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材料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的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的材料

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要和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合,利用点、线、面的设计方法,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与城市相结合、统一,使整个城市的水体系统、景观设计更加完善。

2.2设计方法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汇集储存雨水的景观主要包括湖水、地面、绿地以及建筑,湖水可以直接吸收储存雨水,地面、绿地和建筑主要是通过汇集雨水,然后将雨水排放。可以优化集水景观,充分发挥其对雨水收集和净化的功能,减少雨水的径流,降低污染物的汇聚,从而保障雨水最终的汇集质量。其主要设计方法如下:2.2.1改善地面的铺设材质,提升地面的渗水能力。大多数地面采用沥青和混凝土等防水材料,这样的地面阻止了雨水的渗透,阻碍了水循环。因此,在进行地面铺设时,可根据不同景观的需要及功能对地面进行铺设。如部分地方可铺设透水混凝土或者砌体材料,也可铺设鹅卵石、碎石等材料,这样可以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在对地面进行铺设时,也可设计不同材料或者色彩的组合,不仅为景观带来美化的效果,也可以使地面能够集水渗水,促进水的循环。2.2.2改变绿地的建设方式,提高绿地的储水能力。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都会建设相应的绿地,在绿地中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储存净化水分,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水土的流失。在进行湿地绿地建设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绿地,使绿地具有自然之美。而人工绿地的建设部分,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依据绿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凹式形状的绿地,这样不仅可以使绿地在下雨时汇集雨水,也可以过滤雨水中所带的树叶等杂物,使之慢慢地渗透到地表,补充地下水。在下凹式绿地建设时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即在下雨时形成雨水花园,在绿地中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在雨季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湿地景观。在为下凹式绿地选择种植植物时,一定要结合湿地景观设计,选择具有吸附净化能力的,能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耐涝、耐旱能力的本土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的建筑屋顶主要功能是承接雨水。因此,针对建筑物屋顶的集水功能,可在其屋顶种植绿植进行覆盖,这不仅为湿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还可以达到净化雨水的功能,促进雨水参与大气水循环。在屋顶上种植如爬山虎等依附生长的绿色植物,覆盖在屋顶,当雨水降临时,落在屋顶的雨水一部分被该植物吸收储存,一部分在阳关的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挥发进入到大气中参与水循环。根据建设物的形态设计绿植,使之与湿地环境更好地融入在一起。

3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是组成城市整体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的建设不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还使得整个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景观,从而维持大自然动植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城市湿地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自然湿地,一种是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不仅能够在雨季暴雨天气和河流涨水的时期具有储水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天然的蓄水池,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因此,可以利用城市湿地存储水资源,将储存的水资源用来灌溉、养殖、绿化,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护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通过城市湿地进行蓄水,还能够提高湿地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补充地下水资源。因此不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能够促进生态平衡进而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使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促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城市中雨水的汇集和储存之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的休闲环境,还能够保护环境,储水防洪,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在其建设规划中把湿地景观建设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使整个城市在自然中进行人工建设,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自然资源,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作者:余劲松 单位:重庆金三维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思逸,史梓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25-28.

[2]卢树彬.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篇2

关键词: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景观;雨水资源

一、海绵城市背景下湿地公园设计概况

(一)湿地现状分析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改造为一个巨大海绵体,将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吸存或消化,补充和净化地下水资源,当干旱缺水时,将其释放利用。[1]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有害气体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紊乱、雨水资源减少、自然环境破坏、土壤荒漠化等,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对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紊乱,自然生态资源减少;2.公园周围河流阻塞,水资源受到污染;3.居民建筑分布杂乱,历史文化流失等。

(二)西溪湿地公园区域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西临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东临紫金港路,北面临近文心路,公园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分为三个区域。“三区域”分为东、中、西三区,公园南临山区河道,北临文心路。西部地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从前进道至宝家塘港,旅游资源少,鱼塘多而河流少,部分区域完全关闭;东部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临近西部北侧,主要为鱼塘湿地,可供人们浏览的资源较少;中部地区位于“三区”内的重要区域,本方案主要对中部地区进行规划设计。中部地区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东临宝家塘港,南至山区河流,北临文心路延长线,西部边界线由北至南分别为环路绿化带、年家港、朝天木岗和长家海滩(图1)。这里的湿地景观最为明显,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常见绿地植物有狗尾草、早园竹、忍冬、野蔷薇等。相对稀少的动物资源有松雀鹰、雀鹰、红隼、燕隼等。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目标

在改造西溪湿地公园时,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能够良好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问题,使湿地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发挥其净水功能、蓄水功能、景观功能,这是改造设计的重要问题。[2]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对湿地公园进行改造设计,并提出目标:第一,重点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在湿地的湖泊与陆地交界处建设生态驳岸,驳岸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第二,针对湿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湿地内设置下沉式储水池,雨季可以收集雨水,旱季增加下渗,减少蒸发;第三,针对当地人群性质,进行场地分析,提供学习、生活的区域,使人们更多了解湿地文化。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

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是在平衡保护自然文化和遗产、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旅游和宣传保护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造方案,保护湿地生态。

(一)生态保护原则

注重湿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减少水污染,维持水土均衡,优化湿地生态结构,在湿地湖泊周边建设天然式山石驳岸,山石驳岸不但能够美化湿地内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选材上可以选用砂石等多孔隙易滤水的材料,以此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水功能。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使之具有造型美,符合湿地的生态环境,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与周围景色相协调。

(二)植物景观原则

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大致分为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两类。要根据湿地公园气候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四季交替明显。从美学的角度看,陆地植物可以种植一些狼牙草、狗牙根、木槿、野蔷薇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灌木类植物,增强土地的渗水作用,体现“海绵”吸收的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河流湖泊可以适当种植菖蒲、香蒲、鸢尾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净化水资源的问题,这类植物可以吸附水中杂质,促进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资源质量,它还加强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的植被状况,结合场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公园内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3]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措施

(一)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公园的问题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植物种植设计:根据周边城市建筑建造一个植被缓冲带,在缓冲带附近的不透水路面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用来储存和排放雨水,对雨水起到净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湿地内打造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资源的储存再利用有着不错的效果。2.公共设施的布置:湿地内增大绿地空间,促进湿地动植物发展,在陆地和湖泊之间增加亲水木平台进行衔接。3.再生材料的应用:根据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利用园内的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可以提取树脂进行处理,制作园内的塑木座椅,利用植物截留净化河水径流。再生材料对湿地的污染小,很好地节约了湿地的生态资源。

(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合理地运用在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修复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那如何才能不浪费自然资源?针对城市雨水下渗问题,可以在湿地内修建下沉水池。在水池周边种植芦苇等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湿地的自然景观,植物根系对水质净化也有一定作用,可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减轻湿地河流的富营养化,具有改善湿地水文状态的作用。雨季降水量大,水池可以汇集并储存雨水;旱季降水少,水池能够加强雨水下渗,减少蒸发。利用水池可以合理使用雨水资源,在湿地中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的雨水渗透再利用的作用(图2).

四、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分析

(一)湿地内部功能分区

在湿地公园的整体功能分区上,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图3、图4):1.滨水区:该区域设有亲水平台,这里的亲水景观平台设计选用再生塑木,油罐铺底,利用钢架和钢网将其固定,使其更加稳定。这是一个由陆地和水相连的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级人流集中在该区。将该区域设计与西溪湿地文化相结合,丰富景观设计的多样化。2.亭区:亭区位于公园东侧,地面铺装采用再生材料室外塑木地板,减少资源浪费,此区域供游人放松活动。3.沿岸走廊区:该区位于二级人流附近,设有主题雕塑和喷泉,是让人们欣赏湿地风光的区域,地面铺装采用塑胶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方形砖,塑胶材质渗水性能较好且十分环保,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4.坐台区:该区位于沿岸走廊区附近,是水边休闲场所,便于游人休息,区域的地面铺装采用防腐木,材料环保,具有防腐蚀、防潮、防真菌、防虫蚁、防霉变以及防水等特性。能够直接接触土壤及潮湿环境,是做湿地公园地面铺装的良好材料。5.绿田种植区:该区域设有绿篱群,是整个湿地公园内植物群落最集中的地方。该区的植物种植采用浮园耕作法,耕作法是指在用芦苇编成的芦筏上堆积泥土,浮在水面,在此之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巩固人造的浮动园圃,采用新材料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再利用。此区域可以丰富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特色,有利于培养植物资源和多样性发展。6.私密活动区:三级人流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区域内设有景观凉亭,该区是游人集中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地面铺装可以采用不同颜色材质的彩色透水地坪以达到海绵城市的渗水性。这四个区域内还分别设置钢结构的透水路段,结构坚固,满足人们通行需求,且透水性极高。除此之外还设有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和地面小射灯,利于人们更好地游览湿地公园。

(二)湿地内部植物景观

在生态学方面,植物景观设计应首先分析场地的安全格局,植物种类选择应符合自然性、生态性、多样性、地域性。[4]整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兼有一些乔木和灌木,常见的乔木有垂柳、柿、桑、早园竹等种植。[5]为了更好地体现海绵城市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下,可以在湿地内种植木槿、芒草等生命力顽强的灌木草本层,可以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起到对水中杂质处理的作用;栽植枫杨、莲香树和香樟等乔木层,这类高大的树木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能丰富湿地整体自然环境。在整个湿地公园中打造一个植物景观绿廊,绿廊内可以种植水菖蒲、万寿菊、绿萝等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绿廊系统建立在基础河流沟渠上,串联成新的汇水系统,雨水沿着周边的山体汇入绿廊系统中,结合浮园耕作法,种植的植物在起到净化作用的同时,场地可提供开放空间,供居民散步、观光、跑步等日常活动。

五、结论

总之,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减轻“负担”并改善水系统资源的作用。将城市雨水最大化积聚、浸透和过滤,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减少城市雨水灾害、控制城市自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到既保持生态环境原有的样貌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丰富,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更加协调融洽。

参考文献:

[1]王柏岩.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21.

[2]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

[3]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篇3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城市建设

1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

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对于水的处理如同海绵一般,可以吸水,也可以放水。它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管理雨水的一种建设理念。在下雨时,城市管理水系统可以将这些水吸收,并且蓄水。等到城市空气干燥时,将这些水放出,供城市使用。当然,这些在使用的水都是净化之后的水。在我国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园林的加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城市绿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园林不断地发展,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这种园林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为城市提供最大的绿化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植被资源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最终目标。

2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节约型园林应运而生,如何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才能够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园林周围生态坏境的影响,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目的,成为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应用中最直接的问题。

2.1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形成节约型园林最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确定整个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海绵城市构建节约型园林时,既要节约用地,又要节约用水。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如何利用好城市的水资源,也成为这个阶段需要考虑并且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确定好这些问题后,再来确定园林的建设布局以及对土地的要求。在设计规划时,注意尊重园林土地原有的地貌,尽量保持最原始的地形,降低对土地的危害。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地形,土地原有的植物、园林道路,园林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园林内各种设施建设等。首先,从地形因素来说,尽量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所选择的土地原本有很茂盛的植被,可以直接将其作为草坪;如果有很好的大树、石头,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合理的设计会使整个园林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显得错落有致。海绵城市的植物本身对于水资源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植被时,首先要考虑植被对水资源的需求。每个园林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路,这些小路是在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才确定的。在设计道路时,同样也应减少填埋或者挖掘,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降低了道路建设成本。其实对于海绵城市来说,建设园林时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建设节约型园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3施工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实行上述规划和设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节约材料和能源等问题。使用材料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建造和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海绵城市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开采量,从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

2.4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园林达到最初的设计效果。例如,园林建设完成后,会出现植被损坏、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后期管理也是整个园林在城市建设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管理,有利于维护园林坏境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目标。

3结语

一个好的城市建设绝对不是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上堆砌出来的,因此,建设城市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如今,每个城市都需要园林为城市增添绿化,也需要建设节约型园林。对于海绵城市来说,节约型园林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绿化环境,更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工具。所以,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简单介绍了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以及其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用和其起到的作用,努力创建一个以自然为主的城市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张雪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4)

2柴德琴.加强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兰州园林可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2016(1)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规划;绿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101-02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到过度的开发、土地遭到破坏、绿地的效用越来越不明显。这些现象都使得整个城市禁受自然生态的能力下降,只要出现下雨天,整个城市就像进入了海景景观内,土地的硬化带来了城市的瘫痪。为了转变这种情况,发展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雨水的重复利用和积存,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发展合理的绿地规划设计,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1 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一块海绵一样,能够将水资源良好的收集和释放。即下雨天时将雨水吸收、渗透、蓄存、净化,以此实现水资源的保存和重复利用,又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可以良好地适应自然天气和自然灾害,在需要水资源的时候释放,在不需要的时候蓄存,具有良好的弹性。

这一理念是以整合水资源的整体调度、源头分散供给为重点的,使得整个城市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实现合理分配,既保证了自然环境的协调,又保障了人工环境的优化。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实现合理的水资源循环,为城市的绿地建设提供水资源的供给,例如道路两旁绿地、公园绿地等,保障其水循环的自然顺畅,地表径流持良性发展,城市绿地环境更加优质。

2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

我国针对城市雨水循环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首先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为雨水循环系统技术的试点,2001年颁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更标志着我国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

深圳市于2004年从美国引进低影响的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编制了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将此规范应用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设理念,即“渗、滞、蓄、用、排”,这为以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保证。

3 城市空间中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1)下沉式绿地。城市的公园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的局部气候环境,为城市提供氧气、温湿环境、优良景观,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增添一抹优质的绿色环境,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储存、回用、入渗、排水、管路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了城市公园绿地中的雨水系统。下沉式绿地这一工程技术设施的应用,能够增强雨水的利用,将雨水进行蓄存和净化。下沉式绿地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土质疏松、土壤透气性稳定,比一般的植被草地渗透率高15~20个百分点,能够将雨水的蓄存提升到一定高度。城市绿地的植被覆盖率高,这利于雨水渗透到地下补给为地下水,设计的优化应将净化入渗系统引入,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绿地设计上应该加入路面高于绿地高度、雨水口高于绿地高度的规划,其中雨水口连接管道,形成一个雨水优良流动的下沉式绿地系统。假如下雨,雨水就会将抵达绿地,将绿地浇灌,绿地会吸收、渗透、储存一部分,而绿地吸收储存不了的多余的雨水就会流入雨水口内,雨水口连接的管道会将多余的雨水汇入城市河流或其他地方,这样保证了雨水在绿地上的使用和储存,更使得河流和地下水实现补给,减少了城市中雨水过多造成水泄不通的现象,也不会对绿地植被造成破坏。

(2)下沉式道路。城市道路的存在是为了城市的交通、市民行走,是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雨水最爱汇聚的地方,几乎所有的雨水在道路上汇聚,就逃不过在道路表面的径流,如果道路上的雨水汇聚不为重视的设计,就会造成“海景”景观的现象。在城市道路上的设计也采用下沉的模式,即在道路两边的人行横道铺设透水设施,道路行车中间的中分带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应该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假如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会对路面的路基造成安全威胁,影响交通安全,所以要在靠近路基的一侧用混凝土或其他设施挡住雨水的浸泡,防止雨水渗透的影响,保证路基及交通安全。在绿地的空间设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绿地中间设置一个给雨水缓冲的空间,利用这个缓冲空间将其与下沉式绿地联为一个整体,将雨水通过缓冲空间流入周边的其他绿地环境,实现雨水的吸收、渗透,也将道路上多余的雨水进行了储存。要在此设计中引起重视的是,在城市道路上的初期地表径流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例如城市废弃物、重金属尘埃、路面垃圾材料等,这些污染物一旦渗入雨水,而初级雨水再汇入城市绿地植被中,将会危害绿地植被的生长,更严重地会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整个水循环的系统。所以,雨水的初级处理在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用雨水初级净化设施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才能够流入绿地植被。

(3)下沉式广场。城市的广场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娱乐、休闲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在城市雨水汇聚的场所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广场上的雨水处理也是一大重点。在设计广场时,应将广场周围的绿地高度适当降低,高度低于广场的整体高度,以此将雨水汇聚状况减少,全部汇入周围的绿地中,保证绿地对雨水的吸收和储存。在这一部分中,绿地植被的设计应加入灌木、乔木、花卉等,在为广场的整体景观提分的同时,可以更加充分地改善地表雨水的渗透能力,加强雨水的吸收,营造良好的广场生态环境。广场的透水层应在先进生态技术允许范围内使用低碳环保的材料,加强雨水下渗程度,保证雨水的充分汇集和收集储存。在利用先进透水材料的同时,适当设置有坡度的排水路面,或者用与景观相符的管道将多余的雨水汇入管道排出去,以防止雨水被绿地植被的过度吸收。对于初级雨水可能有污染的状况,在广场上设置两种不同的水质汇聚区域,将初级雨水和其他雨水进行分离,利用初级雨水净化设施对初级雨水进行净化,同时可以保证处理后的雨水和正常雨水都可以进入绿地被吸收储存。广场的范围有些会有限制,于是有些雨水的渗透和流失并不能保证立马见效,此时就需要在绿地范围内种植耐干旱同时耐水湿的植被,这种植被生命力强,对多水多旱状况都能够适应,符合现代城市的气候特点,也能够保证广场范围内整体植被的景观视觉效果。在广场周边范围内设置检测水量装备也是有必要的,装置能够对雨水分配进行调制,减少没有及时通过下沉式绿地装置的雨水对植被的过度浸泡状况发生,将浸泡时间尽量缩短,提高植被的生长环境质量,保证广场景观效果。

(4)下沉式立交桥区。有些城市的立交桥下也有着绿化带,而一般的路面两侧高度都随着立交虻恼体高度而有些纵坡弧度。这种状况一旦下雨,就会造成路面范围内的雨水长时间汇聚没办法及时排出,造成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在这一部分绿地设计中,可以将路面高度适当提高,使绿化带的高度降低,下雨时使雨水汇入绿化带,而不是积在路面。绿化带内可以种植一些草木花卉、灌木丛等,或者设置一些山石景观,使得城市立交桥在繁忙的道路交通外可以有一份城市外的惬意。

(5)下沉式居住区。居住区是整座城市建设的中心部分,大量城市居民在此地居住,给居住区的重要性加上重要的一笔。居住区的绿地建设是整个城市绿地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关系到大量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所以设计要求会更加严格。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应以更加及时的排水为主。在主次道路、人行道、休息娱乐区的地下铺设透水装置,并且要在大范围的绿地面积上使得绿地高度低于这些道路高度,使居住区内的积水较少到最小值。设计中建议在绿地中种植耐干旱耐水湿的树木,保证雨水的及时吸收排出。另外在绿地范围内设置排水口,若雨水量过大,排水口就会起到及时排散多余雨水的作用。可以在居住区内设置一些自然山石、小湖等,便于积水的分散排出的同时增加居住区的景观视觉效果,既实用又美观。

4 结束语

随着众多城市化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也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身生存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向往高品质、高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生活,追求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使下沉式绿地设施参与到海绵城市绿地设计规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生态基础设施能够实现城市绿地的多功能化,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提升城市整体绿地布局的合理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态基础设施,才能够真正使海绵城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护好地下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生态文明的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44(7):779-790.

[3]姜昀,张升堂.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6):30-32.

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小区;景观改造

我国的部分城市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没有重视绿化的面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海绵城市”的理念诞生了[1]。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由于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了解决洪涝问题,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国制定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目标,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理念具体就是:用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载体,利用景观设计和雨水收集系统来解决洪涝问题,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要让人们可以将城市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2]。建设海绵城市的任务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让城市成为人们的宜居之地,让小区成为人们快乐生活的最佳选择。

二、工程概况

深圳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并且雨量特别集中,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因此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该城市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了包括改造公共场所项目、改造排水项目、改造老旧街道项目、改造小区园林景观项目等100多个试点项目。本文将专门根据这些项目中的改造小区园林景观项目,探讨和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改造城市小区园林景观的方法。通过对深圳中某个小区的调研分析,发现该小区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绿化景观、排水系统整体压力过大、道路的渗透性不佳、路面硬化过多、循环水池系统运转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3]。因此,我们要基于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对该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案,从而提升该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解决该小区主要的排水与绿化的问题,努力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三、海绵城市的具体改造方案

针对小区内的排水问题,可以减小排水管道的压力。根据小区的排水系统施工图,该小区的西、南两侧各有一根主要排水管道,其他的支管道都是汇集到主管道,实现统一排水,基本承担了该小区大面积的排水需求,致使主管道的排水压力过大。目前该小区的南侧有一定范围绿地,并且地势相对较低。为了缓解主管道的排水压力,可以将小区南侧的绿地建设成为人工湿地,由于地势比较低,可以将一部分管道的水导入南侧的人工湿地中。这样不仅可以分担排水的压力,还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人工湿地还具有储水净化的功能,使这块绿地拥有了海绵的功能[4]。针对小区内的绿化问题,可以在小区内部道路的周围增加绿化面积。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设置与小区岛屿纵向坡度一样的植草沟。这样就可以让路面的雨水顺着道路旁边的排水沟,进入植草沟当中。再让植草沟的底端连接到雨水花园,这样一部分雨水会被植草沟的土壤吸收,没有吸收的雨水,也可以进入雨水花园当中。这种植草沟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小区的绿化面积,还可以及时疏导路面上的积水,并且最后一部分雨水会进入雨水花园中,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与收集率[5-6]。针对该小区内人行道路的渗透性不佳的问题,可以将目前的人行道路直接换成渗透性比较好的材料,比如透水混凝土和生态砖,避免积水长时间停留在人行道路上,对人们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砖石的路面结构是有一定的缝隙的,雨水可以顺着缝隙流入土壤当中,也就不会出现长时间积水的情况。该小区的路面硬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小区南侧的健身器材区。针对路面硬化过多的问题,可以将部分路面材料换成塑胶铺装材料。塑胶铺装材料,不仅有一定的弹性,而且透水性也非常不错,如此一来也就保证了健身器材区不会出现积水的现象,也提高了小区居民在健身器材区活动锻炼的安全性。针对小区的循环水池系统运转异常问题,经调查发现,是由于该小区建设时间比较久远,小区内的循环水池系统长时间没有检查与维修,整个循环水池系统已经出现了明显老化。所以,针对循环水池系统只能进行整体改造,来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除了上述针对小区现有的问题提出的改造措施以外,还可以将小区周围的道路两侧改造成生物滞留区。生物滞留区的作用是可以将道路上的积水通过排水孔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一部分雨水直接进入土壤,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排水管道中。这样不仅能够缓解雨季时的排水压力,避免产生洪涝灾害,还可以对路边绿化地进行灌溉。

四、主要设施的海绵化改造

(一)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一种净化功能非常强的绿化设施,可以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根据该小区的状况与地理情况,本次改造将人工湿地建设在该小区的南侧。人工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该小区的绿化面积,还缓解了该小区的排水压力,更实现了对该小区雨水的二次利用。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对水进行净化,还能改善周围的环境。人工湿地可以规划建设观花、观叶等生态景观,还可以设计群落丰富的多层立体景观、四季变化的景色,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

(二)水量调节估算

该小区在西、南两侧各有一个主要排水管道,因此可以在小区的南侧、地势比较低、有一部分绿植的位置建设两个人工湿地,对应西、南两侧的两根主要排水管道,实现排水的分流,缓解这两条主要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在雨量比较小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将雨水引入人工湿地当中,在人工湿地当中就能实现对少量雨水的净化。在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还能通过分流井中的管道与溢流管排出。还有如果遭遇了较强降水天气,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调整小区的储水量,将雨水及时分流,不让排水管道产生过大的压力,这样可以减少小区内的积水,降低小区出现洪涝现象的概率[7]。本次设计的人工湿地深为2.5m,预计可以储存的雨水量为11000m3。

(三)人工湿地水位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的水位在经历较强雨水天气后,水位会处于一种大于正常水位的非常规状态,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工湿地内的水位会随着时间逐渐回归正常。因为人工湿地的雨水会渗透、蒸发与分流,慢慢地人工湿地的水位就会回归到正常的水位。如果出现了比较干旱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补水系统为人工湿地进行补水,实现水量的动态调节[8]。1.人工湿地结构规划人工湿地一般情况下由以下区域组成,分别为:稳定塘、水汇集区、水分配区。所有聚集的雨水都会首先进入稳定塘之中,之后经过投水墙,慢慢渗透进入水分配区。2.其他区域为了提高水的渗透性与流动性,要将人工湿地的水分配区的底部设置成一个斜面,还可以在透水强的前面布置一层火山岩坝,可以提高对雨水的净化效率。

(四)植草沟改造

植草沟能够提高雨水的渗透性,还可以迅速汇集雨水,所以植草沟要尽可能地遍布整个小区内部的所有道路附近。在小区的绿地附近也要布置植草沟,来提升小区园林景观储存雨水的能力。植草沟还可以与雨水花园一起构建成小区的排水体系[9]。

(五)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的作用是汇集并存储由植草沟引来的雨水与积水,可以将雨水花园建设在小区内部道路的周围。雨水花园有着出色的蓄水能力与净化雨水的能力,这些主要是依靠组成雨水花园的土壤和植被实现的。雨水花园还可以构建生物栖息地,能够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还能为小区的园林景观创造微型的生态环境[10]。

(六)透水铺装路面

砾石铺装路面、透水砖铺装路面、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草石块铺装路面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透水铺装路面。透水铺装路面的功能就是避免人行道路上产生积水,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透水铺装路面是让水通过铺装路面的缝隙渗透到地下,从而实现路面上不会产生积水的目的。在本次小区的改造中,将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停车场的铺面都设计成了透水铺装路面,使用透水砖进行路面的铺装,有效降低了小区内出现积水的可能性。

五、结语

篇6

Abstract: Through expounding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 and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sponge city and rain flood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 way and technology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case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hinks about how to better construct the sponge.

关键词: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

Key words: sponge city;the rain flood management;low impact development;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214-02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频繁地发生城市内涝,同时,忽视生态环境,导致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另外,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面对出现的各种水环境问题时,表现出明显不足之处。主要归咎于:①城市排水单一的使用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础设施;②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的落后;③对于雨水再利用的意识薄弱,天然雨水利用率极低,不到10%[1]。这些问题已经无法依靠某一单独的管理部门去解决了,而是需要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解决方法,“海绵城市”理论便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

所以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案例分析等来梳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其中雨洪管理方面的要点,对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之后海绵城市建设起到参考作用。并且在进行研究时,对于国外的成功经验不能一股脑地“拿进来”,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更好地用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

1 关于“海绵城市”的内涵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其内涵可以具体解释为3部分:①海绵城市就是在面对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可以灵活应对和适应水环境危机。②海绵城市在雨水管理前后其水文特征是基本保持不变的,主要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思想以及相关技术来实现。③海绵城市通过不同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加以利用,体现了对雨水资源可持续的综合管理思想。

2 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2.1 国外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国外对于城市雨水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大量兴起于20 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并在二十年内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和发展[2]。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主要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和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ity urban design,WSUD);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日本的健全水循环体系;以及德国柏林推行“雨水费”制度。另外,除了雨水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国外还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及奖励政策,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家污染物排放削减许可制度》;设立绿色屋顶专项基金及优惠[3]。

2.2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雨水控制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集中在雨水利用,近年来雨水控制技术重心逐渐转向雨洪调控及污染控制[4]。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2015年1月,启动了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常德、南宁等 16 个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

3 海绵城市构建途径与技术

3.1 水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与修复

①划定区域。划定需要保护的生态斑块比如湖泊、河流、湿地及水源涵养区,同时还有农田及原野,严加保护和识别。②进行保护。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规划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的行为[5]。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应上报各相关部门批准后,予以实行;而对那些不符合岸线控制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的一切行为都应依法查处。另外,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绿地、森林等雨水调控功能性强的斑块、水体面积和体积及水质我们需要通过各项技术加以修复。

3.2 低影响开发技术 低影响开发(LID)就是根据自然界中的水文条件原理,从源头对雨水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雨水管理方式。

3.2.1 截留技术 截留技术就是通过不同方式,使雨水汇集面积增加,减慢雨水形成径流的时间,以此达到延缓径流的目的。

①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结构包括四部分: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排水层。对于不同的植物和介质层,绿色屋顶在夏天可以滞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以滞留25%~40%的降雨[6]。②冠层截留。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对上海市156个植物群落中植物滞留能力的研究,发现植物截留主要分树冠、枝干及其土壤,其对雨水的截留能力分别约为9%~12%、2%及40%,并且针叶植物冠层截留率要高过阔叶植物[7]。

3.2.2 促渗技术 促渗技术就是通过使用一些透水性的结构和材料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同时材料或是结构具有一定的过滤净化作用。①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其系统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透水性铺装材料主要有五种:包括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沙砾网格和嵌草网格。②绿色停车场。绿色停车场就是能够汇集来自机动车的零件磨损产生的重金属、汽车排放物以及周边径流汇集所产生的污染,进行初期处理减少面源污染。③绿色街道。绿色街道就是包括雨水种植沟、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雨水渗透园与透水性铺装等设施,来保护地表和地下的水资源、使污染物减少,使雨水外排减少的道路雨水管理方式。

3.2.3 调蓄技术 调蓄技术就是在降暴雨时能收集雨水并对其净化,在干旱时能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①植草沟。植草沟是指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地表径流以较低的流速经植草沟滞留、植物过滤和渗透的作用,雨水径流中的多数悬浮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态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8]。植草沟的结构从上到下为植被层、种植土层、过滤层、渗排水管以及砾石层。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对5条不同结构参数的生态植草沟进行模拟降雨径流实验,生态植草沟中对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最佳的结构组合是:20cm种植土+30cm砌块砖+10cm砾石[9]。

②雨水花园。雨水花园也叫生物滞留池,指在低洼区域种不同植物的工程设施,通过土壤以及植物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并将雨水暂时滞留后慢慢渗入土壤以此来减少径流量。自上而下包括:蓄水层、树皮覆盖层、植被及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砾石层,其总厚度在50~80cm合适。

③多功能调蓄池。多功能雨水调蓄池具有雨水调节和雨水贮存功能。主要是为了调蓄暴雨峰流量,同时将雨水的排洪、减涝、利用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其他一些社会功能更好地结合,使城市土地资源更高效地利用的一种综合性性设施。

4 案例分析

4.1 德国沙恩豪斯社区雨洪管理系统 沙恩豪斯社区位于奥斯菲尔敦,总面积约为150公顷,人口大概是9000,降雨偏少,属于较干旱的地区。社区在规划设计以及建造的过程中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比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雨洪管理和开放空间多功能利用等等。

社区的雨洪管控系统有3个等级,首先一级组团生态设施接收来自建筑屋面、道路的雨水径流,主要设施包括生态沟和雨水花园;二级处理设施接收各个组团间的雨水,主要是通过大型生态沟进入多功能蓄渗池、小型景观湿地,最终再一起进入三级中型湖泊湿地。雨水的利用率高达95%,十分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排水设施压力,同时还补充了地下水部分。

4.2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场地原本是一片湿地,然而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的水源即将枯竭,造成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情况。该项目的设计策略就是将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一个雨洪公园。设计保留了场地中部的一大片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其四周通过挖填方,人为地制造出一系列深深浅浅的的土坑和高矮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美丽的“蓝-绿项链”,使之形成了自然和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然后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尽量收集城市雨水,让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的雨水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同时还在山丘上种植了很多白桦林,一个个水泡中主要是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让整个场地焕然一新,成为城市周边一处宜人地带。

5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

海绵城市技术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要在源头控制,完成地上与地下的水循环。并且在建设海绵社区时,我们要看到汇水区和湿地、河流和湖泊的关系,还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要综合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将海绵城市的技术综合利用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将利用率达到最高。笔者建议,还应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比如运用收费、补贴、奖励和罚款等经济手段,提高落实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相关知识,转变公众观念,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城市的建设不只是靠管理建设部门或是专家学者,更重要地是要让公众参与进来,让公众有这个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海d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时的向回看、不要完全被现代科学技术所束缚,要重拾尊重自然、模拟自然的智慧方法,更好地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因为任何的发展,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城市建设,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才会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李俊奇.城市雨水的资源化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经济,2004(10):26-28.

[2]杨林霞.国内外海绵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7(5):72-73.

[3]廖朝轩,高爱国,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16,32(1):43-45.

[4]傅文,王云才.以水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研究――烟台市福山区南部地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规划案例探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6.

[5]朱党生,王晓红,张建永.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方向和措施[J].中国水利,2015(22):9-13.

[6]刘保莉,曹文志.可持续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111-115.

[7]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篇7

关键词: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雨季到来时,我国多个城市会发生严重的内涝,给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当前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大量硬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硬化建设影响了雨方的渗透能力,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一旦雨水量较大时,则会产生严重的内涝。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当前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以渗、滞、蓄、净、用、排等作为设计的重要方针,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所谓的海绵城市即是吸水能力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具体体现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布置若干地块,并利用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作为海绵体,这样在市场休闲和生活区域内就有了许多能够蓄水的地方,大量的雨水被吸收,使雨水能够消化在每一个布置好的海绵地块内,避免其汇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地面径流。海绵体将雨水大量吸收后,城市的积水数量会明显降低,而且所吸收的雨水还能够实现再次利用,这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非常有利。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有效地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并对内涝防治、径流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进行统筹考虑,能够有效地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目标。因此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海绵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来,将城市一些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载体,而且各部门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打破传统设计观念的束缚,从而为城市发展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2.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硬化面积也随之增加,这也使市政道路路基范围内能够收集到更为可观的雨水量。一旦雨季到来,许多城市则会进入到“看海模式”,内涝忆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顽疾。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水问题的必要举措。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设计中来,采用生态的设计来实现对道路径流的收集,使其作为地下水及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利于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进行应用,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所有配套设施,在提高市民满意度的同时,还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综合生态效益。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问题,可以针对某个城市一段试点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该试点路段东西走向,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北侧为居住区及规划为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基本农田,南侧为植物园和学校。在项目设计时,将该路段定位为海绵城市道路,而且在道路两侧打造景观带。

3.1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时,确保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布置宽一点的绿化带,这样道路范围内的雨水能够快速向生态滞留带内汇集,有利于地表径流量的降低。通常情况下,道路横断面以三幅路为主,即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机动车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其中可以将道路绿化带设计为生态滞留带,在道路北侧红线外设置下沉式绿地,道路南侧设计为植草沟,与植物园景观有效衔接,从而打造成路边景观带。

3.2 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在道路路面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有效地满足要道路透水、抗滑及降噪等要求,这对于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用透水沥青路面作为车行道路面,以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为主,全透水沥青路面面层下面不进行防水层的设置,而且沥青下面层和基层都为透水层,这样地表降水能够有效地渗入到路下土基中。利用透水砖来铺砌人行道路面,采用碎石层作为垫层。这类透水人行道属于多孔结构,降水能够快速的渗透到地表,实现对地下水源的补充,而且对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这种多孔结构表面较为粗糙,具有较高的透水性,路面不易积水,更易于行人行走的安全。

3.3 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的设计

将种植土敷设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树池中,在填入种植土之前,需要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池的下部设有砾石和滤土层,砾石下部还要设置渗水管,种植土填入后,在其上面撒上陶粒,这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渗透管的重要作用,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在绿化带设计时,尽量将其设计成低于车行道的凹型形式,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而且在绿化带下方还要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设置碎石层。

3.4 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

3.4.1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cm~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周围设置,用以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截留和净化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3.4.2 植草沟。在进行植草沟设计时,其包括的内容大致有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设施。通过采取与亭台、堆土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增加植草沟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在植草沟中种植植物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由于在该路段的南侧一定范围内设计为植草地沟,能够与位于道路南侧的植物园有效地实现衔接,景观更具广阔性。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结语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住建部还了相关的技术指南,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依据。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进行运用,会涉及城市较多的部门,需要各个部门要有效地配合和协调,落实好政策及相关措施,确保城市道路实现吸水、蓄水、排水、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有效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及减轻城市内涝,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不容忽视。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弘扬绿色生态意识、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确立绿色生态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的绿色生态事业任重而道远。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解决部分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才能配合和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弹性良好,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并且,在需要时城市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慢排缓释的控制目标。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只有个别城市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内涝问题,而现在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内陆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内涝城市范围的分布上,由北京向东南边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被大家戏称的“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雨水说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涝,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务也不能只落在管网上,还应有大自然河渠和冲沟,它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间被钢筋水泥阻隔起来,城市原有的河道和冲沟也被逐年填平。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要从恢复土壤下渗能力、还原河道和冲沟入手,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汇规律,使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科学地运行,以顺应城市高效发展的节奏。首先解决“流”的问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土地上的径流路径,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径,将流径图与现实场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不同,其产生原因是现实场地中对自然流径进行的破坏或消解。其次,解决“汇”的问题。汇,其实就是将雨水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同样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完成汇集地的选择,通常把雨水汇集地称作湿地,农田就是最基本的湿地。与此同时,通过雨水边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渗路面、雨水收集设施等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的应用,使城市雨水汇流贯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通过对雨水流和汇的控制,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海绵一样的功能,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问题。那么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景观设计,关键点就在于对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护林带,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渐发展蔓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山林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烈,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严重的问题是山体对于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过滤水。作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说:“我们到荒野中与大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它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荒野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根本不是一种商品。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人类不能干涉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认为,毁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种上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原绿色,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实际上幼小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参天大树的生态功能,视觉上看确实绿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够深入发达的话,是根本达不到水土保持和过滤的作用的。同时,要摒弃传统的“造园”意识,不要认为森林毁坏了,再造一个新的园子就可以取代它,应摒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观设计上应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结合山水的优势资源,设计穿越山林之间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险体验、山林别墅会馆、度假和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场所,使人们能更多地体验原生自然环境、培养环境意识,并实现山林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原有绿色植被的保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让山上的水变得清洁,才能保证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洁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应对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非常丰富,包含绿道建设、低影响开发、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生态驳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实现市民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双重目的,绿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以放在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方法,尽量做到低影响开发,以维持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再次,优化滨水空间界面,营造滨水活力空间、滨水运动空间、滨水漫步空间、滨水商业空间等,提升水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的方法,做到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规则水岸空间和绿地共同串联起来的绿色游廊是城市中极具魅力的地方,它给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短暂休闲游憩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体验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处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硬质的护坡对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加大了流径的负荷。因此建设生态驳岸尤为重要,在保证驳岸稳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线处理得越简洁越好,尽量降低对自然驳岸的干扰。同时,通过使用多样性的本土植物和环保护坡材料,能够使驳岸既坚固安全又起到渗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护湿地,注重湿地净化作用

近几年,城市洪涝现象在全国很多城市出现,网友调侃这一现象实现了足不出户“看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农田的大面积减少引发了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锐减现象,城市内的荒地也被商业开发利用起来,这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湿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为农田和荒地丧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功能湿地,开展湿地教育体验、休闲游憩等活动。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湿地,最小程度地进行人为干预。结语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至关重要。设计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的要点,详细研究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规划设计与应用,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余利平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2]奈杰尔•邓尼特.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张柏.园林景观水景给排水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凯德-莱瓦里奥.雨水设计:雨水收集•贮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6]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贝尔.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孙林,文庆玉,韩国辉,等.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环境质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1(1).

[11]邓荣鑫,李颖,张树文,等.农田防护林经营阶段的遥感识别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2).

篇9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渗透式路面,雨水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以国外比较先进的雨洪管理思想为依据,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且贴近于自然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有其独有的六字方针,它们分别是“渗、蓄、滞、排、净、用”,就是要将城市中雨水的渗透、蓄积、净化、滞留、外排和循环利用相结合,全面确保城市无积水、无污水,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在城市遇到降水时,各个地区的“海绵体”就会发挥其应有作用,深度做到对雨水的吸收和利用。

2 在园林景观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应用与分析

2.1 海绵思想的构想

将城市海绵思想融入到了园林景观绿化中去,以园林中雨水的管理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主题,注重绿色、环保,从而使海d城市的思想能够全面的体现在园林景观当中。核心在于将园林中水作为园林项目的中心出发点,而整个景观中的绿化以及一些辅的设备则好像是一块具有弹性的巨大海绵,当处于雨季经常产生降雨的时候,海绵就会发挥其他特殊的性质将水充分的吸收,等到雨季过去以后又会将吸收的水分挤出来进行利用,灌溉园区中的植物。在园区中,我们时常可以看见一些分布均匀的雨水汇聚平面,利用依稀而景观化的处理,将这些平面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水系,绿化、停车场、广场中的雨水通过渗透流入下凹式绿地,设置下凹式绿地的最大储存量,当遇到雨季,下凹式绿地中的水位超过限位线以后,就会通过管道排放到市政管网中去。

2.2 实际建设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绿化项目主要以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等系统作为主要实践依据,深入贯穿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方针,从花园式绿地、道路和地面铺装以及生态停车场等方面分别对其依据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实践中最大化的完成生态景观设计目标,达到了维护生态、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作用。

(1)园林景观绿化花园式绿地方面应用

在花园式绿地建造方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将其打造成雨水花园,也就是在低冲击理念下所开发和挖掘的人工下凹式绿地,在雨季可以将雨水进行聚集,并在沙土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其进一步的净化,随之渗入到地表内部成为地下涵养水,或者把净化后的雨水供给园林浇灌和景观水使用,使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生态化和自然化景观发展,更进一步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绿化项目当中是以景观水池为辅助,花园式绿地为主体的园林建设思想。把景观水池安放在花园的附近,并且用斜坡式道路将两者相结合,这样花园式绿地在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之后不但可以为景观水池提供供给,给予人们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还可以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可以在景观水池的周围用鹅卵石等进行铺设,且周围多培植一些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花菖蒲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按高低进行插放,将花园营造出一种层次感清晰的水景景观,这样在雨水多时可以给予人一种清新、舒爽的体验,在雨水少时也可以营造出一种旱溪美景,使雨水

在植物的作用下得到净化,供景观水池和浇灌使用。

(2)园林景观绿化渗透式路面和铺地应用

渗透式路面是一种能够将雨水通过面层向下层渗透的路面,在雨水充足的地区以及雨季来临的时候又是非常的明显。园区中路面优先选择为渗透式路面,在广场、人行道以及各种行车道上面都可以使用。主要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透水砖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以及嵌草砖路面,另外还要结合广场的地形地貌进行铺设,要能够达到不论降雨多大都不会积水的效果。园林景观绿化中使用的方式多为透水砖路面,材料主要为多孔混凝土,主要铺设的地点为人行路和广场铺装,这种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但能够达到透水的效果,还十分的美观,同时整体的费用投入相对较低,而且还十分的环保。

(3)园林景观绿化生态停车场应用

生态停车场采用井字植草专用砖进行铺设,整体颜色为绿色,这种砖的使用强度很高,完全能够承受人员的踩踏以及小型车辆的行驶,同时砖的正中心位置又可以铺设草皮,相邻的两个停车位之间有一道长条形状的草坪进行分割,这种方式可以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停车场中主要使用的是平道牙以及柔性垫层,同时下雨时停车场内的雨水又可以通过后面的草皮引入生态草沟。每一个车位都会设立道牙,从而规定车辆进入车位的形式轨迹,避免车辆压坏草坪,在每六个车位之间都会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些空隙上种植一些品相较好的景观树,使停车场整体景观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4)雨水利用应用

采用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做法,在雨水的回收和利用率是非常之高,雨水经过水生植物进行初级的净化,然后就可以用于一些景观水池和生态水沟用水,另外这些水还可以使用于绿化管护中的浇灌,不但能够为广场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还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后期的绿化维护费用。

3 结语

在园林景观绿化中,把海绵城市建设思想融入到其中,并在规划和建设时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理念,实现了对雨水的科学循环管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海绵建设理念是极具使用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也为以后海绵思想在其他景观建设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性,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实现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进而促使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于远燕.海绵城市理念在滨水空间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6(4):155-157.

[2]文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和推广[J].现代园艺,2016(10):126-127.

[3]邓思连.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6):134.

篇10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城市道路;城市建设

2000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陷入“水火”两重天的境地。当我国南方连续迎来强降雨时,上海、常州、合肥、佛山等多地均会遭受暴雨侵袭,各地“看海”剧情不断上演;然而,在山东半岛等地则会出现大面积干旱。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水问题凸显:缺水严重、内涝频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对水资源的自然调蓄能力“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城市多实行“快排式”排水防涝手段,不重视水的循环利用,加之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标准建设不到位,雨水排不掉、雨水全排掉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城市内涝、缺水问题交替出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重视保护水环境、保持水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则已成为大势所趋。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的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蓄: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因为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3)滞: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4)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把雨水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6)排:是利用城市竖向设计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排掉雨水。

当雨峰值过大时,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2 国际海绵城市实际案例思路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国家,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另外,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自然与生态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3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气候分析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27.8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7.6万hm2,占10.5%;林地2.47万hm2,占3.4%;其他用地34.73hm2,占47.8%。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3000hm2,库容量2.45亿m3。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水利库容5.1亿m3。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m3,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m3。

合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广泛粘土覆盖,丘陵岗地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比较贫乏。

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数据显示,合肥的年平均降水量如下图所示:

主要降水量在6月、7月、8月3个月份,最高降水量达173.3mm。合肥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如下图:

合肥市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高达448.1mm,且在6月、8月两月的最大日降水量均在330mm以上。

以下是合肥市的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通过对合肥市的降水量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降水强度大。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1年内的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很容易给合肥市带来洪涝或者干旱。

4 合肥市城市道路系统积水现象

当合肥遇到强降雨时,合肥市道路排水能力为每小时40mm。在雨势较急时,降雨量则已经远远超出排水能力范围。城市便会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如下图:

强降雨不仅考验着城市道路排水能力,也考验着水库运行能力。目前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都能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运行。

在2010年曾出现因超汛限水位,开闸泄洪,部分圩区出现积涝的现象。

每当遇到强降水r,在合肥城区北一环张洼路下穿桥、阜阳路下穿桥和全椒路立交、望湖南路、省立友谊医院东区周边、芜湖路万达广场大门口等23处低洼路段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积水深度(不包括下穿桥)20~30cm。

5 合肥海绵城市“海绵体”探索

合肥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紧邻巢湖,犹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强项。合肥城市防洪曾经存在诸多软肋:排水设防标准低,城市排水系统仅能应对30mm左右的降雨;老城区2/3的排水管网没有改造,雨污管网超负荷运行,极易导致内涝。

5.1 城市绿地公园

一般来说,在自然植被条件下,总降雨量的40%会通过蒸腾、蒸发进入大气,10%会形成地表径流、50%将下渗成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城市建设打破了这种雨水分布格局,很多城市过度硬化、绿地偏少、湿地被占,土地丧失了吸纳渗透的能力,内涝愈演愈烈。合肥“海绵城市”建设首要的理念应该是“造湖”“造绿”,通过生态屏障渗、滞增强“锁水力”。

从2010年开始,合肥完成造林6.7万hm2,在城区形成了6大片总面积约10万m2的公园布局,建成滨湖森林湿地公园、柏堰湖生态湿地等。

这些公园湿地不少都有景观水体,能够起到吸收与蕴含雨水的作用。公园道路、花圃等细节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质,并在地下埋人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风即可将周边的积水顺着地势汇集,被植被吸收。

研究表明,绿地径流系数约为0.2,意味着80%雨水渗透到地下,而水泥或沥青硬化地面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新建这么多湖泊湿地,相当于增加4倍多的地下管网排水能力。

5.2 道路管道系统

近年来,合肥的地下管网有些“动脉硬化”:雨污不分、狭窄不畅。

自2010年起,合肥启动排水设施专项治理,全市的地下管网被切成2894个网格,逐一整改、验收、管理。2013年开始,合肥对298个老旧小区进行管线改造,对制约排水的管网瓶颈进行加宽升级,管线从原来直径20cm变为如今平均直径80cm。

在通过对合肥市城市建设的调研中了解到:

“渗”、“滞”、“蓄”的“海绵”功能在合肥市的建设中已经大力运用到实践中。

而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素“净”、“用、“排”将是合肥市下一步的建设着力点。

蓄水重新利用,让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随着主汛期结束和高温来袭,调蓄池中收集的雨水将被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浇灌、市政喷洒等用水。以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调节城市气候。

“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制定更细更高的标准。比如人行道使用雨水可渗透的透水砖;改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提升绿地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修建下沉式广场,平常供市民休闲,汛期发挥调蓄池作用。

综合管廊建设,打通城市地下动脉。合肥将建设约152km干线管廊,不仅热力、给水、中水等管线管网要布设到这个“地下长廊”中,未来燃气、雨水等管线也要纳入其中。

6 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状况研究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1 多功能屋顶花园系统

屋顶花园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地地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6.2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6.3 雨水花园渗透系统

能够尽可能地使宝贵的降雨不白白流走,减少雨季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减缓土地沙漠化,可以道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6.4 河道净化治理系统

合肥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以通过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机械、化学和生物过程,使进入河道水体的径流污染物毒性减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护岸带还能影响河道的泥沙搬运和沉积。

6.5 多功能蓄水系统

雨水收集的整个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完成了这4个阶段,就是一个雨水收集的全过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统。

6.6 城市综合管廊系统

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控、监测、防盗、报警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6.7 开放空间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停车场的雨水,储存净化再利用,减少雨水的排放量,可以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可用于植被的灌溉,车辆的清洗,景观水的循环,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