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3: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师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学生到教师——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想想去年的这段日子,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着,矛盾着,斗争着……
2002年的6月份,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由那有"寒装素裹"之称的北国来到了秀美的江南水乡;从那一刻起,我真正领略到了江南风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谁不忆江南?"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风景,而是这里的人!!!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团结进取,他们的精明强干,他们的年轻有为……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我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上了工作岗位,来到了这美丽的万红小学,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又一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独有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精明强干,年轻有为,让我有了一股向上的冲劲!
在这里,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但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还结识了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教育!
在这个上下一心,团结向上,共同进取的集体里,学校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迅速成长起来,制定了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各教研组组织了"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有经验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子.听过一节节的师傅示范课以及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收益匪浅:他们的课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民主",什么叫"合作",什么叫"个性",什么叫"创新"……是啊,作为教师,把课上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那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正是因为有了师傅的带领,有了优秀教师的示范,才让我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它们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的确,在这里,不但我的头脑充实了许多,而且我的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净化:老师们的那种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精神更为让我感动!我们都知道,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成为偶像,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象英雄一样树碑立传,流芳千古;我们更知道,教师不是明星,不能象明星一样妇孺皆知……相比之下,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琐碎!但是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每天晚上4:30是老师的下班时间,但是当那下班的零声敲响时,却无一人准时走出办公室,好象那就是正常的下课零声一样,老师们皆扶在案上,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批作业的批作业,辅导学生的辅导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加班到9点,10点!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敬业呢?那就是教师对事业的这份执着的追求!是啊!青年就该有青年的干劲!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要有所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直相信初中的班主任对我的寄语:"勤奋,进取,不断地追求,总有成功的一天!"
篇2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篇3
(一)教师要明确自身职业目标
教师的职业既常鳞凡介又怀瑾握瑜,在辛勤付出中又能感到欣慰。教师要把自身职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精心打造,既要在明确事业时实现个人志向同教育需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一致关系,又要解决好职业定向与个人技能的关系,要不断磨炼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的习惯,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我国教育事业的传统美德,兢兢业业,在探索中获得成就。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职业责任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是对自身职业责任在思想上统一,积极主动将其升华为必须认真履行的道德义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关心爱护学生,要把对学生的培养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责任,坚持对学生与家长负责,坚持为社会教育事业服务的原则。
(三)教师严守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规定,是保证教育事业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教师要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做遵纪守法的标杆。要强化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意识,正确把握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的态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明白学院的事无小事,注重细节,恪尽职守。教师要自觉做到廉洁从教,主动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教育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坚决抵制以教育事业为自身谋利,为他人谋私,有损于教育系统的不正之风。
(四)教师要有优质的职业风范
教师的职业风范反映了教师在教育事业工作中的信念和立场,主观意义反映了一种潜在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良好的模范作用。教师职业的特点表现在具有追求真理的执着,具有善于挖掘、勤于研究的学术作风,勇于创新思路,向困难发起无数次的挑战。教师要积极在教育中弘扬传统美德,保持共同合作的团结工作作风,以集体的力量拓展教育事业,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五)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业务水平
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更新体现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是教师体现职业价值,实现事业理想的基础。拥有高尚的职业师德,是学院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娴熟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技能,还必须要有洁身自好的良好师德师风。
二、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力较差
对于执行力,已经毋庸多言;对于提高执行力的着眼点,因为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关切。这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在“提高执行力”本身寻找执行问题。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达成“提高执行力”这个目标,而不至于又陷入“提高执行力”执行不力的尴尬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自我反思,使之认识到执行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自身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之中,力争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他教师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才能找到执行各环节的详细情况与计划结果之间的距离,并深层次的对各环节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指导,逐渐从思维深处习惯并认同科室的执行方法、执行观念,坚决杜绝不作为,以一种严格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机制,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注重承诺、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达到提高执行力的目的。
(二)惰性
很多事情不被逼着,是不会去做的,有些事情就算是被逼着也不会去积极地完成。要克服这种惰性,就要从思想上彻底的转变。
(三)责任心
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做工作自然会细心、耐心,自然会竭尽全力稳中求优,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严格落实,执行就会无缝连接,那还有什么事执行不下去呢?要了解本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三、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教师新形象
积极学习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并参与学院、部门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作风踏实,敢于坚持原则,求精务实,开拓进取,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力求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篇4
创先争优是党领导下的政策,结合党的政策去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更可以加强初中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能力,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可以将创先争优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篇5
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满足验资业务需求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逃避验资业务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验资质量,合理规避验资风险。
事项1:自然人甲、乙、丙、丁共同出资组建A有限责任公司,合同规定甲、乙、丙、丁分别出资人民币25,000元,各占注册资本的25%。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验程序,即向银行函证,核对函证、银行对账单和进账单是否一致,检查进账单真伪和要素是否完备,并审验了注明投资款10万元的进账单。
分析:注册会计师对该事项的审验符合《独立审计实务公告1号一验资》及其规范指南的要求,但为了避免:(1)各个自然人之间代为出资而引起的权责纠纷。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进账单上显示的是各出资者缴款的汇总金额,不能反映各个投资人实际出资情况,如果某个出资人如丙方没有资金,私下协议由其他出资人代为垫付,这在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证据中没有办法得知,并且在各个出资人拟设立公司的良好关系下,他们也不会把实情告诉注册会计师。但一旦出资人之间出现矛盾,其权责无法私下调和需要司法介入时,代为出资方可能会控告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不实,因为实际情况是丙方没有出资;(2)出资人用借款出资,取得验资报告拿到营业执照后,立即抽逃资本还债。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l)证明各个自然人经济状况的资料;(2)由各个出资人、被审验单位签名盖章的出资人货币出资清单。如果某一出资人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货币出资,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出具验资报告;如果存在代为出资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应取得由出资方、代为出资方共同签名的委托受托代为出资协议,并关注出资方和代为出资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代为出资款的偿付条款的规定。
篇6
论文摘要: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前人多认为来自于对鲍、谢的学习,自然山川的陶冶和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文章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认为李白是在考虑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歌的传播对象后而创作的,因而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目的是为了制造特定声誉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皇帝的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建功立业。
一前人对李白诗歌风格形成原因的认识
李白在世时已名闻宇宙,以匹夫而动九重,诗名之盛远非时人可比,“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论及李白诗歌风格,千载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将其风格概括为一个“奇”字;元镇说李白的风格是“壮浪纵志,摆去拘束”,沧浪诗话》贝组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将其归于飘逸一类;王世贞《艺苑厄言》卷四云:“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现在一般文学史和研究者多以“飘逸”总括之。至今一些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仍然采用“飘逸”之说概括李白的诗风。
其实,李白的风格有其多样性。朱熹说曾说“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如“抒发性灵,寄托规讽”的五十九首古风就不都是“飘逸”的,恐怕是以古朴厚实为主。这一点不但从前人“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的评论见出消息,而且从“自以迄太白,皆一线相承”的赞誉亦能悟出道理。又如李白140多首乐府诗,有人跟老杜对照,认为“工部缓,供奉深”,像《梁甫吟》、《行路难》、《将进酒》等名篇,多以哀怨骚人的笔触极尽感士不遇之苦,实在看不出“飘逸”来。及至律诗、绝句,李白写得各具特色,要以“飘逸”概夕.寒难特合。
对于李白诗歌风格的成因,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杜甫就说“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认为是学习庚信、鲍照的结果;《河岳英灵集》评李诗云:“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将诗歌风格归结为人格的反映;同是李白朋友的另一位诗人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对李诗的风格和形成原因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和描述,诗云:“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余爱此两句。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一作“波动巨鳌没,”),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任华以“奔逸”和“既俊且逸”来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并从人格与风格的紧密联系来加以说明,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受山川自然之气长期陶冶的结果,宋人孙觑在《送删定侄归南安序》中也说:“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劳,一山之阻,神林鬼家,姐魅之穴,猿杭所家,鱼龙所宫,往往游焉。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
元和十二年,范传正为李白新墓作碑铭,对李白的性情抱负、人格气度以及诗歌风格作了详尽的描述分析,范《碑》云:“(白)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将李诗风格的阐释建立在分析诗人性情抱负和人格气度的基础上,却又打上“宿命论”的烙印。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说得更干脆:“先生得天地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之人耶!……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聚,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完全将李白诗歌风格成因神秘化了。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人对李白的再认识,如《文献通考》引宋祁语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徐积(李太白杂言》云:“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这种神秘化的倾向必然导致对李诗风格的现实基础的忽视,陷于不可知论的泥潭。
星宿论固然不可信,将诗风归于山川自然之气长期陶冶的结果亦似是而非,而完全归于诗人个性的反映,虽能解释部分诗歌,却无助于对李白诗风的整体认识。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分析比之对其他唐人诗风的分析要更困难一些,这首先是因为李白的诗歌不依常理,不守常规,率性而作,“但贵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严羽在仔细研究过李白诗集后发出感叹:“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其次在于李白创作动机的多样化,一方面“我欲攀龙见明主”,“为君谈笑净胡沙”,幻想功成业就图阁渔隐,另一方面却是“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低声下气以求馈赠。近乎完美的仕进理想和近乎绝望的仕途现实,使诗人的创作动机更加复杂化。第三就是李白为了使自己“以匹夫而动九重”,已认识到了传播的社会力量。《独异记》载:子昂初人京,不为人知。有贾胡琴者,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以千婚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毅,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时武枚宜为建安王,辟为书记。假如这件事可信的话,小陈子昂4O多岁又是同乡的李白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初出川时,李白以诗投渴名流,“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喜爱题壁的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崔颇的题诗后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颇题诗在上头”,说明李白已经有了很强的传播意识:宁愿罢笔也不甘居人后。“滴仙”之名是贺知章在李白初人长安时当面奉送的,他竟终生以此自称:“青莲居士滴仙人”,“大隐金门是滴仙”,更以早年与司马承祯相交往时说的客套话“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相佐证,这个他在世时叫得很响,死后无人敢膺的绰号,虽缘于关诗人贺知章所赠,但更重要的是看重它的传播效果。可见李白也是自觉地重视民间这种口头传播的力量的,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恰当地考虑到了传播的因素,因而对其诗风也产生了影响。如果我们对李白的诗歌作些分析,会发现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传播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传唱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唐诗的传播方式粗略分为语言传播方式和文字传播方式两大类。这两类可以称作是诗歌的传统传播方式。在文字出现以前,口耳相传是诗歌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台湾朱传誉先生曾论道:“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方式之一,韵文则是为了便于口传的最早的传播技术”。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九十《新乐府辞》序中说:“有因歌而造声者,若清商,吴声诸曲,始皆徒歌,既而披之管弦是也。有有声有辞者,若郊庙,相和,饶歌,横吹等曲是也。”这说明文人创作乐府诗时就已考虑到了传唱(传播)的对象和特点。到了唐朝,能否人乐歌唱更是造就诗歌流传的标志性手段。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诗歌被伶工配曲演唱的情况,而诗歌也就凭借乐曲广为流传。所以胡震亨干脆说“古人诗即是乐”。在这里,诗歌的传唱对象有两种,一是民间和社会底层,一是宫廷和上层社会,李白所创作的针对不同对象而传唱的诗歌正好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者如《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这是李初次出川时买舟东下的作品,一般认为是他学习古今乐府民歌的产物,而使诗风为之一变。刘禹锡《竹枝词》序称巴渝民歌“其卒章激舒如吴声,虽枪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说明巴渝一带的民歌风格是以“淇澳艳音”为主,而巴渝一带的民歌传唱者和传唱对象都是“下里巴人”,正是这一阶层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要求决定了这类民歌的内容和风格。杜甫写过“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能够使人“饱闻”,可见其数量不在少数,说明有不少的文人创作的诗歌进人了民间传唱领域。李白学习古乐府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注意到了民歌的传播对象,决定了该类型诗的风格特点:语言直率,真情毕露,喜用夸张,极少用典,诗思宛转,性情泼辣,这些都是因诗歌的传播对象而决定的。胡震亨《李诗通》卷四说:“太白往来襄汉金陵,悉其人情土俗,因采而演之为长什。一从长干下巴峡,一从江夏下扬州,以近乎行贾者之程,而言其家人失身误嫁之恨、盼归望远之伤。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李白是个极爱用典的诗人,有时竟达到句句用典的程度,但在这些诗中极少用典,无不用极为朴素平易的语言来表达一种单纯、真挚的感情或一种莫可捉摸的情趣,这首诗朴素明快,清新自然,全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闪烁出晶莹耀眼的民间文学的光芒。它的风格不是豪放飘逸,而是朴素自然。它的感情基调也不是优郁和愤怒,而是诚挚天真。故朱谏《李诗辨疑》批评说:“辞气粗鄙,皆鄙人之语”,而认为“俱非李作”。他没有看到李白有时为了传播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同类型的还有《长干行》、《乌栖曲》、《越女词》、《长相思》、《杨叛儿》等。
后者如《清平调三章》。任半塘云:“《清平调》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有声无辞,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可见《清平调》应写什么内容、什么风格并没有规定。其时唐玄宗正“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为?”因而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李白填之。李白的《清平调》正是考虑了特殊的传播环境,特定的传播对象,加上特定的描写内容,从而形成了该诗的风格特点,叶燮认为“平平宫艳体耳”,此论虽偏激,然该诗写得艳丽旖旎,艳而不俗,风神韵清,实是承宫艳体而来,由于李白强烈的出名欲望和出众的才华,使该诗“运笔空灵跳脱”。明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评云:“三诗俱戛金石,此篇尤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说的就是该诗艳而能清,乐而不。现存《宫中和乐词》八首、《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清听新莺百琳歌》、《春日行》、《阳春歌》等,内容虽无可取,从形式上看都是属对工切的五律,风格上承宫艳体,词丽句清,气象氰氛,少于用典,不涉粗犷,可见李白的“狂介”气质和“瓢逸”诗风都没有得到反映,而是因为传播要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诗风。
三题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题赠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通讯方式,通常是向特定的读者寄赠诗歌,或言志咏怀,吐诉衷情;或写物记事,传递信息;或含怨托讽,寻求帮助。这是种最基本的传播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形式,正如威尔伯·施拉姆等言:“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因此,“要了解人类的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关系的”。李白题赠诗的对象有两种类型:身处魏阂的官吏和寄身湖海的布衣。前者包括藩王、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判官、都史、司户、司士、参军、明府、少府、赞府、录事、主簿等。在赠给太守、长史一级的地方大员中,经常称赞对方是招贤纳士的战国某公子,而以寄食门下的某客自居,如《赠宣城赵太守悦》、《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博平郑太守见访赠别》、《江上赠窦太史》等;甚至在区区县承面前也唱出“长铁当来乎”,如《于五松山赠常赞府》;在赠给县宰一级的父母官的诗中,也是经常恭维对方的政绩,如《赠清漳明府侄幸》、《赠范金乡》、《赠从孙义兴宰铭》、《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或投其所好,把对方比作当彭泽令的陶潜,如《赠临明县令皓弟》、《赠崔秋浦》、《戏赠郑漂阳》、《赠间邱宿松》、《别中都明府兄》等。李白写作此类诗的目的或求干渴,或求依托,或求布施,诗风奇峭,语势峻急,格局宏大,惯用事典,色彩明丽。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云:“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全诗格局宏大,气势雄深,开放得体,精严浑成,为此类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后者主要是寄赠亲人、诗友、隐朋、居士、同僚,他们和李白一样或奔走仕途,辗转呼嚎;或隐居山林,希冀仕进,或寄身幕府,干渴求生。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金陵酒肆留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哭宜城善酿纪史》、《宿五松山下荀姐家》、《下终南山过解斯山人宿置酒》,这类诗的寄赠对象因大多是仕途失意或身为布衣,李白和他们的交往也就缺少了功利心理,不必披上“仙风道骨”的鹤堆,诗中感情真挚,诗也写得深情绵邀,情致悠长,色彩明快清丽,行文平易浅切,俊快流畅,不事用典,归于婉约一路。李白最爱使用的风、月、心等意象大都出现在这一类诗歌中。
即使有时李白诗歌所题咏的意象相同,但由于题赠对象不同,也会导致诗歌风格的差异。《上李琶》是早年干渴李琶之诗,写得极度狂妄自负,可谓俊逸潇洒;而临终诗《临路歌》虽气局宏大,但气挚跌宕,两诗虽都以大鹏自比,然词气有飞扬跋雇与黯然神伤之别,就是因为前者是写给李琶看的,后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南陵别儿童人京》和《寄东鲁二稚子》都是写给儿女辈看的。前者写其奉诏人京时的狂喜心情,诗歌写得悠肆,痛快淋漓,喜怒哀乐跃然纸上。而八年后写的却是沉挚顿挫,一唱三叹,关键原因就在于读者对象不同了,虽同是寄语儿女,但前者的真正读者是弃自己而去的妻子刘氏,而后者的读者却肯定是儿女自己了。同是闻笛,《春夜洛城闻笛》“风调清华,作法工致”,感情直露无遗,因其在少年时,涉世未深,又当青年,更重要的是此时只有自己一人,可以无所顾虑地吐露心声;而《与史郎中饮黄鹤楼上吹笛》则写得隐晦,“思清填密,齐梁余风犹在”,因为此时是两人闻笛。《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的对象是东鲁诸公,所以他在诗中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誓言,而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向一个县尉乞怜而求推荐拨摧。如果说这还是青年时的僧懂无知,晚年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表现出少有的舒畅心情,其原因是在“卷身编篷下,冥机四十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因而在永王幕府写了不少风格明快的短诗,《永王东巡歌》中极尽称颂之词,组诗节奏明快,慷慨激昂,如风行水上。永王势败后,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却说自己是“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滴夜郎天。”全不念永王对他的“三顾之恩”了,对韦良宰吹捧得几近肉麻,“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他“识度甚浅‑,明朱谏《李诗选注》论曰:“白虽有文章而疏于义理之学,故于利害之际,处之不当,以致自累也。孰谓白果有助于永王哉?大概说的就是这类诗歌吧。
四题壁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如果说口头传播是声情并茂的、动态的传播方式,那么题壁是便于观览的、静态的传播行为。题壁主要是指题写于公共场所的释亭、释馆、庙宇、寺观、山崖、酒楼、饭肆,它以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媒体,其传播对象是不特定的,而辐射范围在当时来说又是最为广泛的。台湾学者罗宗涛先生认为唐人题壁诗“在于它是公开发表,便于传播。所以题壁诗少用典故,倾向于明白易晓”,题壁诗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想藉题壁达到传播的目的”。这也说明,唐诗的题写行为,主要属于大众传播方式,也是一种较为广泛、较为直接的方式。最早所见的题壁诗大概是陶弘景的《题所居壁》。唐代题壁诗蔚为大观,刘洪生编《唐代题壁诗》,收诗人324位的诗作841首,其中录李白题壁诗十首,在唐人中不算多的,但远非其全貌,如《金陵白下亭留别》、《自巴东舟行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人彭兹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醉题王汉阳厅》、《题随州紫阳先生壁》、《题江夏修静寺》、《题许宣平庵壁》,该书均未录。该类诗大多写其慕仙学道、羡隐求友的志趣,诗歌意境空檬清旷,想象瑰奇,可谓“飘逸”之风的典型反映。唐代南北一统,交通发达,文士漫游成风,题壁传播媒介多处于人员往来较为频繁的名胜古迹区,便利于受众观览传播。李白从小就想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仙风道骨式的人物,“长庚人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余昔于江陵,见吴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以求“终南捷径”而人仕途,题壁求誉,制造舆论,当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干谒诗发展到最后是行卷风气的盛行和诗人结集留存。在编选过程中,对其所传播的“信息”进行了必要的抉择和抽取,只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转化为传播信息。杜牧在嘱托外甥裴延翰为自己编集的第二年,便“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幸因裴延翰久有藏蓄,“比校焚外,十多七八”就是明证。与李白大致同时的魏预,与李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李白“因尽出其文,命颖为集”。“上元(761)末,颖于绛偶然得之,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怀旧,援笔成序。”可见李白也是作过编纂努力的。这一过程只影响到诗人对自己诗风的取舍和作品流传,对创作影响不大,故不做论述。
篇7
关键词:楚人;楚玉;凤;龙
1. 楚人审美情趣崇凤的构建
楚人把凤鸟视为自己祖先祝融的化身,据《白虎通・五行篇》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在楚人眼里,凤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形象出现。对于凤的象征意义,楚人显得独具慧心。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便自称是“不鸣则已,鸣将惊人”的凤鸟;屈原也常以凤自喻:“凤凰在・兮,鸡鹜翔舞”;宋玉曰:“众鸟皆有所登栖兮,风独遑遑而无所集。”这都说明了凤的天赋异禀、卓尔不群,因此自然受到巫风浸的楚人的膜拜。他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不灭,可以升天或入地府,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早有“跨凤上天”的故事,《荀子・解惑篇》有说:“有凤有凰,乐于帝心。”看来凤便是这灵物了。本来就因为原始氏族的祖先崇拜就尊凤的楚人将凤赋予了“巫觋”的神通,它不仅是楚人心目中的神灵,更是巫术仪式中的一个工具和组成部分,具有非比寻常的神巫力量。凤凰身上“五色备举”,美丽之极。而这五色又是德、义、礼、智、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凰的美是外美与内美的统一,是至德、至慧、至情的统一性,是祥和、幸福、恩爱的像征。
同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狰狞恐怖的龙相比,楚人崇拜的凤则显得雄姿英发、气度非凡。凤,是楚人审美情感的载体,有着瑰丽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而成为体现楚人民族精神的象征。凤那种叱咤风云的浩气和异彩纷呈的风采,正是楚文化精神的绝妙体现。凤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自身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衍进与升华;而强烈的人的主体精神的注入,则进一步促成了凤文化在其起源、衍变和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千百年来,它与龙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并行不悖,辉映千古,展示出了华夏子孙崛起于神州之上、奋飞于九天之外的壮美情怀和雄心壮志,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楚人从尊凤到尊龙的创新文化
综观西周前的历史文化,许多地区都不乏有凤鸟的身影。传说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一只凤鸟,而秦人的祖先大业则是“玄鸣陨卵”,其母吞之所生。大业的后代,相传也多是鸟身人言的神灵。玉凤的出现,虽然从出土文物上看,上可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尾玉鸟。其实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象牙雕刻“双凤朝阳图”和骨雕“双凤负日图”上,就有了它的身影。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尾玉鸟是枕于墓主头部。由此可见玉鸟具有特殊高贵的社会特定属性。一些专家结合红山C玉龙的文化现象,认为大尾玉鸟就是凤的原型,并且进一步推测这就是龙凤文化之肇始。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龙凤纹玉柄形饰上,凤鸟纹作侧身立姿,与卷鼻“臣”字形龙目呈上下相背之状,虽然龙盘曲在凤鸟的下方,实则是一龙一凤侧身纹饰的首尾呼应结构。由此不难看出与商周时期的龙在上凤在下纹饰发生了过渡变化的关系。
然而到了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凤合体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上下的结构形式,而是承接西周后期双身咬尾龙的左右头尾相顾结构,是一种具有地位平等的寓意结构。这种上下结构向左右平等结构的变化过程,表现的不再是神权意识。而是强调合雕象生玉器中龙凤都是地位平等的主体纹饰。究其主要原因,是春秋晚期周室的衰落,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各诸候的僭越活动激烈所致。过去代表上下君臣尊卑关系的象生合雕玉器,被龙纹虎佩、龙凤纹佩等主体纹样合雕所取代。这种左右平等结构的龙凤玉纹饰在时间上,正好和“周伐楚,楚东迁”的时期较为吻合,周昭王攻楚败亡,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许多“姻亲之国”纷纷争雄称霸。《左传・昭公十二年》“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这种建立在与周室“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基础上的主从关系,反映在当时依然将玉器视为礼器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王权结构中,既强调了统治者的王权意识,也提高了众姻亲国原鸟族部落氏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为后来春秋争霸提供了分权争雄的政治土壤。
楚国的凤鸟精神常常艺术性的表现为,几条龙拱卫盘绕于凤的身上,或者一只凤鸟大步前行,追逐着一龙,而龙却已示弱,并作反身躲避的态势。也就是这段时间开始后,如信阳长台关M1出土玉器和平粮M16出土玉器,以及长丰杨公M2和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楚国王室贵族用玉,都较异姓贵族和封君贵族们所使用的佩饰好。不仅质地高,而且体形大,琢工精细,厚薄均匀,光洁无瑕,形制规整。龙与凤的形象则更多为组合式,可谓千姿百态,表现出龙、凤的多情多意,一改春秋楚玉中龙多凤少的现象。从这些出土楚人佩玉的服饰文化中,如从玉佩的种类和结构上分析,能清晰地判明墓主身份的不同。这正符合战国时期楚人的“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下有贵贱”的古礼制度特征。
3. 龙纹玉器对楚人精神的彰显
至于楚人何时又以龙为图腾,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凤为图腾的强大楚国经常对黄河流域进行侵扰,最终,黄龙奋起反击,伴随着楚王国的灭亡和复辟失败,黄龙终于征服了桀骜不逊的凤凰,从此凤跪在黄龙的脚下。另一种说法是:远古时代的吴越和中原一带多属龙为图腾的氏族。由东夷一支氏族北迁中原又南下到荆山,继而扩展到江汉湖湘一带,与此地本属古炎帝部落,重鸟崇凤的诸多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以凤为图腾的楚族,并在此建都立国。以后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融合南方诸氏族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融进了龙图腾新的意蕴,新的风采。他们崇拜凤也尊重龙,于是形成“龙凤呈祥”的图腾崇拜。
楚国的物质文化离不开龙的艺术造型与纹饰,在玉器中表现尤为突出。北方黄帝神圣,南方炎帝狂怪;楚国属于类帝系统,突出的表现是龙威武。比如,建国初期,在长沙一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帛画,画面为一贵妇人双手祷龙与凤;龙在攀升,凤在飞翔,龙尤为受尊崇。龙转败为胜,凤由胜转败,发生在楚汉相交之际。因此,这种变迁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此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形象少而精,除了招魂和升天目的所必需的外,没有任何可有可无的形象;其二,招魂和升天的主要媒介物由凤变为龙,包含着楚人由崇凤向崇龙转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蟠绕龙纹里龙身相互缠绕,形成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图案,正象征着楚人对升天的幻想以及对神兽的崇拜。楚人想通过龙升天成仙的愿望思想里面蕴含着楚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体现着楚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对龙纹的崇尚,也透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意识,表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兴起。思想意识变化影响并推动了艺术思想的流变,使得早期纹样中所透露出来的神权的狰狞,凝重,神秘渐渐消失,转为一种精巧,富丽充满了人性化的装饰风格。“龙”是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民族部落,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成的。闻一多先生认为:龙的基调是蛇。它可能是以蛇为图腾的大部族后来逐步兼并了众多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小部落,在融合了其它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蛇便添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鸟的翼,鱼的鳞和须等等,进而合成“龙”的形象。《说文》日:“南蛮蛇种”。按此说及闻一多先生的考证,说明楚人就是信奉龙图腾的。
楚文化中所保留的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巫术活动,为楚艺术图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扩大了楚人的幻想空间,这类图饰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人神杂糅,关怪陆离”的神秘艺术世界。可以说,楚地大量出土的龙凤玉佩,是楚人尊龙崇凤的最好例证,它体现的北南文化的和谐相处,体现的南北地域的互相尊重,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因此,龙与凤同登舞台从而龙飞凤舞,是握手的象征、是和睦的象征、是团结相互尊重的象征,龙凤等于吉祥,在中国人眼里从此寓意着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参考文献
[1]荆州博物馆:《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 文物出版社, 2012年.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1、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现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很多承包商,没有建立出一套完善且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出现的风险经常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临时的处理,使得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效比较低。
1.2 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如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企业及项目部的内部组织结构中,没有将风险管理部门及其职能考虑进去,使得企业中没有履行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职责的专职部门和人员。
1.3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在当今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人们对于风险的存在都表示认知,但是不具备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施工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也不完善,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风险事件。企业经营者与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仅局限于对于工程的进度、质量及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及明确的目标。虽然建筑施工项目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降低或者转移的。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施工企业必须完善项目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存在侥幸心理、风险意识淡薄的施工人员及企业,很大可能发生风险事件。
1.4 缺乏识别风险的基础资料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还存在缺乏识别风险的基础资料的问题,使得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成本较高。建筑施工风险的管理过程中,要识别施工项目风险。因为只有了解了施工项目风险,才能进行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但是由于施工企业没有针对项目而编制的风险管理手册,使得没有参考依据进行施工项目的识别资料,造成了施工项目的风险识别比较困难,其成本也很高。
1.5 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尚未形成
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符合资格条件的经纪人与担保人,才能形成建筑施工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虽然我国的一些银行开展了担保业务,但还没有普及。担保公司之间也没有完善的竞争机制,一些保险公司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操作。目前的建筑施工工程保险形式非常单一,灵活性不足,对于工程建设与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
2、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主要包括四种,风险控制对策,风险转移对策,风险分散对策以及风险自留对策,虽然这四类对策所采用的方法及针对的方向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量减少风险的潜在损失。
2.1 风险控制对策
风险控制是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通过逐渐的控制风险,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甚至于避免发生风险,从而有效的减少风险潜在的损失。
第一,加强回避风险的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作为承包人应该有意识进行风险回避,注重风险,在人、财、物以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投入来提高管理与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安全质量意识,再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使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对降低安全、质量事故等产生的建筑施工工程风险概率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施工工程风险的损失,更应该提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
第二,加强建筑施工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既作为工程项目的法律文件又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依据。其中的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包括由法律服务机构与合同监理部门等实施的外部管理和合同内部管理措施两方面,其中合同内部管理措施包括合同签订、履行以及书面材料管理等。
指导思想方面:在坚持“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签订有利的合同。承包商应该始终坚持转移或减少风险的基本原则,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签订一个平等互利的合同。
人员配备方面:在商签合同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熟知与精通合同的人才参与。承包商所选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对工程技术、法律、经营管理以及造价、财务方面又都一定的了解,这样有益于谈判过程中均衡各方智力,平衡信息对称状态,在增加谈判力量的同时提高认别风险的能力。
对策安排方面:在合同中转移和限制风险对合理分配双方的风险是十分有力的。承包商应该认真研究业主可以免除责任的情况,明确规定业主应该承担的风险责任,谨记随意接受业主的免遭条款。
签订合同与过程实施方面:一定要养成少说多定的工作习惯,绝不轻信任何口头的保证与承诺。
2.2 风险转移对策
工程风险的转移,就是有意识的将风险转给另一方来承担,而另一方要与该工程有相互的经济利益关系,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都属于工程风险转移。通过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的全面推行,施工企业可以将工程风险依法转移,从而有效降低项目的风险损失。
第一,工程保险。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保险,是由施工的承包方或发包方依据约定的保险合同支付给保险公司一定的保险费用,而保险公司依据合同来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所导致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承担赔偿或支付保金。在施工阶段的工程保险包括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保险。
第二,工程担保。建筑施工合同的当事人,依据法定程序来避免建筑施工工程出现交易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以后的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就是工程担保。由于设定的义务不同,可以分为发包方支付担保与承包方履约担保。
2.3 风险分散对策
发包人方面:所谓的分散工程风险是指依据法律合理划分工程,然后将施工难度相近、工程量相当的单位工程发包给各个承包人。这样做可有效的降低承包人的风险,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投资效果。
承包人方面:分散工程风险主要依靠采取分包工程和联合投标等合作类的方式来将风险共同承担下来。尤其是对于那些投资数额大、施工技术复杂、施工周期较长的大风险施工项目,更需要承包者进行适当的合作,来共同承担施工项目的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可以合理的分散。
另外,在建筑施工工程中,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的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调整工程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签订一些补充协议、变更协议等,也可以将风险进行分散。
2.4 风险自留对策
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技术,风险自留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由企业自身承担,对于不能转移或分散的风险,留给风险承担人。因此,风险承担人需要经过充分的评估与测算,来留出足够的风险金。自留的风险金又叫预留金,可以用来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及误差、索赔等情况。
3、结论
如今,我国的建筑施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由于施工项目的工程越来越复杂,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及工伤等事故发生频繁,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因此,工程施工的各个部门都要在履行合同的同时,增强项目风险意识,预先制定出防范风险的计划,将风险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对我国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建筑施工项目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南京延明体育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冯佳, 龙吟华. 工程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念探析[J]. 世界家苑, 2013,(4):78-78.
篇9
【关键词】原作 译作 原作风格 译者风格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随着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表现形式也会随着变换,作品原有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性会被打破。这就对传达原作的风格造成了障碍。因此译者风格在译作中的显现是一种客观必然,但是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能够正确处理它,在尽量淡化它的同时,努力使它融入原作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什么是译者个人风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宋朝词作家李清照的那首名作《声声慢》的首句。对于这十四个叠字,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其中有两个译本最为大家所接受。
译文一: I?look?for?what?I?miss. I know?not?what?it?is.
I?feel?so?sad?and?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二: Search, search, sek, s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sorrow,pain,pain.
这两个英译本都真实地再现了原词冷清、凄凉的氛围,但在结构和措辞上却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客体相同,都是同一首词,只有主体——译者不同,由此可见,翻译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译作风格的不同,促使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译作的产生。同时可知,不仅作者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译者也会在其译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风格。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对象的选择倾向体现了译者的个人风格。一个严谨的译者往往不是信手拈来一本书就译,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图、爱好、风格来精心选择原作的,而他对原作的这种选择倾向恰恰能够反映出他的个人风格。如严复为求社会变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先后翻译了多部西方社会政治著作,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郭沫若作为一名进步的诗人,他总是喜欢选择与时代特征以及自己风格相结合的作品来翻译,如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等,他还喜欢选择具有反抗性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来翻译,如《雪莱诗选》等。
其次,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译者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会直接决定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译者对翻译标准的不同认识会决定他对原作是采用直译、意译,还是二者结合的翻译方法。而翻译方法的不同往往使译文显现出多种多样的文风。傅雷认为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因此,他的译文准确流畅,既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为我国读者所喜爱。
再者,译者遣词造句的特点也表现出他的个人风格。成熟的作家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表现在词语的调遣特征与使用倾向、句子的组合结构与手段、修辞手法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译者作为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者,虽然不能像原作者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但在再现原作时,他也必然要从炼字、遣词、造句几个方面去做,这样他的语言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流露于译作当中,对此他们是想躲也躲不过的。
二、如何正确处理译者风格
译者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呢?对此在翻译界主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刘重德先生为代表,他认为,为传达原作风格,译者必须放弃、抹去自己的风格。另一种观点认为译者风格应该是隐含的。如张今先生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五种风格,认为最理想的译文风格是作者风格+若隐若现的译者风格。第三种观点认为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应该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如许钧先生认为,译者应该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的限度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
翻译的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作。所以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使其个人风格凌驾于原作风格之上。但是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事是不可能的,在译作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留有译者的痕迹。“正如同一首肖邦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会赋予不同的风格一样,同一部名作,不同的翻译家也会译出不同的风格。”所以,对于译者风格我们不应回避、排斥,更不能简单地否认或抹煞,应该使之融入原作者的风格中,与作者风格达到和谐的统一。
此外,译者应该重视个人风格的追求。主观性是一切艺术创造的规律,也是文学翻译艺术的规律,译者风格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在翻译界中,钱歌川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他翻译了多部英、美、日作家的小说,出版了近百种关于翻译和英语学习的书。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译著《娱妻记》,到现在几十个春秋,钱教授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翻译风格,成为我国的翻译名家。而他的这些成就都是和他多年的苦功实践分不开的。
可见,个人翻译风格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与培养是要付出经年累月的艰辛劳动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译者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尊重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
三、译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由于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差异,译者对原作风格的理解与原作风格的客观存在之间的差距,加之原作风格确有一些不可译的因素,原作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伤。所以为了尽量避免和减少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的损失和破坏,力求最大限度地在总体上再现原作风格,我们就必须要对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必须在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前提下,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风格敏锐的感知力。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兼备学者和作家的素养,不但要有一定的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素养,还要有比较准确的文学感觉和相当的中外文学功底。同时,译者还应熟悉源语和目的语所承载的两种文化,因为翻译活动并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是将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转换,这一点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其次,译者必须能够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和原作风格之间的关系。译者应该自觉地用原作约束自己,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淡化其个人风格,使之融入原作者的风格中,仿佛是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同时,也不应回避和排斥其个人风格。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译者可以尽量选择翻译与自己创作风格接近的作品,这样就能变不利为有利,实现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和谐统一。译者必须勤学多练。译者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原有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才情素养和翻译功力,才能在翻译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同时,译者还应经常进行实践练习,以获得宝贵的翻译经验。
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不是透明的,也不可能是透明的,他的个人风格对译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译者风格,我们一方面应该尽量抑制它,淡化它,另一方面也应该服从艺术再创造的规律,承认它,尊重它。虽然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不可能完全对等,但由于翻译是再创作的艺术,译者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力和利用译人语优势,从总体上再现原作的艺术境界,以此缩短两者的距离,使自己的风格无限地接近原作风格,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仪,罗平. 翻译与批评[N].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宗炎. 模糊语言学[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那么如何在采购过程中规避掉这种风险?下面我想从9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1、沟通: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里最大的成本不是机器设备,也不是生产运营的模式,而是人的成本。如何做好人的工作那就是沟通----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企业与客户的沟通等等,我们生活在世上无时无刻的不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沟通这两个字的妙处大家或许比我更了解。所以我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平时的一分钟交流,胜过矛盾时的一小时辩论。
2、加强信誉:
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或个人如果失去了这最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企业无法发展个人亦是如此。当人有一个好的信誉的时候谁都愿意跟你打交道。这里有一个我自身的案例:我刚进公司做采购时遇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我把东西买回来了,财务不结帐,分析了一下这里有可能有着众多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给别人结啊,必竟我跟那些供应商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别人能把东西准时准地的送过来已是很给面子了,那我怎么办?那会我也没钱,于是从朋友啊亲戚啊那借了点钱,给他们付了一部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本身像我这样自已出钱的方式就不合适,真是下下之策,如果你再去付全款那你就真是太傻了;更强调一点是即便必须如此那也得签协议)最终款结了,借的钱也还了;从那之后我每次要货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送过来,因为我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一、我不会骗他们,
二、我所承诺的东西肯定会在那个时间段兑现。换句话说将心比心吧,虽然说现在的社会利益是最大化的,可人心还是肉长的!
3、现金急救(也可称之为紧急采买):
当供应商出现了注如:运输途中的第三方问题、不想交货的问题、产品生产不出来的问题等等,那在那一时间段里我们能做的而且最有效的就是采用现金进行其它渠道的小批量购买,以解燃眉之急;这里面需跟财务购通好。
4、变换合作方式:
把我们从过去的我付钱我就是老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变成合作共赢的方式即同舟共度;好处在于大家都是一个产业链的,一荣均荣,一损均损,所以心才会往一处使。这里也有一个关于家乐福采购自行车的案例:过去家乐福采购自行车均是找大厂家,那会其还并不算财大气粗,所以供应商并不把他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于是其调整了一下采购策略把供方锁定在了二三线的厂商;一名采购员去与其谈判,说:“我们一年购买你一百万辆自行车”厂家一听高兴啊,其接着又说:“每辆一百元”这会厂家再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当时的出厂价就是一百一了,这生意没法做啊,可是采购方却又说了:“我给你们一些建议能让你们每辆挣十块钱,前提是我要的货必须放在第一位置第一时间送达”当达成协议后,家乐福开始对这一家企业进了整改;结果当然大家可想而知道,家乐福即节约了成本,树立了威信,厂商也有每年一千万的进帐,皆大欢喜。
5、交付期提前: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坏的结果,面对不能及时到货的风险,我们可以提前让其交付,比如:我二十号要货,合同就签到十八号。用两天的时间来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况,以便不让自己太过于被动。
6、降低预付比例,扣压少许尾款:
一、当我们为了提高供方的积极性,通常做法是给部分预付,过去有可能是50%甚至更多,那好现在改为20%,这样他会面对大量的拿不到的资金而着急,事必会按期交货。
二、在合同中写明扣压少许尾款(通常是5%),并写明因为你方的错误而导致我方损失将扣留尾款以作弥补。
7、从服务外包转型为自主研发:
这种做法通常是用以应对卖方市场的天下,而采了取的不得以措施,因为一旦自主研发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当收益与支出不成正比时一般不作选择。
8、ABC法则:
所谓ABC就是把供方分为几个等级,每次从不同的供方进入不同数量的产品,降低依赖性,改变过去的统一供货而造成的缺货风险的可能。
9、定期梳理调整合格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