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篇1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篇2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eepen the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QIN Meifa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depth, in order to build a positive, diverse, overal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受高校课程定位与传统心理学理念的影响,本课程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与缺陷。(1)教育理念消极。将学生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假设体,从传统的病理心理学的视角,把让学生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背景成因及矫正方法,及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积极性、发展性与整体性的教育理念,削弱了课程教育的原有功能,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2)课程设置随意。学时较短、时间安排不科学,不能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3)教学内容杂乱且负面。课程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没有统一的内容。但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内容选择基本偏重正异常心理状态的区分、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消极内容。使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如何去发展与挖掘我们自身内在的希望、自信、感恩等积极的人格品质。(4)教学方法刻板。首先,教学过程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体性不强,未能凸显课程的体验性、积极性。其次,未能融合校园文化及其他课程资源,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学生间接、内隐地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积极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开发。(5)教学评价单一。大多数高校未能思考与探索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基本上是通过单一的考试形式来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但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导致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性,单纯以量化手段进行评价是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要用积极的理念进行解释,便可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且可利用这些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①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对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进行研究,更应研究如何发挥、激发、培养和挖掘人自身存在的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近年来,在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逐步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为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全体学生的潜能与积极心理品质,发挥高校其它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决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二是解决心理问题;二是科学预防,开发学生积极人格,挖掘学生潜能。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兼顾一、二层次目标,强化第三层次目标。在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上,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 转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全体学生。而教学目标也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优化,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是消极地矫正心理疾病,而且应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回归到以人性为主体的平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协调、相统一,以“面向全体”、“科学预防”、“积极引导”、“重在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正面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发展成才。

2.2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目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并利用这些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②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侧重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激发和挖掘,如爱的能力的挖掘、幸福感的增进、感恩品质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信心的树立、人际关系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探索、情绪情感的优化、问题的积极应对、心理潜能的开发及生命意义的探索等等,以达到增加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2.3 兼顾显隐课程,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整合课程教学实践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即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和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在这两种课程形态下,融入切合大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显性课程,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心理微电影、小型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等将主观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感恩教育、创新教育、爱的教育等内容有效地融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隐性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其他相关课程(如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险,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4 以积极评价为视角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注重引导及促进学生学生乐观的心理和积极的行为,及积极心理品质与人格培养。因此,本课程的评价应采用综合的模式进行,从积极评价出发,注重对学生多元正向的评价及学生主动、及时的内省与反思,量质化相辅,多角度、多种方式相结合,如采用问卷调查、自我主观评价、同学间正向互评、师生积极交流与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验到积极评价,产生积极体验,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

注释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健康教育 大学生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 、“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教育;职业规划;积极心理学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比较突出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学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随着学分制的实行,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同时,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大学里还有一些学生把挂科当成“荣耀”,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能逃就逃,通宵玩游戏,导致成绩下滑、补考、旷课、违纪等问题而延迟毕业。还有部分大学生期末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只求能及格;沉迷游戏、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没有成就感、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求知欲不强烈、学习没有紧迫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前途迷茫,就业选择困惑,未来发展不确定。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将来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长期目标,又无近期学习计划。因此,对学习有逃避心里,缺乏自身考虑,才会出现荒废学业。

(二)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

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异地学习,远离家庭。在这一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强烈要求独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就影响自制力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调查显示,在男生群体里,承认自己吸烟的占13%,承认自己饮酒的占30%;在体育锻炼方面,男生有27%的学生以“没有时间”“缺少运动伙伴”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女生有50%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症状方面,30%的学生感觉自己“注意力不集中”,33%感觉自己“情绪低落”,35%的学生感觉“记忆下降”,有28%的学生有“失眠多梦”等现象。

2.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多所高校新生入学前心理健康测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但有少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还比较迷茫、个性有些较偏执、担心陌生的环境;敏感、强迫及其他烦恼。大学生活动范围限于从家门到校门,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容易使他们陷入理想主义。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起伏大,易兴奋、冲动、喜欢感情用事,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他们成功时情绪是积极的、愉快的,甚至骄傲自满,这种情绪被激起,即使刺激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他们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悲观失望,贬低自己,这种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不顾客观条件,不理智,固执己见,急躁冒进;热情高,但缺乏韧性和持久性,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的增加而失去信心,导致事情有始无终。

(三)校园贷侵入校园

部分学生家里经济有困难,为了自身求学的需要或创业资金的不足通过校园贷来缓解;还有部分由于社交范围较广、或受到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攀比消费,导致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自身资金无法满足大量的消费支出,只能通过校园贷来弥补;同时,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只限于困难学生学费部分,对大学生其他需求信贷不支持,这也是导致民间非法贷款渗透到各高校原因;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线上业务平台繁多,网上消费十分方便,各种支付方式恰好符合资金不足学生的消费欲望;线上线下形式贷款方式多样化,金融监管部门信息技术还无法全面监管;许多大学生没有相关金融知识,忽略了高利息、高费用的事实,最后造成无法支付高额本利额。

二、新经济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1.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为社会繁荣昌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既要跟进时展,又要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的必然需要。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还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定型。正确的人生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诉求多样性、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也突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创新发展意识、创业就业意识,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人生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需要。

(二)大学生学业安全教育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分析自我特点、自我定位后,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期间开展持续自身的培养,并积极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教师引导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来考虑。若是对自身认识不足,规划也就无法实施,就很容易出现迷茫,不知所为。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对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与自己需求加以引导,如入学第一天开展专业介绍及在专业老师引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辩论赛、演讲等活动;暑期开展新生社会实践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对自我进行深层了解,为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进而明确学习需求。

(三)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管理途径

1.身心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身心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完善身心健康工作机制,借助学校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把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如创新身心健康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师和心理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完善心理宣泄体验馆、心理咨询工作室;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如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体育课程四年不断线;严格管理学生作息时间等。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增强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创新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大部分高校还是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导,对少数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帮助和输导。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将来就业、生活的不确定,影响身心健康诱因也就客观存在。因此,倡导积极心理健康学为主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治愈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立德树人”的体现。积极心理健康学可以发掘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理念。教师通过构建以教育为主,预防和干预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开发,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多层面共同和谐发展,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3.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2018年11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犯以及沾染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师生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将由过去的心理疾病干预和矫治模式,转为学习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领域扩展,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丰富心理咨询内容,主要面向精神正常人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情感问题等。在关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家长、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也需要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更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广应用更方便快捷,更容易让大学生接纳,自主参与学习。如: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络课程、慕课、智慧树在线学习;心理专业人士在线咨询、在线进行心理测试、BBS等形式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校园贷防范措施

1.学校层面

应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风险意识,针对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专业知识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金融风险防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学校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在校园110信息平台上增加大学生上网安全保护措施。

2.国家层面

金融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校园贷款业务;对放贷企业催收行为提出规范要求;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大学生信贷产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地方银行积极探索校园贷业务,让校园贷款合法合规化,以防民间非法校园贷款侵害大学生利益;建立大学生征信机制,完善大学生信用系统,对不良记录的大学生严格其贷款条件。金融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对信贷业务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加大法治监管力度。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家长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门槛,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增长的心理承受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目前,通过各高校发生的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血粼粼的案件,使人们更为此担忧,身心健康必须共同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以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将这一问题作为热点问题一直在研究,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理论教育是通过语言交流,文字、图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开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节。然而相对于理论教育而言,体育教育更能直接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学生集体参与、游戏互动、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和发泄,可以有效的缓解情绪、改善情绪,通过互动环节,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症状,可以有效的“对症下药”。因此,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防治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引导和导向。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学校应重视对体育教育这一环节,身心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使体育教育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共同发展

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增强体制、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是大学生的革命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去学习和做其他事情。另外,体育教育还培养学生的智能。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节奏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灵敏、判断等,对智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目的性的去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和记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在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有效的改善了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均衡性,使人体感知和观察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改善和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效的提高了智力水平。

3.2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体育锻炼中,有些项目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样就需要学生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的项目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需要学生克服自身困难坚持不懈。通过体育运动,大学生可以及时的发泄一些不好的情绪,从而调整心态。无论是学习、生活或情感方面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这种方式及时宣泄和释放,从而平衡心态,消除心理上的阴霾,得到释怀和放松,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就会不仅有意志品质的不断努力,也会有明显的情绪体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体育运动与良好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培养了大学生勇敢机智、谦虚谨慎、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具备一个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3.3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魅力的大小、修养的好坏、品德的高低等都会通过体育运动有效的表现出来。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相互对比,相互交流,从而在无形中进行自我教育,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体育教育可以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使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品质也不断提高和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都要强于不经常体育锻炼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与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处理事情的独立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因素。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完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4.1学校应更新对体育教育的观念,重视体育教育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应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增强学生体质、强身健体,还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改变以往对体育教育的旧观念,树立“身心统一,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使体育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心理教育。

4.2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体育教育能更好的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功劳。因此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教师能通过培训学习进行更好的判断,在教学中更好的应对和解决。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在教学中去关心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行为举止,培养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4.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

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自在愉悦的校园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中,使学生更多的体会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乐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量,从而能积极主动的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缓解和控制大学生的紧张、急躁、抑郁、焦虑等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增强。另外,长久的放松和愉悦状态,使学生的快乐指数升高,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长久协调的发展。

五、结论

5.1体育教育相比别的文化课程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绝对的优势,应引起学校的重视。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5.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自身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5.3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对缓解现代紧张的校园氛围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的放松大学生身心,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J].教育研究,1999,(3): 42-46.

篇6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篇7

1.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1.3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巳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2.2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2.3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3结束语

篇8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专项课题(2014FSZJ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形式的单一性和专业化,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1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朋友、同学以及同辈提供倾诉、咨询以及支持服务的帮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一种活动[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非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帮助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像一般性质的聊天,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友谊性

一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求避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熟人、朋友以及亲人或者同事等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仅仅发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陌生人之间的咨询关系.而朋辈心理健康辅助指导恰恰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相反,此种指导模式主要建立在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熟人之间的活动,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

1.2 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自发性和义务性,其中自发性和义务性主要是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项活动中,不存在大学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给朋辈心理辅导员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

1.3 简单直接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是朋友、亲人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当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频率相对比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中,为当事人提供鼓励、帮助以及劝导和关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对当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种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作用

2.1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和交际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当前,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最终造成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辅导方式,将其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专业心理辅导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学校机会的同时,其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多看,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或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存在的心理紊乱或者心理困惑等,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就能缓解.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正直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时期,所以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烦恼.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以及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的的一种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探讨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另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心理互助的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2.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及时发现心理或者行为出现异常现象的个体,二是需要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视和帮助,但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不仅能够更进一步距离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深入全面的观察到周围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报告到学校相关部门,以达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路径

3.1 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基础心理援助机制

心理委员主要是在高校大学生班级中设立的班团干部之一,班级心理委员设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监看卫生知识,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设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辅导员,在班级以及校园内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3)联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班级学生以及周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以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寻求帮助,从而配合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

心理委员的设立一般都是由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选举以及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设定后,在上岗之前,首先应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个心理委员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

3.2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仅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戏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和电话热线,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互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心理的压力,同时对实现互助式心理激励进而心理调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争相学习,比如南京大学设置的“心理热线”、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心晴热线”以及湖南大学设立的“心之声”等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应.通过上述高校设置的电话心理热线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设立电话热点,不仅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3 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自我成长等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辅导技巧、观察技巧以及说话技巧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为“80”、“90”后,他们个性比较鲜明,爱面子,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让别人探究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一定要让心理辅导员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为了尽快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快的适应教学活动,应对培训过后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模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5].另外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意义在于操作中的体验以及感受,结束后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反馈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朋辈辅导过程中,将会听到很多沮丧、愤怒以及悲伤的故事,很容易影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情绪,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开展辅导中,首先应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将负面的影响排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促使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合作,从而构建校园、宿舍、班级以及医疗机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网络,从而使校园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设出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最大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体性以及生成性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南开大学实施的“园艺助心”实践活动,根据医学上的“园艺治疗”理念,通过为学生开辟绿地,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园林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以及在校园内种植花卉等项目,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园林宁静自然,鸟语花香的过程中达到调节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时对弥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同时由于其非专业性的特点使其难免会对其产生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将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雅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胜锋.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5-86.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4-8.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身心健康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普通高校

1 前言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引进高校课堂,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观,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新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初探,对于它的研究,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此类活动,及至对新世纪的体育改革的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现状分析

2.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分为两个层面的目标,包括5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2.2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身心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目前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提高体育素质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2.2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学习压力过大、营养不良或过剩、生活无规律等,但与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2.3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值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变化激烈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尚不够强,在处理学习、就业、爱情等复杂问题时,常常会引起矛盾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2.4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原因分析

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学业上,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不安,可能是自身和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在生活上,主要表现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各种如抑郁、焦躁、神经衰落等心理问题。

2.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2.3.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限于表面,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全新内容,大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配合中,经过实践体验完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全面拓展,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使学生在享受在自然赋予宝贵财富的同时,增强健康体魄,提高适应能力。 转贴于

2.3.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4普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分析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在于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4.1增强体质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限于表面,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全新内容,大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配合中,经过实践体验完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全面拓展,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使学生在享受在自然赋予宝贵财富的同时,增强健康体魄,提高适应能力。

2.4.2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千周,在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不良的学生,除了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节、疏通和治疗外,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也是心理健康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2.4.3增强应变和适应能力

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线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

2.4.4野外生存生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每个参加过野外生存生活的大学生都知道团队精神在这项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给同伴适当的鼓励,分担其随身行李等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由于运动兴趣的趋同,大学生在新的运动团体中建立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日后大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设能刺激大学生的锻炼欲望,增强体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经历正确的体育意识。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朝一个良性状态发展,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全体同学通力协作,互助互需,从而达到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建议

(1)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和尝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使这一全新内容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2)为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增强,应该从提高体能和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一些实验效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人际关系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57-01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1.自我为中心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80后、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往往被父母娇生惯养,喜欢所有事情都从自己的观点、角度来考虑,不会换位思考,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所遇见的人都有很高的的要求,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自我的性格导致自己同周围同学格格不入,缺乏同别人合作的信心与乐趣,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交际能力差,交流沟通能力差。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一旦步入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一些人际关系问题也就变得更加复杂。

2.情绪不稳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很多大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主要与个人情绪不稳定相关。由于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没有在社会中受到锻炼,加上家庭经济等原因,大学生容易形成自负或者自卑的性格,这种自负或者自卑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阻碍因素。自卑使大学生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负又使得大学生无法融入到大学人群当中,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因此,要想加强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

3.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受其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使大学生的知识补充与更新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严重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整日沉溺于游戏与QQ当中,使得大学生最终成为茶饭不思的游戏狂人或者网虫。网络利用应该适可而止,高职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环境当中,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从而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谐发展。

二 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策略

1.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大学生出现交际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在于其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院校应该针对这一病根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和培养,毕竟大学生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大学生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双重培养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敞开心胸,主动交往

很多大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主要与个人情绪不稳定相关,自卑的性格往往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敞开心胸,主动交往。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等各种活动,并且鼓励学生能够在活动展示的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这样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同时,引导学生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为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做出点滴的努力。

3.学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关键,毕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有自己来打点的,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学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平时的同学交往中,首先要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印象,在人际交往的继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做到宽容大度,合理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努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总结:

总之,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对促进学生思想情绪的稳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上,往往会因为处理不当而经常被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在将来大学生毕业以后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创新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为我国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玮.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自我调适[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2]王晓忠.培养高职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J].科技信息,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