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篇1

关键词:丝绸之路 陕西旅游 人力资源开发

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既是陕西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动力和压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更加完善,而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背后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进行陕西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然而在陕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人力资源在规模与结构、需求与供给、开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因此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一支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陕西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要务。

一、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陕西旅游人力资源规模不断壮大,但其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旅游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近几年,陕西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人才结构性短缺状况逐步明显。虽然陕西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吸收了不少劳动力,但陕西旅游业急需一些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擅长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景区点管理、旅游休闲度假、会展旅游、旅游商品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这种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库还没有在陕西形成。

2.人才流动过度无序。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季节性等特点,旅游业员工流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原因在于,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工作时间长且常年节假日加班,收入不高。旅游人员在较低的薪酬体系下,很难体会到公平感。当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在其他领域有更好发展时,他们选择离职。对任何行业来说,频繁的人才流动会造成员工的紧缺,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往往会带走管理层的骨干,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旅游人才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陕西省目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缺乏长期规划与统一协调。要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整个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它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只有依赖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旅游企业的共同合作,才能培养出契合行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4.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现在陕西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区分不清,造成旅游专业人才不“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业的需求,这就造成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旅游业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这一点。再加上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同时存在,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出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陕西旅游人力资源问题的原因剖析

造成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又有旅游业本身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人才开发正确而足够的认识。尽管陕西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但相应的观念却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旅游企事业单位在对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了旅游人才的培养。

2.社会存在观念上的偏见。现实中很多人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工作不稳定,旅游业从业人员很少把旅游业作为终身的职业目标。这就是旅游业年龄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流失严重的原因。

3.旅游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近年陕西省旅游业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机制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人才的进出机制、评价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首先,人才的进出机制不完善。现在,旅游部门只对导游设立了门槛,对旅游业的其他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管理手段;对导游的管理也只是放在“入口关”,后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所以导致社会对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可程度较低。其次是人才评价机制滞后,旅游人才的晋升程序、考核手段等方面的建设不完善。第三,人才培养缺乏长效机制。旅游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加强培训的持续性。因此,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迫切的。

4.旅游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尚不到位。其一是旅游企业薪酬水平偏低,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进入与旅游业相对口的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其二是激励手段单一,旅游部门对员工的激励主要集中在导游这一块,激励以物质为主,总体上缺乏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手段,对员工的需求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激励。因此,健全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及建议

1.改进和优化旅游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贯通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人才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人才市场,由政府进行供求关系的调控。其次,完善现有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推行旅游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等级评定与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旅游人力资源的评估工作。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人才。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把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紧紧地依靠着人才,旅游人才的发展必然影响着陕西省的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3.搭建旅游人力资源交流平台,促进旅游人才有序流动。首先,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交流市场。引进人才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活跃的人才交流市场作为依托。可与陕西省人才市场等专业人才市场合作,借助其现有人才交流平台,开设旅游专业人才市场。其次,建立旅游人才库,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才能保证人才的有序流动。只有充分依托人才库,才能向旅游企业提供人才推荐和相关服务。

4.建立系统、规范的旅游教育服务体系。整合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分工、互有补充的分级培训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力量。首先,应该加强旅游教学机构合作,抓好旅游教育专业优化组合。充实陕西省旅游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陕西省教育合力。其次,促进校企交流,提升旅游院校的自主培养能力。学校应该充分引进企业资源,让企业优秀员工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指派学校的老师应该到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最后,强化内外合作,抓好短期的专题培训。注重与国外的旅游机构合作,引用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等,但引进时要注意“为我所用”,立足于陕西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面拥有着众多优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原腹地,陕西更应该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构建一支储备优良的人才队伍,为陕西的旅游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温志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晓红,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关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57-60

篇2

关键词 聊城东昌湖 水体旅游资源 开发现状 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山东省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旅游资源

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我们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3]。湖泊按照其成因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火山口湖、河迹湖、风蚀湖、人工湖等。我国的湖泊数量很多,各有特色,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很多湖泊都陆续被开发。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山东省聊城东昌湖,按其成因就属于人工湖泊。

2.2 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况

东昌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面积为4.2平方公里,水深3-5米,比杭州西湖略小,为济南大明湖的五倍,是我国北方非常罕见的人工湖泊。现以东昌湖为中心已建成了20.6平方公里的4A级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形成了聊城独特的水城特色。水最具有亲近性和参与性,水上游览活动项目的开发可以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体验[4]。东昌湖景区三为一体的整体空间格局内建筑景点错落散布,使其水上游览活动项目的开发更具特色。

2.3 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2.3.1 东昌湖的开发现状

(1)东昌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所调查人数当中,持肯定态度的占大部分,但持否定态度的人数也不少,说明东昌湖开发现状并不十分完善。

(2)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内容现状

表1: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内容(n=200)

由表1可以看出,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多数人。

(3)东昌湖开发管理现状

据调查可知,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

(4)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表2:东昌湖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n=200)

由表2中中的数据说明在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很理想。

(5)当地居民对东昌湖开发现状的看法

据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于开发利用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是认同的。很少当地居民认为对此的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表3:东昌湖的开发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n=200)

由表3得知,大部分居民认为东昌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6)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

据调查得知, 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较多,但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差、没有钱。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一、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政府管理不到位。二、水体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迫在眉急。三、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不到位。

3.2 建议

(1)优化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2)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生态教育。(3)积极开展宣传促销工作

参考文献

[1] 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09-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逐渐从静态的观光旅游向动态的参与性、娱乐性、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各种彰显个性的 “特色旅游”亦逐渐兴起。体育旅游以其新颖的理念、现代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等特点,迎合了21世纪居民的消费潮流,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如何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促进山西省体育旅游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体育旅游概述

(一)体育旅游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概念有多种解释,现有的体育理论和旅游学理论对此还没有统一的定义。1992年,英国学者Hall先生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1995年,日本的原田宗彦先生将其分成“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两大类。1996年,国外有学者把这两点综合起来,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一种活动”的观点。2000年,我国《体育大辞典》中新增的“体育旅游”辞条亦将体育旅游分为观赏性、参与性两类,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旅游不仅是指以从事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体、探险等活动为内容的旅游,还指体育专业人士或体育爱好者以参与和参观体育竞技、体育盛会及体育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其分类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如高山、雪山、草地、江河、湖泊、沟壑等,是登山、攀岩、漂流、速降、滑雪、划水等体育旅游的极佳场所和丰富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变成吸引旅游者的体育旅游实体,为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体育旅游开发的目标。根据体育旅游所追求的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下面四种类型(见图1)。

二、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的摇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享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美誉。山西省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体育旅游资源储备也十分丰富。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山西雄伟壮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民间社火、踩高跷、划旱船、威风锣鼓、背冰亮膘等丰富独特的民俗体育风情凝聚与沉积着厚重古老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的武术、挠羊等项目成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古老文化的缩影。这些丰饶的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根据游客的参与性质,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可分为两个大类。

(一)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境内多山,且多名山,著名的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绵山等,其中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北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山西境内的大多数河流形成强烈的落差,有许多十分壮观的峡谷景观和瀑布,著名的有太行大峡谷和壶口瀑布.这些景区各具特色开发登山旅游、徒步旅游、野外宿营、森林探险、峡谷历险、狩猎等项目,如在壶关、陵川峡谷中可探险、攀登;芦芽山马仑草甸可成为射猎、骑马、赛马等体育旅游项目的理想之地;五台山的冬季冰雪时期,可开辟滑雪场,开展冬季滑雪等体育项目;众多河流水系可开发游泳、划船、滑水、滑冰、垂钓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如黄河,凭着母亲河的特殊地位和壶口瀑布雄、秀、奇、壮的特点,可在壶口大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

(二)观赏型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山西的传统民居、服饰、饮食、庙会、民间的社火、小戏等都颇具有观赏价值,并且较易开发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资金投入不足,体育旅游业发展环境不佳

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未形成社会办体育的大环境。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供体育旅游者参与的大型场馆、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限制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优惠的政策支持,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力不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保证体育旅游健康发展的法规和管理措施不健全,导致体育旅游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经营混乱,安全措施不到位,影响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消费观念及对体育旅游的理解程度不够

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使人们对体育文化的内涵理解出现偏差。误认为体育旅游必然是参加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是比赛性质的,以决胜负的运动项目或是冒险运动为主,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或不安全因素。或者认为是只有体能好的、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参加,导致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片面认识,甚至望而却步。这就严重影响了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进而影响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宣传策略和技巧,未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意识。

(三)政府促销宣传的力度不够,缺乏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

目前,山西省政府及业界对体育旅游促销力度小,尤其是对客源地的宣传促销投入少,缺乏有市场竞争力和感召力的宣传,导致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小、知名度低。体育旅游是个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

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特色体育旅游市场极为匮乏,这是限制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导致各地的体育旅游项目出现雷同现象,体现不出特色性,吸引不了异地客源的兴趣。如壶关县攀岩国家训练基地和黎城县黄崖洞国家森林公园攀岩基地,同在长治市,依托资源均为太行山,资源类型、开发项目也几乎相差无几。相邻区域之间缺乏互补和协调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浪费,既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四)专业管理及开发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高

山西省体育旅游管理和服务缺乏高素质人才,相关研究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着“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方面问题较多。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致使山西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胜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以后,必须经过精心策划、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也是极其缺乏的。另外,体育旅游组织者大多也是非专业人员,这就严重影响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要进行有效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目前,山西省乃至全国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需。体育旅游业的开发资金缺乏,且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较高风险性。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开辟多元的投资渠道,引导全社会关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鼓励区域内外以及民间资本融入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吸引投资意向和力量,鼓励企业冠名、赞助或经营,积极引进外资,拓展海内外投资空间,逐步形成以政府办为主导、社会办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二)提升宣传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精品,拓展消费市场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能只重视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行、住、食、游、购、娱等要素的配套建设,应利用山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开发体育旅游商品结构与种类,力争打造出要素齐备的国际、国内知名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山西省应开发完善的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有:晋北古建文化游、五台山佛俗民情游、晋中大院民俗文化游、晋南根祖文化游、太行漂流探险游、黄河黄土风情游。

发展体育旅游必须重视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通过市场宣传促销才能把体育旅游产品推广出去,体育旅游景区知名度高了才能吸引来大量游客。通过媒体、报纸、广播、网络等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体育旅游声势,打造体育旅游市场,树立山西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体育旅游市场开拓还要根据体育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形成主题鲜明、有针对性、有冲击力的体育旅游新形象。在主题形象品牌的打造上,既要反映山西文化与自然的特色,又要符合体育旅游时尚;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和发展;既要主题突出又要立体多面,大力拓展国内以及国外的客源市场。

(三)推进体育旅游法规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相关法规,整顿体育旅游市场秩序,治理体育旅游环境,严厉查处乱提价、乱收费、欺客等行为。积极推进国际、国家相关标准的普及,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积极开展健康有效的体育旅游活动,争创中国优秀体育旅游景区,着力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体育旅游胜地。环境污染是山西省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制约山西省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价值颇高的体育旅游资源因此而吸引力大为减弱。不论从发展体育旅游业出发,还是从山西省经济发展出发,都应下大力气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坚持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在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管理条例较为全面,能够对安全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而目前山西省大部分体育极限运动、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法规、措施相对滞后。对此,必须对许多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严格审批程序,提出标准,保证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四)实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战略

随着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兴起和完善,呼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想要有一流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必须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加之登山、漂流、蹦极、攀岩、速降等一些体育旅游项目存在着危险性,所以,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只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工作,才能更好地对游客进行指导服务,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指导服务人员,更需要一批研究、管理、经营、策划和促销的人才。应整合、利用教育资源,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 HALL C M.Adventure,sport and health.I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C.M.Hall and B.Weiler eds.)[M].London:Belhaven Presss,1992:

140-157.

[2] 刘静.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财经管理,2009,(3).

[3] 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108-111.

[4] 武胜齐.中国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设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6):65-67.

[5] 马宏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0.

[6] 陈进学,廖慧萍,莫伟彬.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82-85.

篇4

Xundian County is a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re are many ethnicminorities liveing peacefully together in it. Among them,the Hui,Yi,Miao,nationalities are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ith larger popu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th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y created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Xundian County is aregion of abundant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ss developed economy, because oflacking of the support by local industry. So its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fosteradvantageou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is thetrend of the future and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rn tourism content.

Xundian is one of the tourist resorts in China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the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rich ethnic folklore are of extremely high ornamental andtourist value. In recent years, xundian county try to exploit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 but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alleviation entering a crucial stage,its our urgent and concerning subject for researcha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ingprotection and inheritage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tourist industry asunderpinning of country economy.

By analyzing the former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case in ourcountry,this article chose the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view survey,and thus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Xundian county as how to develop the ethnic culturaltourism resourc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ory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Xundian county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Meanwhile, by drew lessons fromthe other two domestic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ethniccultural tourism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Xundian county,the article suggest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corpus function.We can go on through five aspects: make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enhance 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expand propaganda,trying to explore a road with lo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t las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 exploitation Xundian CountyEconomic develop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启发.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第一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寻甸县概况.

二、民族节庆文化概况.

三、民族饮食文化概况.

四、民族服饰文化概况.

五、民族艺术文化概况.

六、民族宗教习俗概况.

七、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发的有利条件.

二、民族文化资源发掘情况.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况.

四、民族文化资源管理情况.

第三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管理体制

一、寻甸县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状况.

二、寻甸县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开发模式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形势下旅游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资金支持

一、寻甸县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二、资金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旅游资源宣传.

一、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状况.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与启示

第一节 湖北省武陵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案例.

一、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概况.

二、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楚雄州文化资源整合的案例

一、楚雄州文化资源概况.

二、楚雄州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案例启示

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需政府重视.

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关键.

四、开发需要适度包装和市场营销.

第四节 寻甸县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一、打造民族文化演艺品牌.

二、创新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及旅游商品.

四、开发特色民族村寨.

第五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理顺管理体制.

一、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能.

二、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强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节 创新开发模式.

一、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演艺品牌.

二、开发特色民族村寨.

三、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增强人力资源开发

一、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激励.

第四节 加大资金扶持.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三、搭建投融资平台.

第五节 扩大宣传力度.

一、宣传内容突出文化内涵.

二、明确宣传形象定位.

三、整合宣传方式.

结 语

篇5

关键词: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06-04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目前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

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同样,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

二、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分析

1.江西旅游资源的总体概况

素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世界文化景观l处,风景名胜区(点)400多个,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级3个),森林公园58个(国家级14个),历史文化名城7座(国家级3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处(全国重点24处)。此外还有丰富的风物名产、地方文化和众多的现代建设项目。

2.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三位论”

(1)江西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品位高低、吸引力大小、旅游资源开发基础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对江西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分,可以把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分为三个层位。第一层位的为资源品位高、吸引力大、旅游基础设施较好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景德镇、瑞金、南昌市区、安远三百山、吴城候鸟区、九江浔阳区、赣州章贡区等。第二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中等,旅游基础设施尚可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婺源、湖口石钟山、新余仙女湖、彭泽龙宫洞、萍乡安源、乐安流坑、靖安三爪仑、永修云居山、龙南武当山、柘林湖、宁冈、吉安、龟峰、梅岭、宁都翠微峰、南城麻姑山等。第三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一般或资源品位尚可,.但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瑞昌秦山、峡江玉笥山、遂川白水仙一泉江、莲花玉壶山、万年仙人洞、铅山、浮梁、乐平、樟树、会昌汉仙岩:金溪疏山寺、宜黄曹山、宜丰洞山、万载竹山、武功山、孽龙洞、修水南崖一清水岩等。

(2)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旅游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等)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旅游资源在区域系统中的空间格局(区位),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体系的能力建设状况等因素确定江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序位。

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划分:一是旅游资源总体开发序位,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仙女湖等-三百山、石钟山、龟峰、乐安流坑等-龙宫洞、小武当、武功山等一狮子洞、七里窑、瑞昌秦山等;二是旅游资源类型开发序位,如山岳景观系列开发序位: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三百山-武功山、黄岗山,丹霞地貌景观系列开发序位:龙虎山-龟峰-小武当。

(3)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空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江西旅游资源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绝特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和古色文化。就江西旅游资源吸引力来看以及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感兴趣的比较和历年来江西各景区入境旅游接待情况分析,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陶瓷艺术、古色文化、道教文化和红色摇篮;港澳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道教文化、陶瓷艺术、红色摇篮和古色文化。

而江西的名山胜水及红色文化最吸引国内游客其次是道教文化、古色文化和陶瓷艺术。因此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可以其层次关系。

三、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生存与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

1.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生态位定位

江西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不断地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第一,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行红色旅游领跑战略。使红

色旅游成为江具特色与魅力的“红色名片”,带动江西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第二,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第三,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宗教旅游。第四,培育发展:会展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军体探险旅游,自助和自驾车旅游。

为避免区域内旅游资源生态位重叠,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确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井冈山为重点,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庐山为龙头,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龙虎山为中心。在区域旅游系统内应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2.进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四种形式。

(1)时间错位: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早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确立先发优势。如生态旅游资源是江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同时,生态旅游也是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江西应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努力提升江西旅游业的品位。

(2)空间错位: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江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打好庐山牌,使其成为吸纳游客和周边旅游区传递客源的中心。要把井冈山作为另一个名牌旅游产品来建设,建成新的旅游热线。要充分发挥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的品牌优势和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圣地的品牌与政策优势,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与带动作用。

(3)产品错位: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色产品,如江西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同时,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也应开发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4)市场错位: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针对江西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和资源禀赋特征,找准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首先,入境市场定位。其核心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是日、韩)、北美(美国、加拿大)4大市场,基本市场:西欧、澳洲,机会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发展战略重点:针对港澳台市场,主要推出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景德镇陶瓷赏购、红色摇篮访习、三百山饮水探源、龙虎山道教朝圣、三清山奇峰观赏等旅游产品。针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龙虎山和三清山道教文化、婺源山水田园采风、乐安流坑古村探访等旅游产品。针对欧美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鄱阳湖冬季珍禽观赏、红色摇篮探访等旅游产品。

其次,国内市场定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旅游目的地的观光、会议、度假、生态等旅游产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京九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会议、生态、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旅游市场,重点推出江西名山观光、访习和会议等旅游产品。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应以庐山、井冈山观光、访习、会议等旅游产品为先导,大力开拓北京市场,并逐步拓宽北方市场。

第三,省内旅游市场定位。发挥本省旅游景区众多、旅游产品多样的优势,继续推进以“我爱江西山和水”为题的“江西人游江西”旅游活动,拓宽市场,并适时分流客源,使旅游热线更热、旅游温线趋热。

篇6

为了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营造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良好环境,促进全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依据《**省旅游条例》,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实际,现将进一步加强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管理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辖区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由国家、集体、个人以及与外资共同投资等多元方式投资旅游业,做到谁设资、谁受益;谁投资、谁负责。

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别、规模、选址、区域范围、功能划分及规划建设计划;建设项目的近、中、远期经济发展预测;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来源等情况;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建设项目的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和预期效益分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市政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经“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合格且履行相关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未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

篇7

第二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须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三条 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 旅游开发项目须符合以下规划(办法)的要求:

(一)《xx县县域总体规划》;

(二)《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2020)》;

(四)《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XX-2015)》;

(五)《xx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办法》;

(六)其他应符合的有关规划。

第五条 旅游资源开发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县发改委负责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县旅游局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开发建设和经营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全县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第六条 严格旅游项目开发报批程序。旅游项目报批按资金来源性质和规模实行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

(一)内资旅游项目实行备案制。项目经县发改委备案后,由业主到旅游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旅游项目实行核准制。业主须先行办理规划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旅游规划意见、环评批复等,并编制项目核准报告报县发改委核准。涉及风景名胜区、文保单位、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开发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形成项目核准报告后,报县发改委核准。

(三)政府资金投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行审批制。具体按《xx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应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条 强化旅游项目招商管理。旅游对外招商项目必须符合《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并经县旅游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向外推出。其他部门及乡镇不得擅自对外招商项目。各部门、乡镇(开发区)签定旅游招商意向,须符合旅游开发的各项规划与办法,并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

第八条 加强旅游项目的建设管理。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旅游、建设、安全、消防等相关部门对竣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综合验收。经验收,符合要求的,准予营业;对验收中存在问题的,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通过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营业。

第九条 旅游景区(点)门票的申报或调整,报县物价部门审批,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调整景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未经综合验收合格的景区(点)不得发放《收费许可证》。

第十条 旅游资源开发实行有偿使用。风景名胜区实行“以景养景、以旅促旅”的办法,按照《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征收风景名胜区维护管理费,收费标准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后确定,具体征收办法另行制定。  1  

篇8

【摘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对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分析城区目前的旅游资源保护状况为基础,从而寻找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提出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篇9

摘 要 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今天,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的关系日渐密切。因而,文化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提出以创新为主的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新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青岛市兼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青岛旅游业整体文化含量不高,难以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而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文化旅游已是一种潮流(张河清等,2009)。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日渐融合的背景下,借鉴文化产业相关理论,构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将有助于提升青岛文化旅游的整体水平。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外在形式上都是融文化经济为一体的产业(胡惠林,2006),因此二者关系密切。首先,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产业特征,即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它所体现的是内涵的精神内容。其次,在产业运作方面,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都可以通过其产品所具有的文化的、精神的、知识的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构建产业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因此,在产业间的关联性以及对最大化效益的追求下,文化旅游可以利用自身与文化产业的共性与联系,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运作方面,充分借鉴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及模式,实现最大价值。

二、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历赋予了青岛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如民俗节庆文化、欧陆文化、奥运文化、啤酒文化以及创意文化等等。但现阶段青岛文化旅游发展明显偏重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且开发程度较低,缺乏创新。

(二)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发展规模有限

目前青岛文化旅游虽然有了“跨界”的迹象,形成了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游等一系列新业态融合模式,但从总体上来看,因政策、体制所限,青岛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商贸休闲业、制造业等融合度偏小,整体消费方式单一,消费结构偏窄,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样,多业融合不足也极大限制了文化旅游的扩展规模。

(三)缺乏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术手段,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青岛市目前的文化旅游产品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产品普遍缺乏吸引力,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

因此,为使青岛市文化旅游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应在充分意识到多业融合重要性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旅游发展观念,加强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结合,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增强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加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从而使文化旅游充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

综上所述,基于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角度,创新是最值得文化旅游借鉴的部分,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资源创新

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领域得到拓宽。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新模式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宽广。新模式中,在创意理念与技术创新的支持下,第一、二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资源,尤其是文化产业资源皆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青岛文化旅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理念创新

强调内容创意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即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以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为目标,充分引入文化创意理念,赋予原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创意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最终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从资源向创意的转变。

(三)技术创新

强调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必要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扩散,是各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业具有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赖性的特征,这正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迅速普及和运用提供了基础。基于此,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诸环节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产品技术含量以及行业发展整体水平。

(四)产业链创新

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强调后产品开发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补充作用。这是基于产业链角度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与传统模式相比,增加了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更符合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大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是在综合分析青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分别从理念、技术、资源价值链四个角度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性的引导与再设计,从而为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弊端;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但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尽可能快地发展当地经济,想方设法进行招商引资,却不能对当地的旅游进行很好的规划,更没有考虑怎样保护旅游资源,甚至热衷于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甚至引入房地产等等,这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行径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日益恶化趋势,严重影响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导致甚生态环境失衡,毁灭祖辈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 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 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 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2.5 景区文化遭到破坏

人文旅游资源景区最大的看点就是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景区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给景区特色的人文资源带来消极的影响。

3 我国旅游环境保护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高速发展,一些景区受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巨大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3.1 旅游环境法规制度不完善

1985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才起草了旅游法草案,正式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部草案虽然经过十五次易稿,但仍然不属于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上,我国在立法上虽然进步很快,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的管理上仍然不完善,譬如旅游景区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就大肆兴建众多基础建设项目、旅游区的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得不相关部门的监督等等。

3.2 旅游景区过度看重产值而忽视环境

旅游景区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但许多地区的旅游景区目光短浅,不顾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过度重视眼前利益,对景区的保护性投入很少,这种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给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3.3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缺失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而当前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缺乏对旅游景区科学的综合规划及管理,其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日常经营管理等方面管理有时不到位。譬如对景区内的商贩摊点缺乏有效管理、对一些游客在景区进行宿营、野炊等活动不能及时制止等等,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4环保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各级财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的保环专项经费与业务费用不足,由于环保部门一些工作上开展不足,一些环保费不能按规定得以征收,同时大量存在治理污染上,欠帐较多的现状,这样就造成众多环保治理项目得不到资金保障,一些环保项目得不到实施,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5 旅游景区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我国大量的风景优美的旅游区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其居住地成为旅游景区后,很多居民们生态意识很薄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譬如猎杀景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动物,当作旅游纪念品卖给游客来获得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