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学

篇1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础,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减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能够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通过对早期经济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低碳经济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国家GDP,其实不然,经济学还兼顾世界经济、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经济学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思想。

(二)其他学科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态、循环、绿色及低碳经济,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由多个学科构成,例如: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学、经济学,针对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低碳经济的四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并全面、系统的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基于此,相关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为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学

从气候经济学角度而言,《气候经济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气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且温室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明确提出人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促使世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且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且资源环境经济学针对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三、低碳经济经济学价值具体表现

(一)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健全国际经济学体系

近年来,经济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而最终都将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基础,并以国际经贸为主要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谋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当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CO2等温室气体自身具有流动性,给全球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低碳经济中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经济不仅立足于国际经济,还放眼于全球经济,基于此,将低碳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学领域当中十分必要,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二)发展自身全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工业时代前,经济发展缓慢,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工业革命后大量机器等生产设备参与经济发展,导致温室效应,生态系统无法承受重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并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发展需求,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活动指明方向,并为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还体现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三)妥协或是你经济学内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

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辅工具层出不穷,诚然,概念及理论并没有完善,但已经成为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一部分,气候自身具有复杂性,专家需要对风险、不稳定性等因素进行重新考察,并重新明确相关概念。另外,经济活动的发展最终目标都围绕着消费,消费越强,相对应的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基于此,低碳经济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方法的同时,也有效转变了消费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

价值2009年11月26日,政府出台关于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的整体规划,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现阶段,针对低碳经济所进行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学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尤其是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强势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生态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生态与经济相融合而衍生出的边缘学科。低碳经济则是根据生态变化规律而进行重构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将经济原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经济,并以此作为指导公众生产、发展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将低效率、高能效、高成本、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崭新模式。生态经济体现出生产活动与自然发展的顺应和谐性,也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从生态规律,从而形成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强调“绿色GDP”理念。在温室气体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被广泛倡导,提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当前资源危机以及经济主体的客观反省有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关系,在经济主体的协调下两者能够成效互补效应,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气候经济性学概念的提出源自2005年,德国学者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气候与经济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于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其破坏程度不低于战争和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对经济所形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设想范围。气候经济学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主导,诠释出气候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低碳经济则主要侧重研究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本质来看具有高度相似性,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以气候经济性为依据,这一取向对于国内经济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探索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从而使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评估,对环境治理成本和产出进行评价,根据生产排污量确定其收费标准,确定科学的排污指标并界定其转让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既有价值,提出环境破坏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并明确其核算方式和解决对策。从高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碳对环境的保护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有着交叉联系。当前,资源经济性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在低碳经济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其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构建完善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既有的经济性研究理论中,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利用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能效,进而提高本国经济贸易的国际实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收益层面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生态效益层面而言,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微笑曲线”的整体格局,也就是将曲线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这就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等。但是二氧化碳具有高度流动性,最终会危机全球大气和生态环境。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这也会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冲突。在当前的经济换做中,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以国际视角进行的低碳经济合作则有助于破解这一问题。此外,低碳经济是以全球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这一特点来看,该理论能够融合与国际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其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更侧重于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效率,而未将国际社会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如果单纯应用这一理论,则每个国家都会遭受环境损失,因此只有将低碳经济融合其中,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经济学价值。

2.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性较低,虽然也会产生部分温室气体,但是在生态系统的调解下能够得到恢复和平衡,经济与生态之间处于协调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和化工原料的应用使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消除温室气体的破坏影响,进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对财富指数提高的研究,将物质作为核心,以农学为基础的经济研究领域则侧重于物质种类的增加,商学派经济学家则关注货币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性则以本国GDP的增长作为核心要务。如果单纯以上述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则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经济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其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方式,对于不科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经济性理论进行指导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低碳经济理论有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促进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从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拉动物质消费有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量增加,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则可能导致消费环境受到抑制,这就是低碳经济与物质消费之间形成冲突,也就是经济学领域所提出的“目标冲突”。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则能够对目标冲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享受性消费更加注重,甚至崇尚奢侈消费。如果不能改变当前利用物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无度增加,对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不但倡导生产形式的改变,同时也会倡导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变,改变以往对物质消费的高度依赖,进而转向精神消费领域,使其成为经济驱动的主动力。

4.拓宽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充实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负外部性”问题始终存在,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税,二是产权界定,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必须有政府机制的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带有明显的国界局限性,这就为温室气体的产生这一国际性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而借鉴低碳经济理论当中的“碳交易、碳关税”等方式,则有利于提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改进对策。同时,低碳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融合了金融、国际贸易等新的内容元素,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传统经济学必须在风险控制、贴现管理方面引入新的生态概念,对这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使低碳经济与经济性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革,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公众倾向于将相关学科理论作为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那么经济活动就容易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性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体现其经济学领域内的特殊价值,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作者:张佳萱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5(17).

[2]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4(16).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经济学价值

人类在数千年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显著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们在人士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新世纪以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范围内对此以一种惊人的一致态度,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低碳经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碳经济概述及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当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中称英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低碳经济国家。联想到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伦敦被称之为“雾都”,这一概念又英国首先提出也不例外了。书中称,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研究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财富之间的平衡,但是却没有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是片面的、有缺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磨灭这个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当前处于指导性政策理论的地位,但是其实这种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人们在彼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次,循环经济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类似,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比循环经济的范围要更广,循环经济特别强调物质的流动性。循环经济指的是力图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循环式的流通。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所在

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人可能认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恰恰相反,其完全可以放置到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考量。例如,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就可以极大限制国与国之间的碳贸易,从而使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其次,低碳经济符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仅仅为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考虑,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高碳经济在当前就已经显现出弊端了,持续下去将会进一步压缩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在很多的领域改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结构。举例来说,传统的经济使人们在消费时注重物质性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低碳经济是人们开始转向精神领域的享受,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彻彻底底地将低碳经济落实到国家强制力的层面上,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财政专门设项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再次,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拘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时间内,高碳经济的发展总体趋势暂时无法改变,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现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低碳经济的任务还比较重。

四、结语

其实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我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任务。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构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已经在落实,但是比较起发达国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去做,未来我们应当做的是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并且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和可行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3).

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会计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低碳经济环境发展方式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同时也为碳会计的理论、制度和实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碳会计学的基本内涵

作为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生态会计科学,碳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碳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制定财务报告规则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对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愈益关注,而一旦企业财务报告规则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会相应发生变化,拥有碳资产的上市公司将被投资者给予更高的溢价。“碳排放权”(carbon right)已成为有价的实质商品,不但是产业重要的“生产投入”(production input),同时也是产业的重要“资产”(asset)。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应当作为生产要素在会计系统中予以确认和计量。

目前,在国际层面支撑低碳经济环境发展已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机制。在碳市场、碳交易中主要采用的一些协议或规定有欧洲排放贸易计划、碳减量承诺(carbonReduction Commitment)法案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一) 欧洲排放贸易计划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根据《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交易机制建立的,意在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统一欧洲碳市场。欧盟各成员国根据欧盟委员会颁布的规则,为本国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并向这些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欧洲排放单位(EUA)。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量,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欧盟委员会规定,在试运行阶段,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将被处罚40欧元,在正式运行阶段,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并且还要从次年的企业排放许可权中将该超额排放量扣除。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其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 ETS(欧洲排放交易体系)。航空公司超过免费额度的,须到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

(二) 碳减量承诺法案

“碳减量承诺”(Carbon Reduction Commitment)将强制要求大型商业及公共机构,如银行、超商及量贩店、连锁饭店业、大学院校、政府机关、大型地方行政建筑等等,强制执行以拍卖方式为基础的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机制(capand trade),降低能源及电力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机制将针对“气候变迁协议”及EUETS范围以外的排放源进行管制,可涵盖全英国约10%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年约5100万公吨二氧化碳。“碳减量承诺”机制预计将在2010年开始实施,估计在2020年时,可减少至少400万公吨二氧化碳。

(三) 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倘若一家美国企业要减排1吨二氧化碳,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它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在本土通过技术改造减排1吨,成本为54至81美元;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CDM合作,购买1吨后者在其帮助下通过技术升级减排的二氧化碳,目前价格约为7-8欧元。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发达国家的企业会选择哪种方式也就一目了然了。该机制由位于德国波恩执委会负责管理执行,如果某项目在执委会注册并且其减排效果得到认证,这个项目就能得到等量的“减排认证”(Certified EmissionsReduction),1CER等于1吨二氧化碳或等效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指标。

对于需要考虑碳资源影响的中国企业来讲,目前在碳市场、碳交易中可以参考的规则是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一种灵活机制,也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三种机制中唯一可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合作的机制,是用于帮助发达国家以最低成本来实现温室气体限控和减排义务的机制。中国企业大都通过与国际碳基金合作的方式参与CDM项目,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目前碳交易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合同的一方直接向我国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购买碳减排量,如2005年6月,我国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签订了十年期的《减排抵消额购买协议》,运作了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第一个水电CDM项目;另一种是投资于提高能效的项目,在排放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建设减排项目,实现的碳减排量收益按合同规定比例作为其投资收益。CDM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复杂的程序,这个周期包括七个基本步骤: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签发排放减量权证(CER,专用于清洁发展机制)。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碳会计实务的发展

目前,碳会计实务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其中碳会计的核心发展问题,就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按照会计原则,对“碳”进行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对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也成为低碳条件下碳会计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一) 当前碳会计财务处理的主要规定

2005年10月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国家所有,而由具体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CDM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国家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从以上规定可以得知,CERs收入是从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衍生出来本属于国家的收入,但企业可以因开发CDM项目从国家取得的部分收入。因此CERs收入更符合政府补助的性质,收入确认时点应为

取得DOE确认。与之相对应的成本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项目自身的减排增量成本(直接成本)和项目的交易成本(间接成本)。其中项目的交易成本是指CERs交易的买方和卖方为完成转让CERs交易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寻求项目成本、项目文件开发成本、谈判成本、合格性审定成本、登记成本、监测成本、核实成本和收益提成。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又了《关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于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但要求企业应单独核算其享受优惠的CDM项目的所得,并合理分摊有关期间费用,没有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些明确了企业CERs收入与国家的分配比例。至于CER的所代表的权利,企业会计准则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办理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有关外汇业务的批复》的有关规定,将碳排放权指标定义为指排放一定量二氧化碳的权利,是一种无形资产。但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如西欧碳信用额交易市场为全球CERs的交易者提供了交易机会和国际市场参考价格。它还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碳减排交易合同通常是一种远期交易合同,其交易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参与的采购基金和托管基金,如荷兰政府设立的专项碳基金,世界银行托管的各类碳基金等及商业化运作的碳基金,如欧洲碳基金、日本碳基金,或者开发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其以盈利为目的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纪业务的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金融资产的定义,取得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且该金融资产应属于衍生工具。按此标准来看碳排放权更像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总的来看,当前公认会计准则缺位使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排放配额远期买卖合约的会计处理存在一些差异。从会计的确认来看,碳减排量作为一种资产来处理认识是比较统一的,但关键是确定为金融资产、存货、无形资产上有一些分歧;从会计的计量来看,排放权交易的初始计量价格后续资产的计量模式与资产相对应的排放义务是否属于负债并如何计量等一系列问题也仍未有效解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里目前也还未有权威的指导,下面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角度予以分析。

(二) 有关碳减排权的会计确认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曾经于2004年12月颁布过IFRIC 3排放权(EmissionRights)(后又于2005年6月撤销),旨在指导参加减少气体排放计划的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IFRIC3中,很明确地指出参与排放权计划的主体应将政府发放的排放权配额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其限排义务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确认为负债,这种排放权负债应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按市场价值计量。如果企业取得的排放权低于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部分应作为政府补助(IAS20-政府补助),在排放权项目期间分期计人当期损益。但这种处理方法导致确认的无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负债却以市价计量,二者之间存在“不配比”的问题,这可能是导致IFRIC3最终被撤销的原因。而在国内,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会计工作者也有认为碳排放权是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非货币性资产,应界定为无形资产。但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是金融衍生品,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事实上,我们认为,由于碳排放权有着不同的交易目的,因此其会计确认不能够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分析。

(三) 有关碳减排权的会计计量问题

在明晰了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后,则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即对于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对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进行摊销,这部分摊销额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价值波动将不计入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而对于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

当然,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放限额,虽然企业的取得成本为零,其初始计量价值也为零,在资产负债表内无须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无偿取得的限额数量及其使用情况应当作为表外信息进行披露。

三、碳会计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低碳转变,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主线。把握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加以深入剖析,能有效解决传统会计学与低碳经济社会环境的兼容性问题。事实上,碳资产除了收益方面,还有支出方面,只不过目前中国只享受着减排权利,不承担减排义务,所以带给中国企业的可能是更多的资产和收益。但当这种局面改变时,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承担相对应的义务是必然的,一部分企业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行减排和花钱购买排放配额的选择,气候的变化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资金支出的问题。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催化出了碳会计的概念,碳减排交易活动的普遍性又推动了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相信在这个领域,将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方面都会有更准确的理论和指导原则产生出来,以解决目前企业在实际处理上无标准可依的局面。

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虽然我国在碳会计问题的理论和实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FASB、IASB等已经渐成体系的环境财务会计规范相比,中国则处于规范零散性的起步阶段,尚有较大差距。未来,在探究碳会计理论和制度时,须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快实现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中国碳会计的体系构建奠定相关基础;二是着眼于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积极研究与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三是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规范及其市场环境。总之,有关各方应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环境下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革和发展问题,最终形成低碳经济环境下,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碳会计理论和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拟入会计准则,145家中国境外上市公司或受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8月17日。

刘秀凤:什么是碳交易?《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7日。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经济;绿色消费;消费观教育

一、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建设“两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1]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系统能否协调运行,社会能否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的子系统,消费领域也必须贯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体现社会公平,注重消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消费责任,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绿色消费理念。科学的消费理念,个人的消费水平要符合一国国情国力,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约束下的选择科学环保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两型社会,就必须实现在全社会中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构建绿色消费的模式。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促进保护生态和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 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经济发展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我们必须要立足国情,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绿色消费。政府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构建良好绿色消费环境,推广绿色消费的观念,才能构建和谐的绿色消费模式,最终实现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二、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百年来,人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这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通过对过去各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深思和反省,一些国家的环境专家和经济学专家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是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2002 年,中国政府向可持续发展世纪首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阐述了我国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着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正向着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文明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目标而奋进。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就是可以帮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这种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生态化改进而促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所以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进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绿色消费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并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他们需要树立绿色消费观

年轻代表着希望,青年主宰着未来,青年是社会阶层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富有活力,充满力量,对世界发展和国家建设充满了激情,他们正处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青年进行绿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大学生更是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将是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最重要的制定者、决策者和执行者, 他们对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将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未来将要承担起国家发展建设主力军责任的青年群体他们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通过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未来更好更健康的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所以,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消费观,让青年大学生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耗能,合理消费、反对浪费,节制无限制的物欲追求,杜绝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减少自己的各种行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秩序,将遵守环境纪律,文明生产、文明生活视为自己重要的行为规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

当代大学生还要认识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要在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财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能对后代的发展需求的满足造成危害,我们应该在利用大自然带来的资源的同时也要爱护自然,促进自然环境和谐、良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动力,他们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在整个群体中快速传播并且会影响到各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社会群体。所以我们要让绿色消费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大学生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培育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文化氛围,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去,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而深远的战略意义。[4]

四、学生作为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需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应成为关注环保、致力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典型和杰出榜样,在社会生活中起表率和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其他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群体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大学生本身不仅自己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榜样,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深刻地指出:“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自觉地树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同时要承担起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的责任,将绿色消费的观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去。

中国大学生数量已超2 000万,是个庞大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年龄、知识等优势,总体上看对绿色消费的概念接受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出现绿色消费意愿和绿色消费倾向。如果大学生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培育,成为具备较高的绿色消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并有强信息流动性的青年群体,那么未来他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限量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学校或家庭的载体将绿色消费科学的观念传递给亲人、同学和朋友;同时大学生是预期的社会人,他们所拥有的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将会被社会群体接受和发扬,能较快的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所以,大学生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科学绿色消费观的树立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对于普及绿色消费观念,提高人民消费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程宇航.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及其支持体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06,(5).

篇6

【关键词】 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 机理

如何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改变目前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理论界和实际土地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课题。而目前关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评价和潜力分析,而系统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分析的研究尚不多。因此,本文专门从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的经济学机理进行阐述,从而为推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经济学机理

1、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对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吸收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他揭示了级差地租Ⅱ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Ⅱ是集约化经营的结果。所谓级差地租Ⅱ是指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马克思曾这样界定:“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节约化,无非是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邻的土地上”。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他还指出,这部分超额利润是在租约期内由租地的使用者追加投资带来的,应归使用者所有;但租约期满之后,就会被土地所有者部分或全部占有。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城市范围内,集约化的方式同样可使土地创造更多的利润,只要土地使用权的期限未到,土地增值的部分仍然归使用者所有。

2、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现实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稀缺。对于土地稀缺性而言,经济学上有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之说。马尔萨斯的土地绝对稀缺理论指出,人口的增长在速度上是呈指数型,人口增长地数量上是呈加速型的,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一定的、有限的,从长远的看,人口数量将超过自然(土地)资源的承受力。马尔萨斯的观点即代表了土地绝对稀缺的思想。土地这种自然禀赋的不可创造,无论科技如何先进,科技如何发达,也无论人口如何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如何变化,价格如何变化,土地供给面积数量既定的自然属性。

李嘉图的土地相对稀缺的理论指出,土壤的肥力是有差别的,正是由于土壤肥力级差的存在,人们总是首先利用肥力高的土地,接着再利用肥力差的土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土地需求的增加,较低肥力的土地不断地得到开发利用,李嘉图还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良土壤来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方式与途径将会更完善更丰富,总会不断地有较低肥力的土地被开发而进入较高肥力系列。因此李嘉图认为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较低肥力的土地资源不存在绝对的稀缺。

3、集约节约利用的理论前提是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的内涵其机理可见图2。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对一定量的土地连续追加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时,在追加的开始阶段,由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随着追加的投入越多,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能逐步得以提高,这样一定量的土地获得的报酬就会随着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追加而增加(第一阶段),可是当追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投入部分所获得的增加的报酬就会呈减少的趋势,这时从土地获得总报酬是依然是增加的(第二阶段)。当土地的报酬达到一定限度后,持续追加的劳动、技术、资本等这些要素,就一定量的土地而言相对过多,追加的这些要素让土地难以承受,开始起消极作用,最后就造成总产量增量绝对减少(第三阶段)。

这样我们发现第一阶段的土地这一固定要素相对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投入来说显得相对过多,因而增加劳动、技术等这些要素的投入可以使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引起总报酬和平均报酬的递增,因此对于理性的选择而言我们会增加投入量,将投入量扩大至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土地这一固定要素相对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投入来说显得相对过少,劳动、资本等这些要素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土地的总报酬开始下降,因些增加的投入不但没有带来总报酬的增加,反而引起总报酬的减少,所以理性的选择是减少投入量,产投入缩减至第二阶段。由此可见,第二个阶段是投入的合理阶段,也是土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节约集度达到最佳状态的阶段。

4、土地集约利用的推动力帕累托最优。“帕累托境界”或“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一种经济状态,该状态指出: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目前“帕累托最优”是西方经济学所重视的用效用最大化际准来判断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帕累托最优应具备如下的特点:第一,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进行交换时边际替代率都相同。第二,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等。第三,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

土地市场资源配置能否遵循“帕累托最优”,关键还是看通过土地市场是否实现了土地效用最大化。在一定的时期内,土地需求效用主要还是来自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空间功能的主观评价或感受。人们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土地使用价值或土地功能的实现是人们对土地需求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即土地经人们带来的效用。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情境 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2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中遨游,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向往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在的小学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感觉语文枯燥无味,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那如何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呢?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活泼、生动的事物。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在准备课件时,尽量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拼音“j、q、x”时,我利用课件,将这三个字母做成三个可爱的动画玩具,并采用拟人化的形式,让这些“玩具拼音”在音乐中动起来,自由组合,拼成不同的音节,并自动发音。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拼音组合中,一边动一边读,不知不觉中认识了“j、q、x”,并从中学会了它们用法。这一情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生动语言,描述情境

特级教师于漪说:“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我利用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游览东方明珠,好吗?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夜晚的东方明珠吧。”学生开始认真地读起课文来,接着他们各抒己见。一个学生自豪地说:“我跟爸爸去过上海,亲眼看见过东方明珠电视塔。晚上塔上的灯都亮了,什么颜色都有,可好看了!”另一个学生也不甘示弱地说:“我看过东方明珠的图片,图上东方明珠的灯光有许多颜色。”看着学生们交流的兴奋劲,我想这样的导入是成功的。随后,我说:“东方明珠还有更吸引我们的地方,同学们想了解吗?”从学生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开始走进了文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而且这种注意的集中程度较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使其进入积极的状态,做到玩中学、学中乐。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我让学生表演北风和青草、梧桐树、鸟儿、小鱼的对话,感受它们的形象。这样,既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激发想象,鼓励续写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故事。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知识的魅力。在《我叫“神舟号”》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提前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使他们对嫦娥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他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就感觉容易多了。在学完课文后,我立即抛出课后第三题练习:“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以“嫦娥奔月”作为主要内容展开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更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教师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把一些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直接观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不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秋姑娘的信》时,我把秋姑娘洒下的片片枫叶做成动画,并用树叶做成卡片,让小朋友写上祝福语,把祝福送给自己的朋友。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秋姑娘的善良和对朋友们的关心、体贴。最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信纸,让学生写信给秋姑娘;同时,交流展示,教会学生如何关心和体贴朋友。

篇8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课堂数学教学 兴趣 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对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以下是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创设情境,会给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以亲切感,激发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的教学中,我在帮助学生理解“0”的意义时创设了以下情境:蓝猫四兄弟一起去钓鱼,大猫专心地钓鱼,一会儿钓到了3条鱼,二猫钓到了2条鱼,连三弟也钓了1条鱼,而四弟做事三心二意,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捉蜻蜓,结果连一条鱼也没钓到,长颈鹿阿姨走过来对它说:“孩子,我们做事如果三心二意,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了。”自那以后,四弟明白了道理,做任何事情再也不贪玩了。通过引入“小猫钓鱼”这一童话故事,不仅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想象升华,而且直观形象地理解了“0”的含义,感知到“0”的存在,还向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二、创设游戏情境,轻松学习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课上适时采用一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例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制作了几十张算式卡片,分批多次进行“送信”游戏。提出谁能最准确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谁就是胜利者,可获取一枚邮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之前,采用拍手游戏:

“老师拍7下,你们比老师多拍8下”。“老师拍15下,你们比老师少拍8下”。“男同学拍6下,女生比他们多拍8下”。等等几种灵活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故事情境,增强趣味

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如教学第二册教学图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第24页有一幅青蛙图,我根据此图编成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学生戴上面具扮演青蛙,讲台充当荷叶,学生伴随着轻音乐,在课堂上表演。我先引导学生想象吃害虫的情况,大青蛙和小青蛙跳进水里,随之两个学生从讲台上跳下进行表演。这时我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想出许多问题,如(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等等。这样根据图意创设情境,学生能积极提数学问题,将枯燥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四、利用语言描绘,感受情境

教学艺术就是语言艺术。教师动用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语言要有感情、有文采,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调谐作用,重视手势、眼神、动作、面部表情等体态效应,给学生以亲身感、轻松感和美感,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借助现代技术,导入情境

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 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学时,我运用谜语、故事、图片等导入,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欲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我先出示各种奇石以及黄山美景的图片,学生观察后,有了对黄山的向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随机引入生字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生字的学习中。

二、借助目标导引,让学生自主识字

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时,我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将要学会哪些生字。 目标确立后,由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先自由读文,自主识字,然后合作识字,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借助字典理解字义,给生字找朋友,并互帮互助学习生字,在此过程中,组员分工明确,动手动脑,既锻炼了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最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再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利用工具书理解的字义和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的生字,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就教给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象形字、形声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加减混合等多种方法进行识字。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现不仅学会运用,而且还有了创新,如:如:在交流“疆”字的识记方法时,学生用到了“换一换”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巩固熟字的基础上,记住了生字。除此之外,学生还编出了字谜“弓箭埋在土里了,被三个小孩在田里找到了。”在交流“痕”的识记方法时,除了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外,学生也把它编成了字谜,“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时间久了,心亡人病,落得个伤痕累累。” 的方法识记。由此可见,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乏创造性。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 引进竞争,让学生比着识字

根据儿童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课堂上我有意引进竞争。如在自主学习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学的最认真,在合作学习时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最快,学得最好。检测学习效果时,比一比谁认的字最多,谁读的词最准,谁读的句子最流利,以比赛的形式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五、先学后验,让学生巩固识字

篇10

情境教学理论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的。而“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那我们将如何为低年级学生创设情境呢?在教学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紧密联系低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己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诱人情境,激发低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我在教学预备课《数一数》这节课时,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如数学生身边的实物:课堂上教室里的物体、下课后数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还有在教学《比一比》和《分类》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互相进行身高的比较、身边物体的比较、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房间等等。在教学一年级下册(72页)“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我受到教材的启发:我在改作业时,每次写得好的学生我都在作业上加盖刻有小红花的印章,半个学期下来,人人作业上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于是我在前一天对我班的蒋怡雯、李直霖、毛德林、陆瑶、韦宸共五位同学进行摸底,得到他们的红花数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五位学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桌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自己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我同时对学生进行激情,比比看到学期结束谁得的小红花最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

二、创设操作情境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于是就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就是这座桥梁。因为动手操作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独立自觉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易于激发兴趣,建立表象,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一图两式》时,让学生通过两个人面对面按老师要求摆学具,根据摆好的学具图写算式,从而得出了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又有“因疑而问,因问而开悟”。问,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关键处,教师必须从教材和低年学生心里特点出发,充分设计问题情境,不断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而又有趣的问题,使学生陷于想解决但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以疑激情。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诱惑作用,使学生的疑惑在自己疑虑过程中不攻自破,同时思维活动也获得了教好的完善与突破。

四、创设游戏情境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低年级学生好动、好新、好奇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课堂中,设置游戏情境,把新知、巩固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利用打扑克牌的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数的大小、组成、加减法进行了巩固加深。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

六、创设竞争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根据学生好新好胜的思想特点,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巩固练习时,我拿着算式卡片说:“今天我们来进行男女同学算数比赛!”虽然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学生已进入了放置的情境之中,被深深吸引住。

七、创设小组合作情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埋没,因此就学习交往而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相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八、创设追求成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