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程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语文课程

篇1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 语文;帮助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啦,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化大国里,语文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们从开口说话起就离不开语文文化。那么好的语文文化知识就要从小练习培养起。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训练课,其中包括字、词、句、篇(篇章、段落)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文的知识;要着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孩子的思维能力。

那么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的我们,该怎么样教育好孩子们的语文文化呢?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从家庭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家长应着重加强对孩子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口头的听、说和书面的读、写两个方面。

1.积极鼓励孩子学会说普通话,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要求孩子有条理地说话。

孩子从会说话时就要学习说普通话,学说普通话是发展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掌握规范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为了训练孩子说普通话,可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之类的口语活动项目,如“s”“sh”分不清的,可让孩子读、说这几句话:“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说话要实事求是,计数不能似是而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老师叫他们平时尽量讲普通话。因此,孩子在家里也应学普通话,如果他讲得不好,家长不要讥讽他,而要鼓励他。会讲普通话的家长,可用普通话和孩子进行交谈。

2.帮助孩子打好识字的四个基础。

汉语拼音、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是孩子识字的四个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和初步自学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兴趣和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帮助孩子准确、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少字音、形脱节,给孩子识字造成困难。掌握汉语拼音就能依据音节,准确、迅速地读出字音。低年级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掌握四声,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小学阶段所学的生字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用它当拐棍帮助识字,以达到正确朗读课文,学说普通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汉语拼音是累赘,不易记住,不如直接学汉字,这是不了解汉字难学的特点;二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

(2)帮助孩子准确、熟练地掌握汉字笔画、独体字、偏旁部首,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辨清字形、理解字义,读准字音。

汉字是方块字,它是按不同的笔画结构装配在一起的。由于笔画的形状、数目、长短和位置不同,字形也各异,因而出现不易辨认的形近字,如“由、甲、皿、血、土、士”等;形体复杂的难字,如“蝴蝶”等不易书写;一字多音,如:“长大”、“长短”等不易运用。汉字的这些特殊性和低年级孩子的感知觉、思维能力水平的局限性等,在辅导孩子学汉字时都要引起重视。

(3)家长不仅要求孩子能识字,还要认真写字、默写。

也要会使用自己学过、学到的字,教给孩子看图识字、部件识字、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识字方式。

3.要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字典(“新华字典”或“小学生字典”)或词典。如果孩子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来问自己,家长应指导孩子去查字典、查词典,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开始查字典、词典的速度一定很慢,但只要家长加以指导、鼓励,速度会逐渐加快的。而一旦培养了孩子查字(词)典的习惯和能力,他就找到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好老师,从此就很少给家长添麻烦了。但不能忽视要教给孩子正确理解词义的方法,归纳起来一般为7种:

(1)根据词的内容、范围,选择正确解释。(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词的基本义。(3)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4)找词中的近、反义词理解词义。(5)由个别词到综合的方法理解词义。(6)从词语的来源,加深理解词义(7)结合作品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根据句子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句子不同特点,帮助孩子认清各种句子的用途。

(1)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2)疑问句是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的句子。(3)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或感叹号。(4)感叹句是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句尾用感叹号。

5.为了把句子说和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家长必须指导孩子学习一点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知识。既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都有比喻词。(2)拟人就是把事物比作人来写。(3)夸张就是对人或事物作有意地夸大和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接连说出来。5)设问就是自问自答。(6)反问有肯定的反问和否定的反问。

6.家长要帮助读中、高年级的孩子学习写作文。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将来参加工作也离不开它。作文有“片断作文”、“口头作文”、“笔头作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开发运用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可为语文课堂增添生命力。[1]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教学理念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做好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即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予以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理论分析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特殊素材类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等形成的。[2]生成性资源是发展变化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创造性。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同样涉及到大量的生成性资源,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包括人文性和开放性、审美性以及生活性等。

(一)活用各种和谐动态资源

和谐动态资源指的是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及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的出现,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闪光点”。[3]因此,对教师而言,要注意及时地抓住这些资源,并予以灵活运用。

(二)妙用各种情境动态资源

在教学的时候,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下,存在不同的资源和生成点。教师要注意及时捕捉这些亮点,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认识差异和理解水平等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对教师而言,便要注意合理地利用这些歧路动态资源,围绕学生的相关错误理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4]

(四)寓教于乐,开展语文教学小活动

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亟待活泼教育方式的注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群思想不成熟、爱玩、爱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多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语文互动小游戏,如将语文教材中人物的经典动作及精神面貌用现代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来,使得学生利用现代的认知来解构语文的思想情怀,便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释然,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语文、学习语文。[5]另外,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实践能力,使得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被充分应用起来。

(五)开发学生的语文想象力,鼓励学生疑点、难点及时提问

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学生对语文的想象能力,能够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并且能够升华语文的学习,对于语文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去理解。且在语文的想象中,学生对学习疑点、难点的及时提问会变得更加主动,教师对其及时的答疑解惑,便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想象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化成想象的细节,从而推进教学的成功。[6]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实例分析

(一)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难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预设会错意、表错情,甚至产生荒谬的信息。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抓住学生错误信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反的结果,并从体验中真正领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给予及时纠正,以免下次再犯,同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观潮》内容时,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同学们,观看完这一段视频,有什么感受呢?

生1:潮很美丽、很壮观、很雄伟……

生2:如同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一样。

师:嗯?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日本鬼子扫荡是这样的吗?

生2:刚看到这一视频时,不是见到很多人在飞跑吗?不是为了躲避潮浪吗?并且听爸爸妈妈说每年都有因为观潮而出事故的人。

师:我们快点逃跑吧,潮来了!

生3:(哄堂大笑)老师,观潮的人都是站在指定的观潮区里的,且观潮的人都是做好思想准备的。

师:那我们再试想一下,当潮来临时,观潮的人会是什么表情呢?或喊出什么呢?

生4:有的人哇哇大叫,有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所提出的感受给予立即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对其加以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体会观潮的真正感受。

(二)故擒,推波助澜――创造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及其他各种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语文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其他学生并未意识到该问题的价值性。此时,教师应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提出,并让学生共同讨论,深化问题,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使其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燕子》课文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生:老师,我们平常都说几根线,为什么文章中说是“几痕细线”呢?细线怎么能用“痕”字来形容呢?是不是印刷出问题了?

师:(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问得非常好,老师都没有注意到,平常好像也没说到“几痕细线”,都是说“几根线”,是不是大家也想问了?那大家共同讨论一下这里的“细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确实是指电线。

师: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呢?那请同学们再联系着上下文重新阅读课文,和老师一起找出其中的原因。那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会让小组学生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一番讨论后)课文中没有写错。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有谁告诉老师呢?

生:因为与“根”相比,“痕”更能够体现出电线“细”。

师:形容“细”的词还有很多啊,为什么非要用“痕”呢?

生:因为电线原本都是非常细的,当架在电线杆时,从远处看,不就显得更细了吗?如果不仔细看,有的人就会看不出那是电线。并且,我们在字典中查到“痕”是表示“物体留下的印记”,可以理解为“少的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刚好课文中使用“痕”来表示“电线”非常贴近,同时课文中也说了是“细线”,更能够体现出电线“淡淡的、细细的”特点。

师:嗯,解释得非常好,老师明白了。那大家也明白了吗?

生:老师,我也明白了,“几痕”与“几根”的表达都是正确的,都能够形容电线,只是“痕”更能够体现出细线的特点,也更能够突出蓝天的蓝。

通过这一节教学,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问问倒,而是欲擒故纵,推波助澜,将其深化,引起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作者用“痕”的巧妙之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及创造思维。

(三)放大问题,拓展延伸――创设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遇到不懂或不知的知识,难免会向老师提出。有的问题可单独告知,但有的问题则是大家所不知的,就需要教师将该问题放大,使问题目标更为清楚,并将个别的创造转换为全班创造,实现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为课堂增添活力,同时也使该问题成为课堂中高质量及高层次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觉得奥楚蔑洛夫非常可怜。

师:嗯?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学生说他可怜的。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也是为了生存,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得已丧失人格换取生存的空间。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是由那时的环境决定他成为那样的人吗?

生:对,正是由于当时丑恶的沙皇社会,使奥楚蔑洛夫成为那样的人。

师:嗯,本篇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有一群如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而且还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在这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给予肯定,并将其放大,引导全班学生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动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生成与预设目标不同的资源,此时,就需要教师大胆放弃已有教学方案,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开发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引导,将其转变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资源,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张力。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所有情况予以预测。而通过巧妙地开发并利用各种生成性资源,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 增加课堂的活力和生机,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双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7).

[2]郑梦丹.课堂内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以小学语文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陈玉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祖国(教育版),2014 (02).

[4]季晓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38).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资源 开发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的预设往往遭遇“生成”的挑战,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生成资源往往也成了教学亮点部分,逐步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生成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资源反映学生的真实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生成资源,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性。语文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学习、儿童发展的情况,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其次,是开放性,语文课程比较丰富,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想法不同,生成资源也就不一样。再次是生活性,语文学习的外延部分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语文的应用。最后,是审美性,语文具有审美功能,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活动是审美活动,这项特点使得语文生成资源同样具有审美特点,表现的形式比较丰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现阶段,部分教师不了解生成资源的内涵,更不用提及生成资源深层的含义。语文教师不重视生成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更多的是注重课前预设环节,忽视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的生成资源。

其次,是课堂生成资源的损失比较严重。教师对生成资源不够重视,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生成资源。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更多是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练习方面,教学活动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多数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只是注重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答案一致,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重视。当学生提出的答案和预先设置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定的环节中,浪费生成资源。

再次,是教师在开发利用生成资源方面过于形式化。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注重开发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但是,教师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行为是受到新课程改革影响,是外界压力使然,教师自身在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并不具有自主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成了应景的点缀而已。

三、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

1.引导学生对字词巧妙地理解

小学生思维想象力比较丰富,课堂上通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和教学的方向相偏离,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课堂具有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春晓》时,要求学习文中的生字,部分学生在学习“眠”时,通常会把左边目字旁写成日子旁,出现读写错误,教师如果强制学生记住“眠”字的写法,学生只会是短暂的记忆。对于这种情况,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老师,眠字我为什么总是写不正确呢?”教师如果回答自己多写几遍就记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教师应当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春眠不觉晓”句子的意思是春意绵绵,睡觉十分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教师告诉学生“眠”字的意思是睡觉,睡觉需要闭眼睛,因此,“眠”字的左边为目字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2.建立互动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学生敢于和教师对话。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文章主要是介绍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小壁虎向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比较富有趣味。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读解这篇文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会比较单一,学生对此不能产生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引导,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壁虎借尾巴》中包括很多对话,包括小壁虎和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课堂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小壁虎为什么会自己长出尾巴呀?”对于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部分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小壁虎长出尾巴是自然的现象,我们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教师的这种回答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增强对生活常识的理解。

3.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关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以及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生成可能会和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相关,若处理不当,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给予学生拥抱,同学给予鼓励,对学生起到的作用较大。

以《送给奶奶的阳光》为例,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回家帮奶奶做事情。在第二天上课时,多数同学都向笔者汇报帮助奶奶做事的过程,有的同学陪爷爷去逛公园,有的同学帮助奶奶穿针,有的同学给爷爷奶奶讲述故事。当同学都在热烈的讨论自己的事情时,班里的一位同学沉默不语,笔者问起原因,学生回答说他的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笔者当时非常后悔让孩子提起自己的伤心事,班里的其他同学提到“我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其他的孩子也是这种说法,笔者感受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对于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体验。

四、结语

生成资源具有突发性,并不能事先进行预测。教师需要强化自己进行课堂驾驭的能力,对课程的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同时对资金的投放也加大比例。如今在我们很多学校都能看到多媒体的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并配置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全面的授课。随着教育思想的不喔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方面的需求。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非知识型人才。所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迫切的。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含义

新一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一味地接受自己讲述的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听取教师所讲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对问题缺少进一步解决和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是指根据小学教材内容,采用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中建立学习框架。该学习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在保证学生能够学会语文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要求,为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做了铺垫。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现代化教学方式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思考其中的问题。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如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1.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学会如何高效率的学习。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带动,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引导,让其对学习感兴趣,进一步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让充满新奇的小学生所接受。多媒体设备将传统教学中死板、枯燥的知识以动画、歌曲等各种新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物体的形状,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依据这些知识去探索新的方法,使课本中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能够得以解决,使知识能得到有效的扩展和迁移。教师引领小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要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或者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渗透。

2.注重课外探究,增强学生体验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自然、社会的了解较少,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坚持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通过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格外重要的。同时,这种课外活动探究方式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比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辩论稿,在比赛当天让学生进行激烈的比赛,对于辩论当中没有准备到的方面,学生会通过自己思维的延伸来争辩。比赛结束后,让未参与的学生利用好词、好句来进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提高求异思想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人只有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他才会对其探究与思考,所以学生只有对其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路径,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让语言得以升华。同时,教师也要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发表意见,并对产生分歧的地方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完毕并得出结论后,就会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语文课程学习,既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总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坚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发展,并把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植入到语文教学任务中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同时,也要抵制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课堂生成的条件

课堂生成的条件决定于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教师的理念先进,素养较高,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策略就高明,教学就放得开、收行拢,其课堂生成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1、钻研教材。预则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砍柴不误磨刀功。备课就是“磨刀”和“利器”。因此,钻研教材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2、预设生成。有经验的教师是可以对课堂生成进行课前预设的。如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前考察、课前研究、课前调查、课前思考、课前收集,然后,让学生把他们课前准备的内容,拿到课堂上公开、亮相、展示。必然会引发全体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3、民主思想。只有教师完全放弃了师道尊严,特权思想,话语霸权,用平等、民主的思想对待学生,只有学生获得了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课堂就成了思想的跑马场,课堂生成才有了第一条件。

4、教师机智。教师的课堂机智对课堂生成也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出现的各种信息,对于某个学生的眉头一皱,语言流露,轻声私语都会发现到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可能生成新问题、新结论的信息提供给大家,让大家去讨论、去思考、去发现。

二、课堂生成的途径

怎样使语文课堂在不断生成中进行,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形成和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智力与学法同步性”原则,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把“创新”二字渗透在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法,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质疑、思维、团结协作、善于交际、搜集信息、探索创新的能力。就课堂的生成,浅谈几条途径。

(一)备课

要充分把握教材潜在的价值,在备课时,第一,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第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知识价值是怎样的。第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面向课外世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备《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我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淡淡的伤感的友情而感动,更为鸟儿对朋友的那份执着与忠贞而感动。这些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让我的学生感动。由此,我想象出了鸟儿为树唱的歌并提供给学生,给他们增加一个更广、更深远的感悟空间,激发更为深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鸟儿对已化为灯火的朋友唱的怀念之歌;鸟儿对伐木工人的谴责、埋怨之词;树对鸟儿的眷恋、盼望之情;树对伐木工人举起斧子时的央求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无尽的想象和创作欲望。果然,课堂效果不错。

(二)质疑

从质疑出发,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的固有价值和潜在价值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初读中有质疑,品读中有质疑,深读中更有质疑。在质疑中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不怕问得蠢,不成熟的质疑也可以训练成成熟的质疑。整堂课让质疑贯彻始终,使课堂生成变得灵动而厚重。

如教学《草船借箭》,有学生质疑“周瑜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么造箭,回来报告。为什么鲁肃不向周瑜如实汇报?为什么他会答应帮诸葛亮并为他保守秘密?”质疑引起大家的讨论,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也认识了鲁肃的为人。有人认为“鲁肃为人奸诈,两面讨好”;有人却给予否认“这不能说鲁肃为人奸诈,相反鲁肃为人厚道,他认为周瑜这样对待诸葛亮不公平。十万支箭,三天怎么能造成?他有意要帮助诸葛亮走出困境。这从他责备诸葛亮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有人更从深层理解:“这说明诸葛亮知人心。诸葛亮为人谨慎,把这么机密的事告诉鲁肃并请他帮忙,这证明鲁肃肯定是个厚道的人,诸葛亮完全信任他。”

(三)开发资源

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的原则。语文资源要来自生活、课外书籍、网络等。其中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学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教学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课堂不断在生成。课的容量增大,密度增大。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也需要老师去开发,去引导。课堂上激发学生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两方进行抗辩,或对某一现象进行点评,或由课堂内容点评到课外内容。只要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语文课堂的生成将会令你无法想象。

三、生成的方法

1、先学后教。著名教师邱学华发明了“尝试教学法”其核心的一点就是“先练后讲”。既先自己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因为语文学科的一般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阅读、查阅、思考、讨论自我发现的。学生想得到的,讲得到的,相互讨论得到的,教师就不讲了,这是课堂生成性的关键之处。

2、欣赏学生。教师要爱学生,爱学生才会欣赏学生,对于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其优点和正确性,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以提建议、谈看法、让其保留观点,以后再深入讨论等形式处理。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学生的情绪必然会受教师影响,从而浮想连翩,妙思不绝。

3、课内外连接,前面讲到教师布置课前准备,预设课堂情境、课堂活动。这是一种课内外连结,但教师还可通过教室的门、窗让学生与室外的清山、流水、蓝天、白云、风声、鸟鸣、四季变化连在一起,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脚踏实地、感受生活、领略自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影响因素;具体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出现了诸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比如教材使用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师自身素质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认真备课

我们现在全国范围内都进行课改,这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书育人,不再是简单的教书,现在,课本仅仅被当做一个工具,也可以说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教师就是那个引路人,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牢牢地把握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变得高效,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注重教学各个方面

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还要注重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全面、是否可以灵活多变;(2)制订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是否具有启蒙作用,是否联系生活,是否均衡;(3)教学实施时,要有计划性和灵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步调整语文课堂教学,同时还应多组织以游戏为形式的教学活动。(4)教学评价时,要更加全面,同时还应多听学生的意见。

三、教师方面

鉴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提升语文课堂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听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座,吸取先进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2)教师应多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认真备课,注重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篇7

一、做一名有情感的教师

语文教学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要时刻注意调控个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从不把个人烦恼带进教室,而是时刻充满自信,带给学生阳光般的温暖。托尔斯泰说:“教育是强烈、真挚、独透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真挚情感与学生见面,不能训斥、呵责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我总是用温柔的眼神、鼓励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假如遇上一个缺乏胆量,又想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总是鼓励他;当遇上身体不舒服的学生,我总是亲切地问候他,并积极地帮助他;当有的学生做了错事,我总是慢慢教导他。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爱,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就变得有情有义了。

二、深挖教材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活动如果注入了情感,他们的认知将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寓有感情的、诗意的与审美的清泉,学生就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因此,对学生来说,积极情感比渊博知识和高度责任感都重要,因为我们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跳动着情感脉搏,那些优秀的作品,包含着对亲朋好友、对大自然、对同志的情感,或淡雅或委婉或悲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文本情,让学生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动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情。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这样挖掘文本情感:孩子们,当我们一家人在大年夜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时,当我们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团聚的欢乐时,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和你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她却在冰天雪地里赤着脚,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们看课文,是这样写的……”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文章,他们已被其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三、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沟通教育对象和教材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每篇文章中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给学生创设情境来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去世的悲伤之情,我给学生提供了音乐和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哀乐声中,想象着鲁迅先生生前的画面,不由得悲伤起来,甚至有的学生小声哭泣着;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去世的悲伤,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他生前和战士们在一起的情境,当学生看到“老班长”去世时,内心无比痛苦。正是这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总而言之,情感是语文课堂的源泉,有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真实生命力的课堂,才会流淌精彩的生命激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最注重情感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长为学生释放情感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活化;学习方式;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的生活化,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哲学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之中。

一、语文课程生活化

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标的单一和浅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传统语文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学生学习负担重,语文学习费时,多次效率低,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等语文实际能力却不能应付,一般需要,更缺乏现代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便是这种教育所产生的后果。

我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师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 、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地、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哪一学科能比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的了。所以,语文教育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启,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核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二、语文内容的生活化拓展

(一)课程目标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内容应加强开放性,向生活拓展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它包含着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开放拓展。孩子在学校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认字、读课文、学习写作。学字应采用科学的记忆,如“手脚并用”,猜一个字,谁能猜?能告诉我吗?同学纷纷举手说:“捉”。“羊高手低”又是什么字呢?大家愣住了,朱贤尧说:“着”。“眼高手低”是什么字呢?借孩子们的热情继续问,李平说:“看”。我喜在心里,笑在眉头。

(1)向学校生活开放拓展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文学习中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的环境和学校中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如发生在师生间的有意义的事,学校举行的许多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因为这些事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亲身经历的,所以便于他们说和写。

(2)向家庭生活开放拓展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中个人或职业特点,把这些特点写下来,还可把教材内容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的内容。每当晚饭后,孩子就和爸妈在一起玩,采用成语接龙比赛多有兴趣,如亡羊补牢――牢不可破――破口大笑――笑容满面――面面俱到……

(3)向社区生活开放拓展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内容,但更多的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之中,社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语文教学通过向社会开放,还能使学生从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星期天,组织学生到街上自觉环保,为孤寡老人洗衣做饭,积累生活素材回家写作文,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很真实。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互动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而其中生成性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加强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1.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下的教学形态

通常来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层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思考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解决、共同学习与进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可以将生成性教学分为三大类,即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过程的生成。

就教学目标的生成而言,其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目标行为,故而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及时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其教学内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灵活性,因此,教师要能恰当利用生成性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方式,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生成性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

通过对生成性教学思维内涵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成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实际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及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生成性教学不谋而合。

二、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能够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重要保障。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确保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相互学习。生成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实时调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等。同时在生成性教学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延伸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此外,其还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灵活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中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教学需求,预设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设计出动态、开放、多元的教学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感悟文章的情感,譬如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诗经》《静夜思》等的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自行认识与体会诗词的含义与情感包含,这样教师便能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增强小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尊重与鼓励学生课堂上的个性发挥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若是过分强调标准化教学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并鼓励小学生发挥出其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讲授《穷人》时,课文中有大量的对白,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进行课文角色扮演。在这一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知与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3.延伸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生成性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思考感悟能力的提高。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就要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增加相应的课外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其思考空间。课文《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父亲月台等火车时,父亲去买橘子作者看见父亲颤颤巍巍背影时的感悟,表达出父子之间的爱意。当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回忆与父母之间的温馨感动的场景,并将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写下来。当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仿照《背影》的写作方式,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及其思考感悟能力非常重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效教学,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奠定小学生学习基础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对策;建议

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门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不单单是进行知识理论传承的需要,而且还是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国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本质的学习,共同构建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笔者认为,完善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下,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不足一小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塞到小学生的脑子里。在这种紧张、严肃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被固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会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这与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笼罩在课堂教学中的无形压力,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一分幽默,少一些严肃,多一分鼓励,少一些责备,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二、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仍旧是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形式占主要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种模式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不相一致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的,并且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主动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帮助者、引导者以及问题的解惑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应当遵循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积极互动的活动原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达到其深层次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就是一堂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应当亟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当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时,教师的工作就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三、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转变成了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深入认识到小学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讲,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学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创新能力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总之,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教师应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驾驭课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点发现、领悟、小结、归纳出来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愿意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也是教师创建和谐语文课堂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孙桂卿,孙学芳.创设和谐课堂之我见[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2]郭灵燕.创建和谐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0).

[3]单志成.让语文课堂成为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