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转变经济
1引言
公路经济包含公路和经济相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城乡经济发展渐渐统筹,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生产基地及其他有关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公路经济的巨大活力和生机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交通业发展,特别是内陆地区,公路客运较好的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公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在一直不断地提高。这种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2.1转变方法措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正在进行转型,转型时出现很多不合理现象,例如:忽视人们群众利益,公路经济转型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步骤实施进行,致使转型过程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公路建设部门及管理部门没有相互协调、配合,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一些施工单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如何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
2.2管理人员缺乏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在改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经济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实质,认为没有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些管理人员对公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观念守旧,不愿意或者不会创新,对公路经济的发展和公路建设工程缺乏深入了解。
2.3缺乏必要的转变机制
要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机制做依靠,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转变机制问题是否普遍,一些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机制,在实际工程管理或企业发展过程就,不能喝我国公路的经济转型机制相适应,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公路发展的有关机构,因此,在公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3发展公路经济的重要作用
3.1可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公路建设对其所在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路在很大程度方面可以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带动周围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很多企业发展都是用公路建设工程来带动的,公路工程可以招商因此,多数城镇都是凭借公路来带动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每个城镇都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可利用资源,分析交通情况,不断优化城镇工业布局,逐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而增加各产业科技含量,进而扩充发展规模,给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能够加快城镇化的继承
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是帮助城市和周围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公路,是促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网点。公路能够显示城镇对货品流转的效益,可以强化城市人们劳动力,促使城镇商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县城或小城区来说,公路能够加快它们的发展步伐,加快它们城镇化的进程。
3.3促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城镇和外界距离会随着城镇周围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变短,所以,公路经济能够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带动非公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城镇间商品快速流动,同时,公路周边批发市场会随着增加,带动服务业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公路经济发展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公路网能够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路线,带动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4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
4.1不断完善经济转变的方式
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转变方式,具体措施有:转型时一定要严格依据有关程序进行,防止出现各种复杂、混乱的现象;转型过程中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问题从人民群众角度去考虑和解决,使人们渐渐重视经济转型;努力协调好建设方面与管理方面关系,站在宏观角度看待各种公路经济发展问题。
4.2管理人员不断增强转变意识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获得有效转变,必须要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转变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转变发展发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引起一连串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注意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意识,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及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
5结束语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有效转变,才能逐渐实现公路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可以获得更好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转变意识,逐步完善各项转变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转变机制创新,推动公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研究[J]. 时代金融. 2013(36)
篇2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最近撰文解读党的十报告,诠释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他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当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时,发展方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个立足点——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重复建设问题没得到根本遏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便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甚至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也很难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真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个着力——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欧美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的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个更多——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努力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致使各项要素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要改变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我国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5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安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工业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专业市场和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显现出公路经济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公路经济的作用
公路经济,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公路具有集聚效应和热地效应。依托公路,带动中心城市、城镇、乡镇的建设改造,再使之成为公路网络上具有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用的经济网点,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盘活了城镇土地,繁荣了城镇商业。特别是各县区依托公路建设、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多方聚集旗县区城人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路经济,提高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公路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当地与外界的距离,增强了非公业主的信心,带动了专业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创造了条件,沿公路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类特色产品“大市场”蓬勃兴起的喜人景象。
公路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40多个产业共同发展,最为密切部门是: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公路建设投资1个亿,平均增加就业机会1900个,钢材用量950吨,水泥10750吨,沥青1300吨,可产生9.38亿元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 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2.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3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3.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3.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腾飞。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向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完善转变措施,建立转变机制等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人员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长舜.论加快我国西部开发和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中国软科学.2011,(07).
篇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观念也就越强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从体制上扭转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途径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过制订政策来实现,而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体现。政府政策能够影响所有的生产主体,所以,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政策不仅从宏观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从微观上规范着企业的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要求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按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或对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或对哪些方面进行限制,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政策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和作用,决定了研究和制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为整个社会实现这一转变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篇5
关键词:创新管理 ;煤炭经济;方式
能源企业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源推动了大机器生产的运行,使得人类劳动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能源是时展的引擎,几百年的发展阶段,煤炭资源从最初的为人类开采利用到最终的形成一个强大的能源产业,其开发程度以及利用总量都在不断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今煤炭企业的趋于衰弱,其煤炭储备率不断下降,且对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使得人类不得不另寻他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虽然煤炭经济仍旧庞大,但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对煤炭经济进行优化创新,推动其从开采加工到使用一系列环节的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煤炭经济的平稳转型。
一、创新煤炭经济管理模式的迫切性
(一)煤炭资源储备不断下降
煤炭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地球经过上亿年的演化才产生的物质,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供应的有限性,地球上储存着巨大藏量的煤炭资源,若以正常的生产水平进行开采使用,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而在现代社会,由其人类开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出现惊人的疯长,在短短的五十年间开采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史前所有消耗量,并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全球之间不断相互连接,一场更为广阔的的科技革命横扫全球,而在这一过程中,煤炭资源充当着能源使用的主力,世界上几乎所有工业发展国家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之末天然气等能源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这一发展过程对煤炭的消耗是惊人的,导致许多国家的煤炭储备全部清零,更多国家也面临煤炭储备警戒线,全球范围内煤炭储量大幅度下跌。除了过度开采之外,人类的不合理的开采活动也是导致煤炭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都通过露天开矿方式采矿,这不仅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被浪费,而且导致了严重的污染,此外便是人类在利益的趋势下,不断进行非法开矿的活动,由于私人开矿在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限制,因此往往是通过小作坊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在没糖开采程度以及出煤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而且还往往伴随着矿难事件,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利用规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今煤炭经济的窘境。
(二)改善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经济大高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对人类历史的推进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在人类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不得不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环境污染。人类经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环境污染的发展史,在人类采用机器生产的那一刻起,环境污染也随着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近几百年间,除了土地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污染外,最受人注目的便是碳排放量不断增长,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强,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加剧,现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煤炭长期作为人类生产的主要能源是这一系列污染的主要因素,由于煤炭本身所含成分具备许多污染物,因此在燃烧后便极易散发到空中,增加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正因为这一点,人类必须不断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其污染物的产生或是说不断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资源,因此煤炭经济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加快创新过程,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从而实现长期发展。
二、促进煤炭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一)科学规划煤炭开采计划
促进煤炭经济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做的便是从煤炭开采这一步进行,在之前的没糖开采中,虽然国家不断颁布法令来规范煤炭的开采,并且鼓励煤炭企业的兼并与联合,从而排除不规范或是能力不足的小型煤炭企业,然而在此类法令实施后,仍旧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开采的情况,首先便是受利益驱使而开展经营的小作坊式煤炭开采,这不仅加剧了煤炭企业间的竞争,浪费了大量可用资源,而且与此同时也使得煤炭企业的创新空间缩小,不利于煤炭企业集中力量促进其创新重组,这对煤炭企业来说又可能是致命的,另外,在煤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煤炭开采计划,未能对特定地区的煤炭开采承受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对煤炭开采的后期处理工作也做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了许多方面出现资源浪费或是环境污染的状况。要促进煤炭经济的合理转型,促进煤炭开采的合理科学进行,减决策的失误,努力促进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推动煤炭经济转型的必要步骤。
(二)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煤炭本身存在着许多的污染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若不加以处理则会产生诸多污染物质,这对于环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促进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就必要需要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而在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便是减少煤炭中污染物质的散发,充分利用其中各种元素,现今我国在煤炭使用上,技术仍旧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对于促进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在促进煤炭企业的转型上,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创新,尤其是在煤炭的多重利用上,对煤炭进行全面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减少煤炭可用部分的浪费,加强单位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则要不断的加快煤炭污染物质的控制,通过排放控制已经净化技术,对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残渣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进行再利用或进行无害处理,不断促进煤炭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的推动其绿色转型。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煤炭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利润,因此许多人在利益的趋势下对煤炭资源过度开发,亩使得煤炭长产业的不断衰微,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不断关切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都实施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并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扶植煤炭企业进行创新改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方式来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协调,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仍旧未能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始终保持原有的状态,这是得煤炭产业的改革创新难以真正的进行下去,对于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对这一问题,便要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煤炭企业的改组运行以及管理进行实时的监督,保证各项政策以及理念的切实落实,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权钱交易,保证煤炭企业的改革在阳光下运行,使其改革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促进煤炭产业与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相接轨,实现煤炭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能源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要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确保的确环境污染在可控范围之内,由于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会给外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促进能源产业的继续繁荣,就不得不加快其能源革新的步伐,减少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的和谐统一,当今煤炭经济面临的环境便是要求我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煤炭产业是否能够合理有效的得到改革发展以及煤炭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都由我们现今的努力而决定。
参考文献:
[1]邵天一,姜斌,陶新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J].水利发展研究,2013(05):20-24.
篇6
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省委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我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速度快。质量高,协调性强,趋势向好”。“速度快”就是全省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一季度较快增长的势头。达到834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高于去年同期。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质量高”就是财政、企业和居民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17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69.9亿元,分别增长28.8%和29.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2.5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5元,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人5368元,实际增长11%。高效生态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进出口结构继续改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协调性强”就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趋势向好”就是二季度的总体发展态势比一季度更加趋好。企业景气度继续上升,工业生产有提速趋势,三大收入增速比一季度均有明显提高,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投资消费出口比例趋向协调,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面临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节能减排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外贸出口问题、市场价格上涨问题等。总之,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既充分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又正确把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见微知著,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
第二,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并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谋划和落实省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一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全面落实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下半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的部署,充分认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进展。建立健全严格的耗能行业准入制度,依法依规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设备,探索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新办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措施,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使节能减排成为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是着力在优化结构中推进投资适度较快增长。要着力抓一批好的项目和大的项目,加快“十一五”、“五大百亿”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扎实推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要继续做好建设用地保障工作。抓紧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的配套措施。积极探索盘活土地存量途径,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投资管理,形成重大建设项目合力推进的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深入实施好自主创新这个核心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抓好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努力使服务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组织实施一大批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坚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大力实施名牌培育工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是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提升。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国家外贸外资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实施的后续效应和新的政策动向,主动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下半年出口的平稳快速增长。要继续加大进口工作力度,扩大稀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保持进口快速增长的好势头,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五是扎实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组织开好现场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
六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控,完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预案,完善对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人民生活平稳安定。认真把握社情民意,高度重视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发生。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台防洪抗旱工作,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备好应急方案,防患于未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认真谋划和落实省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已经就今
后五年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对这些战略部署逐项研究,抓好落实。
1 关于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问题。这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概括了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指明了今后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举措和保障措施,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省委全会。作出决定并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要抓落实的工作。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工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创新、政策创新等。
2 关于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的问题。全面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起草好相关的政策文件。适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召开全面改善民生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3 关于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问题。近年来,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加快构筑新的开放格局。对此,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做好准备。
4 关于创新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扶持机制的问题。欠发达地区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我省欠发达地区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也有一些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这些发展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政策举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5 关于加快临港工业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的问题。海洋经济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临港工业发展是海洋经济中的主要部分,应该作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来对待。当前,全国各沿海省市临港工业和港口建设都在快速发展,这对我省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港航强省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进行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举措,切实把党代会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6 关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问题。要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机遇,做好融入的文章。融入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早规划,早发展,早抢占优势。早规划,就是不能被动地去等国家规划,而是根据我省发展的实际,抓紧做好对接长三角的规划。并积极为国家规划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早发展,就是要按照“十一五”规划,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整合长三角南翼的优势,推进其率先发展。早抢占优势,就是既要推进一体化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又要坚持错位发展,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
7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我省一大优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抓紧研究和积极运作,尽快研究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框架要求,在中央精神指导下主动探索和试点。同时,积极申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试点的方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有利条件、目标定位及政策举措。
篇7
一、结构初级化和散、小、弱,是制约河北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延续现有发展模式无法根本解决,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省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必须下大力予以解决。
结构初级化。目前,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高度加工工业应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和支柱。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有什么资源做什么饭”的思维定势,使得工业发展路径过多依赖资源禀赋,产业初级化特征比较明显。
产业集中度低。近年来,河北主要产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产业布局点多、分散、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缺少实力雄厚、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对内相互杀价、恶性竞争,对外缺乏市场话语权,产业发展缺乏应有活力。
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省科技活动人员仅15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76%,远远低于沿海先进省份。专利授权6800多项,居全国第16位;技术市场成交额17.2亿元,居全国第20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80%以上没有研发机构。人才少、机构少、投入不足,致使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摆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困境。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现有发展模式内是难以根本解决的,如果延续过去的老路子,不仅风险大、效益低、实力弱,而且从长远来看,资源支撑不住、环境承载不了、社会负担不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当前,河北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必须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否则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可能会更加被动。
二、推进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四个一”战略、节能减排和对外开放
坚持把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伴而生的,二者互为载体、相互促进。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但仍然落后工业化近3个百分点,城镇承载力不强、功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如果不改变现状,资本和人才进不来、留不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的道路可能更长。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绝不单单是一个城镇建设问题,而是推进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载体,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增强城镇对现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坚持把实施“四个一”战略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措施。省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求,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举全省之力突出抓好“四个一”战略重点,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全省工业来讲,必须按照“四个一”战略的要求,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辐射,加快发展沿海新兴产业带和临港工业带,加快推进冀中南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特别要针对我省工业集聚效应不突出的实际,积极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着力建设一批产业结构合理、行业关联配套、上下游有机链接、集聚效应明显的工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低能耗、低污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由于河北历史形成的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布局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特征比较明显。传统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必须牢牢抓住并利用好节能减排这个倒逼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瞄准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最关键、最有效的是抓住企业、投资、产品和机制四个环节,制定一整套可操作、能管用的措施
培优做强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要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大型优势企业以资本、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积极推进高层次的兼并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扎实开展对标行动,促进企业在理念创新、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管理等方面,向国内外先进水平看齐,使之真正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主体。
改善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要把扩大投资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按照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努力把存量做强、增量调优。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特征,我省也已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关键是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在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后续支柱产业。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无论是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调整,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上。要以提升价值链为核心,按照产品结构演变的规律,重点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沿着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路线,积极开发新产品,着力推进钢铁产业向装备制造、成套设备延伸,推进医药、石化产业从原料中间体向终端产品延伸,推进纺织从纺、织、染向成品服装延伸,努力向产业链的高端要效益。二是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世界上百年企业、百年老店的发展,都是一个产品不断适应市场、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要围绕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装备,搞好现有产品的精深加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健全激励机制。集中产业引导资金、技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环保资金等财政性资金,引导民间投资和银行信贷资金,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集中政府掌控的资源,特别是在大宗矿产资源配置、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对改造升级、整合重组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强化约束机制。严把市场准入关,引导各地科学选择重点产业,严格限制新建“两高一资”项目;综合运用信贷、财税、土地、环保等多种手段,坚决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升级留出资源和空间;提高差别电价和水价标准,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两高”行业,推行差别电价、水价累进奖惩制度,调动企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城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城市发展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城市建设。因此,对于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把握城市发展主线,加紧生态城市建设
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转变城市发展,就要做到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生态标准的统一。从某种角度上讲,生产力标准是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当下我国生产力落后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要以城市的发展为基础,针对其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要人与自然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快迅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要加强生态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改进工作。
第三,要保持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三个标准的有效结合,维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正确理解和运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正确处理好价值标准与生态标准的相互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另外,认真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且要加以重视,并且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对清醒地认为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做好相关的责任落实,进而促进城市发展的科学建设,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发展。
二、加强市场与信息化的结合,实现城市发展的信息化、工业化的结合统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人们主要是以唯工业论的理论来看待城市的发展,显然这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正面临着三大环境,即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以及机动车污染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还要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等等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充分解决这些众多问题,必须要加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当前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要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探索一条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而且效益好的新型发展之路。这也是当前城市发展极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要在城市发展中,以社会主义市场为主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对历史问题和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做到统筹兼顾,区分重点和非重点,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信息化。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集中精力,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高效运营,并且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得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收益,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社会、市场与政府的高度协调与配合,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加强城市结构和农村结构的分析,针对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得我国的职业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这也是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社会公共服务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如疾病照顾、单亲抚养、养老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分析,针对其中存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缓解社会压力。
其次,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变化,流动人口的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因此,在我国城乡结合的同时,找到管理的盲区,尤其是对于社会的些特殊人群,做好妥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再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我国社会和市场发展的有效引导,特别是随着当前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一定加强政府的指导,将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有效结合,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管理结构的转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对社会负责,并且要勇于承担社会风险,发挥其双重作用和功能,创造全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
四、坚持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发展原则,推进城市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市场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从战略角度讲,这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这本身就存在着着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其以外部需求为发展的条件下,使国的劳动力更加廉价。二、其以资源为基础,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资源问题,很显然,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这种发展战略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为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高增长型企业的开发,立足于高技术产品以及投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以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战略目标,改善依赖进口发展的发展局势,将城市发展的被动局面,转化了主动局面,刺激居民消费。
其次,要创新城市发展,不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者,采取有效的方式,抑制外资源的过分扩张,加强对一些城市和民族企业的保护,推进我国企业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城市产业的升级。
此外,缩小产业、资金的差距,资金优化我国经济结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对现有市场的调整,在推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内需自主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应用公共开支,健全我国教育、医疗、安居和社会保障等机构建设,刺激内需,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新兴战略产业的开发、搞好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总结: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海鹰,王芳,栗亮. 煤矿城市的空间健康性拓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1)
[2]李志,钟永艳. 城市生态交通浅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12)
[3]秦伟伟,王卓琳,任文隆. 投影寻踪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篇9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统筹建设程度不高。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各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县域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中转为市辖区。2010年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其分别比2009年增长0.46%、13.61%、21.12%、13.16%、11.69%、9.85%。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统筹不够,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特别是与大城市圈相隔距离较远的城镇,政策没能波及到,大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县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中部地区的很多县(市),工业化初期的任务尚未完成,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佳,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很多数据表明:依靠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要素、土地资源要素、劳动要素等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是粗放的、低资金效率的。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县域,容易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之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实现城镇产业化,合理布局城镇产业,在突出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其它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产业的质量。当前中部地区面临着城镇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较粗放,没有主打产业、产业单一和品牌意识不强等现象,城镇产业化发展被忽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即能促进农产品的加工与保藏;加快城镇化进程,又能使相关产业合理聚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目前中部地区这三者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较好的循环与相互促进的机制。
二、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中部地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一)建立不同功能区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部地区各个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应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分别指导,从而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对优化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绩效考核时,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的创新和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地区,以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对于限制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而对于禁止开发的中部地区县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县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县域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中部地区不同县域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互相依存、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优化县域土地、资金、劳动力、服务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更广范围内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均衡配置、自由流通,努力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会拉大中部地区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中部地区各地政府要缩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务方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不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有多大,不管县域处在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还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活在每块国土上的公民应该享受到均等化的富裕程度和社会文明。为此,中部地区各省财政应该增加了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要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谋求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积极践行为民宗旨。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是中部地区县域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在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要注重改善民生,更加要注重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养老、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及户籍体系建设,更加适应农村人口的流动,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就业。促进城镇居民及农民工增收,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结语
篇10
在诸多亟待调整的经济结构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引起各方面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而我国投资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连续5年在40%以上,200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更高,远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具有一定合理性,问题在于过高的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这种合理性,忽视客观条件,过分追求GDP高增长也是重要原因。过高的投资率还与较高的国外需求相关,国外需求失去强劲增长势头,产能过剩就凸显出来了。因此,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扭转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于平衡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53.4%,2007年为39.7%,10年累计下降了13.7个百分点。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失衡,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也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假设2007年的劳动报酬比重维持在1996年的水平,2007年当年劳动者的收入可增加约3万亿元,这对提高消费能力,平衡投资消费比例,调整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严重失衡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不够全面。我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供大于求。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较长时间内各地注重招商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压低了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户籍等手段行政性分割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大大压低了农民工的收入。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政府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没有理顺。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一般劳动力价格会被压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有其部分合理性。但是,现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不仅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要受到劳资集体谈判的影响。关键问题是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集体谈判机制。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在为劳动者维权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也是劳动报酬比重低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着力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逐步向劳动者倾斜。政府应当运用财税等措施,切实扭转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第二,完善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的法律保障。完善收入分配的法律和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已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仲裁和法律援助机制,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第三,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落实劳动者集体谈判的合法权利,进一步健全集体谈判机制,明确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切实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