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给排水建设 注意问题

随着世界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造海绵工程,提升城市应对雨水的能力,留住雨水资源,为城市供水做出贡献。但是,我国的海绵工程建设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1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既有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又包含雨水充足的沿海地区,同时,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城市大多会经历雨水的考验,当雨水量较大时,城市的排水压力会比较大,大多数城市会出现内涝问题,为此必须要做好给排水建设工作,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目前开始建设海绵工程,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降低雨水的不良影响,保留雨水资源,利用防、排、蓄、渗、滞等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内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

1.2 恢复受损害水体

海绵工程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其还能有效地恢复和净化受损的水体,在海绵工程中,通过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自然途径,能够将自然水文特征维持在城市开发前状态,提高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效率。海绵工程中的生态手段对粗放式城市建设环境进行优化,能够恢复前期受损坏的水体,使其能够降低污染程度,在海绵工程的给排水建设工作中,应当首先对城市的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找出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并集中加快海绵工程建设,提升水体的恢复速率,政府部门应当将海绵工程与其他的工程进行联合。

1.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缺水的状态中,但是,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如果仅靠地下水源,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城市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应渠道,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其中,海绵工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水资源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等过程,重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

2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依据科学性低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经验较少,发展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少数的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因此导致我国海绵城市的科学性较差,这也导致我国海绵城市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科学程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每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做好给排水的规划和方案,掌握各项建设指标,尤其是要做好水量预测与水平衡分析。

2.2 排水体系不合理

虽然现如今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的经验相对不足,其中给排水建设工作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例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使用的雨水分流机制应用效率非常低,尤其是在西北地区,雨水管道长时间闲置,而且雨水资源往往是直接排放到目的区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应当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对雨水的分流储存,使得雨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

2.3 给排水体系影响大

我国的城市建设者已经认识到地下设施建设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的构筑物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更加优化,但是其对城市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同时现有供水管道长度、 质量以及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建设需求。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降低其建设对已存自然水体系的影响。

3 对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提出的建议

3.1 基于具体情况进行给排水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这也导致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为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地学习其他城市的成熟经验,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济南海绵工程中,其主要的海绵道路分布在城市的南边,这是因为济南以“泉城”而闻名,其需要雨水作为补充,而且济南的南边地势较高,海绵工程中的水资源能够逐渐渗透到泉水聚集区,从而满足泉水喷涌的需要。

3.2 注重专业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工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建设的质量,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专业性技术的研究,提升技术的科技水平,保证建设出的海绵工程具备较好的质量,使用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着前进,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均比较少,对系统设计提供的依据支持较低,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3.3 落实责任体系机制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比较漫长,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较为缺乏,在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将责任进行明确,落实责任体系机制,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为对象,对其进行统筹分析、规划与设计,提高各类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性,且满足其与给排水系统协调运行的要求。

总之,海绵城市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其中给排水工程是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每个城市在建设工作中,要立足自身的实际,以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为依据,统筹各项影响因素,提升海绵工程的技术水平,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海绵工程的建设,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记者在华夏南路人行道走了一圈,不但鞋面没沾上泥水,鞋底也很干净,轻松实现了“雨中不湿鞋”的目标。“人行道从上至下分别铺设了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碎石,雨水通过缝隙逐层下渗。”淇滨区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小明向记者解释:人行道下渗不完的雨水会流到植草沟内继续下渗;路面汇集的雨水通过道牙开口先流入雨水收集井进行初期沉淀、净化,待蓄到一定高度后,再流入蓄水池,经过慢慢下渗,可补充地下水源,不会再像以往经过管网白白流走。

因连续降雨,鹤壁市兴鹤大街部分路段明显积水,而桃园公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园内所有园路及停车场虽然湿润,但看不到积水。

“园路的铺设材料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塑胶、透水砖等,雨水落到路面后可很快渗到地下蓄水装置。蓄水装置蓄满后,通过管道流入人工湖。”淇滨区园林局局长郭高峰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桃园公园周边的鹤壁海关、鹤壁旅游综合体、高铁广场、兴鹤大街等区域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将来桃园公园不仅可以吸纳公园内降水,还可吸纳周边区域降水。

据悉,改造后的华夏南路,超过70%的降水可被吸纳,用于补充地下水;桃园公园可吸纳超八成降水,实现区域水循环。

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该市大部分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50余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年底,300多个项目将基本落地。该市住建局副局长郑全智说:“海绵城市建成后,将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十分缺水的鹤壁来说,也将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源、修复水生态。”

鹤壁市的情况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海绵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近。

政策频出,护航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中国城市“雨后看海”“逢雨必涝”现象屡屡发生。住建部曾对31个省(区市)的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2008年―2010年期间,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被调查城市的63%。2013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而同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对于雨水,一般都是通过巨大的排水管网,力图尽快将它们排入城市周围的江河湖海。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当遭遇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内涝难以根除;降水又都被白白排走造成旱涝急转,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利用。

作为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推进速度令人赞叹。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

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2015年4月,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16个城市名列其中,它们是经过竞争性评审,从全国1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包括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国家补助政策, 16个城市将在3年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230多亿元的补贴。

专家介绍,首批试点城市,多选择的是新兴城市或城镇化过程中聚集人口较快的地区,同时也考虑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兼顾等因素。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包括规划阶段、建设阶段、政策支持以及组织落实四大部分共十项具体措施。

2015年12月,在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海绵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成为解决城市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方案之一。

2016年3月17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章节,专门提到“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也是在3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试点要求更加严格、标准更加细致,具体参数都比之前的有所量化。此外,这次对申报城市增加了一项资格审核条件,即试点区域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老城区。

4月底,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 14城入选2016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业内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兼具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双重功能,投资建设可容纳万亿元,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环境治理,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既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大众来说,海绵城市不仅是个新鲜的名字,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虽然工程大多在地下,但这“地下乾坤”却实实在在装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多地开启新一轮海绵城市热

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广大民众的现实呼唤,使多地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热。

根据部署,目前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各地正积极推进,并摸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

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似的“为海绵而海绵”,坚持“管得宽”。首先,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方面“管得宽”,从城市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山水林田湖”的广度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杜绝片面肤浅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把铺一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式绿地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嘉兴的特点和水环境差、水生态恶化、局部地区有内涝风险等因素,确立了恢复生态,重现江南水乡特色,使嘉兴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田园城市目标。

其次,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方面“管得宽”。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的项目,而是将跟“水”有关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域外引水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协同推进。这一做法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后,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管得宽”,而且“管得远”。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了《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办法》《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竣工测量评估办法》3个文件,从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为了让这些文件落到实处,还制订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和《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一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旨在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今后市区城市(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市域内各县(市)可参照执行,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绿地等都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让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兴的城市开发建设领域步入‘新常态’。”该市市委书记鲁俊的这句“新常态”,算是对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管得远”的完美诠释。

跟部分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不知朝何而去”不同的是,武汉的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力求“好看管用” ,化“水忧”为“水优”,恢复百湖之城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旧模样”,既要“彰显滨江滨湖特色、挖掘城市魅力”,又要“夯实生态基地”的城市“海绵体”。

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总体布局中两河区域生态示范带建设项目之一,武钢二号明渠治理工程连同青山港及一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具有清通引水通道、排水干渠、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实现区域提档升级的重要战略地位。二号明渠整治项目将采取在渠里种植水生植物、岸边开挖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等措施,利用自然的力量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经过这样自然生态的方式处理后,渠水水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同一旁的公园相得益彰外,还能解决武钢生产所需的功能用水,实现景观和功能的融合。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更是处处体现海绵设施与景观的结合。园博园的道路、广场基本上都采用了透水铺装,在停车场大量运用的透水混凝土,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作浇灌园内花木。而长江文明馆的屋顶绿化、杉杉湿地的水净化与循环系统、楚水“一湖四溪”作为全园最大的雨水存储设施,最大水容量为10万立方米,成为绿化浇灌的重要水源。此外,园内还建有6个容量各100吨的弃流池、12个雨水花园以及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用于汇集、过滤、存储雨水。

青山区武青堤江滩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江滩建设的重要内容,长7.5公里,总面积为110公顷。与以往江滩建设不同的是,青山江滩完全按照“景观+功能”的建设思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在景观方面,现有武青堤坡度将降低一半以上成为缓坡绿带,市民可以在堤上散步骑行。由生态草溪、体育运动、都市时尚、工业遗迹、市民广场、青山记忆等七大景观区组成的景观带,完全延续了“青山文脉”。同时,武青堤江滩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服务设施,在缓坡堤防内设置地下覆土建筑,作为地下停车场。这样的生态江滩不仅能避免出现传统江堤阻隔断市民亲水空间的现象,还能有效地开发城市的立体空间,达到兼具景观和功能的效果。

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周边的百姓却没再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而且,此次强降雨量,已远远超过《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制订的“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设计标准和目标。提及此事,萍乡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立马儿来了精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看实效,简单地挖条植草沟、建个雨水花园,这样‘为海绵而海绵’的做法,劳民伤财不说,即便暂时通过了考核验收,将来还是会挨百姓骂的。”

然而,要做到“不挨百姓骂”,就得练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功夫”。萍乡市通过科学的统筹和规范体制的建立,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落到了实处。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过去的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对原有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利用,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同时,作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些“先天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盯上了“科学统筹”,树立了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机制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海绵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相结合的“六大结合”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散、小、乱问题,萍乡市将新老城区121个子项目整合为6个项目包,全部采用PPP模式。如此,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还解决了审批、评审、招投标环节因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缺乏了解而导致的障碍和阻力,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在运维方面,萍乡市采取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控交由技术服务方负责的方式,将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延伸到项目全周期,借此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这种将多个责任主体合并为一个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绩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还能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据了解,仅此一项,就节约了上千万元的成本。

同时,针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市税务部门还出台了16条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海绵体建设的管道、涉水、透水砖等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推动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关联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眼下,不仅试点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 “海绵城市”也成为各地热词,进入重点项目投资菜单。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不少省份纷纷发文,在全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6月1日,河南省评定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省辖市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城市,省财政将对这8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其他县(市、区)要分别于2016年10月底、2017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建单位和小区,都必须建成“海绵型” ;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等。

江西省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省各地新建的城区、园区和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其中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实施中的刚性控制指标。

福建省提出,2016年将着力补齐市政设施“短板”,突出解决“逢雨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

云南省下发《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到2017年,昆明、曲靖、玉溪、大理、丽江等省级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争取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此外,上海、陕西、河北及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省市都积极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综合体”未成气候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而是系统性、若干个互动式的工程组合,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建成规模的“海绵综合体”。近几年从市政设施到居民小区,将雨水和洪涝变成蓄水存量的实践已屡见不鲜,但种种原因使得“海绵综合体”建设未成气候。

理念认识受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这是日前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集中“会诊”的“共性”结论。

首先是资金投入。以鹤壁市为例,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城市,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西起107国道,北到淇滨区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总面积大约29.8平方公里。就这不到30平方公里的投入,除了中央财政下拨的12亿元专项资金,河南省财政每年亦有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加上市财政资金的配套,仍有较大资金缺口。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其他未进入试点城市行列、不享受一系列补贴的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压力也可想而知。

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还都是雨水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需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地上综合设施进行整治,均涉及到巨额的投资资金。

有报告称,预计2020年海绵城市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达2.3万亿~3.4万亿元。收益模式成为万亿市场落地和推广的关键。

如何在金融方面创新机制、继续加力?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表示,将采取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目前,各地多在探索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设计建设管理。

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发展在政府此前出台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及: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积极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财政部2014年首次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提出鼓励措施,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则明确,试点工作中采取PPP模式操作项目投资占试点工作总投资比例,以及这些项目工程量占试点工作总工作量的比例。

其次是统筹建设和协同作战的落地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建设”,但截至目前,真正将此要求落到实处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到三部委的阶段性考核业绩,还会增加投资成本,在地方财政‘压力山大’的当前,真正将统筹兼顾落到执行层面,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结合城市建设实际经验,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应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理和投资等六个环节。涉及到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的有效协同,还要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结合棚改、危改、旧城改造等项目,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从政府职能出发,涉及到规划、建设、水利、水务、环保和绿化等部门参与。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城市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愈发的巨大。尤其是那些位于平原的大型城市,其城市发展的思路多为以单个核心为基点,不断向外扩张,在发展满足需求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其中多雨季节城市的内涝和径流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有甚者已经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中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场、路面和建筑的屋顶等部位大量的应用了非渗水硬质铺装,导致了原本水资源就匮乏的地区由于地表大量被大量的硬质铺装覆盖,降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程度。这些问题不仅是困扰我国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世界范围也存在着诸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应运而生,为了解决现有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初的目的是在于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种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局部的措施以及分散控制,对强降雨产生的内涝和水体污染进行控制,使得被开发的地区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状态。具体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从对城市地下土壤的含水量控制、雨水的回收利用以及地表水流量的控制等方面出发,提高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并加大对雨水的渗透等。充分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和技术上的措施,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体的城市环境像海绵一样在降雨过多时可以通过城市内自身的开放水体和土壤将雨水快速的进行排放和储存,当城市降雨量较少或者遇到干旱的时节时,城市开放水体和土壤中储存的水量可以有效的缓解市政绿地的灌溉需求。

2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与海绵城市规划间存在的差距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通过人工模拟自然循环方式来达到减少城市开发影响的规划思想,其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需要定量定性的对城市总图的规划布局进行分析,并且结合GIS等专业的软件的数据分析对城市的竖向规划进行从新的整合,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在成是规划过程中所容易忽视的方面。

2.1城市竖向规划欠缺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当中对于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还较少,往往将规划的重心放在区域的划分和轴线的制订上,往往忽视了城市竖向规划对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作用。虽然当前在进行局部的城市规划中,会对区域内的道路与场地的标高梳理,但是当讲视野放大到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还缺乏对城市整体竖向统筹的措施,各片区内往往笼统的划定标高范围,当遇到强降雨时在各板块的交界处会因为竖向设计的不协调,导致局部积水。

2.2城市规划中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

海绵城市的规划从技术上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需要对目标区域展开详尽的调查和定量的分析,确定目标规划区域的建设容量,并对周边的水域、积水区和生态敏感地带进行数字化的分析,从而确定规划的主体与方向。当前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规划区域各功能组织的分析,并通过先关策划和调研对场地内适宜做何种功能进行确定,虽然在逻辑上行得通,但大多偏向于主观的判断,例如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常常会根据市政道路的等级对市政给排水管网进行分类,越是主要的道路其给排水管网的直接就约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缺少了对于相应地区降雨和供水量的科学定量分析,造成了局部容量过剩或容量有亏欠。

2.3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我国城市在进行规划编制时采用的是总体规划先行编制,各项专项规划相对于整体规划而言在时间上略微滞后,规划人员往往先考虑功能的划分,之后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市政设施等,对于下位规划的考虑处在一种理想的状态。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总图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协同进行,各专项规划都要向总图规划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要求,而在总体规划的制订过程中需要对个专项规划进行统一协调,这样才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较高程度的实现总体规划的目标。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的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先规划后建设,突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展示规划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作用。(2)生态优先: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应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下保护,优先利用自然生态排水系统与低影响雨水开发构建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积存以及可持续水循环,提高城市雨水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和生态功能。(3)安全为重:以社会经济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为出发点,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消除雨水安全隐患,增强城市灾害减灾控制能力,保障城市雨水安全。(4)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水环境资源现状、地质特点、水文条件、地理条件、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和内涝防治要求等,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目标,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调蓄池、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低影响开发系统。

3.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设计的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争取把70%以上的雨水在当地渗透、积蓄以及加以利用;而达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整体雨水控制目标,不是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好城市,也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随着海面城市的提出和规划设计生态理念的改变,城市的雨水并非一定要全部排走,而是尽可能地保留收集利用,作为“海绵城市”,雨水排放量应小于30%。老天爷送给我们的水,我们至少要通过渗透、自留、蓄水、净化、使用、排放等方式利用70%以上。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渗、净、滞、排、蓄、用等策略来实施的。具体来讲主要对一下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如图1。

4展望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环境友好性的规划理念越来越流行,我国原有的城市理念和设计手段越来越跟不上城市规划更新的要求。水作为生命起源中最重要的因素,理应得到全体人类的重视,推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仅是对人来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尊重,更是可持续传承人类文明的需求,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以及其规划方式的图解示意,为我国城市规划的提高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为实际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圣杰 单位:从化市规划建筑设计室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民参与度;嘉兴

本文为嘉兴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项目:“嘉兴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RT2016C030)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良好的“弹性”,亦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水资源问题严重。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国家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2015年4月嘉兴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问题的调查研究不仅立足于推动嘉兴市海绵城市更好更快地建设,更希望可以为浙江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建设海绵城市积累好的经验,引导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

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一)调查基本情况。对于嘉兴市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地询问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调查法这四种方法进行调查,首先我们分别对城东再生水厂湿地公园、烟雨小区、嘉兴市体育中心等区域的居民和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其次我们小组着重对范蠡湖公园和南阳新村的居民采取了实地询问法的调查方式。此次我们小组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

受访者主要集中在18~25岁这一年龄段,为49.04%,而这其中有93.59%的人是学生;其次是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占22.29%;41~65岁占21.66%,其中大多数是上班族,占了52.94%,退休老人占了35.29%。此外,26~40岁占7.01%,并多为一般的上班族。(表1)

(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数据显示,未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受访者达到了77.07%,这其中,有76.86%的人只是希望能够配合工程建设,其余各有35.54%的人希望可以进行雨水利用回收或是向政府建言献策;而有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仅占22.93%,其中有81.08%的人认为他们只需配合工程建设,有51.35%的人有向政府建言献策,而有32.43%的人则表示他们有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表2)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当问及居民是否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时,几乎近80%的居民表示并没有参与工程建设,有很多人表示平时上班或是上学很忙碌,并没有太多时间参与工程建设,又或者是工程有建设要求,他们不能参与其中,也不知道有何参与方式,只能尽可能地配合工程建设。由此可看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居民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很少。

三、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比例小。受访者中对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了解一点的占了近乎一半,为44.59%,这其中又以41~65岁年龄段为主;对此不是很清楚的占了38.22%,主要是18~25岁和6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而对该建设非常熟悉的仅占17.2%,这其中绝大多数是41~65岁这一年龄段。(表3)

对于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绝大部分人只是了解一点,甚至有不少人只是听说,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采访过程中,有几位受访者向我们反馈,认为海绵并非天然材料,将海绵长期埋在房子底下,吸水储存水,是否会对环境和他们的房子带来不利影响。这显然是对海绵工程片面的理解,从而体现出我们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宣传不到位、不彻底。

(二)居民对海绵城市的了解渠道少。了解嘉兴市海绵城市的渠道占大多数的是其他,为66.74%,这其中主要以学生和退休老人为主;其次是政府宣传,为38.22%,其中退休老人占了近一半;网络消息为29.94%,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和一般上班族;新闻播报为17.83%,其中以W生和退休老人为主;此外是杂志广告,占7.01%。(表4)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学生和老人表示是工程开始建设之后才知道的,说明政府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以至于造成了许多人对海绵工程的不明白、不理解。

(三)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负面影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认为最无法忍受的问题是出行堵塞的人占了61.78%,噪音影响占44.59%,工期较长占43.95%,破坏原有环境占37.58%,几乎没有影响占29.3%。(表5)

海绵城市对小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老旧小区,而这些小区的主要居住人群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租住的上班族,因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对道路的建设则使大多数人感到出行堵塞。而大多数工程都由同一个公司承包,造成了该公司的建设压力较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嘉兴市政府将海绵城市的一个试点放于南阳新村,但是南阳新村本身属于旧的居民楼,据居民介绍,居民楼至少已有80多年的历史,由此来看海绵城市在南阳新村的建设意义不大,反而破坏了以往的环境,甚至对居民楼的根基造成损坏。

四、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居民参与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很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海绵城市建设,对此政府应该反思,并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可以利用的渠道进行宣传告知,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同时一定要宣传到位,不能让他们片面理解,断章取义,而要告诉他们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所在。

(二)减轻负面影响,增加参与途径。走访中听到了不少反对声音,归根究底是海绵城市在建设中给居民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比如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工期太长等等。对此,政府应该选择认真负责的施工团队,尽量减少建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成立督查考察组,监督工程建设进程,成立专家咨询组,对施工建设给出最优方案,减少环境破坏,节约经济成本;同时,政府也应该增加居民参与的途径,使居民参与其中,既能减少居民的不满,又能提高海绵城市的实际效用。

(三)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外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城市城情,借鉴国外经验,比如瑞士政府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节能型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这样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居民的热情参与和积极配合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

[2]林传统.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21.

[3]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

[4]刘治彦.“海绵城市”建设的几个要点[J].人民论坛,2016.S1.

[5]张鼎肃.美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6.7.

[6]梁永祥.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如何与城市快速发展协调――以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

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our cities suffered serious water logg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t has become a chronic diseas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ing water logging,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overall planning and reasonabl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 receive a better effect.

关键词: 内涝;排水管网;综合管廊;管理养护;海绵城市;对策

Key words: water logging;drainage pipe network;utility tunnel;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sponge city;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08-02

0 引言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来越明显,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个城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今年已经有八十余个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已然成为城市顽疾,影响着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住建部前副长仇保兴更是一针见血地提出:城市内涝的本质不是水淹了城市,而是快速膨胀的城市因为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挡了水的道”。

目前,我国的地下网管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设力度不足:我国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有所提升,但比国家排水管网覆盖率80%的要求还有所不足;

②设计不尽合理:中国采用前苏联的小排水系统为主,排水管道口径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内涝防治功能受限。排水标准设计偏低,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③雨污尚未分流:我国多数城市现在采用的还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短暂大流量雨水势必导致无法及时排出,在低洼处形成内涝;

④管网老化严重:权威统计显示,国内2000年以前建设的排水管道占总数的44.97%,由于年久失修,漏损普遍比较严重;

⑤管理制度缺失: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加快,而管网的建设涉及部门众多,无统一管理规划。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以致缺乏长远规划,漏洞百出。

本文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海绵城市为指导做好排水防涝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养护,统筹考虑,提升城市排水管网效能,使内涝远离城市发展。

1 政府主导

2016年7月5日,总理在视察湖南省岳阳市灾情时指出:在做好当前防汛抗洪的同时,要全面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各地要针对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两大短板”。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推进改革、创新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城市管网要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的建设和统一管理,考虑历史雨量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新增量以及极限雨季的最大值。诸暨市向国家住建部提出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建设地下管廊。浙江省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2002年由诸暨建成投入使用,接下来,诸暨市还将在高湖区增设另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同时,还要建成海绵城市,达到能吸能吐的目的,使城市远离内涝。

2 排水防涝

城市内涝的发生涉及到城市化建设、极端天气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天然水体的保护以在控制内捞方面发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沥青及水泥地面使城市看起来更美观,但却对自然水循环有一定的阻隔作用。选择透水性较高的材料铺设地面,让地面自由呼吸,构建水循环系统。

综合管廊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水防涝要求,因此要对排水体制、排水分区和排水管渠做好规划,特别是以下两方面:

2.1 城市内河水系治理 协调河道规划与河道上游山洪沟规划,增加下渗,达到蓄水保土的目的。设置警示标牌,保护林木,抑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同时,通过修建树盘,降低坡面径流对沟道的冲刷,加大其下渗率,以降低地表径流量,起到一定的蓄滞作用。

2.2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要考虑:建设城市泄涝通道,满足城市雨水防水需要;防止洪水进入雨水管网,缓解城市河道排水压力;建设城市调蓄设施,构建多功能调蓄池。

统筹考虑水位和雨水排放口标高,在最不利情况下不出现顶托,保证城市排水通畅。在进行管网设计时,尽量将各水系连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湖泊、河流及绿地,打造生态走廊。划分排水和管道定线,雨水系统的水量在10m3/s左右,管道埋深2m~7m。设计管段应使管段范围内的地形变化不大,其长度一般为100m~200m。区域内径流系数为0.4~0.6,道路地面径流系数取0.9。

3 管理养护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政排水管网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防止雨水将路肩及路基冲毁及路面结构层内部出现治渗透的现象,管理养护也是工作的重心。

3.1 完善管理体系 管网运行管理要以完善的管理责任机制为前提,明确各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并分配到相关部门,做到职务明确。确保机制贯彻和落实,提升管理者自身的执行能力,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通过奖惩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违背规程的要严厉处罚,对于工作较好的则要实时适当鼓励。建立动态监督管理平台,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3.2 淤积处理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排水管网中的污水会含有大量固体颗粒。随着颗粒的沉降,管网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泥淤积现象,采取人工清洗、射水疏通或水力疏通的方式,达到清污的目的。

3.3 养护技术分析 排水管网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变形、脱节以及破损,这会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变形较轻,可通过灌注水泥砂浆对地基加以强化。如果较重,则需进行加固处理。一旦出现脱节或者损坏现象,则需立即将水口关闭,采取水泵抽送的方式将上游污水引入下一个区域排水管网,并及时修复。

4 先进理念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城市公园的雨水管理对建设海绵城市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规划及在建公园可结合整体情况,设计雨水管理系统,配合城市排水管网发挥作用。已建成公园进行局部改造,运用更新的雨水管理系统,形成一个中端排水系统。增强自身消纳能力,减少城市排水压力,运用合理绿色雨水设施,配合现有排水管网,形成系统的雨水管理体系,让城市成为绿色海绵。

5 结论

市政排水管网的应用关系到人门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应重视排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使排水管网效能得到不断提升,提高排水管网的整体运行水平。针对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阚泽琳.谈室外给排水管道的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213.

[2]孙岚.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的管理与养护工作探讨[J].山西建筑,2016(22):129-130.

[3]王芳,席云霄.城市看海,良心下水道何时建?J].经济,2016(23):32-35.

[4]李士峰.利用ArcGIS建立排水管网信息系统[J].信息系统工程,2016(07):122.

[5]黄俊,迟慧,窦荣舟.平原地区排水管网工程设计与特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6(21):126-127.

[6]王.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5):68-69.

[7]王艳琴,杨高元.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方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5):81-82.

[8]黄敬梅.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16(15):22-24.

[9]廖晓希.探究海绵城市中的市政排水系统[J].山东工业技术,2016(17):85.

[10]叶维海.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及内涝解决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2):124-125.

[11]彭乐乐,吴小刚.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公园雨水管理策略初探[J].榆林学院学报,2016(02):20-22.

[12]杜中典.市政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4):106-107.

[13]郭轩.论述市政排水管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智能城市,2016(01):199-200.

[14]蔡国金.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检修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6):174.

[15]屈楷轩.城市内涝控制与排水管网规划问题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63-64.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应对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项目也在快速发展,同样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在一方面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土地征迁的处理就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它关系建设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对城市经济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对土地房屋的征迁若处理的好,可以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的提速增效,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若是处理不好,会引起民事纠纷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进行规划,不仅体现在居民居住环境的改造,还在于对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等物质设施的建设。良好的城市建设项目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最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城市建设具有过程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发展创造效益,属于经济工作的范畴。城市经过规划和建设后,可以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

3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征迁难题

城市建设项目中征迁问题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政治、文化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不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政府的管理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相关法律相对来说落后,而且老一代的思想文化与现在的时展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在城市建设中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就形成了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难题。

3.1对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认识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具体工作事宜主要由该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快,城市用地的需求量大,政府的工作量也会加大,为了减轻工作量,政府部门可能会把自己的工作交一部分给其他部门做,再加上,征迁工作对某些人来说有利可图,征迁工作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城市建设项目的质量。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3.2征迁政策不合理

在征迁过程中,征迁政策部分可能会出现问题,诸如征迁政策没有及时颁布、政策内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亦或是补偿安置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征迁政策可以很好的指导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征迁政策没有及时颁布,征迁工作可能会处于混乱状态,征迁工作的混乱会影响城市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果征迁政策里面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被征迁户得到的补偿不一致,可能会引发被征迁户之间的纠纷,不利于城市内部的社会稳定,而且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建设单位可能会进行暗箱操作,从中获利,不顾人们的利益,征迁纠纷的发生也会影响城市项目的建设。另外,正常来说,补偿费应该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如果征迁补偿标准太低,拆迁户就会闹事。在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过程中,有的征迁补偿费没有按期到位,有的征迁后所住的安置房存在质量问题。在拆迁中,大部分人是通过租房过渡,每个月的过渡费都是一大笔支出,如果不能按期拿到征迁补偿费,拆迁户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这会引发拆迁户的不满情绪,造成拆迁户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由于是安置房,部分人员想从中获利,安置房的质量本来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再加上,征迁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定期检修,房屋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拆迁户与政府的矛盾也会增加。

3.3拆迁户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征迁政策这方面,部分拆迁户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或者,征迁政策内的专业性内容太多,不能充分理解征迁政策。还有部分拆迁户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赔偿,有去相关政府部门闹事的,也有少数成为“钉子户”的,若给这些“钉子户”单独额外的赔偿,就会出现不平等赔偿的情况,同样也有在征迁前抢种、抢建等情况,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都是拆迁户的综合素质不高引起的问题。

3.4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对于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政策,群众拥有知情权,尤其是拆迁户,征迁政策对于他们应该都是透明的。征迁政策中有一些专业性、理论性强的内容,没有那么通俗易懂,为减少这种由于内容出现误解的情况,征迁政策是需要加以宣传解释的。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征迁工作把重点放在了拆迁实务上,不重视甚至是轻视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还有就是,人们没有专门的渠道了解征迁政策。这就导致人们对征迁政策的不理解或者是误解,从而影响征迁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城市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4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的应对措施

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的应对措施主要在于,政府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社会法律和保障体系。下面将针对上文提到的难题,提出应对措施。

4.1发挥地方政府在征迁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一般可以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指挥部。所以,在征迁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政府用正确的思想安排好征迁工作,指导建设单位做好征迁工作。建设单位需要摆正工作的态度,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也要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交流意见,做到征迁工作更好的完成。

4.2完善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政策

征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在征迁政策中进行完善,尽量把解决措施进行规范化。城市建设项目确定时,就需要提前制定合适的征迁政策,检验征迁政策,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及时颁布征迁政策,用来指导征迁工作的实际操作。完善征迁政策,需要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对土地的使用权给出明确的指示,另外还需要确认征迁政策的透明化、合法化。征迁政策中应该包含明确并且合理的补偿标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建设单位,亦或是普通群众,都需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有的拆迁户,减少或者是避免补偿不均的情况,明确的补偿标准也可以减少那些为了获得高的补偿费用而钻空子的情况。

4.3提高拆迁户的综合素质

拆迁户综合素质不高是拆迁纠纷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因此,政府和建设单位需要对拆迁户进行宣传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征迁政策,做到让拆迁户了解征迁政策,支持征迁政策的实行。同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的人,坚持赔偿的原则,减少政府额外的赔偿支出。对法律的敬畏可以有利于对群众进行管理,推动征迁政策的科学实行,减少拆迁户方面的阻力,促进征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加强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并对征迁政策进行解释,减少群众对征迁政策的疑惑,征迁政策的公开有利于人们对政策内容的了解,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征迁工作不仅要重视拆迁实务,还要重视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对征迁工作的实行进行跟踪,实时掌握征迁的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赔偿费的按期到款以及安置房的质量,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同时,加大对政府征地拆迁权利的约束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府的权利过大,从而进行暗箱操作,从群众身上获取利益,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征迁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促进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5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主要体现在政府主体和拆迁户各自的问题以及两者的矛盾,征迁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也是城市建设项目的难题。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拆迁户都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缓解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矛盾,遵守自己的责任,共同完善征迁政策,并对其进行宣传解释。从而促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轩.潍坊:用法治思维破房屋征迁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6,08(001).

[2]李宇超.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本报记者,陈运军,殷磊,张明蕾.围绕“共同缔造”破解征迁难题[N].厦门日报,2015,08(A02).

[4]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5]李风郏,恬甜.开化:15年征迁难题一朝解[N].浙江日报,2015,02(012).

[6]陈伟,吴群.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09):142~149.

篇7

关键词:南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数据管理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多种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称之为城市的“血管”、“神经”和“生命线”。近年来,南宁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地下管线的种类、数量也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明显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地下管线的任意开挖与埋设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挖断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管线的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引起社会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由于地下管线的条块化管理,不同管线的产权属于不同的权属单位,造成数据格式不一、坐标系统不一,难以实现交换共享,给查阅检索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基于此,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实现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动态更新、维护管理及共享使用,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1南宁市管线数据管理的基本情况

1.1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现状

我市目前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有排水、供电、给水、管道燃气、通讯等近20家,隶属关系十分复杂。2006年以前地下管线基本上由各产权单位自行建设和管理(排水除外),2006

年后未实施市政管廊建设路段的地下管线仍由各产权单位自行维护管理,进入市政管廊的管线由管廊公司负责维护管理,其它管线由各产权单位负责维护。由于地下管线的多头管理,导致管线信息分散管理现象严重,管线数据缺乏统一管理机制,既不规范,也不健全。个别部门的管线仍然采取纸质介质存储,管线数据易损坏丢失、残缺不全。

1.2历年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立情况

2001年8月,南宁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南宁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共涉及105条主要街道,普查各类管线总长度约1489KM,52000条点类记录和58000条线类记录。在开展管线普查的同时,首次建立了南宁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于建设初期资金有限,大部分功能未能实现,仅能满足简面查询、断面查询等功能,难以实现日常规划审批、咨询业务越来越精细的要求,更加难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随着南宁市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地下管线数量激增,针对此情况,在2006年再一次组织了地下管线普查,普查范围包括市区新建或修建主要道路50条,各类管线总长度约1440.8KM。管线信息数据库以及辅助审批系统在2001年基础进行了简单升级。2010年4月,南宁市规划局在部门预算中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地下管线普查,完成了东盟凤岭片区、市中心片区、高新片区及江南片区2006年尚未完成道路100条,普查管线长度1945km,以补充、完善南宁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并建设了南宁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现集成于市规划局办公系统使用。由于缺乏长效动态管理与维护机制,管线数据管理滞后于管线建设,2015年再次组织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及排水防设施调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南宁市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线市政道路(8米以上市政道路)的地下综合管线,共完成765平方公里的外业物探普查,普查管线总长度约18573.772公里。与此同时,建立了南宁市地下管线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全市地下管线数据的高度集中与资源共享,目前根据项目需求,已向多家单位提供相应的管线普查数据,如南宁市海绵办申请竹排江流域雨污水管线进行《竹排江流域水质改善技术路线研究》课题、《竹排江流域海绵化改造工程设计》的编制工作;在平台应用方面,已成功将该平台应用到市城管局的易涝点水位预警监控中,实时反馈水位变化的情况。

2南宁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历年的管线普查及建库,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为地下管线信息的查询、共享、动态维护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纵观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2.1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

在近年南宁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只重视地上建设,轻视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报建及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城市新建道路施工中的配套管线施工无人监管,是否按图以及按期施工、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均无法确认。管线权属单位对“管线产权”认识严重不足,忽视管线报建,各单位多从本位出发,各自为政,使建设和管理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2.2法律法规部完善,管理缺乏依据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并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2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7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开展城市市政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指导意见》(桂建城〔2014〕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桂建城〔2014〕47号),国内其他城市已制定出台了管线信息管理相关的地方法规,南宁市关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地方法规、规章还未建立。

2.3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跟踪测量机制仍待完善

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结束后,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数据获取主要通过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的方式获取,以实现最大程度地确保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大部分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还不够重视此项工作,往往按自身建设程序惯例或因工期紧张及费用安排等原因,未能按要求统一委托具备相关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城市地下管线工程作为隐蔽工程,一旦覆土,只能通过成本更高的管线普查来获取资料,且精确性也无法保证。

2.4系统标准不统一,共享制度缺乏

目前,各个管线权属单位建立的系统是围绕着本单位工作需要建设的,存在着平台不一致,数据格式不一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因管线数据共享互惠制度缺乏,虽不同权属单位存在着数据共享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交流、协调和配合,导致共享互惠模式未能建立。因此,各权属单位在数据获取的经费投入上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3国内其他城市管线信息管理方面成功经验

2005年,建设部出台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该《办法》,国内先进城市也相应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2005年2月,北京率先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昆明、南京、深圳、杭州、哈尔滨、东莞等城市相继制定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或条例,从管线的规划编制、审批、建设、维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强调了地下管线要进行跟踪竣工测量与规划核查,地下管线信息要实行统一管理等。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下管线数据海量增长,为了有效管理及充分利用数据,各地纷纷建立了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在政府与管线权属单位的职责与义务和管线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动态更新、查询利用、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天津市率先于2011年12月1日施行《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办法》,明确了地下空间信息的日常管理机构,机构负责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包括地下管线)的收集、整理、利用、更新、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具体工作,确保为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地下空间信息服务。

4加强南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出台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实际,尽快建立南宁市地方性法规,提高执行力,增强控制力。通过立法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及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做好宣传,达成共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使全社会都重视和支持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地下管线产权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政府发文、开会动员、媒体宣传等方式,在城市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中逐步统一思想,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4.3落实相关的管线查询规定,完善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跟踪测量机制

要求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应按规定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了解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信息,防止开挖时地下管线挖断、爆裂等各种安全事的发生。同时,相关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安排工期及相关管线跟测经费,统一委托具备相关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以实现最大程度地确保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

4.4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数据共建共享机制

各单位应加强互相交流,了解不同权属单位存在的管线数据需求,建立相关的管线数据共享制度,促进管线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避免数据获取经费上的重复投入。对于建设单位由于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变化,应及时向管线管理单位进行汇报,委托测量单位对变化管线进行测量,将变化数据交付管线管理单位,同时更新到各自的信息系统上,做到一有变化,马上更新。

参考文献

[1]孙鹏;徐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9(06):9-11.

篇8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工业和民用建筑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和舒适、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建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水排水和建筑中水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居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能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和“卓越计划”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1)课程体系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传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实践环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实验环节和创新教育环节缺失或比重偏低,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尽管有些高校也设置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习内容,但由于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如人意。(2)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以生态环保为核心,以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覆盖上述内容。(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当前高校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多数高校尽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但配套制度缺失,导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难于开展。

2.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1)基础理论教学。根据我国城市化建设需求,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技术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使理论教学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2)基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穿插调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设置认识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是全国率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试验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已设计并开出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建筑排水管道水力工况实验”、“虹吸式雨水斗水力工况实验”、“卫生器具安装与管道连接实验”、“建筑排水管道噪声测定实验”等实验项目。(3)综合工程实践教学。设置专业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4)应用创新实践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设置课内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当前建筑给水排水专业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积极实践,探索“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但理论优势明显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消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均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承担1/3以上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建筑给排水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皆由校内教师与设计院外聘教师共同指导,一方面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3注重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充分利用我校在城市节水、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培养计划中落实建筑节水设计、可再生能源加热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概念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亦庄开发区、东方太阳城、国家大剧院等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科技发展,了解行业需求,使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3.结语

篇9

[关键词]铁路;混凝土;施工要点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089-02

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铁路事业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铁路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运行困难,铁路施工中混凝土构件出现麻面、蜂窝以及空洞等是造成运行困难的最大原因,而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分析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其解决策略。以下是铁路施工中混凝土的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调查显示,混凝土问题在我国大多数铁路中都存在,大多是混凝土质量问题,施工技术不当和建筑材料选取的不当也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下面我们展开详细讨论。

1铁路施工中混凝土技术要点

1.1铁路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问题

混凝土产生裂缝是铁路工程中存在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影响建筑物外观的同时,还会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功能。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建设与使用工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最终会影响到铁路工程结构的质量。现浇板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不仅复杂且形式多样。混凝土主楼板最常发生裂缝,薄板中裂缝较短,楼板中间也会出现裂缝,如纵横向裂缝、爆炸型裂缝,贯穿裂缝和45°斜裂缝等。因此,必须关注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

1.2混凝土温度控制问题

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桩基的施工技术及严寒温差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方案中,耐久混凝土非结构性开裂以及耐久混凝土的应用和质量控制问题较为突出。在连续浇筑和硬化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水化热,热量聚集在内部且不易散发,如果其表面散热快,内部和表层温差较大,导致不均匀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即时抗拉强度小于拉应力,则混凝土内部或表面就会产生裂缝。混凝土早期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是温度裂缝,这种有害裂缝对于混凝土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甚至承载能力都危害巨大。

1.3铁路桥梁现浇混凝土墩台施工技术与质量问题

第一,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就要对地基所垫石渣进行选择,尽量选质量较好的石渣。在正式填筑之前要将地基的排水沟挖好,排除上面的积水并做好杂物清除工作;第二,为避免出现漏浆情况,在安装时将一层海绵条夹在模板接缝的部位;第三,安装完之后,要将脱模剂均匀的涂刷在其表面,同时检查其纵向稳定性、节点联系、顶部标高以及平面位置等;第四,在工厂加工钢筋骨架构件,用吊车将钢筋笼吊入模板内,然后再安装和焊接。

2完善铁路施工中混凝土的策略

2.1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

混凝土质量问题导致收缩过大,裂缝出现,变形缝、施工缝以及新旧结构接头处细节处理方法中存在问题,都会对铁路运行造成安全隐患。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选择的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较差,例如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较差,沙石级配较差,水灰比没有控制好,含泥量偏大,振捣时间过短等,都会导致出现不均匀以及不密实的现象。振捣时间过长又会导致漏浆、离析的问题,这都是混凝土构件出现麻面蜂窝以及空洞等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其还会导致钢筋锈蚀,最终大大降低钢筋强度,破坏整体性的构造。因此,必须要重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不断提高质量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铁路施工单位对于混凝土的有效应用。

2.2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在铁路施工中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给施工带来严重影响,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对温度进行控制是必要手段。根据监测了解混凝土温度场分布变化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是防止产生温度裂缝的关键,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贯穿于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以及浇筑后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综合考虑材料的选择,养护措施及工程状况等多方面。要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采用缓凝剂延迟水化进程降低温度峰值,通过有效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提高表层温度,减小内外温差。

4结语

总之,混凝土是铁路的基础,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与铁路的承载力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各个施工单位要做好铁路的混凝土施工,确保混凝土质量。社会的发展对混凝土的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提高施工速度还要保证施工质量,为铁路安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依赖于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未来的铁路混凝土施工中,各个施工单位都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指导,不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运用各种高超的施工技术,克服各种不利地质困难,确保高质量的铁路建设,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极大提升铁路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启东.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2]曹旭娜.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及处理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篇10

发行无门果无缘

上市融资近咫尺

奈何批复渺无边

敬请收看本期《公司解码》――花开无果

黑格尔曾讲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是哲学角度的阐释,如果从情理的角度来看这句名言就有些歧义了,比如说存在于城市中的一幢幢烂尾楼,它们占据了有限的空间、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却无法正常使用,成为了一座座的建筑垃圾,显然是不合理的事物。今天咱们要说的也是烂尾楼,不过我们的节目是立足于资本市场,这里说的是IPO项目的烂尾楼。

通常情况下,申请上市的企业或者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成功上市,等待新的机遇挑战;或者过会失败,重新摆兵布阵,以待时机成熟再次闯关。而这些ipo烂尾企业却处在第三种状态:成功过会却不能发行上市,这种“过而不发”的状态有可能仅仅数天也可能是无限长,这些孤立于股市之外的IPO烂尾楼占据了投资者的资金,成为企业上市道路上一道看不见的屏障,他们因何而生,又是如何才能消失;他们的存在,是否真的同城市中的烂尾楼一样一无是处,

带着诸多的疑问,本期公司解码带您走进ipo烂尾楼。

据中国证监会上周公布的IPO申报企业信息表,截至到2012年底,约有近100家拟上市公司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却仍未挂牌上市,其中在2012年之前通过审核的企业,有10多家。

试想一家企业,过会多时依然“待嫁闺中”,等待着一纸发行批文,触手可及的资本市场近在咫尺,却无法上市融资,此时企业的心情应该可想而知,但还有一些人会比企业更加焦虑,便是那些机构投资者,就是我们常说的PE、VC。作为财务投资者们,投资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公司上市之后在二级市场取得溢价赚取利润,而企业过而不发的状态自然使他们如坐针毡。

在这100多家“过而不发”的企业中,有一个企业于2008年4月便成功过会,此后便一直等待着上市发行的批复,企业与机构投资者们活生生的煎熬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由此也创下了一个纪录:A股资本市场――自2004年新股发行采用保荐人制度以来,“过而不发”耗时最长的IPO。

遵义钛业,过会时间2008, 4月29日。由于当时市场低迷,监管层开始有意放缓新股发行的步调,到2008年9月,IPO完全暂停。直至2009年6月,IPO开始重新启动。

人算不如天算,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航空和军工对钛材需求均明显放缓,国内外多数航空公司业绩严重滑坡。这种趋势立即波及到钛材加工行业。遵义钛业深受行业波动影响,企业2009年中报里显示出,盈利状况难以实现。而我国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显示,申请上市的公司需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的上市条件。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满足发行条件,遵义钛业就必须至少再等三年,才能满足连续三年盈利的发行硬规定。

若以遵义钛业的利润与主营业务海绵钛价格的关联效应计算,企业的业绩在2011年前似乎难以满足上市公司发行的条件,2012年的业绩依然不容乐观。由于业绩一直不佳,时至今日企业始终没等来监管层核准IPO的有关文件。

如果说遵义钛业IPO的烂尾是由于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导致业绩不佳,有些生不逢时、无可奈何,接下来说的这家企业IPO的搁浅却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执着。

陕煤股份,过会时间2011年8月底,顶着约173亿元融资及讳莫如深的股东背景等光环, IPO申请刚预披露,便在市场中激荡起阵阵涟漪。目前距离过会近14个月,但陕煤股份发行依旧悬而未决。

在A股IPO的历史上能达到 170多亿融资的项目并不多见。2011年监管层开始对于超级大盘股建议 “缩股”,但陕煤股份一直坚持自己的超级融资计划,并没有缩股的意图,在倔强中企业似乎在用等待的时间来换取上市融资的空间。带着最初对融资规模的执着,陕煤股份一直等待到今天,彻底成为了IPO中的 “悲情”巨无霸。

如果说陕煤股份是自愿徘徊在上市的大门之外,那么下面这个企业却是因为官司缠身不得不停下IPO的脚步。

乔丹体育,过会时间2011年11月30日,当企业招股书预披露时,投行圈便对其IPO前景颇为担忧。“许多人看到招股书才知道,这家公司与美国NBA巨星乔丹没有丝毫关系。”虽然使用“乔丹”中文名号多年,但并没有引发商标权纠纷。但当乔丹体育上市谋求更大发展时,遭NBA“飞人”乔丹其侵权。

因这一纸诉状,乔丹体育的上市之路将无限期押后。关于篮球明星乔丹本人与乔丹体育之间的官司,我们曾在之前的节目中有过重点的介绍,企业在当初发展的时候借助“乔丹”二字的名人效应,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带来了颇多的益处,但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此乔丹非彼乔丹,随着企业规模及名声的扩大,当初讨巧的手段却成为了企业上市的拦路石。乔丹体育因是小聪明、球最终招致了官司缠身,IPO受阻,下面这个公司与之相比,似乎有些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味道了。

木林森,过会时间:2011年7月27日,据知情人透露,木林森在过会之后不久,遭到实名人士向监管层举报其存在重大业绩造假以及涉嫌刻意隐瞒重大事项等问题。迄今已经15个月,但是公司仍没有获得发行批文。

据木林森的招股书显示,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4.5亿元猛增至8.14亿元,增长金额达3.58亿元,增长率高达78.52%。对此,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作了如下解释:“受益于LED封装及应用市场需求增多,长期合作客户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增加27883.08万元,新增客户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增加7953.03万元。”但招股说明书公布的前六大客户新增销售额仅为7941万元,这就意味着近1.99亿元的新增销售款项难以核查,存在造假嫌疑。身处这样的境,企业除了担心IPO的进程以外,恐怕还要应对来自监管部门的调查,以及社会各方对自身诚信的质疑。

可以说,以上这四大IPO烂尾楼几乎涵盖了企业“过而不发”基本原因。由于目前在法律对企业从成功过会直至批复到手这段时间的期限没有界定,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 “过而不发”这种状态有可能是一天也有可能是无限长。原本在我们印象中,企业成功过会之后应该是万事大吉的,不出意外会在2-6个月便可上市发行。但是从法律角度讲,企业成功过会可并不意味着可以上市发行。

企业过会的情况不一样,过会分两种情况:一个是无条件过会,一个是附条件过会。那有条件过会就要落实发审委,委员提供的相关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公司就是发行人还有相关的中介机构,就要解答补充他们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题解答满意了,报证监会的综合处,相关的问题获得了他们满意的答复之后,证监会就决定批复此公司发行股票。

对于有条件过会的企业,会后事项的处理,决定着公司是否能顺利的取得证监会的批复文件。以上四个公司为例,要分别向证监会解释他们的原因,解释顺利,问题比较满意得到答复的话,证监会会给他们核准通知,给他们批复的文件,有了这个文件就可以进行股票发行。

IPO烂尾楼现象虽然给企业上市带来了阻碍、占据了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对于整个资本市场,整个证券市场来说,我想短期来说还是有个不利的影响,这个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有这么多的企业过会之后发行不了,上市不能得到安排,可能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对长期来说的话,是一个趋好的趋势,在这个过程当中,证监会从严把握,不让发行,或发行之后不让上市,实际上是对投资者一个有利的安排,对投资者是一个保护,对长期来将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刚才专家所说的不定时的炸弹是指,大量的企业过会之后,对市场会造成一个无形的压力,比如说陕煤股份,发行170个亿,这么大的一个资金需求,对市场来说,肯定会造成短期的恐慌,加之我们无法预知企业取得证件会批复上市的日期,所以对市场始终存在隐性的压力。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些IPO烂尾工程的存在,阻止了一部分“问题企业”上市的路途,为证券市场清扫了一部分隐患,使资本市场的信誉会更好、更规范,投资者会更有信心。那么在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是否也存在同样的IPO烂尾楼现象,他们的发行体制又是怎样呢?

我们中国目前的发行制度叫核准制,跟外国是不太一样,国外多数用的是备案制,所谓的备案就是,发行人发行股票在那边申请备案,保荐机构投资银行根据他们市场的规则和要求去进行发行,所有发行的文件只是在主管部门进行备案,而不进行实质的审查,这是跟中国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目前的审核制度,是核准制,所谓核准制,也就是一个批准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程序和国外就不一样,国外也不存在中国过会而不发行这种“烂尾楼”的情形。

公司发行股票及上市所有的行为都交给市场去处理,证监会证券主管部门只是扮演了一个警察的角色,有问题去查处,去检查,如果涉嫌违法他们将去处罚,做这样一个功能。那么现在这样的发行制度下呢,证监会作为主管部门,他实际上把政府的信用“背书”给企业,“背书”给市场,给投资者一种相当于担保的形式,导致了目前证券市场的状况。

中国最早发行制度为额度制,经改革后形成现在的核准制。也正是由于核准制的原因,催生了IPO烂尾楼这一特殊现象。那么我们的市场是否能够再跨越一步,走到备案制的发行制度呢?

备案制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对市场,对股民,还是对投资机构,对保荐机构的要求都非常高,现在咱们中国的诚信制度还没有建立,整个公民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如果证监会,证券主管部门不去管这个事,任由按照市场来做,那可能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郭树清主席说在未来的几年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改变现在的发行制度,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了。过而不发是我们核准制度的一个安排,目前情况下,也只有这样一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