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篇2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二、分析高考试题,把握导向
1、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政治理论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
①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全面识记,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②学会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企业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2、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政治敏锐性。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①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体现人类追求,影响最大,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须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贯彻、怎样贯彻?
②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要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科学严密安排,步步为营
(一)掌握要领:一是立足课堂,教材课标要吃透。二是狠抓基础,高考考点要落实。三是精讲精练,每日一练讲评好。四是突破难点,易错易混要分清。五是把握解题规范,提高解题能力。
篇3
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联系观即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用联系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知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发展观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矛盾观即全面的观点,用矛盾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一本教材既有合理之处,又存在不足和局限。以下主要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读苏人版教材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发展。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跟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彰显新课改理念。苏人版教材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安排内容,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有机整合,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教材以“生活德育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为教育基础,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时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苏人版教材以公民意识来贯穿、融通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念,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公民。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的编写方式
苏人版教材内容是遵循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编排的,采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境材料、名言、活动等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单元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配上大量的图片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课本边缘用暖色调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在教材图片上乱涂乱画。
苏人版教材将“交流”“探究”“感悟”等活动安排在正文前,通过探究活动悟出道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材料与正文内容没有关联的,例如第49页张立同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的材料。苏人版教材以相对独立的主题编写教材,淡化了单元间、题目间的逻辑性,例如:第六课《做守法公民》第二框《树立法治观念》中子题目间的逻辑顺序有误,可调整为“懂法、守法、用法”。第四单元《情系祖国》与第三单元《崇尚法律》关联性不强。并且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知识专业性很强,在高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中涉及了,是安排约1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初中只安排了8课时完成。高中生接受这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能理解吗?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呢?笔者陷入了困境。
三、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中知识点的表述
苏人版教材在知识表述上虽然总体上是规范、准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教材第4页第二段:“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建议修改为:“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也在发生变化。”这样教材前后一致,比较好理解。又如第三课产生挫折的原因中将外貌因素归为主观因素欠妥,且教材中阐述“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人的外貌是天生的,怎么控制呢?实在让人费解!再如第34页第三段和第35页第一段都是讲挫折的双重性,显得重复唆,将两段合并成一段不是更好吗?
篇4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时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且有效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
篇5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篇6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都看了好多遍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那么如何高效地复习课本呢?
1.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明晰不同模块以及模块内所包含的主干知识。
江苏政治高考范围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时事政治”、和选考中的一个模块共六部分内容。就教材内容而言,选考内容学生不会混淆,而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就不那么乐观了。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与以往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大,而这种大容量主要体现在主观题的设问上,尤其凸显在第37题的综合探究题。三个设问分别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问用“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分析,第二问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写意义,第三问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两方面谈依据。这样不停地切换设问,估计基础扎实的学生都会感到力不从心,那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就会感觉满脑浆糊了。所以明晰不同模块的知识界限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答非所问,做无用功。
除了搞清模块间的区别,还要明确模块间不同部分的区别。“生活与哲学”除了第一单元外,分别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和价值观五部分,辩证法中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四部分。复习时要搞清各部分所包含的原理,这样在答题时才能有针对性。
2. 整合主干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2012年江苏省政治学科考试说明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全面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这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整合知识不是堆砌知识,要对核心考点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要对主干知识学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这就要求考生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3. 抓住关键词,辐射、强记相关知识。
首先,抓住专题中的关键词。如“经济生活”四个专题中的关键词有消费、生产、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四个专题中的关键词分别是公民、政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际关系。
其次,抓住重要观点中的关键词。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生活与哲学》中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等。
4. 强化薄弱环节,扫清盲点、疑点和易错点。
每位高三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因而不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不同,那么哪些内容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呢?高三学生平时做了大量的试卷和练习,而练习中的错题和得分率较低的题目所涉及的考点恰恰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少同学在对待自己的错题时仅仅是纠错或就题看题,忽略了这些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而真正出错的原因在于对相关考点存在误区盲区,这就需要对这些考点加深理解。
如:(2011南京一模卷)南京市某家庭2010年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A.27% B.25% C.36% D.75%
本题的错误率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明确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在复习时存在盲区。再如:(2012南京盐城一模卷)某国2011年待售商品的数量为300亿件,当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当年国家发行货币量为600亿元。如果今年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货币流通次数不变,则今年发行的货币量是多少。本题正答率不足50%,而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搞清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关系,此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所以根本不用计算,直接选600亿元。另外像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等都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关注热点,提升能力
江苏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包含地方省情。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走出书本和课堂,关注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1. 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特别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两会”内容、中国入世十周年、中美俄选举、叙利亚局势等等。
2. 把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大家在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的同时,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课的基本道理,将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挂起钩来,力求找到二者的交汇点。
3. 归类整理同类热点情景的主观题,比较不同的设问角度。
高三最后阶段学生做了大量的模考卷,有本市本校的,也有外市及一些重点学校的模考卷,做完之后要注意分类整理。同一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如何设问,同一模块从不同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设问,同一方向问的是原因、意义还是依据等等。从中找出共性的表现和个性的差异,那么在高考作答时才能灵活运用,而非生搬硬套。
高效训练,规范答题
训练是高考备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题海无涯,时间有限。故高效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1. 精选、精练,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有些同学选择题做的不好,有些同学主观题丢分较多;选择题中有些同学哲学题感到棘手,主观题中有些同学经济生活得分不高等等。所以要从训练中掌握解题规律,同时要查漏补缺。
2. 仔细审题,提高答题的有效性。许多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而一但审题错误,会导致整题丢分。如要求用哲学中“唯物论”知识分析,结果用了“辩证法”;用“党”的知识误用了“政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结果把分配制度写上;要求写出“依据”结果却是写了“方法”;要求结合材料,结果完全脱离材料等等。
3. 限时训练,规范答题。100分钟内做完37题,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答题时尽量正确使用学科用语、政策性语言,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书写工整,防止生搬硬套或罗列观点。
总之,复习方法有多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后阶段,保持良好的应试心态必不可少。用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不急不躁,头脑清晰,最终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材料题;解析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政治材料题分析能力欠佳,对材料分析或者偏离主题,或者蜻蜓点水,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我结合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经验,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进行了总结,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政治材料分析题。
一、学生在解析政治材料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答偏题目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或哲学常识的相关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
例如,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人民民主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等等。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解析政治材料题的能力
1.克服畏难情绪,捕捉有效信息
政治材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析有关社会现象,判断和评价有关观点,合理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征比较明显:从材料的呈现方式看有文字型、图表型、混合型等;从设置的问题看可以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对学生视觉冲击很大,动辄几百个字,貌似强大,但它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其实材料愈多就对我们表达的信息愈多,信息收集得越全面,在解答中就越能抓住重点,也意味着有话可说了。
2.培养阅读习惯,紧抓关键字词
就是泛读与精读和心读相结合,边读边找关键的字词句,做到定主客体、定范围、找准角度,熟练运用学科术语答题。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的表达揭示材料背后的深层次考点和知识原理。例如材料题:2009~2012年我国粮食连续3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应长期基本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动物类食品消费过快增长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请综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回答该类问题首先应该知道矛盾分析法都包含哪些原理,然后注意分析我国粮食的状况,材料中关键的一句话: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在分析我国粮食的现状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并注意将原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哲理分析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得出结论。
3.收集时事热点,链接教材观点
政治材料题通常要彰显时代精神,反映国家意志,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解析时要把理论与实际、热点、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分析社会热点,准确链接考点,寻找问题切点,生成答案要点。例如,2013年大学生就业就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热点,大约有700万毕业生要找工作,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当学生看到这些数字时首先要想到这就是一个现成的材料。那么怎样把材料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如果这是考试题会在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怎样考查?从经济角度运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实现劳动者自身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知识;同时,要联系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从哲学角度运用因果联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前进和曲折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从政治观点运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政府的职能、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等。从文化角度运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全面考虑,做到了自问自答,心中有数,同时也把知识点过了一遍。这种对时事热点的分析方法,对于学生的政治思维训练很有好处。
4.培养表达能力,提升语言魅力
要通过精准良好的表达和科学专业的文字,把材料现象和政治原理结合起来。材料题的答题模式一般是先复述原理,再把原理和具体材料结合起来,切忌油水分层。要想使主观题回答论述得漂亮完整,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总之,学生通过对政治材料题的解析,可以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归纳和演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明确自身肩负的重任,以积极的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有以下特点:取材时政性鲜明,信息量大,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能力要求高,往往从政治、经济、哲学多角度设问,且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探究性。
1. 高考政治主观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1)基础知识欠缺,存在知识性错误,未能形成知识体系,思考问题不全面。
(2)审题不到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3)未准确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套路不熟。
(4)语言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
2. 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2.1 结合时政热点,夯实基础知识。
学生要掌握课本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要善于自己整理知识框架,同时要对常见的时政热点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2 提高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审清题意是解答主观题最重要的环节,在审题和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设问的知识范围,一般在设问中会出现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市场经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制度等知识范围性限定词,或更加详细的知识范围限定。
(2)审清设问的主体,有时是明确的主体,如党、政府、国家、企业、消费者、公民等,有时没有明确主体,这就要结合其他信息找到隐含主体,这对能否答全要点很重要。
(3)审清设问的角度,究竟是要求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
(4)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要分层全面分析材料,不能断章取义。
(5)要抓住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要考查什么知识,再回忆课本知识和时政语言。
(6)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纲要,要注意发散思维找全要点,按课本顺序由主到次的列出来。
2.3 组织答案要注意的几点。
答案组织要要点化,要点要序号化、段落话,切忌从头到尾一大段;答案要点要完整化,既要有原理、方法论又要有材料分析;语言表述要规范化,尽量采用课本政治术语和时政术语,切忌随便杜撰观点。
2.4 熟练掌握几种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4.1 “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类问题。
此类主观题要紧密联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意思,再联系课本知识,同时要注意观点要和材料一一对应,要准确运用课本语言。
2.4.2 “为什么”类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答必要性(课本原理依据和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结合时政分析意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2.4.3 “怎么做”类或“措施”类问题。
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都会给出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经营者或个人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围绕主体思考限定知识范围内的知识点,联系要全面,再结合材料进行取舍。
2.4.3.1 如:经济常识企业要怎么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讲究诚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5)提高产品质量;(6)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7)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品牌战略;(9)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2.4.3.2 再如政治常识政府、国家应怎么做,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国家职能(结合材料进行取舍);(3)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4)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结合材料进行取舍);(5)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2.4.4 “依据”类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是分析党或政府出台某些政策、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审题时要注意先确定知识范围,找与材料相应的理论依据,未确定范围的要多角度分析,此类问题要详写必要性,略写重要性。
2.4.5 “影响”类或“意义”类问题。
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有“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的字眼。一般“影响”类问题既要答有利影响,又要答不利影响。“意义”类问题首先要抓住知识范围限制,看事件对不同主体的影响做全方位思考。
2.4.6 “认识”类、“评价”类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会先以材料形式给出一个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给出知识范围,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如何认识”、“怎样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分析或评价某一现象”等字眼。此类问题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解答。
2.4.7 “启示”类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是要求结合材料中做法谈启示,因此要从材料入手,审清材料说明的经验做法或道理,再结合设问看对主体的启示,即该主体应该怎么办。哲学常识的启示类问题要遵循原理+方法论+怎么办(可结合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措施分析)。
2.4.8 “图表”类问题。
篇9
正确理解《课改纲要》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实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哲学教学生活化,在课本与生活联系中实现三维统一
【课例】在学习唯物论“意识的作用”一课时,学生对“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很难理解,觉得太抽象。我以授课当时人们关注的热门背景材料为依托:2012年12月,甲型H7N9流感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甲型流感的传染引起新一轮的恐慌,但中国政府设置了预警机制,采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严格的措施来保护居民不受感染。通过这个典型生活事例层层铺垫、设疑贯穿整堂课,把学生带领到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从而由生活上升到哲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在情境中还认识到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从而感悟到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意识的重要性”,对现阶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反思:我们的哲学教学内容其实有大量丰富的生活资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妥善利用,一定能够超越简单的知识学习,带领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是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
二、引发问题――哲学教学导学化,在合作与探究中达到三维目标统一
【课例】我在进行“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教学时,通过一个视频话题“广州亚运会的筹备工作与进展”为教学线索展开,多方面设问质疑,把课本知识点贯穿在问题情境中,贴近生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来解决认知任务。先通过播放视频“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话题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导入:
一起来探究(分组讨论):
1.世博会期间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解决其他事项诸如安检工作、外事工作、新闻宣传、指挥体系、服务保障等工作有何意义?
3.现在我们离亚运会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认为后世博(世博会结束后)最主要的事项又是什么?为什么?
4.请你评价各项筹备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
反思: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协调和控制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实践过程,在观念的肯定、碰撞中感受到自我肯定和成长的乐趣,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促进交流――哲学教学互动化,在对话与活动中促成三维目标统一
【课例】哲学“价值与价值观”课,我选取典型材料“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王伟:大荔军人舟曲之子”的事例,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播放主持人的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电脑屏幕随即显示颁奖词)。在主持人的深情并茂的真情流露中,学生感受到了王伟的奉献力量。接着,我围绕王伟的事迹设计了很多话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请谈谈他哪里感动了你?他这样做值得吗,是不是太傻了?值得在哪里,不值得在哪里?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在王伟身上有哪些价值需求?你怎样评价他的价值?如果换作你,在人民与亲人之间,你如何取舍?面对亲人的逝去,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是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对祖国、人民的爱,为什么人们的评价会截然不同?你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试着用格言的方式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篇10
关键词:431模式 四点共明 三效合一 举一反三
作者简介:张国平,男,浙江省桐庐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注重勘误纠错、知识落实、能力提升、触类旁通,是提升学生学习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试卷讲评成效事关学生“学习力”的养成,事关教师“教学力”的提升,同时也事关“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不少教师开设了关于“试卷讲评课有效性”、“试卷讲评课课型”研究等的公开课、示范课,但较多地侧重于政治试卷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模式的探讨,而对于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则“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客观题的特点及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不同任务和要求,总结并提炼了思想政治试卷客观题讲评“431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以2013学年下学期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回头考试卷为例,简析如下。
一、试卷讲评课前要力求“四点共明”
在试卷讲评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客观题进行自主再梳理,对自己的答题情况进行自主再审视,力求做到“四明”,即:明考点、明重点、明热点、明错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纠错、夯实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思维。
1.明考点。明考点是指学生通盘考察整份试卷的考点分布情况,并将各小题按照书本的“知识逻辑”进行归类整理。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扫描,查漏补缺。《生活与哲学》按照一般的逻辑,可以将其分为哲学概论(第一单元)、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部分。经梳理,学生整理出该份试卷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明重点。通过上述考点分布的梳理以及各部分试题分值大小的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判断该份试卷的考点——辩证法。如果再进一步梳理,则会发现唯物论部分考查的重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部分考点是“实践、认识、真理”,辩证法部分考查的重点为“矛盾观”,社会历史观考点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不仅符合《生活与哲学》的教材编排及考试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复习提供了向导。当然,这需要教师严格把握好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及导向性。
3.明热点。学生不仅要把握好试卷的考点分布及考点,还需要通过对客观题题干解读,梳理出试卷考查的时政热点。这是贯彻新课程提倡的“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必要途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还为第三环节的变式训练提供了材料依据。在该试卷中,学生梳理的时政热点材料如图(2)所示。
4.明错点。一份试卷的错点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把握住共性的错点,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并主动借力政治教师,以更有效地解决其个人知识及方法的“拦路虎”。教师也可以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各小题的正确率、得分率等数据。如笔者统计了的该卷得分率最低的10小题。如下图(3)所示。
二、试卷讲评课中要力求“三效合一”
课中试卷分析的有效性是衡量试卷讲评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实际上,由于不少教师忽视客观题讲评的重要性及独揽、包办的单一讲授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试卷讲评效果不甚理想。为此,笔者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信心,不仅在课前布置任务,在课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了由“被动吸收”到“主动消化”的转变。具体措施如下:
1.学生有效解析。试卷讲评要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即使教师再怎么解释,也只能起到“灌输”的作用。相反,学生之间的互动则更能激发思维的火花,点燃生命的智慧。因此,此时教师要扮演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尽量让学生从他的立场、角度出发,阐述他的解题思路,与他人分享成功的措施与失败的困惑。因此,教师提问时不能只选择正确率高的学生讲解,更要选择正确率低的学生来分析。如本卷第21题:
浙江省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即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网络完善、统筹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四大万亿”工程。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哲理相一致的有
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②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该题的得分率只有31.82%,笔者首先请做错的同学来分析。以下是某同学的发言:“我首先抓住了题干的‘重点’这一关键词,判断该题考查的是‘重点论与两点论’,或者‘主次矛盾’的考点,马上就把选择项④选中,因此答案只能在C和D里面选。选择项①和②比较纠结,选择项①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选择项②‘万世’相对于‘一时’来说当然是更重要,是重点,因此选择C选项”。
此言一出,立马引来同学们的一片附和声,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但是,立马就有了“异议”。一位同学马上就起来纠正该同学的错误。他说:“‘万世’和‘一时’并没有强调谁更重要,也就是说并不是主次矛盾关系。‘万世’和‘一时’是‘整体和部分’的纵向关系,‘万世’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一时’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因此选择项②可以排除”。这时候同学们如梦初醒,在敬佩该同学的同时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2.教师有效点拨。作为“聆听者”的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相对于教师来说仍有不足,在不能够完全自主合作解惑的情况下,这时候教师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简约而不简单”的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展现教学智慧和教师魅力。笔者仍然以客观题题第21题为例说明教师点拨的重要性。
经过两位同学的观点碰撞,同学们清楚了正确答案为选择项D无误。但不少同学仍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同学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该题的症结就在与如何理解题肢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意思?如何体现“重点论与两点论”呢?以下是笔者的简析: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题肢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出自《孙子兵法》。指的是军事防守如处处防备,则处处薄弱,意为未抓住重点。
这时候大多数同学能够明白题肢①是从反面说明未抓重点的危害,但仍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这时笔者再补充了一句:
有句古语,军事防御重地需要“怎么把守”来着?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重兵把守”。在一片恍然大悟中,继续下一道题的讲解。
3.合作有效提炼。试卷讲评不仅要“解惑”,还要“传道”、“悟道”,要将学生的“悟道”与教师的“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切忌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的要求,在学生“悟道”的基础上,提炼解题规律、梳理解题方法、点拨解题技巧,以达到“传道”的目的。
如在上述21小题的解题主体过程结束后,笔者给学生留了2-3分钟的思考时间,要求学生反思并且阐述自己在该题纠错过程的一些启示。有的学生说:“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重点’两字,不能确切判断出该题具体要考查哪个知识点”;有的学生则说:“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不够到位,只知道横向的全局和局部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忽视了全过程与阶段的纵向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也有的学生说:“虽然感觉‘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可能是关于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但不确定,归根到底得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的自我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反思,更要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提炼,促使学生由零散的、孤立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整合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具体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笔者就给学生总结提炼了思想政治客观题解题“抓关键词、排干扰项、选最优项、夯知识点”的16字方针。
三、试卷讲评课后要力求“举一反三”
思想政治客观题讲评不仅要做到“四点共明”、“三效合一”,还要做到“举一反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变式训练。这是完整的试卷讲评课的必要选择,也是检测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一些重要考点、热门考点、知识疑点,更需要再强化、再训练、再巩固,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1.变式训练要突出一个“变”字。不少教师试卷讲评后的作业布置是要求以纠错本的方式订正试卷中的错题。这种做法有一定成效,但应关注两点:一是原题重做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在纠错时敷衍了事;二是原题重做不利于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政治教师在选题上要突出“变”字,如变换条件,变换设问角度,变换时政热点背景等,使每次的问题呈现都“新意盎然”。
2.变式训练要讲究一个“准”字。变式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也不是随意布置的课后作业,而是根据试卷错题的筛选、归因分析,结合试卷考查知识的重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变化题目。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点是:量不再多,有效就行,题不在深,抓准就行。
3.变式训练要抓住一个“实”字。这里的“实”字是不仅指在课堂上抓落实,同时在课外也要抓落实。也就是要求政治教师在布置的变式训练时不仅要有批阅,还要有反馈。根据变式训练的反馈情况继续查漏补缺,再落实,再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