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篇1

关键词:解读;文学素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20-01

审视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和问题,特别是肢解、冷落和异化文本的空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等教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可归结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细致、不准确、不深入。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准确、深入地向小学生传达语文课程的文学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深入解读这一理念,下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一、心神贯通,整体解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各个侧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统一特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提炼、整体升华。要通读小学语文的整套教材,明确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知识体系、能力训练、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区别与联系,做到胸怀全局;要熟读全册语文教材,并借助参考用书来正确地、具体地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目标、特点、内容、重点、结构体系和方式方法等,做到成竹在胸。

一般地讲语文教师解读课文,可按三个层次进行,即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语文教师通读课文还应注重朗读、吟诵、美读课文。因为默读只作用于人的眼睛,而吟诵则作用于人的口眼耳脑,人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起来。吟诵越是投入,多种感官的调动、发挥就越好;吟诵越是得法,对文本的感受领悟就越全面、深刻。要多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读好了,文章的解读成功了一大半,语文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生机和富有情趣。

二、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我国传统的课文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境遇等理解作品的表情达意。这样传统的解读方法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即把文学作品美美的语言和栩栩的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主题思想、道德教训,容易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虚无飘渺,架空文章,冷落语言。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律”。读透课文就是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意和意趣,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这种结构而不用别的,细致品味其美妙和神韵,在咬文嚼字中触摸作品,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品,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品。一句话,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而我们则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有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敢”,小女孩敢还是不敢?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却敢了,又是为什么?抓住矛盾处,从“敢”字可引发我们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刻思考。多角度解读是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美丽。对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倡导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文本,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研读,让课文所承载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碰、融合、升华,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方式方法的确定提供丰富的信息基础。

三、品味神韵,重点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能“入乎其内”,读深读透,与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做作者的知音;还要能“出乎其外”,登高远眺,深入浅出,提纲挈领,把握精要,做高明的读者。我们只有跳出文本,设计教学,才能言约意半、事半功倍、扎实高效,这不正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而由繁到简,正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逐渐深入的过程。郑板桥有这样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40年,探索40年,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要画出竹的内在精神“清瘦”,“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我们对课文的解读何尝不该如此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精选”就是要我们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削枝强干,披沙见金、撷取本质信息,突出重点,集中火力充分发挥文本“例子”的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新思想,新理念性解读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写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46-01

一、读写结合的误区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很多,很多教师也对这个读写结合教学法很认可,但因各学校的教学进度或者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解读课文的深浅度等不同的原因,在读写结合教学难免出现一些教学的误区。

1、因读而写

小学阶段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动态形成阶段,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因读而写,即建立在“仿”的基础上。如学了写景色的课文,就要求写关于景色的文章,学到写人的课文,就要求学生去写人的文章,这样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依赖行为,也就是读到什么才能去写,没有学习到的内容就不会写,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就使学生情感、思想的因素形成了很大的局限,不利于语文的学习。

2、随意性地读或写

阅读积累对于写作是必要的,但由没有选择性,到处乱读也是不能写得好,还需要教会学生观察。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写作,福楼拜却叫莫泊桑看了三天的马车,莫泊桑疑惑不解。福楼拜循循善诱,告诉他要能善于写,除了多读书,还要仔细观察,多角度看、关注细节。只有这样,你才能把看到的东西写活了。

二、读写结合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

1、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对于小学生的读写教学,首先低年级要求写句子或者写话;中年级要求写短文,以至高年级写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读写结合中“点”的恰当把握

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并把握教材特点,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关注点、文本意韵内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突破点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才可能是最优化的。

同时,在选择读写结合中“点”的时候要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以确定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如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与发现新生事物,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动物、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描写的指导,使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与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

3、读后续写或写读后感

在进行语文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可以把课文中的情节继续外延,配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课文的训练。

同时,在教学训练时,要以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作为基础,挖掘课文中潜在的丰富情感、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等多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最大的表达欲望和能力兴趣,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不断的模仿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4、培养良好的读写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入一门学科展开学习任务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实施读写教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特点、自身基础、课文内容、语言特点等因素,合理运用读写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感悟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使语文的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从图片入手,对事件、文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不仅训练了遣词造句、看图写话、合理想象的能力,还在写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华佗医德的高尚。由于读写训练是基于了学生的兴趣点,语言训练因此不再孤立、机械了。

5、培养学生用语意识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读写结合,将“读”“写”两种能力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从“读”到“写”,是一个理解,积累,内化,到运用的过程。注重读写过程中语言的积累和内化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读是吸收知识的源泉,写则是释放知识的途径,只有读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多思考,从实际出发,才能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海霞.读写结合 言意兼得[J].作文教学研究.2014(02)

[2] 邓森元.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培养方法探讨[J].才智.2014(13)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重点解读

在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工作。只有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且深层次的解读与领悟,才能够真正使得学生达到喜欢阅读并乐于阅读的层面上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如果只是仅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思维局限性。所以,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自主进行语文高段阅读时挖掘出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成效,务必需要实现阅读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

一、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引者,但是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还是需要学生自身进行学习,以及运用适当的阅读材料,这三个必备条件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侧重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间的阅读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阅读,从而成为阅读文本的领悟者。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时刻谨记为学生无私服务奉献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强制干预,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具体内容和科学教学的方式。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

新课改颁布的内容中,侧重强调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多读少讲这一原则。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于文本的挑选就需要十分严谨慎重,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高段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方向的指引,要求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对此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协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分析,选取文本中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并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发浓厚,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看海》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开课前先进行内容铺垫: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课文阅读从而进行大胆的想象,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从中感悟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中的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语文课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阅读,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实现对语文阅读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篇4

一、因势利导,学会理解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常常受教师教法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考虑传授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常见情况:一是句子结构复杂,学生抓不住主要内容,隐含的一层意思领悟不到;二是句子表面意思浅易显懂,但学生往往一览流过,只见其表,不识其内;三是句中一些词义和词的感彩难辨别,影响学生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学生不易弄懂,影响阅读课文的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传授学法,把理解句子的金钥匙掏给他们。我的基本作法是:遇到结构复杂、句式冗长的句子,采用简化结构,抓主干,先分层领悟后整体突破的方法理解。遇到词句并不深奥、词义和词的难辨的句子,采用查字典辨词义,横向比较,纵向领悟,体味色彩,分析含义的方法理解。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句子表现浅显易懂,而内在含义又深刻学生往往又不经意品味的句子时,便要采用“紧扣课文,前后联系,点睛提示,推理领悟”的方法进行。

二、揭示规律,学会归纳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它,去认识它,它就会为我们所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要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但学生常深感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归而不全。这就需要教者向学生揭示规律。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一般规律是:寻找段的中心句,摘录概括;段内有几层意思,分清主次,取主要的概括;理解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合并概括。如在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林海》一文中第二结构段的段意时,我充分利用规律采取“理解内容,分析关系,合并层意”的方法,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结构段中各自然段的内容。第二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第三、四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林”绿而广阔;第五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花”多而鲜艳。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分析讨论两个问题: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四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大兴安岭的景物来写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应采用“归并法”归纳段意。最后学生概括成这样的段意:

“写大兴安岭不同景物的特点。”

“写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向学生揭示规律,指点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据特点,学会分析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随着中小学生课程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课程,但是语文始终是小学生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断改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新时期在教师和教育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小学生语文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学课堂从“权威式”向“民主平等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评价”等。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性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堂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的语文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学生,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缺少思考的机会。然而语文成绩高低成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这种教师主讲式课堂模式长期以来以主导地位占据在我国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朗读课文,被动地听教师讲述课文大意、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喜欢思考、不爱提问、不敢提问、盲目跟随教师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丧失,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2课文解读不准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如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通过解读课文来实现的。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课文,解读时不准确,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偏差,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文解读上教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课文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内在层面;只注重课文的语文知识技巧,忽视文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脱离实际,没有把握教学目标等。

三、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3.1教师加强备课工作、深入钻研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本。教师想要正确解读课文,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文,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正式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清楚明确备课课程的标准和目标,接着深入钻研课文,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文所分的层次,进而选择适合课文的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例子或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这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小学生更易融入到课文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还需换位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内容不可以太深奥难懂,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不高,形式不可以过于单一,使小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能力,准确解读课文,加强备课工作。

3.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转变学生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主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地一味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生还处思维初步开发时期,还没有那种为了学好而学习的动机,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兴趣,兴趣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直在不停地讲,小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耐性失去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叫学生朗读课文、扮演故事的角色、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环节,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等学习习惯,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很多技巧,如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又不能太难,学生回答不了,失去学习的兴趣;还需提问一些有想象力创新的问题(如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中教师可在授课完之后提问学生“如果瓶子隔壁没有放有石子,那乌鸦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喝到水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未结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回想在教学环节中哪个地方出错了、哪方面做得不好需要修改,改良教学方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只教不思只会导致原有的错误一直延续下去,问题越变越严重,得不到解决;教师只有边教边反思,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该要经常思考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等问题。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新高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学者都需要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思考,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志林.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9)

[2]陈娟.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0(17)

篇6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现状;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质

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文学素养方面很是缺乏,接受过儿童文学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有的是在职前接受过一定的培训,但是数量极少;在职后便不再进行培训。缺乏儿童文学理念及正确现代的儿童文学观仍是小学语文教师中呈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2.抓不住儿童文学的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它们针对的是儿童这群有着特殊特征的群体,因此,其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美学品格。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师由于缺乏相当的儿童文学素养,导致了对儿童文学独特美学个性的无知和漠视。这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在讲授有关儿童文学课文的语文课程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个性进行教学。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1.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作为教师应该全面而深入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质的飞跃。

2.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向学生教授文学性的教学内容,而只有当教师具备丰富的儿童文学阅历之后才能顺利地完成语文文学性的作品的解读和扩展。因此,语文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我国儿童诗人张继楼等等。

3.把握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特性和共同点

语文教学中很大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解读,因此,语

篇7

关键词:语文;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如此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努力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审美教学的方法,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如今这么嘈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审视世界、认识世界,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老师要用美学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与知识,同时也逐渐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因此不论是从学校,还是从社会发展需求来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必要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内容

审美教学首要保证的就是“美”字,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美,如何自然地进行审美教学是了广大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1、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事实上语文都是可以进行审美教学的,只要教师注重对这些“美”的因素的解读,便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美的世界,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首先,教师为了能够给学生讲解出美好情境的内涵,自己要先做到对语文教材的“美”的解读,所以教师对教材美感的解读对于进行审美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进行情景的创设,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进行感情的渲染与场景的铺垫,也可以通过音乐、史诗动画来进行气氛的调节……例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现一个动画,描绘江水映衬下的明月以及目光所及鸟语花香的江南的一片春光,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象,通过美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由景生情的情感历程。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提高通过老师的语言以及课本的内容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借助到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经过总结经验,我们发现在审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生硬的知识变成声情并茂的画面展示,同时还能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语文教学以及审美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更加壮丽的景色,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世界,丰富其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领悟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语句的精妙之美,同样的词汇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在不同的情境中便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中国汉语的精妙之处。

3、综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储量的限制,他们在欣赏美、认识美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尝试各种方法来促使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例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这首古诗描绘的是作者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见之景,四句描绘的都是静态的事物与景色,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无法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什么意思,也不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教师可以先将诗句中的名词分离开,让学生对照文中的名词来想象具体的事物,再讲解连接各个名词的动词,从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篇8

1.加大阅读量,提升学生赏析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就是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阅读量的积累,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把握就无法准确。由于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重点,那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就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学生如果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那么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就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假如学生阅读量匮乏,那么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就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加大学生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的文章赏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增加写作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阅读和写作永远都是分不开的,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就需要通过写作真正掌握。学生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就应该适当的增加写作量,学生练得多了,学生写作水平就能够通过练习逐步提高。例如在小学语文叙事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叙事文写作的一个积累,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就能够对于叙事文写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加大写作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提高修改量,增强学生读写能力。学生在小学时期由于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完善,导致不会区分文章的好坏。因而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就应该提高修改量,将学生日常写作的文章及时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例如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教学中教师普遍会增加学生的写作量,可是一味的增加写作量而忽略修改,那么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学生写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而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欠缺。

二、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1.根据学生兴趣,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的兴趣决定了学习的状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在《曾子杀彘》这一课中,由于古诗文普遍生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那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就需要考虑运用那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多举办一些类似朗诵比赛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热情,从而真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总之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2.根据学生反馈,创新教学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学生是最有评价的权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反馈。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理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捞铁牛》这一课教学时,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内涵难有准确的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这一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实际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程的导读,读完之后再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及时的给学生传递《捞铁牛》这一课的内涵,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篇9

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引领下,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有了跨越性的改变。教师们从“诵读法”“情景法”“导学法”“质疑法”等多个方面解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从整体上看,其发展并不均衡。

1.落后的教学理念

由于教学理念的缺失,能够对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变革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在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几乎从早忙到晚,备课、上课、辅导,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样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中年老教师身上,他们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把“讲授式”变成“问答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2.不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而这些对于老师来说,实际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巨大。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得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地区仍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要想用“新课标”指导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一定要对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小学教师由于民转公教师居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课改”的能力较差,所以只能因地制宜进行“课改”。然后在开拓创新的同时,稳步向前迈进。

1.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经过其精心钻研过的备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失去了创造性。所以,要想改变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们首先要把握学生的记忆特点,了解它,以此采用符合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的授课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2.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增减内容

灵活运用教材,处理好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关系,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知识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也不能因课外知识而忽视了教材中的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并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定位,也要适当增加教材外的有关资料,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很好地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素质,读书是关键,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首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过多的作业使得小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应该适当地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把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应当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是盲目地阅读,而是更加重视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最后,努力创造适合学生阅读的良好条件,使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4.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合理使用现代教学资源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在借鉴和吸收着多元的文化,这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但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去改进和完善。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小学语文教育在理论上和思维上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朗,让语文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索,以此来改进和完善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

1.改革前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

改革之前,有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乏味,使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十分沉闷和呆板,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改革之后,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加入了很多的互动环节,比如:提问、角色扮演等等,这从根本上转变了课堂的氛围,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对知识的转化率。与此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对于教材而言,在以前,小学语文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容也比较呆板枯燥,而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解读,这些都不利于勾起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在改革之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同时,还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地进取和努力,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率。教师在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会结合一些课外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举办演讲大赛、班会活动、课下实践开拓等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单单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和转换。

2.改革促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而今,教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从前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出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那么,什么是学生之间协作学习模式呢?就是把学生分为几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就是适当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在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之中,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中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而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靠自身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再是以老师教为主了,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就很好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会独自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了,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要让学生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而在课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在教材、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改变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也有所改变,它渐渐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课本给出一个选题,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和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需要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必须依靠自身和同学的力量进行解决。在与同学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来进行选题:(1)挑选的课题要贴近生活,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选题必须要与课本知识相贯通;(3)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情景,从而更好地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创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消除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膜,消除学生的消极懈怠情绪;(5)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课效率。而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从而实现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3.结语

在改革之后,小学已经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加强了教学的管理和发展。人本教育的理念从能力上培养了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教师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了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和交流。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关注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这一切的改变和完善,都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虽然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仍旧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但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促使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小学语文的特点和实际相互结合起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与此同时,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以素质教学为根本,加强小学语文对素质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梅.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思索[J].文学教育(中),2012(4)

[2]陆莉莉.开架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