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养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士;亚健康;中医体质养生;
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过早表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弱、适应性减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1]。亚健康发生的基础是紧张的积累,当紧张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引发亚健康状态。较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亚健康在护士中高发。现就护士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养生的研究作一综述如下。
1.护士亚健康状态
1.1亚健康及其表现
1.1.1亚健康状态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具有不被人们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确认的隐匿性和潜伏性; 具有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等特点。它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
1.1.2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思想)性亚健康。
1.1.3亚健康人群常见症状,在护士亚健康人群中,躯体症状出现率较高的为疲劳、腰酸腿痛、头晕头痛、眼睛疲劳、精力不支、体力不足等,以疲劳人群发生率最高;心理症状多见失眠多梦、困倦、烦躁易怒等。
1.1.4亚健康发生年龄分布在20—45岁之间,且女性略占多数。医院是面向社会的医疗服务窗口,患者集中,医疗和护理任务繁重。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临床护士在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再加上家庭、社会、教育、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护士的职业压力很高,常常导致护士出现身心紧张性反应,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和工作,故临床护士的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1.2.护士亚健康的现状及发生原因
1.2.1护士亚健康的现状
金丽华对临床护士亚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中72.0%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状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25%一28%)。明显高于卫生部对10个城市的医院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数据(48.0%)。吕兆彩等对5所武警医院的550名护理人员调查显示,所调查的护理人员群体中出现30项亚健康阳性症状中1项以上的护理人员高达76.8%,出现5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达50.4%。显然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很不乐观。提示临床护士健康状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2护士亚健康发生的原因
1.2.2.1心理压力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护理人员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考核,如规范化护士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三基理论基础与技能、急救知识和技能等培训与考核,这样无形中给护士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仍是中专学历,知识面窄,基础较差,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医疗体制的改革,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次,许多护士都利用业余时间想方设法参加各种函授班、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来提升自身的学历,同时还参加全国职称考试、职称英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等等,沉重的压力使她们身心疲惫,心理压力加大。
1.2.2.2工作责任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痛苦、悲观的患者,工作节奏快,责任心强,情绪压抑,如有急危重症患者时精神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家属的期望值较高,重大的责任关系常使护理人员背负了沉重压力,尤其是“举证责任到置”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各式各样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报道,“医托”“医闹”的干扰等,更是加重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2.2.3人际关系复杂
由于护理人员的严重缺编,人力的不足,致使护士每天只是应付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和任务,而很少有时间与患者沟通与交流,加之沟通技巧的欠缺,往往使护理人员与医师、患者及家属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不能相互理解和配合,因而使部份护士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惑,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2.2.4性别因素的影响
女性由于生理的特点存在排卵、月经期,这个时期身体处于健康的低潮时期,会出现特定的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女性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的慢性应激其血浆GCS显著高于慢性应激的男性。
1.2.2.5生活不规律
护理人员“ 三班倒”的工作特点使她们正常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不能规律的生活和睡眠,而且夜班常只有一个人,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大、责任重等,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睡眠具有恢复疲劳的重要功能,睡眠剥夺的研究提示睡眠除了保证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外,还对于保持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有一定作用。因此,睡眠的缺乏是健康的重大杀手,长期倒班造成的睡眠质量低或睡眠缺乏是护理人员群体高发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1.2.2.6护士人力不足,超负荷工作
目前各医院护士均缺编,护士与床位配比不足是一大突出问题。一个护士往往要负责几项工作,工作量大.经常拖班, 不能按时就餐,甚至有些护士上班都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造成高发膀胱炎、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颈椎病、大隐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心肌炎等疾病。
1.2.2.7学习机会少,待遇低
很多省巿地方性政策基本上只有全日制护理本科以上毕业的护理人员才有资格排队入编,其它学历的护士或经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入编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晋职、晋级及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工资待遇低,个人发展空间小,竞争激烈。相反各种理论、技术考核比医生多得多、劳动强度比医生大得多,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有条件的改行,或是到经济效益好、待遇好的医院应聘,造成护士的大量流失和短缺,由于护士的流动性大,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中医体质与养生
2.1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理论目前被认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实祖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体质理论就已确立,并已经有细致的观察和较为丰富的记载。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王琦等认为 ,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 形成的 ,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所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许多研究表明,人群中个体体质的类型与性别、年龄、饮食、劳逸、地理、情志、疾病等诸多因素相关。
2.2中医体质的分型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匡调元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晄质;何裕民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如陈慧珍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年来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来的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并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同时制定了中国人群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而且该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3中医体质可变性
2.3.1体质是可变的。
王琦教授认为,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的观点。
2.3.2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影响 ,正常中医体质可能转向不健康中医体质。不健康中医体质的人可以根据本身中医体质特点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 、生活调养、体育运动、药物治疗等向中医正常体质转化。
3.护士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养生的研究和展望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干预使之恢复健康,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护理职业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身心失衡的病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极易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的透支,如护理人员本身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则不可能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甚至还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降低或消除护士群体亚健康状态和发病率,保证护理人员以健康心态和充沛精力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护士亚健康状态以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辨别其中医体质类型,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保健、康复等一系列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等,它既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辩证观”和心身康复的特色,又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就业 健康心理 培养
一、当前职业学院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
1.不能做好面试准备工作。每次召开就业招聘会之前的几天,学校会提前把要来的企业具体概况张贴出来,很多学生不仔细阅读企业信息,也不从网络上去了解企业。对面试岗位要求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及企业文化、背景等不了解;对企业做什么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同时,部分应聘企业的学生缺乏时间概念。企业到校来面试,不能按时参加招聘会,拖拖拉拉;不带应聘资料或笔;面对企业人事的询问谈吐不流畅,所答非所问,应对能力不足,不能随面试人员的思维走,自言自语,如同浮云。
2.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观念。部分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招聘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出现就业迷茫,继而从众跟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正视自我,对企业求全责备。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暴露出理想化的求职状态。自己的不足不去正视,企业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不认可企业。
3.毕业生职业意识淡漠,到岗后工作不稳定。部分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流露出不满足做基础工作、不愿从一线工作做起、想一步到位的思想;有些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离职的理由是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不行、工作环境差不行、住宿没空调不行、上班太受约束不行???????表现为:懒惰、好逸恶劳、见异思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频繁的跳槽,很多学生在一个岗位上不会干很长时间,一年时间换好几家公司,做两个月休息十几天,不能吃苦,又想享受较高的待遇,飘飘欲仙地生存,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
4.在当代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偏激等,缺乏责任心、安全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流来自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在少儿时期属于留守儿童,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心理素质。上述的心理缺陷在就业后与他人相处与沟通中极大的表现出来,例如: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面对别人的指责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做出极端举动;不能与他人通力协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一同就业的伙伴,看到自己分配的工种不如别人时(自己认为),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去改变现在的状况,而是找各种理由辞职或鼓动其他同学离职。
二、确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标准
1.建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要因为是职校生而产生自卑,不要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太低而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不敢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要能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积极的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职校生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杂草精神”勇往直前、茁壮成长。因而职校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养成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的好习惯。
3.健全的性格特征。一个健全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全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区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和成功。
4.乐观稳定的情绪。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职校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职校生则应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优良的品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通过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职校生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在就业竞争中,职校生没有很大优势可言,但职校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三、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指导
1.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心理。学校制定班级值日周制度,值日周班级从周一至周五负责全校的卫生,分别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后、下午放学后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打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同学打扫完毕后,在原处留守,保持所打扫区域的清洁,见到老师敬礼问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向学生布置工作时,学生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学生上学必须佩带校徽,男生留短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饰品,女生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不得抽烟、打架、酗酒等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的活动,成立学生会,有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早晨出操整队;校园清洁卫生的检查、打分、评比;早晚自习的班级纪律等等。同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每位学生必须参加军训,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节假日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社会做一些安全知识、防骗知识的宣讲或做义务交通协管员;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义工活动,例如:周六周日到敬老院做义工;到农村学校义务演出节目来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支持部分贫困生勤工俭学等等。
篇3
关键词:健康心理品质 青春期 心理素质
引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儿童时期的一些特点,也有成人的一些萌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中学生青春期提前了,性萌发提前了,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童对青春期的准备时间在缩短,而大量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好多家长说“父母难当”,教师感叹“学生难教”而半大孩子也颇带感触地说“活得好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才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包括智力正常、思想高尚、乐于学习、施展才智、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等方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1.深挖课本知识潜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
心胸宽广是心理健康的的重要特征,宽广的胸怀可以使人处险不惊和遇挫不馁,中学生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争强好胜而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如嫉妒学习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心理发展下去又会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关于这些许多学生明知其危害性,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在生物学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欲望的激发。譬如在七年级“青春期”这节课中利用青春期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以及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的道理,在课堂上首先明白健康心理品质的内容,然后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剖析论证,向学生阐述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辩证关系及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并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自己内心比一比,看有无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想不想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结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训练的渴求,许多同学课后都能主动地与教者交谈,剖析心境,这种做法有力地为进行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课本知识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形成宽广胸襟,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有关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时,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入手,带领学生剖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同学的脑的先天发育情况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心理素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结果,阐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具有能动性及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充分成才展智所必须的道理。这样做逐步解除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相互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避免了嫉妒、自卑等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经常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明辨聪明与努力的关系,正确接纳他人与自己,最终形成宽广胸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开展“珍爱人生初春”系列活动,确保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若学校再不向他们传授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从不正当渠道去探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此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1树立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往往富于幻想,情绪波动大,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把自己的理想跟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肩负的重任,使自己早日成才,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向学生讲明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2.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青春期的中学生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反应快,摸仿强,但思想单纯,对周围错综复杂的事情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往往容易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所以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丑恶的东西。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知识还很欠缺,所以必须不断地得到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导,要求他们应该主动地、虚心地接受长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不骄不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自己各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3.开展正常的交往
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愿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样容易产生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在交往中对友谊有所需求,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正常的交往,力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知识的交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主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观念,在同他人交往中要自然、坦率、诚恳,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理智和礼貌,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尊重,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纯洁的友谊,这样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而将感情移向同龄伙伴。不仅需要同性的友谊,而且需要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种交往是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应注意青少年的交往要以集体活动为主,避免异性之间单独接触。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各类不健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由于他们的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经济尚未独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时期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某些坏人引诱青少年追求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2.4.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消除学习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和精神疲劳,健康的音乐、绘画可以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高校的57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且相关系数选显著性水平。②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子经由价值取向的中介影响心理健康。结论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②价值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价值取向;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1 引言
价值取向的形成有主客观原因,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取决于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价值取向的形成就是价值观的形成,反之亦然。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识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它就叫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也就是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定向作用。价值取向是个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当价值观对人的认知与行为有经常的导向作用时,这时的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了,例如:某人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经常地使他做出个人主义的行为,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就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了。
价值取向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统一的界说。本文主要采纳用“行为取向”界定价值取向。如: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由此认为,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值得与不值得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面对各种事物现象所做的抉择或所寻求的行动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往往是通过选择或比较来确定的。
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我们作以下假设: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价值取向的中介间接实现的。本文通过路径分析的方法,考察两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大学的660名大学生,回收622份,获得有效问卷579份。
2.2 工具
2.2.1 价值观问卷价值观问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张麒于2001年在其硕士论文中编制的。该量表由45个项目组成,含12个一阶因子。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为0.8524,表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
2.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BMU)本研究选用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EMBU,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
2.2.3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选用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由河北师范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54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信度系数为0.94。
2.3 数据统计使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且相关系数达显著性水平。
3.2 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式的路径分析为深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经由价值取向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我们进行了3个回归分析,以探讨诸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在第一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其具体结果是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M3(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均非常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59和0.216。在第二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3种价值取向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结果首先是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人生活取向的回归分析,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5(父亲的拒绝、否认)、F2(父亲的惩罚、严厉)和F4(父亲的偏爱被试)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130、-0.095、0.222、-0.122;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生活取向的回归分析,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Beta值非常显著(0.130);最后是父母教养方式对权威意志取向的回归分析,M3(母亲的拒绝、否认)、F4(父亲的偏爱被试)和M2(过干涉、过保护)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236、-0.141、0.099。在第三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结果是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M3(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均非常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14和0.153;Z1(个人生活价值取向)、Z2(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z3(权威意志取向)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83、-0.085、0.240。从复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Beta值由回归分析1中0.359下降为0.314,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由回归分析1中的0.216下降为0.153,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子经由价值取向的中介影响心理健康。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特绘制路径分析图,图示如下(图中标志的数据为相应的路径系数以及残差系数)。
4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路径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经由价值取向的间接路径显著,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价值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们对大学生的咨询中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但父母养育方式并非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仅为促发因素,价值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篇5
海带抗辐射。海带的提取物可减轻放射性同位素、射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并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从而具有抗辐射作用。
小米抗噪声。在噪声环境中,人体内的B族维生素消耗量很大,小米、燕麦、玉米等是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血豆腐抗粉尘。猪血、鸡鸭血中的血浆蛋白,经胃酸和消化酶分解后,可产生能解毒、滑肠的物质,并与进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结合,变成不易被吸收的物质,从消化道排出。
牛奶驱铅。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能与人体内的铅结合成可溶性化合物,不但能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还可以促进铅的排泄。
黑木耳抗镉。慢性镉中毒会造成人肾脏损害,或引起骨骼疾病。黑木耳含有的植物胶质,可吸附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内的镉,使其排出体外。
大蒜抗亚硝胺。长期进食腌制、熏烤食品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这类食品含有亚硝胺,而大蒜对亚硝胺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卫康)
常闻芝麻香,血液更流畅
自古人们就把芝麻看成能让人长生不老的食品,当代人又认为芝麻是永葆青春的营养源,因为芝麻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亚油酸、芝麻素、芝麻酚、胡麻甙等。有趣的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长期从事芝麻产品加工的工人很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经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不断从芝麻制品中散发出来的香味系一种吡嗪类物质。这种香味通过人的呼吸道即可吸收,并能促进血液在血管内加速流动。因此,在食用芝麻的同时,如果能再多闻一闻它的香味,会对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芝麻的含钙量在众多食物中名列前茅。妇女、老人、儿童等需要补钙的人群适宜多吃,而且黑芝麻比白芝麻的含钙量更高。 (琳琳)
空腹喝醋治便秘
由于醋的酸性成分与胃里的消化液差不多,故而人们在食用它时,可以起到刺激肠胃、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而随之增强的排便感,可以避免大便在体内长时间存留、干结,对预防便秘有不错的效果。
人在饱腹时,由于肠道被填满,醋不易刺激到肠胃,故而食醋通便,最好选在早晚空腹时食用,每次不要超过1小汤匙,但也不能少于半汤匙,一天最多不能超过3次。
食用后,紧接着饮一杯温开水。由于原汁醋的浓度大,如果食用过多,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所以醋的食用量要适当。
也可在一汤匙陈醋中加入等量的蜂蜜,用温开水或凉开水均匀搅拌后喝下。蜂蜜本身就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和醋混在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小刘)
豆腐吃出女人完美翘臀
造成臀部下垂的最重要诱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人体若摄取了过多的动物性脂肪,没消耗完的脂肪就很容易在下半身囤积,造成臀部下垂。
平日注意多吃一些植物性脂肪或含有植物性蛋白质的食物,例如豆腐,就是防止臀部下垂的最佳食品。
豆腐的烹制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凉拌、红烧、炖煮等。而且豆腐家族的品种也是层出不穷,有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
豆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于上了年纪的女性,还可帮助她们克服更年期症状。许多更年期女性不愿意服用荷尔蒙药物,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轻更年期症状。豆腐就是其中一种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的食品。 (小秋)
梦与疾病的关系
从病理学的角度看,许多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潜伏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别是白天,人的大脑活动频繁,脑细胞十分兴奋,人们更是难以觉察到体内潜在病变的异常刺激信号。
睡眠时,人的脑细胞进入“休息”状态,工作机能降低,这时,细微的刺激信号就能刺激皮层有关中枢,使相应的脑细胞出现应激反应,使人发生预见性梦境。且不同的疾病与不同的梦境有关,而同一疾病的梦境通常比较相似。
1. 梦到有人或怪物敲打你的头,或是向你的五官灌流质物等,你可能患脑部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
2. 梦中听到怪响,预示感觉中枢可能存在某些病变或是其附近的血管发生硬化。
3. 梦到气管被卡住、呼吸不顺畅、窒息,说明呼吸系统可能存在病变。
4. 梦中被追逐,心中恐惧,叫不出,跑不动,惊醒后心有余悸、出汗、心跳加快,可能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5. 梦中走路不稳,身体扭曲,肢体沉重,并伴随窒息感,且会突然惊醒,可能是心绞痛的前兆。
6. 梦到从高处坠落,但始终是还没落到地面就已惊醒,可能是心脏病的先兆。
7. 梦到水的场景,例如洪水、沼泽、溺水等,肝胆系统和肾脏可能有病变。
8. 梦中被殴打,醒后感觉梦中被打部位疼痛,预示对应的脏腑可能有病变。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睡眠时多次出现类似上述情节的梦境,应引起注意,及时就诊。 (何丽)
保健维生素让人短命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A和维生素E并不能延缓衰老,反而会使人寿命缩短。另有研究显示,这两种维生素还可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人在短期内摄入过量维生素A会产生恶心、头痛等症状,长期摄入则会导致骨密度下降。例如,同时服用鱼油和复合维生素片的人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鱼油和维生素片中都含有维生素A,同时服用容易造成过量。
服用过量维生素C虽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3/4都因无法被身体吸收而白白流失。
不仅如此,不少人过去认为服用维生素C片可以预防感冒,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流鼻涕的症状,只能有限地缩短症状出现的时间。(文华)
紫皮洋葱降低坏胆固醇
洋葱具有防止癌症、心脏病以及感冒咳嗽等多种保健功效。在买洋葱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小个头紫皮洋葱。
篇6
2组答题正确率比较观察组答对题目41道以上、31~40道、21一30道、11一20道、l一10道所占比例分别为37%、26.7%、23.3%、13.0%、0.0%;对照组分别为13.3%、23.0%、27.3%、28.7%、7.7%,观察组答题正确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汾二75.816,P<0.05)。
2组各年龄段答题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人群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年龄段人群,2组比较犷值分别为47.103、18.肠4、19.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观察组到访次数与答题正确率相关性比较观察组人群到访次数(1一3次)不同与答题正确率相关性经犷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答题正确率与到访次数无明显相关性(尸>0.05)。
2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与养生知识认可度调查结果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及中医养生知识对健康促进认可度比较,经犷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认可度高于对照组份=91.243,p<0.05),观察组对中医养生知识健康促进效果认可度高于对照组份二0.01162,尸<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是为了延长生命、提高健康水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回归自然理念的产生,使得百姓对中医药,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现代养生多从平衡膳食、合理运动等方面指导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中医养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运动养生、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与现代养生相比,中医养生的特点一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二为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三为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一方面保养民生,一方面弘扬国粹,有助于中医药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中国健康领域的原创文化,对促进全民健康有着实际的意义。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体育健身;价值
1.引言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身体状况成了影响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亚健康和疾病也成了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顺势而生,健康产业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现代体育健身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现代体育健身在中国成型并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并成了现代体育健身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健身养生方式。现代体育健身和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彼此交融,互相汲取,让其双方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历史悠久,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在现代体育健身发展至今这一段时间里,各国人民和我们国内的人都在借鉴和引用中国传统养生的精华。中国传统养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的剖析其优点,使其当前的体育健康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概念界定
2.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合为一体,强化人体各部分生理机能,是一门涉及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综合、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2.3现代体育健身
人们通过健身、健美、矫正、医疗、娱乐、防卫等体育手段,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被称为现代体育健身。
3.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传统体育养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体育健身的补充
经总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的体育健身没有涉及到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思想和理论的根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形成了一个以整体观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和认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思想和理论都是古代人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但是在当代,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其中大部分都是合理、正确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采用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体系,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体育健身是以中极大的补充。
3.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内容的丰富
传统的体育养生锻炼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相对于现代体育健身的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娱乐体育手段,传统体育养生显得更具多样性。在当代,传统体育养生和相待体育健身的范畴正在慢慢的重合,但是传统体育养生很多内容依然能极大的丰富现代体育健身。例如中国人认为,规律生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适合劳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经验。在现代,又有很多人把古人的“子午觉”拿来作为养生方法。除此之外,一年四季的节律的合理利用也能对养生提供帮助。根据四时变化,人们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状况来适应气候环境,以此来养生。这些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被融入到现代健身中来,为现代健身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3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发展的促进
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在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后,相关的从业者根据中国本土的养生项目,结合西方的健身方式,进行改编或创新,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健身养生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即有国外健身项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古典韵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的现代体育健身进入中国后,对国内本土的养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将现代体育健身的内容融合代传统体育中来。
另一方面,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过程中,国人的健康观和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在选择项目上,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现代体育健身的项目。在这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也得益于传统体育养生的宣传作用。
4.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融合的因素
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都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的手段,两者的融合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于发展的好事,但是也有很多的因素限制着两者的融合
4.1相关专家的错误态度
在这两个领域,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持反对融合的态度。尤其是在传统体育体育的领域内,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体育养生,就应该是原生态的养生术,不应该掺杂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这样会导致原有的文化遭到破坏。其实这种想法和态度是错误的,任何文化或事物要发展都应该要舍弃陈旧没有价值的部分,要保留其
精华,祛除其糟粕,这样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4.2健身人群的盲目性
在健身人群当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于新的融合项目并不接受,这是两者两者相融合和融合项目的推广的障碍。
4.3两者文化的差异
两者文化根源和底蕴差距很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几千年前就出现的古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而现代体育健身是在有现代科学作为依据之后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很多基本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体育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体育健身的起源和发展依赖于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和“高、难、新、美”,这导致,两者在很多的方面一直在争辩,也没能分出对错。
5.结论与建议
5.1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知识。融合两种文化在健康领域内的不同手段,不仅要对两种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具有体育创编理论和美学的知识,如此,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健身养生方法。
5.2相关专家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不能单一的看待传统体育养生或现代体育健身,要充分的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整合。
5.3从事传统体育养生工作和研究的人,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传统体育养生推广之后,我们才能了解它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它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5.4要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既要增加队伍的规模,也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推广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人员。
5.5政府要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做到发展有人指挥、推广有人去做、信息有人采集、回馈有人处理、出问题有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篇8
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推广普及并且日益得到重视,作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种保健方法预防疾病是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内容之一,而健康教育是做好社区医疗保健的最佳途径。民以食为天,我国人民在几千多年的饮食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养生经验,这些经验对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方面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将其运用在社区保健,让广大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将减少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的发病率,可见饮食养生在社区保健中的作用是重要的。
1 中医的饮食养生原则
1.1饮食有节 五味调和
“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或为适度之意。“和”即调和。节,不仅是量得控制,也是味的控制。《黄帝内经 素问》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求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了饮食有节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1]。饮食要节制,按时定量,要求人们勿逞口腹之欲,勿极五味之美,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状况和食物的性能(辛甘苦酸咸)进行调和,适度进食,方能达到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发生的养生目的,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和偏食。
食物有“寒、热、温、平”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利用食物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阴阳逆乱,则易伤五脏而患病。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
1.2饮食清淡 吃忌厚味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饮食应与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事油腻厚味,还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晋《抱朴子》中指出:“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内经》中也有“心病禁咸”。
1.3饮食有洁
“洁”,即干净、清洁。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不要一边进食一边干其他的事;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运动,以帮助脾胃的运化;晚睡前不要进食。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要把好饮食清洁每一关。
1.4辩证施食
人体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泄之别,总的来说,事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饮食上应“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濡之”。如寒性体质的人宜食温性和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应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气候、地域的差异,把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症施食、因时施食、因地施食。 转贴于
2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疾病
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识缺乏、工作压力大、就业困难、各种应酬、娱乐等,使人们养成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食无规律、无节制;膳食结构不合理,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抽烟、酗酒等等。这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最终导致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肪、冠心病、脑中风、肠癌。直肠癌的发生。据研究报道,每天吃盐达10g的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10%,所以强调饮食清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失误过多,胆固醇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的发病与饮食没有节制、过食甜食、脂肪过高缺乏运动有一定关系。
3 饮食养生在社区保健中的作用
坚持预防为主是社区医疗卫生的指导思想之一,社区保健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减少病痛。中医讲究“治未病”,其包含两方面意思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饮食养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所以,饮食养生的目的与社区保健的目的相同即预防疾病。饮食养生是社区保健内容之一,通过对饮食养生、合理膳食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保持健康。有研究证明,通过健康的膳食习惯,可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发生逆转。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饮食养生的方法和重要性,我们每月出一期饮食养生的简报展示在橱窗内,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内容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年举办两次饮食养生知识讲座,让居民们与营养师面对面得交流。结合各种世界卫生活动日如:世界卫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爱牙日、世界无烟日等,发放宣传资料。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居民座谈会,了解居民们得饮食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设立养生咨询室,随时为居民解答疑问、指导他(她)们调整饮食及饮食宜忌。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采取上门指导;对工作繁忙抽不出空的居民我们采取电话指导。定期预约测量血压、体重;抽血化验血糖、血脂等以了解健康的动态变化。
4 小结
社区保健离不开健康宣传,健康宣传离不开正确的知识和方法。预防疾病不是单靠饮食养生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结合,如坚持运动,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精神怡悦等等。由于我们开展社区工作时间短,经验少,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数据,希望借此机会向同行们学习。
篇9
谭教授告诉我们,去年卫生部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居民中具有科学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只有可怜的6.48%。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的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是卫生部首次公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数据,就是65岁至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岁至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显而易见,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
据谭教授介绍,现代医学得到普遍应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疾病的图谱上,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病痛现代医疗技术无法彻底解决,比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等。而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食疗养生的倡导者。这就给了“养生大师”们很大的活动空间,有人因此就说:“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解决了!”于是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等等应运而生。老年弱势群体是这些健康养生“专家”的主要追捧者,这部分人缺乏医学知识,这也是某些“专家”、伪知识迅速火爆的重要原因。某位大师说只要每天用几斤绿豆煮汤喝,就能够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够防治肿瘤等等。这种所谓养生理论早已被很多专家所驳斥。从营养学来说,豆子都有它的特点,蛋白质比较高,在吃的过程当中它的一些膳食纤维和一些成分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也不是那么神。同时,对“患病不用服药”的论调,应予以坚决驳斥,因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合理用药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食疗养生只能调整机体的亚健康状态,不一定就能够治病,也就是起个辅助治疗作用。有了大病,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不能盲目拒绝用药,否则,会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谭教授强调,这些说法与大众息息相关,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的大问题。
现在食疗养生热,那么,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食疗,什么是药膳?中医把食疗又称做食治,就是利用食物的本性,来影响、平衡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能够达到恢复健康或者预疾防病的目的。比如传统种植的大米,味甘,可以健脾养胃。急症严重期或者大病初愈者,医生都建议患者喝点大米粥,养胃、易消化,这就可以说是一种食疗。而像黄芪鸡、冬虫夏草炖老鸭这些食品在烧制过程中加入药物,用药性补人体的不足,调节体质的偏颇就叫药膳。像产妇常吃的当归羊肉汤,产后体虚,要保暖,当归补血,羊肉性温,吃了补血虚、阳虚。食疗、药膳看似很神秘,说起来也不复杂。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养生界的火爆乃至混乱呢?怎样避免被误导、避免被忽悠,做到科学养生呢?
谭教授认为,目前养生界的火爆乃至混乱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一些并不科学的养生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是有传统的,而恰恰国人又相信传统。过去曾流行打鸡血,后来又流行一阵子气功热,众多的民间“养生秘诀”中,不乏实用的方法,但各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也一并流传。其依据就是许多说法,或曾听家里长辈零星提及,“再说食疗也吃不死人”――这是不少人的口头语。有这点做底线,大家都认为绿豆可以照吃不误。一方面,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学健康知识又太少。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识教育。可国人接触“养生、保健” 之类的知识不多还有点混乱,还有不少是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宣传,对群众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养生本身就是民间的、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的一个行业。中国正经历着科学养生的“初级阶段”,但凡规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养生业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难免缺位。
另外,谭教授特别指出,在学术界有不少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的专家,他们在有关食疗、养生走向科学化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要强调的是,即使是专家,也不见得是“句句都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我们一定要看他讲的内容,究竟有没有循证医学证据,就是说,要问一问这个专家,他所说的结论,有没有进行过动物实验;有没有经过临床实验;有没有做大规模、多中心(不是只有一个中心在做,以避免偏差)、有否对照组(就是分组实验,一组使用你的方法,另外一组不使用)的实验;他观察了多少病例、他有没有做前瞻性研究,这些都是必须拿出来的证据支持。不要轻易相信。好像有个什么专家说:“不喝牛奶,你们就等着死去吧……”牛奶营养丰富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中西部人口好多人喝不上牛奶也是事实,可是也没死呀。我们面对一些专家和新的说法时,首先应该问一个为什么,脑子里要时常有这根弦,这样才能避免盲从、避免被忽悠。食疗、养生切忌盲目,一定要以“科学为基础,临床实验为依据”,才能够达到真正科学养生的目的。
人们在追求科学化的食疗、养生时,除了达到健康的目的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求长寿。这是中国人寻找了几千年的梦想,那么有长寿的有效方法吗?
篇10
养生,又称养性、摄生、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在中国,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熏陶,中医也不例外.其实,就从武术和中医的起源来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加上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汇合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武术和中医之间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医武同源,互相渗透,医是武之根,医武结合,医耀武荣,医是武之宗,医与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它们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只是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所处理的对象不同,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罢了.当他们围绕着现代社会中热门的养生话题开展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联系更紧密,融合更紧密.
1武术养生的特点
1.1武术养生的性质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武术养生,就是指人们利用武术这种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从而达到延命益寿,祛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特别是武当武术,它是在道教内丹静态养神养气的基础上,结合一般武术技击特点,形成的一种以肢体活动为引导,推进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舒筋活络、祛病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形体与神气相济的外技击、内养生的功夫.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生,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目的,就是养生.养生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它却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实现目标.原来打打杀杀、喧器尘上的江湖恩怨,只是出于文人笔下的虚构,而真正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就是众多武术界的前辈们,为了实现自己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夙愿,不断探究人体的极限,从而让武术得到不断吸纳创新,以至成为今天的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1.2武当武术是几千年来关于武术养生的历史结晶武术中,武当功夫是中华功夫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结晶.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健身系统.它以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家思想为主体,又不断吸纳创新、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在武当武术中,即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的脉络,又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中和,不求偏过,讲静中求动,动静结合,一招一式中寓有深意,一动一静中体察灵机.人体的精气神自由舒展,或凝或散,或聚或扬,生命因此而受到锤炼,延年益寿,祛疾疗病,健康快乐.个中滋味与体会,不能言表.
1.3武当武术具有深刻的养生功能和养生价值武当武术发展到现在,它在养生方面存在的意义要远远的高于技击方面的意义.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和平发展,人人需要健康,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主题思想,也是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武术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要,所以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欢迎.每年,武当山道教也会因此而面向社会举办大量的养生功课堂,宣传和宏扬武术的养生文化,为社会造福.特别是武当武术,直接发源于道教,深受道教思想精华的洗礼,以至于形成了现代武当武术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内修外行、刚柔相济的特点.武术养生起于中国东方哲学,品制万变,归根复元,沿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重人贵生、气、阴阳等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认识人在社会乃至宇宙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的社会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中医养生的本质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知识体系,去实现保养生命的过程或做法.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处理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个庞大知识体系中,有自己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秉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对国人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中医养生,只是这个体系中一部分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中医养生,提倡食养,提倡药补,提倡运动养生,提倡养性第一,这些观点,都符合现代社会中关于健康的要求,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中医与武术的理论同源性
(医武同源性)中医的源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这时的医学,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并趋于专业化.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部医学书籍中,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是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么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么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黄帝内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颇深.主要有《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论语》里的两端、中和、和为贵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论,《老子》里的万物源于道等思想,以及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精髓均在这部著作中有所体现.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武术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4武术养生和中医养生共同的原则
4.1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也是一个能充分代表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和谐,它包含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和天人互感等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是道家的世界观、自然观、人体观的要点,也是道家养生哲学的基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由于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生命活动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天人相通,即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老子将这一原则称为“道法自然.”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
4.2重神养气,注重精神的修炼在武当武术的养生观认为,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主张通过智谋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武当武术的养生方法主要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和意念三部分组成,即调身,调息,调心.调心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达到虚静状态.调身主要表现在肢体方面,它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匀速,要显示出一种安逸的静的自然状态.调息表现在呼吸方面,它要求深,长,细,匀等.在动的方面,无论动作多么小,呼吸多么细匀,在本质上都是动;四肢的屈伸是动,肺的收缩与扩张所构成的呼吸也是动.在静的方面,无论动作怎么动,心依然平静如水.而中医养生则认为,养生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重在养神和养气.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主张有度,不可.我们一直把《黄帝内经》视为中医的起源.《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古代人在道教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方面做了最好的总结.《黄帝内经》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
4.3合乎自然规律,倡导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理论所强调的一个共同点,武术和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认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生命活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委调神外,还有静养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方法.中医养生要适时,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四季的更替轮回,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因此,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说:“须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强调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去活动.武当武术非常注重练拳时的时间和方位.练拳的最佳时间一般选择是清晨,因为这时是万物复苏的时间,空气新鲜;人通过一夜的睡眠,这时大脑最清醒,无杂念,易于聚精会神,再加上此时人的身体状况与地磁场相顺;在磁阳出来后则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也正是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顺序,从微观到宏观层层归属,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结构.
4.4中医养生和武术养生异曲同妙武术养生,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一种手段.对于运动养生,中医也有一些经典的做法.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佗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所创作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除此之外,中医的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火疗,等等一些理疗手段,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做到祛病强体,实现养生的目的.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就是重视养生功能的表现,也是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主要依据.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作为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4.5中医食补和药补可以做为养生的补充手段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不可能停止的.人只能通过摄入营养素,排出代谢产物,从而维持着不断的新陈代谢,这是生命的规律.当然,古人不可能认识这么多的道理,但是,他们也知道饮食对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饮食不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说明饮食偏嗜会损伤到五脏,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食补和药补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药材和天然食品,合理地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
- 下一篇: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