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信息化

篇1

摘 要:沈阳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经常出现严重内涝。该文主要介绍了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分别从城市排水规划、排水管理体制、排水设施养护以及城市排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排水系统 污水系统 雨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075-03

沈阳是降雨分布时间极为不均衡的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且多为短历时高强度暴雨,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夏季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现象。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汛期300 mm以上的积水区域达到100余处,严重威胁城市的运行安全,给市民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迫在眉睫。

1 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现代意义的排水设施始建于1903年,城市排水设施经过不断地投资建设和改造,排水管渠和泵站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数量。排水设施按产权划分可分为市、区两级管理。截至2016年底,主城区内排水管渠总长3 688 km,其中市管排水管渠463 km,区管排水管渠3 225 km,最大管径3.5 m,现有排水泵站95座,其中市管泵站50座。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污水系统,分别是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121 km2,主要汇入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0万吨/日;仙女河系统汇水面积约为33 km2,主要汇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2万吨/日;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77 km2,主要汇入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64万吨/日;西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45 km2,主要汇入西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8万吨/日;东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22 km2,主要汇入满堂河和河口湿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5万吨/日,合计污水量约159万吨/日,处理后分别排入浑河、新开河、细河、辉山明渠和满堂河;浑南主城区共分为6个排水分区,污水主要排入夹河污水厂、产业区污水厂;浑南新城,分为2个排水分区,污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污水厂和桃仙污水厂。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雨水系统,7个大的汇水分区。雨水经泵站提升或自流方式排入浑河、新_河、细河,部分雨水系统不完善地区散排至周边水体;浑南主城共分为9个雨水分区,雨水排入浑河;浑南新城区分为2个雨水分区,雨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河和沈抚灌渠。

浑河以北三环以内336 km2,浑北主城现状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地区93 km2占28%,分流不彻底地区162 km2占48%,分流地区43 km2占13%,散排地区38 km2占11%。浑南主城和浑南新城现状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地区,还有部分边缘地区和城市绿地由于缺少排水设施处于散排状态地区。

2 存在的问题

该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设计重现期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经过多年来的防汛工作统计,该市中心城区大部实际的排水能力均小于15 mm/h,仅能达到该市防汛的三级预警标准(指灾害性天气预报中雨,24 h降雨10~25 mm,浑河流量1 000 m3/s以上,2 500 m3/s以下),大到暴雨时给该市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2016年7月21日和25日两场大雨,全市主要交通节点公铁桥和立交桥区域,积水平均都在1.5 m左右,有些地区甚至超过2 m,造成道路交通瘫痪,严重影响了该市的交通出行状况。

据了解,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哈尔滨、长春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与该市大体相同,均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区域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原有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也相对较低,设计重现期同样为0.33~0.5年,为提高抗洪排涝能力,近几年各城市均加大了排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明显提高了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设计重现期采用1~5年,雨水排放能力远高于该市目前的排水状况。

通过归纳分析,排水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在规划设计方面,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该市排水管道网的设计重新期平均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主要原因是该市老旧地下管网比例较高,原有排水管渠建设标准低,泄水能力明显不足;雨污混流分流不彻底地区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现象严重,污染城市水系;汇水面积扩大,硬覆盖增加,径流系数由0.5提高至0.6~0.7,单位地表面积雨水径流量增加20%以上;地面雨水收集设施位置和数量不合理,地势低洼处易形成积水;排水出口河道断面较小,例如:细河、新开河等都存在排水出口断面不足,汛期高水位时造成管道内的水无法排出,造成市内积水;缺少强排泵站,汛期无法强排造成市内内涝严重;大量的铁路地道桥和立交桥等低洼地带设计重现期标准低,汛期积水严重。

(2)在管理方面,该市中心城区污雨水合流区域占28%,分流不彻底区域占48%,混接严重,汛期雨水管渠混入大量污水,对流经的河道均由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全市排水管理和建设审批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缺少监督机制,各区的排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存在相互掣肘的情况,思想不统一,因此,雨污分流工作很难实施;缺乏精细化管理,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常常因为管理不到位对地下排水管线破坏严重,或者在施工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实施,存在大量断头、缩管径、倒虹、混接管道等情况。

(3)在养护方面,排水设施养护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低,清扫不到位,淤堵严重,影响排水能力;政府监管不到位,养护效率低下,受体制制约无法引入市场化竞争。

(4)在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3 对策与建议

3.1 运行管理方面

(1)制定符合沈阳实际的城乡排水管理条例,做到城市排水管理有法可依,在执法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理顺排水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议整合有关部门职能、确定全市唯一的排水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管理、建设机制,彻底解决疏通、维护管理协调难以及部分管网建而不管的问题。

(3)完善养护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现有管渠排水能力。按照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开展排水管网和泵站设备维护工作,加强排水管网疏通清掏,确保设施稳定运行、管网通畅无阻;规范排水防涝项目建管交接工作,加强管养维护机制,制定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检查督导,保证管养标准和质量。

(4)提高排水养护机械化水平。采购先进设备,提高管道养护清扫效率,进而提高管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加强对管道通沟污泥的现场处理处置,配备抢险排涝设备,提升抢险应急能力。

(5)对现有养护机制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目前该市冬季清雪和市政道路的清扫实现了市场化,市政管道、河道运河的养护等建议进一步放开,进行市场化的探索。

(6)出台与新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为改革后的新机制保驾护航。

(7)推进雨污混接排查和分析工作。采用“逐街逐路逐井”的方式进行调查,按系统和区域分析不同的混接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8)推进排水信息化建设。实现排水系统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建成国内领先的特色“智能排水”综合体系。

3.2 在规划设计方面

(1)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要合理解决规划期限、设计规模、功能分区等问题,使城市的排水网规划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费用和后期的维护费用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建设应充分考虑管网的维护成本。

(3)加强源头雨水控制,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居住小区、道路广场等,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建议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备案、维护管理、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

(4)实施管网改造,按照雨污分流,摘除混接污水,消除污水直排水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建设标准。

(5)拓宽末端水系出口,提高新开河、细河等出口水系过水能力,提高水系排洪防涝能力。

3.3 工程建设方面

着眼于解决水体污染和城市内涝两大顽疾,综合采用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以系统工程和试点工程作为主要建设方向,全过程、多角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4 结论

(1)恢复和保护城市生态本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全面恢复和保护生态本底,以现状及规划城市“山、水、林、田、湖”为重点生态修复与保护对象,城市水系和绿地面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增不减。

(2)按照海d城市建设理念,源头上构建绿色雨水设施,就地消纳部分雨水,减少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3)细化雨水分区,提高设计标准,完善常规雨水管网和泵站,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4)新建深层调蓄隧道及排涝泵站,与河湖水系共同构建排水防涝系统,确保洪水行泄通道畅通。

参考文献

[1] 康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20):51-53.

篇2

[关键词] 广东省 水资源 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33-04

[作者简介] 周余义(1986 ― ),湖南永州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张静超(1986 ― ),湖北襄阳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水安全问题通常指人类在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降低了水质,从而引发水危害的问题。广东水资源丰富,但受时空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以及气象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水安全威胁。尤其是在人口、经济不断向城市密集区集聚,水资源空间失衡加剧,城市水安全愈发脆弱的背景下,建立系统化的水安全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东水资源及用水概况

1. 水资源概况

广东河流众多,降水充沛,水资源总量丰富,常年值约为183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总量最大的省份。2015年,广东水资源总量为1933.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仅次于、广西、四川和江西,居全国第五。人均水资源量为1792立方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2. 用水变化情况

近10年来,由于用水效率大幅提升和用水结构的优化,广东用水总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用水总量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广东用水总量为443.1亿立方米,相比2006年减少16.3亿立方米,相比2010年的最高值减少26亿立方米,相当于深圳2015年用水量的1.3倍。

从用水效率来看,2015年,广东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e为411立方米、61立方米和37立方米,相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6.8%、65.1%和65.7%,与全国同期相比分别低7.6%、32.2%和36.5%。受此影响,广东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调整,突出表现在工业用水量的快速下降。2006~2015年,广东工业增加值由12518.6亿元增长到30259.5亿元,增长了142%,但工业用水量由135.6亿立方米下降至112.5亿立方米,减少23.1亿立方米,占全省用水总量的比重由29.5%下降至25.4%。

二、广东水安全面临

“两大失衡”和“三大风险”

(一)两大失衡

广东是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长期存在两大失衡。

1. 空间分布失衡

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突出表现在资源分布重心与城市社会经济重心偏离和区域内部供需差异显著两方面。一方面,珠三角作为广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集聚了全省54%的人口和79%的经济总量,但水资源总量仅占不到全省的1/3,而山区、西翼及东翼①则占有全省69%的水资源,资源分布重心与城市社会经济重心严重偏离。

另一方面,区域内部供需差异显著。2015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水资源总量最大的为清远,达284.6亿立方米,是用水量15倍;而深圳水资源总量为18.5亿立方米,用水量达19.9亿立方米,需要依靠大量的境外引水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 降水时间失衡

降水是广东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广东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导致大多数降水以洪水形式出现并流入大海,无法调蓄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而浪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难以提升。从多年统计的平均值来看,广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4.7%,若包括上游入境水量,则为10.8%。其中,东江(含珠江三角洲)28.6%,粤西诸河22.0%,粤东诸河21.7%,韩江21.4%,西江20.4%,北江10.2%。

(二) 三大风险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广东水安全面临三大风险。

1. 水质性缺水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在用水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入河废污水排放量也在大幅增长。2006~2016年的10年中,全省入河废污水排放总量达930亿吨,年均排放量达93亿吨,使全省大部分河、湖、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周边的河涌、河段,大部分已被严重污染,水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危机。2015年,全省各流域水功能区中,东江的达标率最高,为62%,其余均在50%以下,最低的为粤西诸河,仅为27.4%。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广东最重要的水安全问题。

2. 资源性缺水风险

受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和区域经济与人口规模分化的双重影响,广东部分区域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资源性缺水风险。从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变化关系来看,目前全省面临资源性缺水风险的区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用水量已经超过或十分接近水资源总量的区域,包括深圳和中山两市;第二层级为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会超过水资源总量的区域,包括佛山、东莞和广州3市;第三层级为水资源总量相比用水量盈余较大,难以遭受资源性缺水风险的区域,包括汕头、珠海、湛江、揭阳、云浮、潮州、茂名、江门、汕尾、惠州、梅州、阳江、肇庆、河源、韶关和清远16个市。

3. 洪涝灾害风险

广东濒临南海,是西太平洋台风登陆中国的主要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发生频繁,受洪涝灾害风险较大。近年来沿海市积极推动滨海新区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重心沿海布局的趋势,使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不断加剧。2015年,全省共遭遇了26场次强降雨和3个台风、1个热带低压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其中,5月,全省强降水天气异常频繁,出现了该年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降水过程,降水量达474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84%,粤北、珠三角和粤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8.7亿元。

三、提升广东水安全保障水平的五大对策

一是强化全省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立足全省水资源分布情况及用水区域差异,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计算机模型,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水资源变化情况,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重点缺水城市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以深圳、中山等资源性缺水风险较高的城市为重点,积极推进跨流域、跨区域的引水工程建设,完善以流域和区域为单元的蓄、引、提、排、灌、供、用协调统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将水资源丰富而用水相对较少地区的富余水量充分利用起来,增强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缓解区域内资源性缺水压力。

二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创新水资源保护思路,建立系统化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制定和完善水功能区划,分区分级加强水功能保护,强化对流域水功能区分区、分段治理,坚持“边控制、边改善”,稳步改善各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状况。加强对严重污染河流和城市河段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治理方式,逐步减少入河废污水排放量,实现“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提升。

三是建立雨洪资源化利用体系。大力推进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工程,选择试点城市,积极推进“用户―支管―干管”一体的雨洪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逐渐在全省范围内建成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雨洪水收集输送系统。加快推进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污水管网与片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从系统上考虑片区上下游排水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提升雨洪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推广完善再生水利用体系。制定再生水利用实施计划,实施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将建设污水再生回用设施和铺设再生水管道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六河流域为重点,坚持厂网配套、管网优先、建管并重的原则,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将再生水生产企业纳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鼓励再生水技术的自主创新。科学制订企业使用自来水、再生水、河网水和地下水的价格标准,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分类用水的价格体系。

五是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规范,积极引导新老城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对全省范围的易涝点进行全面普查,有效结合城市更新,有计划地实行海绵化改造,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城市新区应坚持高标准,落实严要求,加强海绵城市的整体设计,实现与周边地形、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的衔接,打造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彭建,赵会娟等.区域水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及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2016,36(11):3137-3145.

[2]廖永丰,聂承静,杨林生,李海蓉.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3):361-367.

[3]李慧.广东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黄红明.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4.

[5]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3):145-149.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are both basic natural resources and strategic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 in China. Water safety is a major strategic issue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bundant, and there is a large surplus relative to the limited water consumption. However,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water security is facing a double Challenge such as “two imbalances” and “three risk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water secur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篇3

[关键词]新理念;户籍人口;新型城镇化;就近城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93

1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城镇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是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目前来看,差距较大。同时,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也不高,城乡“双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用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事业的重大战略,具有特殊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使城镇化释放出创造需求和供给的巨大潜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镇化正如硬币的两面,既创造需求又创造供给。但是,由于创新没有到位,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很多。从世界范围看,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保持需求与供给的协调统一。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国很大程度依靠外需拉动,但近些年来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经济能否避免像有的国家那样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出现停滞或衰退,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内生增长的有力支撑。城镇化既能扩大消费需求,也能扩大投资需求。从长远看,我国还有大量农民没有城镇化,这是我国发展的突出难题,但也正是我国发展空间和潜力所在。我国内需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大,根源于城镇化发展滞后。为什么城镇化滞后?在供给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方针战略,与之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规划,在规划实施中各自为政。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落后于实践,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让城镇化成为推动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关键抓手。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在区域空间合理集聚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不协调因素。从区域发展不协调来看,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坚持协调发展,要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和城乡间合理流动,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是城镇化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过程。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最大瓶颈是资源和环境制约,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城镇化规律表明,城镇化过程存在着生态效应。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坚持绿色发展,能够提高能源、原材料使用效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把美丽中国真正铺到大地上。当前我国总体上正处在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客观上已进入污染排放应当下降的时期。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海绵城市,推进“两型社会”健康发展。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是城镇化顺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要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正向经济强国迈进,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当前,国际竞争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大国没有几个居于全球产业分工高端的城市,没有在全球化发展中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群,这个国家就很难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根据近年来世界银行“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报告”等分析,未来城市人口将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群。

2加快破除制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难点问题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十分重大。从供给侧来看,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压力,“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并越发严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于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侧来看,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口的三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把这件事情办好,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据笔者理解,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一是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增强城镇产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城镇化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要有产业做支撑,特别是要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就更有发展后劲。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用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的组织方式发展新兴产业,用“互联网+”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发挥农业对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城镇转型升级以增强就业和服务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早中期主要靠工业拉动,中期之后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的核心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城市的工业向郊区和中小城市扩散。西方先进国家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的比重是工业的2~3倍,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进入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取决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好坏。

三是加快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接纳新市民,是h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化为城镇居民,均等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抓紧研究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尽可能缩短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除承载特殊功能的个别特大城市之外,都应该以积极的状态接纳新市民。要有序放宽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以居住地为依据的人口登记制度。推进户籍人口的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新型所在。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坚强制度性保障。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大供给侧的制度性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公共服务、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等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当前,涉及城镇化的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央已有明确要求,思路也已清晰,如就业、保障房、基本公共服务等,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定,克服困难,狠抓落实;二是方向和目标很清楚,有些地方已有试点,具体方案还需探索的,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现在就是要努力找到“过河的船”,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在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能不能真正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很大程度上,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从制度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参考文献:

篇4

对于酒店业,领班负责着大量的承上启下工作,包括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日常管理等等。而随着环保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酒店业所占比重的增加,传统酒店业以礼仪、服务为主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酒店业对领班的要求了。我想假如我做了一名我们酒店的领班,希望下面的“七问”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泡沫”与“海绵”——人生观问题

想必大家都见过“泡沫”和“海绵”,“泡沫”与“海绵”都很轻,宛若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内涵。但“泡沫”却非常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总是随波逐流,轻浮地飘在水面上;而“海绵”正好相反,它总是抱着虚怀若谷的心态,不停地吮吸着各种养分,使自己不断地膨胀,沉淀。

美丽的海底世界好似缤纷绚丽的人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海绵”才能真正享受到那份别样的魅力。正如歌中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就是我想做的“海绵”。

2、“小女孩”和“大领班”——心态问题

曾经有文人说:女孩子发小脾气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我想这话只能送给那些在父母庇护下的乖宝宝们。如果你的员工因为一点小事和你发生矛盾,那你怎么办?三天不和她说话,五天不给她笑脸,这样就赢回了你的尊严?“小女孩”是做不好一个领班的。作为一个领班更需要的是关心和宽容,更需要把自己的下属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不能当乖宝宝,也不能当“邻家女孩儿”,应该是一个大哥哥、大姐姐或小老师。既关心又体贴,既严格又宽容。

一个领班在工作上应该是“服务员的服务员”,而不是“官儿大一级压死人”。一旦这样做,你就会发现你的威信和尊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赢得了更多员工的心。

3、“利已主义 ”和“助人为乐”——服务意识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客人真麻烦,客人真罗嗦等抱怨。因为客人的种种原因,让我多付出了多少等等。那客人来花钱消费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为客人提供服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谁都喜欢有礼貌、好说话又慷慨的客人,因为可以少去很多麻烦。那反过来客人又会喜欢怕麻烦的服务员吗?

“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服务行业更应提倡。其实服务是相互的,用主动、周到、热情的服务换来客人的愉悦和灿烂的笑容,难道你没经历过吗?

4、“撒手掌柜”和“老妈子”——工作方法问题

很多领班工作中都会遇到安排的工作下属做不好,什么事都得自己。卫生不合格要返工,交接班记录丢三落四……怎么办,整天从早忙到晚,每一个下属的工作全部跟踪检查一遍,跑前跑后,加班加点。活像一个“老妈子”。可换来的结果呢,没准投诉最多的反而会出在你的班组。要学会制度管人,要学会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员工不行可以教,好的员工就应该给与充分的信任。我不反对做“老妈子”,但那要在生活中而不是工作中。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己之力终归有限。要学会教育、鼓励、信任,培养下属同样也是对自己的培养。要学会抓大放小,把握关键。这样当你做到经理时就可以当“撒手掌柜”了。

5、“你中有我”和“如果我是你”——换位思考问题

服务行业有句话:我想怎样和客人想我会怎样。也就是客人是上帝的问题。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客人的身份也从高高在上的神转变成了“我们的亲人”。上面那句话也就改成了“如果我是客人我会怎样想”。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你在就餐时面对服务员一张冷冰冰的脸时,你会怎样想呢?在酒店你为客人提供服务,在其他地方同样有别人为你服务,而且其中很可能有你服务过的客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客服务如此,对待下属难道就有什么不同吗?

6、“火”与 “冰”——沟通问题

一个领班日常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可能就是沟通问题了。尤其是和下属的沟通,位微言轻,没人买账,沟通简直成了一些领班跨不过去的障碍。而沟通和做思想工作恰恰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自古道水火相克,火与冰是对立的。这正好比管理和被管理的一对矛盾。但爱情小说中却也有“就算你是一块儿冰我也要把你融化掉”的说法。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心态。首先自己不能把自己当作一块儿冰,其次也不要把对方当作一块儿冰。工作中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看如何对待。我是领班,我不能主动找她;他不主动和我打招呼,我就不理他。结果呢,矛盾变成了积怨,员工和你的距离越拉越远,无意之间,你就成了那块儿“冰”。反过来像雷锋说的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甚至像对工作那样夏天般的火热,放掉架子,抛掉面子,用真诚的心去求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把自己变成一团“火”,用自己的光和热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融化你身边的每一块儿“冰”。

传播快乐,播撒热情,享受工作,享受年轻。用生命之火照亮你的人生。

7、“夜郎自大”和“高屋建瓴”——大局观问题

现代酒店业的领班大多由员工提升上来,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不强,岗位技能熟练但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工作学习的视角往往有缺陷。面对一个新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一般是“跟着感觉走”,往往面对复杂现象时会一头扎进其中,造成当局者迷的情况。而一旦侥幸获得了成功,又沾沾自喜,自以为水平很高而不能及时分析总结。其实这一切均很正常,每个人在自我提高过程中均会经历这段时期。科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站到外面来看问题,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整体吸纳,局部分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先从全局着手,再进入内部解剖麻雀,最后再跳出来重新审视,如此才完成了一个学习过程。此过程既能增加经验又能提高理论分析能力。而你看问题的视角也会逐渐从仰视变成平视、俯视。

当你拥有完整的大局观后,你就会发现做任何工作其实很简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方法-着手解决-检验成效-总结归纳。只不过就是“条理”二字罢了。

篇5

[关键词] 特大型城市 水安全保障体系 DPSIR模型主成分分析 成都

[中图分类号] TV213+X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22-05

[作者简介] 黄浩森(1985 ― ),四川成都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杨会改(1988 ― ),河南许昌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

特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大量积聚、经济基础雄厚、产业密度较高、资源消耗高等特点,由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地域的局限,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生态破坏显著、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研究方向。

一、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城市水安全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化定义。根据相关研究,本文将城市水安全理解为水资源影响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水资源安全、城市水环境安全与城市水旱灾害安全的有效统一。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可以理解为能够系统性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体系。

(一)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评价

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关于城市水安全的评价,定量研究大多是通过建立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略、虚拟水理论和水贫乏指数等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城市水安全的评价结果。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系统比一般城市更为复杂,因此在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弥补一般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软性”指标(如水利投资等)和灾害指标缺乏的不足,在进行城市水安全评价时,更应注重各指标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可考虑采用改进的联合国DPSIR模型进行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在总体把握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为了科学精确地查找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提取主因子,确定出对特大型城市水安全影响较大的因子。

(三)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分析

根据确定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主因子)历年变化情况、城市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分析得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主要制约问题。最终结合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即可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构建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特大城市水安全评价

(一)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改进的DPSIR模型,结合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内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

选取2010~2015年成都各指标情况进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16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和2010~2015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为了消除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属性的影响,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无量纲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当指标xi为正效应时,Xi=[ xi-min(xi)]/[max(xi)-min(xi)];当指标xi为负效应时,Xi=1-[ xi -min(xi)]/[max(xi)-min(xi)]。其中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in(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大值。

(三)成都城市水安全总体情况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成都水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和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以旋转后的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得出2010~2015年成都水安全综合得分情况,从表2看出评价期成都水安全总体情况有所改善。

三、特大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2010~2015年成都城市水安全的SPSS分析结果,按照因子提取中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当提取到五个主因子时,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见表3)达到100%,说明新的五个主因子完全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以此五个主因子分析可大大减少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见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GDP增长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用水总量、人均生活用水量、第一产业用水率、生态用水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城市化率、用水普及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主要反映的是水资源量和用水方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的生产和供应投资、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生活自来水供水率,主要反映的是供水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供水安全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质监测断面达标比例、城区污水处理率,主要反映的是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环境安全因子;第四个主因子(F4)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降水量、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反映的是对洪涝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可以解释为洪涝灾害安全因子;第五个主因子(F5)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水利管理投资,主要反映的是水安全管理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安全管理因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供水安全因子(F2)的贡献率为14.14%,水环境安全因子(F3)的贡献率为10.46%,洪涝灾害安全因子(F4)的贡献率为10.39%,水安全管理因子(F5)的贡献率为8.14%。此五个因子可以看做是成都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的

约束问题

根据五个主要因子在2010~2015年得分的变化情况和成都发展趋势的要求,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的约束问题有五个。

(一)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

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水资源与用水安全因子是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最重要的影响因子。2013~2015年因子得分逐渐减小,说明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压力逐渐增大。2015年成都人均水资源量452立方米,已经低于世界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主要表现为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配置性缺水问题,河道生态用水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已经不足。特别是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及临空港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仅天府新区水资源缺口将达约3.42亿立方米。

(二)供水安全保障压力大

根据供水安全因子(F2)历年得分情况,2011年后,得分情况逐渐减少,说明成都供水安全保障压力逐渐增大。目前,成都供水水源较单一,中心城区和多个区(市)县、乡镇饮用水源均来自岷江,集中饮用水备用水源不足,应对水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较为薄弱。历年来成都供水投资并未有大幅度增加,加上水资源开发强度已达8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各类蓄水工程的容量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水环境安全保障仍需增强

根据水环境安全因子(F3)历年得分情况,成都水环境安全并未有太大改善。根据水质监测数据,成都水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新的水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水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加,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仍需增强。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成都河道形态受到影响,部分河渠的灌溉、景观功能消失,仅剩下区间排洪功能,另有部分河渠演变为纳污通道,特别是中心城区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大于纳污能力,加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缺乏,黑臭河道沟渠治理难度较大。

(四)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责任重大

根据分析结果,2010~2015年成都洪涝灾害安全因子得分逐渐增加,说明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下垫面硬化和热岛效应加剧,在遭遇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的情况下,内涝威胁仍然存在。另外,成都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东缘,西部龙门山和东部龙泉山区存在多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十三五”时期,成都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城市整体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主要江河堤防防洪和山洪地质灾害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五)水安全管理能力仍需提升

成都水安全管理因子(F5)历年得分并未明显改善,水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成都水利管理投资额历年变化不大,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水安全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以及金融资本吸引力不强,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渠道尚未形成。

五、特大城市水安全

保障体系构建思路

(一)高效集约的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城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需水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实施高效农业节水行动,推广应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节水,结合《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工作,确定全市高耗水行业企业名单及产品名单,制定并完善成都高耗水行业的取水定额;对不达标的城镇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和改造,使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对雨洪等资源的利用率。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培养公民节水意识,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高效集约的节约用水保障体系。

(二)安全优质的全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依托现有供用水格局,构建完善的全域供水保障体系。以增强本地水、提高过境水、扩大非常规水利用为主要手段,建设供水水源工程,增加全域供水能力、优化供水结构。推进自来水厂和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集中供水、近郊区水量补差、远郊区自成体系”的全域供水格局。加强饮水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监管,通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水厂生产运行监管,加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的供水水质安全保障。

(三)和谐生态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核定成都 “河、湖、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构建合理的城市水网体系。开展河湖湿地水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圈,增加水面面积和蓄水能力,提升水生态品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污水处理厂网建设标准,新建城区实施雨污分流排水w制。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采取截污控源、治理内源,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净化水质、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城市黑臭水体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河流生态,实现城乡水环境治理由流域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四)完备可靠的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采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整治江河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防洪工程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相结合,防洪达标与景观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措施,使全域的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充分利用水库工程、防洪工程作用,建立全河道防洪治理体系;分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城市建成区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扩展城区暴雨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构建 “一城、两江、三区、五河、七镇”的全域防洪总体布局,形成覆盖全域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五)良性发展的新型水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总河长领导下“三级党政、四级管理”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推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及堤防管护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江河湖库科学治污、有效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安全保障投资供给侧改革,探索拓宽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发展PPP等新型水安全保障项目融资模式。强化水安全管理科技创新,加强先进实用水安全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建设水安全管理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专门机构,搭建水安全管理科技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与水安全管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雷.新阶段的治水兴水之策[J].求是,2013(2):56-58.

[2]谢中起,吕明丰,龙翠翠.浅谈当前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绿色大世界,2007(Z1):83-84.

[3]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J].环境保护,1999(10):29-31.

[4]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等.论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4(1):21-23.

[5]陈绍金,施国庆,顾琦仪.水安全系统的理论框架[J].水资源保护,2005(3):9-11.

[6]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3):145-149.

[7]刘梦,姜世中,王芳香.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成都市水安全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1):78-81.

[8] Hanne S,Lars K P,Dale R,et al. Discursive bia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ramework DPSIR[J].Land Use Policy,2008(25):116-125.

[9]黄玉宝,徐刚,王虎.基于熵权法的重庆市水安全时间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27-133.

Abstract:Water security of megalopolis influence o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safe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e Chengdu as a typical example, this paper use the model of DPSIR 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in Chengdu. Some important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are selected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water safeguarding system is ultimately built on five system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afety system of megalopolis.

篇6

新常态下,平顶山汝州市与全国、全省一样,面临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共性问题,同时也有自身比较优势,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汝州市面临的压力更大: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传统产业需求空间受阻,竞争压力加大,新兴产业受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影响,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动力转换需要一段时期。另一方面,汝州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郑州、洛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而汝州市位于郑州、洛阳两市之间,为汝州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点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全省层面看,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推进直管县发展的50条意见,汝州市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从汝州自身看,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加速推进阶段,随着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和城中村、旧城区改造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释放新的增长潜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学会在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在新常态下应对新挑战、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具体来说,汝州市将把握好六个重点领域:

一、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常态下,必须依靠新的增长动力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汝州市产业发展的基础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电子科技、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已见雏形,为承接沿海地区、郑州等地的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金融、商务等相关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汝州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产业发展方向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广度接纳产业和项目的转移。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做强工业”,重点做好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产业等“三篇文章”。一是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服装服饰五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接联系,建设电子信息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加强与南车集团、中钢集团合作,培育发展高端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培育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冷链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食品产业档次质量。主动承接郑州汽车工业和浙江绍兴机绣企业转移,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产业。二是传统支柱产业,重点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建材、陶瓷三大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三是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开展规模上工业企业比投资规模、比税收贡献、比科技投入、比吸纳就业、比社会责任感等“五比”擂台赛,鼓励扶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围绕做优农业,重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等四大工程,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养生、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二、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创新驱动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汝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增长119‰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开展创新型示范企业和企业家认定工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河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铸钢阀门、煤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培育品牌商标和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机制和科技奖励改革,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三、更加注重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投资模式单一等诸多原因,汝州市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抓住中央和省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机遇,加强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水利支持、能源支撑、生态环保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功能,积蓄发展后劲,培育竞争新优势。围绕现代交通系统建设,重点实施“一圈两高三干四网五桥”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建成汝登高速及引线,推进汝州至郑万高铁城际快速通道、207国道改线、省道庙洪线等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城市外环路,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打造豫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围绕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数字汝州”“智慧汝州”,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市。围绕水利支持系统建设,实施“一脉两河三渠四库五湖”生态水系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全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围绕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林业生态建设三大工程,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四、更加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具有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的双重功效,是扩大需求的综合性举措,对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转型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汝州市新型城镇化起步晚,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将拉动住房、商贸服务等刚性需求,刺激投资、消费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逐步显现。今年,汝州市将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大力开展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城乡总体规划报批和乡镇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市核心功能区规划编制,基本实现城市控规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以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改造4000户以上,建设安置住房1万套。大力推进中心镇区建设,推进镇区交通、供排水、生态环保、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保障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增强中心镇区综合承载能力。

五、更加注重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源泉。推动汝州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持续改革开放。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汝州市将进一步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按照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整理、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等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进一步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利用国有投融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一母四子”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搞整片区开发,扩大融资规模,破解资金难题。坚持高层次、常态化、系统化招商理念,强化规划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政策招商意识,编制建立项目库,组建成立专门招商小分队,培育高素质的招商队伍,重点围绕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和郑州等三个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严格项目“三评管理”,把好项目的评审关,保证招商引资项目质量。

篇7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之际,很多制造企业自觉自主朝着“智能制造”方向进行有益的探索。国内最大的汽车制动软管总成生产商――中国化工集团控股的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东方”)正在进行一场升级发展的变革,物流系统作为新工厂建设的重点项目受到高度重视。

光荣老厂焕发青春活力

利德东方是一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历史的企业。其前身是原政府的一个运输大队,南京解放后被军队接管,更名为中国人民7425工厂。该厂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涉足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汽车胶管,当时主要为南汽跃进供货。2001年,7425工厂与部队脱钩,加入中国化工集团,主要产品是橡胶胶管。

与众多国有企业发展经历类似,在一个历史阶段,由于体制僵化和管理问题,7425工厂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2011年,该厂进行资产重组后成立南京七四二五橡塑有限责任公司,新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鞠建宏走马上任,企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利德东方进行了体制改造,由原有的国有独资企业变革为国有控股混合制企业――引入激励机制,让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引入外部战略投资,增进企业发展活力。顺利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于2016年3月正式更名为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利德东方积极开拓有潜力的市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集合国内有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优势力量,开展了自主研制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工作。利德东方抓住机遇,针对标准动车组要持续高速运行、长距离、开行密度较高、载客量较大,以及耐高寒、高原风沙、沿海湿热、桥梁隧道等苛刻条件,自主研发设计了配套的制动系统橡胶软管总成,于2014年底为标准动车组首列车供货。中国标准动车组于2015年6月正式下线,并在大西铁路客运专线上跑出了385km/h的试验速度,成功通过高速试验,利德东方的产品质量得到了验证,为其成为自主研发生产高铁、动车和城轨车辆制动系统橡胶软管总成的优秀供应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利德东方已与国际知名企业德国大陆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大陆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其业务涵盖制动系统、动力总成及底盘的系统和零部件、仪表、信息娱乐系统、汽车电子、轮胎及工业橡胶制品等。大陆集团有意向通过OEM合作生产的方式,与利德东方展开技术交流合作,之所以看好与利德东方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合作生产的产品市场需求大;二是利德东方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制动软管总成生产基地;三是利德东方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基本都自欧洲引进,与大陆集团的生产工艺、结构十分相似,便于开展合作。

鞠建宏自信地说:“在橡胶胶管这个细分行业,我们在国内已处于行业前沿位置。”

新厂建设中物流系统成技改重点

利德东方原工厂处于南京市区,随着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搬迁至南京江北地区重建。对于利德东方来说,新厂建设给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必将为利德东方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

2015年5月,利德东方江北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江北项目旨在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橡胶制品研发中心。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280亩,其中一期使用面积143.6亩,规划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亿元。新工厂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引进世界先进生产设备,建设全自动无人化、智能化生产线,同时秉承“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通过实现“三废”零排放,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成后将使利德东方成为以科技、研发、工程为中心,以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记者了解到,利德东方新工厂的物流系统建设项目包括8个部分:①仓储管理系统和设备调度系统;②成品及零件自动化仓库系统;③炼胶工厂胶料自动化仓库系统;④厂区间自动化输送系统;⑤成品及零件自动化仓库来料提升系统;⑥炼胶工厂来料提升系统;⑦机加中心提升系统;⑧物流系统设备整体安装、调试及验收。

鞠建宏告诉记者,物流系统是新工厂建设与技术升级的重点项目和重要环节,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他说:“我们公司的物流系统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主库房,包括原材料库和零部件库;第二块是从原材料到生产线上的物流,我们预想通过MES系统进行优化,实现精准配送,减少线边库存;第三块是生产线上的物料传送,这个与生产工艺相结合,我们借鉴了专业公司的现代物流理念,准备重新设计工艺流程。”

由于利德东方的生产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原材料仓库需要准备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有1000多种,再加上每个车型配套的产品不同,库存也不同,给物流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原先的原材料库管理是粗放和低效的。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后,预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一,将大幅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大大提高生产安全系数,减少安全隐患。第三,保证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先进先出。此外,物流技术的进步与物流系统的升级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必然要求。新建设的装配车间将采用机器人装配,实现无人化、黑灯生产。这就要求原料和配料要通过输送系统根据生产节拍精准、自动投送;生产出的产品要自动存储。这都要求新建的物流系统要达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标准。由于阳光照射对橡胶制品损害很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物流系统是封闭性的,生产原料、中间件、成品从一个车间到另外一个车间都是通过地下物流小车配送的。

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深基坑处理技术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一、深基坑概述

深基坑的“深”是难以明确界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单位技术水平, “深”代表的意义不同。对于施工难度较大,地面以下一定尺寸的基坑谓之“深”,反之为“浅”。目前,5m以上的基坑作业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深基坑施工。

二、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为保证房屋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不受影响,对地面以下开挖的土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统称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护结构,常在基础打设连续密排的灌注桩、预制桩或钢板桩挡土,当土质较软、基坑深度较大而对变形限制严格时,还应对支护桩设置水平支撑或拉锚;另一部分为止水体系,常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点:

(1)深基坑的支护系统属于临时性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因地制宜。(3)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4)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土体是蠕变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5)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护体系设计、土方开挖、检测、监测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6)深基坑的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三、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会审。接受施工图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2)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质量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2.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

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降排水方法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3)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4)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5)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带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具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 Φ48mm钢 管,防 护 栏 杆 立 柱 应 埋 入 地 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8)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10)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篇9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成为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

贵安新区创立之时,便明确三大战略目标: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5年6月17日,在贵安新区视察时强调:“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不能降格以求。项目要科学论证,经得起历史检验。新区要有一个好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从一开始就大力营造务实、廉洁、高效的环境。”

高点定位、高端起i、高质建设,贵安新区笃志力行。

速度:

白手起家、快速发展,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1月12日,作为贵州开放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贵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正式设立。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的基础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贵安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了省级、国家级验收,创造了当年获批、当年建成、当年通过验收的“贵安速度”。2016年3月30日,贵安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

贵安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度”并非孤例。自贵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各项工作加速推进,不断创造着新的“贵安速度”:90天快速组建管理机构;6个月时间实现社会事务正式托管;400天高起点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400天建成新区城市道路框架;富士康(贵州)第四代产业园在同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成投产;致力于“互联网+”的亿象网络科技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企业落户、管理运营等诸多环节,其“互联网+汽配”平台积累了500家汽配商户、1万家线下修理厂资源,业务范围覆盖贵州大部分县市……

新区建设,离不开必要的速度支撑。2015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级新区应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快于所在省(区、市)的总体水平。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直管区面积470平方公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落后的农村山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可谓“白纸一张”。

“越是白纸,越可以绘出最美好的图景。”贵州省委、省政府充满期待,贵安新区的干部信心满满。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同步小康工作紧锣密鼓;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创新创业蔚然成风;生态文明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可圈可点。三年时间,贵安新区发生了覆天翻地的变化。

――三年里,贵安新区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以平均每天1个多亿的投资速度,建成了560公里的城市路网,建立起“一环四线”铁路网、“两横两纵一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骨架道路网、核心区“两横两纵”城市轨道网。

――三年里,贵安新区招商项目总投资累计超过3000亿元。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五大绿色新兴产业强势发力。

――三年里,贵安新区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域景观化、全域生态化,投入47亿元在中心区启动海绵城市8大类67个项目建设,率先全面推进低冲击开发模式,精心保护山、水、田、园、林等绿色资源,规划建设了5个生态保护区、8个绿廊以及94个公园。

……

三年时间,贵安新区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昔日落后的偏僻山区,如今改头换面,变成了朝气蓬勃的大学城、高端大气的旅游小镇、宜居宜业的山水新城。

自成立以来,贵安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后劲十足。“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

根据《贵州贵安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方案》,贵安新区将按照“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的目标执行任务。十年后,贵安新区将拥有120万人口,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0亿元,城镇化率达65%。

品质:

瞄准高端、科学论证,建设一流城市新区

5月25日,在“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期间,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贵州贵安新区。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球3G、4G与下一代无线技术和移动行业的领军企业,美国高通公司与贵安新区的合作引起广泛关注。

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贵安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秦如培说,贵州和高通的合作与我国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和我省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高度契合,这是将高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与贵州的政府和市场优势实现最大程度的叠加,双方的合作是结高贵之和,必将行高贵之势,最终结出高贵之果。

2014年贵安新区成立时,中国经济已迈入新常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这些跨过产业培育阶段的国家级新区不同,贵安新区建设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新常态也是新机遇。从一开始,贵安新区就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的核心产业竞争力,瞄准了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瞄准建设一流城市新区的目标,瞄准世界知名企业、高成长性企业。

“不是什么样的项目都能进来,首先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否具有行业影响力、成长性。”贵安新区招商局副局长陈艳芳表示。

贵安新区引进的企业、项目,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在行业中的位置、市场竞争力,如果引进企业是上市公司,还需认真研究其财务报表。“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产业研究部,任务就是对引进企业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为招商引资提供科学依据。”陈艳芳说。

对于引进企业,分析基本资料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贵安新区的金融投资公司会对引进企业进行净值调查,环保局会对引进企业尤其是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专门的检测。在通过净值调查和环保监测后,双方确定合作意向、提交项目计划书,管委会还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最后的评审评估,确保引进企业符合新区定位。

作为国务院明确唯一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率先探索“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注重保护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脉络,着力打造产、城、景、文融合互动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

目前,贵安新区已经建成900多公里的市政管网,大学城、职教城、产业城、生态城、旅游城初具规模,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高端起步,一批生态环境工程高标准推进。

从2013年成功引进三大运营商和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到华为云数据及研发中心、浪潮大数据创新中心、亿象云商、腾讯互联网+、阿里巴巴农村电商试点、IBM跨境电子商务、泰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斗卫星产业园、中印IT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或落户新区;再到与五龙集团签约,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与美国高通公司合作,成立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贵安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入驻。

2015年,贵安新区完成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42亿元,同比增加60%,注册大数据及关联企业超过400家,就业人数超过1.2万人,以绿色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核心业态,以集成电路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关联业态,以智慧城市应用为代表的衔生业态正在催生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的三链融合的贵安模式加速形成。

认同贵安、看好贵安、投资贵安,因为贵安新区坚守国家战略定位,矢志于建立一个高品质的产业发展平台。贵安新区代表的是未来、是希望。

“我深深地被这块热土感动了,贵安,我认为现在是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一番考察洽谈之后,五龙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与贵安新区签订了年产15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项目合作协议。

活力:

改革创新、只争朝夕,形成干事创业的发展氛围

2013年8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欧阳武来到贵安新区,挂职两年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那个时候,贵安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从北京来到贵州,欧阳武没把自己当外人,一头扎进了新区建设中。挂职不到一年,因为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欧阳武挂职改任职,留在了贵安。

在贵安新区,因为挂职留下来的干部有不少。他们大多来自东部地区,在参与贵安新区的建设中,重新定位了人生的价值,看着新区一天天的变化,他们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新区任务重,是压力;新区发展快,是激励;新区未来的美好愿景,是动力。”贵安新区党工委政治部主任吴雁俊谈到,有时候,他也会思考,何以贵安新区的干部在工作强度如此之大,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且薪资待遇不高的情况还乐此不疲、孜孜不倦。“或许,这就是贵安精神吧!”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力”……新区的工作人员只争朝夕地忙碌着。

贵安新区,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也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从试验田到示范田,贵安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虽然贵安新区是正厅级机构,贵州省委、省政府也明文规定其行使市州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为了减少环节、高效开展工作,贵安新区突破常规,取消市县区一级,管委会直管乡镇,下放了179项审批权到乡镇。

减少管理环节,带来了政府的务实廉洁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贵安新区,内设机构只有11个,每一个机构对应着众多省委、省政府部门、省直厅局的业务,比如贵安新区政治部,对应着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省直机关工委、机构编制办、公务员管理局等41个部门。

“这样的体制机制,干部必然非常辛苦,但也必然非常务实高效,事情那么多,拖不得也虚不得。”吴雁俊说,由于部门职能集中,以前若干部门协调的工作,现在一个部门就解决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革创新无止境,新区建设的高压工作状态,催生了一系列体制创新。

――推行雇员制。贵安新区打破常规,实行雇员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给予雇员政治待遇、晋升空间,既破除了体制束缚,带来了鲶鱼效应,激发了干部的积极性,又解决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

――试点组建“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局,与原来的单位脱钩,形成一个独立的规范的大循环,实现“一个窗口流转、一颗印章审批”,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探索“六个一批”证照分离改革模式。为解决“办证多”“办证难”问题,贵安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取消办证一批、改为备案一批、自主办证一批、承诺办证一批、证照合发一批、严格准入一批等“六个一批”证照分离改革模式,推进“重审批轻监管”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推动“严进宽管轻服务”向“宽进严管重服务”转变。

篇10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深基坑工程是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类型的岩土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以及结构力学等问题。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也得到应用。

1 深基坑概述

深基坑的“深”是难以明确界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单位技术水平, “深”代表的意义不同。对于施工难度较大,地面以下一定尺寸的基坑谓之“深”,反之为“浅”。目前,5m以上的基坑作业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深基坑施工。

深基坑支护类型:①土钉墙支护。②搅拌桩支护。③柱列式灌注桩、排桩支护。④内支撑和锚杆支护。⑤钢板桩支护。⑥地下连续墙。

2 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为保证房屋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不受影响,对地面以下开挖的土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统称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护结构,常在基础打设连续密排的灌注桩、预制桩或钢板桩挡土,当土质较软、基坑深度较大而对变形限制严格时,还应对支护桩设置水平支撑或拉锚;另一部分为止水体系,常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点:①深基坑的支护系统属于临时性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②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因地制宜。③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④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土体是蠕变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⑤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护体系设计、土方开挖、检测、监测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⑥深基坑的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3 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1.1 图纸会审。接受施工图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

3.1.2 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质量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3.2 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

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3 降排水方法

3.3.1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3.3.2 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4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①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②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③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④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⑤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带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⑥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⑦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具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 Φ48mm钢 管,防 护 栏 杆 立 柱 应 埋 入 地 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⑧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⑨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⑩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⑾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5动态设计和施工

深基坑工程是土体与围护结构体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仅依靠理论分析和经验估计是难以把握在复杂等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破坏,也难以完成可靠而经济的基坑设计。通过施工时对整个基坑工程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其变化的态势,利用监测信息的反馈分析,就能较好地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当出现险情预兆时,可做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和环境的安全;当安全储备过大时,可及时修改设计,削减围护措施,通过分析,可修改设计模型,调整计算参数,总结经验,提高设计与施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