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浅谈提高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浅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如何提高体育课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质量四步教学探析 基于影响因素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研究 基于PDCA循环提高《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提高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 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 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途径探索 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行动研究之方法探索 高校音乐类专业技能小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提升财经类专业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 基于新形教学模式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方法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五年制护生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课堂教学 浅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陈小红.汕头大学学生通识教育的调查及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70-73.
[5]焦朝霞.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0-61.
篇2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7-02
当今时代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提取出人们需要的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推断数据的学科,统计知识可以无缝地为大数据相关问题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各个院系都相继开设了与统计相关的二级学科,如数学学科下偏重理论教学的数理统计专业,经济学科下偏重经济应用的经济统计专业,生物学科下偏重实验论证的生物统计等。为了优化当前统计教育的不足,本文从数学学科下的统计学教育出发,以其相关专业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兼顾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分析研究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数学学科下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贝叶斯决策作为研究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具体而言,这两门课程在实践前都属于偏重理论教学的统计课程,其授课形式为课堂的理论讲解和相关案例的PPT分析。虽然课堂教学中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动手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两门课程分别进行了如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录的随机事件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势的统计学科。原有教学模式以平稳时间序列模型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定义讲解、统计性质分析、具体建模步骤、案例分析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以下基于SAS统计软件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预处理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以数据为根本,利用SAS软件提供的时序图、样本自相关图和白噪声检验表,对时间数列的平稳性与纯随机性做出检验。(2)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平稳性和非纯随机性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基于SAS样本统计特征的差异,识别三种不同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以及后续的参数估计、检验优化和预测分析的程序实现。(3)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成分与随机成分的SAS建模方法与相应的实验分析,特别是对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的软件实现。(4)多元时间序列的建模。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SAS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以及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在上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相应的实验作业,强化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具体而言,在学生进行完实验教学的环节之后,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环节的软件实现,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对实践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与走势预测,并将最终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践报告。
(二)贝叶斯决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贝叶斯决策是一门根据贝叶斯统计知识进行决策推断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统计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经典统计学的基础和贝叶斯统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决策论、博弈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有教学采用以贝叶斯理论与统计推断决策的理论内容为主,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辅的方式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型。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决策的公共知识和效用及其测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决策的公共知识实验。该实验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通过全部同学的集体参与,从实验的角度说明公共知识这个概念在统计决策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该实验要求每个同学写出一个1~100之间的一个正整数,谁的数值最接近全班平均值的一半即为实验的获胜者。通过这种形式,以换位思考考查了大家对在该问题中的公共认识,即平均值的可能取值,并据此做出决策。(2)效用概念的实验。效用是统计决策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不同于量化的收益函数,它是一个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决策度量指标,是影响决策的核心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效用函数的测定。由于效用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核心指标,而不同的决策者在不同的决策问题中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出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是从决策理论到实践问题的关键。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针对这个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效用测定。为了方便问题的开展,该实践中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间的效用测定,并将效用测定的提问方法、关键点效用值的测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等内容形成实践报告。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经验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统计课程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近4年的教学经验。相关的教学经验为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模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后续改进和更多统计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目前的一体化统计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1.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统计素质。在数学学科下对统计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原有侧重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这平衡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课时分配,让学生既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根据实践中存在的疑惑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统计教学态度的改变,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构建过程转变。
2.一体化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统计学的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了统计学科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双重定位,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下,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很多同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自主地去解决一些自己关注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查阅了1880―2014年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知识论证了地球是否正在变暖以及变化速率的问题;有的同学则研究了华北地区近10年间对外贸易的数据,利用统计建模预测了未来的经济走势,并作为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的同学则根据实验实践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相关选题,作为了毕业论文选题等。这都表明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一体化模式助力了学生的未来。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统计综合素质,这让他们在考研和找工作中更具优势。例如,在考研的复试过程中,一体化模式下的学生因具有统计学实验实践的经验,会利用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而更受导师重视;在找工作中,很多同学也因较好地动手能力而得到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在目前数学学科下统计学的教学中,虽然一体化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已经实施一体化模式的两门课程中,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尽管目前的实施效果不错,但仍缺乏理论的进一步论证。其次,有限的教学课时限制了一体化模式的全面实施。当前的一体化教学是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额外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最后,不同统计学科间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叉,不能形成统计学整体的一体化模式。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如下三方面的改进:(1)优化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的教学理论来调整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统计相关的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最新需求,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2)提高相关统计课程的教学课时。目前,很多学校,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实施了三学期制,其中的短学期可以作为统计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这在时间上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充分实施。(3)统筹兼顾数学学科下的统计类课程,从总体出发整合、设计综合性的统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下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为本科阶段统计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培养途径。现有的初步经验表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剑.统计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21-123.
篇3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17-02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数学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这门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的推导及简单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概率统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中,使得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了研究[1-6],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应该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入手。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以下两方面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愿望的矛盾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均是应试教育培养而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老师已经成为习惯。他们仍然延续高中时对老师的评判标准,即注重老师所讲内容能否使其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值得乐观的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伴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具有思维活跃、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望学习新事物,渴望跟老师学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便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知识点增加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我校提出了大类培养的“精英教育”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内容和学时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的教学内容是: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点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和随机过程简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很大变化,而增加的64课时是微不足道的,这就给授课老师出了难题。
这门课程的教学,如果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讲授教学内容,将会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不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的真谛,弄不清课程的精髓,无法理解其抽象的概念,更搞不懂它的推理过程,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采用的是120多人大课堂教学,所以还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课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如果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就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依据概念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式的问题,用“问题链”驱动课堂教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通过“问题链”逐渐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课堂学习,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们互动,使教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计问题应围绕需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新概念的关键点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奋点,从而达到促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自然吸收并理解结论的这一目标。
二、问题驱动下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由接受教育转型到创新教育,将教学转变成“知识教育为基础保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去学习,而不应该是被动地去学习。只有学生对学概率统计有兴趣、能主动地学习它,那么这才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保证。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占居主要地位呢?最奏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
那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突破心理,不怕犯错误
最初,学生还是会不积极思考问题,也不知该怎么解决问题,甚至还害怕出错。问题驱动进行课堂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突破怕出错的心理芥蒂,让他们意识课堂上没有思考是学不好概率统计的。举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
比如,学习了随机事件的相容性、独立性和相关性之后,会知道:①事件A和B互不相容?圳AB=φ;②事件A和B相互独立?圳P(AB)=P(A)P(B);③事件A和B不相关?圳相关系数P=0。这时就会出现:“两个事件互不相容与相互独立是否有一定关系呢?互不相容就一定相互独立吗?相互独立就一定能保证不相关吗?”等问题,我先让学生想,这时,学生就会认为:“如果两个事件互不相容,那么两个事件一定相互独立”。我就会追问:那这个判断正确吗?
引导到这里,我将会给学生列举一下例子:
设事件A和B是两个概率不为零的不相容事件,则有P(AB)=P(φ)=00,故事件A和B不相容。
这样学生明白了两个事件不相容不一定是独立的,同时在一定条件的独立情况下确是相容的。虽然学生想错了,但是可以让他们从错误的判断中获知什么是正确的,加深了他们的对知识的认知。
接下来学生会问:“两个事件如果相互独立就一定不相关”是否也不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会再给出相关的例子。设(ζ,η)的密度函数是正态分布N(a1,a2,σ1,σ2,P),可以容易计算出相关系数p=0,而且随机变量ζ,η是独立的。这就说明了对于正态分布而言,ζ,η相互独立?圳ζ,η不相关。而对于更一般的情形下并不能从不相关性推出独立性,但相互独立并且相关系数存在时一定是不相关的。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创新
当学生对于事件的相容性、独立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有的学生便会想在通常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呢?这种创新思考意识是值得我们授课教师去肯定和鼓励的,也是我们需要去引导的。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思索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提出问题”是让学生融入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能非常好地训练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老师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利用学生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使学生摆脱不会提问题或不知道提出怎样问题的障碍,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些年来,笔者在船海学院和文管学院的教学中使用过这种方法,文管学院的学生反映出很好的效果。这个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弱点儿,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就解决了他们学习概率论抽象概念这一困难。
(三)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做结论,实际不是要求学生找到数学某领域的未知结论,而是让他们真正掌握新的知识点,让他们学到老师想要教的一个数学概念。例如,对学生来说,“概率的统计”的定义接受起来总是很困难,这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克服这个教学难点,“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是使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抽象时,我们可以穿一些经典的问题:问题一:有可能出现频率稳定性吗?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些具体有说服的案例,像德・摩根(DeMorgan和Pearson)等人对投掷硬币做过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是正面出现的频率稳定在0.5左右。问题二:能不能观察并统计出婴儿的出生情况?对此问题也可以列举一些有说服的案例,如众多学者通过实验发现男婴出生的频率稳定在0.513左右。18C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研究了伦敦、柏林、彼得堡和整个法国的广大人口的资料,计算出这地区的男婴出生频率大概是22/43。这些问题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解答自己获得的,所以,当把“概率的统计”的定义给学生讲解时,他们就不会认为这个概念难以理解了,不再觉得概念过于抽象了。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这一难题,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便成了授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会引领学生到一个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去,使问题思考和基础知识变得有的放矢。问题驱动下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是迎合教学改革的大趋势,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要求,将会为高等教育的成功转型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国庆,王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概率统计教学的最佳模式[J].大学数学,2003,19(3):27-29.
[2]孙福杰,王亚玲.谈概率统计的启发式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42-144.
[3]凌旭东,陈香,吴晖琴,樊帆.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35):280.
[4]丁吉超,杨文强.本科“概率统计”教学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99-100.
篇4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工程应用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Reform of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in Universities
ZENG Yudan, DU Liuqing, ZHANG Mingde, YANG Xiangyu, WANG Yali
(Chongqing Automobile Institut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as a core curriculum in group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has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features. In this paper, ou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 emerged as the major issue, the demand for the industry,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emphasizing awareness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engineering training, a typical mechatronic systems - NC special main design feature for teaching, student-centered, self-study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awareness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actual design process was focused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to build and improve enhance undergraduate project quality,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科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技术含量高,内容更新快,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完成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优化等一系列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相比其它专业课程而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面临更多问题,具有更大难度。
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教学内容过分侧重于工程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工程分析设计的实践过程,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②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很少。以上问题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脱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1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自1999年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以来,一直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小结如下:
1.1 教学内容改革
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也是国家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紧跟这一重大决策,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专机系统设计专题作为主要内容,在前续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实例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工程实例,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特别是数控专机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较系统完整的学习,并循序渐进地进入实际设计过程,并最终完成数控专机的方案设计和优化、各元部件选型、软件流程图、电气原理图等所有理论设计和功能模块细部设计过程。教学所用的工程设计案例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所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如数控电焊专机设计、锥齿轮传动质量智能检测分析系统设计、数控弯管机控制系统设计等,避免了空泛地照搬教材进行照本宣科,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主查阅、了解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相关技能,并将所学所得结合实际设计过程进行巩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和讨论,从而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机电复合型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真正体现出课程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工程应用的实质。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工程应用,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和“整合优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始终要以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以整体全局性的高度,对所设计的数控专机进行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分析,将一个大系统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单独的功能模块和功能部件的设计和选型,再经过接口设计,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性能高于各部件之和的完整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课堂时间主要用于重要理论和技能、关键问题和练习作业的学习和讨论,其余所需知识技能交由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设计案例、论文、产品技术手册等相关资料和自学完成,同时学习运用一些常用设计工具,并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巩固,有疑难问题可提出并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后在教师指点下得出正确结论。这种以具体工程设计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课内外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生产中大有用武之地,认识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均是完成设计任务必需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课后能根据任务所需而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完成任务,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由于不明白所学知识具体有何用处而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甚至产生忽视和厌学心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上的薄弱点和缺少的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学习参考相关理论知识和前人的方法经验,弥补以往知识技能系统的缺失环节,并能及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在课内课外与教师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较系统完整地完成对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并在工程项目中综合应用的过程。
本课程是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一门交叉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普遍出现的情况是将本课程作为前续课程中“机”、“电” 、“控制”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和回顾,导致本课程应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不能体现,与其余专业课程间也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承接脉络。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后,以整个工程设计过程为主线,将所涉及到的各学科关键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和层次,并指导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工具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机械子系统设计”章节时,把握住“各子系统有机融合”这一本质,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陈述的对机械系统的性能要求等知识点,更要明白这些要求的提出不是孤立地从机械系统本身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出发,而更要从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机械系统有机结合的角度来看待。通过运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时域分析和频率分析两种方法,了解机械系统参数中系统阻尼比和无阻尼固有频率这两个最基本的参数,对机械系统参数变化引起的控制性能变化的过程、原理进行分析推导,同时通过课堂上采用MATLAB对系统进行设计与仿真的实例演示,使学生了解这一控制设计领域的经典工具,经过教师指导和课后自学,掌握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从而将控制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又如,在进行“伺服驱动系统设计”章节的教学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伺服驱动器、变频器等驱动系统,以及交直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力矩电机等常用伺服电机的性能、特点、应用场合、性价比等主要指标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针对数控专机任务要求设计合适的驱动方案,并查阅技术资料,完成电机选型计算以及电机与驱动器的接口设计,从而将前续课程所学的机电控制知识通过设计任务进行系统完整地运用。
再如,在“控制系统设计”环节,教师通过简要讲解和演示PLC梯形图编制、单片机编程和仿真、VB/VC++或LABVIEW等高级语言编程驱动运动控制卡等控制实例,使学生了解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其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对各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最新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设计出合适的控制方案,并在课堂演示实例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初步的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运用以上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性地了解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地掌握关键理论知识和必要技能,并有效地在工程设计项目中加以应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方面颇有成效,为其今后的工程应用和技术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结论
我国政府在2006年初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积极面向社会的迫切需求,以培养能满足产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机电一体化科研技术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本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工程应用、以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专机设计过程为教学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实际设计的过程为教学重点等改革措施,以期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基金资助: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09-1-005)”
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项目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0009)”
参考文献
[1] 崔军,汪霞.反思目标 回归本质――本科工程教育问题分析与改革对策[J].江苏高教,2009(4).
篇5
关键词 高中体育 多班合并 分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27-02
所谓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节课安排同一个年级的3至5个班的学生进行合并;同时安排4至5名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分项,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体育课教学模式。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掌握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知识与方法。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项体育专项技术。建水六中体育课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的提出,将有利于我校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运动兴趣及良好心理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一、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概念的界定。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节课安排同一年级的3至5 个班进行合并教学,同时安排4至5 个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分项,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2.“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的操作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在分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选项时要求按照个人爱好顺序选择一到二个运动项目,并且每班实行限项报名。即,篮球10人左右、排球8人左右、足球8人左右、羽毛球8人左右、体操和武术10人左右、田径8人左右、网球4人左右。报名结束后以班为单位汇总,汇总后再调整人数,在调整时按选项进行,当人数不平衡时,征求学生意见,按选项调整,最后确定各项名单后再合班为一体,按开设的专项进行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申请课题立项。首先提出申请,后经红河州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及红河州教育学术委员会的评审,建水六中体育组的课题《高中体育课在同年级实施分模块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获准成为红河州教育局十二五规划课题并获立项。
2.选项评价体系的研究。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建水六中在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每15至18个课时为一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得8学分,高三年级得3学分,其中田径必修模块在高一上学期进行学习,体育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必修模块分散在三年中学习。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需修满11个学分且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才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3.分项模块教材的研究。在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模块教学中,根据建水六中的师资情况在水平五、水平六的基础上,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武术、网球等9项运动技能项目,每个项目再按技能动作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篮球模块:基本技术模块一,学习篮球运球、急停急起、变向、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传接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等。基本技术模块二,篮球组合技术,传接球与投篮、运球、传球、抢球、打球、断球等。基本战术模块一,二打一、三打二、三打三、半场人盯人、全场人盯人 及区域联防等。基本战术二,半场和全场教学比赛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所作的要求与规定。
三、引导学生选择运动项目个性化,培养多元化的运动兴趣爱好
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实验一年,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转变非常的大,从实施前的45.6%增加到实施一年后的86.8%;这充分说明了“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需求,激发学生对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趣,促使学校对体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学生的运动训练也将会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四、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
在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实践中,我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健身意识、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一学年下来,大部分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自学自练能力、组织班级赛的能力、担当班级小教练的能力、部分裁判工作的能力及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五、对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的总结
自实施同年级“多班合并,分项教学”教学模式以来,由于体育组全体教师贯彻方案比较彻底,课内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比较充分,学校的体育活动有了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体育艺术节的比赛内容与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连周末很少有人光顾的运动场现在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学生会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参加的班级与人数都比以前有所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艺术节上,所有比赛项目的裁判中,都能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裁判员。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焦欣(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3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11-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税收贡献、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大学科技园具备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基本功能,其特殊优势与功能弥补了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中的短板与瓶颈。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大学科技园三大功能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
1.理念制度亟待更新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为家族式管理或个人独立经营,企业所有者缺乏完善的现代管理与创新理念,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短期性,管理思维缺乏系统性,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战略。[1]同时,企业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在我国,科技人员与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与此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到企业工作。
3.创新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2]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及合伙人的个人积蓄,多数企业资金积累较少。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弱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另外,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政策扶植,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
4.创新信息获取困难
信息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行业内的尖端科技与技术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手中,中小企获取信息资源难度高,进行信息交易的成本和风险较大,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进而造成创新成果落后的被动局面。
5.政策环境有失公平
目前国家针对大型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工具数量偏少,政策环境有失公平。中小企业在融资、社会服务、信息获得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使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概念的是Freeman,他指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将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集合,形成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创新主体间不同层次、广度、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产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3]协作各方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多层次、多环节、多方式的交流协作。[4]
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整体性——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各主体的目标、功能与创新方式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5]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与管理创新而整合的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创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活动。[6]
三、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动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7]大学科技园的三大核心基本功能分别为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结构如图2所示。
1.企业孵化器
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器功能,是指针对企业创业初期常见的问题,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与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支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8]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功能降低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本,帮助和促进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创新人才培养
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人力资源优势也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其他科技园的压倒性优势。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大学周边常常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由于毗邻斯坦福大学,聚集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9]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素质,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环境的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需求,所以对于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试验和应用。另外,大学科技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高科技成果。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人员与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直接接触,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0]
四、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大学科技园毗邻高校,其依托于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利用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信息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吸纳多种投资渠道,在大学附近形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园区。[11]
1.基于企业孵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大学科技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办公场所,公共的实验室、会议系统,统一的物业管理等,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优化创新环境。另外,大学科技园经常开办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实习观摩等形式,学习行业内先进技术与创新动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2)引入多元的中介服务。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离不开完善、发达、多元的中介服务,中介服务部门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如,金融服务机构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和丰富的风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可提供融资担保和风险资金,以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压力;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可提供大量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为中小企业高效运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特殊的政策扶持。创新活动风险高、投入大,企业自主进行的创新工作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仅靠市场调解难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扎实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范围涉及园区建设、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进步奖励等各方面。同时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也制定了许多不同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方便大学科技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
(4)产业集聚效应。大学科技园内常出现同一产业的集聚,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周边,通常集聚与该校特色专业相关企业。[13]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周边集聚着林业工程、环境工程、环艺设计等绿色企业。园区内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和竞争互相学习。频繁的信息交流有效避免中小企业的重复研发,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对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研发与技术人员流动等方式提高聚集圈内创新主体的整体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14]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专业科研团队提供创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依照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工作。高校或研发机构,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与管理技术;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优秀研发人才和团队可以进入或组建企业,形成一种稳定化、长期化、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2)联合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企业和大学双方应当开展广泛的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进行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如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15]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将自己培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3.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依托大学的丰富信息资源。高校不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在资源结构方面也是按照学科分类来构建的,能够为高校科研及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此外,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学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都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技术本土移植,快速实现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创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大学与科研机构可以将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直接带入园区进行研究开发,将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园内企业直接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移植,使大学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6]同时,研究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当中,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较高程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图3)。
基于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体系内的各主体、各环节、各层面间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协同创新体制。
五、基于大学科技园功能的中小企业协同系统特征
1.自组织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建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间创新资源互补,共同形成技术创新合力。这种协同作用具有自发性,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组成了相互交织的动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联系和磨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网络,自动由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7]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产学研链条拉长;企业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得到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和企业实力的跨越性飞跃;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进而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开放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在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整个系统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信息与技术交流。第一,参与主体之间由于长期形成的非线性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共享,不受地域或者行政边界的限制。[18]第二,大学科技园位于知识的核心焦点,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刷新。第三,大学科技园位于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区,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协同发展,整体进步
大学科技园将中小企聚集在同一地理区域,能够大大降低创新信息流通、产品运输等成本,企业间自发建立起彼此关联的产业链和知识链,形成产业集群。各创新主体之间各种非线性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主体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19]在大学科技园的统筹推进之下,整个园区较单个企业更加容易获得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形成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效率不断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科技园各个主体共同进步。
六、小结
大学科技园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对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着巨大的推进与促动作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大学科技园这一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创新人才爆炸式发展与企业迅速成长。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高校、大学科技园共同发展壮大,带动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进一步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2]苏景军,梁涛,胡保民.合作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08,(5).
[3]DeBresson C,Amesse 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4]刘中文,姜小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0,(3).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
[6]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7]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2011.
[8]黄金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空间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
[9]何晋秋,章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
[10]吴保根.大学科技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1]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2]朱胜军,何沙.大学科技园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新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3]赵华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3).
[14]叶陆艳.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3).
[15]卢巧玲.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17]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篇7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1.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三、如何打造学习共同体
从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看,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注重教学规范的组织,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实践智慧培养为核心的激发教师潜能和机智的组织。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打造教师合作共同体,建立教学研修制度,以制度保证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1.确立外语教师教研组,开展教学研修制度,以制度促进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1)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打造外语教学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注重个人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与教研组的同伴互相提高教学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实效性。要求教师积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典型个案,定期开展组内讨论。注重外语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发挥教研组共同体的作用。
(3)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围绕主题,定期上课题研讨课,开展“说授评思”系列活动,即除了常态的上课、评课、反思环节,我们还增加了课前说课环节,由主讲教师阐述自己的课前预设以及设计理念,以便于教师听课时的把握和听课时的侧重。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共同体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教育成长。
2.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以培养促进共同体的成长
尽管进行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探索以来,我们取得了以上的经验,但也从中发现了仍然存在并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一,如何为更多的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搭建一个立体开放可行的生态环境,促进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第二,如何为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性支持和服务?
第三,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教育技术培训来实现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并提供一种新的环境和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和高效的培训模式?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将教师看作是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专业共同体成员。
在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非常好的研修传统。从传统上来讲,教师们开展的研修活动都是在面对面环境中完成的。在这种研修模式下,虽然有直接性的优点,但也有活动间断性、空间局限性、交流共享不充分的问题,离形成学习共同体也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自我生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虽然是非正式的,但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还缺乏一种将教师研修机制与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有效方略。
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常常是非正式的、以论坛作为最常用的通信平台,借助网络论坛,这些自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信息、讨论问题。而对于区域性的研修管理机构来说,也正在关注利用网络平台支持教师研修,比如浙江诸暨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上海徐汇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广东深圳、顺德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这些平台或者针对某一个学科,或者针对某一个学校,采用新闻组、BBS、博客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与交流、资源共建共享、资源检索、针对教学问题的讨论和互助、反思教学等活动。区域性的研修机制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优势,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久的生命力,虚拟研修平台则为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从现状来看,虽然对于学习共同体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也有了一些探索性实践,但是如何以满足需要的网络研修平台支持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白磊.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3.缪梅青.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体验专业成长[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年01期.
4.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5.刘芳,刘兴富.学习型学校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与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12期.
6.王守玉,刘志新.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8期.
7.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
8.周成海,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2007,(1).
9.杨兰娟,袁敏.从学习共同体的新视角看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J].基础教育,2006,(11).
10.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4-215.
篇8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评价 体育评价方法
1.前言
近年来中国体育体制发生了很多变革,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必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发展观将会由以奥运为核心向以人为本为核心转变;目标将由竞技强国向体育大国转变;发展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面简称纲要)精神,强调“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与中国体育体制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中国要成为体育大国,就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而学校体育又是群众体育的基础,体育课程评价则是保证学校体育开展质量的重点。
2.新纲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体育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指标等健康水平的测定,并纳入量化的考核,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学的实践考试应突出“重健身、淡竞技、重参与、淡应试”的原则,而在理论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抽题与自选相结合的成绩评定。
2.1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要注重全面化、社会性
新世纪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应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或社会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达标考试或健康测验,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将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2.2体育课考试形式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
第一,严格考勤制度,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重。出勤率高,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则有望得到高分。第二,进行个人身体素质的纵向比较。此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根据课程安排教师每学期应设定2―3个小测验项目随教随考,有技评有量化,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考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发展长处。第四,同一项目,只要学生愿意,允许多次考试。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力争上游,多参加锻炼,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第五,理论课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或作业形式与口试,抽题与自选相结合,其内容应多增加应用的内容。如:体育历史、体育事实、技术分析、赛事分析、锻炼方法、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体育项目的欣赏和学习体会等。第六,多增加合作性考试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要注重人性化、客观性
首先,评价要体现人性化,淡化一般标准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元化转变,突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其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体育考试评价发展的一大特征。定量评价的缺点是不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学的人文和社会目标的达成情况,定性评价的不足则是不能科学客观反映教学状况。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相互弥补才符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体育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即关注过程,侧重发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发挥特长,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应旨在提高体育教学中参与和情感乐趣的体验、能力的培养,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现状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体制已进行3年的实践,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学校体育教学已采取学生网上选项目、选老师,教学分级化等办法,努力适应新《纲要》对新时期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选课到教课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3.1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以课后在教学日记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是通过回忆来发现问题与不足的。学生评价是由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对象。根据调查数据(见表2),运用检验发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教学质量、课堂气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3.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新《纲要》反映的是新的教育理念,那么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首先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通过调查(见表3)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是与新《纲要》反映的理念存在差距;而学生作为新《纲要》的被实施对象,仍然还未从以往只注重成绩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认识还不够,当然这同时也与从中学到大学之间体育教学衔接不充分有一些关系。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院一直以来过多地运用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惯性,也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模式。过程性评价相对来说实施起来要比终结性评价复杂一些,然而却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和定位。
4.对策与建议
4.1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由单一型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评价的内容自然也确定了。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教师既要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又要侧重情感、意欲和态度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在评价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四大原则。教师要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思想,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择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彻底根除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弊病。教师既要评价效果,又要评价过程;既要评老师的教,还要评学生的学。
4.2评价标准由统一标准评价转向动态标准评价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还表现在身心成长、体育发展的素养上。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不同的运动项目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些差异造成了综合能力的差异,也形成了自我意识、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区别。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目的是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或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平的待遇,而没有受到情感的创伤。教师建立这种思想后,就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或建立后进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
4.3评价目的由鉴别和选拔学生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评价一直沿用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即所有学生使用统一考模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起点因素,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总是得低分。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体现竞争,但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静态性和单一性,其最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可以说,这种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难以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结束时的鉴别和选拔手段,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评价应立足于发展这一根本。
4.4评价比例由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转向加重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教师给他们作出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点由过分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笔者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把体育课评价分成4种指标,即学习过程占40分(努力和提高幅度各占20分):很努力18―20分、较努力12―17分、不努力12分以下;提高幅度较大18―20分、一般12―17分、幅度小12分以下。考勤10分:缺课1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各扣1分。体育理论知识10分。运动项目40分。缺课占总学时13,以及旷课3次以上(含3次)的,不计体育成绩。其目的是通过关注体育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过程评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在课堂上要不断地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练习、前后学习的情况,对这些认真做好记录,进而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王景文.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3.
[5]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施良方.课程理论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篇10
关键词 尿道 前列腺 电切 探讨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50岁以上的男性约有一半会出现临床症状。会伴随尿频尿急、尿流细弱、尿不尽等排尿障碍。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这个难题,本课题研究着眼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年龄54~89岁,平均63.5±2.12岁。其中合并膀胱结石18例,出现≥1次尿潴留41例,有肉眼血尿4例,年龄75~89岁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6例。全部患者均经过B超检测,得出结果:重量平均值42.36±22.19g。其中前列腺Ⅰ度增生11例,Ⅱ度增生60例,Ⅲ度增生29例。
方法: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多为年龄较大之人,术前须对患者进行多角度检查,评估其健康状况及能否耐受手术,伴有心肺功能障碍或糖尿病患者,先给予对症处理后再行手术治疗[2]。全部患者均进行电切前列腺治疗,进行自身术前和术后对照比较,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具体手术方法如下:首先进行硬膜外麻醉,并采用膀胱截石位。采用目前先进的奥林巴26Fr电切镜,选好电凝功率和电切功率,选取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有膀胱结石者先处理结石,首先电切5点或7点,切至精阜接近前列腺包膜,切出标志沟,然后沿着标志沟切除前列腺两侧叶和中叶,最终细心切除残除前列腺组织、修复前列腺尖部与膀胱颈[3]。其次,在术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失血情况,如有问题,及时给予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统计学处理:将记录好的Qmax、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录入数据库,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
结 果
本次课题所有病例手术时间40~85分钟,平均49.56±10.28分钟,术中出血量48~170ml,平均76.5±9.8ml,均达到标准。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电切综合征,全部患者经过0.5~2年的追踪回访,发现手术前后患者的Qmax、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主要伴有排尿障碍等不适症状,近年来给予药物、物理治疗外,还采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4]。本课题研究即是探讨其具体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手术前后患者的Qmax、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手术后患者Qmax显著增加,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发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一种解决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很好途径,并且具有身体伤害小、安全系数高、患者身体恢复快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继续研究和应用推广,造福广大患者朋友。
参考文献
1 房玉和,王金海,李百明,贾玉东,赵凯,等.经尿道电切镜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近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期刊,2009,49(36):91-92.
2 利宏泰,张东文,王磊,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1,8(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