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旅游规划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novative Thinkings about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A Yong, XIAO Zhilei, LU Guifang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directive function in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ever,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ome aspects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re out of date. The challenges it facing and the problems it confronting hinder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from directing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Thus,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mak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deep seated reasons. It suggests six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roblem; root; innovative approach
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旅游业逐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为了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些地区政府纷纷着手制定本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受到一些质疑。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区域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刘锋(2001)认为区域旅游规划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操作体系、实施监管体系和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不足[2],而范业正(2003)则从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编制的技术等三方面指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所面临的问题[3]。本文从区域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给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建议。
一、 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问题存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脱离区域实际、忽视全程管理和遭遇执行困境等4个方面。
1. 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思考区域旅游规划中缺少本地元素是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中最大的问题。一些区域旅游规划陷于格式化,缺少对本地元素的挖掘,区域旅游规划的本地特色不特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对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方面,一些规划虽然对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然而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缺乏总结,这直接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在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所规划的旅游开发项目和设计的旅游产品没有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设计大量同质化,缺乏新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这为区域旅游开发埋下了败笔。
第二,在对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方面,一些规划者进行了市场调查,据此分析了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区域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特征等,但这些分析并没有被规划者用于指导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规划者仍然简单地遵循着旅游客源地距离衰减规律来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并制定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客源市场开发的独特视角并没有体现。
2. 区域旅游规划脱离区域实际
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并确定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然而目前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思路显得不切实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实际。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为了突出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确定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定位上往往显得眼高手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地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等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不符的战略定位,这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误导,甚至扰乱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其二,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不合理。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上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世界知名××”、“最大××”、“最佳××”、“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翻番”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些规划文本中,片面追求“大、多、全”,忽视“精、奇、异”,导致所确定的目标体系显得过空、过大,违背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科学合理原则,这不仅使得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该区域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3. 区域旅游规划忽视全程管理
目前,国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虽然国家旅游局曾经出台了《旅游规划通则》(简称《通则》),但《通则》只是就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界定,缺少对旅游规划编制前和规划文本完成后的执行管理。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前期管理上,虽然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规划的招标过程也日趋透明,但在中标标准的选取上并不一致,这为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暗箱操作的办法选择规划编制单位,一些没有资质的伪规划编制单位和缺少旅游规划经验的规划人员乘机获得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合同,区域旅游规划的质量从一开始就无从保证。
其二,在区域旅游规划文本编制完成后的后期执行管理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实施监管机构,旅游规划完成后的执行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规划文本完成后就被放进档案室,成为所谓的“政绩”证明,没有被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即使是通过评审而进入执行阶段的一些区域旅游规划,由于缺少专门的实施监管机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这些都是区域旅游规划后期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区域旅游规划遭遇执行困境
区域旅游规划目前正陷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规划的委托方亟需区域旅游规划以指导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团队精心编制的区域旅游规划却往往最终被束之高阁,规划完成后很难得到执行,一些规划最终成为“墙上挂挂”的牺牲品。这不仅使得为编制规划所投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诸东流,也助长了一些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的不协作、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和旅游企业的不合作三方面。
其一,相关部门之间的不协作。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协作,然而,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却很难得到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持,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采取故意拖延的态度,区域旅游规划被这些部门长期搁置,最终影响到区域旅游规划作用的发挥。
其二,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离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将大打折扣,然而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当地居民不配合的现象,如一些当地居民通过上访的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制止周边的旅游开发活动,而另外一些居民则通过设置路卡、障碍物等为旅游车辆进入旅游(区)点设置障碍,或集体静坐以阻止旅游景区的正常施工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政府和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者的足够重视。
其三,当地企业的不合作。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主体是当地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往往对规划执行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旅游企业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 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当前区域旅游规划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上述几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者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以及区域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1.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区域旅游规划过程管理缺位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不够,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行政干预过多以及相关监管者缺位导致的监管不力等。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方面,目前只有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规划通则》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内容上的界定以及规划编制过程的管理说明,缺少对规划编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的说明,对规划编制前的招标过程管理和规划执行阶段的监管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措施,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活动指导有限。
其二,在政府作用的发挥方面,政府作为区域内的管理者和利益协调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由政府出面,通过招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本区域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政府意志在规划的编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管理也就只能是政府的“一言堂”。
其三,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方面,由于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作用太强,行政干预过多,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的参与相对较少,这些人无法发挥对规划编制过程的监管作用,直接导致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不力。在一些规划征求意见会和评审会上,列席最多的便是各相关行政部门,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很少出现在这些会议上,这些相关行政部门出于共同的利益很容易在这些会议上达成某种共识,这导致这些会议并没有发挥过程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大多是走过场。因此,由于以上种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一些质量不高的区域旅游规划趁机蒙混过关。
2. 区域旅游规划者对本地认识不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不切实际以及缺乏地域特色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编制单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主要表现在,规划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缺乏认识、对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
其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之所以出现发展战略定位不切实际、发展目标体系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规划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认识了解不够。一些旅游规划者过分注重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对发展旅游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传统等缺乏了解,这也导致了区域旅游规划缺乏特色。
其二,对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缺乏认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当地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一些规划者并没有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当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和现状缺乏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规划者在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时缺少务实精神以及制定的目标体系不合理。
其三,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一方面,由于规划编制人员大多非科班出身,缺少相关的旅游规划编制经历,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这是旅游战略定位和目标体系确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如在发展高端旅游产品上,一些规划者没有认识到当地旅游者是区域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而受限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些旅游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地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最终导致这些高端旅游产品的失败;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一些规划者对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不够,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仅仅是就旅游谈旅游,其所酝酿的区域旅游更像是产业体系中的一座孤岛,最终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当地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被弱化,同时也增加了规划执行的难度。
3. 区域旅游规划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导致区域旅游规划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旅游规划没有很好地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其中政府、居民和当地企业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不协调、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不协调和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关系不协调。
其一,在政府各部门关系协调上,旅游发展涉及到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这些部门会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达成某种妥协而使规划得以顺利通过评审,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各部门的切身利益,这些部门都不愿在规划执行上有任何妥协,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其他行政部门的阻力。
其二,在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协调上,由于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并没有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这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不够,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旅游区(点)内的居民搬迁问题,对于是否应该搬迁政府并没有事先征询这些居民的意见,对于搬迁后的安置问题,区域旅游规划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导致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抵制。
其三,在政府与当地旅游企业的关系协调上,区域旅游规划对旅游企业的考虑要多于当地居民,但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立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和旅游企业的真实想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旅游企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对旅游市场的反应相对政府而言更敏感,他们更愿意按照市场需求的规律设计并向市场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然而,政府往往从提高政绩出发,对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设计进行干预,从而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企业因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此企业颇有怨言,故而在执行区域旅游规划时,企业的支持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 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成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唯一出路。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研究方面,陈传康(1997)从理念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刘锋(2001)则从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5个角度对旅游规划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针对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主要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应从规划理念、内容体系、方法技术、过程管理、规划主体和政策保障等6个方面着手。六方面的创新途径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贯穿于规划工作的主要过程(见图1)。其中,规划理念、内容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的创新主要是编制过程中的创新,是基础核心层次的创新途径;过程管理创新覆盖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拓展层次的创新途径;规划主体以及政法保障创新则是辅助支撑层次的创新途径。
图1 区域旅游规划创新途径层次结构图
1. 强化理念创新
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导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而后进入形象导向时期,但这些都只是针对旅游开发的单方面、单视角的分析。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创新就是要克服这种单一视角造成的局限性,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来运作,这个产业中,资源是基础、市场是保障、形象是竞争力,使区域旅游规划步入产业导向的时代,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产业导向理念就是要将“大旅游”的观念融入区域旅游规划中,重新审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定位,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 优化内容体系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上要加强两方面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定量分析以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长期以来在规划文本中这方面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使得旅游对经济贡献的说服力不够,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得出旅游与这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找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间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这种分析有利于统一区域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相关部门支持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阻力,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已经被很多区域旅游规划人士所提及,但这种分析也是仅仅停留在不同利益关系者利益诉求的层面,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引入了旅游地居民感知评价,但系统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博弈机理以及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多赢的合理化建议较少,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博弈的分析将成为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有待规划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3. 创新方法技术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方法上,一些规划人员在编制区域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逐渐将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这丰富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方法体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可能。但受旅游综合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还远远不够,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系统集成的规划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建立一个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通过各种调查、考察,收集各种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汇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科学编制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这种规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现有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效率,也使得区域旅游规划的系统性更强。此外,一些高新的技术的运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旅游规划工作的效率,并减少了规划的主观成分。但由于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阶段,这些高新技术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仍较少。因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规划工作者们应大胆、积极汲取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将其应用到旅游规划当中,从而实现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4. 坚持动态管理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因此,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就必须树立动态观,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控。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规划招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及规划实施阶段的动态管理(见表1)。
如前文所述,现阶段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着缺乏特色、思路不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委托方和编制方缺乏有效沟通、交流而造成的。因此,双方应建立起实时、动态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其中,规划的委托方应占主导地位,主动与编制方建立密切的联系,要求编制方定期反馈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各阶段成果,并把好质量关,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规划编制方,如此循环反复。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旅游规划的质量。
此外,彭德成(2000)认为,我国的旅游规划还存在“规划的实施力度滞后于规划编制力度”的现象[5],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目的正是在于将其付诸实施,未能实施的规划与毫无意义的废纸无异[6]。因此,建立规划项目实施监管以及规划编制单位的后期跟踪指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规划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规划委托方与编制方共同合作形成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使规划委托方或管理部门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发现的新情况,不断吸取新信息,并对原有的规划做出及时、合理的修订,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及有效性;另一方面,规划编制方通过承担起跟踪指导的责任,开展后续服务,使其能够从规划的实施中发现旅游业的新形势、新趋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将规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能力。
5. 鼓励多方参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成长,其综合性特征也呈日益增强之势,单纯的物质技术型规划已经开始为旅游业所淘汰,区域旅游规划已开始逐步向涵盖空间、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规划转变。这就决定了现今区域旅游规划需要对规划主体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单一的规划师操作转变为包括决策层、规划师、各利益集团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建立“开放式”规划操作程序,实现规划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7]决定了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应由政府发起,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规划执行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当承担起各部门沟通和各种利益协调等职责;同时,规划编制者还应加强同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地公众等利益主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吸收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权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规划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广开言路,不仅能够避免规划“技术失灵”现象的发生,还能增强规划的特色性、提高规划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使规划兼顾到了多方利益,实现了政府意志、公众利益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局面,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6. 强化政法保障
由于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开始的时间较短,制约因素较多,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较多,旅游规划应具有的地位及权威性不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甚至被指责为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8]。于是,由于相关部门不配合而造成的规划执行难的问题频频出现,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部门不协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需要形成一种区域最高领导协调机制,由政府最高级领导对区域旅游规划工作进行干预,而相关倾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政府实施干预的最佳途径。将规划与立策、立法有效结合,通过文件下达等形式,使规划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具有法律效力,从而确保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划方案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以使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的正面临着规划缺乏特色、执行困难和对区域旅游产业指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区域旅游规划人员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背景、区域旅游产业的运行规律、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不清造成的,而通过理念、内容体系、参与主体等6个方面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将有望摆脱上述困境,重新发挥其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2] 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3] 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4] 陈传康.区域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J].地理学报,1997(6):518-527.
[5]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40-45.
[6]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5-41.
篇2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中国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探索,为实现中国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探索
1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比如消费者的收入、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区域旅游的宣传力度、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等,但是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是受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的影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增长提供基本的基础和条件,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的经济发展可以让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及配套措施实现同步发展.同时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消费者必须在经济上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这是基本的旅游条件,而经济增长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人们的旅游可支付能力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出门旅游提供了保障,进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权威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支付能力的高低对旅游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就是当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人均达到不同程度是,所产生的旅游程度也不一样.也就是表明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就会越高.同时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自己的闲暇时间可以去旅游.
2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
2.1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一直处于安全、稳定、不断攀升的发展状态,旅游总额逐年增加,从最开始的352亿元增长到去年的3.25万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年增长率,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增长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在往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发展.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自二十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几个地区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发展速度更为迅猛,尤其是我国法定节假日的旅游,有力刺激了居民消费而拉动内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还对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了产业结构,并且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强了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2.2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旅游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两大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基本格局,呈现良好的态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但从中也可看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当中的发展还处于较明显的正向滞后状态.由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到各地取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加上当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为了能够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让各地区的旅游产业能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做出了改进措施,根据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准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为实现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中国大陆将于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将各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将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第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快速的重要因素有两个,其中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平衡程度,这对靠大区域旅游市场和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中.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消费者有空闲时间追求其精神需求,让管理者认识到区域旅游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措施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采取有效措施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比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安全等.根据近几年我国旅游经济上升较快的城市数据表明“上升型”的区域可能是区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提供了基础.第三,我国区域的规划工作开展的好.在区域旅游产业规划过程中,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重点的进行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构建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全新格局.我国政府做好了全面的布局,合理安排有关区域旅游的规划设施建设工作的进展,努力调动全部力量,合理做好安排,鼓励人们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合理做好规划,明确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中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有些重点区域旅游的建设工作开展正确合理的措施,努力搞清楚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点,结合我国目前拥有的最好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和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运行.做好地方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不但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立阶段要仔细严谨,而且,在工程完成以后也要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定期的做好仔细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
3促进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长也会带动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旅游是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不断壮大,对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在大力推进区域旅游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规划工作,合理科学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区域旅游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应度.
3.1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结构,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化的发展战是对旅游业的一次创新,由于旅游业跨行业多,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不可能会有哪个部门和企业又能力单独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为不盲目发展旅游业,政府必须重视对区域旅游业的统一发展,可以通过设立并建立一个由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强有力的旅游行业管理机构或综合协调机构,统一的区域旅游业管理体系,为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结构.在遵循区域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促进对区域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管理与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还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浪费,进而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3.2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突出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它独有的发展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代表性行业.由于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为能够实现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化领导,政府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便利.在投资融资、税收、收费、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市场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突出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我国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3.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业发展基本载体,对其进行完善是促进我国区域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严重偏低,造成我国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仍然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之列.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网络经济越来越重要时代,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旅游行业的内在发展需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对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旅游的交通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质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人们的安全旅游提供更保障.同时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时候,要考虑到旅游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设施,为旅游增添乐趣,在平时也要做好旅游设施的维护工作.
3.4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服务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旅游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跨度大,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必须是具备高素质的,技术过硬具有较高水平人员,所以专业人才最主要的要求是既懂旅游学科技术又懂其它相关学科的多元人才.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平时期间就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鼓励学校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专业水平一流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努力促进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企业定期对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阶段要做好人才的定期培训;国家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促进人们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性的理解,积极鼓励多人员进行培训,派遣相关专家进行对员工进行讲座知识培训,加强相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经济的理解和重视;根据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紧跟市场的步伐为旅游业提供政策优惠,并引导企业加大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招聘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参与与国际之间的联合培养计划,加强交流.
4结语
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与不断上升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我们可以得出要继续挖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转换为发展实力,必须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设计,按部就班,改正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推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旅游发展能否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1(12).
〔2〕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03).
〔3〕薛群慧,邓永进,顾晓艳.健康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以浙江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
〔4〕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4).
〔5〕曹芳东,吴江,徐敏,姜海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根源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03).
〔6〕化文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
〔7〕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01).
篇3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达此目的,许多地区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走上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道路。但是,区域特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为此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篇4
关键词:邮轮经济;区域转型;研究动态;展望
一、国外研究学术史及动态
(1)微观消费市场与产品开发研究。随着邮轮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对邮轮游客特征研究更加细化,研究者开始采用各种市场细分手段,并设计各种差异化营销策略。李和彼得里克引入社会心理学中投资模型理论,研究游客满意、投资规模和替代品质量因素对游客忠诚的影响。孙晓东等发表在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上的论文从微观角度回顾邮轮产业研究成果,包括一般性市场研究、邮轮收益管理及航线规划问题。也有学者从营销和管理的角度,对邮轮文化与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满意度、产品和品牌进行评估。(2)宏观邮轮旅游业研究。在微观消费市场研究基础上,推动了全球邮轮产业和各地邮轮市场发展状况研究。(3)邮轮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政策完善同产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受到重视,比如,在业界和学界推动下,美国2010年《邮轮安全法案》出台,而靠泊政策、税收政策和地区法规研究也很多见。(4)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西方社会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出现对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研究,包括邮轮产业发展战略和趋势、不同区域比较研究,联结邮轮旅游市场发展与区域潜力。
二、国内研究学术史及动态
(1)发展邮轮产业的价值与进展研究。邮轮产业链的发
展,使得高端旅游产业正成为我国航运业、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等的新增长点,也成为撬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研究聚焦邮轮产业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的东亚潜力,以及对区域经济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2)邮轮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以及邮轮产业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研究。发展邮轮产业与国家、地区的政策保障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邮轮旅游列入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邮轮产业扶持政策在区域规划层面,侧重研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部门合作等。比如,沪港深蓉津厦等都在规划和建设邮轮港口,预见未来在我国沿海城市将会崛起一座座“邮轮城”;专家提出尽快制定《中国邮轮产业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3)区域经济现状对邮轮产业发展的制约、呈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宏观上,郑炜航、王崧、程爵浩、祝静思、赵岩、李悦铮、王昔琴、闻银玲和殷翔宇等专家学者针对邮轮城建设、沪津浙及大连的邮轮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予以针对性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4)沿海港口城市转型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为避免邮轮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恶性竞争,就必须把握区域发展差异,研究空间规划,促进有效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形成,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多。有沈迪、王前锋《基于PETS分析的邮轮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以上海、天津、宁波、烟台四地为例》(《中国经贸》 2012.22)等。(5)沿海港口城市区域转型与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侧重于如何进行政策创新,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如徐光《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邮轮经济良性发展》(《港口经济》 2010.3),唐国治《发展邮轮经济必须完善费收政策》(《中国港口》2011.11)。
三、展望:邮轮经济研究与区域转型关系的探讨空间
相关研究往往与各区域邮轮产业发展水平匹配,国外以微观领域研究见长,“区域经济转型”和“邮轮产业发展”二者较少交集,因此只可借鉴。而国内现有研究尚处起始阶段,邮轮产业发展难题与区域经济转型关系的研究尚未展开,港口型城市发展大型邮轮母港所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尚需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展望未来,可立足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和沿海城市邮轮产业发展现实,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参照国际邮轮城市发展成功个案和实际效应,借鉴国际滨水区经济转型经验,对各地区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发展邮轮产业的状况和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各城市拟借助航运服务业驱动区域转型的路径规划和现实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支持和引导政策进行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规划与市场发育的联动、邮轮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的联动、各沿海城市之间竞合关系的联动进行理性设计,提出具有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探索构建以邮轮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机制,以及港口城市之间良性竞合关系。具体拟为:
(一)梳理沿海港口城市区域经济转型进程,以及邮轮产业发展状况。1978-2007年,为中国水上旅游及邮轮旅游产品缓慢引入时期;2007至今,发展邮轮经济时机日益成熟,中国大陆已建成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天津国际邮轮中心、厦门海峡邮轮中心、三亚凤凰岛国际客运中心,中国邮轮产业规模、出入境游客、邮轮消费市场发展都到达新历史阶段。从中国发展邮轮旅游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规模扩张加快、邮轮旅游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政府利好政策相继出台、邮轮港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国际邮轮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各邮轮港口城市,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有不同历史、模式和特点,发展邮轮业有不同资源、禀赋和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促进因地制宜、港城联动、城城竞合,可利于政府引导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
篇5
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面向东盟开放高地为重点,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基础的城市发展群,目的在于将北部湾区域建设宜居城市,发挥北部湾“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作用和对沿海沿边开放互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独特支撑作用,此举对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于2016年在中国旅游报指出必须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而北部湾区域旅游需要转型发展和提升,必须在全域旅游发展新思维指导下进行规划和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全域旅游作为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北部湾区域旅游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随着全域旅游模式的推进,该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地级市之间、地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差异明显,旅游存在旅游体系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和旅游品牌发展不突显等问题逐渐突显。本文通过概述全域旅游的优势,着重阐述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北部湾区域旅游的发展措施和策略。以钦州市的旅游发展为例,以期能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从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有效地融入全国以及中国-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大潮中。
一、推行全域旅游的优势
(一)保障特定区域的生活品质
对全域旅游特定区域进行统一筹划建设时,将使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城市景色交相辉映,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设置多元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交通体系,为广大居民的出行提供保障。当前,国家旅游及相关部门提出并实行了“厕所革命”的倡议,该倡议一经推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为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全域旅游各类措施的全面落实,不仅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休闲舒适的环境,而且未来有望实现更多宜居、宜游的休憩型旅游景点。2016年,北部湾的钦州市在“厕所革命”倡议下,全市在景区景点、生态农庄、生态乡村等地进行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各10座。这些厕所的新建和改造为旅游景区环境带来更加适宜的休憩条件,进一步推进了该市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
全域旅游中所说的域除指地域外,还指的是与旅游存在一定关系的行业领域,随着旅游业和农业、林业、工商、体育等各类行业的融合协作,充分突出了优势的产业资源,“旅游+”已经是现代产业的主要增长点,随着全域旅游的形成与发展,国家整体消费水平将得到提升,为生产注入全新的创新动力。体育旅游品牌成为2017年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式。目前,钦州市的“旅游+体育”产业模式已开展多年。自12年蚝情节举办以来,钦州市举办中国-东盟(钦州)狮王争霸赛决赛,亚洲水上摩托艇公开赛,钦州茅尾海国际帆船赛,中国自行车公路巡回赛(钦州站),全民健身跑等系列体育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带动了钦州茅尾海、I海广场、千年古陶城等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体育”的产业模式,实现全域旅游全面发展,2017年钦州市加强“旅游+体育”模式的产业融合,举办全国青年沙滩排球,钦州市望海岭滑翔伞全国邀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2017年全国跳绳王联赛,2017中华龙狮公开赛,2017年中国公路自行车巡回赛,八寨沟登山跑等各种赛事,有效地实现了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大幅改善居住环境
全域旅游对特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综合治理城市恶劣环境,以及加强景区管理力度后,促进了城镇生态化发展,从改善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城市整体品质。通过实施各类工程如绿化工程、搬迁工程等,确保城市功能的综合化,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促进景区自然资源的充分运用,旅游对环境具有优化功能,使特定旅游区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钦州市在推进全域旅游区域初期,对该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强了三娘湾旅游景区,八寨沟旅游景区,五皇山旅游景区等景区景点生态建设,建设了千年古陶城-钦州园博园生态园林,以及在城市内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大力优化该市的城市环境,从而使这些景区景点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北部湾区域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建立先进完善的旅游治理体系
1.构建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旅游管理机构
尽快建设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监督管理、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监测、产业协调等工作,全面发挥整体协调能力。旅游部门应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开展统一的区域规划、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全面优化等工作,聘请一批专业程度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及人员对旅游发展提出设想和合理规划。钦州市旅游部门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针对钦州市内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聘请钦州市高校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专业教师进行钦州市内的相关资源调查,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旅游扶贫专项规划》一书,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实现旅游扶贫领域的专业化研究。
2.加快实施新导游革命
首先,尽快构建涉及导游员工注册登记、年度审计考核、执业标准等在内的法规文件,构建完善的企业合同、规范守则等制度要求,为整个导游队伍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其次,在全区导游的基础上设立相应的网络化服务管理系统,将旅游城市、北部湾区域各特色旅游点作为关键部分,将导游的资历、执业现状以及信誉度等作为基本内容,设立由区、市、县各司其责的导游服务管理体系,强化对全体导游的管理力度。此外,建立健全导游准入及退出机制,将重心放在构建年审统计与导游IC卡计分管理体制上,颁布实施导游IC卡使用年限与相关的退出流程,使导游执业行为更加的规范。
(二)加强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发展
1.落实“旅游+”理念,有机融合并发展各关联产业
首先,旅游+互联网;提高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各旅游景点如景区景点、机场、乡村旅游区等设置无线网、3G网、4G网,尽快构建智慧型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或生态乡村和农庄。如钦州三娘湾旅游景区已经完成设计构建智慧旅游系统,该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景区的播音系统和解说等系统智能化,有效地推进智能化旅游的实现。建立先进的旅游数据平台,贯彻落实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旅游+互联网的创业发展进程,实施以“旅游+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化示范基地;广泛关注计算机网络支付、电子门票等新兴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和消费市场之间的有机结合,开启旅游智能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微博、微信、APP等各类先进手段,构建网络化的旅游营销流程。其次,旅游+关联产业拓展模式;注重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步伐,将旅游与农业融合起来共同发展,加强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景点等项目力度。优化调整北部湾区域国家公园体制,加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行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森林体验等各类独具风格的项目。创建体育旅游景点,向广大游客提供龙舟、漂流等运动休闲活动,将各类户外休闲活动融入进特色旅游景c中;举办能够与旅游有效融合的体育比赛项目。
2.积极研发特色旅游产品
根据北部湾区域优美的山水环境,推动养生旅游产品的发展,促进区域医药文化与养生旅游产品的有效融合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养生产品。出于对休闲度假、特色项目、观光体验的考虑,全面推广农事体验、农家乐度假、山水田园度假、健康养生等各类风格独特的生态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模式的旅游产品,加强创新发展,推行乡村民宿、森林人家等以乡村为中心的新兴旅游项目。优化调整国家公园体制,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注重研发休闲度假、森林人家等若干个产品项目,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森林体验服务。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 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96)
[作者简介] 全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陕西 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2-0047-0004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旅游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悠久,地形地貌齐全,旅游资源丰富,是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关天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当前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一般认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关联带动强,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关天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旅游业均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因此,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程度
关天经济区的设立,其根本目标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缩小发展差距。在关天经济区内,客观上由于行政区域的设置,导致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都相对独立,地域观念仍然很强,使得各地方的旅游业发展基本上仍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因此,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提高产业集群程度,使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经济区的旅游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距。
(三)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形象
关天经济区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以及辐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形象也不同。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对于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关中—天水旅游”区域品牌的需要,通过宣传经济区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和动感现代的城市魅力,展示经济区既恢弘大气又灵动活泼的风采,把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带动示范效应。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一)促进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元机制正在不断健全
为了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1]的目标,各地旅游局、相关旅游企业发起了相互协作的倡议,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论坛和旅游推介、营销活动,促进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元机制不断健全。2009年9月,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2010年2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4月,首届关中—天水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召开,15个城市的旅游局长签署了《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并随后推出了极富特色的10条精品旅游线路;2010年5月,连接西安—天水两地的“麦积号”旅游专列正式通车;2010年6月,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四市旅游局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签署《新丝路模特重走丝绸之路合作协议》,以共同宣传丝路旅游;2011年11月,改扩建的西宝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所有这些措施、机制在构筑经济区旅游共同体、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奠定了实质性基础。
(二)城镇群的梯度式分布提供了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网络格局
当前,经济区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陇海沿线梯度式城镇群已具雏形,这为经济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网络格局的地域支撑。首先是核心城市“大西安”的构筑。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大都市,旅游业作为西安的支柱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西安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等级较高、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开发;其次是次核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对宝鸡、铜川、渭南、商洛、天水等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使这些重点城市都能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好载体;最后是卫星城、中心镇建设。对于区域内的其他辐射城市和地区,比如杨凌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开发出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
三、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强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实现旅游规划向前瞻性、科学性转型升级
旅游规划的转型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旅游规划体现着一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产品开发、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等一系列重要指标的总体设计,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经济区内各地区以往的旅游规划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产业融合、缺乏资源整合以及重大项目合作建设等系统的策划。自2010年15个城市签署《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后,《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未出台。因此,在旅游规划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市场定位、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使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真正落到可操作的层面,引导区域旅游业成功转型升级。
(二)推进规模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向集群化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增强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优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目前,关天经济区内旅游产业基本的运行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点线式”,也就是旅行社根据市场需求将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和旅游服务等设计成旅游线路的形式提供给游客。这种运行方式只体现了旅行社的主体运营地位,而旅游景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都是间接地和游客发生联系,这使得区域内旅游业的总体结构仍有明显不足,产业要素发展不平衡、要素内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实现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化体现在:一是要积极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使区域内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的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形成关联网格,逐渐形成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组织有序、合作紧密的布局结构。二是要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景区集群,发挥精品景区的支撑和集聚作用。促使景区集群内部的“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得到很好的释放,以此来增强旅游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向信息化转型升级
信息化建设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有效利用新兴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已成为各行业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业也不例外。当前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更周到、更便捷、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服务,而且是实现旅游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以及信息传播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器。关天经济区要大力推进数字化管理,建设经济区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旅游网站资源,一方面实现管理、营销、推广、咨询、投诉等多功能一体化;另一方面,方便游客个性化定制,为游客提供更多现代化服务。
(四)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形象向整体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开发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关天经济区富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主要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麦积山等宗教文化;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2]。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天水等区域形象分别为“世界古都”、“第一”、“炎帝故里”、“药王故里”、“华夏之根”、“伏羲故里”等等。因此,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在本质上是同宗同源的,如果进行系统协调开发,会使旅游感知趋向统一。根据区域的文化资源特征,在营销推广、形象塑造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最终形成独具品牌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五)推出特色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向优势互补转型升级
旅游产品特色化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角度来说,经济区必须将着眼点放在要素禀赋上,在整合旅游资源时,要充分体现产品的独特性,既要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3]。比如开发建设“秦岭北麓休闲度假游”、连接黄帝陵、炎帝陵、伏羲庙的“寻根问祖游”、“杨凌—天水高科技农业观光体验游”等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六)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功能向社会化转型升级
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旅游业调结构、转方式最终都要落脚到惠民生上,经济区内客观存在着对旅游资源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和急功近利的建设,也使得部分区域内的旅游环境被破坏,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景区看起来是人山人海,但实质上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因此,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新时期民生发展的一些特征。旅游业的功能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贡献也早已打破了增收创汇的单一的经济概念,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缩小地区差距方面、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综合功能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作为经济区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Z].2009.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休宁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休宁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的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在《**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景区为目标,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焦村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3、编制《新**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景区的新**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滨江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配套,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以西递、宏村、唐模、棠樾、呈坎、黄村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的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的要求,结合高铁建设,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的要求,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在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的要求,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在全市统筹**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的要求,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群体要有美感,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的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3、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4、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篇8
而且,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解决了实际操作所提出的问题。
一、旧规划体系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
旅游规划,已经成为政府管理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开发的主要工具。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及大部分旅游区,都已经编制了旅游规划,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可喜的进步。
现有的规划体系,主要是确定要素布局及配套的整体关系,但不可能按照项目运作的要求进行深度挖掘、创意与整合;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是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最好的钥匙;这些实际操作问题主要是:产品(或项目)、形象与营销、促销活动、可行性(投资评价)、招商引资、融资、开发管理。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简单概括,现有的旅游规划是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的要素布局与配套安排。
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在交通等公共条件与设施基础上,由旅游企事业主体提供服务性产品而构成的。适用的产业规划,不应该仅仅从横断的要素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须研究产品,研究企事业主体如何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等等要素进行整合与创造,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规划还有另一种编制方式,即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方式。首先通过对资源于市场的整合,形成关于产品及产品体系的结构,以主力产品为中心,构筑产业配套结构,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适用合可以操作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规划定位与目标。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都是产品策划的资源基础和环境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为产品,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区域的产品谱系,根据产品,提出投资规模要求,进行产品配套,预测区域市场目标,建立以公共设施配套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没有产品,就意味着要素布局与配套缺少主体的保障和实现的机制。
通过规划,资源并不能变成产品;即使编制了修建性规划,修建出来,也只能算是一种半成品;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产品。
这就是目前很多旅游机构编制规划后,不得不将规划束之高阁的原因。
规划起于资源;规划的编制从资源开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也是从地理学的旅游资源研究形成起来的;以区域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基础,成为了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思路。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资源利用期、资源开发起步期、资源全面开发期、资源深度挖掘期、后资源开发期。我国旅游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95年以后进入资源开发的起步期,目前已处于起步晚期和全面开发初期。从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来分析,用以上的五阶段划分方法仍然完全适用,即仍可分为从原始利用,直到后开发的五个阶段。
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特别是南方,由于资源的有限,高度发展的市场催动了旅游产品的另一个发展方式: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非资源型人造旅游产品(锦绣中华、欢乐谷、航母等)的快速发展。
于是,有了旅游学上市场派的声音,有了地理派与市场派的争论。
我们的观点认为,就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是由旅游资源与市场共同决定的,而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产品,特别是产品的定位与成型,产品的调整与改造。
比如:没有博鳌论坛,我们不可能正确规划出琼海的旅游战略;没有中视基地,无锡旅游又如何去规划;没有将瓷艺转化为瓷艺旅游的产品,景德镇又怎样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最重要的,除了公共设施的条件及发展战略外,是运作主体必需清晰把握的产品整合与实现机制。
对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而言,策划,理所当然是规划的一部分;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体系,策划不被包含,策划是策划,规划是规划。
当目前的规划尚未建立起以产品为核心的编制体系时,策划,就成为规划最好的补充!
二、“玩法”与产品策划的创造性
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产品,可以有多种多样可能的形态。我们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观赏对象;我们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我们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比如主题公园。
产品的定位,包括五大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游憩方式定位、商业模式定位。完整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明确的游憩方式、和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与定位相对应的,是创意过程。定位不仅仅需要整合各种要素,从中挖掘出对应市场的最大吸引力因素;定位更需要创造,为产品注入新的内涵,包括主题、形象、游憩方式、商业模式等不同的方面。
就对观赏性资源的产品化改造而言,创造性设计就非常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人体工程设计、情境设计和体验设计是观赏方式设计的主要技术。
人体工程设计:以人与自然相适应为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安排最适于人体的观赏及游乐方式;以最适合于人体步行、站立、座息、游走及观赏的方式,设计每一个景点的游步道、座椅、观赏点等;
情境设计:对整个景区、每一个景点,设计出观赏角度,利用人文要素,形成审美意境,产生情景交融,情境互动的效果;
体验设计:以人为本,把纯自然的过程,转化为人的参与过程,是人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产生新的经历与经验,获得全新的感受。
我们有时把观赏方式游称作为游赏方式;游憩方式不同于游赏方式,尤其包含了休憩的含义,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成为休憩。
游玩方式游不同于游憩方式,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玩乐,不一定休闲,可能很累,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而游,则包含了外出,行走等出游理念,又包含了登山等康体概念。
总体上说,最大的概念是游玩方式,其次是游憩方式,再次是游赏方式或观赏方式。
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成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
有了玩法,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产品的吸引力有多大,吸引什么样的游客,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策划。
三、产品体系与规划
1)产品策划
产品策划包括产品定位、游玩方式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景观策划、交通与游步道策划、设施要求与配套策划、环境保护策划、商业模式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划、投资分期、融资安排、收入预测。
一个区域旅游规划,应该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市场、交通、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形成一批产品,并形成产品体系结构。
2)单元产品、产品集及产品体系
产品体系,是指区域内全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产品共同构成的整体。单元产品指地域、游玩方式、管理条件等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可以独立经营的最小单元。产品集指由一个或几个吸引力中心单元产品及其配套产品共同构成的,在地域上紧密结合,在经营上形成最佳规模的产品群。有几个产品群,构成一个区域的产品体系。
在产品体系中,有1-3个产品群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是区域的核心产品集,其他产品集有的处于补充地位,有的是配套性,有的市场对象较小或局限较大、有的为未来潜力性产品。这些产品集之间,构成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产品体系。
3)发展目标与战略
有每个产品的目标及产品体系的构架,很容易整合出区域发展目标。基于产品体系,制定的战略将以产品开发和公共设施开发为基础,结合营销战略,形成综合发展战略。
4)生产力布局及要素配置
依托产品体系构架,可以形成跟适用的生产力布局,其中各要素的配置都依托于公共设施或产品,有明确的承担主体,有清晰的投资及引资操作方式。
5)区域形象与营销战略
区域的形象,往往是以核心产品的形象或大多数产品共有的形象为基础,结合产品的情景、体验及互动方式,进行提炼;凸显区域旅游的独特性和游玩吸引力。
营销战略则是对各产品集营销战略的区域整合,从整个区域出发,依托核心产品的吸引力,以核心产品的营销为主,建立带动模式,同时考虑不同产品的区域及时场细分战略。
6)区域投资与招商
区域投资,依托于产品的投资估算和公共设施的估算,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公共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产品可以按项目(可以是产品集,也可以是单元产品)进行招商。
篇9
一个区域旅游业态的良性发展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即产业结构、产业素质和产业特色。因此,要实现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业良性发展,必须做到:1)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2)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3)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显著。皖南各市县政府应围绕着这三个目标,采取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
整体思路篇
在上面三个目标标准下,“示范区”内各市县政府总的思路、布局、发展对策和实施如下:
一、市县政府推动“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端原创,抢占旅游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二是坚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打造一体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三是坚持融合化发展战略,创造旅游+科技+工业+农业+创意+文化+艺术的商业模式,将旅游与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化、城市化融合起来。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资本运行,实现“示范区”整体资源进军国际主流领域。五是加强区域互动,增强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对外辐射和影响力。六是提高“示范区”内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
一是体现以黄山为中心的思想。二是体现区域整体思想,对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黟县、天柱山、齐云山、歙县与以芜湖方特为代表的沿江发展轴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建立完整的、合理的旅游区域网络。三是“示范区”内各市县应建有自己的主题文化旅游区,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化的景点。四是设计区域旅游精品路线,把“示范区”内的景点与周边其他城市及景点联系起来,起到带动和游客互输作用。
三、关于“示范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是在旅游资源产业上,协调旅游产品结构。巩固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个性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促销力度,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着力塑造核心企业品牌,扩大美誉度;以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三是重视政府引导、强化规划布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具体措施篇
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实际上是皖南各市县内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建设。而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南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此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阶段划分也同样适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各市县政府推动“示范区”内旅游一体化项目进程的阶段
一体化前期 一体化萌芽阶段 一体化发展阶段 一体化成熟阶段
一体化方法 点线 点线面 板块 网络
政府角色 政府管制无市场 市场形成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政府调控
市场化程度 无市场 市场孤立 差异化市场合作 统一区域旅游市场
要素流动 限制性流动 约束性流动 指导性流动 自由性流动
空间特征 空间分割 空间竞争 空间合作与竞争 空间一体化共赢
政策制度 政策真空 政策形成 政策差异化合作 政策趋同一体化
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单一开发 纵向配套开发 横向多元化开发 全方位系统网络化
创新程度 观念创新 产品创新 市场创新 制度与机制创新
结合我省皖南各市县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已处于一体化的萌芽阶段,因此后面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和努力。
在此规划上皖南各市县政府应做的努力有以下这些:
一、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
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基本要素,都可以在皖南各市县旅游业中得到体现,皖南各市县本身就是旅游的“大景区”和“大市场”。将皖南作为一个大的区域,以文化旅游作为涉及各个行业的“大产业”来规划发展,并把它作为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将发展文化旅游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特别是纳入“十二五规划”,使各级政府对文化旅游都有明确的任务。各行业在规划发展时,应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吸引文化旅游观光”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开展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如工商企业在制定经济指标时,可将接待多少参观者、创造多少旅游收入等纳入其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样,城建、交通、金融、教育、文体等其他部门只要存在参观的需求,都可将接待游客和创造旅游收入纳入自己的工作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管理体制
旅游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可能依靠某一个部门来统管,必须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线,建立起有利于旅游协调发展、规范运行的管理体制。
1.根据皖南的实际情况,借鉴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可成立“皖南各市县旅游联席会”,由分管旅游的省领导担任会长、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担任副会长、提供旅游资源和维护旅游环境的企事业单位均为会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会章会则,统一协调和指导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范围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2.对旅游企业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放手民营经济加入旅游业竞争,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旅游企业的改组,把股份制作为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3.全面推行旅游行政管理政务公开,聘请行风监督员,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由“办旅游”转为“管旅游或服务旅游”。
三、多渠道筹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资金
皖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投入不足是制约做大文化旅游的重要原因。要做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凸显特色和打造形象就要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争取大投入。
由于旅游涉及许多经济主体,加之国家财政正在转向公共财政,不再投资竞争性建设项目,发展旅游资金来源必然是多渠道的。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全方位吸纳市场资金,优化旅游投资结构,引导民营经济和社会各界参与,是解决发展旅游资金问题最根本的渠道。
对皖南的一些旅游景点可采取买断经营权、转让、租赁、折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其存量资产。加强与跨国集团、财团的横向联系,以优惠投资政
篇10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分别分析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整体密度偏低,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国内旅游经济联系要高于旅游综合经济和人境旅游经济。成都经济区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形成了几个强派系,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
第二,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成都经济区处于核心地位,聚集、打-散旅游客流的能力较强。核心一外围结构与地区在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处于核心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成都平原或其附近区域,接受成都市的辐射;处于外围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四川省的边界,距离中心地区较远,这也说明了核心区对外围区的辐射作用较弱。
第三,省会中心优势明显,成都市在旅游综合经济、国内旅游经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都保持着核心地位,而且成都市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值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属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第一等级地区,且只有一个。
(二)政策建议
针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联系不紧密的特点,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一外围结构的形成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处于网络外围的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除提高自身旅游交通的可进人性外,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成都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成都一攀西一川西北一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接受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辐射,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提高区域间的旅游空间联系。
第二,培养第二极地区,发挥第二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口前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以成都经济区(尤其是成都市)为核心,缺乏与成都市地位相当的第二极核心地区,导致核心地区对外辐射的范围不大,区域中存在较多的孤立点。在保持成都市区域空间核心的同时,应着力把乐山培养成第二极地区,增强对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等边缘地带的扩散辐射作用。
- 上一篇: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论文
- 下一篇:海绵城市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