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7-0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地位,给予了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势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以及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无从考核,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兴趣淡薄,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频遭冷遇,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校园极端事件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① 的多重偏差。

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怎样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因服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带来的诸多偏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廖琳提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② 王椿阳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同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年级的大学生;③ 袁小平等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与需求不一样,同时总结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案例;④ 石祥认为,应该构建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⑤ 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尝试,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服务,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⑥ 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来对待,囿于课程设置的条框藩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的则很难达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寻找一条适合的教育途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含了三重含义: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教师属外部的精神力量;教师是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定方面,学生便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决定方面;教作为一种能动引导活动,学则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被导认识活动。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分数划分等级,而是应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重构和迁移来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认知的变化,客观公正地分析大学生某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肯定学习者的努力,指导并鼓励学习者提升与完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考评成绩,体现在学生档案中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是针对学习者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组文字描述,是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该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职业性向以及知情意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取向。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群体,重点支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机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发挥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形成灵活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视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进行设置和实施,而应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所有行为当中的成长、观察和指导行为。不应是一种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查缺补漏、因材施教的指导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也不是僵化的测评指标和数字代表的成绩,而是发展的、描述的、指向学生职业生涯与和谐人生的路标灯塔。

注 释

①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②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64

③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19

④袁小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2008(4):20~21

篇2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

篇3

【关 键 词】高职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的是技能型大众化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深刻而复杂的环境变化、思潮冲击,心理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复杂的环境同样对当今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学习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带来了重要影响。如何突出高职特色,适应新形势下人文素质培养发展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并存着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传统的择业观,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职业技能的应有型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职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抗挫折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就目前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职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因此,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积极预防和消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1.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育背景、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阶段高职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高职大学生一旦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其情绪,使其不能很好地面对理想和现实直接的差距。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其心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影响其心智健康发良的尺度,如感情与理智的尺度、冲动与压抑的尺度、要求与满足的尺度等等,这都是由于由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造成的,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2.高职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往往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大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赢得较好地就业前景,因此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成了高职大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心理状况,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考试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

3.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

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是制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认识存在着误区,这都是由于高职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造成的。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表现出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如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形成心理疾患,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4.高职大学生受大学环境的影响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大学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由过去父母的包办代替的依赖性和大学生活的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恋;高职教育过程更注重实践教育和更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带来的不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好坏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象的影响,转型时期诸多不良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影响,这类影响中的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有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成双成对,有的校园通霄上网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学生盲目追星、有的学生不顾家庭实际开销,盲目追求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扩大化现象,甚至长期拖欠学费现象的逐步扩大等等,都会对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1.高职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得不到较好的效果。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由于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评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就目前而言,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试,还是重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掌握,适当考虑课堂纪律和考勤,忽视学生学习的行动过程、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种忽视知识与能力兼得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2.高职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教学方式落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高职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难看出,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改下的高职教学模式不相符,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也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的瓶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较为单调,很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课程,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因此,合理设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4.缺乏教学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缺乏教学实践指导,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得少,有的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当作一种工具课来教授,忽视了实践性,仅重点讲解心理学学科知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的操作性阐述较少,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而指导心理健康的实践性活动非常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后,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四、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是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另外,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主要突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心理服务技能的培养。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现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心理教育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是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协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职业心理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与测试提供服务。理论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岗位环境心理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就业岗位挫折心理教育等。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提高心理指导的操作性,还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汇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如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与压力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等。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适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键。第一,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灵俱乐部、班级心理委员会等。第三,要开辟一些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在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橱窗等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不断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金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04).

[2]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3]焦子国.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2(07).

[5]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6]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篇4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均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在政策设计、制度制定、机构设置、课程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能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强领导和统筹,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朋辈等多级监控预防体系,组建了以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人咨询以及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不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预防性任务,更要立足于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建立终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只注重于知识的普及,并未以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处,但是,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上毕竟还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不能让辅导员承担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要理清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认识模糊。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优化不够

高校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三是开设一些专题辅导讲座等。从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目标还有待深化,还仅限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深层、长远、终身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名称也是名目繁多,内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教材没有规范限制,各高校的课程内容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尤其是各类相关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交叉重复性大,形成资源浪费。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课程内容衔接不够。在诸多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层次性,未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也千差万别,大班讲授,甚至多则几百人的大报告,使得课堂参与率极低,学生也不给予重视,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识的认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实践的锤炼。这需要学校要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消解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未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支持不够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未从学校育人全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缺乏统筹领导。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缺少阵地,缺乏必备的教育场地和心理健康测试软硬件。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财力,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考核评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保密,保护学生隐私,不歧视、不嘲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人员范围内实施疏导和治疗。

2.要坚持立足发展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当下现实的心理调适,更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教育目标,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3.要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发挥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体验。既要显性的主题教育,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实施渗透教育。

4.要坚持专业化原则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让心理咨询师包打天下。属于思想政治倾向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纾解,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通过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及时施治。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挂帅,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议程、进入工作规划、进入实际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档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班级、从班级到寝室、从寝室到朋辈的多级信息收集和预防干预体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要建立警示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有心理、情绪发生突然变化的,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现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时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以防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经常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教学目的,重点传授正向的理论和技能,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要以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方法为基础,构建涵盖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社会适应内容的课程,增加健康运动、舞蹈调节、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心理训练和团队辅导,提升教学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生动性。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教学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影视欣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整合教育内容以发挥合力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要发挥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担教育的责任。高校要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中的独立生活方式。要利用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作风。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明确奋斗目标。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生命,感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开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抗压能力。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活动精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要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融洽同学关系。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开展品位高雅的校园文艺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扫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通过实践锻炼以拓展素质

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锻炼心理素质。要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到工矿企业、到田野农村,到社会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去,开放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心胸,让学生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丰富学生在奉献他人中的幸福体验,增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成立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让他们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营活动,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训练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理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教学质量 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且应充分的认识到,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心理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心理量表的分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心理量表主要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且以自陈量表为主。自陈量表在课堂上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要求学生自行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与解释。投射测验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不防备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刺激探测其内心真实状态。投射测验不像自陈量表那样拥有标准答案,更容易反映个体自己内心的想法。[2]

2.心理量表的选择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这主要是由于自陈量表的条目比较具有针对性,其评定简单易行,同时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够根据条目的选项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而涉及到学生内心深层次的想法时,预防学生因防御心理而有所隐瞒,则可以采用投射测验。

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教师在选择量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哪一个心理量表首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毕竟心理量表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二,时间适度。课堂上的心理量表时间长短要适当,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一般来说,心理量表所占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第三,符合学生兴趣。课堂上的心理量表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进行测量。教师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心理量表,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另一方面是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量表,让学生感觉到该心理量表对了解自己有帮助。[3]

二、心理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调节个体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去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让大学生联系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后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如何去排除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烦恼,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当前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纯理论课兴趣不大,这更要求我们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由于心理量表是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合了实际,实用性比较强。

2.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得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课堂很轻松,在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知识也深入人心。一堂课的设置应该一张一弛,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当前有很多教师将心理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但声音比较吵,这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周围班级的教学环境。心理测量则是以个人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3]。心理量表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量表知晓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教师对测评结果的解析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并提供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关于自信心的量表测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原本我以为自己应该是自信心比较强的,结果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比较自卑,感触很深。因此在解析引导的环节中,同学们对提升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都很关注,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46-148

[3] 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2);204-206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引言

目前,在社会追求人才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作为对社会稳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高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各高校在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期间,还应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使得各种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此范围内,心理健康属于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

目前,在社会结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两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状态的关键因素,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娇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2)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A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个人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环境变化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了形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不仅仅指一种影响因素,应当从几方面来考虑:

社会环境。目前,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物质、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些影响,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素质与能力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就会受到一定的正面影响。另外,我国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缴费上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重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教育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健康,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教育,更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各高校应根据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这些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高校专业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纳入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教育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并依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高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状态。

五、结语

总之,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单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文中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困境 策略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教师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对人格和心理的培养。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易忽视,如此慢慢积累,很容易酿成悲剧。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等,都暴露了我国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严重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交叉体现在对挫折和失败的应对,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立能力。比如一些大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搞不好人际关系;一些大学生容易对自己进行否定,自卑心理严重;一些大学生因恋爱失败而丧失对生活的追求,自暴自弃;一些大学生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对未来丧失信心;一些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闭心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认知不到位、神经衰弱等方面。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教育中比较缺失的一环,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缺少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投入。一些高校根据自己特点开设了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学质量较差。

(三)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不规范

一些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中心门可罗雀,挂个牌子而已,有些学生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一些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心理医生的水平有限;一些高校将心理咨询中心充当面子,没有实质性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一般的心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还有一些学校领导干部兼职心理咨询师,还有些半路出家、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心理教师,这些都无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区别,但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社会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就会误导学生“三观”的形成,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采取合理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干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很好实现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枯燥单调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上课方式都存在较大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灌输心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为主,枯燥无味。一些心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意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学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讲解。还有一些高校通过组织心理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和对社会、他人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心理。

2.大班教难以做到深入细致地讲解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大班上课,这必然会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由于班上人数众多,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开展相关活动,难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深入。

(三)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但是辅导员常常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素养。辅导员虽然对学生生活最为了解,但却无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开设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心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上课,也可以在操场、野外上课,还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教师要注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比如设计人际交流、恋爱、婚姻观点探讨、学习策略等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二)加快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适当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评估,并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可以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服务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类似主题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展开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要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考评,打造一支强有力、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研讨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合适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经验的积累,重视心理专业素养的提高,摸索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一种比较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心理教育方法。通常每个学院的辅导员比较少,没有充分的精力对每位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进行了解。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可以省时省力地解决这个矛盾。此外,高校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比较强。教师通过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调整学生的心理,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隐私心理。还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讲座和心理分析,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持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跟踪,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并进行存档管理。大学生心理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事件。心理档案还要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职业倾向、智力水平等内容。通过心理档案,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监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周围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高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监督,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郭志波.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路径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05):57.

[2]黄锡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6):95-96.

[3]管雯B.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焦虑、班级心理气氛之间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589.

篇8

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2012年3月该校修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五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下,该校学生工作部(处)、思政部、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该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校教务处、思政部等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力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该校团委等部门积极扶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能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该校每年在五月至六月份结合整体工作安排,组织和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月活动。2012年5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在临潼举行,拉开了该校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普及健康知识。2012年特别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作了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热点问题·辅导策略》的主题报告会。还邀请了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咨询主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导师郑林科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完美幸福人生》的主题报告。在全校学生中组织了以“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我绽放”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和开展了以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各学院心理辅导兼职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了《国王演讲》、《听见天堂》等影视赏析活动。

篇9

一、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就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与偏差: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设置的浮动项目;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在“宁缺毋滥”的总原则基础上,将硬性要求(如专业、学历、科研成果等)与弹性要求(如综合素质、从事心理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并将之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不仅要在岗前进行,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常态化、定期化,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教师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此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预防性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等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

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规定学分和课时的统一的或有本校本地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调适技能。这是课程建设中最有效的途径,它具有系统、干预面广的优势。其次,还应开设依据年级采取“分层目标”的选修课,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点。此外,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承、招生群体都有很大差异,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

(二)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课、活动体验课、网络教学课和热点讲座相结合

在教学中需将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如人际交往中的“盲行”,使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体验“用心”交流,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其次、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师生、生生间互动平台,进行广泛的立体化教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开展参与式的特色活动、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课程的参与、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日常生活或热门影视剧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阐述和讨论,注重案例教学模式多样化;通过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行为训练,如在时间管理中创设“拒绝他人”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说“不”,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自我;鼓励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学生更具有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模拟、心理剧、案例再现等活动,使其形成正确认知,塑造正确行为。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