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关系。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入”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篇2
关键词:沉浸 体验 感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2]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篇3
一、语文教学重在语用
时下,各种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渗入,使语文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倾向,给语文教师更多施展个性的空间,但也使得部分语文教师无视或忽视语文课自身特性而任意发挥,将语文上成政治、历史,甚至成了生物、物理课。如有的语文教师把《绿色蝈蝈》上成了生物课,有的大谈《白杨礼赞》的思想,俨然是思想政治课。有的语文教师上鲁迅先生名篇《纪念刘和珍君》时,由于过于注重时代背景,竟有历史课之风。脱离了文本语言这根“缰绳”,自由驰骋,天马行空,上到哪就算哪,想怎样上就怎样上。还有的一味沉浸于各类语文综合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跟得“晕头转向”。名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则将语文课上成三不像;名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实则因为仅流于外在形式的热闹而使学生在活动之后收获寥寥。语文课程的设置必定有它自身的定位与目的,王尚文先生认为,基础教育开设语文课,是为了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亦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独当之任”。可见,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构成自身教学内容的文本语言。
二、语用旨在言语活动
重视文本语言回归后,我们要关注如何对待语言。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对教材文本语言作静态分析,即用讲授法将文章的内容分析(字,词,句,篇)一股脑地灌给学生,学生则是伸长脖子,翘首以望,吸吮教师的讲解。如有的教师硬是对《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语句上的层层剥离,作精当细微的分析,忽视文本语言的情境,特别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深沉情感。对语句过于精细的“解剖”,学生早已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未能理解语言的本质不无关系。
语言的功能就在于运用,即“语用”。语言是为交际运用而创设且在运用中体现其功能的。欧洲语言人文主义对语言性质有丰富的阐述:伽达默尔将语言看作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通过语言拥有对世界的“态度”或“观点”;卡西尔更是将人看作是语言这一“符号”动物,语言与人不可分离。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把语言看成精神创造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自始自终也同样需要语言。他认为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有生命力,十分强调语言这一“生命体”与思想感觉整体相联系,充满“理解者的不同情绪和感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对教材作静态语言剖析,更不可目无学生,单由教师自我演说,自圆其说;而应让言语“活动”起来,充满课堂。言语活动是语用的实质,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言语是语言的活“源头”,语言存在于言语中,由此引领的语文教学应由教材中心转到言语活动中心。
三、语用贵在对话实践
语文教学不能仅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花样百出,要以言语活动为教学活动根本,以“对话”为言语活动实践方式深入到“语用式”语文教学中。如上《祝福》时,教师不应该一味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而要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入文本,与小说人物及退到“幕后”的作者对话。有老师在教学时大胆抛出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是否认同?找出文中依据加以说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饶有兴趣地阅读文中祥林嫂的情节,揣摩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在阅读、揣摩、感悟中,学生与祥林嫂这一形象进行深刻对话。之后,在师生、生生交流时又进行着另一场对话,对话充满着语文学习的过程。
当代哲学释义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极力反对将语言视为外在于人的工具,他认为语言(即言语)具有“无我性”,即说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与他人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甚至将“对话”作为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我们是一种对话。”哲学释义学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启示是:语言的运用(言语活动)是在对话中实现的,对话是言语活动的展现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话理念,体现对话精神。
总之,以对话式的言语活动贯穿语文课堂,必能激活语文教学。师生只有在语用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成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体验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方法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主要采用“三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种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要想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目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教师团队能够做的就是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所掌握的有限资源,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创造出无限的教学可能。
一、体验教学法的应用
1.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喜爱汉语语言文字、阅读和写作,能够独立熟练地进行汉语口语对话交流。这一大纲完全符合体验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中心、教材为媒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动画视频、歌曲播放、小说讲解之类的,学生沉浸在对喜爱事物探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下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口语、语法、思维学习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2.寓教于乐
活动是体验式教学法的又一创新。话剧角色扮演、分组团队探究,以及以语文课堂知识为蓝本的户外拓展训练,这些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对小学生语言文学兴趣爱好的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拘泥于“课堂中心”,将学生带到户外,在户外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进行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
3.学以致用
篇5
何谓“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没有在课堂中渗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在此,我就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做些浅显的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评价机制上。说要有“语文味”,可考试不考这些,即使花了力气来教学生,学生未必会认真学习。就说“写”的能力,这应该成为最有语文味的看家本领了吧?可在阅卷老师手中,“生死90秒”,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又有多少学生的作文能入阅卷老师的法眼而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所以,有没有文化积淀还不是一个样!因而,语文教师不得不捡起“训练”的法宝,这样既可应付考试,又方便实用。因为考试成绩好,才是评价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语文味”不“语文味”哪里还顾得上呢?
语文味的缺失,问题还出在对新课程理念的错误理解上。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偏失。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地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具有“语文味”呢?
1、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
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历史或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其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知识课的现象依然严重。
2、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
要教出语文课独有的美感与魅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并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其次,教师上课还必须满怀激情。语文课要让听者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坐春风,如沐秋阳。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教出了情感的语文课也就是有美感的语文课。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此时此刻,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最后,还要教出幽默美。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哭,也要上学生学会美丽地笑。
3、提高教师素质,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的关键。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途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语言博大精深,生动优美,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各显特色。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推敲揣摩,体味感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塘景色的句子,并进行相关课件展示。学生边欣赏边赞叹。就着这股兴奋劲儿,让学生品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尤其读到物产丰富“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部分时,学生更是精神饱满,如临其境,因为他们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在赏析语句中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可探寻的意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教师可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一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生说仿佛看到了小草葱绿,小溪清可见底,一对老人正喃喃低语、携手相伴……当我提到“大儿……中儿……最喜小儿……”时,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议论感受到父慈子孝、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学生沉浸在安适恬静的画面里,沉浸在自己创设的美的氛围中,沉浸在诗中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美中,对这首词的理解加深了。
三、精心制作课件,领会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朗读《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播放节奏轻快、泉水叮咚般的乐曲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纯朴的自然风光中,领略田园风情。有些记人叙事的课文,美好的形象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读悟,揣摩他们的言行,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人物的形象和心灵,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上进的激情。
四、动情传情,激感美
小学课文多表现为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恶丑的憎,叙事、写景状物常常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美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只有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获得精神愉悦的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本身蕴含着感情,因此,必须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取得较好的美育效果。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教学《长城》时,我先叙说狼烟四起、残酷无情的古代战争,再动情讲叙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民间传说,让学生想象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繁重劳动,再现长城蜿蜒盘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观景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吟咏诵读,体现音乐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自然有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奔腾的江河,欢快的溪流,寒来暑往,鸟语花香,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幅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朗读是重要的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和音乐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思想内容,结合生活实践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表情述意,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我教一年级小朋友学习儿歌《小小的船》时,把黑板布置成蓝天的样子,挂上新月,诱导孩子们仰望星空赏月,边看边想象诗歌中的美景,跟着录音磁带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表情朗读《小小的船》。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儿歌内容也清晰、形象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篇7
一、修辞知识的教学研究现状
中学阶段学生的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修辞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修饰能力,但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修辞知识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教师不断地强调写作手法的创新和立意的新颖,却从本质上忽视了学生能否创作出优美文章的关键基础,是修辞手法和文字底蕴,这样的单一性目标教学,让学生舍本逐末,逐渐失去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难以享受到运用文字的乐趣,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在目前的中学写作课上,教师侧重于讲解立意和选材,反而对文章的句式修辞等指导的非常少,而仅有的修辞知识教学,教师也仅仅是将优美词句进行朗诵,单纯的对范文和经典的文章进行简单解读,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学到正确的修辞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的知识内容是非常局限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一直难以有效的提升,其关键点也是因为修辞知识教学的匮乏,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享受写作的乐趣,不能发掘出写作的美感和质感,从而渐渐地失去了对写作的信心。
目前各中学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修辞手法教学进行了研究,但以进度和结果来看,依旧处于一个尚在开发的阶段,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普及修辞知识依旧是一个难点,我们应该就此问题结合广大教师的经验来进行分析研究,将修辞知识教学完整的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吸收修辞知识的内容。
二、修辞知识的应用内容
学生在学习文章修辞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根据自己浅显的经验分析出很多内容来,但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不难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是由于修辞知识教学效率不高造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对于修辞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只理解不实践,到最后本末倒置,学习也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在词语选用的环节上,教师应该侧重强调词语的选择和寻找,寻找就是对词语的锤炼和加工,选择就是对词汇的安排选择,二者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切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修辞的概念,真正落实到写作中。句意也要多加注意,只有不断强调语句衔接,多练习语句的前后承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修辞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句意内涵,让前后句意从最基本的连贯到深刻,再通过句子的熟练修辞达到文段的熟练修辞,一步步地走向完整的文章修辞。
修辞格式的运用,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内容,修辞格式简单来说就是语句的表达方式,不是语言的装饰内容,不能刻意地为了突显修辞格式而破坏文章的整体价值,为了完成格式而运用格式,这样的修辞知识概念显然是错误的,必须让学生从本质上认清修辞格式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文章写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将修辞知识的应用更好地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三、修辞知识的应用策略
教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理解,所以应用策略的实践必须依照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修辞知识的应用策略更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写作。在中W阶段,语文教学本身相对枯燥,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修辞知识理念,不仅不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修辞知识理念应该呈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简入深,在不断实践和模仿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修辞知识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修辞知识的运用上不断提高。
四、总结
本文重点探讨了修辞知识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探究了修辞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为以后的修辞教学做好铺垫。在未来的修辞知识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让学生沉浸在文字词句的优美中。
参考文献:
[1]王丽玲,李强华.中学修辞教学简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情景创设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语言、图片、音乐、影像、实物等教学辅助工作,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创建出模拟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贴近的情境,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文本所营造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领悟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二)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创设能够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不论是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情境,还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均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情境领会文本的涵义。同时,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段特点,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热爱语文这门学科。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品质。而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转变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取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此外,利用教学情境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境教学方法实施
(一)运用教学语言描述情境
教学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指引学生理解文章意境。若教师只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而缺乏必要的教学语言作为引导,那么学生只会关心影像展示的表象内容,而难以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必须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运用栩栩如生的语言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形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小桥流水的场景,进而唤起情感体验。
(二)引入优美配乐渲染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是渲染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能够紧密结合文学与音乐艺术,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协调起来,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音乐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极为适用于带有意境的散文或诗歌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可选取婉转、缠绵、舒缓的配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诗歌,使学生快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选择歌曲时,教师要注意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搭配性,应当选取中国古曲作为配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能丰富学生的朗读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很多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熟悉,并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将珊瑚、鱼类、海岛风光等画面烙印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丽如画的景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极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让学生融入角色中体会文本的意境。角色扮演适应于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教学,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促使刻板的课文内容生动化,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入理解文本中心思想。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选出几名活跃的学生扮演文中的赵王、蔺相如、廉颇等人物,让他们进行对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性格品质,即赵王的知人善任,蔺相如的机智宽容以及廉颇的勇于改过。
(五)挖掘生活素材营造情境
受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但他们却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为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应当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知识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由此除了能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之外,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对《翠鸟》进行教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翠鸟在水中捕鱼时动作的迅捷,进而贴近并感知课文。总而言之,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方强.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创设[J].中国科技投资,2016(29).
[2]王艳春.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创设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4.
[3]陈二东.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5(31):223.
篇9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语言博大精深,生动优美,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各显特色。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推敲揣摩,体味感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塘景色的句子,并进行相关课件展示。学生边欣赏边赞叹。就着这股兴奋劲儿,让学生品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尤其读到物产丰富“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部分时,学生更是精神饱满,如临其境,因为他们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在赏析语句中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可探寻的意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教师可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对“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一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生说仿佛看到了小草葱绿,小溪清可见底,一对老人正喃喃低语、携手相伴……当我提到“大儿……中儿……最喜小儿……”时,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议论感受到父慈子孝、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学生沉浸在安适恬静的画面里,沉浸在自己创设的美的氛围中,沉浸在诗中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美中,对这首词的理解加深了。
三、精心制作课件,领会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朗读《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播放节奏轻快、泉水叮咚般的乐曲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纯朴的自然风光中,领略田园风情。有些记人叙事的课文,美好的形象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读悟,揣摩他们的言行,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人物的形象和心灵,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上进的激情。
四、动情传情,激感美
小学课文多表现为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恶丑的憎,叙事、写景状物常常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美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只有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获得精神愉悦的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本身蕴含着感情,因此,必须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取得较好的美育效果。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教学《长城》时,我先叙说狼烟四起、残酷无情的古代战争,再动情讲叙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民间传说,让学生想象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繁重劳动,再现长城蜿蜒盘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观景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吟咏诵读,体现音乐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自然有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奔腾的江河,欢快的溪流,寒来暑往,鸟语花香,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幅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朗读是重要的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和音乐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思想内容,结合生活实践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表情述意,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我教一年级小朋友学习儿歌《小小的船》时,把黑板布置成蓝天的样子,挂上新月,诱导孩子们仰望星空赏月,边看边想象诗歌中的美景,跟着录音磁带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表情朗读《小小的船》。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儿歌内容也清晰、形象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 语文教学 重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0
1 新时期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显得重要,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字面上看来不外乎是提升学生和语言、文字相关的能力,包含听、说、读、写,其用途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别人说话、写字的内容或是让我们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能够提升人与人沟通的基本能力,也是让我们和社会、和世界接轨不可或缺的能力。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信息,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滤并获取我们需要的部分与我们的语文能力息息相关;同样,如何清楚表达想法而不自相矛盾进而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我们,语文能力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起飞,中文渐渐成为国际强势语言,许多国家甚至将中文列为第二外国语,反观国内教育政策却与世界潮流脱轨,当世界各国掀起学习汉语热潮时,我们反而忽视了自己的优势,若持续如此,我国下一代将严重失去竞争力。其实,各国也了解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想办法来提升国民的语文能力,包括一些国家用“买书可以抵税”的方法来促进国民阅读的风气。我国也有必要发起关于语文教育的运动,包括在学校测试中加大作文考察的力度,定期进行语文方面的竞赛,以促进同学语文能力的提升。
第二,语文教学能够很好地化解存在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学生们普遍变得较为好动,并且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十分迫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化特征,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学习动力,从而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1]。主动性的、积极化的学习是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的深层体现,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其作为一种内在的作用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育水平。在学好语文的前提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可以通过这一桥梁作用逐步进行融合。
第三,语文教学活动在教育价值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意义。一般而言,语文教学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实践化的特征。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不断通过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来逐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展自身的视野,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保障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这也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举例而言,语文教学的群体活动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拥有较为优秀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调查研究活动当中,则能够使学生的事物观测、语言表达、协调组织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 新时期下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2.1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大量阅读。但是,大量阅读必须是有选择性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如下四类语文材料:一是经典名著。任何书籍或文章,已经成为经典,一定有其道理,读了绝对有益。古文当然属于此类,外国的著名小说,也应当加以阅读。二是好的论述文章。比方说,重要报纸的社论和读者投稿。并非说这种文章有真理存在,而是因为这些文章条理必定很清楚,中心思想也很明确,绝不会天马行空,更不是老生常谈,而且这些文章常常具有一些知识性。当然,选择这些文章时必须避免有太多政治性的。三是法官判决文件和侦探小说。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讲究逻辑。很少人会发现法官的判决文件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好的侦探小说更是如此。英国的“泰晤士报”有专门的法律版,很多法官的判决文虽然很难读,但是其思路清晰,而且任何可能的疑问都会在判决书中提到,令人心服口服。而侦探小说的优点则是有创意。四是有趣味的知识性文章。
2.2 提倡系统性的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是系统性的学习。语文能力通常被看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能力,即尽管语文能力是由多种复杂而分散的能力组成,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应当以一种系统化的观点加以看待,从整体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系统性的学习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方面的能力进行系统整合,更多的是对语文的教育所涉及到的学习与生活层面的内容加以系统整合。其次是强调语文学习的功能性[2]。语文学习最为主要的功能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而这也是人类不断生存、进步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其实也正在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来认识许多其他相关事物。因此,如果仅仅将语文教学作为单一的学科加以考虑,则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而更应当注重语文的功能属性。
3 结论
针对年轻一代语文能力下滑的现状,教育部门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提升语文能力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实施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政策。而年轻一代也该重新了解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思考要如何提升自我,增加自己在社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不是沉浸在网络信息的发达中,还用着诸如“火星文”、“注音文”等不合时宜的字体。语文教学对于提升语文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而成,只有按部就班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确保学生拥有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及优势。除此之外,也期待学生能现在就开始积极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事业水平的提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麦雪群.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J].现代人才,2010,(2).
- 上一篇:健康教育讲座方案
- 下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