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语文教学经验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堂教学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初中老师普遍反映很多刚刚送入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感到压力和不适应,而且其中包括些在六年级时语文学习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其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没有做好小初衔接工作,导致学生直接将小学的学习方式带入到初中课程中。因为过渡工作做得不到位,致使课程学习上的不适应,在知识储备方面也没有达到初中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工作之中,必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做出更好的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通过小初语文差异性 引导学生学习习惯

因为六年级作为小学和初中的重要衔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首先必须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之处。基于六年级的特殊性,其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完全按照低年级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慢慢渗透进初中的语文教学以及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初衔接中,做好过渡学习的工作。

根据初中语文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前对学生做好相关的能力培养工作。初中语文学习的难度,本身就有很大的增加,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文体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的还要有更高的要求。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多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因为低年级孩子普遍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们就听什么。但对于初中语文,就不只是要单单听老师所讲的内容,还要进行自主分析等学习方式。要对同学们阐述勤学好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等观点得重要意义,意图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不能只是学习老师讲的东西,对于老师没说过的就不去分析补充。而是要在学习中有自主性,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当有问题时要学会自主分析,可以通过搜集查找资料的方式和不懂就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

当学生升入初中之后,除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考察的生字组词以外,还加入了阅读理解能力,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以及写作能力的考察,使学生会感觉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甚至会感到茫然。所以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才能使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有很好的衔接过渡,不会觉得手足无措。

例如在s版小学六年级教材《将相和》的授课中,首先让学生从题目开始分析。引出问题,将是什么意思?相又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而“和”又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和”?等等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读课文,将重点生字和生词都标注出来,让学生知道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意思,当文章都通篇读过之后,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

首先让学生们分析出文章主要有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三要素,又都有着什么样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故事又都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了解总共有三个故事。先分析第一个故事,可以从中找重点句子,扔出问题,要学生们学会分析,例如分析文中“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玉一块撞碎在这墙壁上”,这里的撞是真撞还是假撞,明明蔺相如答应过要把玉完好的带回赵国,为什么又要撞碎。可见是假撞,是用假话在威胁秦王。那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性格特点和怎样的精神品质。等进行一系列分析完之后,再对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赵王是什么情况下动身去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在紧急情况时是怎样应对的,又展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故事,为什么廉颇要挡蔺相如的路,是什么原因使廉颇觉得自己是错误的,蔺相如躲着廉颇是真的怕廉颇吗,最终的故事结果是什么样的,分别体现了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等等问题的分析。

总而言之,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低年级的读课文,记生字、造句、组词这些基础语文知识。而是在这些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之上,加上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使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进而对于之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可更容易地接受。

三. 结束语

六年级作为小初承上启下的端口,不再等同于低年级的教学,而是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地方。首先我们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可以从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方式中转换出来,包括预习、复习,自己从中找到问题,并学会找资料或求问的方式进行解答,自我补充知识量。其次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根据日后初中语文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孩子升入初中后能对初中学习节奏能尽快适应。要以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和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为教育核心,加强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篇3

一、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五认真”水准,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用心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各年级老师认真备课,尽量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出本班学生特点,备出新意。特别是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将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积累心得与年轻教师共同分享,不断完善备课、上课。为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上课前,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中有法,手中有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主要环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法,写好动态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组内教师能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2、积极参与活动,提升教研组形象。

上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研组内,我们积极在组内开课,进行组内学习,由胡静乐、张银雪、潘连飞、丁丽娜、金建星、周雪曼等七位年轻教师上课。在课前他们充分准备,从选课,研究上课内容,到训练学生,他们一丝不苟精心设计。在大家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下,分别呈现了非常优秀有效的七堂课。

反思是新时代教师进步的基础。本学期,我们加大了反思力度。老师们除了能真实地记录自己平时教学的随感、随想、随得外,还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一学期来,教研组和备课组组织老师们开展了多次次评课反思活动。老师们在反思与研究中得到提高,在反思与研究中得到发展。

二、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成就斐然。

年轻教师要成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在更高的平台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高段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县“书香伴我行”征文比赛中也获得了二、三等奖,在“童心习作”中获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在县组织的“第七届新华杯征文”比赛中,经过老师们的辛勤指导,也将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还举行了二、四年级的写字比赛,为迎接下学期县写字比赛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1.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已注入新的生命,课堂上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课堂上很多现象都是不可预测的,于是,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生成。怎样让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做得还很不够,这也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也是我们最难把握的问题。我们要引导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行动研究,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2.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养,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学研究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相信我们语文组将再创辉煌。共2页,当前第1页12

附:教研组公开课汇总表

时间

姓名

年级

课题

胡静乐

四年级

《呼风唤雨的世纪》

张银雪

四年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潘连飞

四年级

《搭石》

丁丽娜

五年级

《与书中人相遇》

黄晓理

六年级

《老人与海鸥》

金建星

五年级

《开国大典》

周雪曼

六年级

《金色的脚印》

篇4

一、基本情况概述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所以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尽量去了解他们。我发现班上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了大多数,我备课时就要注意到这点,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二、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我一向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经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课前能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和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教案详细。上课遵循科学的教学程序,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工整,条理清晰。根据六年级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分散知识的难点、突出知识重点,达到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当然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后能认真仔细地批改作业。同时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比如公开课、到外校学习取经等等。每个学期均能对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汲取经验教训。

三、想法设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小到大,我就讨厌老师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解。老师的语言干巴巴,如若音色还不好听,或是男不帅,女不靓,表情不丰富,对于不是学习很勤力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受罪,整节课肯定是坐如针毡。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我总是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语文学科,语言为主,老师的语言不生动,何能吸引学生呢?遇到词语句子的理解,我总是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念到名字的学生---多半关系到听讲不专心的孩子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而其他学生一听到老师讲解中提到同学的名字,自然也会关注,效果肯定要好狠多。对于学生回答中的好词好句,或是能体现其平时大量阅读的结果,我都是赞不绝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让他们知道,只要进行大量的,健康的阅读,必定会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

四、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踏上教师这个职业就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先得有一桶水。因此我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我还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书籍,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在利用多种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它的无穷魅力丰富了语文课堂,让语文从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寓学于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突破口,经常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课外阅读竞赛活动,成语故事会等,让积极探究、争辩,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狠抓课堂常规的落实和班风学风的建设。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通过狠抓班风学风的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所任教班的语文成绩,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教学质量也达到了要求。今后,还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

篇5

一个学期以来,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和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研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有工作上的欢乐,也有工作上的苦闷。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教育教研的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班上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语文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篇6

一、反思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师生眼中的快乐语文

随着苏教版教材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老师们欣慰地看到繁难的练习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运用型练习,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实用性。新版教材也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见,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些是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语文基本技能。让活泼可爱的小学生能说会道似乎远比繁杂的练习容易得多。这些简单的要求与小学生活泼的天性紧密相连,使语文变得多彩起来,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沉香救母》、《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美丽传说与经典故事让小学生百读不厌,大大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让语文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动画片的再现。而《桂花雨》、《姥姥的剪纸》则带领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着童年纯真的乐趣,感悟着成长中浓浓的亲情。

2.教学中语文的困惑

语文的成长和师生的成长脱节严重,语文教学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材与师生之间有着明显的距离。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仿写小诗、创意广告词,会申诉、辩论,能演讲。可是大多数语文老师还停留在过去反复练习的氛围中,何况老师的素质仍需提高,语文难教、难学就不奇怪了。有些题目语文老师未必能完成,学生更无从下笔。语文的写作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让师生无所适从。也许教材编写者的创意与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中却缺少可操作性。就我所教的六年级来说,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特产,这些作文练习让师生都无从下笔。农村的学生视野比较窄,别说什么名人了,连什么是风味小吃也不清楚,这样,学生怎么下笔呢?语文中的这些难点一直困惑着师生,他们只能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着前进,在学习中成长。

二、呼唤构建自信与爱的语文

1.充实自己,增强自信

教师不能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一潭死水,而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把语文教活,教出精彩,教出活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我觉得语文老师除了不断读书之外,还要多动笔,会写作,善写作,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时要关注现实,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电视里关注公益广告,在网络上搜索各种知识,使自己的谈吐有趣味性、知识性,做到信手拈来,皆为所用,对学生有所启发,这才是语文老师的风采。

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删繁就简

小学阶段的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不能人为地拔高要求,增加语文教与学的难度。如在教学习作《家乡的风味小吃》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风味小吃,我启发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吃的菜,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拿手的菜,然后把它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写清楚做菜的原料、做菜的过程、菜的色和味。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将其评选为家乡的风味小吃。这样,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可写,也写得清楚明白。通过这些删繁就简,适当降低要求,转换形式达到目标的做法,学生开始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思考,而不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讲解。给予学生自信,是语文老师应该达成的主要情感目标。

3.真情朗读,感动自己,感染学生,播撒爱的种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这点,我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为每篇课文设计了主题词。如《姥姥的剪纸》的主题词是亲情,教育学生珍惜亲情,感恩长辈的关爱,回报他们的期待。《草原》的主题词是团结,教育学生致力于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大家庭,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多方面的主题词,如感恩、坚强、乐观、奉献等。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同时抓住重点词“感恩”,告诉学生生活的天空不会永远是晴朗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怀着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霍金就是我们的榜样。之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与霍金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如桑兰、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爱之链》中的乔依的遭遇让学生懂得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这样,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领学生感受生活,感恩生活,微笑着面对一切,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主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字的朗读。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学生,教师真情的朗读是情感教育的基石。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真情的朗读引领学生欣赏文字的魅力,感受爱的教育。

篇7

【关键词】插图 语文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74-01

插图,也叫“插画”,具备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特征,能够依托于可以看见、可以感觉、可以想象的画面影响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以真实、形象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精彩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大多使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插图恰好填补教材文字抽象描述的缺陷,形象地再现教材里的人物特征、精彩情节,清晰反映教材描写的情景,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刻领悟教学内容。以下,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供借鉴。

一、以图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关注力,营造一个较为融洽且具有感染力的学习环境,通过有效使用插图这一手段,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产生些许疑惑,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做铺垫。以讲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接着在范读课文时一一描述插图所反映的种种景象,并且及时给予补充完善,如教师指引学生观察课本里的两幅插图,就势抛出以下问题:“蚂蚁和睡莲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呢?”“蜻蜓驮着蚂蚁去哪里呢?”学生带着疑问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极高。教材里的插图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插图作为教学辅助资源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挖掘插图内涵,拓展插图的教学价值,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以图释惑,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

学生仅仅通过单调、枯燥的教材文字表述来理解语文内容,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需要配以有效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感知。教师把插图与文字进行有效关联,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文本深意,理解文本插图的内涵,自然起到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作用,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以讲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为例,教材重点描写了詹天佑在铁路建设领域的突出贡献,其中有一处是描写“人”字形铁路的设计问题,这是课文的学习难点之一,对于不善于进行空间思维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理解障碍的。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结合插图理解“人”字形铁路的具体结构,学生很快掌握该知识点,并能够依据插图详细描述火车上坡的办法,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以图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身处小学时期的学生好玩爱动,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依据小学语文充实的知识内涵,应用插图这一媒介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引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和有效联想。教师不但要充分应用教材插图来辅助教学,而且要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图片,给予学生适当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和有效联想,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以讲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为例,教材仅仅配了两幅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火烧云”相关的图片,并且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依插图合理想象和有效联想,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详细阐述。这样的互动行为赋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自由,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依赖于插图教学法,无论讲授什么教学内容均要向学生展示教材插图和课外收集的大量相关图片,插图信息过量反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感,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确定插图的应用形式以及应用时长,确保插图在教学过程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8

由面带点,推敲细节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有限,在做阅读题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全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他们抓住由全文引出的几个关键点去仔细推敲琢磨,这种由面带点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细节理解能力。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司马迁发奋写》一文中,就有很多值得推敲的细节。在本文开篇的时候作者用很少的笔墨交待了司马迁小时候其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匆匆略过,认为这不是重点。但是笔者引导着学生又仔细分析了这段文字,因为如果将这一部分理解透彻对把握全文将有很大的助益。最后学生经过仔细的分析思考认识到了这一部分对司马迁小时候背景的交待是后面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因”,有因才会有“果”,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因”那么主人公之后的遭受宫刑却依然矢志不移的撰写《史记》的行为才不会显得很突兀,我们也可以将这一处理解成作者为之后埋下的伏笔,学生若是在读这部分的时候不假思索,那么便不能充分理解文章前后的内在联系,所以只有充分抓住全文的各个细枝末节并进行深入透彻分析思考,在之后的做题过程中才能一气呵成,得心应手。

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人生哲学中,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通读全文的时候将每个细节理解到位才是解决阅读理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由点及面,体会基调

在读完前面之后,笔者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就算将全部细节理解通透但它们终究也是一块块分散的个体,怎样将它们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建议:努力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全文,体会全文的基调。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笔者让学生总结出一共有三个需要理解的细节。第一处是老师自嘲式的向同学们解释说他的残疾是由于女娲造人时甩的力气太大造成的;第二处是对老师放风筝时的细节和神态的描写;第三处是作者在结尾处自否式的说了句“不,他不会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不难发现这几处细节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开篇时老师诙谐幽默的解释了他残疾的原因使一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民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放风筝的那段则体现了他明明身患残疾,但是和学生一起却依然使他那样的快乐满足,体现了他对学生浓浓的关爱之情。而最后一个细节却充分展现了学生对这位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戴。所以前两处细节正是第三处的铺垫,这样的话全文的基本格局也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说由点及面的这一方法并不难掌握,前提是我们要多思,多想,多找联系,我们要相信一定会有这样一条线是能够将你发现的所有细节串联在一起的,找到了这条线也就意味着你摸准了整篇文章的脉络。

点面结合,升华情感

如果能够让学生将前两种方法应用的得心应手的话那么离做好阅读理解题目应该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试想如果学生能够将每个细节理解到位,而文章的整体脉络也已经摸清,那么只需要再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爱之链》一文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读了一遍课文,先对本文讲了什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接下来让他们分析了乔伊帮助老妇人的那段动作描写和老妇人对女店主的帮助的那段描写还有文章的最后女主人所说的那句话“亲爱的,乔伊”。接下来,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处细节与本文题目《爱之链》究竟有何关联,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独立分析出了两者的关联。正是因为有了之前乔伊对老妇人的全力相助才会有之后老妇人对女店主“爱的接力”,而这篇文章的结尾处也正是本文的核心所在,结尾一语道破原来女店主便是乔伊的妻子,“爱之链”其实一直都是首尾相接的,你若帮助别人终究会在爱之链的作用下得到回报。想到这学生便不难想出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便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一主题,能够理解作者那种对人人都友好互助,社会和谐美好的生活向往和不懈追求。

所以,只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细节和整体,之后再将二者完美结合,那么学生们将对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这样的话文章的主旨便一目了然了,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就能够理解的很到位。

篇9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纪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本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人文关怀的因材施教,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课外辅导和优生的培养等各项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马,云端探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因为人文、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功半事倍现象,差生面扩大了,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根据优生与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不同采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让他们了解语文,喜欢学习语文。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读书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对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潜能。第二组为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做耐心诱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为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把他们的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转。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一向读书兴趣不浓等弊病,我走访大部分家长了解发现,事情弊病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读书兴趣引起的。为此,我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以人为本,探病下药,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例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文段,把握、解决他们学习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写文语句通顺了,课外阅读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4、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2)、好词佳句的收集。

   (3)、开展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活动。

   (4)、课前背诵古诗词、歇后语 、格言、警句等活动。

5、重视毕业复习指导,认真做好毕业工作。

  二、存在不足: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综述

一.概念辨析

近几年以来,教育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运动,而语文教育的大方向转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小学语文教育在这样这样的背景下,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版教材的出现。在本篇文章中所论述的新课改,就是基于部编版教材而产生教学和学习上的变化的改革运动。而小学语文低段,则是相较于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侧重点的不同,而进行的一个学段的划分。一般来说,一二年级被称为低段,三四年级被称为中段,五六年级被称为高段。小学低段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自控力差,自我约束力低,但是对图画和游戏等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是及其需要兴趣激发的阶段。

二.新课改之前的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正是因为人们对之前的语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为了培养出更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场语文届内的新课程改革运动才会被催生出来。那么,在新课改之前的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在王晓轩老师的《浅析低段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其他几篇相关文献中,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感受,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在新课改之前的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识字目标的缺失。语文识字教学要让学生会认字会写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不能够孤立识字,简简单单让学生会认知,不晓字。而在新课改之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地区受限于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出于应付考试等目的,仅仅教授非重点字的读音,而不进行含义的拓展。这样不能够深化学生对这些汉字的认知,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种现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节省语文教学的时间,有不少的老师将识字课与写字课割裂开来。出现了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用的“四会字”时,也是会根据自己习惯的学识安排,将要学会写的字集中放在写字课上教授书写,而不是在第一次出现这个字时,就进行读———认———用———写的连贯教学。这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写字教学的目标缺失所导致的。(二)识字教学“舍本逐末”。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讲好识字教学,是为后面的词句运用,篇章学习打基础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词句运用,含义拓展,情感营造是很有好处也很有必要的。但是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部分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割裂了语文识字教学的整体性,而舍本逐末,仅仅认识字音字形,通过反复抄写生字以及做题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以及掌握生字。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效率低下,虽然短期内看,是让学生会写大量的生字,但是与之后更高一个阶段的教学割裂开来,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是“残疾”的。

三.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出现的变化

正是由于新课改之前的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新课改对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促进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学习的变化,主要变化在以下四点:(一)识字写字教材编排特点。1.识字放在拼音之前,重申识字教学目标。一年级上册的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学习拼音单元之前,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识字单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教师及学生意识到,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具,而除了拼音识字之外,还有多种识字方法,例如在阅读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等等。教材的改版,考虑到了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大多在上小学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而进入小学,先结合生活经验学认字,再学拼音,能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同时,教材的这种编排方法,也明确了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具,再次强调了识字方法的多样化。2.识写分开,多认少写。部编版教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识字量大大加大,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一直到二年级,每篇课文的识字量从最少十二个,一直到后来的二十多个,识字量相较于以前的课本大大加大。这样大量的识字,就是为了后续的阅读及写作做准备,充分说明了新教材对于语文能力要求的提高。但是低年级的孩子体力不足,耐力不够,能够接受识字量提高,从学习能力上来说,还不能够进行大量的写字,所以部编版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认少写”,每篇课文后只有几个生字,强调精学精写。同时,有一定需要注意,小学语文低段的多认少写,并不是说对于写字教学不重视,而是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体力,以打好写字基础,掌握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规范笔画,强调观察为主。多认少写,正是为以后的多认多写打基础。(二)识字写字教学意识。基于以上部编版教材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时,要具有哪些教学意识呢?1.教师应具有归类教学的意识。语文书上的课后生字是按照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编排的,教师一方面可以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认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同时,还可以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可以将课后生字按照偏旁、结构、甚至是读音,例如前鼻音、后鼻音、平舌、翘舌等进行分类,组织教学。这种归类教学的意识,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识记大量具有同类特点的生字;同时,这种归类教学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字与字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似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有恰当地进行组词造句的训练的意识。识字教学是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起来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不应该将识字孤立开来,应该意识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识字教学与组词和造句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意识,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