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事业的发展

篇1

一、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的意义

以组织战略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多元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职工按照组织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研究所在建立职业发展通道时,始终围绕以下2个原则展开。一是满足研究所任务与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零缺陷”“保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是研究所发展的前提条件;扎实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夯实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发展基础目标,实现“三高”发展更是对研究所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所在建设职业发展通道时,不仅要考虑对职工资历与能力的认可,也要兼顾对其职责、贡献及成就的认可。二是满足职工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各岗位、各层次职工搭建多元化的通道,一方面有利于职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研究所的成长导向。职工通过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完善个人能力,及时做好发展规划,并且可以随着个人的发展随时调整成长路线。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1.行政职务晋升通道

行政管理职务是国家在事业单位设立的传统发展通道。对研究所下设的研究室而言,主任肩负着本部门行政和技术双线的责任,在行政和技术领域都要承担起“责、权、利”统一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承担的任务量不断增加,任务领域不断开拓,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能够承担起辅佐部门正职的职责。但是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金字塔架构,向上的发展通道越来越窄,对于更多的职工而言,意味着看不到晋升的可能,职业前景渺茫会对职工造成负激励,不利于个人和单位的发展。

2.职称职级晋升通道

研究所是事业单位性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每年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职称和技能等级是对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或技能操作水平的认可,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取得一定的业绩,经过评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等级认可,这类传统的职业等级资格对职工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与薪酬有直接的关系。职称和技能等级中的高级别晋级比例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般情况下评上就不会发生解聘,有可能出现该层次职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业绩贡献不突出,工资却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使单位缺失了引导职工成长、发挥职工潜力、提升组织整体能力的机会,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职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激发职工发挥更大效应的本意。

3.型号干部晋升通道

为了落实研究所“技术立所、人才强所”的战略发展方针,适应研究所科研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要求,满足型号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畅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研究所参照型号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概念,为其匹配主任设计师(副)、计划经理、产保经理,作为型号的核心人员,强调他们的定位和职责,与传统的行政领导明确分开,强化技术统领和把关,使得权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基层技术人员,加强了其主动承担型号研制的积极性,营造了技术人员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但是型号“两师”的人员配置是有着严格标准的,面对一边是有多年型号工作经验的老职工,一边是引进的高精尖新人,名额显得不够用,如果不能合理配置,很容易引起职工的不满,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

三、职业发展通道的改进设计

1.搭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

2017年,研究所通过参考华为公司等系统外企业的职工发展通道以及与航天系统内单位交流访谈,从研究所战略出发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主要步骤如下:(1)成立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组长由主管人力资源的所领导担任,研究所各专业领域专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2)按照各专业领域的人员特点、岗位特征,结合职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初步讨论形成研究所研发技术、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操作四大类岗位,33个具体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1~19职级不等;(3)编制各具体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内容;(4)组织各岗位通道的专家讨论、梳理各职级知识能力储备及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岗位晋级条件及考核要求;(5)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讨论并制定岗位评聘、晋级的流程;(6)对各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不同岗位、职级对应的薪酬标准,建立所内薪酬管理制度;(7)研究所内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全员进行岗位聘任上岗。通过岗位体系的搭建,职工层级划分已经由粗放式转向细分式,避免上下2个层级之间由于跨度过大,使职工在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积极性降低。经过近2年的使用和修订,该体系已经成为研究所职工晋升发展、体现薪酬待遇的重要支撑依据。

2.畅通专家申报渠道

为了对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职工予以奖励,也为了激发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研究所梳理了各级人才工程的申报以及专家奖项政策,对外与国家、北京市、各部委、集团公司等高层次专家奖励对接;对内与所内各职称等级的职工相呼应,对职工做出的贡献与成就予以认可,是职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精神追求。

四、职业发展通道的保障措施

1.建立培训体系

岗位不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要牢牢把握分层培训的原则,使培训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对职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职工在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在业务知识水平或管理能力等方面希望得到的培训类型、内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的理论知识、学习心得等进行考核,以此加强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质量的高效性。

2.完善考核体系

职工的职业通道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就要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职工的工作成果、专业技能、创新开发以及对部门建设作出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不同的层级和考核标准。同时,考评时要根据考评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如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或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为岗位的轮换和晋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可以发现职工工作表现与岗位不适应的地方,查找原因后及时调整岗位;或者年度工作表现出现下滑,如果连续2年出现达不到考核标准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职级。

五、经验与启示

1.职业通道的设计必须符合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需求

研究所的发展战略是职业通道设计最本源的动力。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收官,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谋划,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评价实施效果,以便及时完善改进,使整个职业通道始终保持有效性及前瞻性。

2.职业通道的设计核心是公开、透明

任何一条职业通道的晋升一般都分为“客观分”和“主观分”。“主观分”部分主要是评价职工在某一阶段的工作业绩和成就,综合考虑参评人参与的项目重要性、难度以及参评人在项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而“客观分”指标已经明确到如“参加XX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交流报告”“作为培训教师进行XX课时的专业技术培训”等评价得分具体量化的标准,使得职工可以自行估算客观分,大大提升了晋级或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职业通道的设计要尊重事业单位的传统积极因素

篇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篇3

空管部门权限过分集中,强化“长官意志”,忽视了制度建设。再次,空管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就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在限制了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强化个人对集体的服从,这就抑制了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1]。

二、空管班组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我国社会竞争不断激烈,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成为人才之间的较量。航天事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源作为当代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航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航天事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的保障。

(一)加大创新力度,转变管理理念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转变。我国空管班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使得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赢得胜利的法宝。为此,我国航天事业要加大创新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进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把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资源,信任、尊重、依靠员工。把员工放在管理的重心,本着人文情怀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

(二)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在我国当前的空管班组人力资源管理中,其管理工作大多是以经验为主,没有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班组内部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协作机制,致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落后就要挨打,而人才对于我国当代国有航天空管工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航天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

针对我国空管班组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现象,建立灵活的竞争体制对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航天企业要拓宽人才招聘渠道,让外面的人才流进来,例如网络、报纸、广告等形式[2]。其次企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企业中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社会竞争的实质就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让优秀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发展。航天事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要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语

篇4

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语言,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18世纪末,乾隆年间,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目前,仅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主管的公开发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达50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创刊的,这也客观地反映出航天事业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70年代初最早创刊的《飞航导弹》、《宇航工艺材料》、《空间电子技术》、《导弹与运载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强度与环境》、《现代防御技术》等一批专业期刊随着航天科技的崛起,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问世[7,8]。应该看到,他们的诞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到第一种航天期刊的诞生走过了10几年的漫长道路。创业初期,伴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科学试验的进行,科技人员需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科研院所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内部出版物,即正式期刊的雏形。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散发着航天文化的特殊气质,那就是后来被人们总结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的干扰之后,航天期刊终于正式登台。创刊初期,从整体上看,办刊条件艰苦;专业编辑人员匮乏;编辑排版手段落后。但是,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航天期刊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中国航天开始为世人瞩目。紧接着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地球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各种战略和战术防御型导弹试验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断涌现。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编辑人员不畏艰苦,以航天精神为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航天期刊,不仅使其发挥出发表文献与交流的功能,同时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化。许多老专家亲自为期刊撰稿,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线科技人员也踊跃在期刊上发表实验成果,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实践说明,正是这样的总结和交流,使得航天科技与管理日臻成熟起来,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纵览航天期刊,可以将它的文化本质概括为以下几点。(1)科学实践的结晶,理论历练的熔炉,知识与经验的记载。(2)航天精神的体现与见证。(3)企业文化传播与倡导的园地。(4)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与航天期刊鲜明的特色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使航天期刊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在世人面前。外表朴实无华,内容主题鲜明;航天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航天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70、80年代,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办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科研经费十分紧张,仍然拿出一些经费来办期刊,就显得十分珍贵。编辑们懂得,绝不是为了办刊而办刊,而是要让期刊为科研攻关、系统管理服务,要用有限的经费来办出高质量的期刊。为此,编辑们想尽办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然后每期套印刊期号。这样,既保持了封面统一庄重,又节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费用。还有,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发表更多的文章,编辑要求作者语言简洁,直述主题。来稿后,编辑认真审读,精心编排,尽量杜绝那些繁赘的文字表述。长此以往,航天期刊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简明的学术风格。内容充实丰富,专业分工明确航天事业是综合的大系统,涉及的领域之多,学科之众,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样性。在50多种期刊中很少有专业学科重叠的现象,即使是相同的领域,而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它们分布有序,覆盖面宽泛。从科学技术到工程材料,从综合管理到质量标准,从军民两用到科普宣传,从国际交流到未来决策,应有尽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航天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例如:在空间碎片研究、深空探测等方面都是国际航天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尚没有这些方面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问世。航天期刊的丰富得益于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航天领域的不断拓展,航天期刊方阵还会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水平较高,撰稿与编辑严谨航天事业是充满高科技和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质量问题归零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也体现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学问,以《宇航学报》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技术类期刊,载文水平较高,交流价值较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编辑工作者严格把关,在编辑过程中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对于拿不准的技术问题,反复与作者沟通,保证不留差错,不留遗憾。

航天期刊对于航天文化的贡献

航天期刊是体现航天文化的园地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她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传统习俗,需要以某种仪式或节日来传承,像清明节、黄帝陵祭拜仪式等等;文学艺术,需要适当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戏剧、音乐、诗歌。作为航天文化的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在科研生产实践中,以图纸、方案、标准等形式得以体现;航天系统的管理理念则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形式来实现。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与管理成果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标准化》作为专业期刊,定期刊登有关标准的制定、与实行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的工作,而有关研究、探讨的文章又不断发展和丰富标准化的思想;《航天工业管理》作为管理层阐述管理理念,探讨管理机制的论坛,发表了大量领导讲话、各种规章以及相关的探讨文章,对于系统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航天期刊成为传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工业界的朋友关注,普通百姓也十分关心,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况与知识。一旦有新的型号发射,航天常常成为人们炙热的话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国航天。为了向外界宣传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原名为《世界导弹与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为《中国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这体现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姿态。此后,航天人不断推出新刊或调整出版专业方向,填补航天学科在期刊上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培养青少年对于探索宇宙的兴趣,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航天》杂志更名为《太空探索》。随着神舟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杂志应运而生,使航天期刊方阵中增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杂志。航天文化的传播通过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万户。航天期刊是记载航天文化的档案航天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不仅能够及时报道最新的动态和当前的进展,为读者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历年的文献资料像档案一样保存下来。每年一个合订本,久而久之,一卷卷合订本成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在网络不发达的时期,搞课题研究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常常在资料室、图书馆一呆就是数天,从这些文献档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即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随着期刊电子化,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了。科研工作如此,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载了诸多的文化因子,是航天文化的宝藏。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书写航天文化新篇章

篇5

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等三位航天员送上太空。6月18日14时14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18日17时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17时07分,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刘旺、刘洋随后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6月24日12时55分,三名航天员又在太空成功完成了航天器的手控交会对接,神九与天宫再“牵手”。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进步,也再次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航天科技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表明我国拥有进入外太空的强劲实力。

3.财政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投入。近年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这为包括航天科技在内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再次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空间站的建立,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功实现空间载人交会对接,全面展现了我国航天的整体实力,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计划建设的未来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我国将加强与其他太空大国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和平共处,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贡献。我国不会因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就改变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立场。这表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空间载人自动与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合理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科技实验,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对宇宙和天体运行规律有了进一步正确认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等航天器的生产和成功升空,是航天工作者在航天科技理论指导下,成功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此次航天员利用装载在天宫一号上的航天医学设备,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航天医学实验。开展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积累失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探索航天过程中的航天医学问题的发生机理,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的防护措施,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在轨的健康维护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突破和掌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是我国航天工程第二步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事物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包括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在内的中国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中国航天工程相关的各部门、各系统分工协作、系统优化的结果。此次在太空成功完成了航天器的手控交会对接,是成功实现天地协作、多系统密切协作的具体表现。

6.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的结果,为我国建设载人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7.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8.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许多科研人员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和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数以万计的航天人长期奉献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创业精神。

【跟踪训练】

1.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 )

①表明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表明我国在太空领域与强国展开了包括军备竞争在内的全面国际竞争 ③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有长足进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中国一贯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这说明我国 ( )

篇6

科学谋划 系统推进

自2002年启动企业文化建设以来,航天科技激励17万员工以国为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不懈创新,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注入了不竭动力。

坚持思想先行,让企业文化入脑入心。近年来,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和高新武器装备研制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相继展开,特别是2010年以来,宇航任务保持了每年近20次的高密度发射态势。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坚持思想先行,从航天“三大精神”中挖掘内涵、汲取营养,用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责任来教育和引导员工,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融入重大工程,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航天科技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工程实践的核心价值支撑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技术攻关、管理优化、能力提升等各个环节,大力营造鼓励干事、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坚持技术传承与文化传承并重,大力培养员工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在成功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优秀品质。聚焦型号队伍能力提升,开展精神、作风、能力“三架桥”、“寻找身边的榜样”等文化实践活动,激励员工追求卓越、勇于超越、快速成才。

注重以人为本,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航天工程系统庞大、技术复杂、充满风险。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联车间、进班组”,扎根型号现场,走进员工内心,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在型号任务出现困难和挫折时,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责任,与科研人员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难题,吃透技术、夺取成功,对员工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压”。针对型号外场试验队员长期远离家人的实际情况,定期走访慰问参试队员家庭,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不断优化人文环境,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切实提升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帮助那些基础好、潜力大、提高快的科技人才沿着专业技术通道发展。从2010年开始,集团公司每年拿出上千万元专项奖励贡献突出人员,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塑造良好形象,以企业文化打造品牌。以重大型号、重大事件为契机,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实力与品牌。开展了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向孙家栋院士学习等文化活动,推出了以“交会对接团队”、“嫦娥团队”、“北斗团队”、“余梦伦班组”、“大巴山八百壮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集体;丰富文化阵地和载体,建成了一批“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电影《钱学森》被评为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天魂》、电影《太空侠》被评为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切实提升了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

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精彩纷呈。经过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总结提炼了“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和“自信自强、无私无畏、敢想敢为、尽善尽美”的企业精神,形成了“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航天科技把专项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框架,将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先后推出了具有鲜明航天特色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班组文化等专项文化,形成了既有顶层牵引又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不断激发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

把握核心 突出重点

航天事业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了航天事业发展。我们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上作了积极探索,以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走出了一条“五位一体”的航天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道路。

始终坚持以国为重的价值追求。以国为重是航天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正是在这一价值追求的指引下,企业文化成为孕育爱国奉献优秀品质的沃土。

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有效的航天工程组织管理形式,也是企业文化在科研生产中的拓展和应用。

始终坚持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我们以创新为荣、以创新图强,攻克了一个个国际公认的技术难关,掌握了一项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优良作风。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融合了几代航天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航天事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企业文化在航天工程实践中的生动化、具体化。如今,“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已深入人心、见诸行动。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航天科技牢固树立事业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员工共享的理念,始终强调尊重依靠员工,激发员工建功航天的内在动力;激励成就员工,搭建员工快速成长成才的平台;关爱帮扶员工,将企业和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为航天事业发展营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推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点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推进企业文化与集团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加强企业文化理念宣传及推广,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全员对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的认可;强化文化理念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与评估,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统一领导、逐级负责”的有效机制。

进一步丰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和载体。在固化以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为主体的理念体系下,发展质量、创新、成本、学习和人才价值观,培育执行、竞争、协同、诚信、廉洁、安全等理念,持续选树模范团队和先进人物;不断完善形象识别,通过视觉传播、媒体宣传,构筑集团公司鲜明的整体形象;不断加强窗口和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以及一大批航天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标志性展示窗口。

篇7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119

国内刊号:11-1526/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8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篇9

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界、空间法学界一直不断呼吁加快航天立法进程,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向法治化目标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术界同仁大多是结合发达国家情况仅就立法谈立法(局限于法制层面),鲜有学者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寻求构建更高的立意,对航天法治化的深度法理探索和价值分析明显欠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通过承揽国际商业发射任务订单走向国际市场和通过加入联合国外空公约登上空间外交世界舞台双重要素的推动下,航天立法工作开始起步,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我国的航天法律体系建设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全行业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现阶段,在理论和实务层而彻底厘清法制与法治的概念区别仍然十分必要。法制为法律制度的简称,而法治则是指法律之治。航天立法作为相对静态的法制范畴,属于法治航天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法治航天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现阶段尤其如此。但必须指出,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在更高层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才是法治航天建设(包括航天立法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如果没有对法治航天建设工程的理论澄清、顶层设计和体系推进,航天立法工作今后也未必能够获得各有关方而的应有重视,航天立法工作难以在法治精神下得以完成,并且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为立法而立法任务应对型立法、寻求最大公约数式的立法,甚至较长时期徘徊于研究论证阶段,浪费国家宝贵的立法资源。因此,笔者并不认同过分强调、片而夸大航天立法工作的作用,更不主张航天立法工作单兵突进。应该避免以航天立法工作替代法治航天建设,使后者的丰富内涵无法得到充分释放,反而偏离法治中国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近60年来,基本上靠相对集中统一的行政手段,集中优势资源确保若干重大航天工程项目获得成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由于传统军工行业的一些固有思维定势,对法治能力作为特殊竞争力、生产力、软实力的认识尚不完全到位,在全行业施行法治化管理的理念、动力和实践均有欠缺,对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法治保障建设尤其不足。

篇10

——在航天领域方面,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步,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属于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并且在轨运行中要实现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如果一切都成功,我国将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

——在国防领域方面,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州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对于神七的发射,美国及其盟国担忧其军事用途,从而增加中国在上面对外来干涉势力的威慑力。

——在经济领域方面,神舟七号飞船产业价值惊人。据粗略估算,目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航天经济的产业链堪称各个经济类别中最长的,几乎无所不包。这个说法并不夸张。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涉及的纺织、服装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等行业,一次航天活动所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实际上,关于航天活动的产业价值,国际上早有数据论证。据欧美多家研究机构评估,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至14元的带动效应。美国耗资240亿美元进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产业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神七”升空代表着中国火箭等技术的成熟,以及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船、太空行走等技术上的突破。“神七”不仅将带动航天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动力。

——在政治领域方面,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对于增强国民凝聚力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521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各地不断的矿难事故,波及全行业的毒奶粉事件,一系列特大交通事故,让国人的眼中充满伤感的泪水,伤感这个国家的国民所遭受难以想象的灾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健儿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为过争光,亦令国人眼中饱含热泪,为这个祖国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多难兴邦,这是温总理写在北川黑板上的一句话。的确,中华民族是个坚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灾难只会让国人的心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凤凰要在涅盘中得到永生,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得到永生。终于,神舟七号就要上天了,再大的灾难并没有吓坏我们,我们反而以一个个奇迹来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在外交领域方面,神七的上天和太空漫步的成功,对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世界影响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虽然与美俄两国还就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追赶的步伐,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在未来的航天领域与美俄鼎足而立。一直以来,美俄两国长期垄断国际航天事业。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杨利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器上天的中国人,打破了美俄长达半个世纪的航天垄断,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神七成功发射,出舱活动顺利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世界影响力。目前,欧洲、日本、印度等国也在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可见,航天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