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

篇1

一、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国富国强” 

托马斯·R·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给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探求国富国穷的原因是一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傅军,2009)毋庸讳言,“国富国穷”是经济学最古老,但又是历久弥新的课题。这一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命题,所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将智力资源投入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8)曾感叹道:“国家间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问题,那么其他一切命题都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诚如卢卡斯所言,世界各国之间的增长绩效差异的确非常惊人。其实在更早的时候,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纳入增长模型(Solow,1957),并认为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全球经济最终会出现收敛。而现实世界中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之中,也即富国越富,穷国越穷了。内生增长理论试图弥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将技术和知识作内生化处理,这的确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根本上来说,内生增长理论仍然是静态的均衡分析框架,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关注不够。 

二、“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是发展经济学的切入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降,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为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发展经济学要以工业化和技术追赶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是一个历时变化的动态过程,主流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框架在解释这一动态问题时是有缺陷的。因此,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分析方法来阐释这一问题是更为合适的。作为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以埃里克·S·赖纳特(Erik S.Reinert)和张夏准(Ha-joon Chang)为代表的演化发展经济学可以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他们追随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传统,以生产、知识和创新为中心,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而演化经济学的技术追赶理论、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理论以及技术进步与制度匹配理论,可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在发展之初,都经历了一段通过保护国内报酬递增产业,以此追赶领先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保护主义,实现本国工业化和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从早期的英国、美国、欧洲大陆、日本,一直到最近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一模式一直得以复现。然而,同样采用保护主义手段推进本国工业化的拉丁美洲国家和南亚国家(如印度),却没有那么成功。因此,教师讲授时要特别强调,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虽然保护主义是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通过对成功实现追赶和追赶失败两个组别国家的比较经济史研究,不难发现,虽然都是保护主义,但具体的政策工具箱是有区别的。如果上升到机理的高度,那么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技术追赶进程中,要采用“好的保护主义”,远离“坏的保护主义”。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施保护主义战略,随着国内产业部门的壮大,实现了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良性互动的局面。而在国家层面,通过产业保护而发展壮大的国内大企业建立起了研发制度,加上政府支持的国家实验室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等的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得以建立,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和技术追赶。 

三、发展经济学要与时俱进和不断修正自身理论体系 

虽然发展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型工业化,但该理论体系也存在着时空局限性,因此,对其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作进一步的厘清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在讲授《发展经济学》时不能停留在用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层面,在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后发国家的追赶现象时,要同样注重对该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发展经济学很好地解释了历史上后发国家的追赶和欠发达現象,但放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新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它的政策工具箱是必要的。所以授课时必须讲清楚,在模块化生产和价值链断裂的国际分工新形势下,再加上TRIPS和WTO等国际规则体系的制约,传统保护主义的实施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此,笔者提出的“选择性专利保护”策略,可以成为后发国家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有效手段。而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技术不断趋近世界前沿,制度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以中国的政策实践为例,随着工业化进入后半程,技术也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因此,教师讲授时也要特别强调,中国应该转变发展战略,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与鼓励技术创新并重,从而实现国内经济良性大循环。 

在发展经济学学术传统中,保护主义之于后发国家工业化和技术追赶的重要性,是始终被强调的。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题中之义,在赖纳特和张夏准看来,选择和保护高质量(报酬递增)产业活动对经济发展而言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这也是其富国策中的核心观点。然而,这一观点成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即作为实施保护主义和选择正确产业活动的行为主体——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发展经济学没有深入展开。因此,教师授课中有必要将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发展型国家论”和发展经济学进行创造性综合,尝试将“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等概念纳入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而对其隐含的假设前提作一个较好的补充解释。除此之外,也有必要对国家自主性进行对内、对外两个层面的阐述,并丰富国家能力的内涵,将其细分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力、产业甄别能力、寻租抑制能力和政策动态调整能力。将“发展型国家论”和发展经济学两个体系加以融合,笔者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四、《发展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问题 

(一)比较经济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对当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发现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在追赶型工业化阶段必不可少的政策手段。无论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还是在追赶阶段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美国,可以说保护主义是一以贯之的。欧洲大陆国家的效仿和追赶同样体现为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德、法等国家除了运用关税手段,还禁止本国的技术人员外流,并向外国大量派出工业间谍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员。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同样是在一整套严密的保护主义政策体系下实现了工业化,并通过“逆向工程”以及“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手段,在很多技术方面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赶超。而在另一些国家,比如拉美国家在早期也实行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进口替代”战略,但此后工业化陷入困境,追赶绩效远不及东亚国家。笔者在讲授时给出的解释是:保护主义政策要随着工业化深入不断做出调整,也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追赶成功的国家都做到了这一点,而追赶失败者往往都陷入制度僵化,产业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获等困局。因此,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工业化和技术追赶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二)全球化时代专利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讲授时笔者指出,在新的全球分工格局和产业价值链高度分解的大背景下,历史上使美国和德国实现赶超型工业化的传统保护主义策略对当今的后发国家已经不再适用,加之1994年在WTO框架内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更加剧了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难度。在现有的WTO和TRIPS等全球规则体系下,当年帮助日本和韩国实现技术追赶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和“反向工程”为主的追赶道路也已基本被堵死。因此笔者提出,后发国家必须在借鉴追赶型工业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背景,制定本国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战略。 

(三)制度调整之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在课堂讲授中必须重视中国的政策实践。笔者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和政策实践为例,论证了工业进程中制度调整的重要性,进一步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笔者指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禀赋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大为降低,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有相当大的提升,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国内市场空前扩大。中国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和技术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由技术追赶阶段向赶超阶段的转换期,在这个关键转折点上,国内市场保护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灵活的关税政策、非关税手段和FDI限制等措施成功地保护了国内市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适宜性的本土技术深入推进工业化,并实现良性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参考文献】 

[1]Lucas,L.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Monetary Economics,1988,22(01):3-42. 

[2]傅军.国富之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篇2

一、坚持“实业兴市”是台州从先发到先转的必由之路

坚持:“实业兴市”,发展实体经济师顺应宏观形势的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三十年改革的经验和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不管如何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始终是经济的坚实基础;不管技术创新到什么地步,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表现。全省民营经济大会提出了“重投入、兴实体”的指导思想,把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来抓。台州作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

坚持“实业兴市”,发展实体经济师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资基础。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不牢固、不扎实,发展就难以为继,百姓就难以增收致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如果实体经济发展不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紧密结合实施台州“四大战略”,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势头经济上。

坚持“实业兴市”,发展势头经济师适应台州实际的需要。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基地、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建设沿海产业带、建设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些都是我市近几年的工作重点。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涵盖第一、二、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台州是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民营经济是我市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台州的起家之本、创业之基、创新之源,台州的中小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因此,坚持实业兴市,发展实体经济符合台州当前实际,也与台州长远发展目标一致,是振3兴台州的基础和关键。

二、坚持“实业兴市”,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要重振台州雄风,就必须要坚持“实业兴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重回台州在浙江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应有的位置。

1、要在理念上先行。针对我市当前经济增长对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依赖较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外向型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等主要发展问题,要牢固树立实业兴市、发展实体经济的理念,在政策上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于发展,把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投资于实业发展,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2、要在政策上倾斜。政府要制定出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可实施意见,在政策上倾斜,通过政策导向,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在人才和资金上更倾斜于实体经济,政策措施上更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上要更多向实体倾斜;二是要改善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依赖的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遏制资本炒作;三是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要让市场嗅到实体经济中的好处。要通过破除垄断等改革来保护是他产业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企业家精神。

3.要在转型上发力。对台州现有的企业,要根据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加速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好“扶、转、引”文章: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要在“扶”字上做文章,认真做好扶持、服务工作,促进其快速成长,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经济发展的“航母集”,努力把骨干企业变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变成产业集群,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上市;对一些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传统产业和企业,要在“转”字上做文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下大力解决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难题,特别是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好企业培育这一基础性工作,以此为抓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转型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对一些大项目、大企业要在“引”字上做文章,认真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通过全力以赴抓项目,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对接产业政策,围绕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延长链条、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引进和储备一批投资超亿元至几十亿元、上百亿、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却表全市项目建设部停步、不断档。要把引进和培育大产业大集团作为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靠“大块头”赢得“大收益”,占领大市场。

4、要在服务上着力。政府部门:一是要强化实体经济导向。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事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坚守实业求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制定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上引导企业投资和发展实体经济;二是要转变政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和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实体经济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责任在政府,路径也在政府。政府部门的主要力量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发展环境。具体而言,要着力创造十大环境:引导企业从“速度优先”回归“主业优先”,以正确的考核指标引领企业的政治环境;扶持重点由虚向实,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金融创新由远而近,形成支持经济的金融环境;加快人才和资金扶持,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人才环境;要把企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宏观环境;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营环境;扶助资金采用由“漫灌”式转向“滴灌”式,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环境;采取:“实体做虚”转变为“实体做实”的办法,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环境;加强对投机资本的监管,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法制环境;倡导企业价值观念由“投机致富”回归“勤劳致富”,形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文化环境。三要加强舆论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力度,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创业致富的渴望和热情,让全民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篇3

1. 正确认识经济金融的关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基层央行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认识, 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坚持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2.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基层央行要根据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结构,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衔接。

3.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当前基层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要突出重点,本着“保民生,促发展”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投放资金。一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从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对项目贷款进行分类,积极发展绿色贷款,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二是积极发展“小微金融”。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把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三是积极发展“涉农金融”。金融机构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支持力度,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乡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住房改造、贫困县地区扶持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保持涉农贷款增长。四是积极发展“民生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积极开办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优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让社会各阶层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4.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基层央行要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大力推广存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农户联保等,积极探索扩大农村可抵押、可流转、可置换的抵押品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努力解决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基层央行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等多种债券工具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5. 做好支付结算和国库服务,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益。基层央行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付结算服务,扩大现有支付清算的参与者范围和受益人群,进一步加快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大力推广网上银行、POS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和以银行卡为主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同时提高国库资金服务水平, 加快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核算体系优势,提高企业退税、财政拨款处理速度,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确保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资金及时、足额到账。

6.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基层央行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建设,积极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和推广信用工具、信用产品,降低金融和经济交易成本,不断优化信用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建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政、银、企及共享单位信息沟通平台和银企网上融资对接的平台,提高对接效率。并积极应用建设成果,使之成为银企沟通的“桥梁”,共建单位合作的“纽带”,政府决策的“智囊”。

篇4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帮助,扶持实体经济是银行的重要职责,本文就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实体经济 银行 信贷业务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继续开展这些工作,如何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做大做强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本文就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直接手段,更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和落实点。在当前,很多新生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新生企业(留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等)拥有很高的科技研发力量,也拥有自己的新近科技产品,是我国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这些新生企业往往在资金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他们资金链不够稳健,往往错失最好的商业时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能够充分保证这些企业的资金链稳健,从而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和腾飞。

二、投资行业选择方面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家政策倾向于持续推动保障民生、扩大内需、海洋经济、文化产业、碳金融等几个方面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以,在投资方向选择方面,当前很多银行将着重支持能源产业、交通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重点基础性行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型产业实体企业拥有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很多银行也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将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植的对象。另外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方向和政策,要充分把握好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还要充分保证发挥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支持三农方面

支持“三农”产业的发展是当前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当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重视对“三农”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例如,2011年来,作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中国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6.98%和62.34%,这个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历史增速以及当年整体贷款平均增速,这说明银行已经能够在信贷业务方面做到有方向,有重点地扶持实体经济,投资较为理性,相关数据显示这些投资的回报也颇为丰厚。随着当前我国城市银行的迅速发展,我国村镇银行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当前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银行要加强对村镇企业、村镇经济的研究,并和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国外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银行相互合作,专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领域,加强微型金融运作水平,充分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当前很多银行都开展了村镇银行业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资金支持的角度配合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等行动,不断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银行将加大资源投入,继续在中西部地区集中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和基层。

海外市场也是我国众多银行大展拳脚之地,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银行需要在创新产品组合、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在保障民生方面

在保障民生方面,银行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村企业搞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此外要重视农村的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改善民生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所在,例如中国银行就向全国推出了“银医通”,通过连接医院系统与银行系统,客户持银行卡可在医院内的自助设备完成发行诊疗卡、挂号、缴费等就医流程,缩短了老百姓就医的时间,为老百姓的健康增加了一道保护屏障。

五、扩大内需方面

扩大内需是当前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当前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政策,银行也加大对贸易型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二三线城市的贸易型企业要加大政策上的支持。物流行业是当期大消费理念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鱼目混杂,银行要对物流行业做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调查,甄别哪些企业具有发展潜力,考察的重点落实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水平、业务拓展能力之上等几个方面,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投资星辰急便那样的短命物流企业。

六、航洋经济方面

海洋经济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外贸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银行要继续重视对外贸业的支持,在支持的重点方面要从加工型产业向服务性产业以及科技型产业上倾斜。以往,我国加工型外贸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动荡以及发展国家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很多加工型外贸企业发展受阻,遇到了前所唯有的挑战,银行要对有用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帮助,并重点扶植管理理念先进、重视产品研发的外贸型企业。

七、文创产业方面

当前,文化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旋律,人们在享受三十余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十分重视当前文化领域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实体经济有所不同,要尊重各类文化形式的异同点,要尊重文化,重点落实在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发展,银行要有针对地对相关文化行业进行适当的考察,分析行业的内部结构和盈利模式,从而为这些企业制定合适的信贷投资计划。

很多银行从区域上考虑将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确保中西部地区公司贷款余额占比持续提升,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我国重点建设西部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努力,西部大开发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实体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开发空间。

八、小微企业支持方面

在当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点,更是难点。银行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加快信贷的审批流程,以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改善和满足小微信贷的工作机制,很多银行创造了类似于“中银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对信贷业务申请实行标准化、表格化的操作,充分提高审批的效率;对暂时或短时间内遇到困难的企业,银行要设立相应的信用恢复期制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最后的共赢。笔者了解到,全国范围内很多银行都推行了相关政策,助推企业的发展,成功地帮助各类小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企业)迅速成长。例如,中行专门面向影视剧制作企业开发出“影视通宝”产品,以企业影视作品的版权和应收账款作为抵质押品,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影视通宝”先后支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风语》、《梨花泪》、《悬崖》等电影和电视剧制作。

九、境外业务发展方面

此外,对海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我国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据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有各家银行推出的适合小微企业的专属创新产品就有三百余项。

首先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门类齐全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银行类似的产品包括全球现金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类产品、养老金服务、投行类产品等。这些产品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走出去的企业实现各类金融操作、员工薪酬福利管理等。另外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健全全球客户经理制,使每个“走出去”客户不仅有区域客户经理负责其在本地区或国内的业务管理,也有一名全球客户经理协调企业“走出去”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业务需求。

篇5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关系;互利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定义

所谓虚拟经济值得是一套价值系统,经济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物资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其中物质价格系统是通过成本和技术来制定价格的,而资产价格系统则不同,它是指以资本化为定价基础的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虚拟经济。狭义上的虚拟经济之的是金融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虚拟经济的复杂运行过程包括金融资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之间的变化过程。广义上除了金融,地产等,还应该包括体育竞技等等。

实体经济的定义则相对简单,指的是人类通过利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是物质或者精神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首先,虚拟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无论是银行,债券,股票,还是之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上衍生而出的事实不可否认。虽然虚拟经济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其依然是产生于实体经济。其次,虚拟经济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收益,通过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可以将自己的产业无论是经营还是资源配置达到一个很理想的状况。再次,虚拟经济依托于实体经济来发挥效益,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在没有与实体经济这个平台结合的情况下,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然后,虚拟经济种与遇到的问题,对实体经济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连锁反应,同时,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是一面镜子,实体经济的问题在虚拟经济中也能看到。最后,虚拟经济看似独立,但是如果虚拟经济出现严重失衡,会对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

首先,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只有高度市场化和成熟化的实体经济下,虚拟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基石,是前提,是根本。其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扩大化的前提。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虚拟经济的扩大化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再次,实体经济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市场渗透范围。实体经济某一方面的迅速发展对于这个方面的虚拟经济就会起到额外的刺激作用,也会连带起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虚拟经济的业务扩大范围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最后,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而言是推行新项目的风向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不同方向需求的时候,虚拟经济可以很好的补充完善这个需求。

四、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特质导致其发展方向和衍生出的经济产物距离实体经济渐行渐远,从而导致两种经济体制的剥离和难以相互促进,同时也增加了虚拟经济产品的风险性,也同时极大的降低了虚拟经济自身的稳定性。

首先,虚拟经济因为膨胀进入市场之后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衍生效应,虽然对虚拟经济的收益大幅增加,但是极大的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同时也会对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其次,虚拟经济的失衡发展会导致资金和生产资源配置的失衡,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发展无力,资金周转困难,而使得大批企业的破产,大量企业陷入困难等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再次,虚拟经济因为跟实体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无法很快的察觉经济过热的现象从而做出及时的调控,这样使得经济的可控性下降,对于调控控制市场和经济十分不利。

五、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原则

首先是平等对待的原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要发展,齐头并进,不能厚此薄彼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其次是协调发展原则,也就是说不但要两种经济模式都能独立的完成发展,更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变得协调,不要对对方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再次是互利共进原则,也就是说在相互不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相互的调整与合作使得两种经济模式都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最后是协调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切以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大趋势为前提,提高总体的经济发展为原则来协调和处理。

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首先,要重点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同前面提到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成熟,产业与技术结构不合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好政策和扶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备,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做好完全的准备应对虚拟经济的冲击。

其次,应该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发展虚拟经济,从而促进和完善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很稚嫩,抗压能力还很薄弱,控制虚拟经济的经验还有所不足,所以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时候要注意小心的引导和及时的控制,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促进提升。

再次,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想象,虚拟经济的膨胀性和不稳定性,如果没有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监管体系,如何能做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发展,同时,制度的建设也不能落后,要形成一套适合国情和国际形势的规范操作,从而达到两者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篇6

党委、政府按照党的十和全国“两会”精神要求,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规定》,内容包括准入条件、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收费政策、要素保障、政务环境等7个方面70条支持政策措施。

内蒙古72%的人口集中在县域,至今尚有1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大部分自然资源分布在旗县。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发展县域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大有空间可拓,大有前景可为。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农业银行县域资产业务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对提升市场份额,稳定存款,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是存量客户缺乏好项目的支持,贡献度在减少,新增加客户数量不明显。二是同业竞争能力不强,有被边缘化的态势。作为增加金融服务需求的有效办法,地方政府、内蒙古银监局都鼓励加大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特别鼓励在县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仅农村信用社2012年底存款余额为2314亿元,贷款余额1503亿元。包商银行2013年已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80多亿元。提升县域支行同业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信贷风险识别存在难度。县域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提供报表数字不规范、抵押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加大了农行进行风险识别的难度。

另外,缺乏坚定的意志信念。在一定范围内,个别基层行部对县域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支持存在分歧大于共识、担心大于信心等的问题。有的基层行在没有真正识别风险的前提小,把回避风险作为不作为和慢作为的借口,存在不敢做、不想做、不愿做的问题,且对积累形成的一些问题和难题没有彻底解决与有效突破的办法。客观存在的业务授权、流程优化、产品创新、渠道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三、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的机遇

加快发展县域业务,机遇难得,任务艰巨。总体讲,内蒙古县域客户资源丰富,农业银行又有政策的、历史的、客观的、得天独厚的县域业务发展优势,只要举全行之力、集全行之策,完全可以做好这篇大文章。目前全区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氛围很浓,对县域业务关注度极高,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县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证。同时农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只有在准确识别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县域业务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支持的主要措施

农业银行在县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要与自身领军银行的职能定位相适应,要“找准、做实、出亮点”,从县域经济崛起中挖掘机遇,从实体经济壮大中抢抓机遇,要与客户共同成长。要显示国有大型银行的大气魄、大担当、大作为精神。

(一)调整转授权,部分下发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权

择优向二级分行转授500万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促进资源富集,基础管理好的县域支行做强做大资产业务,拉动其他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修改完善费用、绩效工资、产品计价等管理办法

在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上,要求各二级分行对支行,支行对网点,二级分行对支行对团队、支行和网店对员工,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激励机制。

(三)积极探索扩大抵押担保的范围

抵押物的总体要求是合法、足值、易变现和可转让。内蒙古各县域地域特征差异巨大,根据总行、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自治区政府有关意见及要求,同时学习同行的先进做法,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合作,积极探索推广知识产权、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种形式的抵质押担保贷款方式。要优化担保方式,完善风险体系。要优选区内担保能力强、管理规范、风险控制手段先进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合作,共同负担风险,积极解决县域实体经济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与负债业务同步,在资产业务中要同样树立“挖、拉、抢”的思想,改变贷款业务坐门待客的消极思想观念。二级分行要给各支行下达挖掘同业客户的目标任务。按照“优中选优”原则,重点支持三级核心客户与优势行业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型中小企业。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策”原则。针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和“短、小、频、急”的资金要求特征,切实加大“间式贷”产品投放力度。提高办贷效率,确保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实现“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

(五)组建支持县域非公经济实体服务团队,开展服务县域经济实体活动

对辖区企业进行摸查,列出名单,逐户营销,对没有与我行有业务关系的客户,要制定挖掘目标,逐户开展上门营销。各县域支行要对县域经济效益良好的商品流通市场、县域大型商场和连锁经营超市要进行重点营销。同时要紧盯当地特色产业、优质项目抓好营销拓展,年内每旗县支行要至少选择2-3个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客户进行信贷支持。

五、强化风险意识,确保县域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鼓励和支持非公实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风险控制对加强贷款投放,巩固和扩大县域支行对公客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重视客户的培育,提升经营层次,在部分二级分行成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将重点中小微企业纳入二级分行直管客户范畴,逐户制定客户营销、维护及风险管理方案,增强企业抵抗信贷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人,各旗县支行长是风险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重点是提高风险管控的精度、深度,务必守住底线。要对中小企业的人品、产品、押品进行把控。各部门要按照信贷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认真调查、审查借款人的资质、还款能力和现金流等,严把客户准入关。

篇7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第一,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海市蜃楼”。第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随着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必然会推动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发展好坏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程度。若实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则说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实体经济要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无论实体经济采取哪种方式融资,都与虚拟经济产生联系。其次,虚拟经济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轨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若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若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则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因此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第三,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状况,而且还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就是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筹措及循环状况等,而这些都与虚拟经济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二、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与结构性矛盾

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黑龙江省退出计划体制最慢,融入市场竞争体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二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一重等,大多是苏联时期的援建项目,是在“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企业债务、办社会和冗员三大历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响了企业重组。黑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大庆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调减150万吨原油产量,国有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远未到位。虽然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盈利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地方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协调和服务。中直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税达1620亿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导致地方GDP虚高、收益较低。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黑龙江省主要工业产品有28种,其中高端产品仅有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和微型计算机4类,数量比较少;属于原字号的产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种有色金属和天然气4类,但对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度达到90%以上。三是产业链过短,如一条包括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和碳纤维设备等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还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阳能产业中,多晶硅生产、组件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产业链一体化还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路径依赖性强,技术创新水平低

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在发展观念上,一直以来在谋思路、摆项目时,只是在油田、森工、动力、煤城、军工等固有定格中形成思维定势,很少能够突破创新。在发展出路上就是依赖煤、木、粮、油四大自然资源。在发展动力上,过度依赖国有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实体经济发展慢,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黑龙江省只有1/3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个别企业里,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设备仍然在挑大梁。受体制、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实体经济遭遇虚拟经济的严重挤压

近年来,黑龙江省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在暴利的吸引下,在宽松的融资手段的支持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致使房价虚高,致虚拟经济过热,投机盛行,社会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这将挤压生产资金,导致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和研发的企业和资金减少,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抽出大量资金从事资本投机,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助长投机风气。这不仅会增大黑龙江省虚拟经济的泡沫,而且还会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断裂,将会对黑龙江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打造一个真正讲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也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近年来,针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要打造更加重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积极聚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培育开放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区域软实力。三是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二)为实体经济创造盈利空间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要让市场嗅到实体经济中的好处。通过破除垄断,保护实体经济的生产积极性;收入分配更多向劳动者倾斜;着力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此外民营(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对生产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施减税、减费、减负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

(三)继续深化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着力解决产权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指导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现集团层面产权多元化。支持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加快资源整合,实现战略转型。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与央企、民营大企业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改革。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环境设施建设,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有重点地向符合产业政策的相关企业倾斜。进一步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主体,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支持龙江银行、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地方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实力。

(四)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篇8

关键字:货币政策;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33-03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前要充分考虑与新的经济现象的适应性,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导致经济虚拟化程度提高,乃至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的背景下,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调控应当成为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货币政策面对历史和现实的难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协调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到1928-1929年间的股票市场空前繁荣,使得美联储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既应当通过提高贴现率来放慢繁荣,但也需考虑不抑制厂商和个人的合理需求。最后,美联储在1929年8次提高了贴现率,但过度投机的市场狂潮已经产生,联储的行动只是加速了股票市场的崩溃,促使经济陷入萧条。汉密尔顿1987年的研究表明,“毫无疑问,美国在1928年开始的时候采取了一种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影响1928~1929年的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股票市场”。

80年代后期的日本、北欧等国家股票市场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在推动股票市场的泡沫和未能及时阻止资产价格进一步增长的问题上,日本中央银行一直受到批评与指责。

90 年代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股票市场走势明显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引起了有关决策部门的普遍担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多地考虑股票市场的因素。

中国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控制通货膨胀的“软着陆”之后,出现了实体经济持久的通货紧缩与股票市场5年的牛市。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协调的现象应当引起决策当局的关注。

这些经济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协调,使货币政策进退维谷。正因为如此,各国中央银行开始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在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着力研究货币政策如何调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一致,以期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经济金融化的重要延伸。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是有价证券的出现标志着经济虚拟化的开始。生产资本本身是商品,它具有价值,而有价证券是一种凭证,它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它的收益派生出来的虚拟价值。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标志着经济虚拟化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出现了互换、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它们的价值是由有价证券的虚拟价值再次派生的虚拟价值。

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但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拿股票而言,它是虚拟资本的化身,但是,一旦它所代表的企业的亏损甚至资不抵债,股票的价值也必然荡然无存。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全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良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二是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股票、债券、股票置换、控股收购等交易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张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资产证券化、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四是,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动摇社会信用基础。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三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如果虚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监控,新兴市场开放过快,使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经济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一旦破裂,往往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突破口,引起金融资产价格暴跌,本币贬值,银行呆坏账大量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匮乏,甚至引发通货紧缩,实体经济大幅缩水,失业增加,需求萎缩,国民经济走向衰退。

(三)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组合

在经济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价格稳定这一角度出发,分析经济的运行状态,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因为其分析对象只是面对实体经济,则商品与劳务价格的涨落只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情况。但是,在考虑虚拟经济系统的价格运行以后,则就会产生如下四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病态运行的极端的组合(见表1)。

第一种:双高,应利用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这种情况一般见于经济周期中复苏后的上升、繁荣时期。我国在1992-1994年间曾经出现了高达20%的通货膨胀率,股票市场也是出现了巨大的泡沫,从1992年初到年中,上证指数从300多点涨到1300多点,国家在1993年开始整顿金融秩序,提高利率,收紧银根,在1996年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第二种:实体经济高涨,而股市运行低迷,此种情况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较少见,多见于金融结构不完善或不对称的国家,需要做的是对资本市场进行制度性的变革。

第三种:双低,股市低迷,实体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经济陷入谷底。这种情况在经济周期中的萧条时期经常出现,此时的利率已经较低,真实利率甚至为负,积极的货币政策作为不大,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会发挥较大的作用。

第四种:实体经济运行正常或通货膨胀率较低,而金融资产价格高涨,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经济问题。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 8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 90年代末的美国的新经济,1996年后软着陆的中国的经济,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三、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

(一)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协调机制

1.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费雪效应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又称之为“正反馈原则”。

官方利率的变动对长期利率变动方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长期利率受当前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平均值的影响。因此,长期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官方利率变动对未来利率预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重要的是官方利率变动对长期利率的实际效应,部分的取决于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2.利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金融资产价格的预期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人们的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的,当预期利率下降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人们更多地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需求增加,金融资产价格趋于上升。

在我国,现行的利率制度虽然使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但股市在利率的每一次调整前后都有一定的波动。

3.以利率为解释变量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协调机制。在市场利率无差别的情况下,假设经济主体是风险中性的,可知如果投入虚拟经济体系的收益大于投入实体经济的收益,则大量社会游资会向虚拟经济体系集聚,引起股票等虚拟产品价格的上涨。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无法合理地调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货币供应总量也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见图1),通过选定调节利率来达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理想的均衡点E是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实际产出率等于潜在产出率,通货膨胀率和金融资产价格指数的变动及预期变动均为0。这是现实中没有的,但应当是货币政策追求的目标。

于是,我们可以以E为中心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区间,如图中的E区所示,在此区域内调节利率以使偏离均衡点的金融资产价格指数或通货膨胀率收敛于E点。因此,在一个相对运行平稳的区域内,中央银行应当以短期利率为操作目标,长期实际利率为中介目标。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决定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方面。即货币政策不再以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考虑金融资产价格的走势,防止过度波动。

但是,如果出现的是实体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走低,而股市一路走高,利率的变动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当过度偏离以后,就会出现如Ⅳ区所示的AB曲线所示的点A与点B同时出现的情况,就会陷入利率困境,提高利率以抑制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同样会造成更严重的通货紧缩。

而且,利率的小幅提高,有可能使得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实体经济,流向收益率高的足以抵补资金成本的股票市场,不足以阻止虚拟经济的继续膨胀,却严重地伤害了实体经济。如果是大幅提高利率,高到大于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则经济实体可能无法承受。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总量以外的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当局能否调控虚拟经济,将一方面取决于金融当局对银行信用的控制,即控制资金流向;另一方面是能否合理地引导参与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的预期。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重要性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股票市场和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整保证金比率和股票质押贷款比率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从而起到调控股票市场运行、间接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作用。

2.道义劝告、窗口指导与“喧嚷操作”。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过度偏离的第二个反应机制是货币当局及时宣布货币政策的意图,使金融市场反应货币政策的意图。通过对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进行规劝之类的喧嚷操作,用以宣布货币政策的意图,然后按照市场的变动情况来进行操作,一般不会对实体经济构成危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投资者对股票价格未来走势的预期而挤出股票市场的泡沫。

参考文献:

[1] 秦池江:《协调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人民日报》,来源于国研网。

[2] 孔祥毅:“经济泡沫的金融根源”,《金融时报》理论版,1999年9月11日。

[3] 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 [瑞典]维克塞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篇9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95-02

1 实体经济的背景和特点

1. 1 实体经济的背景

近年来国际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连续不断,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这不仅对其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损害,还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决策者都在寻求生存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才是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必然选择。

1. 2 实体经济的特点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对于两者的概念学术界有争议。但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主要是针对金融和房地产而言的。实体经济是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有:有形性、主导性、稳定性、载体性、下降性。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2 发展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

2. 1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的发展思路和理念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灾难。使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直至相关产业链受到冲击和影响。加上原材料涨价、成本上升、融资难等,使本来处于困境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到2008年6月底,中国有6. 7万户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倒闭状态,造成工人失业。中国政府应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把经济增长重心转变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调整出口和内需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技术和创新,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投入,这已不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

三是融资难度大问题。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资金供给紧张,它们规模小,又缺少抵押担保,银行贷款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加之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难度更大。

四是国家税负水平偏高问题。近年来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税负过重,国家财税增速快得惊人,这种高速增长与中小企业困境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国家的财税政策,应保证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以及整个经济的活跃。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学院2011年5月的报告显示,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目前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从而压缩了企业的赢利空间,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虚拟经济的投机和暴利影响实体经济问题。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点。近年来社会上炒风盛行,吸引了不少人包括小工商业者加入到炒的队伍中来,有的一夜暴富,有的一夜商铺关门,也有的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致使实体产业“空心化”,破坏了实体经济发展。

2. 2 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定基础”。这是当前中国的宏观政策目标。有了目标方向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帮助、倾斜,加上企业的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中国实体经济一定会健康发展。

二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和环境。中国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有稳固的社会基础,有较好的财政状况和足够的投资能力。同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大量的投资空间可以消化日益增加的产能,为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平台,也是稳住就业的关键。

三是有庞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中国实体产业包括中小企业已有4000多万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在当前形势下中小微企业虽然有些困惑,但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国家政策的帮助扶持下,健康发展的形势指日可待。

四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国务院研究对中小微企业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中小企业基金,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关支持的投入,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如广东省2012年财政用2. 5亿元作为支持基金。

五是国家制定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继续清理、取消或减负涉及中小微企业的收费,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科技、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协同与配合,不断完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3. 1 发展实体经济,转变政府的思路和观念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国政府应尽快清除美欧已经扭曲的财富路径对经济发展观念的渗透,摆脱现在的增长方式,要扭转思路,转变观念,把生产力、资源都转到实体经济上来。要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实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要鼓励国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2 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要尽快调整国家的依赖投资、出口、低成本资源及要素的高投入经济增长模式。无论政府和企业都要扭转思维惯性,改变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扩大内需,降低外需出口。尽快实现增长方式向依靠深层技术革命与理性消费驱动的轨道切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 3 发展实体经济,国家要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国务院研究对中小企业进一步予以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中央设立中小企业基金150亿元,每年安排30亿元资金,五年安排150亿元的总额度,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安排、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 4 发展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增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在商业银行之外,发展专为小微型企业服务的机构。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微型企业,还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社区、居民和“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3. 5 发展实体经济,减轻中小型企业税费负担过重问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税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同时要求延长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采取积极行动,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松绑,依法给予中小微企业行政收费、社会保险缴费、土地价格优惠,治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更好地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

3. 6 发展实体经济,防治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投机和暴利

加强防范和控制虚拟经济,必须有效遏制投机、消除暴利。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震荡,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并产生负面影响,如房地产行业、金融业的投机和暴利,一旦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支出紧缩,总需求萎缩,将造成宏观经济持续衰退。所以对虚拟经济领域的利益回报,必须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如房地产、股市、金融市场等,凡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都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制度予以约束和规范,必要时可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干预,确保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7 发展实体经济,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建设

根据国家的现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科技、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协同与配合,不断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仲伟. 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篇10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曾提出有关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理解,认为虚拟资本是那些没有黄金作保证的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即期票)、不能买卖的商业证券(即汇票)、能买卖的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以及地价等,它们以生息资本的存在为前提,由货币转化为利息,根据固定利息量和利息率推算出资本量,而现实资本则是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即在现实经济生活的生产和流通中发挥职能的资本,它在资本循环和周转中表现为运动不息的货币、生产和商品资本。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遵循劳动价值论的规律,受单位商品价值变动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所谓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持有和运动,既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又包括由金融创新所派生和组合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实体经济的特征跟社会生产再生产、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经济现象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它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所依赖的坚实经济基础。而虚拟经济是从根本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的,它主要存在于金融业,此外房地产业具有价值相对性,保险业具有经济虚拟化、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都部分具有虚拟经济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是虚拟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在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品在95万亿美元左右,股票债券等有价证有约65万亿美元,而实体经济只有30多万亿美元。这体现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新浪潮(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化、金融不断深入与创新)条件下的虚拟经济将进一步扩张的历史背景。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货币的出现和信用的发展为前提的,而货币与信用则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因此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在实体经济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经济主体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正是为了规避实体经济活动风险的需要,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所以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实体经济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虚拟经济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一定的实体经济活动规模决定了虚拟经济规模不可能无限膨胀。

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资本价值量的可变性以及资本追加和撤回的便利性与随意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它具有降低风险、增加流动性等功能。以股票市场为例,股票所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被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了,而股票本身则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转让,成为与其所代表实际资本相对应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同时这些股票又可能衍生出股票期权、期货合约等高级证券形式,这些就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套实际资本相对应的就可能是几套甚至几十套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其一部分利润可以大幅度地脱离相关实体经济的利润率。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即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基本工具。虚拟经济通过有效的信息揭示及相应的金融创新,可以处理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激励问题;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使虚拟资本可以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的不断上升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虚拟经济则可以其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全社会的沉淀资本就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如银行系统通过储蓄存款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贷款、投资等方式让企业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满足其进一步发展之需。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的拓宽、融资技术的提高、融资成本的下降,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更通畅、更便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

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各项投资经营活动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当经济发展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时,据统计我国2001年末境内股票融资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仅为9.15%,这不仅使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企业的利息支出使成本开支上升。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则为风险转换为现实收益提供了转换机制,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如果没有多种多样的保值方式和避险手段,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就只能自己承担风险,从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

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实物资产商品化、证券化,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实物资产转让的困难,更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产权的分割、转让、组合和控制等手段加速资本流动,促进企业完善组织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组织形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财务制度、奖励制度更加健全。由此企业处于股东的监督、股票价格涨跌的压力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制约之中,只有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在发行市场上筹集到大量资金,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合理的财务结构。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虚拟性更强,自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风险性更大,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使较小资本控制几百倍的资金,有着明显的放大效应从而加剧风险;稳定性更差,同实体经济比较而言,影响虚拟经济变动的因素更多,其稳定性更差。如果虚拟资本在现代经济中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虚拟经济若以膨胀的信用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使得虚拟资本交易的利润和风险成倍增加,在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心理影响下易造成投机猖獗,谋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会使微观经济主体陷入流动性困境,带来经济动荡甚至是陷入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受到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体现。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

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人们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将使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破产频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帐。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提高利率又会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一旦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支出紧缩,总需求极度萎缩,将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还会掩盖经济过热

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着双重价格机制,在经济过热时期的通货膨胀会从商品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其间股价一路攀升,通货膨胀通过股票转移到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掩蔽式的通货膨胀,由此掩盖了经济过热。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资产投资和交易的回报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国有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以及国家所有制进行调整,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要使国有资本活起来,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应通过政策性扶持、鼓励民间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范;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范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由于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虚拟经济的扩张程度加以控制,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引导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

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

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我们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参考资料:

1.孙执中,当代西方经济分析[M],商务印书馆,1994

2.成思危,要重视研究虚拟经济[J],中国经贸导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