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的成因

篇1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次级贷款 金融危机 衍生品

一、引言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至今已走过了从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从资产负债表外风险到资产负债表内风险,从虚拟经济冲击到实体冲击,从区域困境到全球困境等诸多层面的质变与跳跃,发展为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通力合作解决危机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大量国内外学者对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认识,以期能够获得指导未来金融创新及市场发展方向的深刻启示与参悟。

Calem等(2004)的研究表明,次级抵押贷款主要集中发放给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或经济情况出现问题的地区,次级贷款者信用状况相对较差,加上这些贷款者普遍缺乏按揭贷款方面的知识,都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①。Collins(2004)认为错误定价、委托扭曲和信息非对称构成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三大风险②。Ashcraft和Schuermann(2007)进一步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和机制从实务的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证券化链条上各利益主体的潜在利益冲突,以及评级机构在证券化过程中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③。Reinhart和Rogoff(2008)等以次贷市场的信贷扩张及资产泡沫破灭的信贷周期理论为依据,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房价下跌和次贷违约率上升等角度探讨了次贷危机的原因④。

国内学者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也进行了及时的跟踪与分析。陶冬(2007)认为,次贷危机之所以发展成为金融危机并快速蔓延,与美国流动性过剩、利率偏低和房价疯涨密不可分,此外,资产证券化致使按揭银行产生道德风险,衍生产品发行链条过长,产品复杂性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⑤。张宇(2008)指出危机爆发与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政策周期掉头有关⑥。易宪容(2007)的研究发现,房地产业的风险相对较高,房价上涨时,银行出于收益率的考虑对贷款者的资格审查不严,但在房价下跌时,很多购房人并不具备还款能力的真实情况就会暴露。无论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是被证券化的相关产品,只要出现房价下跌的现象,抵押的房产如果无法正常变现,就会直接引起金融机构产生风险⑦。钟伟(2007)指出,次贷从受到市场追捧的创新投资品种,演变成为有毒资产,美国投资银行业和评级机构的高度勾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⑧。黄小军等(2008)分析了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对美国经济的总体影响⑨。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金融危机根源的探讨大多数集中于比较宏观的角度,例如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监管制度等角度。然而,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的内生性,其发生和发展除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必然有内在的微观机理。本文主要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产品的金融创新链条为线索,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微观结构及衍生品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提供有益的思考及借鉴。

二、衍生品运作机制引发金融危机的理论框架

本次金融危机是由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导致的一场信用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信用级别不高的低收入者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次贷金融衍生品是指有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一系列产品构成,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资产支持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CDS)、资产支持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ABCP)、抵押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 CMO)、房地产抵押贷款融资信托(Real Estate Mortgage Investment Trust)及剥离式抵押支持证券(Strip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SMBS)等。

次贷金融衍生品属于结构性的产品,即对资产、信用、风险等进行结构性重组,然后分配给不同的投资者,其中信用增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次贷金融衍生品的运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在如图所示的过程中,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和拓展业务,实现利益最大化,把住房按揭贷款打包成MBS进行出售回笼现金。大量的次级贷款通过证券化过程,衍生出巨额MBS。投资银行购买MBS后,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风险和收益不同档次的新债券,即债务抵押证券CDO,进一步推出能够对冲CDO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并将其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是被投资银行将风险打包、转移而已。金融机构在购买了金融衍生品的同时也购买了风险。在高投资回报面前,这些金融机构忽视了客观存在的高风险,只要某个环节的资金链断裂,则衍生产品导致的系统风险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本次金融危机资金链的断裂就是从最基本的地方――房价下跌开始,房价下跌使得低信用购房者拒绝还款,这对房贷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合约持有者的资金困难,情况严重者甚至难以维持自身运作导致破产。“两房”、雷曼、美林和AIG的破产及被收购将次贷危机推向深渊,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基于微观视角的金融危机根源再审视

美国政府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监管不力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机制的缺失,这虽然与很多相关学者和人士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但确实也比较中肯。但是,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在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机制的内在缺陷,场外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缺失、衍生品交易者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及流动性风险,使得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其它外生变量(如利率)的冲击下出现了崩塌性的危机,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一)场外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缺失,定价严重扭曲

价格发现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价格发现过程是影响资产价格的各种信息不断融入市场,在不同交易者之间分配,被不同交易者解读,对不同交易者策略产生影响,形成不同交易者博弈和不同交易者利用信息寻找某一时刻资产价格的动态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讲,价格发现过程是信息流融入、分配、作用和反馈的过程,在价格发现过程中,交易者不断进行贝叶斯学习,根据不断融入市场的各种信息动态调整相应报价。理想的价格发现过程要求完美的资本市场环境,也即完美市场提供了完美信息传导机制。

但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次贷金融衍生产品基本大都是在场外进行交易的,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差,产品价格不能“盯市”(Mark-to-Market),只能根据模型进行交易,这就导致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失灵。此外,由于对场外衍生品的定价几乎都是由大型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完成,而他们又是市场的直接参与主体,高信息不对称会促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特别是在市场危机时刻,定价和评级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评级调整也往往超出实际风险程度,这加大了投资者的有效评估和管理风险难度,严重扭曲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导致市场缺乏核心的价格发现过程,整个市场无法寻找真实的均衡价格并进行价格的动态调整。

(二)次贷金融衍生品交易者信息非对称现象严重

信息问题对经济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增加会加大交易各方进行理易的难度,导致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进而引发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中的风险不断积累。

场外衍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信用衍生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主体的资质不同决定了其拥有信息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必会直接导致信息优势机构的道德风险。第二,场外衍生品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场外市场缺乏明确的监管机制及监管主体,这使得场外衍生品清算与交易信息得不到充分披露,加剧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在次贷金融衍生品设计过程中,投资者和发行者间必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发行次贷金融衍生品的机构为使风险较大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产品看起来吸引人,不断模糊基础资产与衍生证券的联系,使得投资者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衍生证券背后基础资产蕴含的巨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本次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三)流动性风险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成为金融危机蔓延的推动器

“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流动性是资本市场生命力所在。充足的市场流动性不仅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价格发现顺利实现,也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场内市场,流动性可以由做市商提供或者通过竞价订单获得,而场外衍生品市场缺乏受监管且具有保障流动性义务的严格做市商,也不存在竞价交易系统,这些流动性保障制度的天然缺失必然会导致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流动性严重匮乏。

次贷金融衍生品大都是非标准化的,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内产品的流动性日常已不是十分充足。金融危机爆发后,OTC市场衍生品交易大幅萎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球CDS市场达到顶峰,规模高达62万亿美元,而在危机爆发后,仅2008年前6个月就有价值17.4万亿美元的CDS合约被终止。

当市场流动性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大量出售金融资产,通过去杠杆化来尽量减少损失,并同时满足融资流动性的需求。此时,从最大化收益的角度出发,即使是资本充足的做市商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提供流动性。因此,场外衍生品市场流动性提供者锐减,使得交易更难完成,流动性进一步丧失。这一悲观信号又将引发场外衍生产品价格的下跌,加剧了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和“信贷危机”。流动性的正反馈作用使得全社会的金融资产价值迅速缩水,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水平急剧收缩,将风险由场外市场传染到金融系统,甚至实体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

四、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防范及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作用在于规避或锁定投资者的风险,但是,个体机构的理性参与,却形成了市场非理性的系统风险,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关键是市场交易机制的内在缺陷。为了形成有效合理的市场交易机制,需要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自觉和监管部门的宏观引导,以形成系统的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优化场外信息结构,提高价格发现功能

金融衍生品交易多为表外业务,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针对这种隐秘性,应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增强金融衍生品的透明度,以确保投资者和市场获得更好的信息。首先,监管机构应努力提高自身对金融衍生品运作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类衍生品的特性及其对银行、证券等机构可能造成的影响。其次,监管者应当激励银行、证券等交易机构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金融衍生品的总交易量、交易收益状况、以及交易机构自身对这些交易的风险管理状况均应该纳入信息披露的范围之中,使投资者或债权人能更好地评价和管理衍生品交易商。最后,金融机构应该改革现行的财务报表结构和编制方式,增加衍生交易头寸报表,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确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和未来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有效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完善,保障场外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二)努力构建场外市场中央清算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

要建立和完善衍生品市场的统一交易和清算机制及监管机制,以确保风险可控。从此次危机中可以看出,对场外衍生品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易和清算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央清算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得各个交易对手方的风险敞口明显下降,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且统一的交易和清算有利于监管机构对于衍生品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衍生品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增加透明度。

(三)中国应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首先,我国应从简单的衍生品入手,重点发展交易所市场、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受到大幅度削弱,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创新不会就此没落,而是发展思路发生了调整。综合考虑其他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我国衍生品市场应当从简单、标准化的产品入手,优先发展场内市场,逐步试水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积极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衍生产品的创新,建立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金融创新能力和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①Paul S ,Calem, Kevin Gillen and Susan Wachter. The 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lending[J]. The Journal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4(4):393-410.

②Collins M. Exploring the welfare effects of risk based prising in the subprime mortgage M-artet[R].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 Working Paper, Series BABC 04-8.

③Ashcraft, Adam and Schuermann.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R].working paper, 2007.

④Carmen M, Reinhart., Kenneth S. Rogoff. 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 [R]. NBER working paper, 2008.

⑤陶冬. 次贷就像黑桃Q[J]. 新财富,2007(9)

⑥张宇,刘洪玉.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及其经验借鉴[J]. 国际金融研究,2008(4)

⑦易宪容. 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J]. 人民论坛,2007(9)

⑧钟伟.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 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⑨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2008(5)

篇3

Abstract: Thi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heaviest one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30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deep social and economical origins.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origins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how it influences on Chinese banks' operation.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经营

Key words: global fiancial crisis;commercial bank;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9;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38-03

0引言

在金融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全球领跑者的地位,我国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过程中,美国的金融制度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领域,并迅速在金融系统蔓延,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确保信贷安全稳健运行,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地健康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深入了解造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揭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探讨如何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发展,防范信贷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危机的直接原因分析

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1)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历了战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2001年IT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对利率极具敏感性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急剧上升。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经济学家警告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1]。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调整。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繁荣,然而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美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房价下跌,按揭违约风险加大,至2007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3)金融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金融工程学家可以针对任何现金流设计出市场化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产品使得信用级别低的客户可以获得金融支持。针对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市场相互推动成长。次级抵押贷款经过多次打包、分层处理形成CDO、CDO2、CDO3等多级证券产品,衍生品市场严重背离基础资产交易规模。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类金融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以达到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证券化将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联系起来,房产价格下跌导致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价格迅速缩水,市场迅速萎缩,产生连锁反应,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1.2 危机的深层原因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二十世纪初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运行内在矛盾的集中反映[2]。造成此次世纪金融海啸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金融系统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金融领域面临的内在结构性问题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交织发展,相互作用,最终促使危机的爆发。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过度追求利益过程中的过度风险承受;信用评级机构的委托问题;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监管问题;微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割裂和矛盾;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殊风险特点与监管之间的协调等。

(2)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金融危机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失衡问题,如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等等。

(3)经济体制与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

经济运行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思想方面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化趋势不断发展,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主义滞涨危机,使得新古典经济思想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主流经济思想。20世纪末,剧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最终形成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推崇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监管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要趋势。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和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社会化程度之间的矛盾不断累计加深,这是导致危机的重要根源。

(4)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经济主体的行为总能找到最终的道德根源。此次金融危机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伦理道德的色彩。一方面企业破产,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一方面却是金融资本的自私与贪婪。市场主义思想的重要伦理基础是对财富的追逐和私利的维护。人们只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被不断压缩至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异化的伦理道德。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道德危机,资本的贪婪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影响

2.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短期影响

短期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行业结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作为和经济周期依存度很高的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将是一场研究的考验。

其次,国家应对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投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空前,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所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控制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很好把握的问题。

2.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动摇许多原有的思想、理论和经营模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微观金融理论获得长足发展,借助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方式。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组合管理可以局部分散风险,但不能解决整体系统性风险[3]。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际先进风险度量模型,风险组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业绩考核、业务流程等方面,我国银行业也积极向国际银行业靠拢,但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的运营模式提出了考验。我国银行将在如何立足传统,又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与教训上求得权衡与统一。

3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不能照搬别国的理论与做法,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道路;

其次,信贷风险仍然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加深,而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必须保证信贷融资渠道畅通和信贷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第三,西方自由金融体制及其金融理论基础还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和发展;

第四,必须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正确处理好竞争、效益、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金融机构经营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绝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工具。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

篇4

关键词: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监管缺乏;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88-03

一、引言

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文章所研究的非法集资犯罪是一种经济犯罪的类型,而非一个单一的刑法罪名,具体而言,涵括刑法所规制的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擅自发行股票、公司、食业债券罪。除非有特殊说明,文章接下来的行文叙述.所使用的“非法集资犯罪”一词均是指“非法集资类犯罪”)事件多发,受害群体广泛,严重影响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危害一方社会安定,集资犯罪的后续危害成为了严重群众性事件突发的重要导火索。无论是在经济发达且民间资本活跃的沿海地区,还是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均可发现非法集资犯罪的踪迹。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食业融资网境的进二步加剧,非法集资类犯罪出现了演越烈的趋势,实有必要对此类犯罪的深层社会体制因素予以探析,以便更好地治理此类金融犯罪,还金融市场一片宁静,给投资者一份安心。虽然“犯罪是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是种复杂的过程,是各种社会现象纵横交错互相作用的结果”。但鉴于非法集资犯罪作为特殊性的经济犯罪,社会政治因素对于该类犯罪的直接性推动作用,以及探析该类犯罪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治理此类犯罪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所在,本文对于非法集资犯罪的成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层面进行分析。

二、非法集资犯罪的内在成因探析

非法集资犯罪作为目前金融领域十分活跃的经济犯罪类型,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当前的金融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必然体现。从理论上而言,虽然经济犯罪是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无论何类犯罪均有主导该类犯罪发生的内外在因素存在。就非法集资犯罪而言,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发育不成熟是此类犯罪频发的内在主导因素.在这一主导因素之下,形成促使非法集资犯罪现实化的一体两面性内在诱因。即一方面,现有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导致资本市场因融资需要形成了颇具活力的民间借贷市场,为民间融资的妖魔化发展提供了资本驱动力。另一方面,现有金融体制下的资本增值渠道难以满足大量的民间闲散资金的投资增值需求,给民间借贷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民间游资。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妖魔化发展

就当前的社会情势而言,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融入的迫切期望和依靠是民间集资需求旺盛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这一集中需求推动了民间集资的妖魔化发展,为非法集资分子浑水摸鱼提供了进行非法集资犯罪的广阔天地。从理论上而言,对民间集资需求和发展并不必然导致非法集资犯罪的出现,然而在民间集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兴的集资模式和投资模式,这些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利贷模式,最终发展为非法集资犯罪现象,而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之中的融资困难正是推动非法集资犯罪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国家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进行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闲难现实化了诸多潜在的非法集资犯罪。这种犯罪发展与社会政策调整密切相关的联系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当前国家宏观的金融调控政策和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民间资本的流动提供了强大后劲。国家为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快中小企业的经济转型或发展结构提升,从宏观金融领域,严格限制了国有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放贷量和可放贷条件,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的资金朝国家预期的经济规划领域流动。同时商业银行出于对放贷风险和经营利润的考虑,提高了对中小企业放贷条件和放贷金融限制。而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可盈利收入有限、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不乐观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信用和担保能力。可以说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调整,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为经济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区域的民间集资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给非法集资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广泛的作案领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融资需求直接推动了非法集资犯罪的产生,为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之中的资金需求紧张问题,许多中小企业主不得不在从获取银行贷款的路径之外,另寻它径。然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带来的巨大资金需求为正当的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均提供了良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带来了巨大的民间资本需求市场,给民间资本的增值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给集资犯罪行为人提供了难得的犯罪机会。由于目前国家对民间集资的监管滞后,以及正当的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之间界限不明,导致民间集资成为了一个法律调控的灰色地带,这一领域成为了鱼龙?昆杂的行业。这种局面的混杂为部分行为人以正当民间集资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骗取集资对象财物,获得有效掩护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法律调控的部分空白和民间集资领域的混乱大大降低了犯罪被发现的机会成本,同时也致使集资行为的规模效应不断扩展。另一方面,由于正常的集资渠道有限性或者对集资款项的投资失误导致诸多正当的民间集资最终发展演变为非法集资。为获取集资对象的信任或扩大集资影响力,许多集资主体或集资企业不得不进行虚假的盈利宣传和做出虚假的定期回报承诺。但是一旦集资款项的投资或运营收益难以实现集资初期的预期期望,便会形成资金的亏空。具体而言,集资款项正常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集资款项的后续投资失误均会导致集资款项的流失,形成集资亏空。而为了弥补亏空和延续集资的神话,集资主体不得不继续进行集资或欺骗性融资。在此情境下,集资的雪球也就越滚越大,集资规模也日趋庞大,集资主体也越难以自拔,早期的集资许诺,便难以实现,最终资金链断裂,正当的民间集资也演变为非法集资。

(二)民间资本增值渠道的匮乏催生了非法集资的异化发展

目前可供民间资本投资增值渠道的有限性导致大量民间游资进人民间借贷领域,推动了民间集资市场的兴旺,然而民间集资的混乱迷离导致了民间集资过程中非法集资犯罪频发。虽然目前的民间集资市场非法集资现象频发,无数集资对象被骗严重,但依旧有着许多的后继者继续加入民间集资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目前适合民间闲散资金的投资市场缺乏,在资本增值这一内在动力的推动下,资金拥有者急需对外投资增值,而忽视了对投资风险的充分估计,给非法集资犯罪提供了便利,因投资渠道的匮乏对非法集资犯罪所产生的内在驱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民间闲散资金的存在所产生的强烈投资需求,以及适合民间资本融入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的有限性,共同促进了民间集资的兴旺。民间集资所具有的投资周期短,回报率较高,投资风险的不明显性,为民间集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懈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得到了迅速增长,不同阶层的民众拥有了数额不等的闲散资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资本市场,资本的逐利性促使这一市场的资本急需进行增值性投资。而通过目前市面上正常运营的理财产品和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又难以实现民间资本拥有者的预期资本投资需求。这些投资方式和可选择的理财产品和金融工具,要么虽然投资收益较高,但投资风险大,不适合小额的民间资本投资;要么投资风险小,但预期收益低,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资本增值期望。相比而言,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将自有资金流动出去,既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资本增值,也可以灵活使用资金。特别是将自有资金通过民间借贷形式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资本增值,是民间集资经久不衰的真正动力所在,为大多数投资主体所看重。另一方面,民间集资渠道的不规范性和自我缺陷为不法犯罪群体所利用,积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相比于正常途径的融资渠道,利用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融资主体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所融取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后续监管均无有效主体进行管理和监督,这一便利为犯罪分子所利用。许多非法集资犯罪的犯罪行为人正是利用民间资本的灵活流动性和集资对象的盲目投机或短期获益的心理,忽视了资金归还的可能性,进而利用虚假宣传或虚假包装,进行集资诈骗。

三、非法集资犯罪形成的外在因素

(一)金融监管部门缺乏对民间集资过程的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不足是民间借贷出现妖魔化发展,最终走向大规模非法集资的重要外因。当然这种金融监管的不足源于金融监管实践领域缺乏有效区分民间集资和非法集资的实践操作规范;非法集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监管实践之中针对民间集资和非法集资的金融监管手段滞后,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民间集资市场的秩序混乱和金融监管力度的不足。

首先,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难以准界定非法集资与合法的民间集资之间的界限,为非法集资的形成和特大提供了合法的庇护外衣。就金融监管领域而言,对非法集资最具有实用性的界定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做的一个界定,该定义指出:“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41号))该定义明确强调对于社会经济主体的对外集资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经相关部门批准,否则均为非法集资,但是对于正当的民间借贷,目前并未有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禁止。因为正当的民间集资活动均是特定主体之间进行的资金短期拆借,当然很多时候这种资金的短期拆借以支付出借人特定数额的利息为前提,严格而言,不是非法集资活动,不为法律所严格限制。而诸多现实的非法集资犯罪在集资雪球的形成早期,集资者为了获取集资名声,吸收更多的集资户,多半以正当的民间借贷的形式出现,集资主体按时按期归还集资款项;只是发展到集资后期,集资的规模效应和亏空越来越大,非法集资者为维持集资神话不得不继续集资下去,最终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可以说由于法律对合法民间借贷的允许,以及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之间的易混淆性,以及非法集资以合法民间借贷的外衣出现,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在实践之中有效发挥对正当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犯罪的区分界定作用。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民间集资和非法集资的监管不力,放纵了非法集资的发展壮大。这种监管不力,主要归因于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不足和权力腐败的介入。一方面,源于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虽然对于非法集资活动有刚性的法律法规规制,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在监管实践之中难以准确将非法集资活动从民间借贷市场区别出来,早期的非法集资活动,集资规模较小,不存在多大的资金亏空,集资主体又多以特定的经济实体形式存在,有归还资金的可能性,很难将其从正当的民间借贷之中区分出来。另一方面,部分政府官员和银行内部职员参与非法集资,共享集资收益,大大削弱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无论是从已经查获的湖南湘西州非法集资大案,还是安徽集资大案,乃至近年来浙江金华、台州所频发的非法集资大案,均有党政机关人员参与其中,分享集资收益,也不乏发现银行业从业人员的身影。

再次,非法集资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也严重制约了国家对民问借贷和非法集资的有效监管。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非法集资犯罪的打击加强,非法集资的手段日趋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不利于及时对非法集资活动进行控制和打击。近年来非法集资的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传统的非法集资模式主要以民间标会进行互集资,或者以投资房地产,投资种植、养殖产业为集资理由;而近年来新的集资模式以理财服务,或者以互联网或传销手段进行集资,而近年来,在非法集资活动比较频繁的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了以“办理养老保险”、“分时度假”、“一元租车”、“民间期货”,以及“创业投资”等新形式出现。非法集资的具体模式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单一走向了复杂。层出不穷的非法集资模式推动了集资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非法集资的运作模式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困难,制约了国家对民间集资的有效监管。许多非法集资,多采取在亲戚或朋友之间进行分散集资,或以特定的模式,依靠家族关系或朋友关系进行层级式集资,有的非法集资虽具有公开性,但若未深入了解,很难将其从合法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之间区别开来。可以说非法集资模式的千变万化进一步推动了非法集资犯罪的产生。

(二)民间集资领域存在致命的制度性缺陷

1.民间集资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经营信息失衡

集资者与集资对象之间的严重经营信息失衡,被不法分子利用于非法集资犯罪。一方面,集资对象的投机心理和非专业性制约了其对非法集资的识别和防范,提高了非法集资者的犯罪成功概率。集资户作为闲散的非专业投资人士对于非法集资者所宣传的集资项目的真正可行性和盈利性缺乏专业的认识,在追求短期致富,短时间内获取资本增值的心理需求的驱使下,往往随大流,积极寻找可以短期给予高额回报的集资者,被非法集资者的前期诱惑性试探和虚假宣传所迷惑。在高额回报与美好前景的诱惑下,缺乏对集资者所宣传的集资项目和款项归还的可能性进行深入了解,盲目地积极参与,而消减了部分投资疑惑和戒备心理。另一方面,在现实的非法集资犯罪中,非法集资者往往利用了集资对象与集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平衡。非法集资者往往以特定经济实体的所有人或代表人的身份出现,并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获取特定的社会身份,以社会媒体为宣传工具,对集资者进行身份包装,或对集资项目进行虚假的宣传,甚至利用名人效应为集资企业做广告,比如,北京的亿霖集资案,辽宁的蚁力神集资案,均采用此种手段对集资项目进行社会宣传,导致司法解释不得不将此种虚假宣传的代言作为共同犯罪处理。可以说集资对象和非法集资者之间的经济信息失衡是非法集资犯罪频发的重要因素。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k/gate/gb/.hk/we

篇6

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

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

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

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

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

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

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

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

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

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

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

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

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

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

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

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

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

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

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限度及其完善对策

篇7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次贷危机;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试图对次贷危机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危机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1 危机表现及其后果的比较分析

1.1 次贷危机 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当日,道琼斯30股价指数暴跌242.66点,全球股市随之下挫。7月,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相应投资机构爆出巨额亏损。第四季度,花旗与美林的亏损额均达98亿美元,而瑞银亏损高达114亿美元。2008年3月14日,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由于流动性严重恶化,股价重挫45.88%,美联储决定提供应急资金,这是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同时,全球股市剧烈震荡下行。虽然紧急降息和央行联手注资给股市带来了短期反弹,但股市整体已进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琼斯600指数比上年下跌0.17%,是继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阴。美元指数也进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黄金、原油等各类商品期货价格攀升,特别是能源、贵金属和农产品的商品期货上涨最为显著,引发了全球通胀浪潮。

实体经济方面,07年12月美国失业率增至5.0%,为O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制造业活动指数下降至47.7,为03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同时,欧元区也调低了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2007年的2.2%降为1.8%,这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经济增速。

1.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1.2.1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各国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国利率的上调造成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受美国方面的影响泰国贸易迅速萎缩,泰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并导致了全国的政治动荡,大量的外资企业宣布退出泰国市场,最终造成泰国股市的崩盘。而就在这时候,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对泰铢进行攻击,泰国政府无计可施,泰铢贬值严重,宣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很快就影响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东南亚经济衰退。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很广,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东亚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 [2]。

1.2.2 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2年经济全面转型之后,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深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就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连续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分别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的是俄罗斯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罗斯国债的集体大规模外逃,大约占到了俄罗斯国债总额的1/3,汇率和股市相继受挫,整个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几乎呈瘫痪的状态。1998年,8月份,政府对卢布不再控制,决定让其自由浮动,并决定了单方面对内债和一部分外债进行延期偿付,导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1.2.3 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长期衰退困扰及金融和财政形势恶化的冲击,经济大幅下滑,陷入危机。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政府被迫实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出现严重的政治混乱,国家陷入了以经济持续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和政治混乱为特征的全面危机。金融系统瘫痪,银行业陷入破产边缘;生产大幅萎缩,经济继13个季度持续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业率上升到25%以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危机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及民众对政治家的信任危机。

1.2.4 越南金融危机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从2007年的1170点巨挫至390.08点。CPI连续7个月高于两位数,5月份更是创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达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兑美元贬值27%,而且几乎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加大了越南当局稳定汇率的难度。楼市方面,河内房价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达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价格依然维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币8500元左右),商务楼则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币17000元以上)。

2 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2.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深层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从宏观上讲,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这次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在过去的5年中,各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成本,经济繁荣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抬高了房价。

②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是基于房价的上涨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时候,银行就能够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润还不用害怕风险;但是,如果房市比较低迷,利率上升,这样会无形中增大客户的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过了其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就会造成违约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③管理机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可靠。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危机风险加大。

2.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2.2.1 前三次新兴市场危机的共同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资本账户余额:三次危机爆发的共同标志都是国际游资的突然逆转。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极易滋生泡沫经济,削弱了宏观经济基础。中国和印度能在东南亚危机中幸免于难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减少了投机性攻击的可能。②外债/GDP:巨额的外债负担是导致三次金融危机的最明显原因。所有危机国在危机前都有一个快速或持续、且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从债务形成开始到后续阶段,这些资本流入总是包含着高比例的短期债权。这些债务的波动性极强,一旦有风吹草动,债权人就会中止已到期债务或者对未到期债务不再展期,造成债务国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危机。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但也为金融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扩大。另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物,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同样也使得国际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监管缺位: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给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贷款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却在逐年减少。

2.2.2 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0年以来,越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的主要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造成的,其根源则是内忧外患的双重结果。2008年上半年,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了38.54%。作为石油输入国的越南无法自主制定能源价格,国际油价的飙升使国内财政承受巨大压力。尽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输出国,世界粮价的高速上涨加速了其出口增长,但也带动国内粮价上涨,成为国内CPI居高不下的元凶。同时,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直接投资扩大了越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流入房地产、股市的组合投资则通过推高资产价格反过来又推高了商品服务价格。从内部而言,越南国内的投资过高,2002-2006年投资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资导致其进口增长过快,从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额从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亿美元,占GDP比重从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国爆发危机时,其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其次,越南外汇储备超出了3个月的警戒线;再次,越南的外债/GDP的比率约为30%,远低于100%的警戒线;最后,越南的贸易伙伴除菲律宾外均有贸易盈余。这使越南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4]。

3 启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能力就更为重要。在未来中国金融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效监管和谨慎开放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4]:

①慎恰当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把握好金融开放的速度;

②在鼓励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同时,要严格加强监管;

③适当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寻求经济增长,又要严密控制高速增长引发的通胀压力;

④谨慎而积极地处置对外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社科纵横. 2009,1.

[2]杨德权,刘■.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诱因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06,(11).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波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国家。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恶化国际经济环境。恶劣的出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致使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尤其是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自入世7年以来首次低于20%,甚至在2012年年底出现负增长。如何度过外向型经济的寒冬,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纷纷应对,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向型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我们依然有必要反思其影响,分析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及成因

1.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又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呈现形式更加复杂。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国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持续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周边与之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由此使区域和全球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衰退,其次是降低投资人和存款人的信心,从而恶化银行体系运作,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到相关经济体运行。

2.经济危机的成因

经济危机普遍表现为区域货币币值的大幅波动与贬值,经济总量出现较大损失。常见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制度不完善。政府既要通过增减支出来管理国际收支,又在利用汇率调整经济时对开放型的经济产生诸多影响,这就导致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增加。

(2)国际资本流动性增强。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发生的巨大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而自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大大提升。

(3)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政府在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制定出不当的经济政策就会导致危机,例如利率和汇率制定上的失误,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就会爆发危机。

(4)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必须谨慎对待资本市场的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过早开放会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转轨复杂度。开放经济往往会难以兼顾内外均衡和货币财政政策。

二、中国外向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外向型企业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部分,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则表现在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上。分析我国外向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制定更适合的应对措施。

1.产品竞争优势低

中国很多外向型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低廉的商品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影响商品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其他费用,而价格优势又说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根本优势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而该优势不具持续性,企业随时会面临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此时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局面。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些成本的上涨很有可能使企业破产。

2.对国外市场依赖大

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如玩具、服装等行业都要出口,对国外市场依赖太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恶化,订单流失,会给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3.产业结构失衡

中国外向型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及时高科技产品,这些企业也在从事中低端领域的加工和装配,低附加值的外贸结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话语权。

三、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1.进出口增速放缓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扩大出口战略,尤其自2001年入市以来,6年平均增速高达24.42%,同时出口结构大大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外贸依存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国民财富缩水,而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部分,因此出口总额降低,尤其是08年的金融危机,进出口出现负增长,虽有回升但非常迟缓,因此中国必须降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

2.投资环境恶化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的外向型企业信贷不畅,融资困难,面对紧张的资金链,难以向银行贷款,又需要缴纳台账保证金,使得预期的收货款融资难以维系,客户的延迟或弃单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所以企业的投资环境大大恶化。

3.出口退税率下降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下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将直接影响出口。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9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会造成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就会被削减,产品综合竞争力,企业出口额则会相应的下降。

4.外贸条件恶化

金融危机是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利润下降,销售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等保护手段开始盛行,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加剧,美国会在危机发生时以公平贸易来替代自由贸易从而缓解危机。同时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增强使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中国的更多产品会被壁垒所限制出口。不仅有损中国企业的声誉和利益,更会使外贸出口环境更加恶劣。

5.加剧收汇风险

迫于市场压力,我国出口企业很大一部分使用赊销的方式结算,金融危机下,收汇风险加大,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困难,融资成本加剧,坏账呆账增多,外贸信用风险增大,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四、面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最大化的止损,帮助外贸易也渡过难关,政府的支持与企业自身的调整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危机影响下,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应尽快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驱动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外贸依存度。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才是维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才会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2)加快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汇率风险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更大,汇率的波动给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交易成本,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减少贸易风险。

(3)开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出口市场的集中使得贸易摩擦增多,降低抗风险能力。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开辟南美,东欧,中东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促进市场的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

(4)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政府应灵活运用贸易机制,加大与各大经济体的谈判,加强反倾销反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危机。

2.企业的应对措施

(1)积极开拓市场

紧握现有市场,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同时利用欧美国宽松的投资环境,扩大海外投资,变贸易为投资;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2)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扩大研发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品质。

(3)丰富业务拓展模式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参观,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

(4)调整结算方式

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电汇或信汇,结算货币多用英镑、美元人民币等硬通货,降低收汇风险,灵活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结算风险。

五、结束语

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保证经济危机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和企业自身都需要不断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危机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思考发展方式,更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评估及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15,12:189-192.

[2]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02:81-88.

篇9

[关键词] 次贷危机 CDS 泡沫经济 套利方程 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对于由放贷机构和投资机构所签订的信用违约掉期(CDS)的投资过度集中。美国放贷机构为分担次级贷款的风险,会与其它投资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即CDS。而第一级签订CDS合同的投资公司为了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又会将“原始股”级CDS挂牌放到市场上出售。投资者的信心野蛮生长,虚拟资本积聚扩张。当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而不再上升,后面又无人接盘时,CDS中本是极小概率的违约事件却发生了,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无法遏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各级投资商迅速推到濒临倒闭的境况,次贷危机就此发生。那么,投机行为促使泡沫形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呢?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以自己的预期做决定。但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预期时,市场是否充分有效?如果是的话,我们便可以从套利方程出发,以风险投资过程中的CDS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做以下方面的讨论。假设在次贷危机未发生的前期市场中存在有风险投资―CDS保险,和无风险的资产两种。先令Pt为CDS市值,dt为CDS股息,r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利率,并假定Pt,dt,r不随时间变化。如果风险中性的个人在CDS和无风险资产之间套利,并令a=1+r,就有:Pt=E(Pt+1/It)/a +dt/a,此时,只要利率为正,就有a

(1)

若CDS股息增长慢于利率,便有无风险资产增值快于CDS保险价格上升的结果,则发生当T∞时,aT+1趋于无穷小的速度大于E(yt+t+1/It)趋于无穷大的速度,则(1)式前半部分为零。如果CDS保险是没有期限约束的资产,具有永久保留性,则我们可以对(1)式取极限,得到:

(2)

它表示y是x未来预期的贴现和,以股票形式存在的CDS保险价格是预期未来股息的贴现现值。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泡沫,但这只是(1)式的一个基础解系。通过数学推导(1)式的完全解系并对非基础解系部分取极限得出:

(3)

这个结果表明,如果bt是时间趋势,虽然CDS保险的每股利息为常数,但是CDS市值将以指数级倍率增长,导致资产收益足以抵消股息。后果是,投资者将不断支付比CDS保险现值更高的价格,表现在最表象层面为楼盘价格进一步升值,泡沫将不断胀大。我们不难由此得出以下结论:若想使(3)式成立,即不产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第一,以股票形式存在的投资利息慢于利率;第二,持有期限为无限。但是,首先,经验表明投机市场的波动性要大于利率的波动,而且投资股息增长速度快于利率增长速度的情况会不断发生;其次,CDS并不会被永久保留,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期限不可能为无限。这样看来,泡沫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合理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监控措施

通过前文套利方程对于CDS在次贷危机及产生泼墨经济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控制投资过热是能否发现并应对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关键。相对比来说,金融贸易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则更容易出现投资过热而政府干预不足的情况。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金融业间的自由化,是各国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繁荣的初期阶段,辨别这一繁荣是否健全、真实便成为能否摘除泡沫经济的萌芽的关键问题。但实际上如果判断失误就又可能把本属正常的景气扼杀于摇篮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平衡:1.积极主张市场透明、信息公开、会计标准化、自己责任原则。2.关于不动产金融,作为融资担保的土地担保价值,应比时价低估50%~60%,采取“担保系数”规制,并严格规范土体评估。3.关于证券金融,应将自由资本比率同股价上涨率相联系,采取累进方式。4.有关土地买卖、股票买卖的收益税制,要以不诱发泡沫投机为原则,在税收政策上加以规范。

三、前景展望

在由CDS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继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更多挑战。要做到独善其身固然是困难的,但我们更应从不利的金融环境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去应对风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中国特色环境下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1

[2]陈江生:“泡沫经济”形成的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1996,(3): 6~7

篇10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是毫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时不需要考虑能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只关注金融危机而不考虑能源问题那么金融危机也是难以解决的,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及其效果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 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 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结论及启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