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水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8202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原有土地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大量的城市公共绿地如:树林、农耕地、天然草地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各种硬化路面。与此同时大量的河流、湖泊也被围填,这些直接导致了当地的水文特征发生巨大改变[1]。由于城市小区的高度集中,住宅小区对雨水的调蓄和入渗能力明显下降,显著加大了地表径流系数,使得径流雨水汇集时间大大减少,这就增加了城市住宅小区出现的内涝几率[2],使得小区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2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3]的特点是帮助城市适应环境的改变,并且使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情况下拥有良好的可调节性。同时能有效地保护河流湖泊、沟渠、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维持所在地的水文特征在开发前后保持一致,还有利于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修复。
3创建生态小区的规划要求
3.1以人为本 生态优先
由于城市小区建设过度集中造成当地的生态环境矛盾突出,所以建设生态小区首先应注重保护当地小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在建设城市住宅小区时应统筹规划小区分布[4]。
高度密集的小区不利于环境保护,小区的绿化覆盖率一般要达到国家规定的30%左右,合理建设小区的人工雨水景观,使小区环境在生态的基础上同时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充分体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
3.2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在建设生态小区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雨水综合利用技g的措施和方法,合理开发小区绿地,确保开发小区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在开发前后保持基本不变。建立单一的或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如:小区路面可采用合适的透水铺装,修建渗水塘,建造下沉式绿地等,利用生态资源创设生态景观的多样化,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化。
3.3加强管理 措施到位
小区的发展离不开强有效的管理,小区绿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小区绿地的浇灌,雨水景观的修护以及地下雨水管网的维护等,为保证小区绿化设施和雨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必须资金到位、职责明确、专人专管,以保证绿色生态小区得以延续。
4创建生态小区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
4.1路面透水性铺装
城市住宅小区路面和小区内休闲绿地以及停车位根据需要可选择性地采用透水性铺装[5],如嵌草砖、透水砖、鹅卵石、细碎石等,这些铺装材料也可结合使用,该铺装能有效降低小区路面的地表雨水径流量,从而有效减轻住宅小区地下排水管网的压力。同时通过透水性铺装也降低了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透水性铺装显著提高了雨水的入渗量,可有效地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维护地下水的平衡。
4.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主要是利用自然低洼地区或人工开挖的低于周围地面水平的凹地,一般在下沉绿地内种植耐淹、耐涝的草本植物, 通过下沉式绿地可以对地表雨水径流实现有效滞留和调蓄,同时能达到净化雨水和促进雨水下渗的作用。该雨水处理设施对自然雨水入渗的时间受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影响,但入渗的效率相对较高[6],可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充,也为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3建筑采用绿色屋顶
建筑绿色屋顶的构造通常由屋顶种植的植物、植被土壤层、雨水排水管和防渗漏层等构成,该项雨水处理设施是利用有限空间资源创造城市绿地,它不仅可以截留雨水,降低雨水径流,同时过量的雨水经下水管引入雨水收集池,经净化处理后可作一般的生活用水。屋顶植物可美化小区环境、净化空气质量、调节室温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建筑绿色屋顶[7]雨水处理设施提高了自然雨水的收集利用率,增加了城市绿色覆盖率,改良了小区的生态环境。
4.4景观雨水池
景观雨小池是把雨水收集利用融入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中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一般情况下,景观雨水池维持在正常水位,当遭遇强降雨时,周边高地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地表一部分下渗进入地下,绝大部分汇入雨水池中。通过景观雨水池[8]实现对雨洪的调蓄贮存,减小对小区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又能利用贮存的雨水实现景观水池内动植物的生态平衡,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这种技术设施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率,一方面实现了把雨水设施运用到实际景观设计中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朱剑平,等: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小区的创建探讨
自然与生态
5结语
传统小区绿地面积少,小区的生态环境落后,由于住宅建筑密集度高,造成小区排水不畅,导致排水系统的技术成本较大且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大,通过把海绵城市技术运用到小区的建设中,可充分实现小区建筑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实现雨水收集利用和建筑景观设计相融合,从而不但实现了建筑排水低成本、低能耗,而且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绿地覆盖率,为海绵城市的全面推广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魏立强.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6):30~32
[2]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62~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4]孙玉艳.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6):332~332.
[5]陈鹏,沈春红,苏墨.生态型透水铺地探研[J].四川建筑,2007,27(3):27~29.
[6]张金龙,张志政.下凹式绿地蓄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节水灌溉, 2012(1): 44~47.
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吴丹洁.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1): 79~97.
篇3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篇4
“退休了就不管(华远地产经营业务)。现在跟小潘一样,有事就来捧个场。”任志强调侃说,华远的股票比小潘的股票好得多,这说明资本市场看好华远的管理团队。最怕人走了还在那插手瞎管。
任志强退休后,华远地产发展方向仍然是业界关注焦点。9月23日,华远地产正式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远置业与菱华天津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收购协议,正式接盘华远・波士顿项目。自此,天津成为华远地产继北京、青岛、西安、长沙之后进驻的第五座城市。
任志强认为,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北京和天津的时差约有5到10年。他说,北京过去是房地产从周边向中心集中发展,然后从中心开始往外蔓延,目前天津还处于向中心集中的过程,但是北京已经从中心开始往外走了。
任志强还表示,天津不超过五年也快到了房地产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过程,而现在的天津近郊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除了罕见的为华远站台之外,退休后的任志强也没闲着,当会长,卖小米,还时常出现在各大论坛,其言论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今年初,北京新年土地首拍揽87亿之后,任志强就发微博感叹道,“北京土地市场开门大吉,土地楼面价五万多似乎将是常态,溢价50%以上也是常态。”
对于房价,任志强仍然坚定的说,“年底房价肯定涨,再不买房就晚了”。对于大家关于房奴的议论,任志强也搀和道“谈房奴,买房的谁没赚钱,哪有赚钱的奴隶”。
不过,如今任志强精力花的最多的地方,仍然是公益和慈善。任志强不是第一个做公益的企业家,但是他也许是最卖力气的,“退休了比上班还忙,上班只要按着点去就好。做慈善到处跑,还要自己贴钱。”
“将采取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
――10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将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陆克华指出,要鼓励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竞争性磋商等市场机制选择最佳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对象。资料显示,目前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房地产调整中面临的就是分化,并不是总体崩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在一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表示,我们现在房地产调整中面临的就是分化,并不是总体崩盘,并不是一致向下,当然它确实有严峻的局面。2014年我们反复强调要正确判断,不能崩盘,它在调整过程中肯定要经历分化。现在看来这个调整还在继续,在房地产投资增速方面我们看到持续下滑的曲线,我们看到房地产企业资金到位,看到它经过调整以后现在有恢复正增长的态势,但是不能说调整完成。
篇5
未来景观设计实践的维度
CITYIF规划云平台
人性化的城市雨水景观设计对策
关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的5个问题
Coyoacan企业园区景观设计
重要却被低估的景观功能——提升专注力
健康的城市生态与健康的人
对城市边缘地区景观管理的反思
氛围:景观设计中的质量、感知与时间概念
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
从能效城市到能效者——5A规划途径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当低碳与生态技术遇见景观建造
最佳实践:中国南方地区首个被动式住宅
为提升雨水质量而设计的绿色基础设施
权力、文化与审美:当代城市景观中的三重“幻象”
中国华南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典型案例分析
在新数据环境下探索城市秩序的可持续内涵
为城市体检——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建筑师的元符号:建筑制图如何借鉴大数据可视化
《为未来而设计——80人眼中的可持续世界》节选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
“公共政策的力量:‘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沙龙纪实
与地方政府的对话:镇江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化腐朽为神奇——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
绿色等于健康?建立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的实证基础
论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重要研究问题
亲自然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健康与福祉的作用
以儿科医生的视角诊断城市环境:访谈理查德
弹性乐清: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和景观基础设施
以国际视角审视中国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城镇化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回顾
应对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城市建设:适度与留白
古代水利基础设施比较研究对新兴城市的意义
春秋冬夏——北京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的景与观
景观设计行业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
寻找定位的挪威设计——挪威2013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参观感悟
合金:通过熔入制造能够相容的新材料
中外无异——关于中国设计市场的新思考
土壤:水系统中被忽视的向度
基于自然过程的人工干预下的水系统生态设计
浅析现代企业园区中的植物景观营造形式
让城市更绿——绿色屋顶和绿色立面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两位创新型设计师对城市的深刻思索
规划师应该去了解的另一门语言——地质遗迹与古生物研究
篇6
5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大涨近百点,究其原因就是MSCI将A股纳入实现概率极大,海外资金不断流入市场;另外养老金入市数月后可明朗。前期建议关注行情来临的2个特征:量增价涨+赚钱效应,目前赚钱效应是有,但是量能仍需观察。一旦沪指放量,站上60日均线3个交易日以上,则可确认乐观。目前看创业板和中小板成指放量效果相对较好,赚钱效应明显,表明大盘搭台,中小市值唱戏是目前的显著特征。综合当前的热点,建议关注以下3个领域:
一、可量产的科技类股。如近期电子科技类板块走势特别强势,苹果产业链未来用的玻璃,OLED显示替代液晶显示是未来发展趋势,OLED的应用普及必将带动上游功能材料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以星星科技为代表的个股强势走强;另外,特拉斯产业链相关的个股,包括稀土永磁、石墨烯类都是很强势。这些板块和个股产品都是可以规模化生产和运用的。具体,如OLED和特斯拉集合于一身的长信科技(300088),与OLED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如水晶光电(002273),而石墨烯可关注中泰化学(002092)等。
二、体育板块:上期笔者已经从体育行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政策扶持,资本驱动,以及赛事驱动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盘面看,体育板块在逐步获得市场关注。目前各大券商也开始逐步关注这一主题,纷纷出不少相关报告。事实上,2016年就是体育大年,100周年纪念的美洲杯在6月3日至6月26日在美国举行;4年一度的欧洲足球杯赛在端午节后就开始,即美东时间201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在法国举行;接下来,2016里约奥运会在8月5日-21日在巴西举行。9月份中国队参加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应该说,体育板块的机会较大。而加上赛事竞猜狂欢,以及互联网和彩票行业必然结合的趋势看,体育+彩票的结合可以关注。建议关注业绩预增的。具体相关体育赛事运营、营销、版权、经纪类如:雷曼股份(300162)、当代明诚(600136)、莱茵体育(000558)、体育B(150308)等;彩票类:天音控股(000829)、人民网(603000)等。
三、基建类:海绵城市和环保类。观察可知身边的事情,中国的主汛期在陆续到来。中国国家防总信息显示,从6月1日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主汛期,目前多条江河水位已经超过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动进入到战时状态。如央视报道,从6月1日起,湖南进入长达三个月的主汛期,其中6月及7月上旬为雨水集中期。另据媒体报道,湖北、湖南、江西、广州等地,以及后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将迎来考验。完全可以预期,后期可以看到各种“在城市看海”的报道,管道是城市的良心,海绵城市建设必然基建刚需。另外,“土十条”也出台,提出了40多项节点性的指标任务,相关的土壤修复PPP有望需求增大,环保个股也值得关注。具体海绵城市如:永高股份(002641)、龙泉股份(002671)等;环保:永清环保(300187)、环保B(150185)等。
篇7
关键词:SWMM模型;老城区;低影响开发;布设比例;优化模拟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4-0039-05
Abstract:[JP+3]The urban water logging takes place in the old city area frequently because of its high density of building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Responding to this problem,this study used the LID module in SWMM model and chose Infiltration Trench,Permeable Pavement,Rain Barrel,and Bio-Retention Cell for simulation and analysis.We placed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LID measures (0.1%~15%)on the study area in design storm conditions with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so as to find the optimal proportions.At last,we combined these proportions to tentatively explore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D measures′ effect on design storms would diminish after their layout reached a certain proportion,which should be the optimal proportion.But the optim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 measures can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the combination scheme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measures.The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WMM model;old city area;LID;layout proportion;optimization simulation
S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断加剧[1]。为此基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雨洪管理经验[2-3]的“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而主张进行雨水源头控制从而降[HJ2.27mm]低内涝风险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4]。应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构建城市小海绵体,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热点,杭州、上海等地[5-6]都在进行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探索,无论是从规划层面到后期的政策制度保障,还是对国外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学习,这些探索在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化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LID措施如今虽已广泛用于具体的模拟应用[7-8]当中,但已有应用只是根据经验选择LID措施的布设比例,简单得出LID措施能够削减降雨径流的结论,并未提出布设比例的优化方法。目前仍然缺少LID布设比例优化方面的研究。
老城区普遍具有建筑密度高、地表透水性差、绿化面积小、水面率不高以及管道排水标准低等特点,是发生城市内涝的高危地区。加上在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水系拓浚或管网改造较为困难,所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给以老城区足够的重视。
鉴于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首先模拟老城区现状情况下的降雨径流,设置不同比例的LID措施后再进行模拟比较,通过对LID布设比例与降雨径流削减效果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最佳布设比例,以期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优化布设提供依据与方法思路。
1 研究区模型构建
1.1 研究区概化
研究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市,该市所处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充沛。境内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又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研究区属于该市的老城区,小区建筑较为密集且顶部承受荷载的能力变得相对较低。道路广场等透水性差;城市绿化面积小,产生的大部分地表径流只能通过管网排出,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为避免水闸、泵站等工程措施的影响以及各汇水区之间产汇流过程的相互影响,选取该市中心城区的一独立汇水区域作为本次的研究区域。研究区域面积4.84 km2,共划分为146个子汇水区。利用研究区雨水管网资料和水系河道资料,共概化雨水管道104条,河道24段和126个节点。结合其土地利用情况,采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确定各子汇水区的不透水面积比例,并利用面积加权法确定研究区不透水面积约为20%。研究区概化图见图1。
1.2 LID措施及相关参数的选取
1.2.1 LID措施及主要参数选择
本次模拟采用SWMM模型。SWMM模型中的LID模块提供了生物滞留网格、雨水桶、渗渠、渗透铺装、绿色屋顶、植被浅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模拟。
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屋顶面积比例大,但考虑到老旧建筑的强度和防渗排水问题,以及植被浅沟和雨水花园的占地问题,在此并未模拟其他三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经初步比选,选择生物滞留网格、雨水桶、渗渠和渗透铺装4种最适用于老城区改造的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模拟分析。LID参数的选取主要根据模型用户手册及其它文献[9-11]设置。
渗渠采用砾石等渗透结构,能够捕获径流并将其渗透到地下,对透水率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12]。渗渠表层蓄水深度取5 mm,糙率0.15;储水层厚度150 mm,孔隙比0.4;排水层排水指数取0.5。
渗透铺装对应于传统的硬质地面铺装,一般采用多孔材料搭建排水渗透层,尽量恢复天然状态,减小地面径流,削减洪峰[13],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渗透铺装表层蓄水深度取2 mm,糙率0.15;铺装层厚度120 mm,孔隙率0.15;储水层厚度300 mm,孔隙比0.5。
雨水桶是一种屋面雨水的收集装置,可以有效减小地面径流。雨水收集后处理回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雨水集中处理的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雨水桶高度设为800 mm,排水指数0.5,排水偏移高度150 mm。
生物滞留网格是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滞蓄雨水、净化雨水的一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生物滞留网格规模较小、经济,适宜分散布置[14],适用于较高密度的建筑区。生物滞留网格表层蓄水深度取150 mm;土壤层厚度300 mm,孔隙率取0.4;存储层厚300 mm,孔隙比0.5。
1.2.2 模型相关参数的选取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SWMM模型进行老城区的降雨径流模拟,根据研究区的下垫面条件,模型的降雨下渗过程选择霍顿模型,计算采用动力波演算方法。模型相P参数主要参考SWMM模型用户手册和其它文献[15-19]选取率定。
(1)子汇水区参数中的各子汇水区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比例、各子汇水区坡度等需根据研究区下垫面土地利用和排水管网情况,借助于GIS确定。
(2)漫流宽度。漫流宽度是模型产汇流计算中十分重要的参数,在SWMM模型用户手册中定义为面积与最大地表漫流长度的比值,但在城市排水工程中,由于各子汇水区地形等的不均性,难以直观测量漫流长度和漫流宽度,因此难以精确计算[20]。在概化时先按照SWMM模型用户手册计算得到漫流宽度W,由排水管道在子汇水区不规则性得到形状倾斜因子r(取值0~1),进而利用(2-r)W调参[9]。
(3)下渗参数。结合研究区土壤类型,Horton下渗模型参数取土壤最大下渗率16.93 mm/h,最小下渗率1.27 mm/h。
(4)地表洼蓄及糙率。其它参数如透水地表洼蓄量取15 mm,糙率取0.15,不透水地表洼蓄量取1 mm,糙率取0.013。
(5)管渠参数和节点参数。主要由实测的管道与河道资料确定,管道糙率取0.013,河道糙率取0.02。
1.3 设计暴雨
选取研究区1965年-2015年共51年的降雨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对不同时段的降雨资料整理分析,进行适线排频计算。选择研究区1991年6月30日22时到7月1日22时的24 h降雨过程作为典型暴雨过程,按同频率法缩放得到2年、5年和1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见图2。
2 低影响开发措施优化模拟
2.1 LID优化场景设置与分析
为分析所选LID措施对老城区降雨径流的削减作用,将选定的4种LID措施分别单独设置在各子汇水区,并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的LID布设比例(0.1%~15%)在不同重现期下的径流系数,绘制径流系数与布设比例的关系曲线见图3-图6。
由图3-图6分析可知,针对不同重现期的降雨,LID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减径流的效果。但LID措施对径流系数的削减并不是随着布设面积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在研究区布设的渗渠达到一定比例时,径流系数曲线出现拐点,再继续增大布设面积,径流系数减小的速度大大降低。随着降雨重现期由2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LID措施对径流系数的削减速度有所减小,径流系数曲线出现拐点的位置向后移动。分析径流系数曲线,选择拐点处的LID措施布设比例,可以为优化LID措施的布局以及利用最小的占地得到最佳改造效果提供依据。
总结图3-图6可知,2年重现期下4种LID措施单独布设的最佳比例分别为:渗渠0.1%,渗透铺装1%,雨水桶2%,生物滞留网格2.5%;5年重现期下4种LID措施单独布设的最佳比例分别为:渗渠0.2%,渗透铺装1.5%,雨水桶3.5%,生物滞留网格5%;10年重现期下4种LID措施单独布设的最佳比例分别为:渗渠0.3%,渗透铺装2%,雨水桶4%,生物滞留网格7%。
由研究结果,虽然几种LID措施的布设比例与降雨径流的削减效果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但由于LID措施参数的设置可存在差异,也会因所处地区不同而不同,因此最佳布设比例并不是定值,且同一重现期下不同措施的最佳布设比例也有所差别。文章所做研究仅为LID布设提供思路。
2.2 最佳布设比例的LID结果分析
由上小节研究结果可知,几种LID措施的布设存在最佳比例,不同重现期下的LID措施的最佳布设比例不同,因此分别就3种重现期,针对无LID的情况和最佳布设比例的几种LID方案进行模拟比较,结果见表1-表3。
由表1得出,2年一遇重现期下,研究区的径流系数达0.644,加入最佳布设比例的LID措施后,对现状降雨径流的削减作用显著,径流系数减小到0.515~0.566,减小率达12.1%~20.1%,径流量由28.3万m3减小到22.6~24.8万m3。最佳布设比例的各LID措施对5年一遇重现期降雨和10年一遇重现期降雨有类似的削减效果,在此不作赘述。
由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取哪种最佳比例的LID措施,积水节点数基本稳定,变化不大。在较低重现期下,尤其是2年一遇的积水点数目,反映研究区排水管网存在隐患,容易成为内涝高发地。以最佳布设比例的LID降雨径流模拟结果为指导,针对低重现期积水点进行改造,有利于减轻内涝风险。
2.3 组合方案初探
完成单项LID措施的布设比例优化研究后,将几种措施的单独最佳布设比例进行组合(参数与单独设置时保持相同),对基于最佳比例的LID组合进行初步探索。模拟结果见表4。
将各种措施的最佳比例组合,将得到更小的径流系数,径流系数削减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为:在各种LID措施以最佳比例单独布设时,径流系数已接近其能得到的最小值,并且受到研究区不透水面积的限制,组合后,部分LID措施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作用。
在制定组合方案时,并没有考虑到组合后各个LID措施间的相互影响,仅仅利用单项LID措施的最佳布设比例并不能取得组合方案的最佳效果。因此,在组合方案的优化方面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最佳布设。
3 结论
(1)文章基于SWMM模型中的LID模块对一老城区进行了LID布设比例的优化模拟。经过对老城区建筑特点的分析,选择了4种LID措施。经模拟发现,各种LID措施的布设达到一定比例(记为最佳布设比例)后对降雨径流的削减效果减缓,这种关系可用于指导LID措施的布设优化。
(2) 在较低重现期下,以最佳比例布设不同 LID措施后,模拟降雨径流得到稳定积水点,可用于指导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缓解城市内涝。
(3)由于受到不透水面积的限制和各LID措施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并不能简单的将各个单项措施进行组合以取得最佳效果,组合优化方法尚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赵晶.城市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2(2):114-119.(ZHAO Jing.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2(2):114-119.(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673-9493.2012.02.017
[2] 伍,闫攀,赵杨,等.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8):45-51.(CHE Wu,YAN Pan,ZHAO Yang,et al.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updated 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s[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14,30(18):45-51.(in Chinese))
[3] 宋晓猛,张建云,王国庆,等.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I.城市雨洪模拟与管理[J].水科学进展,2014,25(5):752-764.(SONG Xiao-meng,ZHANG Jian-yun,WANG Guo-qing,et al.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hydrolog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I:Urban stormwater modeling and management[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4,25(5):752-764.(in Chinese))
[4] 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YANG Yang,LIN Guang-si.A review on sponge city[J].South Architecture,2015(3):59-64.(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5.03.059
[5] 余建民,周静增,柯鹤新,等.杭州“海绵体”城市建设开发模式探寻[J].浙江建筑,2015,32(10):51-53.(YU Jian-min,ZHOU Jing-zeng,KE He-xin,et al.Exploration on model of the “spongy body” city construction and exploitation for Hangzhou[J].Zhejiang Construction,2015,32(10):51-53.(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8-3707.2015.10.014
[6] 马燕婷,杨凯.国际低影响开发实践对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4):143-151.(MA Yan-ting,YANG Kai.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o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Shanghai[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3(4):143-151.(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6
[7] 李霞,石宇亭,李国金.基于SWMM和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老城区雨水控制模拟研究[J].给水排水,2015(5):152-156.(LI Xia,SHI Yu-ting,LI Guo-jin.Simulation study on stormwater controlling system of the old town based on SWMM and LID[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15(5):152-156.(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2-8471.2015.05.040
[8] 胡爱兵,任心欣,丁年,等.基于SWMM的深圳市某区域LID设施布局与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5(21):96-100.(HU Ai-bing,REN Xin-xin,DING Nian,et al.LID Facilities layout and optimization in an area in Shenzhen Based on SWMM[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15(21):96-100.(in Chinese))
[9] 周雁潭,刘俊.低影响开发在城市治涝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8):42-46.(ZHOU Yan-tan,LIU Jun.The application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waterlogging prevention[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5(8):42-46.(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7-2284.2015.08.012
[10] 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S].(GB50014-2006 Outdoors Drainage Criterion (Version.2014)[S].(in Chinese))
[11] 汪涛.基于LID的居住场地雨水系统径流量控制方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WANG Tao.Research on residential runoff scheme controlled by drainage system based on low impact development[D].Nanchang :Nanchang University,2015.(in Chinese))
[12] 王昆,高成,朱嘉祺,等.基于SWMM模型的渗渠LID措施补偿机理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4(6):19-21.(WANG Kun,GAO Cheng,ZHU Jia-qi,et pensation mechanism of permeable channel LID measures based on SWMM[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4(6):19-21.(in Chinese))
[13] 孙艳伟,魏晓妹,Pomeroy C A.低影响发展的雨洪资源调控措施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11,22(2):287-293.(SUN Yan-wei,WEI Xiao-mei,Pomeroy C A.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for storm water[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1,22(2):287-293.(in Chinese)) DOI:10.14042/ki.32.1309.2011.02.008
[14] 王华.基于SWMM的城市LID措施效果模拟[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3.(WANG Hua.Effect Simulation of urban LID based on SWMM[D].Xi′a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 .(in Chinese))
[15] Apostol K.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M].SaluPress,2012.
[16] 朱嘉祺,徐向阳,何爽.基于 LH-OAT的SWMM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3):84-87.(ZHU Jia-qi,XU Xiang-yang,HE Shuang.An analysis of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SWMM model based on LH-OAT method[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4(3):84-87.(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007-2284.2014.03.024
[17] 芮孝芳,蒋成煜,陈清锦,等.SWMM模型模拟雨洪原理剖析及应用建议[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4):1-5.(RUI Xiao-fang,JIANG Cheng-yu,CHEN Qing-jin,et al.Principl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on stimulating rainfall-runoff[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2015(4):1-5.(in Chinese))DOI:10.3880/ j.issn.1006-7647.2015.04.001
[18] 枘剑袁文秀,刘俊,等.基于 SWMM-MIKE11耦合模型的桐庐县内涝风险评估[J].水资源保护,2016,32(2):57-61.(LUAN Mu,YUAN Wen-xiu,LIU Jun,et al.Risk assessment of waterlogging in Tonglu County based on SWMM-MIKE11 coupled model[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6,32(2):57-61.(in Chinese))DOI:10.3880/j.issn.1004-6933.2016.02.012
篇8
关键词:SWMM模型;研究进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185
1 引言
SWMM是由美国环保署开发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模拟模型。自1971年开发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促进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模型研究,本文综述了近3年的SWMM研究,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帮助。
2 SWMM模型近期研究进展
2.1 国外应用
在SWMM模型应用方面,Daeryong Park等[1]以南韩蔚山广域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SWMM模型,探讨了两年一遇、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三种调蓄池所需的规模、建筑费用和带来的利益,发现两年一遇的调蓄池效果最好;Jason C.Price等[2]提出了一种简化方法用于估算洪水深度的变化和相关的防洪费用,并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进行了校准;Liang Liu等[3]以连续采样的道路沉积物(RDS)为研究对象,应用雨水管理模型SWMM建模,对多环芳烃(PAH)在城市道路表明的积聚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道路沉积物RDS的数量性质变化对PAH的积聚过程有显著影响;Hwansuk Kim[4]等通过水文建模对BMPs在多孔路面和气候变化状况下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多孔路面可以有效的减少径流体积和最大流量,抵消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模型参数研究方面,Omar I.Abdul-Aziz等[5]以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流域为研究对象,参考当地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暴雨径流情况,建立SWMM降雨径流模型,分析SWMM模型参数敏感性,研究表明不透水性和粗糙度属于敏感参数。
2.2 国内应用
中国对SWMM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适应性研究较多,对模型改进,模型功能增加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模型参数研究方面,谭明豪等[6]用Morris分类筛选法对SWMM模型敏感性参数进行识别与筛选,得出相关高灵敏度参数和不敏感参数,提高了模拟精度。在SWMM模型应用方面,余嵘等[7]利用SWMM模型对陕西省汉中市某镇进行建模,设计LID调控方案,分析城市内涝问题,研究表明采用透水砖以及下凹式绿地的方式改变下垫面可以有效削减降雨峰值流量。在SWMM模型简化方面,周玉文等[8]提出了用CAD工程图纸信息自动构建SWMM水力模型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宁波市鄞州区污水管网SWMM水力模型建设,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水力模型建模效率;杨伟明等[9]以哈尔滨市水泥路区域雨水管网模型构建为例,提出了基于CADTableConvert和雨水管网设计计算表构建SWMM雨水管网模型的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管网图形数据转化和属性数据录入的工作量,提高了建设管网模型的效率。
3 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当前国内外SWMM模型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SWMM模型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2)SWMM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3)简化SWMM建模过程,提高SWMM建模效率。
4 结论及建议
我国对SWMM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对SWMM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小区域,对SWMM参数的详尽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SWMM对参数的要求较高,国内缺少对参数的实测数据的研究。因此,我国在SWMM模型的学习研究上,应借鉴国外经验,多做对参数的实测研究,得到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实测参数,简化参数设置,推动SWMM模型在我国的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Jason C. Price,Leonard Wright,Charles Fant,Kenneth M. Strzepek. Calibrated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osts for urban drainage systems[J].Urban Water Journal,2016,134
[2]Liang Liu,An Liu,Dunzhu Li,Lixun Zhang,Yuntao Guan. Characteriz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build-up processes on urban road surface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6
[3]Hwansuk Kim,Minjae Jung,Kristine Joy B. Mallari,Gijung Pak,Sangdan Kim,Sungpyo Kim,Leehyung Kim,Jaeyoung Yoon. Assessment of porous pavement effectiveness on runoff reduc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J].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2015,5311
[4]Omar I. Abdul-Aziz,Shams Al-Amin. Climate, land use and hydrologic sensitivities of storm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a complex coastal-urban watershed[J]. Urban Water Journal,2016,133
[5]谭明豪,姚娟娟,张智,浦鹏,魏婷.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06):117-122.
[6]余嵘,赵丹,刘渊博,严程,逯佩宁,赫雷刚. SWMM模型中不同LID措施在排水系统模拟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01):35-38
篇9
关键词:防城港;内涝成因;应对策略;降雨量;排水设施;蓄水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57
根据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气候出现了逐渐变暖的势态,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内涝的问题。防城港市城区内涝更为突出,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内涝主要是指因为连续性的降雨已经超出了防城港市城区内部排水能力,并且也形成很大的积水灾害情形。城市内涝的产生会对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此项灾害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对应的策略。
1 内涝成因
1.1 降雨量大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广西十万大山的南麓,面临北部湾,地处亚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流域降雨的暴雨天气主要有锋面、变切线、西南低涡、高空槽、热带气旋等,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232.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37.4mm。防城港市自1992年10月撤县设市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到5km2扩大到现在的100多km2。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产业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极端类型天气,这种极端的天气也同样影响了防城港市。热岛效应会对城市的降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单单从降雨量方面来讲,因为城市之中的暴雨天气频繁增加,暴雨量也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汛期也会提前。尽管防城港市城区的排水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样雨水汇流的水力效率增加,以往的天然河道从弯曲状态变成直行状态,河网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堤岸由于人为原因的影响,在城区部分已经进行了河堤整治,变成水泥化了,雨水径流在排放时流速增加,让城市暴雨的汇流时间变短,这样的情形无疑加重了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例如,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城区,1995年7月22日和2005年7月23日的两次雨量相似情况进行的监测和对比中发现,日降雨量分别是325mm和340mm,在最大时段内,一小时最大降雨分别为88.2mm和95.8mm,但是这两个年份的洪峰流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防城水位站监测洪峰流量分别是2250m3/s和4120m3/s,相差将近一倍。
1.2 排水设施不完善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在逐步提升和扩大。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完善,特别是城市中的排水管网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出现了现有的排水能力和洪水治理不相匹配的情况。防城港市老城区(主要是防城区)的排水管网建设的年代都比较早,并且建设时期的标准也很低,有些区域甚至没有排水管网,一些区域则是人们为了建房的需要而把原来开敞式的河道封砌起来形成沟渠,这样排水的能力就非常小,如果发生暴雨洪水,就会出现排洪不畅的情况。在新建的城区(主要指港口区和中心区),是由原防城区的边缘或者农业区域及海边滩涂通过填海造地发展过来的,因此基础排泄能力就不足,出现内涝的概率非常高。
1.3 蓄水能力不强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一些沟塘及河道,都能够成为很好的蓄水池,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起到调节雨水的作用。在城市的扩建过程中,一些原本的沟地、河滩以及山塘等都出现了被占用的情况,由此影响了自然蓄水以及渗水的能力,蓄水设施越来越少、蓄水能力越来越弱。水库尽管能够承担蓄水的功能,虽然近几年也修建了白石牙水库这样的中型水库(设计库容2400多万m3),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蓄水工程有400多宗,蓄水能力2亿多m3,但是这与每年21亿多m3的径流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围库造塘、围库造地等,使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更是大打折扣。这样原本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被减弱或者不复存在,也达不到最初设计中所能发挥的蓄水作用。另外,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硬质铺装,例如水泥路段、柏油路段、河堤硬化、裁弯取直等,不仅绿化的面积非常小,并且降雨过程中的渗透性也非常小,经常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特别是在遇到大雨或者暴雨的过程中,雨水和污水共同出现在路面上,加重了防城港市城区的内涝问题。
1.4 管理不善
排水系统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必要的维护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常见的有排水管道的建设搭接出现了错误,雨水管道被接入到污水管道之中,污水的管道会比雨水管道小很多,这样在遇到暴雨的时节,排污管道很难有能力对这些雨水进行排泄,由此导致内涝的产生。另外,还有就是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也是管理不善的一个表现,在城市之中,尤其是餐饮业集中的区域,会有很多餐厨垃圾、瓜果皮以及动物和人类的毛发等随意丢弃和倾倒,堵塞了城市道路的排水口。
2 内涝的应对策略
2.1 加快排水设施基础建设
排水设施的滞后性是导致内涝产生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因此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需要加强基础排水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确立先修建好地下排水,后修建地上排水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按照现有的城市发展情况,做好城市排水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规划,也就是不仅仅老城区进行排水设施的改造,还需要在新城区即市中心区规划时做好排水设施总体规划;其次,按照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建设,对于防城区老城区的建设重点就是对于一些水道管网的改造,不断提升建设的标准,尤其是人们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基础性建设设施。在主要街道低洼地段容易产生雨水堆积以及内涝情况的地方不断地提升排水站的排水能力,然后按照科学的规划,合理地设立一些新的排水站,让雨水可以及时地得到排泄。每一个地区的建设都需要按照制定的指标以及设计方案完成。
2.2 加快城市蓄洪排水主干工程建设
排水的主干工程包含蓄水工程以及洪水排泄工程两个部分。防城区和港口区有很多中小型水库,具有很强的蓄洪能力,因此可以从此入手,对一些中小型水库进行全面的防险加固和整治,在现有蓄水能力前提下挖潜扩能,不断提升水库的蓄水能力。还可以依据城区的基本地势,按照其高低起伏的特点进行水系特点的划分,设定若干洪水排涝区,每一个区域内都要有蓄水池和蓄水设施,然后在降雨的过程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理念以及先进的技术,例如可以使用一些能够有明显渗水性的瓷砖,也就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或者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2.3 建立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在城市暴雨集中时间内,需要对近期可能产生的暴雨做好预报和及时的预警,做好防汛排涝应急预案,明确防洪减灾在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事前、事中和事后该如何应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权限都要明确。当暴雨洪水达到了设定的程度,就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展开各项防洪减灾工作,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减少城市内涝产生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4 加强城市内涝的立法工作
很多发达国家中,对于内涝工作都会有明确的立法保障。例如,在美国,对于内涝会有强制性的防御法律,明确了内涝防范的规范以及治理的相关措施,一些手段也有比较详尽的规划和说明。我国立法防洪除涝方面的立法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实施条例,使防洪除涝工作有法可依。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侧重在对防洪工作的阐释和指导,对于内涝防治工作相对较少提及。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对地面防洪情况较重视,各项防洪措施比较齐全,防洪抢险工作也会被当成是一定时间内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而内涝防治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至少被不够重视。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内涝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法律层面入手,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将城市的内涝和防洪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将此项内容作为政府考查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城市内涝治理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当中。
2.5 强化暴雨预警和应急处置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我国暴雨多发的北部湾北部,十万大山南麓,台风暴雨频繁,每年因暴雨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由于防城港市城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暴雨从形成到造成灾害时间很短,内涝形成也很快。因此要防治内涝灾害,必要的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暴雨洪水发生的时间段内:首先,利用现在信息采集和传送快的有利条件,增加雨水采集仪器的设置,更加广泛地采集雨水信息,提高内涝形成的预警质量;其次,增长预警预报时效,加大对未来雨情水情的分析研判,相应增加应对洪水内涝的预防时间,赢得主动,减少损失;最后,增加防守人员进行应急性的值守,对降雨强度、水工程蓄水能力以及排水状况进行密切的不间断的监控,以便第一时间对突况进行有效管理和处理。在高灾害的时期,也要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根据不同的雨情水情制定出相应的防涝应急预案。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防城港的内涝成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涝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城市生活以及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并且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为国家内涝的治理谏言献策,从根源上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升排水设施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玉.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
[2] 梁亚东.合肥市老城区内涝治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篇10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与速度空前,城市在推土机与挖掘机的轰鸣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繁荣与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对构建人性化的城市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若我们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反省并扭转“以物为本”、“以资本为本”和效率至上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代价将是城市的不宜居住和人文断裂的严峻后果。从人文视角审视,体现在城市形态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城市空间破碎化导致的城市文脉淡化现象
城市文脉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气质的文化遗产脉络,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需要祖先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离不开其历史铸成的独有“血脉”。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毁掉那些与城市文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建筑与街区,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中更要强调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尤其是与城市传统特质的和谐。然而,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大规模、无章法的城市开发建设下,使原先比较连续的城市肌理被分解割裂,城市文脉持续不断的淡化。
在许多城市,大量的新建筑,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或“偶像建筑”,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城市景观的连续性被一些位置随意、毫无特色的高层建筑肆意切割,城市原有的整体风貌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曾长期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美国注册规划师苏解放(jeffrey l.soule)认为,好的城市应该以绝大多数建筑作背景,由此界定城市的公共属性,就如同一支军队需要成千上万名优秀士兵排成整齐威严的队列,却只有几个将军一样。而现在的北京,几乎被变为一个充满了“建筑将军”的城市,每个将军统领只有一个士兵的军队。一处处“震撼效应”迭加起来,结果就是城市形态的自我“休克”[1]。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认为:“一座城市是由很多建筑组合而成的,就像一个建筑的合唱团,大多数建筑都是谐音,只有一两个是领唱,那合唱团的歌声听着才能入耳。城市也是这样,如果每幢建筑都想领唱,都标新立异,那肯定就全乱了。”[2]建筑学家郑时龄则针对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地标情结”盛行的现状,认为那些求“高”、求“奇”、求“怪”的建筑只能瞬间闯入人们的视线,惊诧后却是美感的缺失,地标多了也就没有了地标,靠“突兀”争做地标,只能把城市建设引入一个无序、杂乱的境况[3]。
以有着85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并没有处理好城市更新与保护城市文脉的关系,不仅迅速扩张的城市不断淹没传统的城市形态,而且许多新建筑完全放弃了对传统建筑精神的传承,或者无视其是否与传统城市风貌相和谐。例如,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位于充满传统皇家建筑符号的天安门广场附近,几乎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关系。梁思成和陈占祥曾指出,“在专门建筑与都市计划工作者和许多历史文艺工作者眼中,民族形式不单指一个建筑单位而说,北京的正中线布局,从寻常地面上看,到了天安门一带‘千步廊广场’的豁然开朗,实是登峰造极的杰作;从景山或高处远望,整个中枢布局的秩序,颜色和形体是一个完整的结构。那么单纯壮丽,饱含我民族在技术及艺术上的特质,只要明白这点,绝没有一个人舍得或敢去剧烈地改变它原来的面目的。”[4]遗憾的是,现在倘若我们从景山上远望体积庞大、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的国家大剧院,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它的“高傲”与“突兀”性的存在,使北京古都风貌景观的连续性、协调性遭到破坏,与作为古都北京的建筑风格、空间尺度、传统肌理和城市形态并不和谐。
除此之外,城市形态的基本结构、城市肌理与交通形态也密切相关。随着机动车交通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拓越宽的马路在城市内恣意纵横,城市的快速机动车干道、高架道路,以及立交桥的大量增加和不当设计也对原有的形态造成冲击,撕裂了城市的整体结构,切断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城市空间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孤岛”,加剧了城市空间破碎化趋势。在世界很多城市,即便一些特大城市,都没有像北京、上海这样拥有众多的立交桥、高架桥和过街天桥,肆意切割着城市的轮廓线。城市中是不是立交桥建得越多就越好,建得越多交通就顺畅,这是一个值得城市规划者认真反思的问题。
2城市形态趋同化导致的城市特色危机现象
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迷人的城市魅力。当今,有些大城市虽然也涌现了不少设计独特、吸引眼球的地标式建筑,但城市总体特色的丧失仍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相像,越来越没有识别性。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一样的宽马路、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中心广场、一样的商业街、一样的住宅小区、一样标识的星级酒店和百货商场,一样的马赛克和玻璃幕墙包裹着的高层建筑,甚至一样的绿化风格、城市雕塑和霓虹灯……一位市民带着新婚妻子开始了蜜月旅行,精心选择了上海—南京—天津—北京—西安这五个历史悠久的名城,期望能够感受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各地的城市风貌。二十天的旅行让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太相像了,哪里都差不多,如果不到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走在普通的大街小巷,或者从宾馆的房间望出去,你甚至会在某一瞬间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5]
有众多城市,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怀着所谓“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雄心壮志,摈弃传统城市肌理,对旧城和历史街区大拆大建,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撕裂了城市发展中珍贵的时空延续感及文化自明性。例如,根据2007年的统计,北京旧城仅占规划市区面积的5.76%。这其中,传统建筑风貌区及传统与现代混合区的面积占43.7%,已呈现完全现代化风貌的区域占36.67%,已成为道路、现代广场的面积占19.63%。可见,偌大的北京所保留的历史风貌空间已经相当有限,甚至严格说来一条完整具备明清建筑风格和形制的胡同也没有了。尽管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北京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但老城区仍在“保护”中不断地遭到“建设性破坏”,历史遗存变得支离破碎,传统空间秩序逐渐丧失,城市形态走向趋同。
还有的城市陷入一面毁掉真正的历史古迹,一面却热衷于大造仿古赝品的怪圈之中。这种“建设性破坏”带来的是地方文化与传统空间秩序的丧失,伴随的是城市的无特色性和无识别性。我国自古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城市风貌,已经变成一种文化乡愁式的回忆,一个又一个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城市,在全球化和所谓国际化的浪潮下,争相“与国际接轨”或建设成“国际大都市”,逐渐沦为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所称的“平庸城市”(generic city)。这种平庸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其特点就是像人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飞机场一样毫无个性、毫无身份可言。它像是计算机的桌面或者一张软盘一样,是同一简单结构的无限重复。看上去有相同的街区,街道也主要供行车之用;每个区域都是独立的整体,包括马路、住宅区和绿化带;高楼大厦遍地皆是,互相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家园感和历史感,也没有所谓地方特色,保存一些地方文物和古迹符号不过是为了供旅游和凭吊之需。难怪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感叹:“我们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混乱。”[6]
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形态趋同化、无个性化现象,尤其需要我们每一个城市挖掘、传承和创新作为城市之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土化的城市元素,为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国城市形态而努力。
3城市形态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表面化和浅薄化现象
城市形态虽然首先表现为一种物质实体,但构成城市之魂的却是物质实体背后所表现出的各种历史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内涵。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提出过一个重要思想:城市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大“容器”,是人类至今创造的最好的文化记忆的器官。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社会历史文化,“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建筑物、保管库、档案、纪念性建筑、石碑、书籍),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7],这是城市独特的功能之一。因此,对城市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它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它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形态;既包括历史建筑和街区的物质要素,也包括历史建筑遗产背后蕴含的精神、情感、故事等人文内容。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当人们谈起对一座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时,除了城市建筑、街道、市政设
转贴于
施、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程度之外,经常会用文化、历史这样的“滤镜”来评判这座城市是否有底蕴。的确如此,文化是人类的情感表达,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符号。城市的各种建筑与街道,倘若没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或凄婉、或沧海桑田般的故事与景象,是无法完整体现出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意味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说:“我可以告诉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级台阶,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顶上铺的是怎样的锌片;但是,这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位者来回摆动着的双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栅栏之间的绳索,在女王大婚仪仗队行经时如何披红结彩……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8]
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开发与建设,并非不重视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的提升。然而,在几乎全盘推倒重来的旧城改造模式下,在开发商利益最大化与政府政绩冲动的双重催化下,在城市建设普遍浮躁和相互模仿、盲目攀比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不是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而是在城市景观上做表面文章,城市形态更多呈现出的只是一种能够短时间见效果的布景化的文化表象,或“面子工程”,就如同一位只知道涂脂抹粉,却没有内涵和品位的俗气大姑娘一样。即便是继承和恢复传统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大多也是简单模仿传统建筑和城市风貌的“显性”文化符号,忽略建筑与周边人文环境的有机关系,不能很好地将其“隐性”的观念与文化气息表达出来。例如,在产业化开发中建设的若干仿古建筑或仿古一条街,虽可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表面的传统气氛或地域风格,但无法保护全部历史信息,其本身只是无生命力的抄袭与复制(图1)。
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城市在历史变迁中慢慢积淀起来的,不可能短期速成。遗憾的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城市物质形态与城市文化“神态”的辩证关系,在城市大规模改造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还包括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文化气息和历史记忆。这样的现象反衬了真正体现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魂”的烟消云散。这种“魂”是唤起市民归属感、认同感和眷恋感的东西;是赋予城市以个性化的鲜活生命力的东西;是慢慢生成、浑然天成、凝聚着生活点滴、浸透着历史记忆的东西。
4城市形态发展中市民视角和人性空间的缺失现象
对城市形态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城市社会秩序的重建。这种重建所应遵循的根本价值原则,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大多数城市一直倡导的一个口号:“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为人民”。然而,由于城市政府片面的政绩取向、城市开发的过度市场化、市民社会发育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公众参与的“精英主义”的规划模式等因素的制约,真正以普通人日常生活为导向的“市民城市”建设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反而是城市的大规模更新开发、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景观建设往往不照顾当地居民生活模式和社区网络,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普通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血脉联系,并以人性化的市民生活环境破坏为代价。
且不说许多城市中心传统街区和街巷生活正在消失,如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北京的胡同,以前街区的老房子在“旧城改造”的幌子下被高价卖给有钱的商人,开发为所谓的cbd(中心商务区)或高档消费娱乐场所,抹平了这些空间原有的生活印痕和人文价值,脱胎为新富裕阶层或所谓精英阶层消费主义生活模式的各种时尚场所,渐渐跟原住民和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就连街道、广场等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也往往体现的是“以物为本”。例如,现在许多城市随着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机动车道路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将自行车道挤压到人行道,人行空间越来越窄。还有的城市为车辆快速通过而在市区大搞封闭式干道,让行人爬天桥下地道,街道景观和设施建设也多考虑行车方便。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各地还兴起规模巨大的城市景观建设运动,使城市形象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景观建设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即见物不见人,不能充分认识到景观规划与建设是为了生活在物质环境中的人,而不是物质环境本身,不能很好地将景观规划、物质环境改善与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如有的地方官员不顾自身财力和群众反对,脱离实际需要、贪大求洋,修建大型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城市亮化照明工程、标志性建筑等所谓“形象工程”,结果劳民伤财,没有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还有的城市,为了修建体现所谓城市形象的景观大道,不惜牺牲城市街道原有的合理尺度和绿化格局,粗暴地割裂原有的城市肌理,将原本尺度宜人、热热闹闹的街道变成光秃秃、冷清清的宽马路。最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在城市局部区域兴建了一些大型开放式的公园,城市绿化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城市把主要服务于市民休闲生活的公园当成展示舞台和旅游景点来建设,还有许多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合理,且以展示性为主。其实,若以普通市民的需求为本,就应该让公共绿地和街心公园镶嵌在市民生活的日常区域周边,实行“大小适度,近便分布”的原则,使公共绿地和公园所发挥的效益直接惠及居民日常生活。此外,真正以市民为本的城市,不应只注重一些形象性、展示性的“大空间”规划,还要用心地设计与管理城市中一些常常被忽略的“小空间”,例如街道的转角、小巷、角落、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交通换乘空间、室内外过渡空间等。
总之,城市中绝大多数的街道、景观和开敞空间当是为市民的真实生活而设,而非为城市的虚妄形象而设。看上去很美、很壮观,但市民利用率很低的空间,不是好空间。城市形态的发展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城市空间更好地为市民生活服务。
5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
城市决非远离自然的纯粹人工构筑物,而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形态的好坏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的城市形态,一定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多年来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城市设施高强度建设,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主要在空气质量方面),我国就占了16个。我国污染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多数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537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428万吨,居世界第一。在2002~2007年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城市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只有38.6%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大气污染的代价仅从以下这组数字便可见一斑:2008年中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有48个城市
转贴于
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总天数的三成到五成。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指出:中国1/3的河流和1/4近岸海域遭到严重污染,主要城市中近半城市饮用水源不合格,有相当数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置率严重不足,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全国有3.2亿人用水不安全。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遭遇水体富营养化的“绿”、气候热岛效应的“红”、沙尘暴或酸雨的“黄”、城市灰霾的“灰”四色效应的现实生态尴尬,以及水资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生态威胁[9]。还有不少数据表明,在经济发展和硬件设施方面,我国许多大城市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然而,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差距十分明显,甚至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总之,城市的扩展与蔓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快速发展国家,城市化的演进与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6城市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与公平失衡现象
好的城市形态既有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在我国,由于城市建设一直有一种重效率、轻公平的片面化倾向,往往为了保经济发展而忽视兼顾公平,社会公平原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城市规划也被认为应当为各类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服务,有意无意忽略了城市规划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的公共政策功能。表现在城市形态方面,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令人担忧的两极化趋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许多城市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形态的和谐发展。以北京为例,2009年3月11日,北京市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指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全部集中在中心区域和东、北部,使得这些区域的要素过于密集,房价高涨,交通成本高,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而京西南区域面积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四分之一,发展却相对缓慢,其gdp仅占全市的八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市的十六分之一。此外,北京城区还存在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衡的问题[10] 。
其二,许多城市存在城市新区、中心区与城乡结合部及“城市角落”(如“城中村”、一些特殊人群聚居地),在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出现较大反差与不和谐现象。这些区域的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和低水平状态,造成房屋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过高、环境卫生差、生活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消防隐患严重以及治安状况堪忧等问题。为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为了使城市建设的成就惠及更多的民众,今后,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中,要特别注意旧城及旧城区的危旧房集中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这些地方,不能由于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及财力不足、难度较大和经济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制约,让这些区域成为城市建设中被人遗忘的“孤岛”。
- 上一篇:民间借贷的类型
- 下一篇:云计算使用的主要技术
精品范文
1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