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要求

篇1

【关键词】新课改;要求;课教“活”;主动权;语文素质;教学手段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单来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一门工具,更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过程。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知识、轻情感的应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对教师教学和自身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我认为要努力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 讲课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

1.1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难解的古诗时,利用了解背景故事和展示画图示意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解中带趣,方可让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教师这时交给他的学习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桂林的水怎样?桂林的山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由于抓住了主要的问题来设问,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知道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1.2 教师讲课不仅要有感染力,而且还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一定要跟你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就如同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小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望强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从这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学、善学。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趣并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用幽默的语言、时用严谨的辩论、时用抑扬的语调、时用饱满的激情,总之让学生的心潮随着教师的感情激荡澎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情绪。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能给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二是倾注爱心,教师只有奉献爱心,教学才能收获成功;三是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课,发挥语文教学情感化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1.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得教学方法。如今新课改中的新语文教学方法形式繁多。比如讲读法、分析法、比较法、直观法等,教师想要把课教“活”,最重要的途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是催化剂,学生是主体,因在新课改中提倡的是“自主探究”的学习,如果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得恰当,就能有满意的效果。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少语文老师看重的是学生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听、读、写的能力培养,但要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索取更多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

2.1 预习——学习主动权首要环节。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教师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怎样给每个小故事拟定一个合适的小标题?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呢?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每个小故事都在循循渐进的塑造着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五个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

设计预习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及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2.2 自主探索——学习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段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2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一般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题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①贝尔的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中国美学范畴“意趣”颇堪玩味。冯煦《蒿庵论词》记录陈子龙言论:“以沉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则用意难也。”②吴雷发《说诗管蒯》:“诗须论其工拙,若寓意与否,不必屑屑计较也。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意趣。”③二人对“意趣”概念都有涉及,“意”偏指作者的主观性,具体、凝重、充实;“趣”偏指客观性,玄远、清逸、容纳。“意”“趣”并举,给语文提供了一个展现美学意趣的空间。“意味”与“形式”交合会通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有意味的形式”,意味融于形式,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常想到意味,多体验情境,注重联想想象,把情景相融、意境相偕、动静节律注入形式,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教学。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触发“感性”“灵性”“悟性”,是对心灵审美情感的唤醒,也是对求知者心灵潜能的激发。

二、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外延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内在的、活化的,引领师生体悟,感受形式之美。教师懂得从语文本真设计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素养训练。 “有意味的形式”最朴实的体现是:阅读像阅读,写作像写作,口语交际领。

开展专题阅读、问题阅读、比较阅读等系列阅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类型、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向切实的文本语言体悟转变,咬文嚼字,认真揣摩,同时要有章法意识。阅读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拓宽理解视野,充实内容环节,循序渐进品味领悟。对阅读活动进行立体设计,对阅读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充分而有效地阅读,体现语文的意味。

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起点、写作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强调课堂上的写作体验、升格训练,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是关键。简化作文课的教学环节,精简作文的材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写作。写作返璞归真,在简约中体现语文的意味。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语文实践。提供机会,组建社团、排演话剧、开展辩论、朗诵诗歌、新闻播报,鼓励学生缜密思考,大胆表达;老师巧妙退居其后,不越俎代庖,更不去压制“非主流意见”。成都的梁艳老师以她“让学、让热爱、让实践”的做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她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自信,敢于质疑,善于表达。

三、语文教学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途径

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味”即“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④

语文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即是获得“语文味”的过程。余映潮老师的《六读》一课就是在有“味”的形式中读出“意”来。笔者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途径包括:

1.潜入心灵

从“艺术以感情动人”的作用出发,要想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语文教师必须潜入心灵境界,去体悟审美感情及其多种意味,并把它们融于语文的形式之中,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融入更多的生活情感,还要融入更多的审美情感。生活情感贴近生活,具有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接受。但是要想获得深切炽烈的领悟,还需要为其心灵注入审美情感,让学生更高层面地思考认识生存的世界,在语文中升华人生、人性、人情的魅力。

2.亲身体验

一切审美的起点,都始于对审美感情的亲身体验。感人形式,因其包含着意向、意境和意味以及由审美感情引发的情绪、情调和情趣,故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语文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出富有意味、意趣的形式,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制定和谐的体验内容,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体验去经历,去尝试,去联系生活的本真。这样的“有意味的形式”,就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有足够丰富的阅历来设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学生预设最贴近生活的形式。

3.简化抽象

有意味的形式是通过简化而得到的。一是去掉语文课一切无意味因素,包括去掉大量视频、图片和音乐的视、听觉信息等因素,返璞归真,以求得纯净;二是追求一种纯粹的、不可名状的意味,追求有节奏的课堂旋律,以突出其抽象美。简化,就像中国的太极图,以S形曲线把图形分成反向的阴阳两仪,寓万象万殊于相反相成,纳万变万动于循环永恒。抽象,赋予语文不可塑性的造型,不可捉摸的理智,臻于化境的审美。“简单”“抽象”才能进入“有意味的形式”。

4.熔炼创新

语文最终粹取的是内涵。有意味的形式,是语文将各种有意味因素通过熔炼,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富有生命特征的、具有变化和节奏的整体,即内涵的构成。形成内涵构成的先决条件,是要丰富情感;情商高了,灵感和反应就出现了。人的大脑受到情感所占据,就会创造出一个好的构成,从而也就会创造出艺术品般的人生。“熔炼”,是比拟运用高温,把矿石中的钢铁熔炼出来,用来激励语文教师以高度的热情和激情,把有意味的形式熔炼出来;把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富含时代气息,具有创新素养的健全人格创造出来。

掌握美的抽象规律,竭力表达抽象美,最终体现美的本质。这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之根本要求。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改革要进一步向更高处迈进,就要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既要反对能力水平原因导致倾向于形式的教学,也要反对单纯追求形式改革的“形式崇拜”,只有以重视内容、形式的统一和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为目标,多些尝试,如从形式意味的角度教会学生去领略文学作品文本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注释

①方咸围、陈海英、陈志伟:《理科课堂教学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②[明]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第358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

回归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贯彻这一理念多年来,已经使学生的课堂、生活、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股改革之风也吹到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材的革新、课堂结构的转变均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向导产生了变化,但更多的改革还是停留在教材和公开课上。深究原因,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语文考试不行,并不证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低能;“职业教育的重心是技能和专业知识,语文教学改不改影响不大。”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来说,生源质量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一系列的外归因正说明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在这里,对于职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无需赘述,想就这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专业扎实。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广阔的生活更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教材。与以往填鸭式教学比,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生活的老师,人生的老师,语文知识从书本中来怎样回到生活中去应该不再靠学生个人悟性。这就要求我们职校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生活、爱思考的人,学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文人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语文老师的身上领略文学的魅力。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很难把自古文人的价值观强加给每位语文老师,但生活化语文教学要求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功底。知识面广。对于现代的语文老师来说,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地指导,例如魏书生的“六部课堂教学法,知识树”,于漪的情感教育法等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模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都为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容易流向通俗,目标散乱。教学技能过硬。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语文课堂可以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展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教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数字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多维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语文老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所用,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与生活对接。

二、对学生全新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把语文教学带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学生的生活带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笔者感到每一届的学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遍存在早熟、自我意识强、知识面宽而毅力薄弱等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半是被中考抛弃的学生,成功的学生有很多的相似处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各的失败。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种类繁多,行为模式差异较大,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兴趣点,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等。没有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可以更易做到贴近生活,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

给任课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地的普通高中学生中考分数都在六百到七百这个区间,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数则是从二百到六百的区间。为了制定贴合学生的教学,首先得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制定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更好地实行分层教学,分组自主学习。新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付出比以往多数倍的精力,全方位的备课,看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际极大地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

掌握、驾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职业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拷贝自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下,作为语文课堂主导的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以笔者所教的人社版第二版高技《语文》为例,第六单元以说话艺术为主题,由《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我有三个梦想》、《选手董冰赛场答辩实录》等课文组成。对于这一单元,我们可以灵活改变课堂的组织模式,把语言交际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进行课堂点评,小组总结等。

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职业学校的学生构成差异很大:机械、建筑类专业的班级男生占绝大多数;旅游、广告等服务类专业的班级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构成,语文课堂要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把专业特色、性别特色带到课堂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色,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计划,不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拿一套教案应付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这实际是一个把语文教学更加细化、专业化的过程,对目前语文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崭新的教学评估模式。在没有高考压力的职业学校,语文老师试行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比普高却要便利很多。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加入到课堂评价中来,以专业学习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离真正实行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知识面,各项技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希望在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语文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篇4

关键词:规范化 明晰化 启发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接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就说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应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要。那么,何谓教学语言?笔者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所规定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这语言又必须是教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及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的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主阵地。因此,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中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的功力。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谈到的“说话要通俗化,要明白化,要有趣味性,要以体态助说话”。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内在意向和拥有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教师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这与同志的上述论著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在于它的规范性,明晰性以及教育性和启发性。

(一)语言的规范化

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必须是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已推广了很多年,范围广,说普通话的人口众多,便于交流。普通话是以我国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以,现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参加普通话测试,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否则,就没有资格入职教师队伍。这就充分说明普通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语言。另外,普通话在语法逻辑上,我们认为也是无懈可击的。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学会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十种风格韵调时,你就会变成一个真正有说话技巧的人”。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证明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还必须要文明礼貌,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语言中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性词语来创设学生的思维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学生的评价性词语不妨多说“真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进步很大”“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尽管这些话的意思说法很相似,但我们认为这样以不同的方式说话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励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上,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回答问题说错了的同学,作为教师也最好不要批评,反之,还要对这些学生给予鼓励,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讨论也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的语言别具匠心。

(二)课堂语言的明晰性

课堂语言的明晰性就是要求老师说话要“字正腔圆”,即发音要相当准确。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都要合乎普通话的标准。腔园,就是指声音要饱满,具有一定的力度。在教学讲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切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多地使用学生平时少用和少讲的陌生词。不能让学生听得不知所云,如坠雾中,感到莫名其妙,或者对词产生歧义。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所听到的语言是要进行筛选的,他们只听那些他们能听得懂的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听明白自己所讲的话。对于那些估计学生很难听懂或者不能听明白的话,尽量少说。否则,就必须对所讲内容加以解释。

(三)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课堂教学既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所学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如何开发学生智力、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家知道,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善于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不断思考的积极思维中。如讲授朱自清的《绿》,教师可用对“绿”字的点拨,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而联想的过程就是开发学生智力、能力的积极思维过程。这也正是阅读理解此课所必须的。由此可见,语言的启发性教学对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无疑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要求要简洁、生动、严谨、还应该富有情感等。1.语言简洁。即用词要精确,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教学语言描述要条理清楚,论证语言应具有逻辑性。评价语言要温和一点,把握好分寸,必须坚持原则。论据要充分,层层深入,思路明晰。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力求使教学语言精练,表达准确。描述时要做到绘声绘色。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样,会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无声的汉字通过生活的语言描述,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对老师的分析与点评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始终保持课堂语言的简洁性,那么,他的教学质量肯定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2.语言富有感情。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上有了感情,才能更容易感染学生,振奋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更富有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语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论述的:“只有痴呆和道德上的堕落才能堵塞语言通向心灵的道路。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话语怎样。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能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3.语言生动活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学生愿意听,很想听。否则,学生就会无精打采。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打瞌睡。出现这种状况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教“旦”字时,老师说:“这‘旦’字,就像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学生听了印象就特别深刻。可能会形成永久的记忆。还要注意轻重缓急,要使自己的语调和谐、优美。要注意调节、控制音量。还要注意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讲到重要之处教师应提高语调,讲到关键之处教师还可以重复几句。着重处理好变调、停顿、节奏等语言环节。倘若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单一平板,则很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呆滞状态,感觉疲劳。反之,铿锵有力、自然悦耳的语调,定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如果这样,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篇5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等。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感表达,受到情感、意志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更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把握的几点要求

1. 理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首先,两者能够互相促进。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能够将德育有机渗透与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是为青少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热情。

其次,在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动自己,加深体会、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操。德育的渗透不能以牺牲语文教学效果为代价。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

2. 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初中生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正是身心逐渐成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与逐渐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成形却还不成熟定型。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性格普遍叛逆、好模仿、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但充满好奇心、更加活跃、更有交际需求等。

3. 教师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要将自己打造学生心目的的道德楷模。首先要注重自身外部形象,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让学生能够自觉为自己寻找成长的标尺,在模范指引下健康成长。

4.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化为行动,用道德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但要将其真正落在实践生活中则很困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快速阶段,他们心理叛逆又活跃,对于新的知识具有很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因叛逆的心理有很容易与教师形成对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实例来说服引导学生,使其行为与道德相统一。

三、具体实施建议

1. 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教材文本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等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高度代表性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更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2. 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是在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集采百家之长,集中古今中外名篇而成就的。既有诗意盎然的古今诗词,也有情景交融、深情流淌的散文佳作,还有引人入胜的小说选段。这些文章中多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道德因素,极具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地将教材中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汇一体后将其“传道”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生命感染力,获得个人道德素质的升华。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挖掘文本价值,构建读者与坐者的心灵连接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是积极的交流和认真的审视过程。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心灵交流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构建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心灵交汇。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提示,只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已有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当然,由于学生初读感知的水平不同,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巡视指导,以便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给予学生自学指导,让学生保留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不同类型的阅读小组

根据一个丰富的世界才易接纳另一个丰富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一定阅读量的积淀。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确定读物,并且长期坚持阅读下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关注身边琐事或某一电视栏目或名人传记,随时积累材料或写随笔、读后感等。其目的是以一点为突破口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勤动脑、勤用眼、勤动笔、勤用口的良好习惯,以达到由自觉学语文到不自觉学语文的阶段。教师将根据学生喜好不同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如①文学爱好小组。(可以选择刊物有《读者》《读者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②实事新闻小组。(提供资料来源:中央新闻4台,以及各电台新闻栏目、报刊杂志的新闻部分等)③生活琐事小组。(自己身上的小事、家庭班级身边发生的琐事、寻常人寻常事等)④文娱体育轶事小组。(关注文体界明星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生涯,最新动态)⑤名人探究小组。(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及他们代表性的作品)⑥学科探究小组。(学生可以针对最喜欢某一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组成其他的更多的小组,因班级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定。

三、理清文脉

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并有计划提高阅读能力,使之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想要表达的意义。一千一万个人读的哈姆莱特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文学文本带给你的喜怒哀乐来自于对文本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弄懂文本才能谈不同的感受。先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中这唯一的哈姆莱特,才能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哈姆莱特。所以阅读根本是还原性阅读,即读懂莎士比亚笔下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人。余彤辉在《也谈“创造性阅读”》之中,从内容的角度,把阅读的文本大致分为三类,文学文本、科学文本和一般文本。文学文本指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灵活性。首先他的“文本所指”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客观对象由不同的人去描述,都不会相同。其次,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感受,是作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结果。第三,描述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本增加了一层虚幻的色彩。正是由于文学文本的这些特点,造成了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首先尽量读懂作者笔下的那一个。科学文本可细分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泛科学文本。纯科学文本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著和教科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例如数量逻辑,教育统计学等等。这类文本兼具了确定性,精确性和严密性几大特点。泛科学文本,指传统的人文学科学术论著(包括教科书),例如哲学、历史、美学、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等。这类文本在确定性和严密性上无法与自然科学著作比肩,这些特点决定了泛科学文本也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网络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利用网络着力给学生搭建听说读写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更好地从事听说读写活动。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多媒体的展示、网络学习专题网站的建立等都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始终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一定要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加强语言实践,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网络语文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J].语文学习,1997(1):2-4.[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篇7

1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来水”。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

1.1 拥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性、坚实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熟悉学科结构,了解学科动向,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的本体性知识不扎实,那么他在授课就极有可能会犯知识性错误,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含糊不清,不能圆满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感到老师所教的知识不可靠,随之产生学习上的危机感。这些感受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惰性。如此,这位老师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么?更为严重的事,他不但误人子弟,而且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1.2 要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要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这就是说,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有广博的文化素养,这样,在他的语文课上,他总能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顺手拈来一些妙趣横生的例子,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容,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的老师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当中也有较高的威信。

2 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犹为重要。然而,我认为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这才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节所在。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

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在这之上就需要一个平台。

篇8

1 教师要处理好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语文课本身就是需要领悟到学科。授课时,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不妨让学生多读,多谈,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

2 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1 优美生动的导语。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神思飞越,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2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2.3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3 树立“和而不同”的创新学风

“同”是指无个性的单一事物,是盲从附和、墨守成规。“和”则是多样性的统一,“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课堂教学一定要倡导“和而不同”的研讨学风,避免课堂一团“和气”,缺少辩论和驳议,师生之间恭恭敬敬,无惑可问,无疑可解。当然,一方面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思想上的共识和感情上的共鸣。但是在保持课堂整体“和”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不同”。学生要有“立异、求新”的意识,不唯书,不崇上,敢于反对经典言论、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思辨中达到创新和共同进步。

篇9

    《论语》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着作,阐述了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观点,对后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孔子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着作———《论语》,总结出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并为政治外交服务“仁”是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一切学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孔子在文学思想中强调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对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阐述的,“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可见,孔子将道德置于与文学同等的位置,而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服务的。另外,孔子也认为,文学与道德修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说到,“志之所致,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文学的创作必须把道德始终放在第一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学创作应该为政治外交所服务。孔子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的志向,即反映作者内在的想法,特别是政治上的愿望,因此诗歌的创作必须满足作者本人政治思想上的诉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理解诗歌,解读诗歌的重要意义所在就是要实现政治外交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思想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孔子文学思想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就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就是指“兴于诗”,它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修身的第一步必须要学诗,诗歌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各种形象具体化,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修养,达到培养人格修养的作用。“观”就是指“观察”,即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外在的事物,就是指诗的内容应该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群”就是指将不同的人的观念结合起来,通过相互的交流切磋,以达到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修为。“怨”就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批判现实的黑暗社会,为政治服务,达到教化人的目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我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表述了文学的认识作用、对人的教育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

    (三)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一直十分强调诗乐的和谐美。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文质彬彬说”。“文质彬彬”一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质”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内在的修养等,即外貌的修饰必须要与人的内在的品格相统一。在这里,孔子引申为,在文学的创作上必须达到文学创作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孔子并不是将内容与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他认为内容应该重于形式,即内容决定形式。从根本上来说,他更加强调“质”的重要作用,而“文”应该随着“质”的变化而变化,与“质”相统一。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探析

    孔子许多的思想至今为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为我国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其文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应该以德为本“仁”是孔子学说的灵魂,而品德与文学并重是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品德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位于首要的位置。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可见,德育应该放在首位。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孔子认为,德的内涵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多个方面。在儒家的教育思想里面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人最核心的素质应该是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孔子的文学思想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但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的核心主要偏重于学生“智”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德”的培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服务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认为,文学的创作的目的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观群怨”学说则更加地突出了文学的社会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可见,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现代的教育也应该贯彻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宗旨。[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对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一需求进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现代教育应该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孔子认为,文学的创作应该反映现实,这主要体现在孔子“观”的学说上。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老师们都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考取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我国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连一些基本的实验都无法独立完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低,因此现代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四)现代的教育应该注重“文质”的结合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也素来重视品质与行为举止的统一。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强调了“文质”的重要性,认为文艺要从属于礼,要为礼所服务。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必须注重行为举止与礼貌内在修养的统一。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除了要树立“德育”的理念外,也必须注重社会交往的各种行为举止的教育,使学生在交往中做到“文与质”的结合。孔子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仍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外在的礼貌修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商业交往的各种活动中。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却是相当薄弱,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大学某些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之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开设这类的课程,导致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商业社交中,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外貌修饰,使自身达到“文质”的协调。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篮球;教学与训练;注意问题

随着科学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篮球教学与训练系统结构复杂,涉及的因素多,而且随机性大,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篮球教学与训练硬件和软件设施也在逐渐的增多和完善,篮球教学与训练也要向更好的方面发展。针对目前学校篮球教学与训练内容、进度、手段以及教与学的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技术动作的审美性

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也具有审美性质,其基本涵义是:在满足学生情感的要求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训练与教学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生动演示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学生智力与陶冶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战术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审美在其实施过程中,将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篮球教师针对篮球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千变万化,一方面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篮球教师还要使教学与训练方法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与训练中展开,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

2.注意技术动作的全面性

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规律和攻防转换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移动、传球、运球、投篮、防守、突破等各项技术,要能攻善守,能投能突,打破锋卫界线,全面掌握各种技术、战术的组合运用,提高学生技术和战术的实效性。

培养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战术连贯性的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将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经常提醒和鼓励学生在技术运用中注意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原则,指出学生在技术运用中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学生技、战术的全面发展。篮球教学与训练中让学生全面、合理运用技、战术组合,提高技、战术动作组合质量,是当今体育运动学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发展方向。

3.注意技术动作的熟练性

熟练性是指完成篮球技术动作娴熟,运用自如、轻松、省力,成功率高。双手胸前传球是篮球传球技术的基础,具有准确性高、容易控制、便于变化的特点,因此,教学与训练方法要求技术动作要有熟练性。当篮球战术教学要求学生作突破练习时,学生会运用“接球急停-假动作-突破”,在以上篮球组合技术环节中,只要有一环节技术动作不熟练,就无法突破,这样就达不到战术要求,完不成战术训练,这样双手胸前传球熟练性的意义就展现出来。因此,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向技巧性和熟练性的纵深方向做突破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

4.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技、战术动作组合合理,符合技、战术组合规格,符合技、战术组合实践要求。如篮球教学要求学生内线进攻时,学生怎样将球传给内线学生,传球学生则要根据防守者的防守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传球。当防守学生采用平防守时,两手不停挥动,传球者则可以考虑用单手胸前传球或双手头上传球;当防守者手挥到侧手举以上时,则可以考虑用单手体侧传球或反弹传球。传球动作一定要避开防守的重点,所采用的技术一定要准确到位,要有针对性。

在实践教学与训练中,充分利用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等方法以保障动作的准确性。例如,在投篮教学与训练时,要求向上、向前伸臂是指向篮框,向上、向前用力屈手腕,最后用手指将球推出,这样投篮会使篮球产生下旋,碰到篮板或篮框不会产生很大的反弹。还应该让手与篮球接触的时间尽量长,这样有利于控制球的运动方向,增加投篮的命中率。在开始时不要过多考虑球是否投进了篮框,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姿势、动作以及整个投篮动作的节奏。每次投篮要重复同样的动作要领,正确的投篮动作变得很顺畅的时候,命中率自然会因此而提高。投篮者身体协调性要好,在球出手的瞬间,身体和手要相对5.注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训练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经常要进行技术、战术的创新。而多媒体技术是最好的创新工具,可以更加方便地组合、拼接、改造技战术。由于可以随意改变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等,使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并可以在理论上快速地给予新战术、新技术以完整的概念。多媒体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可以改善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不足,使篮球教学与训练更加方便、简易。与传统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相比较,多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详细直观地介绍了优秀篮球教练员和教师教学与训练的技巧,对于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的难点、疑点,配以动画、视频演示,加上精炼的讲解,使学生一看就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