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2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1教师内涵的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倚偷慕淌ΑK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2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2.3教学思维的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3.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精神 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28-02
作者简介:丁海燕(1977―),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综观这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波澜不惊的现象背后需要一线教学者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关键词进行重新咀嚼与回味,以让课程改革能够顺利渡过艰难期,以让语文教学能够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在课程改革的话语背景下,需要回味的关键词很多,笔者在这里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一些浅显的解读,希望能够给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再添一把火。
一、人文精神,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
在曾经的语文教学视野中,人文精神更多是集体观点下的道德要求与写照,这对于集体荣辱观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人文更应当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因为只有当作为个体的社会人的精神得到发育与成长之后,才能生成更为持久的社会整体人文精神。因此,课程改革更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对于人文精神的充实作用。
以杨朔文章《画山绣水》(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要向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是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而教学目标的设置离不开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一般情况下,类似于“让学生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往往都是面向学生群体提出的,但在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意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学生就文中青梅名酒、劳动人民、阴惨惨的故事等细节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青梅名酒是什么酒?其与绿和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山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为什么水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什么作者又觉得不需要给阴惨惨的故事改名呢?有时候教师会觉得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旨无关,因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内心里或许又有一种生怕学生“无限发挥”的顾忌。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既然生成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给予回答呢?如果这是一个绝对个体的问题,那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后沟通,如果一个个体问题能够代表一类学生的想法,则需要在课堂上予以回答。总而言之,这些与课文主旨有距离的问题或许与教学目标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学生的心智成长有关系,与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有关系,不能回避,应当面对。
人文精神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还体现在,真正的人文精神往往就是由个体的精神所引领的。古今中外,芸芸众生,出乎其类且拔乎其萃者可谓凤毛麟角,但往往正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着其他人的精神成长。
二、言语实践,是对学生语文活动的观照
言语实践更多带有工具性的意味,但显然言语实践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更不是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看到的被动地听、机械地说、生硬地读、傻瓜般的默写。听说读写应当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然动作,遇醇美之文,听老师有感情地读,那是一种倾听与聆听;读有所感,自有说的愿望,因此会自由地说;自己充满感情地去读,那是真正的读;听多了、说够了、读久了,往往又有写的冲动,这种冲动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于是作文的要求应运而生。
另外,再从语文学习的机制上去看,言语实践也是一种语文味道十足的学习过程。首先,言语实践离不开具体的言语情境,也就是说言语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境的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一点,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教一些具有时代背景的文本时,语境的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你让没有生活困苦背景的学生去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他就读不出闰土的困苦(但却可以读出少年闰土的情境,因为学生有这样的体验,从而就有了一种语境);你让学生去读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他们会读出农民种地实在太傻的结论。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认识背后,在于学生没有一个准确的情境来供他们理解作者的笔调。所以,类似于此的文本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能够引生入境。
其次,言语实践还应当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在这个过程中以言语为主要表达形式,就是言语实践。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这些文本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总能够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主线展开,沿着这条主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逐步理解文本的思想,于是就完成了一次言语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看,言语实践活动是一个技术活儿,其非常类似于人们给知识分类时所用的程序性知识(另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通过一些程序式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去获得对语文的感知。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教学,一般总会让学生先初步认识“骆驼祥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骆驼”一词具有帮学生建立人物图像的启发作用),然后通过文本中的天气描写,通过文本中祥子与坐车者对话的描写,去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祥子形象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对文中人与事的感悟,体会那个具体时代与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此时实际上就步入了人文精神的境界)。
最后,言语实践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语文学习的方式之一就是对话,这里对话的含义是广泛的,是包括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言语与语言互为“孪生兄弟”,语言只存在于对话的系统当中,学生在对文本的感悟中会生成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文字符号,这些都是言语实践的重要果实,也会最终提升学生言语实践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共生
人文精神与言语实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两者从来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意义共生的,而这种共生关系与语文教学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似乎又不谋而合。事实上,在近些年来人们对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的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将两者分开来讨论,而事实上两者在实际教学中固然各有侧重,但就学生的成长来看,它们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无法分开来单独存在于学生的思维当中。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在初中阶段,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而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语言结构,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全面的培B。但是,想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还要科学的进行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对情境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手段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该方法的应用。
一、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只有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顺利。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不利于教师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采取情境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模式,则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并且对文章和写作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情景教学的开展也能够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一改学生对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认识,继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写作学习中[1]。此外,在教师创造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将得到锻炼,所以学生将能从多个角度学习写作和创作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将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增进学生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增进。因为,在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之前,都需要进行一段材料的阅读。如果无法理解材料的内容,学生也无法对文章的写作有一个深入的思考。例如,在以“黄河”为题材进行文章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对黄河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所以基本也很难对描写黄河的题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继而无法对黄河产生热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关黄河的影片的播放,同时用富有感情的声音进行相关内容的朗读,从而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这一题材文章的学习情景中[2]。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将原本抽象的题材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这些内容,继而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写作。
(二)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写作体会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写作的内容进行思考,从而更加客观的看待一些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通过使学生转换角色产生更多的写作体会,继而形成多元化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3]。而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将会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揣测和模仿,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意识,并且对文章内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通过互换角色,学生也能够联想到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所接受的社会待遇,并且了解文中描写的人物的人性特点,继而获得更多的写作体会。因此,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中领悟更多的人生哲理,继而使自己创作的文章更加言之有物。
(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文章写作需要从生活中吸取较多的灵感,但是初中生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所以其生活经验较少,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缺少思路的问题。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则能够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激发。具体来讲,就是以实物和图景为背景进行生活场景的构建,然后让学生通过与场景中的事物零距离接触产生相应的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书中描述的事物。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当成是一种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散文是进行景致的描写,所以在学习该类题材文章的写作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风景名胜区域的图景为背景,从而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描绘的美,继而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创作。
(四)通过营造氛围增加学生写作共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写作共鸣。而作为一门情感类学科,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继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以避免课堂氛围过于单调。而要求学生对教学情景进行讨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继而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积累文章的创作情感。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和情感不够丰富的问题得到弥补,并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学习氛围,所以能够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得到激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该方法的认识,并且通过熟练应用该方法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新龙.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13.
篇4
一、构建和谐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由于初中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时语文教师应当更好地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如果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教学权威,让学生难以靠近,那么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课堂教学氛围也会比较沉寂,难以营造出快乐化的教学氛围。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构建和谐课堂,建立和谐化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充分的尊重、理解与爱护学生,懂得如何同学生平等的相处,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语文教师以及语文课程抱有抵触情绪,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学习情感。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了解班级上的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减少标准化、灌输化的语文教学,多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信任感、崇拜感,这样才能减少被动式的语文学习,避免在语文学习心理上的不适,为初中语文的快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
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的影响,如果教师还是像过去那样依靠传统教具开展常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初中语文的快乐教学也难以涉及。同时,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总是习惯于不停地讲,灌输性地讲,不管学生能接受多少和消化多少,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被动的,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体会。
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的优化,不要再一味搞“一言堂”,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语文学习的注意力,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进行真实化、趣味化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三、丰富语文的授课形式与方式
初中语文的快乐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学智慧,积极丰富语文课程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式,以便保持语文教学的新颖性和新奇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体验。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多采取互动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集体化的学习环境中快乐的学习与互动,及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如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这都能起到快乐教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蚊子与狮子》的寓言教学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或者让学生分别扮演蚊子与狮子来演绎故事情节,这都比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更具教育价值,能够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拓宽知识来源空间,获取更多的快乐学习情感,实现轻松、快乐的语文学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单单在课堂上开展的词汇、语法、读写教学还远远不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加强语文课内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利用语文开展知识应用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了增强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积极性,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情感,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悟能力,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希望之火,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必须学会灵活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在朗读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基础。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研读课文是较为有效朗读课文的方法,通过朗读来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通过配合简单的动作、肢体语言,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感染其他学生,从而营造较好的阅读和朗读的氛围,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读的方式来创设较好的朗读情境。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同时又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以及较为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更好地发扬学生的天赋,充分挖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的天分,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以情景剧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表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兴趣,又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朗读中把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充分展现和提升,为学生自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做好分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融入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扮演角色学习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境。
初中的语文课文有很多的作品适合学生进行改编,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改编成课堂情景剧,让学生根据作品当中的人物角色分别扮演,对课文情节重新演绎。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去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把握住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和人物的心理,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人物、故事情节再现出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情节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感悟,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文的情景中去。同时通过学生的分角色表演,把原本的文字变成一种生动鲜活的画面和场景,其他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借助于其他学生的表演也能够很好地沉浸于作品的故事情节当中,真正地走进作品。
例如,阅读《称赞》《酸的和甜的》等作品时,这些作品内容较为生动鲜活,文章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又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且每一个形象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尝试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的阅读课一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阅读表演过程中,再现课文中的情节和场景,能够将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加深他们对文章和生活的感悟。
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感悟体验
语文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知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关注生活现实,研究自然现象,深入社会实践,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以此感知语文生活的价值。教学实践中,以课堂为起点,做好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让语文课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得到启迪,从课堂中找到生活。赋予语文课堂更多 新鲜生命与活力,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能够做生活的强者,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例如,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可以请游览过苏州园林的学生先讲述自己的游览感受;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让课文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让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体验。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学会了文章的有关内容,感知了苏州园林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模拟场景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庆民.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经验
现对初中语文新课改取得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如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假期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日记、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五、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问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1.创新意识不够
现如今,存在一部分学生,其作文写作存在严重的过度模式化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作文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会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当案例,分析这些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以此为典型,完成作文写作,从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与模仿中,对优秀文章中的语句过度引用,甚至会不厌其烦地使用同一个素材,这种大范围不断重复的写作,缺乏学生自己的思考,更没有新意可言,只是语言结构变换了一些。这便会导致阅卷老师在阅卷时,看到的文章大多相似,很多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模式化写作,使学生的作文缺少自己的情感。
2.与现实生活脱轨
离开生活创作,便显得枯燥、乏味,因此,现实生活应当是写作的源泉,是优秀作文的灵魂与生命力。然而,很多初中生写出的作文,仅仅是应付考试,基本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为了使写出看起来更为优秀、更为规范的作文,学生不惜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背诵大量的名人故事,写出来的作文一大堆道理,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由很多初中生的作文可以看出,大致方向就固定的几种,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道理加素材堆积,作文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完成写作,并传授一些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体验在作文中得到最大限度展现。
3.写作状态不佳
好的写作状态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好的写作环境与正确的心态。然而,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对文以载道过分关注。他们在写作时,总是会对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等情节过分关注。当然,写这些内容并不是一种错误,然而,这些方向涉及的内容过于重大,层面广,初中学生的境界达不到,因此写这些内容会加大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创新意识不强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需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化解。对于很多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书的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难以根据时代的变化随机应变,所以应做好创新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教师来说,因为受阅历不足的影响,难以在作文教学时,对其创意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要想搞好初中作文教学,需做好语文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做好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不管是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还是刚毕业的教师,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让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自然灵感获取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效运用,从自然中获取写作灵感,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入作文当中,将生活经历融入作文当中。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类的题材,教会学生描述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当中。
3.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标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个性,避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写出创新、写出新意。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先明确目标,确定是采取讲评为目的,还是以指导为目标来指导写作,目的不同,教学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在目的确定之后,结合现实条件,做好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身感受。此外,还应当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放松身心,不过分限制写作的题材、时间及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发挥,喜欢什么题材、内容,都可以此为基础开展写作,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做好个性及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其写作积极性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作文一直令教师与学生感到头疼。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当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要求,完成对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桂丹青.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2).
篇8
一、情境教?W的涵义及其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进行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1.联系生活,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
教师需掌握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并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内容广泛,不同的文章需要教师根据其独特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大多数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上课不专心,这是因为文言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善于用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方式来阅读课文,或者让学生分组进行对话和分角色表演,生动地朗读课文。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这些文言文时,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水平,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图文并茂、画面流畅清晰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图片、视频、音乐等学习资料能够更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及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学生对该课文内容的印象。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其文字涵义,不懂文章的大致意思,但如果运用插图和视频来讲解文章故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融入多媒体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3.体现人性教育,注重情感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情境教学中。当教师熟练掌握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技巧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会过分重视情境教学的过程,从而忽略了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使得情境创设变成一种虚浮的表达方式。因此,尽管教师熟悉并掌握了情境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情境教学才能体会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实现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
4.发挥学生优势,实现课堂互动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办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69-02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改的执行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如何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开放性的课堂却没有能够将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同学生自身实际充分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调控措施,只是在表面下功夫,同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大相径庭。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理顺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有着合理、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对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的关系
所谓开放性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开放,而是指有目的的开放。语文课堂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多种教学办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每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应当有什么样的收获。所以,将开放性引入到语文课堂内,其目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发挥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并实现教学目标。
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忽略了“目标”的作用,只是片面追求课堂的开放性,只看到眼前学生的积极、踊跃,最后的结果却是表面上看课堂上很热闹,实现上学生却没有真正的学会知识,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一纸空文。比如,有一部分教师注重将没有实质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的音乐乐曲强行的引入到语文课堂当中,使得原本就非常呆板、教学效果一般的语文课又多了一种变味的感觉。形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语文教师们没有教学目标意识,而是多数人在内心都有着图功利、取悦同行、博取领导认可的教育投机意识。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必须要明确首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个根本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的根本内涵,使其不变成杂烩课,从而在真正意义使语文课堂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二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的关系
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具有形式、手段、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强调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但是这种强调以开放性为主的发散性教学模式同井然有序的传统教学活动并不相排斥。开放语文课堂,决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放任自流,天马行空,一盘散沙。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仍然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因为引入开放性教育而导致课堂失控,造成混乱的局面,那么,教师是失职的负有责任的。事实上,将开放性引入课堂后而导致课堂局面失控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这样的课堂算不得上是真正的开放。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主题的应保持稳定性;二是教学进程的应保持合理性;三是教学评价标准的应保持客观性。
稳定是语文课堂的根本,无论教师利用何种方式将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发言,语文课堂的教育主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新课改要求引入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只是想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性、僵化性、死板性,将社会生活中新鲜、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充分地溶入到课堂之中,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拓展自己的视野范围,能放眼看世界,以发散性的思维来看待语文内容,可见,引入开放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有序、主题鲜明的语文课变成无主题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离骚》的过程中充分地引入了开放性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屈原投江”、“离骚”、“楚辞”等文化常识之后,又介绍作者创作《离骚》的写作背景等,接着,又向学生介绍了当代文学界在屈原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借向学生重点谈论某些评价家认为屈原有同性恋倾向的言论。还将此论点发给学生,利用很长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这样,课堂的效果虽然达到了,但严重脱离主题。台上,教师意犹未尽进行解说;台下,学生们则哄笑不断,连一旁听课的教师也“无奈”的露出几分笑意。但实际上,学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上根本没有体会出《离骚》的艺术特点,深刻领悟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可见,这种的开放式教学造成的跑题课是要不得的。
三 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也应当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同课堂实际脱节,同具体的校情脱节、同学生实际脱节的开放式教学是失败的。开放式教学应当同本地区教学的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本人性格、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实际情况无一不对开放式教学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实质性影响。
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是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是指绝大多数处在同一层次上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审美体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智力、性格、品质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共同基础,使教学活动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并力争让全体学生有能力接受;同时,还要在了解学生原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共同基础,使之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让资质、潜能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够有着自己的发展。可见,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合理统筹语文课堂开放性与实际性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广大教师只有充分体会、深刻把握,正确、合理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同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有序性、实际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保持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本人的个性发展,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和情感发挥的良好环境下,真正实现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在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方面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胜.《在开放的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占有人类文化》.《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 1期
[2] 李亦菲.《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 2期
[3] 张春玲.《新课程中教学的开放与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0期
篇10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