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根源 坚持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2-01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济危机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而现实状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上的承受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的也卷入经济危机,比如说中国。而辩证地坚持和发展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适时地调整措施来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的理论又成为重中之重。

一、坚持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迫使其盲目扩大生产。而在这个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又会造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致使无产阶级贫困的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股票大幅度跌落、房地产价格缩水等影响,同时也使得失业率急剧上升,CPI指数更是日渐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劳动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突出表现表现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切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办法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之中发生的作用。但从唯物史关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切实地解决经济危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各项问题,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再次,研究经济危机最初是以19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为分析对象,那时候的商品经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生产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还未形成统治地位,因此经济危机还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条件。但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发达,依赖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动也逐渐成熟,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创造了更伟重要的市场条件。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经济危机不再是社会再生产经济循环的某个环节,而是在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中不断存在并显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解决经济危机,要从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着手把握,而不只是从某一个阶段来解决。

二、发展

在分析和解决经济危机根源问题上,我们在坚持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揭示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货币的产生尽管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但其流通的职能也可能会使市场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交易的中断、生产的中断等现象,这就伟经济危机的出现造就了必要条件。渐渐地,货币的支付职能逐渐发生作用,但是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也容易会由此形成交换者的多角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收到威胁,经济危机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会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使得经济危机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和事实证明,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经济危机不会真正的发生,而只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才会真正地孕育经济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在考虑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同时,社会市场制度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社会市场制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这种社会市场制度成为了造就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只要是这个社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市场后,虚拟经济则日益脱离实体经济,“泡沫”的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日渐稳定成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往来更是日渐增多,在受益的同时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等各项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深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市场经济突破了国家和所有制的各种限制,将整个世界市场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传导到中国。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事实上这与其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则消除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及不存在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商品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商品经济原因的认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客观的存在着,都需要交换商品来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一般说来,商品经济、市场制度的各种弊端,包括经济危机,也必然会发生在所有采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

总而言之,在解决经济危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理论和问题,这样才会创造出符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才会逐渐日趋成熟稳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篇2

麦康年:意义非常大。这件事要从去年10月份主席和我们总理海伦・克拉克的会谈说起。会谈致力于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探讨有什么样更好的方式来推进双边经贸联系。新西兰提出建立新中自由贸易区,并对贸易区的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中国也表示出了积极的合作态度,但是就这个问题,中方提出新西兰要能够先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新西兰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很少,其本身就已经非常自由和开放了,其工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不是很激烈。国内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在贸易中将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区别对待。所以我们在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存在的障碍不大。

近年来从事中新贸易的的新西兰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来说,新西兰可以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是否承认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本身对新西兰的经济影响并不很大,其之所以对新西兰很重要,是因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问题。

《经济》:既然新西兰的法律没有区分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新贸易自然不会受这一“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制约。中国争取这一地位,在您看来,对中国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麦康年:根据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中国作为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加入WTO时与其他国家谈判中所做出的让步,新西兰同样能够享受。现在新西兰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一些可以单独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虽然新西兰很少采用这些措施。这对中国肯定是个好消息,中新贸易中,中国的商业机会也会更多,另外,也有利于中国同WTO其他成员的谈判。

《经济》:新西兰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地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谈判呢?

麦康年:因为我们觉得这对新西兰来说利大于弊,是件好事。中国排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之后,是新西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注:新西兰没有将欧盟整体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计算)。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的经济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进口需求增长幅度不大。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进口需求增长的速度要远远高于这三个国家。我们觉得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新西兰和中国的贸易联系,同时尽可能地扩大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

《经济》:您提到建立中新自由贸易区对新西兰来说利大于弊,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利”在什么地方,“弊”在什么地方?

麦康年: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新西兰对中国的货物出口基本上集中在一些初级产品上,最主要的是乳制品、木材、羊毛。中国对这三种商品的需求量都非常大,我们认为,这三种商品对中国的出口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乳制品,前景非常看好,如果通过自由贸易的谈判能增加乳制品的出口,这对新西兰的经济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羊毛贸易已经比较自由,只不过中国现在每年还都有进口配额,这一配额是针对全世界所有羊毛出口国家的,新西兰的羊毛出口还小于这个配额,所以中新在羊毛贸易上的问题不大。

《经济》:中新自由贸易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紧密的、具有约束力的,还是松散的仅仅比APEC(亚太经合组织)紧密一些?

篇3

“环境激素”作祟

大家知道,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出来的微量物质,尽管数量极少,但对人体却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生理功能。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其实“环境激素”的概念早在1977年就由日本学者提出来了,它是指释放到环境中能导致内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它包括大量人工合成的激素、农药、灭菌剂、洗涤剂、森林防护剂以及一些生产塑料的化工原料、垃圾焚烧处理时排出的有害物质等,现已查明有70余种,其中40多种是农药的有效成分,它们大都具有与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学结构,如DDT(氯苯乙烷)、二(口英)PCB(多氯联廿)和聚碳酸酯等。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再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类似于激素的作用,破坏人体原有的平衡机制,影响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男性数量减少,活性下降,畸胎率上升,不育症增多。丹麦内分泌学专家尼・斯卡凯贝克经多年调查后发现,近60年来,欧美等国男性平均减少了50%以上。美国科学家科・伯恩的研究结果揭示,美国格雷特湖由于受到严重化学污染,栖息在这个湖内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后代生长发育出现障碍,已到了不能生长至成年的地步,即使有少量发育成熟,也丧失了生育后代的能力。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我国男性的平均数量已由40年代每毫升6000万个下降到现在的2000万个,50年下降了三分之二,活力也大幅度减退,造成每8对夫妻中就有1对不育!

自由基侵袭

男性出现危机,既有“环境激素”引发的内分泌失调的生理因素,也有自由基侵袭的影响。国内外自由基生物学专家指出,“环境激素”及一些物理因素(如臭氧层变薄引起紫外线照射增强等)的作用,使机体受到损害,往往与自由基分子的攻击作用有关。就而言,一方面为了维持人的的正常功能,自由基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基过多,将会造成的损伤。而环境污染是引起人体自由基增多的元凶之一。这已成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病因。据美国一位对此很有研究的科学家预测,如果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到本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将有50%的美国男子失去生育能力!

人类应该觉醒了

篇4

关键词:城市公园;行为活动;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people eager to embrace of natural, breathing the fresh air, the more eager to relax, ease the pressure, the park is the preferred leisure place,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eople in what way to use the park, what kind of park visitors to the environment is attractive, stylist and how to make can meet the demand of human behavior desig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ehavior of peopl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discusses the behavior and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te real visitors need to meet the park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Activitie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及特点

城市公园环境怡人,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地方,成为人们尽情追逐梦想的空问、享受兴奋与,也是丰富生活、净化心灵的场所。游人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使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剧场,吸引着无数表演者与观众。我们在观察中发现记录游人活动更有助于理解人的行为,故将游人行为活动分类如下:

1.1 传统行为活动

公园中活动项目非常丰富,具体有:晨练、观赏、教育、聚会、游玩、休憩、艺术、买卖等。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某一活动常常会引发连锁效应,产生更为丰富的活动。如合唱团引来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合唱、观看、聆听、学习。又如打牌引来观众,有人坐在旁边,虽不参与其中,但却体验着热闹的气氛。再如投食喂鸟引来观鸟的成人和孩子,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1.2 非传统行为活动

由于使用人群的兴趣和对闲暇生活的追求不同,像遛狗、骑脚踏车、滑旱冰以及用遥控器操控玩具车等非传统行为活动也出现在公园里。说这些活动具有非传统性,是因为这些活动在公园里并不常见,一是不为大多数人接受,二是设计者忽略了这方面人群的需求,缺乏对此类活动产生条件的创造和满足。

1.3 不良行为活动

公园里出现的不良行为活动中破坏公物行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有:改变用途(如横穿草地踩踏出一条新路、把树枝当单杠);毁坏东西(打碎玻璃或照明灯罩);拆卸、偷盗;丑化形象(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

2 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依据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公园为使用者提供行为活动的条件并影响其行为,公园绿地环境也凶为使用者及其行为活动的存在而富有生机与活力。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空间。通过对城市公园中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及特点的分析,归纳出指导公园景观设计实践的导则。

2.1 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增加城市环境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难得的景观特色资源和生态要素,在进行公园环境设计时应珍惜并加以利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娱乐、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生活质量 。公园应符合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园内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达到一定指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景观的多样性。通过植物造景及建立乔木、灌木、草皮、地被植物有机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富有特色的景观,并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2.2 遵循人的行为轨迹,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思想

这是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因为公园容纳了人类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即以人的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为依据和根本。具体来说是指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一切以人的活动需求、景观需求和空间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人的内心深处藏有本能的对户外事物的渴望,我们希望亲近它们、观察它们、接触它们,这就需要和F1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用者对公园环境的需求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但总的来讲,他们希望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设计应以人为环境的主体,创造符合使用者活动需求和感受的空间,景观要素的取舍安排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为前提,合理组织人们对聚散、行走、停留等不同空问的不同需求。

2.3 需求引导功能,功能决定形式

城市公园的根本作用就是为游人提供各种户外闲暇活动场地,使城市居民有一个调节、放松身心的去处。公园使用对象的扩大化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多样化将导致公园功能的复合化,使用者的需求引导公园功能,使之衍生并逐步完善。在空间中,人们有时希望有能与别人交谈的场所,有时又希望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有相对僻静的小空间。冈此设计应提供相对丰富、有一定自由选择范围的环境。

设施完善即设施齐全且具有美感,舒适且富有诗意。经调查,大众对公园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休憩设施、遮蔽设施、饮水处和厕所,其中休憩设施的功能完善应放在首位。完善的公园设施不但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让他们在特定空间中体验审美趣味,这关系到物质环境给人的空间感受。

2.4 进行社会化管理

公同作为美化城市环境,为游人提供游园、科普、健身的多功能场所,应在抓好自身管理的同时,逐步开拓社会化管理模式,让市民参与到公园建设、维护中来。首先,应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从公园的养护、管理着手,不断丰富公园功能,让广大市民在感观方面得到享受,功能方面感到齐全、实用。其次,通过科普宣传、知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教育手段来提高公众文明素质,促使他们自觉爱护周围环境。再次,举办一些全民参与性活动,如在园内搞义务植树或开展市民认养、认建绿地活动,提高他们对园林绿化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3 结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合理的设计将极大提高城市外部空间的质量。如何准确预知人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日常行为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对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是一项漫长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而这又是做好公园设计所必需的。

篇5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探讨;发展

一、前言

新经济时代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较之前的经济模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经济开始朝着知识化、网络化以及创新化和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企业创造利润与业绩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其发展形势被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状况对其的重要影响,新经济时代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利用

1.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应给予人力资源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此同时,企业发展的关键还有创新力的作用,而提供创新力的主体则是创新型人才。所以企业必须将其视为发展的核心,加强对创新劳动力培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并且多组织和鼓励企业员工参与社会创新性经济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企业研发出更具时代特征的新型产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仍有多数企业还没有重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新经济时代下,完全可以依靠购买知识型无形资产来满足产品创新的需求。而在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中,这种做法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但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变成了一个产品的生产车间而不是独立的企业。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尤其要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作为新经济时代下的第一生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为企业不断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但是,许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主要是这些企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措施建立不完全,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所以,为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该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一种杠杆效应,企业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动力,而员工在获得能力提升的同时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好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离不开相应的管理方式作为支持的,所以企业还要在制定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作为指导。有效的保留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的优势,在结合时代经济发展特点与自身发展情况,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组织定期培训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获得人才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可以直接从劳动市场招聘需要的人力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教育的方式从内部培育人力资源。但是,若是从劳动市场中获取的优秀人力资源,则需要一定时间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磨合才能发挥效用。因此,企业要采用劳动市场招聘与企业内部员工教育培训结合的办法,获取需要的人力资源。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从人才市场招聘人才。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与员工发展特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知识教育培训,以为企业创造不竭动力。

三、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问题与挑战,所以要及时对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进行不断挑战,以满足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发展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

1.重视全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经营环境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为企业开展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带来了更加巨大的考验。全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但同时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能够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加坚实的基础。

首先,为适应全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企业在从事经营生产的过程中,要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与决策,从而有效的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员工发展需求等方面制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企业树立全球化经济经营观念,可以在未来发展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为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各部门之间的信任。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加强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信任,可以有效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从而形成一股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是企业在开展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新经济时代下,发展出了众多有别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新经济现象,对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做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及时转变经营管理观念的能力,有效的转变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还要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团队协作无论是在传统经济时代还是新经济时代下,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完成经济任务所必须的。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在已有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鼓励员工之间进行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一个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若是能够在加强员工之间沟通协作技能上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则会更加有利于企业企业的协作关系的发展。

最后,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还要重视培养全球性的管理者与工作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提升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实力,企业应以多种手段和方式获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还要维持柔性方面,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重新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除了要具备运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之外,还要具备使这些人力资源增值的能力。人力资源较其他资源有很大的不同,人力资源的主体人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够通过自身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做出最佳的判断。所以,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者要重新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定位,依据经济发展趋势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要依据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并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

其次,新经济时代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管理形式。人类在社会中从事的任何的社会活动,都是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作用,只有强大丰富的人力资源作用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提升自身竞争与发展实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基于员工的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培训计划,从而在提升员工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实力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就要基于”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出发,考虑如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等环节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经营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落实至企业发展的始终,是经营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不同的经济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与效果也有所差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除了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之外,更像是一场经济上的革命,为企业的发展道路上提出了更为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能因为畏惧新经济形式下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而试图在完全掌握这一理念之后在运用。而是应通过将其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改进适应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

最后,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上升至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因此,企业要依据新时代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身具体经营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在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上,勇于将其应用到企业发展中来,不断通过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从而创造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光华.新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0,06:54-57.

[2]冯连贵,王振维,宋炳宁.浅议柔性管理及其对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3,03:25-27.

[3]田刚.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及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启示[J].职业时空,2006,10:19-20.

[4]姚庆国,江海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1,06:18-21.

[5]陈健,唐超,孙爱国.创新发展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06:130+132.

[6]荣小红.对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J].广东水利水电,2010,08:82-83.

[7]张春鹤.论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及应对战略[J].经营管理者,2010,22:112.

篇6

当前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居住空间作为隐私对待,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当中。比如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范围内视线、声音都是处于单方向屏蔽与隔绝的,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私密空间内看到更多、听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希望其他人来窥探自身任何一点内容。不仅如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还具有尽端趋向性这一特性。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率先进入集体宿舍的那一个人自己首先挑选床位必然会更加愿意挑选处于房间尽头的那一个床铺,其目的在于在生活时确保受到更少的干扰。相对于就餐情况来说,在挑选座位的时候,人们都不太愿意挑选靠近门或者是人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在餐厅中靠墙而设的座位也使得了更多的尽端的存在,进而贴近客户在就餐时人们尽端趋向的这一潜在心理,从而这也是人们为何选择这一位置的原因,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客户的这一主观意向。

2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在人与环境这一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人,正因如此,我们在展开室内设计工作室也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确保设计工作中将人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即空间设计工作必须要确保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展开日常工作和学习,从而确保人们在各类环境中都能够较为顺利的获取所需信息,使得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在确保人的安全之外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人类的精神层面需求。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室内设计必须要根据不同需求的人群来展开不同的审美设计,即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室内环境。由此可知,此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很难脱离人的需求存在,因此必须要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由于当前人们对于环保、简谱、自然、温馨等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化的审美设计走向了室内设计主流。

从宏观方向来看,室内设计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展开工作,并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理念上升至以环境为本。同时在具体的环境设计工作时,要合理的对空间利用弹性与效率合理把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空间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最后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材料是,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环保的节能材料,并且使用新的工艺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无论是处于设计中,还是设计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

3结语

篇7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本文由收集整理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转贴于 中国论

篇8

关键词: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95-02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较好的成绩下,也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然而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在金融危机的涤荡中,经济收到的影响日益凸显,在经历连续多年双数的高速增长之后2008年急速掉头下滑,而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我国就业市场前景显得异常严峻。随着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以及波及面的扩张,全球的就业市场也将不得不面临十年来失业率的最快上升。一时间,对读书无用论的再次讨论等诸多因素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潜在危机,度过时艰,把握机会,实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留特色,扬长避短,发挥自己优势资源、国家认可的优势,为在职成人学习充电,提供抵御经济严冬的有力武器,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一、金融危机下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2009年9月1日,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下称麦可思)的“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8月月度报告显示:截至8月25日,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全职工作签约率为57%,较上月的49.5%上升了7.5个百分点。而根据智联招聘2009年上半年的薪酬调查报告,全行业的薪酬涨幅呈现比较大的下降情况,另外,家电制造、广告传媒、IT通信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公布了裁员计划以压缩成本度过危机。

以上数据为社会机构对统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的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停留在近年偏低的地步,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对应届生的就业产生很大困扰,对于在职员工的薪酬水平、工作稳定亦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同样属于学历教育性质的成人高等教育因为受到就业率下降、社会舆论讨论等负面因素影响,经济滑坡大背景下受到的挑战也被相应放大。

1.用人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进一步扩大

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迅速,经过连续几年的太扩招,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903.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初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短期内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涌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潮流中,使得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将使得本来就处于边缘地带的成人高等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生源不足、管理难规范等问题。

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也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了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由于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将更多。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在就业困难持续放大的情况下,非统招的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提高教育培训含金量,契合市场及企业需要,改变以往滥发文凭的混乱形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本位丧失,教学质量下降,社会作用饱受质疑

(1)教学过于商业化,本位丧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教育产业化观念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几乎完全步入了商品市场。为了创收,成人高等教育在很多成人办学单位里俨然已经成为了赚取丰腴利益的手段,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也已成为常态。甚至有些高等学校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大办成人高等教育,其规模还远超过其本科教育学生。就是人们这种求学和创收观念缺乏制衡机制的状况下,成就了金钱和文凭之间的交易,甚至有人说“成人高等教育由满足社会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和学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渐演变为不惜损害学校办学声誉而“出卖”文凭”。

(2)盲目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扩招,也使得成人招生录取分数急剧降低,生源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个体差异大,实力水平良莠不齐,给教学的开展和日常管理带来严峻考验:另一方面,由于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又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作支撑,许多成人高校的教学硬件、导师无法满足需要,教学资源与其教学规模不对称,导致很多高校不得不在社会上租借教学场所,聘请研究生甚至本科学生上课。然而,这一切都是制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其教育质量下降诱因,不仅损害学校自身的办学声誉,而且也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整体形象,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愈降愈低。

(3)教学质量下降,社会意义饱受质疑。经济滑坡时期出于企业对于成本的关注,人力成本更是首先被削减的部分,因此,出于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角度考虑,企业对于“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具备更旺盛的需求。但是,目前相当部分的高校和成教机构仅仅着眼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性质而忽略了成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二次培训和终身教育,仅仅满足于发放国家认可的文凭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忽略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成教学生本身的投机心理和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在市场经济中大打折扣,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质疑。

二、金融危机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29-03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纵观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轨迹,每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的构成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当今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的国家或经济体都拥有强大的经济规模、先进的技术、一定规模的国际贸易额、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良好的国际机遇,甚至强劲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我国拥有上述条件越充分,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就越顺畅。

(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直接决定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直接决定和制约一个国家其他实力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仅为3%,2009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50%,“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增长超过10%。截至2010年底,高速的经济增长积淀的经济规模达到39.8万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当前我国的GDP规模已占世界GDP总量的7%~8%。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的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这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必然。经济实力增长的构成涵盖了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经济增长,而现代经济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融合。在后工业时代,金融经济对国家经济实力的贡献已经超过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是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而英镑、美元、马克、日元等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前,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都曾位于世界经济前列。

(二)领先全球的制造业产能和贸易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物质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不仅是世界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很多种类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有些产品的产能超过世界的2/3。从加工工业品、多种类的轻工业品,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品的生产份额都居世界前列,比如,中国是钢铁、化肥、电冰箱、电视机、通讯设备,汽车、电脑、微波炉等产品全球市场的最大供应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份额和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和提高,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对外贸易占全球份额从2006年的7.3%提高到现在10%左右。过去10年中,我国平均每年进口额近670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了现实贸易条件。但从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的状况看,有数据显示,我国国际贸易中超过90%的商品和服务都是以美元来定价和结算的,仅有2.5%的进出口贸易用人民币结算。

(三)完善和稳定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经验表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都非常注重发展和壮大本国的金融业,完善和健全本国的金融体系,其建设健康和稳定的金融体系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独立的货币发行机构;稳定和审慎的金融监管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管理机构;开放、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决定;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和熟练应对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政府行之有效的国际化推进措施等。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讲,只有在上述各方面不断加强和推进建设,才能形成成熟、安全、可靠和高效的金融市场,才能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才能在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中保持人民币坚挺的地位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四)适时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是人民币国际化外部机遇条件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对货币国际化进程有重要影响,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促进货币国际化发展,这可以从现行的主要国际货币得到印证。英镑国际化时面临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处在上升阶段,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和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种国际性货币的有利时机,英镑顺势而为地成为国际货币,并且英镑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阻力很小。美国依靠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高速发展的经济奠定了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远离一战和二战战场、持续发展经济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金融货币的制度安排使其一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日本利用二战后和平时期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短短二十多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在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也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而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牙买加体系确立之际,日本不遗余力地推行日元国际化并成功。从这些主要国际货币的成长来看,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发展要有具体可依赖的国际经济和金融背景,较好的国际环境影响货币国际化是否顺利进行并决定其发展速度、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一定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总体来说,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首先,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当前由美元主宰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广泛质疑和不满,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期待;其次,人民币在历次的地区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表现坚挺态势,赢得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信任。因此,我国应不失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五)有效的货币国际化战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条件

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政府可以扮演导向和推进的角色,这是国家发挥管理本国金融和货币职能的直接体现,货币国际化是政府倡导和促使国内货币职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仅靠市场和外部条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而政府的货币国际化战略可以起到“有形之手”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发展更加依赖本国政府行之有效的各项货币金融政策和具体措施。日本在经济实力大增的过程中就不失时机地推动日元国际化,并采取了许多积极和有效的措施。1964年日元实施并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保持了日本对外贸易实现长期顺差,大大加强了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促使本国资本输出步伐加快,很快成为世界重要的资本输出国。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经历危机,日元表现坚挺,成为公认的硬通货,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1980年,日本放开和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加快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发展以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比如,在国外发行日元债券、以日元计价的中长期对外贷款和允许国际投资者投资日本的股票市场等;将日元纳入外汇储备,成为重要的储备资产;在国际贸易中促进日元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等。正是上述有效的政策措施,日元很快成为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日元国际化中,日本政府扮演的积极角色告诉我们,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可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状况和金融运行形势推行一些符合国情的货币金融政策,推动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一)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路径

从当今世界国际货币的发展进程看,每种货币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国际货币。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已非常雄厚,已有国际金融中心,军事政治实力也足够强大,但其货币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转变为国际货币,这表明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相对于其综合国力而言具有滞后性。美国在1894年经济规模就跃居全球首位,美元真正成为世界最强的国际货币,足足花了大约50年的时间,日元成为国际货币花了大约40年的时间,欧盟各国通过长期谈判达成共识,建立中央银行发行欧元建立区域货币,依靠区域货币来实现货币国际化,用了51年的时间,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在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各界才提出来并受到普遍关注。根据我国自身的实力,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但依据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时间经历看,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大约得用30~40年的时间。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积极利用国内外双重有利形势和条件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二)难易结合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路径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路径的进程中,现已存在的观点是:首推在“大中华”圈内实现在相互贸易、投资和储备中主要使用人民币;其次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中开展人民币国际化,集中体现在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实践表明: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已经把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已经开展人民币相关结算业务;再次在贸易逆差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援助国等的贸易和投资中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凭借这一战略可以把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张到全球,最后就是与美国和欧盟等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尽可能签订一定额度的货币互换协议,双方都在经贸、投资中使用各自货币。该战略应该是所有路径中最艰难的,中国处于顺差地位,在双边谈判中处于下风。人民币空间路线图有的已经在实践中开始推行,有的需要尝试,有的推广起来比较容易,有的理论上可行而实践起来困难较大。然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已是必然趋势,各种路线图要根据形势做到难易结合,时而分层次推进,时而可以综合整体推进。

(三)层次有别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功能路径

1.国际贸易结算

国际贸易结算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石,依仗对外贸易让其他国家与地区接受本币,通过国际贸易树立起其他国家对本币的坚定信心。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目标,也是成为国际货币的第一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2009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万亿美元,不难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但2010年,我国仅有2.5%的进出口贸易用人民币结算,比例微乎其微,因此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应首先放在贸易结算上。人民币贸易结算货币的宗旨就是人民币可大规模流出国境支付进口,也可大幅度流入国境接受出口支付。

2.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是货币国际化的支柱,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越来越被金融化,资本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投资已经是国际货币的载体,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坚功能,关键问题在于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从国际经验看,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逐步放开的,从可兑换到完全放开存在相当长的历程。我国在资本项目放开方面已经推出了一些积极措施: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规定:实施依据市场供求,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化是人民币决定机制改革的取向,建立起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起基础作用的机制,又要防止其他投机等因素抬高人民币币值。到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五年升值了22%并未遏制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有关国家贸易不平衡并非是人民币汇率高低引起的。2010年8月,央行《关于持有境外人民币的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2011年1月,央行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这些都是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的进一步突破。“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已经写入“十二五”规划,扩大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不能全部依靠松动政策限制因素,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够在我国建立起像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性资本市场,实现本目标应分“离岸”和“在岸”市场两步走,即当前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下一步目标旨在把上海建设为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在岸”资本市场,允许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企业和个人持有人民币到“在岸”资本市场投资人民币产品,境外的经济主体可以在“在岸”市场上发行“熊猫债券”、国债、金融债券等产品,提高持有人民币交易的收益动机。我国境内的经济主体也可以到境外主要国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产品,如人民币债券、H股、N股、S股、T股和L股,并尽快推出A股国际板,打通人民币流出流入的渠道。推动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对外援助、信贷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提高本币流出的层次和水平,树立起实业资本流出和金融资本流出的双渠道格局。持续推广现行的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互换协议,把人民币推广到全球范围,坚定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持有人民币信心的制度保证。

3.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确立国际货币坚挺地位的核心保障。储备货币就是发挥货币的储藏功能,国际货币发挥储藏作用是基于把本币当作财富加以储存。国际货币往往担当IMF组织的储备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银行机构信贷和投资货币,企业和个人的储存财富。现行的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储备中都占有一定比例,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大约占到61%,欧元的比重约占27%,日本的比重约占10%。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后一环就是能让人民币成为外国政府的外汇储备、IMF的储备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银行机构信贷和投资货币、企业的储备资产和个人的储存财富。长期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来保证持币者的信心,保证持币者利用人民币投资确保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人民币储备货币也需要在世界货币储备体系的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各经济体的实际状况和有关国际社会的期待,人民币国际储备份额达到30%,这一比例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准线。从国际储备结构比看,那就要使美元的优势下降一半,给人民币留足空间。美元储备比下降有一定的可能性:一是靠我国自身的实力增长和有效的推进措施,进一步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二是广大对美元失去信心的国家主动持有和增进持有人民币,目前著名标准普尔和穆迪评级机构对美国国债下调一级,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比例下降,但目前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有效安排,把人民币份额增加一定额度;四是要得到新兴经济体的坚定支持,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支持改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力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64).

[2]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3]李靖.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2).

[4]穆西安.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南方金融,2009(3).

[5]孙时联.美国债务上限的由来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11(8).

[6]王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收益研究[J].国际贸易,2011(8).

篇10

【关键词】钻井 井控 防喷器 平板阀

1 引言

井控装备是实施钻修井井控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石油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对于钻修井井控装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适应现场作业的要求。笔者在调研大庆钻探伊拉克鲁迈拉、艾哈代布、库尔德3个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几年来的现场工作经验,对井控装备在现场使用与维护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2 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2.1 如何在现场合理使用和维护防喷器等井控设备

合理使用和维护防喷器等井控设备是保障井控作业安全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伊拉克作业现场井控检查中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

(1)部分防喷器手动锁紧杆没有接出井架底座以外;操作空间狭小、受限。

(2)备用防喷器露天存放。

(3)部分井队无防喷器挡泥伞。

(4)防喷器腔体腐蚀严重、钢圈槽划痕等。见图1、图2。

上述四种情况是在检查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现象,下面逐一分析下各种情况的不合理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如果防喷器手动锁紧杆未接出井架底座以外,操作人员在手动关井或手动锁紧(解锁)时

会很不方便,距离井口很近也不安全。如果操作手动锁紧杆的空间过狭小,在紧急情况下不利于操作。挡泥伞是为了阻挡钻井平台转盘处流下的钻井液等而专门制作的一种工具,由于伊拉克地区地下水含盐、含硫量比较高,钻井液对防喷器、管汇等井控设备腐蚀相当严重。在平时维护保养时要格外重视。

建议:

(1)防喷器手动锁紧杆采用多万向节接出井架底座以外,并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2)备用防喷器螺栓栽丝孔配全护盖和采取有效的防尘设施来妥善保管,必要时存放在井控车间内。

(3)配置合适的泥浆伞。

(4)提前做好防喷器等井控设备的检测工作,在高含硫区块建议使用防硫防喷器。

2.2 平板阀维护与保养时的注意事项

(1)平板阀阀腔已充满高压密封脂,在投入使用后应在开关数次,或在密封面出现微量渗漏时,通过阀盖上的密封脂注入阀向阀腔内注射密封脂。当需要注入密封脂时,须先卸掉密封脂注入阀的螺帽,再接上高压密封脂注射枪,将密封脂注入阀腔内,最后上紧螺帽。

(2)平底推力球轴承是阀门传动件阀杆螺母的支承件,其运转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阀门启闭力矩的大小,应定期通过轴承座上的油杯,向其注射黄油等脂。

(3)在拆卸时,将阀盖卸下即可取出阀板和阀座,查看密封面有无明显的擦伤现象,如有轻微擦伤,在平面研磨后仍可使用;擦伤现象严重时,应予以更换。装入阀座及闸板时,需用工具通过两端法兰将阀座拉紧,再插入闸板并卸除工具,即可实现安装。

2.3 FKQ型远控台压力表与司控台压力表示压值相差较大。

空气管缆是用以连接远程控制台与司钻控制台之间的气路。气管缆由护套及多根管芯组成,两端装有连接法兰,分别与远程控制台和司钻控制台相连,其间用橡胶密封圈密封。

由于远程控制台上的压力表、气动抗震压力变送器及司钻控制台(辅助控制台)上的压力表均为1.5级精度,因此经过压力变送器的转变后,司钻控制台(辅助控制台)上的压力表数值与远程控制台上的压力表数值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值,压力值允许的误差应小于压力表总量程的2.5%。这一误差可以适量减少(有些可以缩减至0,但有些不能),可以通过微调气动压力变送器来实现。

注意:气动抗震压力变送器属于仪表类产品,只能小范围内调节,且在调整时应注意控制调节速度。

在现场使用过程中,发现有3种情况容易引起远控台压力表和司控台压力表示压值较大。

(1)连接空气管缆两端法兰时,如果密封圈未垫好,或者联结螺栓没有均匀的上紧,将会导致管路之间串气,经过空气过滤减压阀的气体不能有效到达司控台,进而影响压力表的示压值。

(2)空气过滤减压阀内部锈蚀或砂阻造成减压过滤效果不佳。

(3)气管缆由护套及多根管芯组成,管芯直径在3mm左右,两端装有连接法兰,分别与远程控制台和司钻控制台相连,其间用橡胶密封圈密封。如果遇到砂阻或气管缆两侧的管芯弯折等现象,会使管芯不畅通,进而影响气体传输。

建议;

(1)在连接空气管缆两侧法兰时,确保螺栓均匀上紧,密封胶垫垫好。

(2)定期清理空气过滤减压阀,防止堵塞。

(3)及时疏通空气管缆弯折的位置,保持管线内气体畅通。

参考文献

[1] 钻井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6

[2] 孙振纯,夏月泉,徐明辉.井控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

[3] 孙孝真.实用井控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