~118
篇10
1.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1地理学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课程不仅注重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教育。可见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从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德育在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2个人成才发展的必修课目。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中学各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借助学科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优秀的人格品质可以产生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3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而一个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非易事。学校的发展不仅靠资金,更靠无形的道德力量。应将德育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找出与教学的结合点,更进一步研究德育的含义、内容及实施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根基。
1.4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培养大批具有法制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现代道德观念的公民是社会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规法制教育等。
2.1人口观教育。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尤其是二战以来亚非拉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利用和协调相适应,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对自身的生产加以控制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2.2资源观教育。
通过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学生会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物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面临着的资源问题,人类与资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真正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2.3环境观教育。
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地理环境区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通过各种消费活动,丢废弃物,影响环境质量。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学生能真正提高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认识,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2.4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学生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升华和深化,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3.1结合教材,确定教学的德育要求。
可在每章节教材中选择德育与知识的结合点,从有利于德育要点渗透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搜集、配置相应的地理参考资料,教师运用这些资料,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性的问题,通过设问使学生达到既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又树立正确思想的多重目的。
3.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又有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
3.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德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揭示道德教育因素,创设学生自我体验和进行活动的情境和条件,而且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3.4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实施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渗透的多重任务。
4.应遵循的原则
4.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地理学科实施德育,首先应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按照地理学科内容、结构、知识间逻辑关系,宏观地、实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现象,讲清讲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即充分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特色,没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课变成德育课。同时又要把握好渗透度,尽量挖掘德育因素。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应与学生的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则要把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和行为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法制意识、道德信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这些意识观念要上升和深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习惯得到改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教材和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和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的两头,其中一头是要吃透教材,即寻找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另一头是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及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彻底,还要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既结合课堂教学,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