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在经过好奇感、新鲜感后,逐渐发现大学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依然有很多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倒及时的疏通和解决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且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1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部分年龄在十七八岁,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存在心理不成熟、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他们在面临一些生理、心理、情感、社会问题以及交际等方面的矛盾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就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障碍。
1.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矛盾。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制,迫切的需要独立自主,因此,内心强烈的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无疑是大学生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大学生虽然有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却又过多地依赖父母,特别是经济和独立生活方面,由于长期在父母细心照顾下,他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经济上较难独立,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1.3交际矛盾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丰富,迫切需要得倒他人关注,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同时,大学生自尊心强,好面子,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拒绝,自己有困难也羞于向他人吐露,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1.4社会环境。大学生面临的诸如考研、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压力等诸多压力,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一环节,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压力,面对未来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都产生了焦虑、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1.5家庭矛盾。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家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家庭和谐美满造就的子女性格都很温顺,适应力强,外向,社交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而出生在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冷漠、自尊心强、好胜心强,抗打击能力弱,冲动,心理异常。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对子女教育采用简单处理、棍棒政策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有暴力倾向,自卑、敏感、多疑。而那些对子女教育方面重视,善于与子女沟通,人性化管理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则有这健康的心理,遇事冷静,善于思考,性格平和,善于与人沟通,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1.6情感纠纷。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们都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自我意识性强,很少注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感情中难免受到挫折;此外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很单纯,不理性,对于情感都过于要求完美,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纠纷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容易犯下错误;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这一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培养一批热爱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定期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认识。
2.2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置心理咨询室。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学教育课程,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多通过书籍、广告、宣传画、板报等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疾病,疏导他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看看,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艾滋病、酗酒、自杀等在大学生身上不断出现,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漠视他人的生命,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培养了多年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猝死”和“过劳死”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词,在2012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人们过度“透支”生命,健康状况每日愈下,人们总是拿“身体”换取“理想”,但是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悔之不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未来。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在课程中,公选课是各大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由教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设定教学内容,学生自行选课,在提高学生视野、经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公选课具有普及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所以以公选课为平台对大学生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其终身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本文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课程名称
在我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2%同学因为是理科类课程而不会选择该课程,有80%的同学的第一选择是艺术类课程,50%的同学为了学分而选择调剂,60%的同学在选课之前看课程简介,86%的同学选课只是根据课程名称,可见,公选课的课程名称的选取非常重要。
在选择课程名称时可以加上“生活”二字,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可以增添学生的浓厚兴趣,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用电》等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我认为“趣味”二字,可以让科学知识显得生动,掀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科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如《趣味数学》、《趣味化学》等课程选课率也达到100%。另外,我们很多课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大学生健康教育》、《公告营养学》等课程,一直是学生钟爱的课程。
2 课程目标
通过公选课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社会人生存具备的一些技能和生活常识,通过学习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珍惜生命是义务而非权力,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使大家都能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远离疾病,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关注自身的健康,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树立对自己、对群体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他们终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选择
高校公选课程的出勤率一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后,只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望值”,旷课现象应该是可以改变的。公选课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专业教师自己设定,选定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内容要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设置,建议如下:
第一,教学难度适宜。理工类课程是近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公选课面向的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文科同学的理科功底较差,学习理科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将教学内容的起点定在高中以上,这样可以兼顾文理和艺术类学生,不要让学生因“怕”而远离课堂,让公选课成为虚设。
第二,教学内容覆盖面要广。公选课的开设是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是视野,而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过分注重学科科学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公选课的内容应大众化、生活化二不乏科学。建议选择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或者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要涉及涉及过多科学原理。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科学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无论多么高深的知识只是都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也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可以提供很多学习资源,尤其是发达而迅速的网络资源带给学生很多最新的科学信息,同学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知半解,并不非常清楚,这些内容却可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系统合理,形成知识网络。公选课成一般由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而多数选择的教学内容零散、片段化,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只能作为某一个专题,却不能形成一门课程。所以建议课程内容可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串联,形成彼此有知识接点的知识网络,最好写成自编讲义,因为具有逻辑顺序和相互关联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理解。
4 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将内容进行的有效合理的组织安排,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献给学生,这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公选课上教师多数采取传统的讲授或实验法,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上课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注意力往往都被手机给“吸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选课给了教师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来突破当今大学公选课教学的藩篱。建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设备,注意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同种设备,教学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可将各种媒和教学设备进行组合,以减少同种刺激产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例如人体生殖系统的教学中就可以幻灯片展示图像,但是这样立体感不强,因此再利用人体结构的实物就就会更直观,也更具体。
第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我们认为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的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到教师设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直接将所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第三,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时教师可适当充当聆听者,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发进行资料查询,自动分组,进行辩论、竞赛等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参与者的调动,正反双方的观点都会让大家去思考,锻炼其敏锐的思维;也可根据内容让学生自编剧本,进行角色表演,或设置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等均起到相当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倾听了学生的分析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 课程考核
公选课的考核应更注重平时成绩的考评,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自己的考核方式,建议教师在每次结课之前可适当布置几个小题,并将每次的学生作业进行量化处理;当然教师也可整合几次的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进行一次小型测试,然后做量化处理;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课程目标,设定几篇论文,或是学生参与的辩论、表演等活动进行量化处理,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最终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目标,可选择实验、辩论、论文、试卷或表演等形式,只要学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即可通过课程。
6 结语
公选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对学习各个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和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将公选课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的载体是我们大胆的尝试,而通过近两年的实施,我校学生的满意率达95%。
参考文献
[1]肖锋,邹福先,周小美等.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
[2]王根顺,王彬斐,张秋霞.从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谈高校的生命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5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
[4]周晓玲.大学生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1
[5]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89-92
篇3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篇4
关键词:生育 教育 课程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63-02
生育健康关系着人类自身整体繁衍,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教育不被重视,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较少。从近年来教育实践的改革来看,对生命及生育的关注已成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自编讲义,在校内开设了生育教育选修课,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探究在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生育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校学生生育知识、行为调查问卷,对2010―2012年选修生育教育课程的720名在校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进行自我填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对学生访谈和文献资料检索,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在课程开始及结束分别收到有效问卷691及702份。课程开始前的调查表明,92.4%的大学生对性知识和性健康有一定了解,对非婚大多持宽容态度,承认自己有的占18.6%,但认为周围同学有过的问卷占68.2%;有36.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发生过意外妊娠。大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为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少数来源于同学之间交流,仅有不到8%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避孕、节育知识有16.6%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优生优育及孕期产期保健知识几乎无人了解;有8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了解相关生育知识,有82.1%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避孕、节育与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在供选择的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意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优生优育、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等选项中,大学生认为最需要的前几位依次为性生理、优生优育、避孕知识、恋爱心理。课程结束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优生优育等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86.6%的学生感到“收获较大”,67.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生育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3 讨论
3.1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越来越提前。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成熟明显提前,美国和西欧的少女初潮年龄从1830年的17岁到150年后的不到13岁,平均每10年下降3~4个月[1],2005年我国城乡少女与10年前相比分别提前2.64月/10年(城市)和4.08月/10年(农村)[2]。性发育成熟年龄提前但初婚年龄却不断延迟,大学生长期处于婚前性成熟期,性的需求得不到释放,滞后的性心理发育和严重匮乏的性知识引导,极其容易导致危险的发生,由于缺乏避孕节育知识和没有行为计划、避孕药具,往往造成意外妊娠。这对双方尤其是女方,会造成额外的身心负担。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知识的教育和危险行为的疏导是目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
(2)高校“禁婚令”的解除对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年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已联合发文规定,在校已婚女大学生生育期间可以办理休学手续,高校不得予以退学。随着大学生“禁婚令”的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高校要加强生育知识教育,正确引导教育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慎重考虑结婚、生育问题,同时,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性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性道德,理智地处理个人情感生活。
(3)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贫乏的实际对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提出了客观要求。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期,社会对婚前的宽容,使得大学生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3],是否及何时给青少年提供避孕知识及技能教育存在很大的争论[4],但人工流产和性病的发生时有所闻[5]。有研究显示,高质量的生殖健康教育,会推迟青少年初次的发生,并使已有的学生安全性比例增加[6]。
3.2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已进入青春晚期,十分愿意了解生殖健康、避孕节育方面的知识,此时也是进行生育教育的最佳阶段[7]。大学生想要获取生育知识,但目前缺乏一个正规的渠道,原本应该成为生育教育主体的学校和父母发挥的作用却很小。父母一方面由于自身生育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学校理应成为生育教育主渠道。二年来,我们在学校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生育教育课程,每次授课以专题讲座这种具有随意性质的形式就某一方面的知识作专题介绍,对生育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及性观念,了解避孕的常用方法和获取途径等,得到了学生认可,连续二年,这一课程都是学校选修人数最多的。学生学习后能对生育健康,避孕节育、性健康的知识有初步了解,降低不安全的发生率。
3.3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的内容
(1)深刻理解科学的性概念,遵守性道德与性法律,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认识婚姻是的升华和延续,了解婚姻生活应具备的基本性知识,理解婚姻的稳定是家庭和人生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了解两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殖功能;正确理解两性性发育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了解人类的含义及分类、人类的本质及特征,树立科学的性生理观;了解必要的性生理卫生知识,了解孕、产期保健的相关内容,树立起监护自己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性与生殖健康,预防性疾病的传播。
(3)了解受精、妊娠与分娩的过程;掌握受孕、避孕及不孕的相关知识;了解终止意外妊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减少未婚生育的机率。
(4)了解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保证。
3.4 高校生育教育课程与性健康教育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开展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是采取科学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全面传授,包括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心理、性文化及性的发展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人的本能需求符合社会道德,引导人们提高性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及社会和谐。在性健康教育中也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知识,但主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更多的预防不健康的性观念和,而生育教育课程除包含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外,还包含合理选择受孕时间、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知识以及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等相关内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走向婚姻的殿堂,养儿育女、传宗接代使种族延续也会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生育教育课程应是性健康教育的合理延伸,除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外,更应使学生掌握避孕节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从而提高其生育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
3.5 高校开设生育教育课程的建议。
2010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000万,作为人群中一特殊群体,虽然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性心理并未成熟,处理不当易导致心身损害,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大学生即将进入婚育期,这一群体生育健康水平将预示着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生育健康教育需求目前尚不能得到满足。高校肩负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生育教育可以影响其生育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产生合理的生育行为,使我国的人口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生育教育没有在学科上占有独立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生育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没有专用教材。我校开设生育教育选修课,收到很好效果,我们认为,学校应改变生育教育会增加婚前发生率的错误认识,加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建议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生育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要减少和防范大学生的过失,更应是通过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会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由于生育知识不仅有医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法律、道德、人文、美学等领域,系统性强,所以应系统研究,组织编写合适教材;同时应对老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将生育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使学校成为大学生掌握正确生育知识的主渠道,满足大学生生育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Parent AS,Teilmann G,Juul A,etal. The timing of normal pu-berty and the age limits of sexual precocity: Variations around the world,secular trends,and changes after migration[J]. Endocr Rev,2003,24(5):668-693.
[2] 宋逸,马军,胡佩瑾,等.中国9~18岁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趋势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1,6(3): 360-364.
[3] 胡珍,史春琳.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12):31-39.
[4] 吕海侠,韩蓁,李敏杰.在校大学生对生殖健康认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20-22.
[5]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篇5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富有理想、需求广泛、感情丰富、自尊心强;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意志不坚强、白控能力弱、情绪波动大、心境变化快。与中学生活相比,新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个人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挫折。
第一,生活适应上的无助带来挫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受父母的庇护,对家庭的依赖感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尽管大学新生大部分已经成年,但是还不够成熟。远离了父母的精心照顾,独自一人来应付各种生活琐事,大学新生初涉世事的畏惧感和远离家庭庇护的无助感会更加强烈。对于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学生而言,来到大城市和新的校园,在经济、语言、个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全新的适应过程。
第二,学习上优越感丧失产生挫折。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一般都是班级或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如果还未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环境,依然保持中学阶段的优越感,面对身边如此众多的强大竞争对手,完全陌生的专业学习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容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优越感逐渐消失,甚至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卑起来。这个阶段由自豪感优越感到受挫自卑的转变,将对其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三,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造成挫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地域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群体分化,外貌特征等生理原因带来的自卑,独生子女特有个性带来的交际障碍,社会化的交往理念对原有思想的冲击,这些因素对新生在步入大学后的日常人际交往起着较大的影响。不少学生中学阶段只顾埋头苦学,忽视了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到了大学便不善于自我表达,也不喜欢交际应酬,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社会实践的不顺导致挫折。每一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曾多次地设计自己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竞选班干部,加入社团、学生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锻炼展示自我然而真正迈进大学校门之后,他们会发现事实并非自己设计的那样美好。倘若学生经历班干部竞选失败、同学排挤、团队中郁郁不得志、竞争中失利等,这些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相互沟通解决的问题,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自信,对现实的恐惧、不理解,对学校、老师及周围同学的抱怨、憎恨,从而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二、大学新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的个人因素都是影响并导致大学新生心理受挫的重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现象导致学生抗挫折能力下降。现代社会,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种是溺爱教育,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父母诸事代劳,这种教育方式使子女失去了成长中应该经历的一些挫折,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另一种是专制教育,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一点错误便叱骂,有的甚至加以“棍棒”,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极度内向、孤僻、任性、叛逆,经受不起挫折。
第二,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部分中学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特别是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缓慢,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面对新环境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新生入学面对学习生活的巨大变化。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学习要求的变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二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要求学生自己安排,要学会集体生活;三是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新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精力去安排课余生活。面对完全陌生的新环境,部分大学新生由于自理能力弱,适应能力差,会出现孤独、苦闷等挫折心理,有的甚至为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第四,部分大学新生自身对困难和挫折没有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考察实际,确定恰当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对事情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然而,部分大学新生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挫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也没有心理准备。还有的学生由于不够自信,缺乏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基础前提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将会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角色地位、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在入学初期,全面深入地开展入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对新生要开展以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要开展以学习引导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形成适度的期望值,使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步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同时还应在新生中全面进行心理普查和重点面谈筛查,并针对具体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曰后提供有效辅导和跟踪咨询。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开设专题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途径。学校应当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向新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能力。同时,结合新生心理普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内容可涵盖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恋爱心理、网络心理和挫折心理等方面。学校或二级学院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团队合作训练等丰富多彩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激发潜能、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3.建立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近扩大,面对数量庞大的新生,专业心理教师很难实时掌控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各自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班级心理委员一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一学院心理辅导工作站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预防、跟踪、干预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局面。这样有利于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惑,防止学生因受到挫折导致的心理困惑,为受到心理挫折、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架起健康成长的“绿色桥梁”。
4.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实效作用,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形式。对于高校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基本上都是以本校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因此,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咨询人员的组成上,要优化配置;在机构设立上应多元化,可按男女性别不同独立设置,为学生咨询提供便利。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信箱、热线咨询电话、QQ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学会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
目前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患有心理疾病,在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特别无力,如果处理的不够及时就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后果更加严重。随着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的心理症状或是心理疾病都和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我们都知道的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当今社会中,部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校园里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如何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疾病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2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新生入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适应问题。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使得许多习惯由老师来安排一切学习任务的学生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也由于学习目标的不确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的出路比较困惑等原因,学生容易感到空虚、迷茫,以致无所事事虚度了大学时光。一旦患有厌学症,那么可能会导致该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并且滋生一种抵触的情绪,甚至荒废学业,这也影响着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和信心的确立。要想去除厌学症,我们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去疏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兴趣、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
“经过20年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上。”理论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刻感受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心理素质是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但实际行动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研究却很少,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导致组织管理的不规范,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场地狭小、资料匾乏、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人员,以兼职居多,有些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缺乏心理学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化的培训,真正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多,很多工作人员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北大深圳医院心理咨询科刘克菊博士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医学心理学医师来做,显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系统,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讲座及心理咨询或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统一安排,没有就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沟通,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不够规范,使用的教科书五花八门,教科书的内容、质量相差大,没有统一的内容和质量要求,教学质量也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
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是态度又取决于一个人的认识,只有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到位,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因此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者不断的提高认识,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提高认识。我们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大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增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可以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以,各大高校要注重对学校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咨询和辅导不断的强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辅导员的负担。由此,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由消极的矫治性教育模式转向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模式。
3.3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与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相结合,并且要肩负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范围要广,面向全体同学;第二,在工作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定期的对学生做心理测试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例如有精神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等,老师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疏导,对于心理问题相对较严重的对象可以转介给医疗部门进行治疗。
作者简介:武洁,(1994.8―),女,河北唐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汉。
参考文献
[1] 王丽荣.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32-34.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63-02
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和革新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认识的方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虚拟交往方式。大学生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却处于后青春期与成年初期阶段,心理的发展还非常不成熟,处在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大学生心态积极,同时感情丰富,对事物的反应不稳定,但是又很强烈,生理上精力充沛,在认知方面,认识能力强。除了上述特点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有: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有探究新事物的欲望,更容易接受外界新事物,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也在增强。网络对其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又促进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何在网络时代,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对策成了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1)有助于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己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从网络中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体验,会引起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社会角色义务和责任的思考。在其中他们体验了内心冲突,深入认识社会和他人,也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2)为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情绪的宣泄提供了途径。现今社会的巨大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综合素质,还在就业之后的生活方面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虚拟网络的隐匿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不良情绪的宣泄和情感表达的新途径,为大学生心理自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能够加强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网上的东西很多,有个人主页、博客、个人的站点,还有一些电子网站,这些网站都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的认识和才能展现的平台,这些平台锻炼了大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点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非常重要。同时这些网站还提高了他们分析、判断、解决事物的能力,在这些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实现了他们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对未来的工作生活而言这些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他们提升自信心,拓展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也有三点:(1)多种心理障碍的源头。根据数据统计,大学生上网,有超过60%的时间是用于上网聊天、听音乐、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玩网络游戏。而将网络用于学习,将其当做一种学习工具的时间少之又少,不到20%,这非常令人担忧。一些想学习计算机操作技巧的学生对计算机又爱又恨,他们害怕一旦接触网络后控制不住自己,怕网络将自己侵蚀了,有担心自己不接触网络无法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学习不到计算机操作技巧,无法和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接轨,这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甚至抑郁,苦恼不已。(2)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障碍甚至也产生了人格障碍。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没有交往的机会,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但在网上他们可以是另外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言语容易形成攻击的特点,在网络中和现实中有着两重身份,面临多重的角色差异和冲突,当角色转换过于频繁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心理方面的危机,引起双重或多重的人格障碍。(3)网恋等网络社交导致感情创伤。在网恋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给网恋的大学生的感情生活带来了潜在的伤害。大学生虽然都到了该恋爱的年纪,但是,他们还不成熟,还没有真正理解爱情的意义,还无法很好处理恋爱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他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缺乏真诚,同时还缺乏信任,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以在交往关系上牢固稳定。这难免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创伤。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影响因素外,网络的消极因素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上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认识不够,因此就造成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忽视了网络这一重要的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恰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表现都有重大影响。同时我们还忽视了网络这一高科技平台的重要性,没有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降妖除魔,用得不好,会伤人伤己。现如今我们对网络的管理、网络的发展规律、网络知识技术掌握还不够,造成了高校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正确使用网络方面产生了空白区,这是高校心理辅导系统不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就必须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推动网络的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成长,这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和新任务。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书籍为载体,以教师讲述为主要形式,场所相对固定,信息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很慢,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是:场所是固定的,信息无法广为传播,对有同样问题或请求的其他学生无法产生影响,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但是如果用网络传播的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能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方式更为及时,更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同时也能让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等。大学生也能在网上向心理教师进行咨询,这样的方式更自由和快捷,学生还能通过网络与同学进行深入沟通,共同讨论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为灵活和方便,这种方式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2.抓住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对于学生上网时间长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多做工作,鼓励学生走出宿舍,离开电脑,到大自然去看看,去走走,多和人交流。怎么才能让学生离开电脑呢?为什么他们会整天与电脑做伴而不愿离开呢?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课余生活比较无聊,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没有了高中的日夜奋斗,突然闲下来了,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如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呢?学校也有很多活动,但是学生的参加积极性不高,这是因为学校的活动没有新意。因此如何举办有新意,能抓住学生兴趣,成了很关键的因素,我们建议,学校活动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结合当前时事,“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永远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3.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净化网络交际环境。学校对于学生上网这件事,不能一味抑制,当弹簧压得越厉害,反弹就越厉害,何不在校园内多设立一些上网的场所呢,让学生能够及时接触网络,同时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健康上网的引导,和当地的文化宣传、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起来,规范网络环境,让学生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还网络一片清澈。对于网络上个别不符合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言论应该及时进行处理,或引导,或删除,或教育,建立一个网络防御系统,禁止学生访问有害网站,号召大家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有追求、有见解的好网民。
4.利用有氧锻炼,为网瘾学生戒网。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一定的有氧运动干预可以为网瘾者解除或者缓解网瘾。有氧健身强调锻炼的气氛,强调人与人的交流可以有效缓解网络的虚拟交际给学生带来的空虚感,让他们渐渐发现现实交往和沟通的乐趣,逐渐退出网络交往,达到社会交往模式占主要地位的目的。有氧健身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情趣,找回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利于转移网瘾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树立自信心,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对对网络的依赖性。同时有氧健身改善睡眠、增强锻炼者的食欲,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能使他们心情舒畅,进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适宜的有氧锻炼,可以有效提高网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选择有氧锻炼的方式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他们自由。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而已,要真正戒除学生的网瘾,还需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干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廷雪,王志伟.浅谈“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理论,2011,(23).
[2]赵锡凤.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一)大学生的心理矛盾。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初入大学,我们独立意识发展迅速,渴望独立,但又无法完全靠自己来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又事事依赖人,出现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理想受挫不能实现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里矛盾。3.情绪、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大学生对新出现的各种需要,较强烈地要求得到满足,往往容易感情用事。
(二)我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难以适应环境。通过调查发现,我校不少学生面对新环境,新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学习特点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大一新生入学,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感到迷茫,这需要优秀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2.自我认知失调。我校许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夸奖,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但我校作为独立院校使不少同学感觉不是理想中的学校,自尊心受到挫伤,导致少数大学生由自信走向自卑,失去进取心。3.生活上的挫折。我校学生大多家境殷实,上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自理能力比较差,面对许多生活上的挫折,往往不能独立解决,容易带来心理上的焦虑、痛苦等不良心理。4.人际关系障碍。我校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少顾及他人感受,有些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友谊。这对于一些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陷入孤独境地。
二、本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一)积极影响。1.唤醒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我校的校园文化展示其特有的风采。每年各个系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植树节时学校呼吁我们多植树来美化校园,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环保意识,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另外,学校的“光盘行动”唤醒了我们的节约意识,让我们体会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我校开展的大量的文艺活动,每年都吸引很多同学的踊跃参加。像“十佳歌手”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参赛的同学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而且还形成团结友好的群体氛围,可以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既扩大了学生们的交往圈,又使学生们沉浸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保持愉悦心情,从而起到疏导心理、解除烦恼,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3.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我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太阳花”,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测评结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适应性调节、就业选择咨询等活动,有针对地实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消极影响。虽然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不健全,现在许多同学过分沉迷网络,情感体验冷漠,这如同心理上的鸦片,让大学生过度依赖。校园举办LOL的网络游戏,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这种不好的影响会蔓延,网络的发达对学生的自制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还有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在学生中形成不好的风气,忘记脚踏实地才是根本,容易滋生作秀心理。
三、对于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辅导员老师及时地收集同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心理问题;大量开展并支持学生进行小型课题研究、研制、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鼓励同学们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等等。 (二)发挥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的作用。目前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太阳花”已经建立,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突出贡献,但不可否认,关于心理中心的宣传文化活动要大力加强,使其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如何让大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烦恼,是我们迫切要做的,比如积极开展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在线聊天、心理素质拓展等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三)以学生为本开展特色人生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同学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解决同学们所面临的心理疑虑。针对特定问题,定期搜集,巧妙设置文化活动,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四、结语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替代的。通过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愉悦的校园氛围和适合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将有利于学生舒缓紧张心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活动中形成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吕惠君,张清华.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J].中国民航学院报,2002(5)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郑建村.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与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3)
[4]崔景贵.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将康[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篇9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决和提高。为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推行“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68-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未遂现象也较为普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尽管大学生自杀的数量和其他社会群体比相对较低,但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决和提高。
二、多种因素交错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一个正在扩大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被激化后引发的危险性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轻则表现为迷茫困惑、焦虑多疑、能力恐慌,重则产生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等病态,最终导致伤人、自杀等极端事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东刚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因遗传患有精神疾病外,这些症状多由就业和学习压力、家庭和中小学不良影响、情感和普通人际交往受挫、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等原因引发。
1、学习、就业成为学生心头两座大山。学习压力,成绩优异者易紧张焦虑,学习能力较差者易悲观失望,两种情绪都可能引起厌学惧考心理。同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面临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易产生迷茫困惑、焦虑急躁等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不畅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大学生活既是集体生活也是更趋于成人社会的开放式交往平台。在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力军的大学生队伍中,不乏一些长期处于家庭温暖的关怀下、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温室花朵”,这一类学生常常由于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无法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自卑、敏感、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受挫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同于高中时期高强度、满负荷的学习、升学压力,大学校园里提倡自律自学、自我约束及自我提高,这样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谈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而年轻的学子们在享受青春爱恋的同时也无可避免遭遇各种情感问题。对于情感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当则直接或间接的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高校中,因情感受挫导致抑郁、自残乃至纠斗、自杀等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
4、家庭和中小学的不当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埋下隐患。当代大学生中有三类比较特殊的家庭:知青家庭的孩子背负两代人的压力,心理负担特别大,担心自己让父母失望;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孩子比较敏感、忧郁,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贫困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怯懦自卑和敏感多虑。此外,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过于严厉、生活中过度保护,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缺失,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5、学生之间贫富分化加剧使贫困生不公平感和自卑感增加。在一些高校里,学生公寓按价格不同分为几个档次,年收费在千元以上被称为“豪华”公寓的宿舍里,每间四人,有卫生间、淋浴设各和单独的书桌、书架。而收费在几百元被称为“贫民窟”的宿舍,8个学生挤在只有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住在“贫民窟”的学生在外常谎称自己住在“豪华”公寓,以居住划分群体的现象正悄然形成。虽然因贫富分化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极少发生,但校园贫富分化增加学生经济增加、增强自卑感的现象应给予重视。
三、“五个不到位”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疲惫不堪”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此项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在许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五个不到位”仍严重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深刻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深刻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成才,而只是满足于本校不发生学生自杀的事件,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机构建设不到位;虽然一些重点高校多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开展工作,但目前多数高校仍没有常设机构、常设人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咨询、教学到训练、干预等都不到位。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未开展。
三是师资力量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专职的少,大多数为兼职。许多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中只有1至2位专职人员,其余多由心理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团委老师兼任。这些专兼职教师中专业人员较少,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专业化程度不高。面对全校成千上万的学生,他们很难再有精力主动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惑而不愿找老师咨询的学生,只能坐等学生找来。
四是经费投入不到位;各地高校每年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经费相差悬殊,最少的只有几千元,最多的达到几十万元。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经济状况好,拨款就多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经济状况差,资金就少些,而且无法保障。
五是硬件设施不到位。由于投入的不足,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接待室。即使是有,多数也是临时的,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此外,多数学校还没有配备专门用于心理测评的计算机、软件等软、硬件设备。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告别“战战兢兢”
篇10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 上一篇:高档小区绿化景观设计
- 下一篇:海绵城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