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徐州;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随着徐州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所带来的内涝频发、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徐州海绵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交通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境内河网交错,水系复杂。大运河傍城而过,故黄河贯穿东西,河道纵横贯通,水库星罗棋布;以故黄河为界,分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历史上徐州以战场、煤场、工厂著名,水资源匮乏,洪涝旱渍灾害频发,“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突出。徐州境内的故黄河就是在一百多年前因为黄河决堤冲积而成,徐州人民饱受水害之苦。
目前,徐州市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标志着城镇比例已超过农村。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徐州市在水生态管理方面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城市内涝严重,一雨便成湖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人身财产伤害事故频发;二是徐州地处三大水系下游,水资源短缺,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要保持徐州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目前徐州市在构建海绵城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规划不明确,考核指标没有进一步细化。徐州市政府2011年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城市生态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缺乏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要求和考核细则,基层部门执行起来目标不明确,无规可循。
(二)推进力度不够,建设积极性不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收效缓慢,不像投入工业建设带来的回报立竿见影,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不明确,综合示范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的规划、环保、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目前各区县推进程度有快有慢,海绵城市、海绵社区、海绵建筑的示范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四)宣传力度不够。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单单靠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推动很难完成。海绵区域、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的建设需要全市人民积极参与,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由于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
二、徐州市构建海绵城市的对策探析
(一)科学组织规划
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控制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建设用地规划,做好规划编制。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让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将雨水吸纳率作为城市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要全面评价雨水吸纳和利用程度,并以此作为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加快工作推进,搞好综合示范区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小区等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率先推进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地铁沿线及新城区建设。如在徐州市金山东路建设的下沉式城市园林,由于绿化带比马路表面低30厘米以上,这样雨水就会被有效地收集起来,并利用其浇灌植物,具有显著的集雨功能。要在全市有序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明确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徐州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各部门、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则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通过广泛宣传,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徐州市民的心中,从而自觉投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
(五)分层次建设
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次逐步展开,这四层次系统低影响开发的侧重点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1.建设海绵区域。徐州市地处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的下游,要构建海绵城市仅仅依靠徐州城市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要通过广泛发动与协作,让徐州周边的城市也参与到海绵区域的建设中,从而建立起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最终为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徐州附近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微山湖、云龙湖、骆马湖等湖泊纵横交错,通过构建生态走廊,使这些分散的湖泊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为生物迁徙、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和网络;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重工业比较发达,空气、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净化水体,从而使区域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煤矿的开采濒于枯竭,出现了很多采煤塌陷地,因此,徐州市应通过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从而促进徐州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建设海绵城市。徐州市应加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徐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进行分层设计。第一层次是城市总体规划。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第三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最终实现把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3.建设海绵社区。社区在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着眼于海绵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社区植被覆盖率,促进水源的涵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改变社区广场道路的设计模式,通过建设下沉式雨水调蓄池,将雨水收集起来,满足社区树木的浇灌以及喷泉的需要,促进社区水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模式,建立分散的下凹式的绿地模式,增加地面透水性,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三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从节约用水等细微处做起,自觉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4.建设海绵建筑。在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新建小区建筑设计要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新建小区要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建设垂直园林。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通过蒸发排到自然界的水体污染物几乎为零,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水径流量,还能固化二氧化碳,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对于老旧小区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增强小区地面透水性以及绿地的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发挥城市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长春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长春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29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与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4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5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要落实好《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发展轨道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和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加强对各类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和预留。高度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支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水域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净月潭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六、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将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重点保护好人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绿化工作,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视廊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景观风貌区周边的建筑高度,保护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塑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风貌。
八、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治,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是长春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驻长春市各单位都要遵守有关法规及《总体规划》,支持长春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长春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长春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你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篇3
下半年,__住建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必须稳、坚决增、抓投资、提增速、增效益、促发展”信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市委“六个坚持、六个反对”和县委“六干”要求,全力推动__住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亿元以上,竣工商品房2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4.38亿元,建筑业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5亿元以上,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00亩,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0.5平方公里达到11. 5平方公里。重点做好“四四”工程: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立足建设新型ⅱ小城市,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综合交通组织、绿地生态系统、地下空间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综合设施等6个专项规划的报批。二是加强镇(乡)村规划。按照布局集约的要求,依托“一主两辅一带”城镇空间布局,编制完成《__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修编完成讲治镇总规和控规、18个乡镇专项规划和51个扶贫村新村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城市设计。积极开展城市绿心、滨水空间、城市出入口、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并纳入城乡规划的决策、实施、评估体系中,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四是加强“多规合一”。 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相互沟通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力争年底提交成果。
一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加快城一小周边、__天宇周边和__小学西侧16米道路等11条市政道路建设,并力争四号地块安置房周边16米道路竣工投入使用,不断推动城市西进、城普一体化进程,构建“五横六纵”城市框架。二是加快生态景观建设。重点推动滨水景观、牛山寺休闲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等“城市绿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新增绿地400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三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编制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不断提高城市河、湖、绿地、公园等“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编制完成《城市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四是加快城普新区建设。落实“抓点示范”,通过城市综合体建设,带动实施金都花园、清晨实业等开发项目,并积极配建新区教育、医疗及市政道路建设等设施,逐步形成新宁、普安两组团拱护环绕的结构。
一是严格规划管控。始终坚持 “规划一张图、全县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原则,保证规划实施不走样;加强“两违”整治,探索建立常态协作机制,做到巡查不断档、管理不脱节,切实将违法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严格质量管理。深入推进工程质量两年治理行动,加强实体抽查抽测的频次和覆盖率,严格执行竣工验收程序和验收标准,全面落实五方主体和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三是严格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严格市政设施管护。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对破损道路和公益设施进行及时修补;认真落实城市道路开挖报批制度,杜绝“马路拉链”现象;提高绿化管养标准,加大修枝整形力度,保持城区绿化带常期整洁。
一是抓实房产去库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我县去库存措施,建立住房租购并举制度,将棚改货币化安置比率提高到50%,努力消化全县66.58万平方米房地产库存,坚定房产市场信心。二是抓实棚户区改造。采取市场开发、平台运作、群众自主等多种模式,加快化肥厂等6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保证9月底前全面开工,并确保货币化安置达到50%以上。三是抓实保障房建设。加快2014和2015年的公租房建设进度,全年基本建成372套、竣工411套、定向供应农民工30套保障性住房。四是抓实农村危房改造。落实新村建设扶贫,加强质量技术指导,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43个旧村改造、10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240户农房抗震设防改造。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低影响;结构;开发;保护
引言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反映了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虽然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会直接考验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优化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解决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关键。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雨水系统构建,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城市综合性治理和提高城市应对自如灾害的重要思路。
1.系统模式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建设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设施,需要将水的循环纳入到自然的保护范围内。城市水系统建设需要与城市规划,排水设计和道路交通以及园林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提高水生态环境的必要工程,是构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系统模式采用的技术中,既有工程性的开发建设方法,也有非工程的开发建设措施,其核心目的就是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有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对待地理条件,防止城市水灾害。系统的整体设计为组合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提供多项水服务,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工程。
2.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解析
2.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
城市化建设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进行了一定的设计。海绵城市实际上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能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在下雨的时候,既具有雨水存储的功能,也具有雨水释放的功能。在设计系统工程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的途径,同时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的合理存储和科学净化。海绵城市系统建设要把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设计上的区分,让水资源形成一个完成的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保护好河流与湖泊,对坑塘与沟渠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建设中要对自然水文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生态环境进行细致的修复,保障水体和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在开发建设中,对雨水系统和排放系统进行与城市建设的匹配,在存储和调节,传输与净化的过程中,控制好总流量和各个阶段的峰值,将收集与排放系统有机对接,按照标准形成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系统化的构建过程,需要掌握好建设的理论与原则,更要做好必要的监督。
2.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理念
低影响开发实际上就是指在开发水系统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场地的水文特征,是一种低影响的设计理念,也是城市建设中当前采用的有效方式。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论就是维护好开放前后的水文特征,在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上,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国城市开发过程中,开发强度较大,对水文特征的破坏也很大。在低影响设计中,要采用分散式的源头削减措施,是开发前与开发后的峰值流量保持不变。这点与国外的一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国外的开发中,一般没有高强度的开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较小。低影响开发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联系,例如道路交通部门,建筑与城市规划部分,园林与排水部门,水文管理部门等。低影响开发是各个部门联动的机制。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从设计的源头入手,在建设的中期和末期,都要给予设计与建设上技术性推进。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保障城市具有海绵功能的重要设计理念。
2.3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方式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对城市各个层级和相关的规划进行目标性的设计,也需要对规划控制的指标进行内容上的界定。在开发设计中,要从横向和纵向对设计进行规划,在建设中,考虑建筑的年限与类型,小区建设的整体情况,道路的设计,绿地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水开放的空间和封闭的空间进行充分的了解。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上,控制好目标与规划,利用好气候和土地的自然条件,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和设计进行组合式的统一。在建设中,要掌握好经济技术分析的成果,对设计方案与现实情况进行比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构建的同时,要保证好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产业运行,在构建的过程中,降低对正常生产要素的干扰。
3.系统模式应用的具体规划与区域建设
3.1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
3.1.1明确重点开发区域
每个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都不同,在水系统的功能布局和地质特性上,具有短期的规划和长期的规划。在进行开发设计时,要把重点区域进行一定的控制,在保证综合治理的前提下,对重点区域的年径流量进行控制。这是总体规划中必要的工作。
3.1.2保护好敏感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是生态的敏感区域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对敏感区域要实行禁止建设和限制建设的划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要实现整体上衔接,这是该项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个系统之间形成对接的基础。保护好敏感区域,就使得其他区域的建设更具实力,就会保证建设的稳定性。
3.1.3合理控制地表形态
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城市空间的增长,在低影响开发水系统的建设中,就要明确城市边缘,以适应城市扩大后的水系统情况。要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认知,要对透水和不透水的土地进行了解,要掌握地表径流的情况,对地形和汇水分区进行必要的认知。在保证自然径流通道畅通的情况下,延长汇流的路径,控制径流的雨水量。
3.2实施水系专项规划
3.2.1明确水系的保护范围
城市水系的保护要根据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在各个水域和岸线上紧密联系,划定敏感区域,油壶河湖水系的布局,合理规范排放与存储的关系。在城市河道中,将有关联的地方连接,形成水系之间的相通关系,控制好地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明确水系的专项规划,能够让水系的保护范围在控制的条件内,在建设施工时,就不容易造成偏差。
3.2.2做好绿地系统规划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场地,城市绿地对于低影响开发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绿地上,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空间预留,可以保证绿地在水系统中,处于弹性的状态。在绿地中,要明确绿地的用途,例如是公园绿地,还是生产绿地,是附属绿地还是防护绿地。在水生态的空间和绿地的布局上,要充分发挥绿地是渗透功能,在绿地与周边水域的衔接处,做好一定的设计,保证绿地对汇水区的要求。
3.2.3关注排水防涝措施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作用很多,其中对防治内涝的综合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时需要与防内涝设计同步,将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涝综合规划相适应,对控制和开发的目标进行指标上的控制。对系统进行评估,精确规划控制目标,对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仔细梳理,是防治方式与防治系统能够实现对接。在雨水的资源利用上和目标控制上,保持系统之间的必要联系。
3.3修复性详细规划
3.3.1明确城市用地分类
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用地分类进行了解,对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解就是为了更好的规避建设中的矛盾。城市用地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对城市用地进行了解,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开发设计中的难点,进行更好的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需要做好不同地块之间的衔接,所有对用地类型进行了解,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避免影响用地上的矛盾。
3.3.2合理面对约束条件
城市建设中各个类型的设施很多,每个设施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城市服务。在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与约束条件之间的限制,对建设的时间和顺序进行分类设计,对布局和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分析,在设计和建设中,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其他方案,在各个专业的相关配合上,掌握好必要的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的大小,类型的确定,资金的安排等等问题。合理面对约束条件,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建设条件。
3.3.3落实各类衔接设施
在工程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要做好与各类设施的衔接。城市规划中,绿地和建筑,或者道路与相关结构之间,需要进行各个部分的衔接,衔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程与建设能够符合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的建设时期不同,城市的新旧程度也不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异,给工程建设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衔接设施的操作中,就要明确城市建设的具体规划,根据图纸进行设计,在衔接工程中,进行细致的验收。
4.系统的技术路线案例分析
4.1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
4.1.1分析自然条件
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模式研究上,要做好对水资源条件的了解,例如地形地貌、排水分区、用水供需情况等。在城市各类管网和园林绿地的建设中,注意调查其分布情况。对自然条件的掌握,能够促进技术应用的准确性,能够保证技术应用的过程,具有稳定的状态。
4.1.2优化设施建设
在选择与优化基础设施上,需要运用综合性的眼光。在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上,要结合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点就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疏通,人工设施建设作为辅助的方式。在具体的技术执行上,就要掌握好各种条件的恢复和利用,在已经被侵占的系统上,进行必要的整改,让设施能够更加完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4.1.3组合系统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系统的构建上,要保持系统的组合关系。城市建设具有不同的差异,城市建设的各个时期采用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在新系统的构建中,要注意与原有系统的对接。使用组合系统的方式,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之间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同时,组合系统能够突出经济适用,能够保证专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4.1.4分解指标体系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框架要结合各个指标的特点进行。对于指标体系要进行分解执行。在分解的过程中,确定好单项和组合指标的应用。在建设中开发和约束控制指标。在控制中,掌握好相应的方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分解方法对于有效设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系统在建设中分解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控制各个关键部分的操作。分解是相对的,分解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整体上的设计。
4.2系统建设的案例分析
4.2.1案例一,北京市某住宅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该项目位于北京的顺义区,项目占地234平方千米,景观湖占地18平方千米,绿地和高尔夫球场占地70平方千米。项目的优点是项目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适合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但是,项目的弊端就是项目所在地是河滩淹没区,地势低洼,建设期间周边没有配套的市政雨水和污水的管线,容易造成内涝的风险高。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心景观的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的营养化会造成水发臭、耗水量高等多种问题。
(2)项目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方案。项目采用的多功能调蓄水体,在雨水湿地和花园建设上,能从总体规划入手。项目实现了总量减排,内涝防治,防治径流污染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等目标。整个项目有效控制了成本,方案与执行之间形成的良好对接。项目实现了径流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目标。但是,该项目没有建设雨水灌渠系统,是通过有效的场地竖向设计实现的雨水地表组织排放,道路和绿地可以作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通道。
(3)项目的综合效益。本项目主要是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代替灌渠系统,投资成本与传统开发模式持平,提高了小区的防治内涝的能力。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污染,能够使入户的径流雨水水质提高,人工土壤渗滤和湿地循环净化系统明显改善。在自然景观和水体效果上,植物和动物都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4.2.2案例二,上海绿地雨水控制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在一所花园单位,该地区有雨水湿地,雨水汇集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的汇集第位绿地草坪和高处园路,常年的水体面积是400平方米,平均深度为0.8米最大蓄水量为480立方米。在园中种植了植物,如睡莲和鸢尾等,蓄水池的底部是泥土,周围放置了一些石子和石块,这样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在水体设计上上采用的多功能净化的设计。该项目实现了城市景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一直性和统一性。
(2)项目设计方案。该项目采用了新型材料,建设了透水性路面,采用的材料是高粘度浅色结合料,铺设厚度为4cm,压实后混合料空隙率能够达到20%。雨水能够深入到排水沟,就会流向水景处。铺设沥青路面,能够改善水质,还能够解决路面积水的问题,为下沉式的绿地提供洁净的水资源,这样就会让雨水收集后再进行综合利用。
(3)项目的综合效益。项目利用了一定的工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于净化道路的雨水,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实际年流量上,总控制率能够达到85%,道路排水综合设计能够有效利用道路雨水,可以降低绿化带绿化需水量。不仅如此,还能够减少因径流污染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结论与展望
篇5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传统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平面硬化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顶层、路面、广场等下垫面上,冲刷大量的污染物质,暴雨还会造成污水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受纳水体,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还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重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基础上。”
本质――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功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途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主导,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
二、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温岭东部新区的前身为经海涂围垦而成的东海塘,面积36.9平方公里,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东部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的陷阱。因此,开发之初东部新区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完成《温岭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东部新区中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水系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力主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数。
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有效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设计了科学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东部新区完美呈现,让投资者感受到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住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理想家园,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清洁产业
为避免低层次和重复扩张,东部新区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审查引进项目,通过创立产业准入评估体系,将环保设施的检查列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严格同时检查同时整改,生产工艺、流程必须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之初的合同约定条款;项目竣工严格对照“环评”报告,实施“三同时”验收。
(二)生态排水
东部新区规划的生态化排水系统引入新西兰和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东部新区对全区的主干道路实施生态化排水设计,路面上看不到窨井盖,绿化隔离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进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使道路中间和两侧绿地具有渗水、滞水、净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温岭市东部新区北区生态化排水方案》和《温岭东部新区生态化排水设计、施工及维护指南》的规范要求,新开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绵”道路的标准实施;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完成已建的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生态化排水改造和管委会庭院生态化排水示范项目建设。
(三)雨水花园
借鉴东部新区企业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实《东部新区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与所有新入区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之一,落实对企业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奖励措施,全面推进所有工业厂区和政府公用设施生态化集水系统和“雨水花园”建设,实现雨洪管理的“净、蓄、用”功能。在此仅举一例。东部新区的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有一处占地3亩的露天雨水池,系企业雨水花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厂房屋顶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厂内场地雨水通过绿化和土壤过滤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泥沙,有效减缓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减轻了河道污染。而当强降雨发生时,蓄水池和雨水池则可以发挥调蓄作用,延缓河道的行洪压力。
(四)生态湿地
湿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绵”,它既能调节城市雨洪,又能净化河湖水质,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和雨洪吸纳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肾”。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沟、湿地划入保护范围,并将雨洪管理、湿地保护、慢行系统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要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湿地,提高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好水环境,储备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海绵城市:将大自然的恩泽惠及人类
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责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生态责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的生态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这个重要职责理应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主要在于如何规范、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责令企业履行其生态环境的恢复责任,支付其占用资源环境容量的费用,赔偿其相应的损失;改变企业无偿使用资源生态的观念,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占用;鼓励产品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各个层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产业等等。三是政府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处理好代内需求和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内需求,更要关注代际公平。这个重任毫无疑问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责任。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镇化是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国内外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特色明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三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效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类高强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废物,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是单纯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这里,正如法国著名学者克罗齐耶所指出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诸种错误造就的结果终由环境来承担。然而,我们已不再能够承担得起犯这类错误的代价了。”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闭路过程,其所强调的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型,承认“生态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权利。在这个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赋予人类维护、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绵城市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总量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指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总需求则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由供给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供给就会有什么样的载体。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倚重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使人类难以承受其重。而海绵城市的设计从起点开始就规划了人居环境的未来景观,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性变革,海绵城市则是“绿色发展”的底色。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城市新区建设走出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陷阱,避免重蹈传统城市建设的覆辙?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达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 柳文岳,江倩倩,陈舒丹.海的能量,催生产业新高地――东部新区发展实体经济纪实[N].温岭日报,2012-12-31.
篇6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各类权威政务信息,用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政务微信信息的积极影响是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有利于民主监督,以此来增强政府威信。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使信息传播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第一时间将重要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调动了群众参与政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当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指尖上的政民对话”的微信,逐渐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如何进行高效合理的政务叙事,充分体现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优势成为从事政务微信新闻推广活动相关人员的一大研究要点,本文将探讨政务微信信息的相关叙事技巧。
一、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特点
在微信平台运营中信息叙事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政务微信的开通为公民知晓、互动、求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该渠道进行相关内容运营和管理也表明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信息内容确保真实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此外,还包括叙事内容完整性。政务微信的信息叙事内容完整,能够规范党和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使每个部门都能各尽其职,优化公共服务,从而从侧面促进政府建设职能科学化、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最后,还有权威性。通常政务微信叙事中所要传递的内容都直接代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叙事中要注意言辞恰当准确,及时传播既能让受众了解政府意志,又能够得到受众的支持与配合,进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政务微信信息叙事技巧
政务微信信息要满足上述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的基本特点。恰当的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能够通过公众号传播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实现政务公开,从而促使政府更加健康地发展。如何提高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效率,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信息阅读中,掌握一定的叙事技巧必不可少,下面就探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的技巧。
(一)以叙述为基调
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要坚持以叙述为总基调,介绍事实材料、交代事件经过,辅以议论、说明,才能够更准确清晰地阐述政务微信信息,保证其真实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则不适合用在政务微信信息中。比如《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该篇文章就对适用11%增值税税率货物范围用了说明的方式对购进农产品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或进口货物税率为11%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最后分析了民意,以及税务体制改革对未来的影响。这条信息让受众很快了解了增值税税率的相关政策,认识到2017年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并支持与配合政府工作,达到了传播的目的。
(二)以简短为原则
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要以简短为原则,一般又长又嗦的信息是很难吸引受众注意的,简短的叙事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记住所提到的内容,也更能发挥政务信息传播的作用。简短的叙事内容,能够使受众准确提炼并找到党和政府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比如中国政府网在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的相关信息时,文章内容就分别从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几项主要规划内容进行了阐释,这使得整个信息内容有条有理,既简短又清楚,受众很快把握住了政府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
(三)明确提出观点
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中要明确提出观点,抓住能够突出内容的关键点。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通过微博、论坛、微信等自媒体及时传播信息,即时互动,快捷言论和反馈舆情。但自媒体在汇聚民智的同时,也成为散布谣言的主要场所。许多受众人云亦云,无法分辨真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依法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作为政务微信信息,要肩负起正听、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信息叙事中要能够准确点明所要坚持的观点,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准确领悟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传播此信息的目的。比如有一条政务信息是关于戒毒的,介绍了新型的种类、危害,并反复强调“远离,抵制”,从中我们可以准确领会到这条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远离,抵制”,起到了教育与警醒人们的作用。另外要注意的是提出的观点要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原则。既要重视网络民意对推动政府工作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虚假信息对政府决策和工作的干扰;既要重视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也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民意。
(四)以亮点为渲染
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中要注意体现政务信息的亮点,抓住亮点进行渲染,从而激发群众兴趣,提高群众对政务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比如《重大新闻!国产大飞机5号要上天》,在该条信息中,开头就是:“大家好,我叫C919。我是国产大客机,也有人叫我‘小玖’。你们应该知道我的,前两天我做个‘高抬腿’都成了新闻。这个‘抬腿’动作专业点叫‘高滑抬前轮试验’。这一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已经达到首飞状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我国国产飞机的试飞,文风生动活泼,很好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吸引受众继续阅读。
(五)用注释作补充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展开,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政务微信信息传播也会涉及一些群众不熟悉、不了解的新事物、新词语,此时在叙事中要用注释做必要的补充。用注释做补充要注意与正文相联系,不要偏题跑题,不可过多叙述,说清楚即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受众能够准确把握叙事内容的重点,抓住主题,不被过多注释所干扰,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政务微信传播的目的。比如微信公众号“遂宁”的一条信息《遂宁成为四川第一个海绵城市》,文中涉及一个新事物“海绵城市”,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如果不做注释文章就无法继续下去,此时用注释做补充就很有必要。所以该条信息专门用了一段话解释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文字简短清楚,既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也不干扰主题的体现。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中小河道;长效管理
1引言
川沙新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部,地域面积96.7km2,下辖六团、黄楼、城厢、城南、华夏、六灶等6个社区,包括42个村、46个居委。镇域南与祝桥交界,西北接唐镇镇,北邻合庆镇。川沙新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入海东南前缘,西靠黄浦江,东南端水域为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沟塘密布,水系发达。截至2018年,川沙新镇共有河道1650条段(其中区级河道15条段,镇级河道92条段,村级河道1543条段),其他坑塘水体230条段,小微水体196条段,养殖(种植)水体289条段,合计水面积12.859km2(见图1)。
2川沙新镇河道养护管理发展过程
2.1起步阶段
2004年上海实施“万人就业项目”,以此为契机,川沙成立了河道保洁服务社,负责区域内镇、村级河道的水域保洁工作。自此,川沙新镇河道养护管理正式启动。尽管养护内容单一,但川沙河道养护从此迈出了从无到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2.2发展阶段2012年,六灶镇和川沙镇合并,成立新的川沙新镇。原六灶、川沙的河道保洁队伍也合并为新的川沙新镇河道保洁服务社。自此,川沙新镇开始对区域内的镇、村级河道实行保洁全覆盖,在河道水域保洁的基础上增加了河道陆域保洁工作。随着河道整治建设力度的加大,河道绿化、护栏、防汛道路等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川沙新镇又逐渐增加了河道设施、河道绿化等养护工作。同时,川沙新镇对养护范围内的河道进行登记造册,对河道长度、宽度、起讫点、设施情况、整治情况等以表格、示意图和照片的形式建立档案,实行“一河一档”,并在每年年底对照遥感信息和整治情况对已有的河道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
2.3扩展阶段
自2018年7月1日起,川沙新镇全面实行河道设施、水面保洁、河道绿化、河道轮疏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养护。综合养护从养护管理机制上化解了河道范围内存在多个养护管理单位的矛盾(如养护管理设施难界定,容易推诿扯皮等)。同时,依托信息化管理,加强河道巡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河道长效管理信息系统和河长APP,进行巡河轨迹GPS跟踪定位,发现问题实时更新上传,跟踪巡检单的处理进程,并利用系统抽查养护实绩和分析存在问题,通过养护单位主动发现、第三方单位巡查发现、河长督办解决的工作体系,形成闭环,解决养护短板。
3川沙新镇河道长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水质不稳定
近年来,川沙新镇水系通过黑臭河道整治、劣V类整治、断头浜整治、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中小河道轮疏等工程建设,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仍存在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主要原因如下。(1)污水直排: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农民生活污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收集和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村落附近的河道中,导致河水中氨氮、总磷超标,造成河水富营养化。除了来自人畜排泄物、厨房污水外还有生活洗涤水,如洗衣、洗拖把等杂用水,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致使入河污染物种类增多。另外,住宅小区中,很多家庭将洗衣机放入封闭后的阳台,将洗衣机出水管接入到阳台地漏或直接接入雨水管,这些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最终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2)雨污混接:主要是居民小区、沿街商铺、商业街坊等雨污混接,一方面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另一方面雨水大量流入污水管道,造成污水冒溢,影响周边河道的水质。(3)河道护岸结构设置不够生态:川沙新镇的部分村级河道,河道规模较小,与外界连通性较差,居民建筑与厂房临河而建,但由于拆迁征地困难,在整治中往往采用浆砌块石、插板桩等硬质结构。这些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河岸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是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阻断了微生物从陆上土壤与水体的过渡,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河道水体水质恶化,水生物种减少,河道生态系统退化。特别是川沙地处平原河网,水动力差,在夏季连续高温的叠加影响下,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段容易出现藻类滋生、水体透明度下降的情况。
3.2部分河道淤积严重
川沙新镇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河中杂物沉积,河道束窄,河床抬高,使得水体调蓄能力下降,一方面影响了河道的过水能力和自净能力,造成水流不畅,另一方面致使河内蓝藻、绿萍等浮游植物大量滋生,继而导致河道水质恶化。造成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本地岸坡坍塌、冲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川沙属于感潮河网地区,平时河道内水动力条件不好,水流速度相对较缓,普遍以淤积为主。暴雨期间,河道内水量增加,水流运动加快,不少河道岸坡发生坍塌冲蚀,造成了一定的冲刷,流失的土壤一部分被沉积于河道的底部,一部分则会对下游河道产生淤塞。(2)部分生产生活和建筑垃圾倾入: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将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农作物秸秆以及修建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倾倒在河堤或河内,造成河道淤积严重,部分河道甚至被全部填埋。(3)基础建设排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筑泥浆排放量明显增加。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机制,而泥浆承运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乱排偷排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泥浆偷排入河现象不断发生,造成河道淤积。(4)船舶航行的影响:川沙新镇区域内的主要通航河道川杨河和浦东运河,船只往来频繁,大吨位船只因吃水深,航行时极易搅动河床底泥,引起泥沙悬浮,在船行波的带动下,沉积在沿线的支河里,导致各支河入河口附近淤积了大量底泥。(5)清淤工作开展不全面:由于各种原因,川沙新镇未将迪士尼区域、待开发区域、新农村建设区域等列入本轮轮疏规划(2013~2020年)(见图2),这也是造成川沙区域内部分河道淤积严重的原因。
3.3沿河违章占河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底,川沙新镇沿河违建面积为39318.47m2,主要为简易住房、厂房、棚舍、停车平台等。截至2019年4月,已拆除沿河违章13425.71m2。由于拆违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拆违效率低,即便是已拆除的违章,也存在拆违不彻底的现象,往往是地上违建房屋拆掉了,但下部的违建平台还在。另外,像六灶港沿河的六灶向学街老街、城河浜沿河的西河浜路等还有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违章,由于涉及面广、违章建筑存在时间又比较长,拆违面临较大的困难。沿河违章建筑物不仅占用河道,影响河道两岸环境和景观,同时由于这些违章建筑物排水设施极不完善,废污水均直排入河,对水质同样造成危害。
3.4开发地块河道无序填堵
随着川沙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涉河建设项目面广量大,擅自填堵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河道蓄水能力下降、排水不畅、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防汛安全和生态环境。擅自填堵河道屡禁不止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区域性规划水系调整滞后于开发建设的发展速度。河道蓝线方案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定规划的衔接不畅,蓝线与各类规划用地、规划控制线的冲突,导致河道蓝线落地困难,规划上无从控制,造成部分地区无序填河。二是河道建设不能与地块开发同步建设。较多涉及填河的开发项目,虽然按规定程序办理了水系调整相关手续,但由于项目分块实施,施工进度逐步推进,常常是急着填掉先开发地块内的河道,而新开河道要过一至三年才能全部完成。河道先填后开,造成排涝隐患。
4对策措施
4.1做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作
目前,川沙新镇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正在施工,部分居民小区、沿街商铺、商业街坊已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些居民小区也已实施阳台污水收集治理工程。但是,本次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范围不包含上一轮农村污水治理(纳管)区域、已列入其他工程的区域(各镇污水治理、河道治理等工程)和2020年底前完成动迁的区域(含土地储备、保障房、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区域等),建议对已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提标改造,对待动迁区域采用临时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在工程完工后,要注重对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培训,因地制宜地做好长效管理,确保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完善和运行正常。另外,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老旧雨水设施的修复,雨水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雨污并行治理。继续推进雨污混接改造,探索长效管理办法。进行管网普查,对排污单位错接、漏接、混接等行为予以纠正,杜绝城镇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直排河道。
4.2重新制定轮疏规划,加强水系沟通
新一轮的轮疏规划要努力做到不留死角,确保“有淤常疏、清水长流”,进一步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在河道疏浚的同时,还要连通水系,通过实地开河、架设桥梁等举措,使断头河与周边水系沟通;通过拆坝、拆涵建桥,疏拓瓶颈段,提升河水水动力。
4.3加强河道监管,守住整治成效
川沙新镇的大部分河道都是村沟宅河,不少河道存在脏乱差、“反复治、治反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整治好的河道,容易出现毁绿占绿、乱倒垃圾等破坏整治成果的行为。因此,加强河道监管非常重要。加强河道监管,首先要依托河长制。增强村级河长履职的动力,在巡河的过程中要切实发现问题、落实解决,真正发挥村居河长在巡河治水中的关键作用。加强河道监管,其次要严格执法。一是对开发地块的水系调整项目,不但要注重“事前调控”,更要加强“事中监督”及“事后管理”。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对不按照“先开后填”要求施工的、所还的水面积和填堵的河道面积不符合批复要求的,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对违法现象依法予以查处。二是针对沿河违建,建立拆违工作联席机制,由镇河长办牵头,五违办、城管、河道养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参与,解决拆违困难、拆违不彻底等难题。三是对偷排泥浆、偷排污水、偷倒渣土等违法行为,要以“零容忍”态度严格查处。加强河道监管,还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等多方资源,搭建舆论监督举报受理平台,引导群众既当河道治理的参与者,又当河道治理的监督者。深度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河道,并跟踪报道河道治理情况和治理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河道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4.4统筹协调,加快河道蓝线落地
河道蓝线是城市规划的控制要素之一,是水务部门依法行政、指导河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用地定界依据之一。建议将河道蓝线尽早纳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用地红线和河道蓝线,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发展规划等其他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实现河道蓝线的规划落地。
4.5返璞归真,建设生态河道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人水和谐发展”。在上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下,河道建设逐步向恢复生态、回复自然的方向转变。川沙新镇也在积极探索实践,目前连民村的3条河道正在委托上海海洋大学做生态技术修复试点,通过种植苦草、菹草等沉水水生植物,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另外,在河道工程建设项目中,建议设计单位在满足河道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布置护岸结构,或者采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在岸线设计方面,尽量不做截弯取直,恢复河道的蜿蜒性。同时,在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求养护单位适当的保留一些岸边的杂草及水生植物,这样不仅有利于边坡稳定,对水质也有一定的改善。
篇8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相关验收要求,确定我市三年内(2015-2017)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绿色低碳生态
1.低碳生态城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0.05吨标煤/m2.a,单位建筑面积CO2排放强度0.10吨/m2.a。
2.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执行65%建筑节能率。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面积511.7万m2,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266.1万m2,比例52%,建成303.8万m2,比例59.4%。
(二)节约型城乡建设
1.节约型规划。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m2,城镇控规全覆盖率。示范城市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用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域面积的比例100%。
2.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面积80万m2。
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75%,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公交站点可达性500米覆盖率90%,新能源公交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30%,公交站台智能化改造50%。
4.节约型村庄建设。村庄设施完好率85%,村庄环境达标率85%,美丽宜居镇村20个。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10%。
6.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覆盖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绿色照明。照明年节电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98%,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85%,高效光源应用比例85%。
9.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率60%,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资源化利用率100%,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11.建筑工业化。推行建筑工业化,采用建筑工业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点工作
(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时,编制出台市绿色生态专项系列规划,全面推进市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实践建设低碳生态城区战略目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分别为: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能源利用规划》;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实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规划》。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65%建筑节能率、成品住房、生态环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中,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针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何落实,提出措施和计划。
(二)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且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达到65%水平。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居住区,重点推进大学城、新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域,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引导商业开发的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监管。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设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扩展市级建筑能耗监测中心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由市区向各辖市、区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的能耗指标体系结构设置各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统计得到的建筑能耗数据上传至省住建厅监测中心。推广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项目开展能效测评,并将建筑能效测评达到设计要求作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力培育能效测评机构,加强能效测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评估,指导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扩大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利用纳入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
(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统筹开发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库)、商业服务设施、物资仓储、人防设施等地下设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时应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优化城区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完善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实现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以上。形成适应风景区休闲旅游功能的慢行网络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建立便捷借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系统,实现机非交通运行的空间分离;另外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运动方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市居民的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建设。扩大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动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使用,出租车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节约型村庄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适用、集约建设,地方特色、乡土风情,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全市节约型村庄建设。重点集中在农居集中、村庄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依照省《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村庄土地节约、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节约型村庄建设试点,同步开展特色村庄建设改造,探索节约型村庄建设的方法、途径,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的节约型村庄。
(七)深入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住宅全装修
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培育发展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各地政府安排适量用地支持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研究出台对于开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应率先开展住宅工业化应用试点。推进成品住房。开展装饰装修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菜单式装修住宅小区试点,研究集装饰装修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饰装修新模式,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励品牌家装企业、材料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养管理平台,为成品住房质量提供市场保障。在绿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成品住房建设,按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加强照明设施的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灯具和节能控制技术,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绿色照明信息网络平台、绿色照明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安装路灯照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路灯照明系统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路灯使用寿命,保证节能、高效、安全运行。
(九)节水型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针对旧城改造,兼顾新城开发,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据有利地形、自然沟渠等条件,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等雨水利用率,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工艺改造,合理建设市政中水供应管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自建中水处理站。
(十)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
市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高效收运与资源化处置同步推进,向“分散收集、集中转运、集约处置”方向发展。优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按照“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完善日常保洁系统,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运营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扶持发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推广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加强医疗垃圾监督管理。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
四、推进计划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重点任务推进计划(2015-2017)》
五、资金方案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标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考核指标(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辖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组织推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联动。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支持、主动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沟通,合力解决全市绿色低碳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目标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分析,牵头部门和各责任主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装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奖励政策,对于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项目,可优先享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
篇9
《行动计划》出台的意义
目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近年来,受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已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的要求,解决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和节水氛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国家9部门联合编制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将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城镇、乡村、社区、家庭等各层面,生产、生活、消费等各环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的行动,以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出台,为形成“全民节水”的良好社会氛围打下了基础,为“全民节水”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完善节水型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比例最大,因此在农业、工业等生产领域全面实施节水行动意义重大。在农业节水增产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4项举措: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完善养殖业节水配套建设等。在严重缺水的地下水漏斗区开展休耕试点,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在旱作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突出农艺节水与工程节水措施集成配套,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大力推广覆盖保墒、膜下滴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土壤水库、集水窖池和设施棚面集雨等工程建设。还要加快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饲草基地等。
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任务,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
在工业节水增效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3项举措:优化高耗水行业空间布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加强工业节水管理等。在生态脆弱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控新上或扩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推动高耗水行业沿江、沿海布局,并向工业园区集中。制定国家关于工业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的鼓励和淘汰目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8立方米以下。根据水资源赋存情况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科学制定工业行业的用水定额,逐步降低产品用水单耗。探索建立用水超定额产能的淘汰制度,倒逼企业提高节水能力。完善企业节水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管理岗位责任制,健全企业节水管理机构和人员,实施企业内部节水评价,加强节水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加快智能水表推广使用,鼓励重点监控用水企业建立用水量在线采集、实时监测的管控系统。
构建节水型生活方式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在人们的正常生活里几乎一天也离不开水。构建节水型生活方式是全民节水行动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促进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发挥公共机构以身垂范的作用,加强公共机构节水改造和管理等。
在城镇节水降损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5项举措:推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推动重点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实施建筑节水、开展园林绿化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等。对受损失修、材质落后和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到2020年,在100个城市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完成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规模约7万公里,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行动计划》强调,到2020年,缺水地区城市管网漏损率必须控制到10%以下。推进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中水和循环用水技术、设备。2018年起大型新建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住宅建筑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鼓励居民住宅使用建筑中水,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后,循序用于冲厕。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在新建小区中鼓励居民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城市园林绿化要选用节水耐旱型树木、花草,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强公园绿地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严格控制灌溉和景观用水。强化规划引领,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城市节水要求,以水定产、以水定城。
在促进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应预留再生处理设施空间,根据再生水用户布局配套再生储存和输配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提标改造,增加高品质再生水利用规模。应在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以上。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要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硬覆盖率,提升地面蓄水、渗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到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在公共机构节水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水改造和加强公共机构节水管理等举措。一是要完善用水计量器具配备,推进用水分户分项计量,在高等院校、公立医院推广用水计量收费。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实施节水改造,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强制或优先采购列入政府采购清单的节水产品。二是要完善公共机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严格用水设施设备日常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等。
建立节水型消费模式
建立节水型消费模式主要体现在节水产品推广普及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3项举措:建立用水效率标识制度、推广节水产品认证、实施高效节水产品“以旧换新”等。研究出台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对节水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水产品实行用水效率标识制度。加强节水评价标准与认证技术规范的研究,增加节水产品认证覆盖范围。选择部分节水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获证产品予以优先或强制采购。制定和实施坐便器、水嘴、洗衣机等用水产品“以旧换新”政策,结合水效标识管理办法和水效国家强制性标准,推动非节水型产品换装改造等。
形成节水内生动力
形成节水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节水产业培育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2项举措: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和推进节水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以节水效益分享、节水效果保证、用水费用托管为模式,在公共机构、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高效节水灌溉等领域,率先推行合同节水管理,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通过募集资本、集成技术,为用水单位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水服务模式。2017年年底前修订完善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动节水技术进步。整合科技资源开展专项攻关,建立综合节水理论与方法,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新技术与新产品,提高节水关键技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立“节水适用技术成果库”。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广成熟高效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产业化,支持节水产品设备制造等。
《行动计划》还明确,缺水地区要率先开展节水行动,要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价改革,积极利用非常规水源,推进苦咸水水质改良工程等。要开展产业园区节水减污行动,构建有利于水循h的园区产业体系,提升园区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率。
篇10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转变方式,调优结构,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坚持工业化发展理念,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牧业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安全高端、品质品牌要效益。提高种植业经营水平。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强化资金政策技术支撑,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6万亩,增加水稻、谷子、瓜菜、杂豆种植面积17万亩,建设食用菌大棚500栋,挂放菌袋1000万袋,逐步打造食用菌产业。打造高标准种植基地,巩固绿色食品基地342万亩,推广增产攻关技术400万亩,创建“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0万亩,培育电商基地2万亩,实施土地规模经营310万亩。优化粮食生产方式,争取落实水利投资9800万元,建设引水上山工程66处,治理改造雅鲁河干流堤防100公里,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000台。扩大“两牛一猪”养殖规模。全县奶牛存栏稳定在7.8万头。新购扶贫基础母牛2000头,改良高端肉牛1.5万头,新增纯种和牛1000头;引进吉林龙凤4万头安格斯肉牛养殖项目,打造高端牛羊交易平台,全县肉牛饲养量稳定在48万头。引进河南牧原200万头、丰源肉联50万头、草原兴发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00万头。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水平。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新增省、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重点培育家庭农场15个。拓展劳动力转移渠道,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9亿元。
二、引进项目,延伸链条,推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
坚持高端化发展理念,着力用好存量、扩大增量,延伸和壮大重点产业链条,推动“老字号”改造升级、“原字号”深度开发、“新字号”培育壮大,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壮大现有骨干企业规模。推动中粮生化投资10亿元,新建木糖醇和生物DHA制品项目,扩建5万吨味精生产线,争取多元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推动飞鹤乳业智能包装生产线投产达效;实现龙力生物科技木糖醇项目投产;实现通谷圆小米粉项目和小米黄酒项目投产;实现元盛食品加工高端肉牛5万头;实现景西农机专用捡拾设备投产;实现杏山陆玖铜矿正式投产运行。加快新项目建设步伐。落实5000万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1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实现明达钢铁15万吨Q铁加工项目复工,全力引进宁夏伊品集团投资1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深化产业项目招商。加强园区建设,与龙建集团合作,采取PPP模式,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大厦,配套建设园区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多个专业化、集群式产业专区。推动全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山东泉林纸业、福建达利食品、河南帮太食品等企业,力争洽谈项目60个,实现签约项目10个。
三、转换动能,拓展格局,保持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完善商业业态,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做大旅游文化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增强城市流通功能。强化农鲜达、梦在龙江电商支撑功能,支持现有企业拓展电商营销渠道,推动电商进农村、进社区,全县电商销售收入达到6000万元。建设翰沃物流产业园,打造集运输、仓储、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市场,建设农资专业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机专营市场。建立健全线下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供销、交通、邮政、代办等线下运行平台,畅通城乡物流配送渠道。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县信用联社改建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哈尔滨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我县,拓展手机银行等网银客户群体,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推行金融产品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服务,深化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全县各项存款达到88亿元、贷款达到61亿元。助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全域旅游、全季旅游、体验旅游发展理念,重点打造龙江古巷、龙隐寺、鲍祥沟、朝阳山等精品线路和景点;开发实践谷子观光、水稻开镰、龙江湖冬捕、库木勒节体验旅游模式;打造龙江小米、龙江和牛、红松坚果、民间剪纸等旅游产品,全方位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四、健全机制,创新模式,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工程
坚持大胆革新理念,主动创新管理体制,自主完善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品去低端化,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商品有效供给。二是深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强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四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开展“四权”抵押贷款。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建立健全纠错改进机制。六是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改革。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行政权力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整体性流程再造,实现政府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七是优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务网站建设,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OA自动办公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八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机制,重点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程。九是深入推进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打造“一校一品”办学风格。十是探索实施供销系统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供销新农协联结作用,推动实现融资贷款、订单生产、电商分销多功能发展2017年龙江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7年龙江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五、统筹推进,协同运作,全力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落实“文化、生态、宜居、现代”要求,探索多元投资方式,提升综合承载功能,大力推动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强化规划引领功能。推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定景观风貌、海绵城市等项规划,编制控详规划30万平方米。加强规划管理,提升规划建设执法效能,牢固树立城乡规划权威。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投资3834万元,科学实施地下隐蔽工程,统筹推进管线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行货币化安置,加大遗留拆迁力度,推动康城花园、博大领航等4个小区续建工程,加快法院西、北苑北等5个地块开发步伐,建设楼房42.9万平方米,拓展和优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实现新老城区同步发展建设。建设特色小城镇,增强景星副中心城镇功能,打造龙兴、济沁河、头站等旅游商贸城镇,推进杏山、白山、哈拉海产城一体化建设。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每个乡镇重点打造2至3个典型村。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启动客运北站建设,修建通村公路104公里。改善电力基础设施条件,投资9700万元,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开展中心村电力改造。加强城乡管理工作。强化社区管理服务职能;规范物业管理和服务行为,探索物业服务价格“菜单式”消费模式,真正实现物业服务个性化、商品化;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水平。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强力推进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六、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全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实施城乡环境治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进水土治理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0万亩,增施有机肥10万亩,开展秸秆还田150万亩,推广绿色植保技术40万亩,治理侵蚀沟14条。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建设农业“三减”示范基地14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加强林草湿地建设。实施工程造林6000亩;改造生态经济林2000亩;种植中草药1000亩,养殖森林鸡20万只。开展人工种草2.4万亩,补播草原7000亩,实施草原围栏2万亩;重点加强哈拉海湿地保护工作。控制烟尘排放数量。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扬尘污染、燃煤污染,完成工农业源减排项目2个,确保城镇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巩固省级生态县建设成果,大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新增2至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七、统筹推进,均衡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坚持均等化发展理念,有效延伸基层网络,强化硬件设施建设,践行内涵发展模式,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入资金1.19亿元,改善基础办学环境,实施新续建工程23个,建成标准化学校9所、公立幼儿园1所,维修改造校舍3处,加强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建设,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实践,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投入资金7215万元,完成续建项目3个,建成公立卫生室4个,县中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配套建设老年病康复业务用房,强化卫生计生网底功能。探索施行“医养结合”模式,完善家庭病房服务。严格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文化广电通讯事业发展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文博馆建设项目,推动历史档案保护利用开发,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
八、强化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和谐
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理念,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拓宽民生保障渠道,优化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努力维护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局面。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强化脱贫保障措施,保障贫困户基本医疗,推行慢病药费补助制度;改善贫困家庭居住条件,改造贫困户危房2270户;满足贫困户子女就学需求,落实10项教育资助补贴政策。加大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力度,用好80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重点引导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完成剩余31.8%脱贫攻坚任务。强化社会保障功能。落实就业促进政策,抓好培训、服务、维权,新增城镇就业7800人。推行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实现养老保险有效扩面。健全城乡养老机构,全面优化养老服务。提升社会福利院功能,提高救济、救助工作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方式2017年龙江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区矫正、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畅通群众渠道,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九、围绕中心,持续发力,全面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精品范文
1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