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对我国旅游景点价格近年来的迅速上升,正确理解此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如下: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耗费了公共资源,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因此其收费定价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应当有一定的行政管制。所以,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包括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确保公众利益。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私人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免费利用的资源,如海洋、湖泊、草场等。在我国,公共资源属于非私有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宪法》第6条、第9条、第1.0条和《物权法》第41条、第58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物,即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具有公共性,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应该属于公众,其应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任何漠视公共资源的公益性,垄断或独占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擅自定价的行为都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是指政府利用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资源,如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地方财政部门拨付的款项、政府有关部门征集的捐款等,来建设的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有明确的管理界限的场所或者区域。门票,是指进入景区的凭证,又被称为人场券。门票一般是一次性的,而且需要花钱购买;也有门票是磁卡或电子卡,通过刷卡缴费,可储值并多次使用。另行收费项目,是指除景区门票以外的任何收费项目,包括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特殊景点、游玩项目等的收费。政府定价,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的定价主体是政府,具体价格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政府定价具有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凡实行政府定价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不经价格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变动。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指导价一般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市场现状,通过规定基准价、浮动幅度、最高限度和最低保护价等,指导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如果景区管理部门欲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按照《价格法》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遵守行政程序法中的听证制度,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以下内容:其一,必要性,即为什么一定要收费或提价;其二,可行性,即拟采取的收费或提价幅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行得通。听证会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效率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证会程序还应当至少包括公告、通知参加、开会和决议等环节。
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情况设立另行收费项目,如景区内由私人投资建设的游览场所。但是,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变相涨价。对于已经收回投资成本的另行收费项目,所收费用仅用于支付维护成本,因此应当相应地降低价格,甚至取消收费。
由于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本质上属于公共资源,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使用政府财政公共开支,因此,应当对公众逐步免费开放。
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是指我国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并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古代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对于科技史和科学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文物保护法》第13条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创新模式
旅游景区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武当山为例,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初步的探讨。
一、品牌形象塑造创新
品牌形象塑造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的信息在市场中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把景区特点传递给旅游者就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武当山是老牌景区,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但是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成为武当山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旅游形象塑造,武当山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品牌形象要调整
旅游者的需求、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旅游景区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如武当山要在原有的观赏性景点的基础上,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依托,举办大型宗教朝拜盛典,吸引海内外游客到武当山观光;并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形象宣传和促销,让游客对武当山有不同的感知。武当山还应该在道教文化上下功夫,确定“中华道教第一名山”的品牌主题,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
(二)形象定位要准确
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的关键。好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成功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武当山在品牌定位上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内涵,并借助文学作品中对道教文化名人的描述,兴建文化长廊,通过策划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打响“道教名山”的至尊品牌,奠定武当山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地位。
(三)品牌创意要新颖
旅游景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精心策划,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因此,品牌创意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新意的策划可以避免景区雷同,从而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重点策划包装武当文化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成名山秀水一体化,将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开发武当武术修学、古建筑鉴赏、民歌民俗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广,创建知名旅游品牌。
二、品牌营销推广创新
品牌的经营不仅要经营好形象力,还要经营好注意力。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争夺注意力的竞争,因此,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就要靠品牌有效传播。长期以来,武当山形象单一、地方特色不浓一直制约着武当山对外品牌形象的推广,也影响了旅游者对武当山的进一步了解。为此武当山应该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力度,通过加大旅游品牌市场营销,实现品牌传播的有效运作。
(一)借助媒体宣传的强势作用
以强势电视媒体为依托,联动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和高强度的视听冲击力。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聚焦游客的吸引力,并提升道教名山武当山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品牌也就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还可以同旅游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品牌点评活动,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旅游管理、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让旅游者对武当山进行立体客观的了解,同时对旅游品牌进行有效的传播,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二)借助节事活动的拉动效应
“皇家修道场,百姓朝武当”。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源远流长的道教历史、仙山琼阁般的道教建筑、梵音天成的玄都仙乐、独具神韵的武当功夫以及高深神秘的道教养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文化。可以依托武当山的文化特色,举办节事活动,通过其强大的拉动效应,使武当山这一品牌鲜明立体。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武当山新形象,提高其知名度,从而为全面提高武当山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形象品位,最终为其品牌形象推广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借助政府职能的有效保障
政府部门要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部门配套设施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景区发展实施有效的监控,保障景区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三、品牌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还依靠政府的决策和主导作用。武当山要在品牌管理上致力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局面,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
(一)推行政府管理
武当山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和作用,领导决策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品牌意识,将品牌经营管理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对武当旅游发展和品牌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运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品牌管理,举办旅游品牌推介会,通过政府景区的联动发展,为武当山在国际范围内树立道教名山的形象做出贡献。
(二)理顺经营管理
旅游景区目前被众多部门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旅游景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使得某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景区之间因为信息之间沟通的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建设重复雷同。因此,武当山必须尽快建立协调机制,理顺经营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明确各自为政的局面,把武当山建成为权责明确的独立法人,为建立品牌景区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建立管理输出模式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世界知名旅游景区,要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把无形资产效益化。要开发思路,运用企业参股、抵押、保证金等企业运作方式,实行开发管理、培训管理,并通过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供给母体经营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管理输出模式,既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其他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四、品牌维护机制创新
旅游景区的品牌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旅游景区品牌要进行定期维护,通过对品牌的维护可以有效的保证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延长旅游景区品牌的生命周期。
(一)实行品牌跟踪监测机制
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著称,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历经数百年沧桑,现存有近5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统一设计布局,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并在199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要对旅游品牌进行跟踪检测,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要进行有效惩罚,同时对景区实施监控,建立动态的数据系统,将武当山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维护品牌在较长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制度
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和相关制度,树立当地居民保护武当山有形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识,除当地居民外,旅游者、各旅游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同时当地政府还应该同文物保护和建设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必须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做出相关的政策,明确保护的程序和财政资金。如可以从景区收入中提取相应的比例作为武当山古建筑建设的保护资金。
(三)建立危机预警反馈体系
旅游景区品牌的维护还包括建立旅游预报、旅游应急预报、受损品牌的修复工作等,以此来树立景区的公众诚信度。首先,要建立旅游预报,即对不同时期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等进行预报,引导游客分流;二是建立责任制,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旅游安全问题;三是成立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四是对受损品牌进行修复,消除负面影响,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五、品牌资源整合创新
(一)创建景区联盟
武当山作为湖北省“两山一江”品牌景区,要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将其周边景区和武汉市景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共同做大湖北旅游品牌,以特色线路为基础,实现产业对接,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营销整体,提高整个景区联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统一品牌,借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保持旅游者重游的几率,最终实现大品牌下的共赢。
(二)打造整体产品
根据武当山现有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应该将以武当山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作为基本产品和旅游实体,同时将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旅游产品作为延伸产品,增加旅游者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整体产品应该包括基本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通过打造“中国道教第一山”来深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三)实施协同营销
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化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源,通过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宣传、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营销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建立信息共享
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达到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各类资源的共享。因此,要更新信息观念,引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对客户资源也要实现共享,完善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将各个方面工作简报、近期旅游特色项目等上传,开展网上营销互助,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和管理上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应该意识到品牌对于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将品牌管理与具体的品牌建设相结合,同时对品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把握,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武当山品牌建设的有效探索,必将对国内老景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翦迪岸.试论人造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与创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0(4).
2、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1(6).
3、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姚作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化进程初探[J].经济经纬,2001(5).
篇3
紫溪山是我国云南省楚雄著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著名。在我国低碳旅游景区发展建设初期,紫溪山景区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开展了低碳景区的建设。但在低碳景区建设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游客缺乏认识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紫溪山景区的低碳建设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1.1景区经验不足引起的低碳建设问题在紫溪山景区开展低碳建设初期,因其经验不足,导致真正的低碳景区难以得到有效建设,其具体表现有:(1)景区为保证游客饮食,在餐饮服务的数量上有所增加,这种行为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餐饮服务单位并没有采取低碳经营模式,因此其在经营过程中排出了大量污水,这些污水的排放造成了紫溪山景区及其周围民居的饮用水轻度污染;(2)景区为实现低碳出行,在畜类车(以马为主)的数量上有所增加,在马匹数量的增加的同时,景区并没有为其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这使得马匹管理常常出现问题,这使得景区中心集散地的草坪出现了大面积被马践踏或是啃食的情况,这为紫溪山景区的绿化环境与原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1.2游客意识不高引起的低碳建设问题游客作为景区的服务对象,他们对低碳景区认识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紫溪山景区的低碳建设发展。其具体表现有:(1)自驾游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汽车所排放出的废气对景区空气造成污染。(2)部分游客到松林里进行野餐,但餐闭后并没有将垃圾带走,而是乱扔在松林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给紫溪山的旅游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景区的低碳建设与发展。
2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对策
2.1树立牢固的低碳环保理念旅游景区要想真正的实现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要先树立起牢固的低碳环保理念,因为只有理念转变才能带来行为的进步。为此,景区必须要加大对低碳环保理念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手段使每一个景区工作人员都能够建立起低碳理念,并将其视为旅游景区的唯一发展途径。旅游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内容,其想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化发展,仅靠旅游景区的低碳化理念是完全不够的,为此政府部门也应该树立起低碳化旅游景区建设思想,并通过政府的公信力来影响游客,让游客也能够建立起低碳旅游理念,并愿意为低碳旅游做出改变,使低碳旅游能够真正的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大环境,进而更好的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化发展。
2.2景区规划融入低碳环保内容景区规划质量是影响景区展现自身特色、吸引游客观光水平的重要标准,景区要想真正的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要先从自身的规划行为入手。低碳景区规划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景区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为此景区可以在理解和围绕低碳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的使用,来构建起低碳景区环境。例如可以实现景区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在取暖和制冷方面可以选用节能设备与技术,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的环保型建筑来突出景区的特点,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完成对低碳旅游的有效融入。在景区的交通方面可以建设期自行车、行人的低碳交通环境,减少机动车对低碳景区的影响,真正的实现景区规划的低碳型发展。
2.3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管理制度低碳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是帮助景区尽快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健全低碳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的落实不仅可以指导和约束景区人员的工作行为,还可以定期对景区的低碳运行境况进行检查,在检查中不断的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并将其予以解决,帮助景区尽快实现全面化、科学化的低碳发展。在当前的景区低碳化建设与发展当中,有部分景区存在着以低碳为口号,以高碳为方法的“表面低碳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景区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而这也正曝露出了景区低碳化制度不够科学,落实不够全面的问题。景区想要真正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将低碳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纸空谈。
2.4推行低碳旅游服务业建设推行低碳旅游服务业建设是旅游景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景区可以通过推行低碳服务,来实现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发展。(1)低碳餐饮。在景区当中餐饮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一方面景区可以通过营造低碳型餐饮,来实现景区在餐饮方面的低碳发展。食材方面可以选择绿色食品,餐具、桌椅可以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能源可以采用低耗能灯具等。(2)低碳交通。景区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要在交通环节做好控制。为此景区可以推广低碳交通,以电车、自行车、步行作为交通方式,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机动车对景区低碳环境的破坏。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旅游景区;网站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54-02
1引言
旅游景区信息化是旅游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旅行社和旅游饭店起步较晚[1]。在旅游景区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旅游景区众多,类型各不相同,发展并不平衡。许多景区建设了自己的信息网站,利用网站开展网上营销,宣传景区的特色和服务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旅游景区在信息化过程中比较关注内部管理,对能为旅客观光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开发不够重视,景区宣传主要通过旅行社的图片,或新闻媒介,这样旅游者对景区了解的途径少,投入宣传的成本高,得到的效果却不理想。有的景区虽然建设了自己的信息网站,但由于信息不全或信息更新不及时,营销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旅游景区网站建设存在的不足,本文对旅游景区网站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讨论了基于B/S模式的旅游景区网站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介绍了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1系统体系结构
旅游景区网站采用B/S结构,它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2],如图1所示。
2.2开发工具
旅游景区网站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IIS6.0服务,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平台,基于 2.0技术,结合Visual Basic语言构造应用程序,采用Photoshop以及Flash制作网页素材。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旅游景区网站分为两个子系统:前台显示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前台显示系统是访问者能看到的页面,后台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员对整个网站的管理。其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
3.2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系统是系统管理员对整个网站进行维护的平台。它包括以下4部分功能。
(1)首页管理:通过在线编辑器对网站首页内容进行管理。
(2)栏目管理:可以在网站中设置多个一级栏目,每个一级栏目下可以设置多个二级栏目。栏目属性包括栏目名称、父栏目名称、栏目类型等信息。
(3)内容管理:对网站中所有的文章进行修改、增加和删除操作。系统提供一个基于网页的所见即所得的在线编辑器。通过编辑器编辑的文字、图片等HTML标记输出到页面的效果和编辑时显示的效果一致,让使用者方便地对编辑的内容进行修改、排版。
(4)用户管理:对后台管理用户进行添加、删除、编辑管理[3]。
4网站设计的关键技术
作为ASP 技术与.NET 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是ASP 的下一个版本,而且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结构,可以用一台Web服务器来建立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与ASP兼容,同时它还提供一种新的编辑模型和结构,用于生成安全性、可伸缩性和稳定性更好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的大量预定义控件,既减少了代码编写量,又提高了编程效率。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 的环境,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Visual Basic. NET、C#和.)创作应用程序[4]。
提供了完整的站点数据库访问解决方案,它可与结合,在服务器端脚本中,提供对数据库的操作,使用户可以浏览含有数据库信息的主页。包含用于连接到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检索结果的.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用户可以直接处理检索到的结果,或将其放入 DataSet对象,以便与来自多个源的数据或在层之间进行远程处理的数据组合在一起,以特殊方式向其他用户公开[5]。可连接多种支持ODBC的数据库,如Access、SQL Sever、、Oracl、Informix。
5旅游景区(景点)网站建设的建议
(1)重视网站的推广。景区建立网站主要是吸引旅游者个人和同业旅游企业的访问,并形成信息互动的平台。在全球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互联网已成为旅游者设计旅游线路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旅游景区应重视网站的推广,利用网站开展网上营销,宣传景区的特色和服务功能。
(2)加强网站维护和加快资源更新速度。网站的运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和管理,包括服务器的监控、网页的正常显示、网络病毒的防卫以及各版块的维护等。并且,还需要加快资源的更新速度,使网站上的信息始终保持最新、最准确,如果网站内资源得不到及时更新,就会失去吸引力,久而久之,网站就无人问津。
(3)坚持长效管理和长期资金投入。网站建设和网上营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坚持长效管理和长期资金投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结语
旅游景区网站是旅游景区开展网上营销、宣传景区特色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网站建设和网上营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只有重视网站建设和网上营销,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才能发挥网站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刁志波.旅游景区信息化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2(6):50~52.
[2]陈建伟.ASP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柳强,胡雪飞.高级英语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和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67~69.
篇5
全区上下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次全会我讲话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对我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行再动员。投入到5A创立的实际中去。
国家旅游局全面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试点工作,今年。这是继去年中央三部委联合开展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活动之后,全国旅游景区系统内的又一重大创建活动,各类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品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次良好机遇。为此,今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就提出创建5A景区的工作任务。区已于4月13日召开了全区创立5A旅游景区动员大会,启动了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各项工作正陆续展开,但市直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对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创建工作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为此,市旅工委在前期创建工作基础上,召开一次全市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创立的实质和核心,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下面,代表市旅工委就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创优评级的历程。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和国家等级旅游景区,近十年来。做出了不懈努力,推动了乡村发展和景区的提质升级,基本建成了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提高了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从旅游发展的实际动身,自国家旅游局1998年建议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以来。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环节,积极有为地开展创建工作,虽然未能进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乡村行列,但凝集了市民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乡村的发展,并于2000年和2002年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第二批验收和复核,进一步积累了旅游乡村建设、管理、经营的经验,奠定了市城区旅游核心服务区的地位,使“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品牌在全市旅游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4A级为最高景区等级。积极推行景区质量等级规范,国家旅游局1999年制定和推行了旅游区(点)国家质量等级规范。扎实开展创建工作,使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黄龙洞景区于2000年成功进入全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首批4A旅游区(点)示范带动下,宝峰湖、江垭温泉度假村、土家风情园、茅岩河-九天洞等先后跻身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并有秀华山馆、军声画院、紫霞观等景区分别胜利创建国家3A和2A级旅游景区,使全市国家等级景区达到9家,成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旅游乡村之一。景区评等定级工作,促进了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提质扩容,全市景区达到26家,投资过千万元的景区经营企业达到16家,其中投资达亿元的达到8家,2005年年经营收入过千万的达到10家,年上交利税过百万的达到9家,其中利税过千万的有6家。
认为有以下三条基本经验和启示:回顾创优评级的发展历程。
一)创优评级为旅游产业发展发明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工作机制。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和国家等级旅游景区。仅靠旅游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创优评级实践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符合旅游乡村和景区的发展规律,比较好地解决了乡村和景区旅游环境、旅游功能等方面存在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创优目标的实现。创优评级过程中,握紧拳头珍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狠抓了旅游的机制及工作方式上的转化和发展,使创优评级工作对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效果和影响力已远远逾越创优评级自身所具有的作用。
二)创优评级增强了精品意识促进了提质升级。创优评级让乡村和景区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要做就做得有影响力,已成为打造旅游精品的动力。近几年,市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宣传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创下多项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系列,胜利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后,先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和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胜利进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并以创优评级为契机,贯彻国际质量规范和国家行业规范,形成了以规范管理推动创优评级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强化了精品意识,促进了旅游精品建设。
三)创优评级使旅游发展环境得以全面地改善。开展创优提出的宗旨是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创优中,把创优评级与提高城市、景区的综合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服务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造乡村和景区旅游形象的品牌。加大了投入力度,实施了乡村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大工程和景区规划监督、特色服务、人性管理、文化建设等工作,可以说,创优评级在旅游环境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改善,凝聚各部门各企业创优评级的智慧和努力。
提高乡村和景区旅游形象的品位发生显著的效果,创优评级在改善乡村和景区环境面貌。得到海内外旅游者和市民共同肯定。因为他都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创优评级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三产业水平得到提升,扩大了就业范围;增强了市民对旅游的认识;提高了市民对发展旅游业的理解支持度;另一方面,旅游执法和旅游环境治理得到高度重视,建立了协调机制,并有了明确分工。
广大旅游经营者,多年的创优评级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从业者、管理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进入新时期、解决新矛盾、实现新跨越的珍贵财富。要珍视它发扬它使我旅游经济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快速健康发展。
二、统一思想。
一)创立5A级旅游景区是顺应我国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这一战略指导下,全国各地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实施了政府主导”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方略,注重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时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全国的旅游产业总量规模得到迅速壮大。从2000年开始,国家旅游局着手开展了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工作,此项评定是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等级划分的唯一规范,2005年底,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2261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671个,总体上,全国旅游景区呈现点多面广的格局,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而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旅游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旅游精品建设的步伐,推出“世界级旅游精品”促进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从战略上,将由“做大、做强”向“做细、做精”观念转变;具体措施上,走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之路,将启动5A级旅游景区试点的建设,并在试点中优中选优,推选出一批质量过硬,国际上有竞争力,真正成为标杆式的旅游精品,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旅游产品的等级划分规范系统化,并向全国推广。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作为4A级旅游景区的代表,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先进单位,湖南旅游的龙头,必需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的号召,参与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试点活动。
二)创立5A级旅游景区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需要。1月19日、5月18日至20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后五年要“超澳门,赶香港,打造旅游湘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奋斗目标,对于创立5A级旅游景区工作,市委书记刘力伟、市长胡伯俊等领导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要“力争首批进入5A级旅游景区行列”4月初,省旅游局传达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5A级旅游景区创建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电话通知后,市委领导要求,以志在必得的姿态,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创优工作永无止境,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因此,5A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是一项指令性的任务,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三)创立5A级旅游景区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需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收了国际规范规范,现行旅游景区中最高等级。创建和评定5A级旅游景区,全国尚属首次。开展5A级景区的创建和评定工作,就是一批资源品位高,开发质量好,市场吸引力强的旅游景区中遴选旅游景区极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引导全国旅游景区向国际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比4A级旅游景区更严格,更具吸引力,更富国际性,也更有品牌价值的景区,精品中的极品,也是不得不争取的旅游桂冠。今年,市旅工委提出创建中国最佳旅游乡村和5A级旅游景区两大目标,其中创建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是分年度实施,打好基础,而创建5A级旅游景区是年度目标,要求首批进入。这两大工作目标都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需要,已历史性地落到身上,这就要求我维护管理能力、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影响力、可继续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竞争力最强,要进入同类风景名胜区前列,接待设施的数量、层次及软件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坚持前列,不时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时满足境内外游客的消费需求。这些软、硬件的建设,分解下来就是5A级旅游景区评定的基本要素,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因此,5A创建工作是打造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自然景区的基础性工作,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有效载体。
四)创立5A级旅游景区是推进我市旅游国际化的需要。5A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因此。必需以“5A创建为契机,完善景区内部、外部及周边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建设,将高品质旅游资源提升为优质旅游产品,进一步深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张家界的生态性和特色性;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为中外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环境和优质服务;进一步发挥张家界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尽早实现旅游国际化。
三、高度重视。
一)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竞争强、影响大。国家旅游局就此次创建工作明确提出要求:5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宁缺勿滥。严格把关,真实地将过硬的景区评选进去,作为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标杆,不同类别的景区都要有代表,今年首批发放的5A级旅游景区资质不超过10家。此次创建活动品牌含金量高、影响力大,尤其是对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来说,竞争力更大,去年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的11家景区,有7家景区就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景区,也具备了创建条件,加上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创建势头非常强劲。目前已有100余家景区提出开展创立5A级旅游景区工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虽已作为湖南的试点申报,但国家旅游局还没明确批复,仍然存在可变因素,竞争十分激烈。
二)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规范高、难度大。5A级旅游景区评定的主要依据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规范及相关三个评分细则。量化规范和可比性条件比较明确;同时,创建顺序上实行了先申报、后初审、再评审的评定顺序,对各类旅游景区分别进行筛选,基本达到条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真正在同类型旅游景区中名列前茅,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才可成为试点单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创建工作的要求比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更严,难度更大。
三)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省旅游局将对创建工作进行初评,四季度,将全面接受国家旅游局的检查验收,因此,各项工作要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然而,对照《规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十分繁重,如:旅游厕所的三星级改造与建设、游客中心的建设、旅游标识标牌的规范化建设、旅游信息建设、职工的教育培训等。
无论是从形势上还是自身发展上,因此。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都不是一个景区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市的大事。必需正视缺乏,审时度势,把全市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中来,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5A创建活动的信心与决心。
四、明确要求。
武陵源区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此项工作,根据市旅工委对景区创建工作提出的要求。已将“5A创建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首批进入5A级旅游景区行列。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紧扣5A级旅游景区创建规范和评定细则,结合武陵源风景区实际,借鉴过去创建工作的有益实践,围绕“一个宗旨(以人为本)两个特色(生态自然性、地质独特性)三项条件(可进入性、可舒适性、可观赏性)提出以下工作重点和要求:
一)对照规范。一是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总分为1000分,必需达到950分;二是景观质量评分细则》总分为100分,必需达到90分;三是游客意见评分细则》总分为100分,必需达到90分。其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平安、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维护等八个方面、216个评分点。依照市旅工委的统一部署和创建实施方案的具体规范与要求,对目标任务和责任进行再分解、再落实,并建立切实有效的创建责任制,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张清公路、景区公路的养护,公路沿线设立旅游专用交通标识,同时,一是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加强沟通与协调。交通部门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联系,做好长张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的清理,进一步改善景区外部交通环境,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依照生态化停车场的规范,科学设置停车分区、回车线和出入口,完成景区内停车场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加强景区内旅游公路和游览步行道的维护,做好生态游道的建设;设立索道站预约票设施,增设景区至市区旅游交通专线,为广大游客提供平安、疏通、舒适的交通环境。
二是完善游览服务功能。要重点抓好游客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永定、张管处、武陵源三个游人中心建设,把它建成张家界对外窗口;依照国标要求,对景区内的公共信息图形等进行清理整治,停车场、出入口、售票处、购物场所、厕所、餐饮等位置,合理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确保各类引导性标识牌达到国家规范规范;坚持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原则,增设局部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和观景设施;科学设置特殊人群服务项目,建立语音导游系统和信息咨询系统。
三是完善旅游平安保证。全面落实平安机制。确保平安设施齐全完整,确保重点地段的防护设施平安有效,确保游客生命财富平安;依照景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救助设施,并积极有效地开展紧急救援和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打造全国“平安景区”品牌。
四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要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要求。并申报评定三星及以上等级。目前,景区厕所摸底工作已经完成,确定了单体厕所改造方案,但是工作仍需抓紧推进。建立健全机制灵活的景区医务室,为游客、居民和职工提供医疗服务;要确保景区无“三乱”乱堆、乱放、乱建)现象,垃圾处置及时到位;切实抓好景区食品平安工作,保证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
五是完善邮电服务设施。景区重要入口和游客集散地。完善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景区通信服务网络。
六是完善旅游购物功能。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着重做好质量、价格、计量、位置和售后服务管理,景区城区旅游购物场所一律实行明码标价,禁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封建迷信、黄色物品,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七是加强综合治理管理工作。做好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报批和实施;健全旅游投诉机制。为广大游客提供规范、快捷的投诉处置服务;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健全景区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按客源地做好统计和分析,抓好市场开发;合理分流,有效解决景区旺季长时间排队的问题:严厉打击休闲娱乐场所设局敲诈、闲散人员追客赶客、购物场所高额回扣、景区景点削价竞争、占点强行照相以及各种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提升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是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大景区环境监测工作。地埋管线,撤除有碍观瞻的构筑物,使建筑物及管线设置与环境、景观协调;加强景区绿化和美化,抓紧做好补植补绿工作,进一步美化景区环境。
创建工作重点是旅游厕所改造、游客中心建设、平安设施完善、标识标牌规范化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景区游览秩序综合治理等。这些工作既是创建工作的重点,也是创建工作的难点,更是检查评定的敏感性项目,因此,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必需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要严格对照规范,抓好整改,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对比国内其他景区建设水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建设水平,最终形成张家界的亮点。二)掌握重点,突出亮点。结合武陵源风景区的实际。
严格要求,旅游厕所的改造与建设必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落实到单位,确保景区旅游厕所100%达到三星级规范;确保在5A旅游景区创建过程中旅游厕所项目不丢分。
强化人本服务理念,游客中心的建设必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旅游、服务游客”为宗旨,以满足游客需求为标准,注重现实利益与久远发展相结合,突出服务功能,彰显本地特色,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张家界、掌握资讯、导览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并坚持与周围环境、自然景观相一致。平安设施的完善必需注重保证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并在文字种类上满足创建要求,标识标牌的建设必需严格依照国际规范进一步清理规范。材质上体现特色。让国外游客无需语言就能感受服务、得到服务。
整合信息资源,旅游信息化建设要依照景区数字化规划逐步落实。实行网络对接,及时规范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协调。因此全国各地重点风景名胜区都很重视,竞争十分激烈,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必要的与上对接工作,决不可“关起门来搞创建”针对规范,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家、省旅游局的沟通和联系,邀请旅游局的权威人士来指导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对上汇报,做好创建信息的上报工作,使国家旅游局能及时了解到张家界的创建工作动态。建设、规划、环保、国土、交通、公路等部门要在本月底办好有关改建维修手续,落实各种建设维修方案,对口支援武陵源景区改建维修工程;卫生医疗机构要在卫生设施设备和人力上给予支持;电力、电信、移动、联通、供水等部门要抓紧管线隐蔽工作。各部门要把创建工作与发展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正视存在问题和差距,强化整改,不时提高,做到硬指标不失分、软指标得高分、特色指标多加分,真正为群众为游客谋利益。
四)强化宣传。利用媒体宣传、社会宣传、广告宣传等手段,采用开辟专栏、设立专题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动员更多力量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不但要提高景区广大职工的创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把5A创建变为他自觉行动、统一行动,也要加大对市民、对游客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扎实有序的工作落实,形成人人关心创立、人人支持创立、人人参与创立的格局,推动创建工作出成果、见成效。要跟踪报道创建活动的情况,对在创建活动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对落后的单位和个人要公开曝光,形成有利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的社会声势。
五、强化措施。
一)健全创建工作网络。为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分管领导要靠前抓,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抓实抓好当前的5A创建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履行部门职能,分工不分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武陵源区各部门要与市直相关部门密切联系,上下联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要求。市里已确定了5A创建联络员并与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实行了对接,各部门也要明确一名创建联络员,并及时加强与5A创建办沟通和联系。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市旅工委适时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创建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工作形势,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布置有关工作,以确保景区5A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篇6
【关键词】休闲旅游;品牌建设;营销策略
休闲旅游是当下颇受欢迎一种旅游形式,它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基本的旅游设备为条件,并配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休闲服务项目,人们离开常驻地而游乐、观光、休息的活动。从目前旅游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旅游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化竞争阶段,众多国内旅游景区的管理者都能够持有类似观点,那就是旅游景区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景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形象。因此,需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景区的品牌度和美誉度。加强品牌建设能够为景区带来更多更好的市场认可和经济效益,是当下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我国目前消费者水平来看,旅游景区在休闲旅游与其他旅游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对景区进行品牌建设,相反却需要景区管理者不断更新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品牌意识,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对照市场查找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景区的品牌建设。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拥有自己的休闲旅游项目,但这些休闲旅游项目大多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像是一个个街头门市部一样,来一个顾客就接一个顾客,没有考虑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发展规划的拟定。想要把休闲旅游做成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真正为国民经济增长出力的产业,就需要从源头抓起,进行品牌建设的相关策划。
一、目前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品牌建设问题
(1)对生态资源维护力度不够。如何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是休闲旅游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休闲旅游景区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才能让游客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获得身心的净化与放松,逐渐培养起游客的忠诚系数。假如休闲旅游景区只注重娱乐设施的建设开发,不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那么将使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失去持续性。目前我国许多休闲旅游景区都在原有生态资源基础上建设了现代化的娱乐设施,但是在豪华舒适的休闲环境背后却没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系统与之相匹配,存在诸多卫生和安全隐患。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资源维护不够不仅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休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2)对旅游设施完善力度不够。旅游业的配套设置一般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六大项目,只有这几个基本要素都达到接待游客的水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同时,这六大项目与游客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给游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品牌形象的代表。假如景区在这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做得不好,那将对景区的整体印象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在黔东南的休闲旅游场所,本身具备优越的自然资源及人文条件,但是由于是新开发建成的景区,所以在交通以及购物等项目上欠缺专业支撑,欠缺有特色,有品位,高质量的旅游纪念品,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及购物,不利于整个景区的品牌体现。只会让游客觉得那里是临时搭建的村庄,不具备接待能力。(3)对旅游服务提升不够。对于休闲旅游来说,一个景区的服务就像血液一样能够渗透到景区的各个细枝末节。不管是餐饮还是娱乐或者购物都是体现景区服务水平的窗口。因此,在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需要着重提升服务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质量上不去其实就是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我国一些休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家族经营模式,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当地农民,他们服务意识差,小农意识强,很难能够真正掌握景区要求的服务理念。另外,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效率的缺失,也是造成整个景区服务提升速度慢的原因。
二、休闲旅游的品牌建设
(1)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和其他商品一样,休闲旅游开展品牌建设是以良好的基本设施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也可以说,日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护就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不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首先政府及景区管理方应该加大对游客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环保、节能、低碳消费模式,逐渐提升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同时还能够树立景区的绿色品牌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景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充分保护原生态地貌、景色基础上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同时还要完善景区内的卫生环保系统,增加引导性标识,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得到了身心素养的提升。也只有做好了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才能促进景区品牌建设与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2)注重提升服务品质与树立景区人文氛围相结合。休闲旅游品牌的发展不仅要达到休闲娱乐的“硬件”建设,还要提升旅游景区的“软件”品质,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贴心享受。而休闲娱乐景区的“软件”质量不仅要体现在服务上,还要体现在人文氛围上。首先,景区要做的就是要树立工作人员以及当地村民的服务理念,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来呈现当地的人文风情。随着央视新闻对香格里拉等旅游景区强制消费的曝光,纯朴丰厚的农家情怀成为人们追求的服务标准,而在商业化日渐浓厚的各个休闲旅游景区中,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环境。因此,景区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服务质量提升要求,更要及时更新服务观念,以敏感的市场触角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提升。其次是可以定期在景区内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服务常识,还应该涵盖富有内涵的当地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景区内形成良好人文氛围。最后,景区管理人员及开发商应该不断发掘属于本地的人文知识及文化背景,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将属于景区的休闲旅游窗口擦亮,才能在不断发掘新产品的同时,将景区品牌做大做深。(3)注重完善管理体系与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相结合。完善的管理系统是景区展开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的基础,所以在真正开展品牌建设活动之前,应该对景区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规范,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才能对景区的品牌营销方向以及营销方法有准确的定位,促进景区知名度及美誉度的全面提升。具体品牌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种营销模式中开展。比如绿色营销,景区在开展接待服务时时刻坚持绿色环保的服务理念,无形中就将自身绿色环保低碳经营的形象树立在游客心中,这样就能够逐渐树立起绿色健康的品牌形象。同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绿色产品、绿色营销、节约式消费建立在一个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营销服务体系中,使游客从服务意识,到旅游纪念品,再到日常休闲活动中都能深刻理解景区品牌的重大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整合营销的方式来塑造景区品牌。景区应该在完善的管理系统中,引进整合营销的理念,从公共活动、节日、各种媒体的广告、口碑传播、数字化营销等角度入手,为游客传递一种自然清新的景区印象。还可以通过统筹景区营销资源的方式,对品牌化较强资源进行统一策划,使潜在游客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获取景区信息,形成品牌诉求完整的体系,增强景区品牌知名度。
此外,我国休闲旅游景区应该正视互联网对于景区品牌建设的巨大作用,寻找合适的营销方式,大胆利用事件营销、“饥饿营销”等互联网营销模式,为景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建设策略。
参 考 文 献
[1]王敏.浅谈黄金周的调整对休闲旅游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
[2]邹宏霞.浅析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与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14)
篇7
国内学者在翻译国外的“tourismattraction”一词时,有的翻译成旅游景点,有的翻译为旅游景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视为同一事物;另一种则是没有把握全文的观点而误译。部分学者在翻译标题、摘要时,又将“旅游景区”翻译成其他的词汇,例如,有学者将“旅游景区”翻译为“tourismscenicarea”(将其译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更合适),例如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营销管理探讨:以巴马长寿产业为例(岑长庆,2010)翻译为CulturalMarketingManagementinTourismScenicAreaDevelopment:ACaseStudyofLongevityIndustryinBama。实际上,不论是英语论文译为中文为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还是中文翻译为英语为对外交流之需,科学严谨的翻译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定义时,概念范围略显宽泛,不只是强调旅游景区的某一特征,但从定义的主要倾向上,仍然能够总结出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概括起来,主要有:
1、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1985)中,完全以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进行了定义,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景区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为游客提供一种消磨时间或度假的方式,开发游客需求,为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张凌云,2010)。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将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结合,认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吸引物和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能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旅游需求,并能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经营场所。
2、从旅游景区的区域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地域上构成、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性。例如,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吸引物、具有管理机构、经营旅游休闲活动、具有明确范围的区域。刘正芳认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概论》,2006)由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及其他相关条件有机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3、从旅游景区的空间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特点。例如王衍用等(2007)认为旅游景区就是一个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且人们在其中进行旅游活动。
4、从旅游景区的功能性角度
此种角度强调景观的价值能够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例如赵黎明(2002)强调的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功能,王德刚强调的参观游览、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科学考察、文化教育等活动。
5、多种角度的糅合
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定义为特定功能的空间或区域。例如,李肇荣曹华盛等《旅游学概论》,2006)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空间或地域,在这一空间或地域中,旅游及其相关活动是其主要功能。有的学者将景物构成和功能、地域特性相结合。例如马勇(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的地域边界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但这个小尺度究竟有多小,该如何衡量呢,笔者不禁有些困惑。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的定义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中外学者对其概念界定的横向比较看,旅游景区的功能、旅游景区的界限、旅游景区的地域性是部分学者概念间的共同点。从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景区的定义呈现出交叉且相异的规律,每个学者侧重点不一,都强调了旅游景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同时,学者们在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时,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等术语,究竟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异同关系,在进行旅游景区基础性研究时,有必要加以区分。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
旅游景区是有效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在旅游业普遍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的身影不再神秘,理论概念是现实状况的描述与说明。因此,有必要结合各地区的景区现状,及现有的代表性的定义,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一)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旅游景区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建设的场所,还是因为景物吸引了游客而被设立了景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是否只是为了游客?以昆明翠湖为例,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是对昆明翠湖景区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个吸引众多游客的景区最初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建设的,元朝以前,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种植柳树,湖内种植茶花,才有了翠湖这个美名。之后建湖心亭、修长堤、建石桥、设八角亭,每天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翠湖公园于1958年起收取门票,2002年9月25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目前,公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游船租赁收入和商铺租赁收入及政府财政每年补助拨款,以此维持公园发展。自取消门票后,这里仍然是外来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成为当地市民户外消遣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不论是供给角度的为吸引游客还是从需求角度满足游客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把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旅游吸引力或是旅游价值显得更客观。
(二)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国外visitorsattraction这一词的翻译理解为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多数学者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视为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张超广,2008),在著述中并未作详细区分。有的学者将其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空间范围大的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李冠瑶、刘海鸿,2005)。从字面上看,景区和景点完全是一个面和点的关系,不能随便将其混为一谈,旅游景点应该是构成旅游景区的单位,旅游景区是由单个旅游景点或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地域,例如,杭州西湖旅游景区,就包含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景区与旅游地之间的联系
在旅游地理学、土地规划的相关书籍中,旅游地的提法最常见,关于旅游地(tourismarea或sightseeingplace)的概念,多数学者都有以下共同认识:一是它的空间性或地域性,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高峻,2007),与旅游景区存在必然的联系(陶犁,2007)。二是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王万茂,2008;高峻,2007),第一层,旅游者浏览、观光、访问的目的地即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这里的意思也就是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目的地上的旅游景区;第二层,指土地利用方式,如同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一样,旅游地是一种游憩用地,它是政府部门规划的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地域或环境空间。如果将旅游地的景观结构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旅游地(区)一景区一景点(陶犁,2007)。由此可见,旅游地是一个地域范围更为宽广的概念,在其空间范围内,有各种供游客旅游的景区类型。
(四)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从旅游者角度而言的地方,是一个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的名词,涵义很宽泛,它可以是指2某个特定功能的旅游胜地,例如西湖,也可以是某个可以进行旅游活动的县市,例如西湖所在的杭州市,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在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内。(五)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区别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多见于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园林建设、旅游地理等书籍中。根据纵观众家观点,风景名胜区就是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环境优美,能够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由此可见,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的旅游景区就堪称风景名胜区,例如杭州西湖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评定)。同时,基于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与接待游客的现状,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及其外延,上文已将易混淆概念加以分析,并各概念的外延加以图示(如图1),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很宽泛,所指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笔者将其从大范围上将其他的几个概念加以涵盖,从小范围上,与旅游胜地、旅游景点相吻合。
旅游景区概念的再认识
(一)旅游景区的定义
笔者以为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空间综合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各种有形或无形服务的地域综合体。
(二)旅游景区的内涵特征
1、具有旅游吸引力
任何一项旅游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某种项目吸引力基础上的,景区中核心景物的吸引力是引发游客需求、激发旅游动机与促成游客进入景区的核心动力。这里的核心景物可以是一项人造设施、也可以是一个自然风光、一个人文建筑,也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组这样的核心景物的组合。
2、具有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旅游大致有徒步、划船、乘坐景区内观光车进行观光游览,品尝风味小吃、体验节事文化、感受异样风情,景区内必然建立起各种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活动的各种硬性的设施设备和软环境,例如交通工具、休息设施、解说系统、优良的卫生和安全环境。设施设备的齐全、环境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高低。
篇8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篇9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6)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许多旅游度假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有的稍有盈余,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繁多;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方面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是度假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以致破坏,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度假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一、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二、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