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

篇1

关键词:指导 范读 兴趣 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使学生养成朗读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朗读能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朗读是视、听、读、想等多种感官结合并用的过程,既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句。显然,朗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权利和义务,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多年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经验。

一、教师要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朗读水平直接相关,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朗读的效果比讲的效果更好,只有教师声情并茂,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同时,教师范读时一定要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如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注意听出教师范读的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等,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课文,它们具有浓厚的感彩,教师的范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感情的理解体会。如果教师范读不出应有的感情和味道,就表达不出亿万人民站在十里长街盼灵车时的焦急心情,目送灵车时的悲痛情感以及对的无限缅怀之情;难以体会到中朝人民的鱼水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情谊。故此,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必须注重研究朗读,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才能为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来指导学生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制定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朗读指导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训练。如教师在范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段落,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学习《草原》等这类含义深刻、感彩强烈的课文时,要引导、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在明确课文主题思想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快慢、停顿、抑扬顿挫、重音、感情,在这样的朗读中再次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三、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或段落来训练学生

每篇课文中总有能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段落,教师要把这些词句段落作为朗读指导的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重点词句或段落,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日本”“中国”“光复”等词语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句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民族气概和爱国之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儿化音的读法。

四、教师要以课文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朗读的兴趣,进入不了情境,从何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学习课文,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我读完后,学生都想与这位农村少年交朋友了,也就产生了朗读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再次,我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找出描写闰土勤劳、勇敢、健康、聪明伶俐的句子;最后,我让学生试着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这位农村少年的形象。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恰如其分地读出了闰土的形象。通过反复的朗读,闰土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在这些朗读过程中当然缺少不了自读、小组读、互读等手段和方法,经过这样的朗读,学生也就熟读成诵了,在读中也感受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来指导学生朗读

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是天生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组织学生通过听童话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学习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在语气、节奏、停顿、语速、抑扬顿挫等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效仿。如我组织学生在课上听《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录音,听了两遍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出对小姑娘的深切同情。又如,学生在观看《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后,我就让学生思考:“孙悟空是以怎样的形象?能不能表演出来?”学生的兴趣可高了,都试着以丰富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扮演孙悟空的形象。然后,我给学生“三打白骨精”的书面故事材料,让他们朗读,学生就很自然地读出了疾恶如仇的感情,读出了孙悟空勇敢机智、是非分明、惩奸除恶的形象。这样的训练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篇2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在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理解与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更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沟通,儿童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对语文学习从拼音识字到阅读写作即认知到运用环节进行指导,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儿童思维发展,实现拼音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拼音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发音、认字、阅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拼音学习需要注意发音与书写,新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跟随课件、视频等去学习字母的口型、读音以及声调变化等,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打好拼音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拼音应用能力。

1、扩展学习:扩展学习主要是通过扩展阅读和识字来进行,而学习内容应安排那些比较简单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字词句。如儿歌、绕口令等韵律性较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

2、组织趣味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拼音组词、造句、对话、看图搭配等实践活动,这样既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无形中增强其拼音应用能力,为下一步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保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将重点学生放在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以及汉字运用的效率上。

(一)结合课程要求,完成重点教学任务。识字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中遇到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包括会认会读的和要求熟练运用的。汉字具有多种多样的字形,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字的笔画和书写。通过对生字词进行书写、正音,是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掌握字词的用法,达到课表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识字、记忆。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如将字形相似的字混在一块儿,根据听到的不同读音来找对应的字,给定一个字根,添加不同的偏旁变成不同的字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认知字词。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同时锻炼其多元思维。

三、结合儿童思维发展,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儿童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既是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环节都是以各种文章、诗词、段落等形式来进行的,通过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含义,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进行写作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结合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课文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比较短小,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因此在上课时以朗读、识字为主,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调动大家的热情,并适当的对过程进行引导,无需过度干预。对于高年级如自三年级以后,课文的字数增多,内含相对有深度,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较为丰富,而经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字积累,这时除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解读外,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并对所读文章发表看法、感想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练习。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彝区 小学语文 教学

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来说,课程标准起着指导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彝族聚居区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入门的学科。语文学不好,学生很难学习其他学科。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以彝族学生为主的环境下教学,不仅要熟悉所在的社会人文环境,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有效的民族区域教学,以期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我们少数名族地区的老师更要重视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特别是从事一线教育的小学语文老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在这里,我们来结合新课标中说说彝区语文教学中的的几点。

首先要具体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的实际教育教学应该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在实际中,常常忽略这一点,因为我们主要是教授文化知识。本区域的学生首先文化知识匮乏。这个匮乏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的匮乏,学生个体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都缺乏指导性,显得很盲目。所以老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输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的强调,忽略在理论下的教育教学。学习新课标,可以具体的了解在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理论的指导,这是经验的总结升华。实际中,我们是以自己所学、所教、所见的经验进行教学,缺乏高度性与理论性。教学中闪现的教与学的问题和现象都认为是学生的个体因素或者客观因素,这样就缺失了站在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在平时教学中可以经常整理自己的教学心得,这样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论文也就这样诞生了。其次,深入研讨彝区学校课堂教学的乏力。

第一, 教学用语难以发挥其交际功能。由于学生不懂汉语或汉语水平很低, 教师用汉语传授的思想和知识, 学生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 反复翻译、讲解、收效甚微, 无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用语难以发挥其思维工具的功能。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只用汉语的条件下, 学生汉语水平因缺乏基础难以提高,彝语能力因不用于教学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两种语言受阻的结果是,思维活动的运行, 缺乏熟练的语言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教学内容逐步加深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学习中长于死记,短于分析推理,文科成绩较好而理科成绩普遍较差。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汉语交际,并且持之以恒,借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言交际和理解能力。

第三, 学习中难以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如感情、积极性、注意力、意志力等都是影响学习重要的因素。凉山彝族学生从小说彝语, 不懂汉语,初接触时有新鲜、好奇感, 但长期听不懂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上课时又要求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用他们不懂的语言讲课, 是根本不可能的。时间一长,学生有挫折感,这也造成了彝族学生大量的流失。再次,说说阅读教学新课标对学生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彝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彝族学生需要两次理解才能读懂内容,一次以汉语来认识内容,再在头脑中译成彝语去理解。老师认为是难点,学生亦认为是。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解教科书。新课改中,提到学生应钻研文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重在指导,引导、点拨,防止过度分析。这些提法很贴切实际,在教学中要调整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去读,只要学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可以。不再强调文体,不坚持是否一定要把握主要内容。在阅读上给学生一些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阅读必须要有成效,即使学生以他的经验来谈谈阅读体会,能用汉语说出来就是一个进步。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文本教学或是课外阅读引导上,要注重相关材料对学生的品性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明辨是非。在诗歌古文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强调诵读,在诵读中理解与积累语文知识与思想情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授古诗文没有赏析,不能只讲“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要点,还应该带着学生赏析古诗文,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最后,教育中的“成材与成人”。要教育学生成材与成人,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困扰不能成材,但是,我们要让他们成人,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在成长中的少年来说,正确的引导也很强的导向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对于本区域的学生。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中强调了思想品德与规范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上课下课做好本职工作外,也应该关注学生个体本身的发展,多去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和社区情况,不少彝族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者不想读书或多或少和他们家的环境有关,了解关心学生要从“心”去了解和理解。综上所述,地处彝族地区的一线广大教师要把新课标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合理恰当地施教于学生,指导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和推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在工作中,要教给彝族学生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汉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使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以及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阅读的兴趣关系极大。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力地读,持久地读和有效地读。针对班级现状,我觉得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1.设立导读角

这是我最初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我在班级墙上辟出一块地方建立了一个导读角,我经常将一些书中的精彩章节及看了以后的一些感受打印下来张贴在上面,以吸引孩子们尽快地去阅读这本书。

2.进行“课前五分钟”读讲

即每天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章节,讲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不仅让老师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通过“读”“讲”可以达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读”“讲”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的过程。

3.举办表演会

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把一些情节动人、形象鲜明的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合作表演,并定期举办表演会,让学生表演、交流、评价。采取这种表演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

当学生具有了阅读兴趣并投身于阅读之中时,他们希望从中获取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检测、评价。如一周开展一次“背诵擂台赛”,看谁背诵的段落最多,依次颁发“练习本”或“小红旗”等奖品;两星期召开一次“今天故事大家讲”、“天文地理知多少”等比赛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阅读奖励,以鼓励其在今后的阅读历程中再接再厉。

三、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四、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当然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理论;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1.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表至高无比的秘方。”新教改的全新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鲜知识的能力,并且还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

1.1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1.1要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从教,这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能力和身世,要掌握学生先天生理造就和后天环境培养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需而教;

1.1.2要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是学校里的伙伴,学习中的益友,生活上的知己的良好观念,为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奠定基础。

1.2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1.2.1教师要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只在课外了解掌握和评价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接受课程内容的程度,创设境界,积极诱发,适时补救。

1.2.2教师要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扩展程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1.2.3教师要强调关注学生的合作关系:经验认为,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最成功的方法。

1.3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校为督导的思想

学校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园地,而学校以领导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督导作用,新教改的成就在于学校领导监督指导、在于一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在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创新和提高,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全面地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2.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为课堂教学是具有变化的,做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必须要懂得把握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细节。

2.1注重常规细节的预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在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突破重难点,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由于事先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预设思考,在每节的课堂里,都将会创造出教学互动的亮点,也就提高课堂的高效生成。

2.2关注个性细节的创设,演绎精彩课堂教学魅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2.2.1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前,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精心打造导入细节,创设适当的导入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2.2.2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对答如流的喧哗课堂并不是有效成功的课堂,静思沉默的时刻也许是知识生成的关键时候;在教学中,只有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才能拓展思维,弘扬个性,达到不教是为了比教更好的效果;

2.2.3捕捉突发的教学细节,点缀精彩的教学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2.3重视课堂教学细节,显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美,一次沟通,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看似无意而又寻常的举动背后,却真实地体现着教师的爱,蕴涵着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2.4教学互动实施,加强高效意识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它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表现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自身必须是满怀热情的,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和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奠定小学语文作文基础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更进一步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抓好作文的写作,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语文文化,提高写作水平。

3.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性:“兴趣是比责任更好的老师。”诚然,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3.1.1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小学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爱读日记的兴趣,再通过故事、动画、日记的听看读过程中,因势利导提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采取专门培养和无意引导的手段,施以技巧;

3.1.2从小学生的认识入手:小学生认识的范围主要有故事寓言书,电视动画节目,自己所学的课本,巧妙运用、综合思考、及时引导,采取循环渐进潜移默化地方法;

3.1.3从小学生的环境入手: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接触的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父母,既给予信息提示,又指导空间思考。

3.2促进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运用在写作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目的之一,具体方法是:

3.2.1利用讲授美文机会适时提问和引导;

3.2.2借助信息图像设置实施提醒而激发;

3.2.3采取作文评改选优方式实施讲解而促进。

3.3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在指导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写出规范性和理性的好作文。

3.3.1评改作文,恰当准确的表扬,是增强学生写作成就感的首要方法,能够激发学习与修改的动手习惯,使学生产生“我在写作文上已经不错了”的心理状态;

篇6

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自主,也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课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指导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1.1 通读全文,明确方法

1.1.1 自定读书方式,通读全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1.1.2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板书: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1.1.3 小组学习

提示1:在( )时候靠( )用( )方法辨别方向。 提示2:小组内选择齐读,个别读等方式读一小节;想一想。 提示3:用“”线画出;小组内议一议、问一问;最后,在全班交流。

1.2 汇报朗读,全班交流 1、太阳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2小节的小组汇报: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那么要是在晚上,你怎么辨别方向?(靠北极星) 2、北极星是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3小节的小组汇报:在晴朗的夜里,北极星永远高挂在北方。在晴朗的天气里,白天有太阳,夜晚有北极星指点方向,要是碰上阴雨天,那该怎么办呢?(大树可以指点方向) 3、大树怎么指点方向?选择研究第4小节的小组汇报:阴雨天,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因为南面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枝叶长得就茂盛,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4、冬天到了,雪花飞舞,许多树叶都落了,要是这时候,你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靠积雪,辨别方向) 积雪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5节的小组汇报:雪后,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面,因为太阳照射时候,沟渠挡不着太阳,太阳直射北面的积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南面积雪。

1.3 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都能为我们指点方向,可以把它们叫做什么样的指南针?(天然指南针)板书:天然指南针。(三)师引读第1小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要怎样(镇定),为什么?生读: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四)齐读第6小节,大自然是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我们怎样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五)延伸拓展,引导发现 1、谁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2、在今后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注意发现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二、《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中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指导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时,采取学习伙伴的对话方式:

甲:我知道“暑相连”是指“小暑”过后是“大暑”。

篇7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实验教材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新课程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十二班共有学生69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面大,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五、辅导安排:

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辅导:

1.学习计划的辅导.2.预习方法的辅导.3.听课方法的辅导.4.复习方法的辅导.5.写作业方法的辅导.

六、 本学期教学工作的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方面: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汉字,会写350个生字。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学习习惯方面: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七、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八、质量目标:

本学期将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8%

九、 教学措施: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3、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语文教学

小学阶段是对语文知识累积和应用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以后能否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好其他课程,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安静下来学习拼音、字词,是非常困难的。新课标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用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活泼、好动,无法安静下来认真听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新课标抓住这一问题,要求对课堂作出彻底改革,就是要颠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基本兴趣,就无法接受知识,甚至排斥。因此,合格的教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接受知识,从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但培养出了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效率。

二、创造和谐生动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单纯地讲授课堂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新型课堂,在这种新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心会逐渐消除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愿意和教师互动,主动接受知识。这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首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同学。对于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和意见,教师要持尊重和重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

三、联系各科选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无力,只是教师一味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标强调各科之间的联系,可以把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比如,在朗读课文时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读出感情,在学习文章时,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充分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情感,增加学生的记忆和对课文的领悟能力。在一些讲述景色和实物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把书本中的图片和文字通过动态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见到课本上见不到的景象,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心灵的一种触动,更加产生了对语文的好奇和兴趣。

四、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的自身特点。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制订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成长环境。小学生普遍充满激情,具有创造的欲望和展现自己的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展现在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并重视学生的想法,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等生,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成绩略差的学生要经常鼓舞,促进学生的人性可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把学生引导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志向远大、道德完善、心理健康的现代公民。

五、分层次进行教学

小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其知识层面和领悟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手法,而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力图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把课后问题设计成不同难度,难题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题目让成绩略差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问题设置得力所能及,学生会打消心中的恐惧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时,不要吝惜自己的一句“很好,非常棒,老师以你为骄傲”等鼓励性话语,这些话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积极参与学习做了良好铺垫。学生逐渐以斗志昂扬的态度进行学习,达到锻炼学生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教学生知识。语文老师更应如此,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孩子的天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他们的领悟力和学习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掌握学习的技巧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到培养终身学习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陆颖.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2011(6).

[2]陈国君,宁书芳.浅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

2012(6).

[3]杨秀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下的新探索[J].魅力中国,2010(3).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部分是语文作文的写作与指导,是语文教师经常会遭遇到的教学难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低,其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都要从零培养。小学生往往并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其组织与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的能力也较差,其语文作文的写作往往只是进行字词句子的简单拼凑,结构松散并且内容空洞。教师要采取和运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运用水平。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适当调整作文标准

作文教学得以良好进行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抱有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适时地调整和改变作文写作的要求和标准,使小学生能够有兴趣和动力进行创作。教师在作文的指导与教学中,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感想,争取实现作文写作时感情真挚,内容明确具体。此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写作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能够熟练地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做到书写正确工整、字词语句通顺。同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作文标准的调整,尽可能地将写作要求予以降低,及时改变作文指导策略,使学生具有表达的欲望,将自身的感受进行清晰明确的阐述。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在布置给小学生描写秋天景物的写作题目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主搜集素材,对于其写作要求仅仅是能够清楚地描述秋天的景象,并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降低了标准的写作课堂,学生将不会遭受太大的压力,进而能够充满热情地进行写作。

二、为学生推荐图书,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其综合性质体现在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作文以及阅读等不同方面的知识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生作文写作的教学时,应当帮助和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优美的字词句段,进而使其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能够进行相关字词的应用和使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下的指导中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符合学生需求和心理特点的原则鼓励其进行名著的阅读,还可以为学生挑选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的相关书籍。例如,中国四大名著,教师尽量不提倡学生进行阅读,由于其语言难懂并且思想高深,不利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相反会造成其对于阅读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书籍,例如,外国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教师进行译本的选择后可以为学生推荐,利于小学生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思考与观察能力,提升其创造和联想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与联想能力的培养是以其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为前提的,只有仔细地观察才有可能实现创造力与发散思维的提升。在进行自然景物的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进行观察,通过真实的触摸和感受使其在进行写作时能够有所表达。在进行社会现象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场景,使学生在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过程中有所感受,积累经验并且能够进行感悟,进而在进行课堂写作时能够有充分的联想,进而进行自主的作文创作。教师着重进行学生思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对于事物的形象感受,便于进行联想与发挥,实现优秀作文的写作与创造。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方面的指导与教学时,要严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要进行考查作文能力指标的确定与调整,时刻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作文的指导与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能力作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与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与动力,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作文教学与指导质量的提升,推动语文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玉芬.试论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0.

[2]于芹.扩展思路,渐臻境界:小学语文作文指导之我见[J].教育新干线,2013(5):3.

篇10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那些可爱的小动物。

2.表演读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3.比赛读

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我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二、重视示范朗读,让学生“仿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小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模仿性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领悟不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那么,他们就无法通过读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时,不仅细致、细密地读,不光细致,而是要跳出来,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读懂文章,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小学语文,就要做好师傅,做好课文的朗读引导、指导和示范作用。小学生模仿多了,练习多了,时间长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感悟:什么地方该用高兴的语气,什么地方该用生气的语气;什么地方该语气高,什么地方语气低;什么地方悲伤,什么地方喜悦……从而达到抑扬顿挫,自然也就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1.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

2.紧扣重点,品读深化

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其次,教师指导要精。朗读训练中做到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3.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以理解为基础,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现在的阅读课上我们也是一直在 “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的老师说,这样一来语文课还要老师来做什么?只要学生读就行了,这样的说法也太极端了。在课堂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不就成了过去的私塾了吗?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四、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悦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