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动能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动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动能

篇1

凝心聚力 搭建共赢平台

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开展至今已经越来越受钢铁服务业企业的关注,每年区政府在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都加以充分肯定,已经成为一张宝山名片。据悉,每届论坛都会邀请相关政府官员解读政策;邀请全国工商联和市工商联领导出席;邀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各地钢铁商会代表与会,钢铁业界权威作十分专业的演讲;都有著名企业家纵论市场、交流经验;都有专家学者预测趋势、解析难点;每届论坛宝山区领导都到会推介宝山理念、展示商机,区委书记和区长往往双双到会演讲,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

在论坛影响力逐年提升的同时,论坛主题也是逐步趋向专业化。首届论坛讨论了长江口经济圈如何互动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关注长江口分工与优势,及时捕捉钢铁产业投资机会。第二届是在国家对钢铁产业进行宏观调整,国内外钢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召开的,通过政策解读、市场分析等,为民营企业家提供生存之道、发展思路。第五届面对国内外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传统营销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的形势,重点讨论钢铁服务业如何爬过山坡,突破瓶颈。2013年随着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论坛主题也慢慢从聚焦钢铁服务业向聚焦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转变。第十届论坛围绕互联网和上海自贸区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展开了研究成果和实战经验的交流,共同展望互联网时代和上海自贸区建设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第十一届围绕民营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把握主动、保持定力,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进行深入探讨。而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论坛上,围绕“民营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这个主题,由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通过演讲交流、专题探讨的形式,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等层面,阐释了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形成民营经济新的增长动能根本出路在于探求新的发展模式,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的路径和方法。

由于主题贴近企业实际、专业程度高,深受企业家欢迎。十二届参会者共接近一万人次。第二届起,参会者从长三角扩大到全国,国际钢铁服务业巨头也派代表参会。实际参会者往往超出报名者,经常出现座位不够,部分与会者站立数小时倾听演讲的火爆场面。

品牌服务 引发对工商联工作的思考

如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宝山区工商联一项品牌化服务工作,在11年的协助筹办下,区工商联也将此项工作作为在新形势下服务非公企业工作新的着力点,同时引发了对工商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审时度势,找到工商联工作的切入点,顺势而为,事半功倍。近年来,宝山区钢铁服务企业出现散、多、小的现状,各地企业家到宝山寻找发展机会的动态。对此,宝山区逐步明确了发展钢铁服务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多成分、多元化、多渠道投入钢铁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和措施。结合实际,区工商联适时搭建钢铁服务业合作、共赢的平台,因“势”用“势”,顺“势”造“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政府的关注点和民营企业的需求点作为工商联工作的着力点。在会下,区工商联注意到,区政府的重要关注点是如何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提升钢铁产业能级,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需求点是如何及时获得国家对钢铁产业政策调整的信息,准确解读政策,抓住契机,赢得更多发展机会,规避风险;政府和企业的结合点是“发展”。所以,搭建平台,把结合点作为平台的基础。在会上,区工商联按照聚焦行业热点,做精行业切点的原则,选准各届“论坛”的主题。主题关系到“论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要选准主题,关键是让企业家参与选题。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不同时期,企业家最清楚行业的关键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程度。每届“论坛”召开之前,区工商联都会在企业家中反复酝酿、筛选主题,并报请区政府审批。而主题往往成为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凝聚点、“论坛”的兴奋点。

篇2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N9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2-0005-05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全省GDP突破5万亿美元。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能源需求,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GDP“含金量”仅列全国第26位。谋求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就需要对当前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情况开展系统评价。

一、研究的必要性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是一个不断动态演化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有多种宏观表现特征,从发展的层面可以分为演进与退化两个方向,从协调的层面可以分为协调演化和非协调演化两种方式[1]。协调发展方式是指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有效演化方式,但是事实上该复合系统的演化并不能保证一直延续协调发展的路径。开展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就是要把握该复合系统的演化现状,明确当前复合系统的演化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上。众多学者对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1)能源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对该复合系统的研究较少[2-4];(2)当前对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关注对复合系统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而对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的评估研究不足[5-7]。

基于此,本文以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估现状预测未来的研究思路,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问题为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设计

能源-经济-环境(3E)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源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有依赖性,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能源的逐渐耗竭及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是环境的主导,通过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不恰当的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耗竭和环境破坏[8]。能源、经济、环境三大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探究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地仿真3E复合系统,评估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而且能够对3E系统未来协调发展进行预测[911]。

(一)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应用VensimPLE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应用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能源子系统主要对一次能源生产、能源调出、能源调入、能源消费这几个指标进行研究,探讨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能源状况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环境子系统主要对工业污染进行研究,研究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探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子系统主要对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与服务净流出、通货膨胀等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张海云: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SD建模与仿真研究在对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如图1所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由图1可以看出:(1)随着区域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可以不断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使得区域GDP损失减少。(2)区域GDP增长可以带动能源生产能力增强,进而使得能源生产力增加,能源供给增加。能源供给可以保障区域GDP增长。(3)随着区域GDP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导致能源短缺状况恶化,能源短缺导致区域GDP损失。(4)区域GDP增加带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投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能力增加,从而带动区域GDP增长。(5)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能源消费,改善能源短缺状况,减少因能源短缺带来的GDP损失。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单位投资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因环境污染带来的GDP损失不断降低。

图1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因果关系模型(二)复合系统流图分析

因果关系模型反映各种变量之问的逻辑关系以及描述系统的反馈结构,但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变量之间的区别。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流图,见图2。图2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三)模型主要反馈回路

根据前文对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及流图的分析,模型主要反馈回路有:

1.区域GDP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环境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会加大,投资额增加。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程度会降低,而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2.区域GDP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污染排放量增加,从而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程度的加剧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影响了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3.区域GDP能源生产能力能源生产量能源供给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生产能力提升使得能源生产量增加,进而能源供给量增加。能源供给增加使得能源充足程度提高,能源充足从而带动区域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4.区域GDP能源消费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造成能源充足程度降低,从而影响GDP的增长。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5.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从而使得污染程度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最终导致GDP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6.区域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带动区域GDP各分量的提高,从而直接带动区域GDP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7.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最终消费支出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能源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一部分,从而最终消费支出增加,区域GDP增加。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能源、环境、经济各子系统之间物质信息流通循环都受到区域GDP的影响,而区域GDP又受到能源总消耗量、环境污染程度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标围绕区域GDP、区域GDP各分量、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展开。

(四)模型有效性检验

本文选取三个核心指标(能源消费量、年污染排放量、名义GDP)进行模型检验,在仿真时,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增长率预期值均采用历史真实值。结果发现,三个核心指标2001―2009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均在5%以内,2010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为503%。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以用于该系统的仿真预测。

三、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仿真预测

在应用上述SD模型对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行为模拟时,选择的参数基本与目前的政策保持一致,下面分别对能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基本仿真模拟数据进行说明。

(一)能源系统仿真预测

根据上述模型,山东省2011―2020年能源供给、消费、调入、调出及单位GDP能耗指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2011―2016年,山东省能源供给基本能够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并未出现严重的能源短缺现象;2017―2020年,能源消费量呈现平稳运行态势,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2019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最大值531686万吨标煤。能源对外依赖度(能源调入/能源消费)将持续提高,2011年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为576%,2020年将达到8768%。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对能源依赖的压力将日趋严峻。

(二)经济系统仿真预测

在一定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速下,山东省经济系统未来发展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山东省未来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较大,平均为1495%,最终消费支出在2011―2016年出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之后增长率逐年减小,至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仅为187%,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省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不协调的态势。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所占比重呈现逐年降低态势;最终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未来山东省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靠投资形式拉动,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结构趋向不合理。

(三)环境系统仿真预测

伴随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系统的不断演化,环境系统的发展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山东省2011―2020年工业污染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71%,工业污染治理压力将逐年增大。与此同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也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约为864%。在假设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为2001―2010年均值的前提下,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在2011―202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未来几年山东省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构建并验证了该复合系统的SD模型,进而对该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发现:

其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牵引下,未来山东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非常严峻,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以煤为主”的单调的能源供给,增加其他种类能源的供给,尤其是应当大力开发、使用绿色能源,这是缓解山东省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二,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增长评价方式,将引发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将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资源转向政府投资方向,而消费增长将日趋乏力。

其三,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供给、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恶化当前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未来山东省的污染治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将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从源头上监控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ROBERT GROSS.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Systematic review[C]. An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 process, 2003(10):10211033.

[2] LIANG JINSHE, ZHANG WEI, CAI JIANMING. Regional faetor decompositions in Chinas enevgy intensity change: Base on LMDI technique[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34(8):5262.

[3]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9.

[4] 陈祖海.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容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6):4548.

[5] 柯健,汪燕敏.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8):688691.

[6] 杜凯,周朝民.基于库茨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以南京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9(3):5659.

[7] GUTTORMSEN A G. G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D].Norwa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2004.

[8] 魏一鸣,吴刚,刘兰翠,等. 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 管理学报,2005(2):159170.

[9]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 (2): 93105.

篇3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色,围绕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考评员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㈠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临洮农校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设有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岗位的考评员,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坚持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修改专业主要课程,组织考评员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㈡以考评员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考评员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临洮农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每一位考评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评员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临洮农校面向学生改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面向社会改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建立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二、将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临洮农业学校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多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小麦育种、特种玉米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丽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冬春小麦育种和特种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先后培育推广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冬春小麦品种(系)五十多个,服务于我省的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和兰州六个地区,并在陕西、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等地;特种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荣获多次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临单”、“临糯”玉米系列和临农小麦系列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全省年推广面积23.33余万公顷,年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的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三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项目培训的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考评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篇4

关键词 职业 技能竞赛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017—02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这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号召。而且职业教育理念在先进的德国更是将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职业院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为此要通过技能大赛有效地促进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的建设,最终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技能大赛转变了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理念

1.渗透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中。技能大赛一般是按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技能项目,以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或相关内容来确定比赛项目和规则。要求参赛选手要达到熟练、准确、精湛和高质量、高标准,如冶金类专业对工艺、设备、操作和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均有严格的技术条件要求。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标准及教学标准可以作为内容依据来选用。特别是在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中,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描述、学习情境的选取、教学项目的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等,都需要按这些行业工作能力和技能(技术)要求来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教学投入,确定采用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专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能力来形成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中还应融进相关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渗透教育,并加以固化,技能大赛能够较好地体现这些内容。

2.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在全国技能大赛中,以学生综合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让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三段式”教学形式彻底被淘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盛行,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学习观念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能吃苦,肯动手,就会有好的回报,技精立业,实现人生的职业理想。

已经举办三届的“转炉炼钢工”项目为例。比赛项目针对冶金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设计竞赛内容,选手要完成的比赛任务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环境也是真实的工程环境。济南钢铁公司和山东星科集团提供比赛使用的冶炼设备,而且派出技术人员参与赛项的设计、比赛题库的组建、比赛试题的抽取、竞赛裁判等工作,同时,配备技术人员到现场以保障技能大赛期间设备的正常运转,这说明了工学结合离不开企业的技术与物质支撑,更重要的是,行业、企业参与技能大赛,是以行业、企业生产岗位的标准与要求来考察选手。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就能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教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调整。

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各类技能大赛的导向非常明确。以“转炉炼钢工”技能竞赛为例,其竞赛任务是冶炼一炉合格的钢水。它要求:一会制定冶炼计划;二能正确进行冶炼操作;三能根据冶炼现象进行冶炼判断,并会对判断结果进行正确处理;四要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显而易见,它所显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方向。

综观所有的技能大赛,均未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割裂开来,而是二者兼顾,各有侧重。为职业院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何合理地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典型的实例。

二、技能大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要参与比赛项目或专业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在竞赛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企业用人一般要求是:一是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例如,冶金企业的工种繁多,有炼铁工、炼钢工、连铸工等,高技术的冶金人员必须有各岗位的综合能力。二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能力,这也是冶金专业人员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专兼结合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取决于我们的教学团队。所以,我们的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与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践问题,真正锻炼成“双师型”的教师,并要组建成“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三、技能大赛加速了专业教材的更新

教材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行的专业教材更新周期较长,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在学生能力比赛项目中,仅依靠教材来训练参赛学生是不够的,必须加入更多新的内容,如最新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节能措施、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企业文化等才能满足比赛要求,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要求必须使用企业最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新技能等,具有适合市场变化的教材。每次技能大赛的结束都是专业教材变化和重新修订的一次机会,因此我们要抓紧机会,依靠国家组织的技能大赛平台,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补充或新编专业教材,满足课程实施的教学需要。

四、技能大赛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搭建了校企结合新平台

1.巩固实训基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结果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参赛选手、获奖学校学生的追捧,特别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许多行业、企业单位主动联系职业院校,从教育培养源头抓人才,提出合作意向和实施项目,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选拔优秀的专业毕业生。由此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提供顶岗实习的基地,为学校实施半年至一年的工作岗位实习提供了保证。

2.搭建合作平台。获奖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还可以为行业提供社会培训、考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生产中的标准化建设,可提供优质的技术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局面。同时,比赛项目的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工作过程并确定一定比例的基础训练项目的比赛内容。对专业课改建设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标准建设,均有源于企业生产、高于企业生产的实训教学建设目标,这对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是非常好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保障。

五、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职业素养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专业人才,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引导,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职业素质中所需的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文化渗透及创新精神在大赛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也只有团队间彼此配合默契、个人专业技能娴熟,才能达到工作标准,完成任务。

2. 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能在技能大赛中得到充分体现。好的比赛成绩要靠扎实的训练来保证,同时还要靠很高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来实现,细节决定成败是参赛学生的亲身体会,参赛学生成绩受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参赛经验和心理素质,在比赛中不能有大的失误,控制好比赛节奏,不受外界过多的影响,认真完成每一个项目、动作,紧张的操作中应有序而沉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在培养学生认真工作态度的同时,还让学生形成了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也为今后职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模式。

参赛的学生中,只要从省级选的选手,现在都是企业重金聘请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质量非常高。学校也以这些取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努力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身能力,以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六、技能大赛带动了专业建设,提升了职校认可度

1.带动专业建设。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职业院校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和切入点;校企合作办学,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提供了依据;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展示师生才能,培养“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整体带动了专业建设。

2.提升职校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终端出口”畅通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底线,也是职业院校在社会认可度的体现。技能竞赛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通过技能竞赛,展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成就,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院校的办学状况,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而更好地畅通职业院校的就业“出口”,为疏通“进口”奠定坚实的基础。竞赛中涌现出的“名星选手”和“技能高手”,凭借着他们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心理应变能力,当场就被用人单位选用,成为张扬职业教育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的形象代言人,也成为提高职校认可度的有力宣传。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竞赛拉动了人才培养新模式、牵引了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新教师、畅通了新课改、构建了合作平台、开通就业直通车,实现了政府搭台,学生竞技,共同参与,多方受益,同时带动专业建设。

篇5

问: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哪些重大意义?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客观需要。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基础和能力,才能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技术层次,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有效内需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吸纳就业的新渠道。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口。三是转变消费模式的重要方式。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加快了节能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问:《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按照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改善民生以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讲,就是要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需求、以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释放内需潜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原则:创新引领,服务提升;需求牵引,工程带动;法规驱动,政策激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问:《意见》提出了近3年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目标。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答:《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点突破,装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显著改善,形成一大批拥有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二是国产设备和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高我国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更广泛应用。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三是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消费需求;通过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增长。

提出这些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总体看来,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节能环保市场需求。为此,针对当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与相关规划衔接的结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确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决定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模,为节能环保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市场空间。《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文件内容是相衔接的。

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重点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司法、健全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五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等政策。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及背压热电、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逐步扩大峰谷价差,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六是推行市场化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引导外资投向节能环保产业。继续支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国家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互动电网;峰谷电价;阶梯电价;分布式能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0-03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功效、本质

(一)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有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从其在中国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一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IBM提出的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美国将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个是中国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的“互动电网”。2009年5月,他了《中国智能互动电网发展战略报告》。报告中,对智能电网概念进行了阐述。

智能电网,即SmartGrid,原意为智能网格或智能网。其原意是建立新的电力客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其核心是推动调度体系优化,有限度地加强电网的可靠性,节约支出,提高能源效率。从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互动电网称为互动电力网络,简称为互动电网,智能电网的含义已涵盖其中。

互动电网的定义为: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

(二)互动电网的功效

互动电网的功效包括:

一是互动电网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数据传输,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

二是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能够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三是互动电网能够将新型可替代能源接入电网,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

四是可以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改善供电质量,解决电网商业化运转。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建设智能电网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要实现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就必须使用经济手段,必须进行电价改革。

二、中国电价改革进程及电价机制的问题

电价改革是电力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电力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本质上是一场电价改革。我国的电价改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即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国电、华电、华能、大唐和中电投。

2003年3月。国家电监会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实现“政监分开”。

2003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确定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主要改革措施。

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措施。

2005年2月。《电力监管条例》颁布。

2005年3月。制定与《电价改革方案》相配套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三个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发改委和电监会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改革的必要性,确定改革目标和原则,并提出电价改革的七个重点任务。

2010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就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电价机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电价结构的不平衡问题、电价制定和监管机制的缺陷,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电力供求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原来的电价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要求。电价管制不合理,行政干预太多,电价难以“市场化”。

2.电价过去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电力价格与基本已放开市场的其他形态的终端能源价格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反差。近年来,这一价格反差随着油、气价格上涨而呈扩大趋势,不利于各种形态终端能源的合理配置。

2.电价不能实时调整。目前国内油价已经实行实时调整机制。油价波动直接影响到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调整,直接影响电价成本,电价也应该实现动态的调整机制。

4.终端用户的销售电价制度与结构的不合理,居民用电电价偏低。交叉补贴的存在不利于用户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

5.现行的电价结构不能提供正确的经济信号和足够的激励作用,来促进投资者对提高电力领域能效的投资。

三、智能电网建设对电价改革的要求

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建设智能电网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而目前的电价机制不适应智能电网的需要。建设智能电网必须实行电价改革,最终实现输电配电由政府来管制,发电和售电完全由市场来形成的电价机制。

(一)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机制

1.实施浮动电价机制主要考虑两点:第一,原油、煤炭、天然气等价格波动大,造成电价成本波动。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剧烈,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变化,这将对发电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而且也影响电网建设及运营成本。第二,根据电力供求关系调整电价。当电力过剩时,电力价格可以降下来,让消费者受益;在电力紧张时,电价可以上升,引导消费者控制用电,节约资源;当消费电量下降时,又引导企业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力使电价恢复到均衡的水平。

2.峰谷单价。目前,我国在动态电价机制的举措就是峰谷电价。根据电力系统负荷曲线的变化将一天分成多个时问段,对不同时间段的负荷或电量,按不同的价格计费的电价制度。其典型做法是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高峰、平阶、低谷三个时段,提高高峰时段的用电电价,降低低谷时段的用电电价。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刺激用户采用相应措施,缓解高峰期用电的紧张局面,提高低谷时的电力需求,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峰谷电价实现后起到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了完善峰谷电价机制,我们应该从下几点着手:(1)进一步拉大峰谷价比。目前,发达国家峰谷电价的价差约在8-10倍,而我国现行的峰谷电价差在2.6倍左右。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峰谷电价,并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拉大到3倍以上。

(2)扩大峰谷电价的实施范围。目前峰谷电价的实施范围主要为工业用户,商业、非居民照明、农业用户尚未实行,而这部分用电是造成用电峰谷差的重要原因,应该考虑在对其制定合理电价的基础上实施峰谷电价。

(二)实行阶梯电价

“阶梯电价”引全名为“阶梯式累进电价”,是指把户均用电量设置为若干个阶梯,第一阶梯为基数电电力设施量,此阶梯内电量较少,每千瓦时电价也较低;第二阶梯电量较高,电价也较高一些,第三阶梯电量更多,电价也更高。随着户均消费电量的增长,每千瓦时电价逐级递增。

因为这种电价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用电要求,又被俗称为“平民电价”。国际上,美国、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埃及、伊朗、菲律宾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均对居民用电执行阶梯电价。

2010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就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梯电价将城乡居民每月用电量按照满足基本用电需求、正常合理用电需求和较高生活质量用电需求划分为三档,电价实行分档递增。

实行阶梯电价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是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三档电量。因地制宜就是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差别化的三档电量。经济发达、用电量大的地区居民平均用电多,负荷密集,用电成本一般低于经济欠发达、负荷稀疏地区。

(三)用电价机制鼓励分布式能源发展

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无需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输电,可大大减少电网线路损耗,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它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分布式能源技术是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我国国内众多分布式能源项目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产业在我国受政策支持不到位,利益格局未理顺。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电网能够将新型可替代能源接入电网,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

为了支持分布式能源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出的电能上网,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即接即用”。另一方面应该在电价上实行补贴正常。

目前分布式电源发电成本在0.7元左右,远远高出一般的火电标杆电价。再加上不菲的接入费与备用费,大多数分布式能源站只能选择离网运行。只要实行一定的电价补贴政策,让分布式能源站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分布式能源就能够获得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1]武建东.中国智能互动电网发展战略报告(090517-3)[s].

北京,2009.[2]薛若萍.美国智能电网及政策策略建议[J]刀.电力需求侧

管理,2010,(3).[3]高建宏,臧宝志.智能电网建设时期的需求侧管理[J].山

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邢佰英.智能电网建设路在何方?电价机制改革必须先

行[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0-08-17.[5]朱成章.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北京.中国能

篇7

关键词:优秀 男子 网球 竞技能力 策略

网球运动孕育于法国,诞生于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于美国。现代网球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体育运动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球运动在我国也越来越普及。如今,“北京中网”和“上海大师杯”在我国成功举办,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网球正在与世界接轨,它们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我国又一波网球热的兴起。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我国网球运动的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男子单双打的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还很大。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尽快迎头赶上是一直困扰中国网球界的问题。本文对世界男子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形态、机能、

素质以及技战术等特征进行简略的分析,以期为能够迅速提高我国男子网球运动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特征

1.1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网球运动在诞生初期被誉为“绅士运动”,可见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不是很大,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也不高。但是,随着网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要求不断提高。近此年来网球运动员大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当今男子职业网坛排名靠前的几名运动员身高都在1.80m以上。如费德勒1.85m、罗迪克1.86m、纳达尔1.86m,已经退役的前巨星桑普拉斯1.85m、阿加西1.80m。女子运动员身高超过1.80m的也比比皆是,特别是顶尖选手身高的优势更加突出,如达文波特1.90m、大威廉姆斯1.86m、小威廉姆斯1.80m,莎拉波娃1.83m。著名华裔运动员张德培曾经在17岁时取得了法网桂冠,但是此后他再没有获得过四大公开赛的冠军,这与他1.75m的身高不无关系。为了弥补身高和力量的不足,他必须更多地快速跑动,消耗更多的体能,在与其他高大运动员比赛时吃亏不少。目前,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身高像张德培一样在1.80m以下的已经很少见了。网球运动员身材增高的趋势适应了网球运动场地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负荷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选手的技术更加细腻,技术手段更加丰富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强壮的身体,这是现代网球运动的特点之一。

1.2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

网球运动员除了要具有灵敏性好、反应速度快、爆发力好、动作速度快、心理素质好等乒乓球、羽毛球小球类运动员的共同素质外,还要有快速起动、急停、变向的能力,以适应在场地上左右奔跑、急停、变向的要求。对于网球来说,灵活性、速度和爆发力量是最重要的素质[1]。

从力量素质来看,网球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最大力量。在比赛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击出网球的球速最高可以达到200km/h以上。这就需要运动员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打出如此高的球速。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表明:力量已经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重要素质。即使是技术型运动员也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否则无法在高手如林的职业网坛立足。

耐力素质是网球运动员所需的另一项重要素质,其原因在于:网球比赛的争夺异常激烈,并且一般的男子比赛通常都要在2个小时以上。一场高水平比赛一场打3至4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如此长时间、大运动量的比赛对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是严峻的考验。

1.3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

从身体机能来看,网球运动员要具有神经反应快、心肺功能好、无氧代谢能力强的特点。网球比赛的发球速度越来越快,运动员接发球的反应时间很短,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球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快速神经反应能力。此外,还要求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要高达13%以上,白肌纤维比例要达到70%以上[2]。在身体机能的特殊要求方面,网球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完成3至4小时的大运动量比赛的保证,这一点特别应该引起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

1.4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赢得胜利,除自身的技术水平、体能、战术运用等诸多因素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运动专家认为,在激烈对抗的大赛中要取得胜利,身体、技术、战术等因素占70%,心理素质占30%。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要能够沉得住气,不急不躁。特别是在世界优秀网球选手的对决中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有统计显示:在每盘打到抢七的决胜局中费德勒往往能够胜出,这与他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关键球上他不是能发出Ace球就是能够打出漂亮的底线击球,这也是他的绝技之一。

2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

2.1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特征

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是网球项目中的重要技术。网球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不但能够直接得分,还对比赛有很大的影响[3]。网球比赛分发球局和接发球局,运动员都力争保住自己的发球局和破掉对手的发球局。网球发球技术的重要指标是发球的球速,目前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的发球最高球速都能达到200km/h。美国选手罗迪克在2003年与鲁赛德斯基的比赛中创造了249.38km/h的世界纪录。他在2008年的迪拜网球公开赛中就以17记Ace球把二号种子纳达尔阻止在了半决赛的大门外。

网球的接发球技术主要是准确的预判和回球。如果被动地在对手发球后再移动找球,在高速的发球面前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回球,甚至根本接不到球。因此优秀运动员必须从对手的发球动作中预先准确判断发球的线路和落点及时移动,接好发球和创造接发球抢攻的机会。老将阿加西就是一位世界最好的接发球手,他34岁时还能够屹立在世界网坛,与其高超的技术分不开。其中接发球技术是他的优势,往往让对手在发球局中不能占到便宜。

2.2线路和落点的特征

网球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底线对抽已经成为过时的技术。我们在世界大赛中往往看到的是:击球线路的变化已经取代了等待对手失误的落后观念。现在的世界优秀运动员总是力争采用大角度的击球将球打到左右两角或直接得分或让对手来回奔跑,在对手回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给出致命一击。同样,运动员在被动跑动时也会打出高质量的直线穿越球或大角度的斜线回球,变被动为主动。

2.3个性化技术的特征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除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精湛技术之外,极具魅力的个性化技术的发展也是当今网球项目的特点之一。如双手握拍击球在传统上不是主流技术,但是阿加西、德约克维奇等著名运动员大量采用双手击球,增加了击球的力量和准确性;桑普拉斯、萨芬、费德勒等人采用的反手单手击球球速快、落点刁钻、动作潇洒。这充分说明任何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样。

2.4战术打法的特征

纵观当今世界网坛,随着运动员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球战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球的发展过程中,底线对攻型曾经长期统治世界大赛。运动员在底线来回对抽,主要依靠对手的失误得分,后来大力发球后进行上网截击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被称为发球上网型。理论界普遍认为发球上网型主动性强,是网球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近年来运动员击球速度的迅速提高,在底线能打出各种大角度的斜线球和直线穿越球,底线进攻的威力大增,大大限制了运动员发球后盲目上网的可能性,底线打法又重新受到重视。但是这种底线打法不同于传统的单纯底线打法,而是注重以大力发球和底线击球线路的变化造成对方回球失误或创造良好的进攻时机并及时上网进攻。同时这种打法也克服了原来的发球上网型的发球后即立刻上网的盲目性,减少了自身的失误,这种战术发展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3 我国男子网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3.1顺应网球运动规律,重视选材工作。

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我国的网球运动若想跻身于世界前列必须从选材抓起。根据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资料和对网球运动特点的分析,具体来说,从身体形态上要选择身材高大、强壮有力的青少年。男子的骨龄预测身高要达到1.80―1.85m以上,同时在身体素质上要选择灵敏性好、反应速度快、肌肉力量好、耐力水平高的青少年。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如此身体条件的青少年在我国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

3.2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战术思想。

现代网球技术的发展使网球技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随之改变。首先是对多拍对打能力的认识。传统的训练理念要求运动员具有连续多拍对打能力,因此在训练中运动员长时间地练习对打。而目前网球比赛的实际情况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将球打到场地的边、角让对手接不到球,很少有两名选手多拍对打的场面。即使有多回合的争夺,也是在快速跑动中进行。因此,常见的多拍练习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只能作为热身活动而不是主要的练习内容。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很多运动员还在大量进行这种无效的劳动。在此,应该借鉴乒乓球的经验,“前三板解决问题”。即每次回球都要力争打到对手接不到的地方,以主动进攻得分而不是等待对手失误。其次是击球路线的练习。由于长时间练习多拍对打,我国运动员的回球路线往往集中在中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连续的对打。养成这种习惯后在比赛中会不自觉地将球打到中路,给对手以机会。因此在练习中教练员应该要求运动员要有比赛意识,重视击球线路的变化,把球打到对手最难接到的地方。再有是底线和上网的结合。正如前面所说,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运用高质量的底线球和上网战术上有新的发展,我国运动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底线和上网技术的配合进行探讨,找到适合我国运动员的方式,这样才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3.3抓住关键环节,提高训练水平。

迅速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的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法是抓住我国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改变这些方面的落后状态,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策略是符合决定竞技体育水平的木桶原理的。

发球是网球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有资料显示,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发球速度远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运动员在身体条件上的差距使运动员发球力量不够;二是我们的发球技术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发球速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在训练中重视发球技术的改进,增加练习发球的时间和练习的强度。据来我国讲学的美国专家何国纬博士介绍,美国运动员大约有1/3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关发球和接发球的练习。因此,保证练习时间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从长远上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的选材标准,选拔身体适合的青少年从事网球的学习与训练。在当前阶段,第一,要利用生物力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改进现有运动员的发球技术;第二,要加强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力量素质和挥拍速率,尽量减小身体能力的差距;同时加强发球落点的练习,以弥补发球速率的差距。

我国运动员的另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是耐力水平。从比赛实践看,我国男选手在比赛中一般只能坚持两个多小时的比赛,时间再长就会出现体力不支、腿部抽筋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之低下。解决此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即加大训练强度。

3.4开展多层次的网球比赛活动,立体发展网球事业。

在我国网球运动还不是很普及,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人认识网球、喜爱网球,积极加入到这项运动的行列中。体育职能部门应该多举行一些业余的网球比赛,既能扩大网球人群,又能够发现部分有发展潜质的少年选手。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组织,应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多举办一些邀请赛、友谊赛。各地体育部门应将网球比赛列入工作议程,通过比赛发现人才、锻炼队伍、扩大影响,培养更多的运动员。

4 小结

目前,我国网球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特别是男子的水平相差很远,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世界网球发展的趋势,制定我们的发展规划,包括战术指导思想、技术发展方向、体能训练计划以及选材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尽快缩小我国男子网球选手与世界优秀男子网球选手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全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编辑委员会.全国大百利全书体育卷[M].北京:全国大百利全书出版社,1988.

[4]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一、分析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国土地面积较广,地区人口分配不均匀,出现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例如:我国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丰富甚至出现剩余的人力资源,在京津唐地区寻找职位较难,而我国西部地区,例如:新疆等地,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温差较大,不适应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缓慢,该地区人口总量少,且有众多留守老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缺乏人力资源,阻碍经济发展。再加上,我国不重视缺乏人力资源地区的发展,导致全国人力资源分配更加不均匀,经济发达的地方越发达,经济落后的地方越落后。

二、人力资源

1.人力资源概念

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是一个社会具有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的集合,而狭义上讲,是社会团体中能够生产产品的人力,这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分为两类,一种是数量型的人力资源,一种是质量型的人力资源。数量型的人力资源指的是具有体力劳动人员的总和,质量型人力资源指的是劳动人员具备知识素养、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等人员的总和。其中数量型人力资源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当人力资源超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会消耗大量生产产品,且剩余的人力资源无法就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质量型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的根本动力。

2.人力资源特点

(1)能动性:由于人具有主观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活动。(2)再生性:人力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中个体不断更新。(3)持续性: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是一项持续的工作。(4)社会性:人力资源从社会中来,再到社会中去,收到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5)时效性:首先,人力资源有一定年龄限制,其次,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使与时俱进的。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指地区间在经济上交往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依赖,实现发展上关联互动,最终达到各区域经济协调稳步发展。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重点是:东西部经济协调关系,沿海和内地经济协调关系。

四、如何实现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

1.国家制定相应政策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劳动人员和人才向西部地区迁移,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开发西部地区企业发展,设置众多就业岗位,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过剩人力资源,既能补充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又能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问题,实现人力资源全方位利用。此外,该类政策能够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增强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企业注重对人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人力资源中农民占1/3,人力资源的数量较多但是质量较差,因此,用人企业需要加强对劳动人员的培训,使劳动人员不仅具有体力劳动能力,而且具备知识素养和科技技能,称为全方位复合型人才,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数量虽少但是质量上升,实现“以一抵十”。

3.劳动人员加强自身教育

劳动人员不盲从,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要热爱本地区,重视地区经济发展。劳动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不仅具有体力劳动能力,而且增强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时时刻刻学习,增强综合素质,为地区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五、总结

篇9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半年红”。 蔡荣章 摄

浙江经济“半年红”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2.6%,新经济动力增势较好。”2016年7月18日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会,通报了浙江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而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同比增幅为6.7%。两相对比,浙江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实现了“半年红”。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撰写的《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指出。

经济数字密密麻麻,但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88元,同比增长8.7%,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三,位于上海、北京之后。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跑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88,同比缩小0.01。

省统计局的分析师指出,收入增速环比回升,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工资涨了;受到房价上涨因素影响,房租收入提升了;还有打零工及技术工工资持续增长等,加上新农村建设、五水共治、迎接G20峰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了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为10%。

“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业回升态势较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出口份额继续上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公共服务保障有力。”参与调研的省人大财经委相关同志介绍说。

调研报告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1―5月,事关补齐短板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投资增速均高于15%的预期目标。新开工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另一项值得“表扬”的是进出口。数据显示,上半年出口增长2.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6.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出口份额升至12.8%。调研报告指出:“外贸质量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贸易模式对扩大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互联网+”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促使网络零售额迈入4066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35.4%;省内居民网络消费2183亿元,同比增长28.7%。同时,网络购物也带动了快递业务的快速增长,快递业务量突破24.7亿件,增长65.0%。

未雨绸缪:风险和压力不容忽视

从一季度GDP增速7.2%,到上半年的7.7%,浙江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鼓舞人心。

“不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调研报告写道。

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新旧动能转换尚不到位引致的经济分化加剧。调研报告直击问题:“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资源和市场加速向新动能增长基础和优势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集中,旧动能经济部分比重较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加速收缩,引致经济分化问题加剧。”

从地区看,得益于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集聚优势显现等多种因素,一些地区经济表现出色,如杭州市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1―5月份贡献了全省51.1%的税收增量。与此同时,有的地方传统产业比重偏高,转型升级步伐不快,面临的困难较多,原本综合实力靠前的一些地区,今年以来发展速度较慢。

从行业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力、电气机械等六大行业,其新增利润占比达77.4%,而化纤、运输设备等9个行业利润为负增长。

从企业看,上市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发展态势较好,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局面仍在延续,1―5月小微企业亏损面达20.6%。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用工用地成本居高不下,人才引进难、应收账款回笼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民间投资增速和比重同比回落幅度较大。调研显示,虽然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逐月回升,但增速仅为4.5%,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为55.6%,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

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向省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反映,“信心不足、预期谨慎,投资意愿偏低”。省发改委万家样本企业监测显示,二季度仅15.3%的企业表示未来三个月有投资计划。

同时,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和压力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不良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余额继续双升。5月末,我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2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2个百分点。另外,企业“两链”风险仍然较大,恶意逃废债现象仍然多发,个别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此外,随着减税减负力度持续加大,“营改增”全面扩围,税收收入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任务仍然较重。

砥砺前行: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半年红”虽已过去,却仍将激励着未来更好前行。

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省人大财经委建议,下半年,“要更加重视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更加重视投资的有效性,更加重视补短板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更加重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互联网的应用,让在线预约平台“火”了,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以特色小镇为引领的大众创业热潮风起云涌,成为我省新旧动力成功切换的典范,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

省人大财经委建议,要更加重视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要着力提升引导新需求和新消费,为新动能发展壮大提供更大空间;重视研究区域、行业、企业加快分化问题,加强分类指导,运用好改革、人才、资金、项目等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在培育新动能、推进转型升级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绍兴新昌县,天姥山脚下的一个小平原上,一片欧式现代化厂房和高楼傲然伫立,这里是万丰航空小镇。在这个集研发、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园区,一条800米长的飞机跑道正在加紧建设中。借助国际并购,万丰奥特快速切入航空制造领域,在我省,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